本文目录一览:
佛光寺拾遗|伽蓝诸神,守护梵刹永安宁
“中国第一国宝”、“亚洲佛光”、“唐代四绝”,在这些眩目的名头之下,任何一人到访佛光寺必然将目光集中于千年古建东大殿,余光所及,金代文殊殿、唐代经幢和祖师塔也在关注之列,寺中其余建筑则多是一带而过,极少人提及。
近年来数次访问佛光寺,在古刹中漫游,有暇闲览寺中次要建筑,此处作些记录,仅为拾遗。
清代影壁和山门佛光寺在五台县豆村镇,整个建筑群位于佛光山的山坡上。沿公路向北行,折而向东,山路的尽头就是寺院的部分院墙和附近的林木。古松之间,一座影壁墙首先映入眼帘。
影壁清代所建,装饰简洁,正脊和垂脊两侧皆有兽头,博风板上两种花纹,朴素中见精心。影壁正面红底白字,写有“佛光寺”三字,背面无字。
▲关野贞、常盘大定著《支那文化史迹》中的佛光寺外景
▲1937年梁思成率队考察时拍摄的佛光寺全景
从旧照来看,影壁正中为一圆形壁心,并无“佛光寺”三字,三字应为后期所加。山门上1961年的文保牌上所用三字与影壁相同,个人猜测三字应为解放后文保单位所加美术字,并非原有。
绕过影壁,高台之上为山门,五开间硬山顶,明间开拱门,次间开半圆窗,梢间开圆窗。明间上悬匾额“大佛光寺”,光绪三十四年(1908)“住持比丘僧澄泽立”。
山门兼作天王殿,在梁思成的考察记录中称“原有山门毁于光绪年间”,则此山门应为光绪末年重修。
▲佛光寺平面布置图,来源“梁思成_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
上台阶进入山门,山门殿中无塑像,仅作为访客登记处。但拱门两边内壁各有一彩绘壁画,虽已剥蚀,仍可见两位护法均持金钢杵,飘带飞扬,应为光绪年间重建山门时所绘。
山门殿又称韦陀殿,但并无韦陀塑像,那么塑像去哪了呢?如果留心的话,东大殿佛坛右侧普贤菩萨像前有一尊韦陀坐像。
有研究表明,这尊塑像并非如佛坛其他塑像一样为唐代所塑,而是明代以后作品,可能是从韦陀殿中移来的。
▲佛光寺东大殿佛坛普贤菩萨前的韦陀坐像(来源网络)
林徽因这张测量唐经幢的照片流传极广,经幢后面即是山门,对比现在的山门,明显可见门窗经过改动,已非原貌。
伽蓝殿和一堂彩塑跨出山门,是佛光寺的第一进院落。院落的中心是甬道旁的唐乾符四年的经幢。经幢北面为金代文殊殿。南面原有相对称的普贤殿,明崇祯年间被火焚,后在普贤殿偏西一角建起伽蓝殿。
▲以唐经幢为中心的第一进院落
伽蓝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明崇祯年间始建,康熙年间重修,悬山顶小殿,体量不大。
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拱,柱头科伸出桃尖梁和耍头,平身科有耍头和撑头木。
檐下满绘清代彩画,柱头绘龙头,两须下垂,鼻环悬铃。额枋绘旋子彩画,明间方心为二龙戏珠,次间则用双凤戏牡丹。斗拱上也有彩画痕迹,拱眼壁绘有龙凤,彩画规整精细。
伽蓝殿中环墙砌台座,一堂彩塑共十九尊,保存完整。梁上可见康熙壬辰年(1712)重修此殿以及光绪年间金装佛像的记录。
“伽蓝”之名来自于梵语的“samghārāma (सँघाराम)”,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僧伽”指僧团,“阿蓝摩”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伽蓝神”就是守护寺院之神。
《法苑珠林》卷五二载:“护法伽蓝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叹妙,五名叹美,六名摩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九名妙叹,十名梵响,十一名摩妙,十二名佛听,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视。”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
▲从北墙东侧窗边数起的九尊伽蓝
十八尊伽蓝像肤色各异,形象富有变化,既有宽袍带冠的文士形象,又有着甲胄的威猛武士,有的持法器,有的着兵器。这一堂彩塑虽为清代所造,但神气十足,精彩不失。只是这十八尊伽蓝像并无标注,仅从现有的称号完全无法和形象做一一对应。
▲从北墙西侧窗边数起的九尊伽蓝
此殿除十八伽蓝外,北面墙正中一尊为老人像,并不在十八伽蓝之列,给孤独长者像,因其向佛陀捐赠给孤独园作为说法道场也被列入伽蓝圣众之列。这样的一堂十九尊伽蓝布置,极为罕见,个人从未在别处寺院中见过。
▲居于正中的给孤独长者
唐宋时,汉地佛寺已有供奉伽蓝的风俗。《释氏要览》云:“寺院既有十八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怠惰为非,恐招现报耳。”又云:“一切神皆有无数眷属,即是分任守护也无妨。”
时至今日,佛教道场里每日的早晚课诵中,都会诵《伽蓝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以感恩伽蓝菩萨护法的功德。
佛光寺这千年古刹能完好保存至今,或亦有这一堂伽蓝神的保护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