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心理小游戏,来测一下你的性格吧
假如你有图片中这样推开门就能看到大概的窗子,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窗帘呢
A.白色
B.红色
C.黄色
D 蓝色
答案继续下拉[玫瑰][玫瑰]
A .白色
你温柔而随和,和你相处会觉得很舒服,但是你缺少自己的主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照顾别人的心情,而容易失去自我,让自己感到疲惫。
B.红色
你勇敢而又张扬,对待感情积极乐观又主动,善于把我每一次机会,但是注意你的主动和强硬有可能吓跑对方哦。
C.黄色
你很真实而又坦白,但你不喜欢主动争取,更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所以很多事情都容易做到一半就放弃。
D.蓝色
你不喜欢表达自己,希望能有人理解你,需要有人懂你,哪怕表达也是很委婉而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容易因为亲近的人不理解你而生气。
我选择白色,对于我来说很准[大笑]你们呢,选择什么颜色呀?
性格颜色测试,红绿蓝黄测一测就知道
这不是一个娱乐性的测试,这是一个严肃的专业心理测评。测评的目的用在自己身上就是帮助你自己认识你的性格特点状况,使你自己能够扬长避短促使自己顺利地发展;如果用在他人身上,便可以增加你对他人的性格的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于人际合作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红色”性格的人,他们是行动者。乐观、热情、真诚、梦想、表达、创新。
“蓝色”性格的人,他们是思想者。守时、守信、重细节、求完美、挑剔、严肃、犹豫。
“黄色”性格的人,他们是领导者。重目标、重结果、重效率、重能力、固执、强硬、专横。
“绿色”性格的人,他们是和平者。亲近、友好、中庸、宽容、聆听、温和、心太软、低效率。
不同颜色性格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做事方式,同时也有各自的性格缺点。他们需要相互弥合、相互补充、相互包容,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团队。
怎么样,测试一下?既能了解你自己,也能了解你的配偶、朋友或者员工。
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关注评论区
这不是一个娱乐性的测试,这是一个严肃的专业心理测评。测评的目的用在自己身上就是帮助你自己认识你的性格特点状况,使你自己能够扬长避短促使自己顺利地发展;如果用在他人身上,便可以增加你对他人的性格的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于人际合作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红色”性格的人,他们是行动者。乐观、热情、真诚、梦想、表达、创新。
“蓝色”性格的人,他们是思想者。守时、守信、重细节、求完美、挑剔、严肃、犹豫。
“黄色”性格的人,他们是领导者。重目标、重结果、重效率、重能力、固执、强硬、专横。
“绿色”性格的人,他们是和平者。亲近、友好、中庸、宽容、聆听、温和、心太软、低效率。
最近大火的“MBTI”有何魔力?性格测试给你“贴标签”了吗?
无论是从前书报亭里的杂志上,还是各种社交APP中,心理测试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最近,一款名为“MBTI”的性格测试在职场、求学领域再次掀起一场“测试热”,不少人为自己贴上“ENFP”“INFP”“ENTP”等性格缩写“标签”,甚至以此左右自己的学业和就业方向。
有些人认为心理测试能让人了解自己,也有些人对心理测试的专业性提出了质疑。你又是否被“标签化”了呢?
是“暗示”吗?
“它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
《红楼梦》里贾宝玉是ENFP型、林黛玉INFP型、孙悟空是ENTP型、麦兜是INTJ型……近日,网友罗列出了许多虚拟人物的人格类型,引得围观群众哈哈一乐。这些字母组合,究竟代表着什么?
“MBTI”的全名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TypeIndicator),是由美国的迈尔斯母女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个人格测验。它把人格分为E(外向)、I(内向)、N(直觉)、S(实感)、F(情感)、T(思考)、P(感知)、J(判断)8个字母,排列组合形成16种人格类型。
市民小艺是一名心理学在读大学生。对她来说,无论是简单常见的“你是哪种水果?”“你是哪种花?”,还是复杂专业的“四商指数”“社交人格检测”,心理测试都有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魔力,它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
“读大一时,心理学老师帮我们做职业规划就用到了‘MBTI’,因为刚入学大家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擅长、喜欢什么,或是适合做什么。我在比较迷茫或者怀疑自己的时候就喜欢做心理测试,我觉得是想在心理测试结果中得到肯定吧,有时候做过的测试我如果记不太清了还会一遍遍做,就是想在测试结果中更确定、了解自己。”小艺说。
小艺认为,人们都想明确自己在社会的分类,都想成为最特别、最少数的那类人,而心理测试的结果恰好能迎合这种心理。“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在‘MBTI’测试出来的人格是INFP,据说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只占总数的4%,当知道这个结果时,我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满意,因为有一个‘权威’说法证明了我比别人更特别!”小艺认为,比起自己进行心理暗示鼓励,外界的认可更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动力。
有人沉迷其中,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济南日报记者发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近半数受访者做过这类心理测试,其中49.67%表示不会去相信测试结果,只是一看而过,19.05%受访者会忍不住“对号入座”。
是“工具”吗?
职场、求学都“躲不过”
曾经,星座和血型是社交中最频繁的谈资,许多人不自觉地以此为标准去判断新朋友的性格、寻找共同话题。如今,比起单纯凭出生时间判断的星座、生辰、属相,仿佛自带“科学属性”的人格测试成了最新“社交货币”,也成为一种工具。
据媒体报道,很多企业都在招聘环节设置了心理测试,“MBTI”及同类测试已经嵌入了现代人的职业指导——2021年,智联人才发展中心基于“MBTI”测试理论,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并修订了适用于中国企业的“MBTI”测试,发布了《“MBTI”职场性格类型大数据报告》,帮助人们认识自我,读懂他人。
市民曹女士是一名HR,她所在的是一家零售类企业,需要大量招聘店长、店员。虽然他们没有把性格测试直接放到招聘环节,但在企业内部会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了解员工。“我们用过‘九型人格测试’,也用过‘色彩性格测试’,因为在招收员工时,不仅要考察基本素质、能力、健康状况,应聘者的心理也要积极向上。”曹女士认为,入职心理测试能为企业和用人部门提供合理的人事决策建议,帮助用人部门对不同类型的员工进行合理搭配及管理。
心理测试也日渐成为家庭教育的工具。因为与孩子的年龄差较大,一些没有经验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难免有些手足无措,此时心理测试就成了一剂“安慰剂”:“家长快测试,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下一个天才”“红色和蓝色暗示内心不同的性格,测测你家孩子的性格”……这类性格测试在家长群中颇为流行。
市民李聪喜欢利用心理测试挖掘孩子的兴趣。“我女儿现在4岁,她很爱给自己搭衣服,感觉她在色彩搭配方面还是挺有天赋的,就给她做了个兴趣测试,发现她对图形、色彩很敏感,性格属性是‘艺术家’!我准备等她再大一点给她报个绘画兴趣班,开发一下她这方面的天赋。”李聪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无数可能,通过心理测试去发现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还有媒体报道,每到填报志愿时,网络上便会有许多收费的性格测试项目,上哪个大学、选哪个专业都与测试结果挂上了关系。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9.52%受访者认为性格测试有利于了解自己,64.76%受访者认为有利于了解他人,40.95%受访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消遣,39.5%受访者认为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是“指南”吗?
人生该由自己定义
当人们把“MBTI”赋予的标签当作第一印象甚至刻板印象后,问题也开始出现。
在某社交平台,一位女网友的征友启事写道:“‘INTJ’女,征喜欢大理并愿意来大理生活的对象。希望你最好也是‘INTJ’或者‘ENTJ’‘EN’系,基本这类性格可以满足聊天需求。希望你逻辑性强,表达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因为‘INTJ’喜欢聪明的男生,毕竟‘INTJ’智商都挺高的。”
不难看出,“MBTI”的不同人格正逐渐划分成不同的圈层,甚至催生出“鄙视链”,连相同人格的人也被主观分成低阶、中阶和高阶。一位“ISFJ”的匿名网友就委屈表示,“ISFJ”被很多人评价为“最俗套、最常见的性格”,被扣上“无趣呆板老好人”的帽子。随后他话锋一转,称一些批评“ISFJ”的“NT型”们总流露出让人不适的优越感。
为什么心理测试总是吸粉无数,它真的那么准吗?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指出,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波丽安娜”效应也指出,人们倾向于更准确地记住让他们高兴的描述,而忽略不好的描述。
“在进行心理测试时,其实我们的选择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真实性格的反应,也许是我们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往那方面去靠拢,所以这类测试绝不能成为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指南。”市民秦先生表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而且没有好坏之分,谁都有过情绪泛滥的时刻和“emo”的夜晚,也都有过爆发和沉寂,把性格测试作为一种消遣和谈资未尝不可,但自己的人生该由自己定义,孩子的人生也该由他们自己书写。
>>微观点
别让性格测试加深偏见
性格本无高下之分,然而有人仍得意于自己“拥有”处于性格金字塔顶端的性格。而围绕性格的这种隐形“算法”,正是这类游戏本身所暗示和强化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提取自社会经验的“算法”,正加深一些社会偏见和歧视。在网传的性格金字塔中,善于思考的“INTJ”性格处于顶端,并被冠以“军师”之誉,而在金字塔庞大的底层,则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保护者”的“ISFJ”性格,比如“照料者”。这与我们熟悉的“内向=没出息”“外向=探索”偏见何其相似。
性格的匹配,确实是人们在选择伴侣、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一个参数,但它远没有重要到可以决定一切的程度。作为一种娱乐或消遣,性格测试对于不少人来说,或许是纾解焦虑、“润滑”社交的一种方式。但认真就输了。
对于个体来说,要打破这种“性格即命运”的叙事神话,不接受这种基于性格、不准确、被安排的人生剧本。就算有人朝着符合理想自我的测试结果一路奔去,并成功实现了“自我预言”,似也无法信誓旦旦地评判性格的决定力到底几何。毕竟,在这个过程中,对复杂性格和生活经验的理解被遮蔽了。而对以科学管理之名大规模使用性格测试的用人单位等“甲方”来说,当然也应不拘一格降人才。
性格测试里,没有你想要的一劳永逸的人生终极答案。(光明网)
与其测试不如审视
事实上,当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特质并非恒定不变。外向一点还是内向一点,更情绪化还是更理性化,往往因时而变、因事而异,处于变动不居的流动之中。试图为人格打上固定标签,忽视在交互情境中动态变化的“主体间性”,难免有刻舟求剑的嫌疑。更别说全世界70多亿人口,高低错落地分配在16型人格中,也未尝有些太过粗疏。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时候,如此测试当不得真,作为一则参考聊备一格、作为一份谈资丰富话题,也就足矣。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普通人还是研究者都对洞察人格特质、努力了解自我充满兴趣。从古希腊时代“认知你自己”的谆谆教诲,到占卜术、星相学、塔罗牌,再到从写字看性格的“笔迹学”,今天被视作“非科学”甚至“伪科学”的东西,历史上或多或少发挥过满足人类好奇、积极心理暗示、协调社会关系的正面作用。打开这个视角再来检视“MBTI”一类的心理测试,我们能拥有更开放、从容的心态: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衍生、一类的违法行为,这种精度有限的自我探索都可以视作一种游戏。
所以说,与其沉迷于通过各种性格测试寻找自我、认识自我,不如抽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加以回顾和审视。毕竟,更完满的自我来自一次次的实践与改变,更近乎善的社会离不开每个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行动。只有认识到这一层,才庶几接近了解内心、提升自我的真谛。(百度百家号 新浪财经)
>>神回复
网友@玩玩:谁,谁在我脑子里装监控了?
网友@木覃言子:自己啥子性格还需要测试?
网友@all_温歆:做了三次,出了三个不同结果。
网友@愿为南流景:不管什么人格,接受自己总归是最好的!
网友@礼鹏鹏:就跟星座差不多,模棱两可,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
>>欣视界
相信测试结果
不如相信自己的选择
过去,陌生人交友靠问一句“你是什么星座”来破冰,现在,丢一串神秘字母才是更潮流的方式——有人把“MBTI”作为征婚条件,有人让它成为社交的第一道门槛。他们认为,如果对方也了解“MBTI”,那么至少是有共同话题且乐于探讨精神世界的人。
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性格测试,像我这样的“互联网弄潮儿”自然不会错过。在测试结果宣告我是“ENFP”后,还曾几天都沉迷于各大平台的性格分析科普文章,把这个被称为“表演家”的性格,研究得十分透彻。然而用在生活中遇到具体事情时的第一反应,去套入测试结果,却并不觉得十分匹配。
我想,这类性格测试是拿捏住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让大家找到“我果然如此”的认同感。毕竟正如许多网友所说,所有性格测试的结果都是可进可退,都是“好话”。
在孩子选择专业、毕业生选择职业这样的关键当口,在心态上小小依赖一下性格测试无可厚非,毕竟人生的重要关口,总需要多一种声音给出建议。但这也催生了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你以为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人为操控。
对于性格测试,玩过就让它过去吧。从来没有什么“人生指南”,也没有什么行为预判,是我们曾经的努力、坚持和经验在支撑我们走出下一步。
不论成功与否,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