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创始人(道教创始人到底是谁?)

庄子:道家学说主要的创始人,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说起道家学说,不可不提庄子。他是道家学说主要的创始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文采斐然,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那庄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本文就来聊聊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作品和主要思想。

01 庄子说梦,从梦中受益

在文化史上,庄子说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部《庄子》提及梦的地方就有几十处,关于梦的故事有庄周梦蝶、石梦神木、神鬼托梦等等广为流传,这些都为后来的士大夫和诗人以创作的灵感。

老子有关梦的故事里面最有名的非庄周梦蝶莫属,这个梦是这样的: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这个梦引起了中国文人、哲人无穷的想象,不少诗人将此事作为典故化入诗中。

最耳熟能详的是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明代人张潮则对庄周梦蝶做了一个哲学解释,他说:“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这个解释道出了苦于人生者的心声,但把庄子之梦的内涵狭隘化了,因为庄子梦蝶还涉及人类的认知问题,我们读《庄子》可以像庄子一样把梦当作一个重要的认知角度。

在很多人心中梦是荒诞不经的,不过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一种反应,梦是愿望的达成,不过有些梦善于伪装,不能一眼就看穿。

庄子对梦的叙述和解读是全面的,把《庄子》的梦故事串联起来,我们可以获得对人生极为通达的认知。他的梦多是寓言,有着对人生社会的寓言。

如“石梦神木”的故事,讲的是一棵大树要保存自己就既得让人膜拜,又不能让人以为它是有用之材。

而“骷髅见梦”的故事是说骷髅宁愿做它的骷髅也不愿意恢复人身的形状,则告诉人们死后未必是坏事。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得知,即使梦里有清晰具体的意向,对人生有极为明白的指示,在庄子那里梦仍是无明,需要人们以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自知知他之明。

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但梦并不虚妄,庄子希望从梦中醒来,从梦中得到教益。

02 人生梦一场,何不逍遥游

在张远山等众多学者的卓越阐述下,庄子是和佛、等人一样抵达终极的人物。

在庄子的修辞寓言中,蕴藏的是人生社会的真谛,跟佛的涅盘,的担荷不同,庄子的终极是实现逍遥游,这也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脱。

张远山把庄子的境界分成无知、小知、大知、智知等四重境界。如何理解这四重境界呢?

现代人受平等思想的影响,以为每个人的心智大同小异,因为人们常说大家都是聪明人,没有谁比谁傻。

但事实上,包括孔子在内的东西方哲学家都承认人确实有智愚之分。曾希望先知带动后知,后知带动无知不知,鲁迅则希望唤醒沉睡的人。

由于部分当代人对这些情形失去感知,所以才有学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说:“你永远也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有的人并非装睡,他就是活在梦中,就是庄子所说的小知甚至是无知。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思是: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这段话里的朝菌、朝菌、冥灵、大椿正好是无知、小知、大知、至知的排列,在这样的知识境界里,那些朝菌式的人格若还不可一世,岂不可悲?

然而,无知和小知的人们永远喜欢固步自封,知道自身的渺小也是觉得理所当然,觉得使命就是做好这个渺小的自己。为此,庄子的回答是无知小知要理解的不仅是外在的大知至知,而且是自己存在的大知至知。

一个人于浩渺的历史而言确实渺小,正如朝菌不知春秋,但人和朝菌仍有永恒的可能性,若能意识到这个可能性,人才能做自己身心宇宙的逍遥游,也可能做天地、人生社会的逍遥游。

如何才能实现逍遥游呢?庄子用四词做了概括:无待、无己、无功、无名。

这四个词的解释是:不需要凭借外物,不分物我,不去追求功利,不去追求名利。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启蒙运动中卢梭曾说:“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当代社会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为眼前的功名、地位、社会资源所诱惑、俘虏、束缚,自视自诩成功,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外界的功名利禄,而难以理解“人生的灿烂”。

因此,读庄子的文字能让人相信,与瑰丽的人性极境相比,外在的大富大贵或名利,都是不值一提的。如此我们才能既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也不为生老病死所累,能够在生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前提下,依然可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03 看透生死,不计得失

庄子的大彻大悟源于对人生诸苦的体验,他的出身是高贵的,曾说春秋时代霸主楚庄王的后裔,他自己也曾做过漆园吏,生漆是当时诸侯社会的重要物资,所以他先前的生活不算差,只是后来败落了,甚至一度穷困潦倒。

据说他的衣服多了几年还在补着穿,鞋子后跟都磨损了还在拖着穿,他和妻子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有一次,庄子不得已去监河侯家里借粮,监河侯回答他:“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后,就借给你三百金,你说好吗?”

庄子知道这是在敷衍他,于是用一条鱼的故事嘲讽他,原本自己只需要一点粮食就足够,等他去收了租金还不如直接看到自己挂了的样子。

庄子和一般读书人不同,即使在落魄的情形下也不在乎得罪监河侯一类的“人物”,因为他曾经历过富贵,所以不在乎这一得失,也就要当面揭穿这些人物的虚伪。

不过,也正因为庄子这样的性子,给他带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他的妻子就是在贫困交加中去世的,但也因为他经历了这样的打击,使他想通了一切,才有了“鼓盆而歌”的典故。

在妻子刚死的时候,庄子何尝不痛哭流涕,但想到妻子的生死和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既然妻子已经安息在天地之间了,自己为什么还要哭哭啼啼呢,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的通达并非自以为是地“看透”,而是在苦难中能更努力地研究,更深入地思考,看破命理富贵的他,唯独对学问情有独钟。在当时人人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环境里,庄子可谓是一股清流,逆流而动。

因此一些君王大概知道他的身世,也敬畏他渊博的学识,所以也能容忍他的穷窘苦相,面对他的抢白讥讽无可奈何。

有一次,他穿得破破烂烂去见魏王,魏王说:“庄先生怎么这么狼狈?”庄子回道:“我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读书人不能躬行道德,那才是狼狈;穿破衣服,拖破鞋子,是贫穷而已,这就是所谓没遇到好时代的现象。”

千百年后读《庄子》,虽然他的文字汪洋富丽,读时极易迷失其中,但与其他诸子文章比,他的文字提倡内在超越和自由,让我们相信即使世道再差,我们依然可以追求内在的超越。

文/紫竹凌:多平台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

庄子:道家学说主要的创始人,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说起道家学说,不可不提庄子。他是道家学说主要的创始人,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文采斐然,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那庄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本文就来聊聊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作品和主要思想。

01 庄子说梦,从梦中受益

在文化史上,庄子说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部《庄子》提及梦的地方就有几十处,关于梦的故事有庄周梦蝶、石梦神木、神鬼托梦等等广为流传,这些都为后来的士大夫和诗人以创作的灵感。

老子有关梦的故事里面最有名的非庄周梦蝶莫属,这个梦是这样的: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这个梦引起了中国文人、哲人无穷的想象,不少诗人将此事作为典故化入诗中。

最耳熟能详的是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明代人张潮则对庄周梦蝶做了一个哲学解释,他说:“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这个解释道出了苦于人生者的心声,但把庄子之梦的内涵狭隘化了,因为庄子梦蝶还涉及人类的认知问题,我们读《庄子》可以像庄子一样把梦当作一个重要的认知角度。

在很多人心中梦是荒诞不经的,不过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一种反应,梦是愿望的达成,不过有些梦善于伪装,不能一眼就看穿。

庄子对梦的叙述和解读是全面的,把《庄子》的梦故事串联起来,我们可以获得对人生极为通达的认知。他的梦多是寓言,有着对人生社会的寓言。

如“石梦神木”的故事,讲的是一棵大树要保存自己就既得让人膜拜,又不能让人以为它是有用之材。

而“骷髅见梦”的故事是说骷髅宁愿做它的骷髅也不愿意恢复人身的形状,则告诉人们死后未必是坏事。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得知,即使梦里有清晰具体的意向,对人生有极为明白的指示,在庄子那里梦仍是无明,需要人们以自身的努力去获得自知知他之明。

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但梦并不虚妄,庄子希望从梦中醒来,从梦中得到教益。

02 人生梦一场,何不逍遥游

在张远山等众多学者的卓越阐述下,庄子是和佛、等人一样抵达终极的人物。

在庄子的修辞寓言中,蕴藏的是人生社会的真谛,跟佛的涅盘,的担荷不同,庄子的终极是实现逍遥游,这也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脱。

张远山把庄子的境界分成无知、小知、大知、智知等四重境界。如何理解这四重境界呢?

现代人受平等思想的影响,以为每个人的心智大同小异,因为人们常说大家都是聪明人,没有谁比谁傻。

但事实上,包括孔子在内的东西方哲学家都承认人确实有智愚之分。曾希望先知带动后知,后知带动无知不知,鲁迅则希望唤醒沉睡的人。

由于部分当代人对这些情形失去感知,所以才有学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说:“你永远也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有的人并非装睡,他就是活在梦中,就是庄子所说的小知甚至是无知。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思是: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这段话里的朝菌、朝菌、冥灵、大椿正好是无知、小知、大知、至知的排列,在这样的知识境界里,那些朝菌式的人格若还不可一世,岂不可悲?

然而,无知和小知的人们永远喜欢固步自封,知道自身的渺小也是觉得理所当然,觉得使命就是做好这个渺小的自己。为此,庄子的回答是无知小知要理解的不仅是外在的大知至知,而且是自己存在的大知至知。

一个人于浩渺的历史而言确实渺小,正如朝菌不知春秋,但人和朝菌仍有永恒的可能性,若能意识到这个可能性,人才能做自己身心宇宙的逍遥游,也可能做天地、人生社会的逍遥游。

如何才能实现逍遥游呢?庄子用四词做了概括:无待、无己、无功、无名。

这四个词的解释是:不需要凭借外物,不分物我,不去追求功利,不去追求名利。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启蒙运动中卢梭曾说:“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当代社会中,我们大部分人都为眼前的功名、地位、社会资源所诱惑、俘虏、束缚,自视自诩成功,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外界的功名利禄,而难以理解“人生的灿烂”。

因此,读庄子的文字能让人相信,与瑰丽的人性极境相比,外在的大富大贵或名利,都是不值一提的。如此我们才能既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也不为生老病死所累,能够在生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前提下,依然可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03 看透生死,不计得失

庄子的大彻大悟源于对人生诸苦的体验,他的出身是高贵的,曾说春秋时代霸主楚庄王的后裔,他自己也曾做过漆园吏,生漆是当时诸侯社会的重要物资,所以他先前的生活不算差,只是后来败落了,甚至一度穷困潦倒。

据说他的衣服多了几年还在补着穿,鞋子后跟都磨损了还在拖着穿,他和妻子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

有一次,庄子不得已去监河侯家里借粮,监河侯回答他:“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后,就借给你三百金,你说好吗?”

庄子知道这是在敷衍他,于是用一条鱼的故事嘲讽他,原本自己只需要一点粮食就足够,等他去收了租金还不如直接看到自己挂了的样子。

庄子和一般读书人不同,即使在落魄的情形下也不在乎得罪监河侯一类的“人物”,因为他曾经历过富贵,所以不在乎这一得失,也就要当面揭穿这些人物的虚伪。

不过,也正因为庄子这样的性子,给他带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他的妻子就是在贫困交加中去世的,但也因为他经历了这样的打击,使他想通了一切,才有了“鼓盆而歌”的典故。

在妻子刚死的时候,庄子何尝不痛哭流涕,但想到妻子的生死和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既然妻子已经安息在天地之间了,自己为什么还要哭哭啼啼呢,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的通达并非自以为是地“看透”,而是在苦难中能更努力地研究,更深入地思考,看破命理富贵的他,唯独对学问情有独钟。在当时人人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环境里,庄子可谓是一股清流,逆流而动。

因此一些君王大概知道他的身世,也敬畏他渊博的学识,所以也能容忍他的穷窘苦相,面对他的抢白讥讽无可奈何。

有一次,他穿得破破烂烂去见魏王,魏王说:“庄先生怎么这么狼狈?”庄子回道:“我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读书人不能躬行道德,那才是狼狈;穿破衣服,拖破鞋子,是贫穷而已,这就是所谓没遇到好时代的现象。”

千百年后读《庄子》,虽然他的文字汪洋富丽,读时极易迷失其中,但与其他诸子文章比,他的文字提倡内在超越和自由,让我们相信即使世道再差,我们依然可以追求内在的超越。

文/紫竹凌:多平台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创始人及其他

中国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已趋成熟,佛教也逐渐趋于中国本土化,并形成八大宗派。

1、天台宗。因以《妙法莲华经》等为依据创立,又称“法华经”。该宗创立于隋代,创始人智顗。此宗创立于河南信阳光山县净居寺,盛于浙江天台山。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2、三论宗。此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得名三论宗。创立于隋代,创始人吉藏。祖庭西安草堂寺、南京栖霞寺。

3、唯识宗。该宗依据《成唯识论》,故名。又称法相宗、瑜伽宗、慈恩宗。创立于唐代,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唐僧——玄奘,祖庭大慈恩寺。此宗过于深奥烦琐且不合潮流,仅传三代而止。

4、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故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创立于唐代,实际创始人法藏。祖庭西安华严寺。

5、律宗。该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又名四分侓宗、南山律宗,创立于唐代,创始人道宣,祖庭西安净业寺。

6、密宗。此宗因传授方法奥秘得名。该宗创立于唐代,创始人为被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祖庭西安大兴善寺、青龙寺。

7、净土宗,以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故名。此宗创立于唐代,实际创始人善导,该宗认为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往生净土。祖庭为庐山东林寺、西安香积寺。

8、禅宗,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该宗始祖为菩提达摩,到唐代五祖弘忍时,由其弟子惠能和神秀创南北禅宗。该派主张见性成佛,特别是南宗惠能一派,主张不立文字的“顿悟”观,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也是目前中国佛教各派之中影响最大的一派。祖庭嵩山少林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师父是谁?释迦牟尼为何被称为如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我们也俗称他是如来佛。那他有师父吗?

如来佛剧照

身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是有师父的。他的师父至少有两位,分别为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下面我们就讲讲释迦牟尼拜师的故事。

释迦牟尼和我们的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现在来看他出生在尼泊尔境内。

圣人出世,必有异象,释迦牟尼也不例外。传说摩耶夫人在梦见六牙大象进入体内后从右胁生下了释迦牟尼。小太子生下后走了七步,每走一步都会生出一朵莲花。

然后他一手指着皇天,一手指着后土说:“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话音未落,只见两条金身龙王出现在小太子身旁,一条吐出来的是温水,一条吐出来的是凉水,给他洗浴。

还有的传说是九条龙同时喷水给小太子释迦牟尼沐浴。这一天也就成了沐佛节。

而小太子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下他七天后就去世了,他是被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的。

长大后的释迦牟尼像其他贵族那样娶妻生子,过着奢侈富足的生活。

如来佛未出家时的妻子

像往常一样,闲来无事的释迦牟尼出城游玩,在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他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恼。而这四种苦恼正是天神幻化的,就是想让释迦牟尼有所领悟。

果然回来后的释迦牟尼闷闷不乐,深深地感悟到,人生充满苦恼,而幸福却很短暂。加上他的王国有来自外部侵略的危险。他觉得他信奉的婆罗门教并不能帮他解决这些烦恼。

怎么办?为了寻求解脱之法,他毅然离开了王宫,撇下了他爹给他挑选的美女们,剃度出家。开始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之法。跟着这两位先贤,释迦牟尼颇有精进,达到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但对于释迦牟尼来说还远远不够,这样的境界仍然在三界之内,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

于是,释迦牟尼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开始尝试苦修,把自己饿得骨瘦如柴,却依然没有找到解脱的真谛。

后来,他在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终于大彻大悟,证得一切种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或者说释迦牟尼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达到了最高的、最圆满的境界。

菩提树下成佛

就这样,释迦牟尼创立了影响中国两千年的佛教。他先后收了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波斯匿王这样的王公贵族为徒。其中非常出名的徒弟有十个,被称为十大弟子。

在中国民间释迦牟尼也被通俗地称为如来佛,当然这种称呼并不严谨。经常出现在神怪小说,比如《西游记》中,还有一些民间信仰中。

如来(印度梵语:Tathāgata)佛的十大称号之一,在这里如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而如来佛的称呼有点别扭,意思就是“佛佛”或者“如来如来”。

佛经对“如来”的说法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佛字又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在原始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似乎也不会引起歧义,但在大乘佛教中认为有无穷无尽的佛,每个佛都可以称为如来,比如燃灯如来。这样就容易引起混乱了。

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同时释迦牟尼又是乘着如实之道涅槃的,因此也可以称为“如去”。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和点赞[送心]

供奉、李白等人物,高台教是如何成为越南第三大宗教的?

中南半岛上国家基本都是佛教占绝对强势地位的国家(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唯独越南是个例外,不仅宗教相对多元化,出现佛教、天主教、高台教、新教、伊斯兰教、和好教六大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任何一个宗教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在越南9600万人口中,佛教徒约1000万人、天主教徒约600万人,高台教信徒约有440万人,这三大宗教的信徒总计还不到人口的25%。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最东端

高台教作为越南唯二的本土宗教之一(另一个为和好教),于20世纪初诞生在越南南部,供奉李白、、莎士比亚等14位东西方圣贤为神,将佛教、儒教、道教、教的核心教义揉和在一起,主张“万教大同”,诸神共处。

除此之外,高台教还模仿西方政体,在宗教结构上实行三权分立,并曾一度拥有自己的军队。这个颇具特色的神秘宗教,为何会产生,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高台教供奉的东西方圣贤图

一、越南长期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

中南半岛处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两大文明的辐射范围内,两大古老的文明在这里碰撞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同时受两大文明熏陶,其中缅甸、泰国受印度文化影响更大,两国信奉的上部座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的。

▲印度文化圈,越南北部是中南半岛唯一的例外

而越南的历史上几乎只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也决定了越南和半岛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文化基因。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就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百越向南迁徙发展而来的。

▲汉字(中华)文化圈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与中国山水相邻,自秦以来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开始了千年北属时期,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独立建国,中华文明在越南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由于千年的北属历史,儒家文化、孔孟之道深入到越南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原王朝统治期间,汉字一直都是正式的官方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纪法国殖民时期,才开始使用越南罗马字;官吏选拔制度方面,越南长期实施和中国类似的科举制度,直到1919年才被废除。

▲越南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半是“北属时期”

宗教方面,越南古代一直信奉的佛教、儒教、道教这三教均为中国传入,在越南根深蒂固。其中,佛教于东汉末年从中国传入,越南人称为“北传”,是为大乘佛教。而泰国、柬埔寨的上座部佛教为印度直接传入,再传入越南时被称为“南传”。

10世纪后,佛教被越南尊为国教。目前全国约1000万佛教徒中,信奉北传佛教者居多。中国的儒学自汉代传入越南后,一定程度上被宗教化,被称为“儒教”。另外,道教在越南也有一定传播,被本土化后形成越南道教。

▲位于越南西南边陲河仙市的佛教寺庙

公元968年,越南独立建国。为保持独立地位、巩固统治,并掠夺更多的领土和财富,越南开始向周围扩张。先是向北挑战宋朝,发现根本不是对手之后迅速俯首称臣,转而向南部的占婆国、柬埔寨进攻,一路攻城略地、扩张领土,在1780年大致占领湄公河三角洲,达到领土的最大版图。

▲越南不断向南扩张领土(1306年-1867年)

越南在南侵的过程中,不断将北方的京族人迁移到新占的领土,加快对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开发和移民。南部地区被越南人称为“南圻”,在柬埔寨统治时期,此地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越占之后,实行“广招流民”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开发土地,南圻人口迅速增加。

越南还迅速同化新占地区的当地人,解构当地治理结构和社会制度,代之以越南的文化和制度。因此,越南领土扩张的过程,也是越南文化迅速向南传播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越南南侵柬埔寨时,正值中国明清易代,一批不愿臣服清朝的明代遗将为越南所用,冲在侵柬前线,此后便留在了越南南部地区。这一时期,亦有很多华侨南下,参与开发越南南部地区。

▲百年前的越南华人

到法国入侵越南前夕,越南南部几乎所有地区都有京族人居住,且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成为主要族群。此外,这里还有高棉人、华人后裔、占人后裔等族群,因此,越南南部的人口和民族构成远比北部要来得复杂,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宗教和文化。

▲越南占族老照片:完全越南化,和历史上的占婆大不一样

二、法国殖民,越南南部受压迫最深

1858年,法国开始入侵越南,正式拉开了百年殖民史的序幕。1862年,法国人在位于南圻的西贡(今胡志明市)设立殖民政府,此后,以南圻为基地,从南向北不断侵占越南南部的领土。

▲法属印度支那地图,以及法国占领该地的时间

随着法国的步步进逼,为了维护对越南的宗主权,清政府和法国在越南爆发了中法战争,中国虽胜尤败。1885年,双方签订不平等的《中法新约》,越南彻底失去中国这个宗主国的庇护,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被划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

▲镇南关大捷,清朝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之后,法国殖民者将越南划分为东京(越南北部地区,又称北圻)、安南(越南中部地区,又称中圻)、交趾支那(越南南部地区,又称南圻)三个区域。

▲南圻六省图,黑线为今日国界

法国殖民前,越南为定都中部地区顺化的阮朝所统治,各地因不满政府剥削,爆发多次农民起义。法国殖民后,阮朝沦为傀儡。

1885年至1896年间,越南爆发了由越南爱国士绅领导的反法武装斗争“勤王运动”,最终被殖民者镇压。殖民前后的这些运动,南圻民众都参与其中,又因南圻受法国殖民最早,殖民政府就设在南圻、统治更为直接,南圻的社会矛盾也更加复杂。

▲法国殖民时期海报

法国人在南圻大肆掠夺、侵吞农民的土地,然后再用收地租、放的方式进行剥削,再加上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徭役,使得手工业者不堪重负,流离失所。据统计,南圻的失地农民一度达到70%。

除了掠夺土地,法国人还掠夺南圻丰富和多样的自然资源。法属印度支那是“商业型殖民地”,即殖民地政府主要依靠土著所缴交的税收运作。殖民时期,政府垄断了越南、盐、米酒的贸易,用所得来维持自身运作。

▲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越南西贡

20世纪30年代后,法国开始大规模开发越南茶、米、咖啡、煤、锌和锡等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开采地下资源的政策以及其他的剥削政策,为了发展法国国内的汽车产业,殖民者还在南圻和中圻地区兴建了多座橡胶种植园,大规模的掠夺使得法国迅速成为橡胶出口国。

自入侵越南,到日本侵入的55年间,法国殖民政府在越南一直实行着平稳的统治,并掠夺了巨量财富。

▲吸食的越南人

法国殖民者的掠夺已经十分严酷了,越南封建社会原有豪强地主还一直延续传统,使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造成越南南方陷入非常窘迫的境地。

对于北方来的新移民来讲,世居不过几代,但受到的殖民统治和封建统治双重压迫却如此深重,心中十分苦闷和无助。

▲百年前的越南南部民众

农村如此,城市居民也好不到哪里去。以西贡法国殖民统治机构的越南籍贯公务员为例,遭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平均一名法籍职员的年薪是同级别越南籍职员的10-200倍不等,这使得不少公务员渐渐走上了不合作的道路。

三、高台教的出现慰藉了南部民众的心

宗教产生的最初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超自然力的无知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

20世纪初期,越南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阮朝傀儡的腐朽统治江河日下,法国殖民者的殖民掠夺变本加厉,反抗殖民统治的勤王运动和东游运动都在法国人的镇压下告终。

南下移民占主体的南方民众,在陌生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目睹社会的动荡和混乱,内心的不安全感代代传播、与日俱增,困苦、不安和恐惧占据着他们的心灵,亟需情感和心灵的慰藉。

▲越南皇帝穿冕服祭天

而佛教、儒教和道教并不能完全解决群众的信仰问题,一方面,由于南方民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三教的奥义精髓难以很好理解,也就难以获得最直接的心灵抚慰。

另一方面,南部的大开化、大动荡、大变革让人目不暇接,舶来的三大宗教和本土实际还是有所脱节,无法解释社会为何江河日下、生活为何困苦如此,尤其是对新移民来讲,他们遇到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已无法从现有宗教中获得解决方案。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天主教得以传播,但这个遥远的新舶来品依然无法解决信仰问题。南方民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这也为高台教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这一时期,越南南方开始出现一些被称为“道爷”的人,他们借用儒释道思想与本地文化融合起来而引导人民修身养性、行善积德。19世纪80年始,越南南方开始出现一些典型的本土宗教,如宝山奇香教(BuuSon Ky Huong,1849)、四恩孝义教(TuAn Hieu Nghia,1878)等。

▲越南宝山奇香教祠堂

高台教也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形成的,但和其他本地宗教不同,政治上的失意和对现实的不满让近代乡绅和城市官员阶层成为了这一宗教的发起者,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受中国民间的“扶乩”风俗影响,越南南方流行“求仙降笔”。

1921年,法属交趾支那一位名叫吴文昭的公务员在一次求仙降笔中,自称得到至尊无上神“高台”的启示,创立了对“高台”的崇拜。1926年,一位名叫黎文忠的交趾支那政府议员,率领27名高台信徒,一起签署了《高台教创立宣言》,并向殖民政府提交。

创立者的公务员身份为审批带来了便利,1926年9月,这个新兴宗教得到了殖民当局的批准,在西宁省正式成立,成为政府认定的合法宗教,殖民政府还派员参加了成立仪式。

▲高台教的创始人吴文昭(左)和黎文忠(右)

高台教的创立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深谙社会和民众的需求,他们将儒教的三从四德、佛教的因果轮回、道教的神仙思想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出来,并深度融合了越南传统文化,创造了原有的本土宗教所没有文化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等。

比如,其提倡祖先崇拜、集体互助、男女平等等,在亡国丧家、传统价值瓦解的越南南部,充满了直抵人心的亲和力,极大地迎合了南部民众的精神需求,深深地慰藉了饱受创伤的手工劳动者和贫苦阶层的心灵,让他们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高台教三圣图。从左到右依次是:、雨果、阮秉谦(越南古代哲学家、诗人)

因此,高台教一成立,就迅速发展为佛教和教之后全国第三大有影响力的宗教,刚成立时有1万多教徒,到了1930年扩大到50万,到了1935年达到了100万之众,其影响力曾一度覆盖越南中部省份和柬埔寨部分地区,教徒多为底层农民、手工业者和贫苦阶层,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越往北方影响力越弱甚至完全消失。

▲位于越南西宁省西宁市高台教圣座大殿的高台教教徒,其中着黄衣、红衣、蓝衣者为祭司

值得一提的是,高台教创立者吴文昭、黎文忠都曾是法国殖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吴曾出任过法国殖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而黎曾是法国最高荣誉勋章之一“北斗佩星”的获得者,他们的社会地位为高台教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权威效应。

此外,高台教将讲道与行医相结合,这种亲民的传教方式受到广泛欢迎。又因南部长期战乱的历史因素,教派兼具经济与军事的功能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

四、高台教参与政治和近代的发展状况

高台教的全称是“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最高的神叫做高台神,位于儒释道以及教信奉的众神之上,认为是高台神创造了宇宙,并主张“万教大同”,诸神共处。

▲高台教中代表公正的左眼

高台教的成立有其政治野心,其宣称“为统一世界上的各种宗教而努力”,号召“万国之中一小国,日后称霸方稀奇”,但在宗教教义和崇拜对象上体现了鲜明的拿来主义,即哪个实用就拿来放在里面,不仅东西方各路神仙都成为该教圣贤,甚至连、丘吉尔、克里孟梭等政治家,李白、雨果等文学家和牛顿等科学家都位列宗教圣贤之列。

▲高台教信奉的神仙国籍统计表

此外,吴文昭、黎文忠等创立者对封建等级制度和西方政体十分熟悉,因此从组织机构来看,高台教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引入了西方“三权分立”的理念,很像是一个西方国家的缩影:高台教中的“三台”代表三个最高的权限,分别是:八卦台代表立法,协天台代表司法、九重台代表行政。

▲高台教三权分立结构图

高台教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影响了越南独立运动的进程。1941年,法国殖民当局察觉到了组织严密、发展迅速的高台教有些可疑,于是抓捕了高台教6名高级神职人员,流放到非洲,并出兵占领了南圻各地的高台教宗教建筑。

高台教意识到建立武装的重要性。此后,教徒陈光荣组织建立了高台教的武装力量,希望藉此力量自保,甚至推翻法国殖民当局,达到越南独立的目标。

▲创始人黎文忠道袍装

1945年,越南发动八月革命,宣布独立。随后,在法越战争(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间越南独立同盟会为使越南独立与法国进行的一场战争),高台教信徒与同样发源于南方的和好教等一起,反抗法国殖民政府势力和南越政府的统治,高台教还成立了“高台救国组织”,成为越盟阵线的成员。

但是高台教反抗南越政府统治的过程并没有持续很久。1955年,南越政府原总理吴庭艳当选为总统后,高台教选择和南越政府合作,武装力量也由盛极一时的25000人减少至1000人。虽然军队减少,但高台教依然参与政治,越南战争中,不少教徒积极参加斗争,成立抗战组织并接受的领导,团结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下。越战之后,高台教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

▲南越政府原总统吴庭艳

高台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过于拿来主义、搞“大杂烩”的做法,一直缺乏完整、严密、理性的教义,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大教。加之教内派别林立、矛盾重重,至今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因而只能止步于越南南部地区,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宗教,而一些宗教场所,现如今也成了旅游项目。

▲西宁省西宁市高台教总部圣座旧貌

位于越南西宁省西宁市的高台教总部圣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奇妙的文化吸引着各地游客。这是一座风格多元的建筑,既有哥特式的高大尖塔,又有清真寺的宣礼塔,还有中国风的飞檐峭壁。

庙宇里,供奉来源于各个宗教的十多位神像,最高层中央是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老子和孔子,这是佛教、儒教和道教的始祖。二至四层分别供奉是观音、李太白、关公、耶稣、姜太公等。庙里还时常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热闹非凡。世事变迁,白云苍狗,恐怕游客们很难知晓一百年前这里曾风起云涌。

▲高台教总部圣座今貌

作者|南小汪

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资深文史爱好者

责编|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释迦牟尼”和“如来佛祖”是同一人吗?看完明白了!涨知识了吧

#春日生活打卡季#

【前言】

农历二月十五,是释迦牟尼涅槃日,他和如来佛祖是同一个人吗?看看涨知识了吧!

马上就到二月十五了,对佛教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为释迦牟尼涅槃日,信徒们无不顶礼祭拜,共迎福喜,祈求天下太平美满。大家可能有些疑惑,释迦牟尼和如来佛祖的一个人吗?我是畅谈民俗点滴,一起畅谈。

1、看看释迦牟尼的简介

释迦牟尼,其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迦毗罗卫国人,他是该国的王子,身世非常高贵。

据说,其出生时,天降祥瑞,地现吉兆,步生莲花,自言自语,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后来,放弃尊贵的生活,进入深山,拜师修行,最终,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豁然开朗,大彻大悟,深得佛法,顿悟成佛。

后来,他被人们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成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与如来佛祖是同一人吗? 我是畅谈民俗点滴,继续探讨交流。

2、如来佛祖的基本情况

大家可能都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面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大家最先印象和直觉,可能就是《西游记》中,看到的如来佛祖。

我们知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如来佛祖是法力无边,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中,怎么也跳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还有真假美猴王中,各路神仙难辨真假,最后被如来佛祖识破化解。

如来佛祖是“佛界之主”,乃丈六金身,贵为群佛之首,拥有无边佛法和无上神通,可谓法力高深莫测,掌握着众佛与菩萨,统领众多佛门弟子,是佛教的最高领导人物。

3、来自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如来佛祖”,是一个人吗?

在民间,将释迦牟尼称为“如来佛”,这不是一种正式的称呼。如,在《西游记》第7回中,这样记载,如来佛祖笑道,说:“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可见,释迦牟尼称为如来佛,多见于一些民间信仰或者通俗小说之中。

《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可见,无生无灭,也没有来去,就是称为“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大通号之一,有着深刻的哲理和内涵,

不难看出,“如来”只是一个佛教通用词,并不是专指某一尊佛,只要成佛了,都可以称为如来。因此,在原始佛教中,释迦牟尼是佛,常常被称为如来佛。但是,在大乘佛教中,认为世上的佛非常多,都可以称为“如来”,如阿弥陀佛如来、“燃灯如来”等等

结束语

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没有?“释迦牟尼”和“如来佛祖”,到底是不一个人?

简单的说,释迦摩尼也是“如来佛”,但是“如来佛”不一定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只要是一尊佛,都可以称为“如来佛”,大家明白这些就掌握了。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18/1697199381350969.html
上一篇:梦见参加别人婚礼(梦见参加别人婚礼吃酒席)
下一篇:瓷都是哪里(中国的瓷都是哪里)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