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自己安排后事的白血病患儿故事搬上荧幕,但你不知道的成都少儿互助金15年……
还记得那个说“我来过、我很乖”的白血病患儿佘艳吗?11月7日,以她为故事原型的公益电影《天堂的张望》在成都举行首映活动。
15年前,8岁的佘艳代替不识字的养父,用为数不多的认识的字,在医院病历本上写下“自愿放弃对佘艳的治疗”,随后安排好自己的“后事”:穿一次新衣服,拍一张照片,然后安静地等待死亡。这个女孩苦难的生命和冷静的坚韧,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关注和捐款。只是遗憾的是,我们最终没能救回她。
首映现场
佘艳离开15年了。少有人知道的是,正是帮扶佘艳等贫困重疾儿童,推动了成都市建立“少儿住院互助金”(现为成都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2005年,也就是基金成立当年,就有240万儿童享受到大病重疾医疗保障,弥补了当时我国尚未建立0到18岁少年儿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成都市也是继上海、北京后,第三个建立少儿住院互助金的城市。
影片结尾
《天堂的张望》首映当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时任成都市儿童医院院长、成都市政协委员李晓辉,和原《成都晚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现担任成都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会长傅艳,讲述那些年,为惠及数百万儿童的少儿互助金落地奔走的事。
受邀观影
“情节太熟悉,只剩下哭”
一出生就遭亲生父母遗弃,被养父张国华捡到,取名“张望”(佘艳为原型)。虽然生活清贫,父女俩相依为命,张望十分聪敏懂事。在7岁时,张望突然流鼻血不止,到大医院确诊,急性白血病,治疗费用需要30多万元,筹钱无果下,深知自己家庭情况的张望决定放弃治疗,记者王小月(原成都晚报记者傅艳为原型)得知后,前往张国华家中采访,牵出了张望真实身世。
2005年关于佘艳的报道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纷纷捐款资助,但坚强闯过多次鬼门关的张望,最终还是去世了。根据张望生前遗愿,将社会捐助的54万善款,分给了7名因贫困在生死线上徘徊的小朋友,给予生命新的希望。
首映活动现场,不仅有作为影片中记者原型的傅艳到场,还有当年佘艳的主治医生徐鸣、推动成都市少儿住院基金成立的李晓辉受邀观影,更有当年参与过帮助佘艳的志愿者、爱心人士。“情节太熟悉了,只剩下哭了。”现场,一位女士观影后如是说。
奔走3年
成都少儿住院互助金终于落地
为什么要建立少儿互助金?李晓辉从2002年开始提交提案呼吁,直到2005年,终于落地。
“当时上海已经有了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李晓辉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市率先在全国建立“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基金”,是全国独创的,1996年至2003年已经为45万余名青少年儿童支付了4亿元医疗费用,1996年至1999年对1700人次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大病的患儿支付住院医疗费用达到1900万元。
李晓辉撰写的提案
“当时,我们确诊的白血病患儿十个里有七八个,家长都只能放弃。”作为儿童血液肿瘤专业专家,看到家长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治疗十分痛心,“我们的工作也很难开展”。
有了上海的经验,李晓辉等有了推动成都市建立少儿住院互助金的想法。但,太难了。“不是哪个部门单独的事,涉及教育、卫生、社会公益方方面面,必须由政府牵头统筹。”李晓辉说,作为政协委员,她一直在奔走呼吁,但单独个体的声音较小。
直到佘艳的故事被推到聚光灯下。“如果没有佘艳的故事,(少儿互助金的)推动还会很困难。”李晓辉说,在有了一定社会反响后,如何制定实施方案也是一件繁杂的事,设立基金的定点医院、农村患儿怎么办?基金需要多少?怎么统筹?哪些疾病可以纳入……
2005年9月,成都市“少儿住院互助金”落地。当年,240万成都少儿有了重疾医疗保障。当时的《成都市大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金金管理办法》规定,0到24岁年龄段每年只需要缴50元,即可拿到一张“生命绿卡”,在一年期间如果患病住院,其住院费用可以按照相关比例在互助基金中报销,对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以及肾移植等重大疾病,基金可支付主要部分的费用,每年最高支付8万元。
幽 | 从距离的角度上说,“幽”就是远处
《说文解字》:“幽,隐也。”会意字,从山,山谷里各有一个“幺”。一个“幺”是小,两个“幺”的组合就是微。幽,说的是山里面的事,即山中的隐蔽处。
山中的隐蔽处,其实有很多意思:从声音的角度上说,“幽”就是静处;从光线的角度上说,“幽”就是暗处;从距离的角度上说,“幽”就是远处……
没想到吧,山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所以,有一次,有人问弘忍禅师,学习佛法为什么不在城市里,却要在深山里呢?弘忍大师就说:“栖神幽谷,远避尘世,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那一天,几十个人成群结队,到崇山峻岭之间的兰亭集会,又喝又唱的,居然叫做“畅叙幽情”。
幽静不是死寂,而是安闲。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我想静静”呢?没有人知道山里面到底有没有住着神仙,但谁都知道住在山里面真的可以静静。山里面没有灯光秀,没有广告牌,没有呼啸而过的汽车,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你静下来了,一切都静下来了。即使蝉噪、鸟鸣,也如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幽暗不是阴森,而是低调。任何时候,山里面都有让人乘凉的地方,都有让人沉默的地方。在一个拐弯处,在一棵大树下,一个人张望一会儿,两个人对坐一会儿,三五个人闲谈一会儿,任幽花自开,任暗香自来。只要你不想自带光芒,一切都会与你浑然一体。
幽远不是遥远,而是空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也许就是咫尺,但你却看不见;声音也许很大,但你却听着模糊。远方在哪里?也许就在山背后,山背后也许还是山;也许就在山里面,山里面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
其实,一切都不必在山里。想想山里面的一切,比如冬天里的雪景,比如秋天里的一些细节,你就知道山里面为什么会走出一个“幽”字。
(尚之)
光明文化周末:打望重庆
【序跋】
作者:张者
“打望”是西南诸省的方言,在重庆成了口头禅。“打望”是“张望”的意思,就是“看”。“看”显得太庄重、严肃,不安逸。一说“打望”,就有了重庆的味道,飞扬了起来——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目光所至,无不令人心花怒放。打望山,肯定是被伟岸和俊秀吸引;打望水,肯定是被温润和潋滟吸引;打望人,肯定是被美女和帅哥吸引……
我想打望一本书——《重庆传:大江东去唱渝州》(以下简称《重庆传》)。这是一群重庆文化人用散文的方式完成的。每一个人对重庆都有独特的理解,他们边走边望,边走边唱,吹着口哨,目光又是深邃的。重庆城市的立体风貌,文化的多姿多彩,重庆人性格的鲜明以及他们超强的集体自豪感和对城市的热爱,都决定了《重庆传》的表达也是立体、多元、而又感性的。
开卷有益,《重庆传》让我们打望了些什么呢?
打望重庆的山水。重庆的山不高,可以亲近,山上翠竹青青,芭蕉叶大。家就在山上,上山下山是日常生活。你学会了走路就是学会了爬山。重庆的水就更多了,嘉陵江、长江在重庆汇合,整个城市都在三峡库区。重庆有好多山,南山、歌乐山、缙云山、金佛山……我喜欢把它们都叫作巴山。巴山有夜雨,夜雨中孕育着诗。巴山夜雨中还有薄薄的雾,轻曼如纱,缠在桥上,挂在山腰,聚在你家窗口,白天可以雾里看花,夜晚可以雾里看灯。重庆的夜晚魔幻而又梦幻,山顶的灯光高高在上,疑是星星,山下的灯光闪闪烁烁,疑是渔火;远方的灯光犹犹豫豫,显得神秘,近处的灯光神情安详,充满温情。
打望重庆的城。重庆的许多地标都是风云际会起长歌,走在重庆城就是走在历史的书籍中。重庆城不是方的,没有中轴线;不是圆的,没有环城路;不是田字格,没有弄堂。重庆城是立体的,重庆的路就是逢山开洞,遇水架桥,见楼穿越。走在重庆的街道,当你以为没有路时,脚下会出现向下或者向上的石级——重庆人叫梯坎,它会带你进入另一片天地。重庆曾有17个城门,现在所剩无几,大都成了地名,诸如千厮门、洪崖门、临江门、通远门、南纪门、储奇门……朝天门最让重庆人心中敞亮。它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之处,站在这里眼望长江天际流,会让你想入非非,欲踏波而去。从朝天门出发,你上不了天,却能通向未来。因为重庆不但是一座古老的城,也是年轻的直辖市。楼群在山间林立,桥梁如雨后彩虹,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渝新欧铁路通向世界,万吨货轮可直入海洋……
打望重庆的美食。重庆火锅本来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吃法,现在有了鸳鸯火锅、子母火锅,满足了各种口味,还进入了高档餐厅。重庆菜叫江湖菜,贵在创新,吃鱼有太安鱼、酸菜鱼、北渡鱼、豆腐鱼;吃鸡有辣子鸡、泉水鸡、芋儿鸡;想混搭着吃,就创造出了毛血旺。有新菜,重庆人必捧场,跋山涉水,可以开着车跑几十公里。江湖菜在南滨路和北滨路上摆开,面朝长江和嘉陵江,真的有了江湖的味道。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重庆人吃起来都是惊天动地,让人叹为观止:白天,重庆人可以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大汗淋漓地吃;晚上,餐桌顺江而摆可达几十里,喝着、唱着、喊着。
打望重庆的人。重庆人是重庆城最好看的风景:他们有着各种身世,或是巴人、移民之后,或是刚刚登陆这片土地的新市民。他们在这座城生存、奋斗、收获的故事,点点滴滴,流进长江、嘉陵江两江的汇合处,成为这座城的“爽朗传奇”。重庆女人俏丽、挺拔、性格直率,爱你会捧出一轮太阳,恨你会把柳叶眉化成柳叶弯刀。重庆男人聪明、智慧、耿直,被重庆女人称为“男娃儿”。重庆女人能干,当家却不愿做主,拿主意的是重庆男人。在重庆,每一个成功的女人后边往往有一个聪明的重庆男人。
打望重庆的生活。重庆是移民城市,不排外,很容易让人找到家的感觉。每一次移民都给重庆注入了活力,繁衍出新一代重庆人。到了重庆,你说话不知不觉就有了重庆味,比如一个“耍”字。“谈恋爱”叫“耍朋友”,这在别处那是在找抽,在重庆,恋人们“耍”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重庆人生活在山城里,楼在山前无论多高都不显高,不敢言高。站在山上4层楼的阳台可以看到山下40层的楼顶花园。重庆的楼建在半山腰,人们上上下下要听山的安排。在楼顶上泡茶馆不用上楼,抬脚就去;在山坡下约朋友,不用下楼,侧身可入。重庆的茶馆好多,在山坡,在江边,在楼顶,在花园。喝着一杯茶看风景,大千世界,尽在眼前。
这就是《重庆传》,先是与众不同的大山大水,然后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神秘身世的地标和魔幻空间,继而是爽朗儿女的豪气与传奇,从宏观到微观。它是一部城市传,也是一些个人史;它有城市宏大的骨骼,也有市井细腻的肌理;它在高歌,也在呢喃。
(本文为《重庆传:大江东去唱渝州》序言)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9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昔日刘德华替身,如今温情父亲,《天堂的张望》盘活杜奕衡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峰
一个7岁的小女孩儿,家境贫寒,又得了急性白血病,在危难之际得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电影《天堂的张望》讲述了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该片由杜斌执导,杜奕衡、朱梓玥主演,将于11月20日在全国上映。
11月10日,《天堂的张望》在郑州奥斯卡影城航海路丹尼斯店举行超前点映会,现场观众均被影片中张望父女的境遇感动,在接受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的专访时,导演杜斌表示,这是一部不讲求票房回报的电影,“希望能够通过《天堂的张望》让更多人关注到得了重病的贫困群体,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看片——
真实的力量打动观众
在《天堂的张望》中,朱梓玥饰演的7岁女孩儿张望和养父张国华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贫但幸福,直到有一天张望突发急性白血病打破了惯常的平静。得知需要30多万的治疗费用后,张国华四处借钱,甚至想到卖肾,不料遭到骗局。
记者王小月得知张望的身世和遭遇后,深受触动,通过媒体将张望的遭遇曝光,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充满善意的捐助从全国各地赶来,不仅医疗费无虞,感受到诸多爱和关心的张望也日益坚强。在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接受治疗之时,张望却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据介绍,张望的原型人物佘艳是一名孤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8年。病危时,她把世界各地爱心人士捐给她的救命钱分成了多份,援助了其他患病的孩子。同时,延续了温暖和希望。时任《成都晚报》社会新闻部记者的傅艳将佘艳的故事写成新闻报道,刊发之后引起全球轰动,《天堂的张望》正是取材于这一真实事件。
在当天的看片会上,现场观众无不被这个悲惨但温暖的故事感动,本来应该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学习,在温暖的家庭里享受天伦之乐的张望却要遭到病魔的侵袭,她表现出来的坚强,对养父的理解,以及把救命钱分成多份,援助其他患病儿童的举动都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大爱。
幕后——
希望全社会都能看到《天堂的张望》
2005年,导演杜斌知道这个故事后就被深深打动,一直将这个人物和故事装在心里。2016年8月,杜斌作为一个商业实战剧的总制片人,资助的一个孩子因病情恶化去世,这激起他创作儿童大病题材的坚定决心。他多次前往四川成都采访原型人物,对相关人物与事件实地调查取材,花了两年时间才将真实故事打磨成剧本。拍摄中也遭遇困难无数,在资金链一度断裂的窘况之下,杜斌还是带领团队将影片拍摄完成,最终一部如此感人的影片才得以与观众在大银幕相见。
故事原型发生在成都,为何要在云南拍摄?杜斌解释,“云南的村庄风格独特、层次分明,拍出来很漂亮,大山里薄雾缭绕,很有意境,特别符合影片基调;加上云南特有的环境和气候,也适合在冬天进行拍摄。”
饰演张国华的是演员杜奕衡,因形似刘德华,他曾担任刘德华的替身演员,后来杜奕衡转型做演员、歌手,在《让子弹飞》中饰演麻匪老四,更是颠覆了以往的形象。据杜斌介绍,杜奕衡最初看到剧本的时侯数度落泪,后来主动参与到影片的融资工作中,在影片拍摄杀青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又自己出钱帮助剧组解决困难。影片的宣发阶段,他又发动所有资源来宣传影片,用他的话说就是,“希望全社会人都能看到这部电影。”
此次在影片中饰演张望的朱梓玥是一位9岁的广州女孩,是杜斌从2000多个儿童演员中挑选而来,而她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凭借朱梓玥真诚的演绎,患病女孩儿张望天真善良的个性和面对病魔的勇气一一呈现。杜斌表示:“我并不奢求《天堂的张望》票房能有多高,但影片中倡导的善良、爱和希望会给现代人内心强烈的震撼,相信它会改变人们对社会的某些误解,我们也期待影片上映后,能有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电影。”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龚浩
《天堂的张望》,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催泪电影
经常有人说:‘这个社会怎么了?街上有老人摔倒大家都不敢去扶了,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好像变得越来越疏离了,轻松筹水滴筹那些,好像见怪不怪了。“温暖与冷漠在做对抗,人性的自私与善良在较劲,还有不计较得失的亲情吗?
这个时候,一部电影让我的泪水一遍遍的落下来,它太好哭了。它带我去回味了一番父亲与女儿间那虽没有血缘,但远远超出血缘的亲情;它带我看到了社会的好人还是居多,当看到不幸的事情时,大家还是会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它让我平静地去接受命运无常,让我更加珍惜现在自己的每一天。
由杜奕衡、朱梓玥领衔主演的家庭亲情片《天堂的张望》深深地打动了我。该片并没有什么有名气的演员,全凭演员不着痕迹的表演,让看电影的观众哭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鼻酸的时候打开弹幕区,全是跟我一样的观众,他们都说:“从头哭到尾。”
7岁的张望和父亲张国华相依为生,生活虽是清贫,但父女俩的生活很幸福。一天张望突然流鼻血不止,去大医院检查,才知得了急性白血病,治疗需要30多万的费用,筹措无果的张国华整日以泪洗面;而张望,清楚自己的家庭情况,毅然决定放弃治疗。记者王小月得知此事,赶往张国华家中,牵出了张望的真实身世。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张望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全国各地纷纷捐款资助,很快,张望的医疗费就凑够了。感受到社会爱的力量和无数陌生人的关心,也使张望变得无比坚强,她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接受着治疗,并一次一次经历着鬼门关,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期盼着张望的病情好起来的时候,张望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电影一开场,就把镜头对准了小张望。不得不说,这个小演员选得真是好,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麻花辫。她娴熟地烧着柴火,才7岁的她身高还不够高,只能站在凳子上做饭,做完饭就去叫在旁边编竹筐的爸爸吃饭。小女孩穿得很朴素,脸颊因为干活有点脏。父女俩的日常,只会让人感觉这对父女真的好温情,却丝毫看不出原来这个爸爸并不是亲生爸爸,而是7年前因为善心将小张望捡回来养了而已。
张望给自己准备了便当,便当很简单,一些白米饭加一些咸菜。这个饭菜完全不是给小孩子吃的。不过没办法,因为张望家真的很穷,就连她想吃方便面,都是得等爸爸把竹筐都卖完才能吃到。天还没亮,张望就翻山越岭地出发去学校了,到了学校,她看到其他小女孩的发箍真的很好看,在她心里,也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发箍的吧。这些场景真的让我感同身受了,小小年纪的我们,曾经最想吃的不就是方便面吗?在农村长大的我们,不都经历过摸着黑,走着长长的路去学校吗?小小年纪的我们,不都会羡慕其他小朋友的好看发饰吗?实在是太真实了,宛如回到了童年时期。不过我们中的大多数应该都是比张望幸运的吧,物质虽然也没到富裕的地步,至少在我们那个年纪,想吃的、穿的、玩的,虽然父母不会马上给到我们,但是没过多久这些都会来到我们身边。因此,我们真的是比张望幸福多了。
影片前面主要是围绕张望父女俩的日子有多苦展开的,在期间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叫张望的小女孩儿是多么的懂事善良,甚至让人心疼。张望的家庭非常贫困,但是张望在学习上很努力,经常是班上的第一名。放假了,张望会陪爸爸去卖苹果。小小的年纪,承担了很多责任。7岁的年纪,已经会做饭了,会一个人走很远的路去上学,也会称苹果,卖东西卖得有模有样。张望每天回到家时,都会有群小孩编着歌笑她是捡来的孩子,但是张望没有哭没有闹,她非常珍惜与父亲之间的缘分,也非常感恩。
影片的高潮则是张望得病了,还是急性白血病。一场大病足以摧垮一个家庭,何况是一个穷得几乎揭不开锅的家庭。小张望非常懂事,深知自己家承担不起自己治病的费用,用稚嫩的小手写下了自愿放弃治疗几个字,那个“愿“字还是用拼音代替的,。因为她才7岁啊,是一个还不会写”愿“字的小女孩儿。
张望在医院与病魔对抗,父亲到处借钱。把整个村借遍了,也只借到了一万多,与那三十多万的医药费还差得远。在这里,不仅张国华体验到了人情冷暖,我们也体验到了。在那些普遍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其实都不容易,这边这个强子把自己所有的家当三千拿出来了,那边这个婆婆把自己的养老的生活费拿出来了,可是到了做生意的大富那里,他可以见死不救,依然乐呵呵地打着牌。
不过这个世间还是好人居多,张望的事情经过媒体的发酵,各个爱心人士都踊跃捐款,到了后面,连那些曾经打过张国华的包工头,曾经打过小张望一巴掌的阿姨,曾经见死不救的大富都伸出了援手。其实,人心还是暖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在冷漠与真情对抗时,真情都输给了冷漠而已。但是,如今做好事不留名的人多了,也会感染那些自私的人。毕竟,谁都是爹生父母养的,谁刚开始不都是善良的呢?
光看这个电影名就知道,张望还是离开了我们。不过她依然给这个社会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她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了一个小哥哥,她把大家捐给她剩余的57万捐给了其他得白血病的小朋友,她也把自己的希望留给了同病房的题题。一个这么美好的女孩,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整个剧情没有太多改编,只不过用影视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到了而已。小小的张望,让羽蒙看到了“人性本善”这句话,也体会到了太多猝不及防的感动。人还是得信的,善良,美好,使命,这些词,我们都可以去做的。
《天堂的张望》并没有刻意卖惨,而是为观众呈现出一幅“人间大爱”的美好画面,无论是报社记者王小月,还是小月的表妹,在儿童医院血液科实习的小夏,以及身边无数的陌生人,纷纷向他们伸出了援手。或许,那个天堂的张望,不过是天空中的凝视,关注着这地面上的普通又善良、热情而伟大的芸芸众生。《天堂的张望》这部影片,虽然有众人为张望捐赠的情节,但也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煽情画面,影片无论是剧情推进,还是镜头语言,都相当克制,当然,影片中的人物,也都不着表演痕迹,无论是一干大人角色,还是相当灵动又内敛的小张望,似乎,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所呈现的真相,没有悲痛欲绝,没有哭天抢地,但总有一种暖流在内心涌动,渐渐地触动到泪腺。
这部电影让我从头哭到尾。真的希望世间所有的小孩儿都能够被温柔以待,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孩子都能得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