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花甲子表推算快速记忆法
六十甲子是中国人民一个古老的发明创造,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六十甲子也指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些神的名字。
六十甲子表,发现万年历上因历史缘故而有多处的遗漏和错误。五十年代初,由南京天文台重新整理核查,出版了第一套新中国万年历,准确无误。
凡论命首先必须起八字。起八字是论命的最初始的准备,所谓八字就是指将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表示,组成的八个字。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丙,戊,庚,壬是阳干;乙,丁,己,辛,癸是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在预测时,为了快速准确,方便起见,必须学会开历。现将开历口决公布如下。
第一节开历歌诀细解(大甲子)
从一九二四年开始:
甲子:甲子甲寅初一已,正四七九冬腊字。解:正月初一为甲寅日,初一巳时立春,第二句系指正月,四月,七月,九月,冬月,腊月为小月。按甲已之年丙作初的口决推算,甲子年的正月为丙寅月,丙寅月的初一为甲寅日。其余仿此。
乙丑:乙丑戊申十二马,二前四五七十小。解:意思是乙丑年的正月初一为戊申日,正月十二午时立春(午为马)。第二句系指二月,前四月(此年闰四月)五月,七月、十月、为小月。按乙庚之年戊为头的口决推算,乙丑年的正月为戊寅月。
丙寅:丙寅癸酉年二亥,正二四六九腊在。解:意思是丙寅年的正月初一是癸酉日。年二亥系指旧年腊月二十二日亥时立春。第二句系指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九月,腊月为小月。在是为了便于顺口好说的配语。按丙辛之年寻庚上的口决推算,丙寅年正月为庚寅月。
丁卯:丁卯丁卯初四寅。二三五七九月行。解:意思是丁卯年的正月初一为丁卯日,正月初四寅时立春。第二句是指二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为小月。行字为配语。按丁壬壬寅顺水流的口决推算,丁卯年的正月为壬寅月。
戊辰:戊辰壬戌十四酉,正闰二三五六八字。解:第一句话是说戊辰年正月初一为壬戌日,正月十四日酉时立春,第二句是说正月,闰二月,三月,五月,六月,八月为小月。按戊癸何方法?的口决推算,戊辰年的口决为甲寅之上好追求。因此,戊辰年的正月为甲寅月。
己巳:己巳丙戌年五羊,正三四六七九详。解:第一句的意思是己巳年的正月初一为丙戌日,年五羊系指旧年腊月二十五未时立春。第二句指的是正三四六七九为小月,详为配语。按甲己之年丙作初的口决推算,己已年的正月为丙寅月。
庚午:庚午庚辰初六狗,正四五闰六七九牛。解:第一句的意思指庚午年的正月初一为庚辰日,初六狗指正月初六戌时立春。第二句系指:正月,四月,五月,闰六月,七月,九月,腊月为小月。按乙庚之岁戊为头的口诀推算,庚午年的正月为戊寅月。
辛未:辛未癸卯十八丑,三四六七九冬数。第一句系指辛未年的正月初一为癸卯日,十八丑为腊月十八日丑时立春,第二句指三、四、六、七,九、冬月为小月。
壬申:壬申丁酉年九辰,四六八九冬月行。解:第一句指壬申年正月初一为丁酉日,年九辰系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九日辰时立春,第二句指四、六、八、九、冬月为小月,按丁壬壬寅顺水流的口决推算,壬申年的正月为壬寅月。
癸酉:癸酉壬辰初十寅,正四闰五八十冬。解:第一句系指正月初一为壬辰日,初十寅,指正月初十立春,正四闰五八十冬为小月,按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追求的口决推算,癸酉年正月为甲寅月。
甲戌:甲戌丙辰年一狗,正三六八冬月数。解:正月初一为丙辰日,年一狗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一日戌时立春,正三六八冬月为小月,按甲己之年丙作初的口决推算,甲戌年的正月为丙寅月。
乙亥:乙亥辛亥初二丑,正二四六九腊数。解指正月初一为辛亥日,正月初二日丑时立春,正月,二月,四月,六月,九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余下起月口决省略)。
丙子:丙子乙巳十三辰,二前三四五八腊。解:指正月初一为乙巳日,正月十三日辰时立春,二月和前三月,四月,五月,八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此年闰三月)。
丁丑:丁丑己巳年三未,二三五六八腊会。解:指正月初一为己巳日,先一年腊月二十三日未时立春,二月,五月,六月,八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戊寅:戊寅癸亥初五戌,三四六前七八冬。解:指戊寅正月初一为癸亥日,正月初五戌时立春,第二句指三月,四月,六月前七月,八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己卯:己卯丁亥十七丑,三四六七九冬数。解:指己卯年正月初一为丁亥日,十七丑指先一年腊月十七立春。三月,四月,六月,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庚辰:庚辰辛己年八辰,三五七八十腊行。解:指庚辰年正月初一为辛巳日,年八辰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八辰时立春。第二句指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辛巳:辛已乙亥初七马,三前六七八十腊。解:辛巳年正月初一日为乙亥。正月初九午时立春,第二句系指三月,前六月,七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壬午:壬午己亥十九酉,二五七九冬月数。解:壬午的正月初一为己亥日,先一年的腊月十九立春,第二句系指二月,五月,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
癸未:癸未甲午初一子,正三五八十腊起'解:指正月初一为甲午日,正月初一午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三月、五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甲申:甲申戊子十二卯,二前四五十小。解:指正月初一为戊子日,正月十二日卯时立春,第二句是指二月,前四月,五月,七月,十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乙酉:乙酉癸丑年二马,正二四五七冬耍。解:指正月初一为癸丑日,年二马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二日午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二月,四月,五月,七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丙戌:丙戌丁未初三酉,二三五六八冬数。解:指丙戌年正月初一为丁未日,正月初三日酉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三月,五月、六月,八月,冬月为小月。
丁亥:丁亥辛丑十五子,闰二三五六八十。解指丁亥年正月初一为辛丑日,正月十五日子时立春。第二句指闰二月,三月,五月,六月,八月,十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戊子:戊子乙丑年六卯,二四六七九冬小。解:戊子年正月初一为乙丑日,年六卯系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六日卯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六月,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戊子年正月为甲寅月。
己丑:己丑己未初七马,二五双七九冬耍。解:指己丑年正月初一日为己未,初七马正月初七午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五月、两个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己丑年正月为丙寅月。
庚寅:庚寅癸未十八酉,正四七八十腊数。解:批庚寅年正月初一为癸未日,十八酉指先一年腊月十八日酉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四月,七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辛卯:辛卯丁丑年九子,二五七九冬月起。解:指辛卯年正月初一为丁丑日,年九子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九日子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五月,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辛卯年正月为庚寅月。
壬辰:壬辰壬申初十寅,正四闰五八十冬。解:指壬辰年正月初一为壬申日,初十寅指正月初十寅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为壬寅月,正月,四月,闰五月,八月,十月,冬月为小月。
癸巳:癸己丙申年一巳,正四七九冬腊字。解:指癸巳年正月初一为丙申日,年一巳,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一日巳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四月,七月,九月,冬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甲午:甲午庚寅初二申,二四五七十月真。解:指甲午年正月初一为庚寅日,正月初二申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五月,七月,十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乙未:乙未乙酉十二亥,正前三四五七九。解:指乙未年正月初一为乙酉日,正月十二日亥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前三月,四月,五月,七月,九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丙申:丙申己酉年四寅,正三五八十腊行。解:指丙申年正月初一为己酉日,年四寅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四日寅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三月,五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丁酉:丁酉癸卯初五已,二四六七闰八十腊字。解:指丁酉年正月初一为癸卯日,正月初五巳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六月,七月,闰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戊戌:戊戌丙寅十六申,四六八九冬月真。解:指戊戌年正月初一为丙寅日,十六申指先一年腊月十六日申时立春,第二句指四月,六月,八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己亥:己亥辛酉年七亥,正四六八十腊在。解:己亥年正月初一为辛酉日,年七亥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七日亥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庚子:庚子乙卯初九寅,二四闰六八十腊。解:指庚子年正月初一为乙卯日。初九寅指先一年腊月初九日寅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闰六月,八月,十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辛丑:辛丑己卯十九已,二四六九冬月起解:指辛丑年正月初一为己卯日,十九巳指先一年腊月十九巳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六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壬寅:壬寅甲戌三十申,正三四六九腊真。解:指壬寅年正月初一为甲戌日,三十申指先一年腊月一十日申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九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癸卯:癸卯戊辰十一亥,二双四六七八在。解:指癸卯年正月初一为戊辰日,正月十一亥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两个四月,六月,七月,九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甲辰:甲辰壬辰年二丑,二四五七九月数。解:甲辰年正月初一为壬辰日,年二丑系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二日丑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五月,七月,九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乙巳:乙已丁亥初三辰,正三五六八九腊行。解:乙巳年正月初一为丁亥日,正月初三辰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八月,九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丙午:丙午庚辰十五未,闰三五六八九腊会。解:丙午年正月初一为庚辰日,正月十五日未时立春,第二句指闰三月,五月,六月,八月,九月,腊月是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丁未:丁未甲辰年五戌。三六七九冬月立。解:丁未年正月初一为甲辰日,年五戌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五日戌时立春,第二句是指三月,六月,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戊申:戊申己亥初七丑,正三六闰七九冬。解:戊申年正月初一为己亥日,正月初七丑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三月,六月,闰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己酉:己酉癸亥十八辰,正三五八十腊行。解:己酉年初一日为癸亥日,十八辰,指先一年腊月十八日辰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二月,五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庚戌:庚戌丁巳年八未,二一五八冬月会。解:庚戌年正月初一为丁巳日,,年八未:,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八日未时立春,第二句话指二月,三月,五月,八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辛亥:辛亥壬子初九戌,正三四闰五七冬。解:辛亥年正月初一为壬子日,正月初九日戍时立春,第二句正月,三月,四月,闰五月,七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壬子:壬子丙子年一丑,正三四六八冬数。,解:指壬子年正月初一为丙子日,年一丑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一日丑时立春,第二句指正月,三月,四月,六月,八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癸丑:癸丑庚午初二辰,二四五七八冬行。解:指癸丑年正月初一为庚午日,初二辰系指正月初二辰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五月,七月,八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甲寅:甲寅甲子十三未,三闰四五七八冬。解;指甲寅年正月初一为甲子日,十三未指正月十三未时立春。第二句指三月,闰四月,五月,七月,八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乙卯:乙卯戊子年四戌,三五六八九冬立。解:指乙卯年正月初一为戊子日,年四戌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四日戌时立春。第二句指三月,五月。六月,八月,九月,冬月为小。正月为戊寅月。
丙辰:丙辰壬午初六子,三五七闰八九冬。解:指丙辰年正月初一为壬午日,正月初六日子时立春,第二句指三月,五月,七月,闰八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丁已:丁巳丙午十七卯,二五七九冬腊小解:正月初一为丙午日,十七卯指先一年腊朋十七日时立春。第二句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戊午:戊午庚子年七马,二五八十腊。解:正月初一为庚子日,年七马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七日午时立春,第二句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己未:己未乙未初八酉,二三五(双六大)七十腊。解:己未年正月初一为乙未日正月初八日酉时立春,第二句指双六月,二三、五、七、十、腊月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庚申:庚申己未十九子,二三五七十月起。解:正月初一为己未日,十九子指先一年腊月十九日第二句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辛酉:辛酉甲寅三十卯,正三四六七十小。解:辛酉年正月初一为甲寅日,三十卯指先一年腊月三十日卯时立春。第二句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壬戌:壬戌戊申十一马,二双四六七九耍。解:正月初一为戊申日,正月H午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两个四月,六月,七月,九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癸亥:癸亥壬申年二酉,二四五七八十数。解:正月初一为壬申月,年二酉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二月酉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甲寅月。以上就是建国后,六十大甲子表,六十甲子表:六十花甲子年表推算快速口诀。
六十甲子表:六十花甲子年表推算快速记忆法
九八四年起六十甲子表:六十甲子年表推算快速记忆
甲子:甲子丙寅初四子,二五六八九闰十。解:甲子年正月初一为丙寅日,正月初四子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乙丑:乙丑庚寅望五卯,正四六八九冬小。解:乙丑年正月初一为庚寅日,望五卯,指先一年腊月十五日卯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丙寅:丙寅甲申年六马,正四七九冬腊耍。解:正月初一为甲申日,年六马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六日午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丁卯:丁卯戊寅初七酉,二四闰六九冬腊。解:正月初一为戊寅日,正月初七酉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四月,闰六月,九月,冬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戊辰:戊辰壬寅十七亥,二三五七九月在解:正月初一为壬寅日,十七亥指先一年腊月十七日亥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己巳:己巳丁酉年八寅,二三五七十月行。解:正月初一为丁酉日,年八寅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八曰寅时立春,第二句为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庚午:庚午壬辰初九巳,正三四闰五六八。解:正月初一为壬辰日,正月初九已时立春,三月,四月,闰五月,六月,八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辛未:辛未丙辰二十申,正三四六七九真解:正月初一为丙辰日,二十申指先一年腊月二十日申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壬申:壬申庚戌初一亥,二四五七八十在。解:正月初一为庚戌日,初一亥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癸酉:癸酉甲辰十三寅,正闰三五七八十腊。解:正月初一为甲辰日,正月十三寅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闰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腊月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甲戌:甲戌丁卯年四巳,四六八九冬月起。解:正月初一为丁卯日,年四巳指先一年腊月二十四曰巳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乙亥:乙亥壬戌初五申,正四六闰八九冬。解:正月初一为壬戌日,正月初五、五申时立春,第二句正月,四月,六月,闰八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丙子:丙子丙戌十六亥,二四六八九腊日在。解:正月初一为丙戌日,十六亥指先一年腊月十六日亥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丁丑:丁丑庚辰年七寅,二四六九腊月在。解:正月初一为庚辰日,年七寅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七寅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壬寅月。
戊寅:戊寅乙亥初八巳,二双五七八冬字解:正月初一为乙亥日,正月初八日巳时立春,第二句指二月,两个五月,七月,八月,冬@_为小月,正月为甲寅月。
己卯:己卯己亥十九酉,三四六九腊数解:正月初一为己亥日,十九酉指先一年腊月十九日酉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丙寅月。
庚辰:庚辰癸已年九戌,三五六八九腊立。解:正月初一为癸巳日,年九戌指先一年腊月二十九曰戌时立春,第二句指小月,正月为戊寅月。
辛巳:辛巳丁亥十二丑,三闰四六七九冬。解:正月初一为丁亥日,正月十二日丑时立春,第二句指三月,闰四月,六月,七月,九月,冬月为小月,正月为庚寅月。
《尚书》记载周灭商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是真的吗?
《典籍里的中国 考试中的典籍系列讲座之五
《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日昧爽(mèi shuǎng拂晓;黎明),王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牧野之战标志着周族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灭商大业,但由于时代久远,典籍散佚,牧野之战的时间,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成为一桩谜案。
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村民在打井时,发现一处周代遗址,一共出土了151件青铜器,其中有一件就是利簋。利簋的底部有三十余字铭文。铭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就是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当天“岁”星,也就是木星,正当中天。专家采取了碳14测年法,将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进行检测,框定出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点钟。利簋铭文内容与《尚书》记载的时间完全一致。由此,这一历史学的著名悬案终于告破,利簋居功至伟。
青铜器上的西周史
来源:北京日报
戴华刚
青铜器乃国之重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祀与戎”都指祭祀,祀是祭祖的仪式,戎是出征前的祭社仪式。祭祀所用礼器,便是青铜器。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史,相当篇幅见于青铜器,见诸其上的那些佶屈聱牙又包罗万象的古金文,有如摩斯密码,传递、讲述着上古中国的历史场景和神秘故事。后人也得以从中勾勒出一个盛景中国。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选取143件青铜器精品,它们均自带铭文,不仅器形庄重、典雅,装饰繁复、雅致,而且文字清晰,篇幅较长,内容极其重要。
一叶知秋。在这里,不仅能读出国家、地域观念在国人心中占据的厚重地位,还能透过承载西周生活模式、礼仪制度的青铜器,依稀辨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西周王朝的运行轨迹。
青铜器内侧铭文清晰可辨。
何尊:
“宅兹中国”源起于周
“宅兹中国”,是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出处,距今3000多年。但这里的“中国”,与今天的概念不同,“国”同“域”,“中国”就是天下之中的区域,大抵在今天的洛阳。“宅兹”意为定居,“居中国治天下”的思想源起于周,后为历代王朝所承继。
如何理解“宅兹中国”四个字呢?商朝灭亡前,周文王临终前向太子姬发公布了一项无关家产的政治遗嘱——将“中”授予姬发,把周王朝兴盛寄身“天命”中,希望周朝子孙世代位于中心地位。此后周公营建洛邑为都城,是为成周。洛邑所在的地方,被认为是与天的中央对应的大地中央。周王只有在“天下之中”的洛邑接受“四方”诸侯朝拜,才能像北天极一样形成众星环绕的体系。这里的“中国”是地理概念,泛指国之中央。华夏民族形成初期的君主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而称他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这里“中国”二字虽然不是一国之名,但蕴含的气度与威仪,让人荡气回肠。
“宅兹中国”四字出自本次展品里最炙手可热的“何尊”。话说周武王克商后,路过洛阳,认为这里是天下之中,想在此建都。其子周成王继承遗志,最终在此营建都城成周。何尊底部铭文讲述了这段历史故事。何尊铭文里的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当时周成王才十几岁,已经开始励精图治管理国家,并依照其父周武王的遗愿,在距当时国都镐京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邑建立了陪都成周,以保周王朝长治久安。
成王五年的一天,成王召见了何,言辞恳切地勉励他说,你的父辈们曾经效忠于文王,文王受上天之命而治理天下,希望你能够效法父辈,继续为国出力。成王的诚恳使何十分感动。为此,他专门铸造了一件青铜器,通过铭文在尊底有限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成王的功绩,还有成王对他的勉励与告诫。
何尊的颜值极高。整体造型流畅,曲中有直,和谐优美。纹饰以雷纹为底,有四道大扉棱装饰,饰以蚕纹、蕉叶纹、饕餮纹,繁复而有序,透出大气且精致的美感。它继承了商代精湛的青铜工艺,是西周初青铜器的巅峰之作。何尊铭文的书法水平也极高,整体布局错落有序,字形体势严谨、端庄凝重。
利簋:
牧野之战确有其事
武王灭商,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周王朝能做到“宅兹中国”,平定四海,靠的是文治武功,靠的是武王伐商。五万精锐之师对抗七十万乌合之众的牧野之战,被工匠刻进了青铜器。
作为本次重头展品之一的“利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其饕餮纹保留了商的痕迹,但与商簋相比,最显著的差异是增加了方座,外观庄重,斑斑锈迹透着神秘。
利簋底部金文中有一句:“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意思是,武王伐商,在一个甲子日清晨。岁是古人对木星的称呼,“岁鼎”就是说这天早上木星在中天,这天适合打仗。
此铭文不但证明了牧野之战确有其事,专家更根据这条记载,借助天文推算,最终确定牧野之战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清晨。因此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为揭示古史的国之重宝。
周王朝的兴盛依靠名望家族的世代侍奉,靠着他们的忠诚与担当,其中微氏家族和单氏家族最为显赫。记录了这些的青铜器“逨盘”,外观特别,前后各有一衔环兽首,底部四个兽型足,增加了一丝狞厉与威严感。逨盘上约有360个字,是出土青铜盘金文字数最多的。不仅字数多,逨盘上的金文更以如诗般的语言,记述了单氏家族八代先祖辅佐十二代周王征战、治国、管理林泽的功绩。以武王伐纣,成康拓土开疆,昭王伐楚,穆王征伐四方等史实,勾勒出西周历史的大致轮廓,俨然一部家族奋斗史和半部西周史。
周厉王真是暴君吗
古代历史文献汇编《逸周书》有言:“杀戮无辜曰厉”。在传统历史体系中,周厉王往往被认为是继夏朝桀,商朝纣之后的第三位暴君。《史记》里周厉王的形象也相当不堪——是生活荒淫无度,搜刮民财,又压抑的暴君,最后激起“国人暴动”,落得个身死他乡的下场。
或许历史真相并非如此。厉王之前,周王室的权威已大为衰落,由于世族势力的尾大不掉而政令不通,诸侯不朝。周厉王为了改变这种弱势,重建王室威严,决心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各方面搞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效,但也引来了贵族的激烈反对,加之他经验尚浅,以至于连“国人”也反对,最后被迫出逃而亡。提供这一重历史解读的,正是源自展品“害夫簋”金文中所述。这件被誉为“簋中之王”的青铜器,一是因为与西周时期一般的簋相比,其体格更大、造型更复杂、纹饰更精美,再就是它的主人就是西周王朝第十任天子周厉王。
青铜簋始于殷商、终于东周,在西周时期最为流行。它不但是食器,更是重要的礼器。西周时期,什么级别的人,用几个鼎几个簋,有着严格规定。《周礼》有云: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存世的西周青铜器虽多,但是属于周王所铸造的“王器”却很少。属于周厉王的王器除了害夫簋,还有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五祀害夫钟和台北故宫的宗周钟。
秦公镈:
秦襄公的“逆袭”之路
西周时期,音乐与礼制密不可分,合称“礼乐”。其中一种名为“镈”的古乐器,地位尊崇,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造型为环钮、平口,器身呈椭圆形或合瓦形。
上世纪70年代末,陕西宝鸡太公庙村的村民在村中取土时,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发现秦公镈、秦公钟数件。大有来头的秦公镈这次也远道而来,其两侧扉棱由九条飞龙组成,前后扉棱由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盘曲而成,华美大气,似有腾空之感。“我先且(祖)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透过其上铭文135字,得知其乃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重点记录下秦襄公拥护平王东迁,获“赏宅受国”的事迹。
世人皆知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高光时刻,却少有人知秦人一脉曾经坎坷落魄。曾经以副手身份相助大禹治水有功的大费被赐姓“嬴”,不过这并没有给嬴姓部族带来好运,反而屡被排挤至远离中原的西戎。直至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做了一件祖先梦寐以求的事情,把秦的都城东迁至汧邑,这也是秦人距离中原最近的时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出数年,秦襄公带着令犬戎闻风而逃的骠骑,护卫周平王再造东周。因护驾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封地“岐以西”,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从此,秦正式建国,成为一方诸侯,并最终一统华夏筑起大秦帝国。
《史说汉字》之鼎立九州
纪录片《史说汉字》用电视艺术全景记录、展示汉字起源及发展历史,向公众展示、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
第三集 鼎立九州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历经华夏文明中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因为与一种金属的结合,堪称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独一无二,它就是金文,中国最雍容华贵的文字,金文很美,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所以又称钟鼎文。
中国的青铜器自古以来就被蒙上了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神秘的传说,相传黄帝曾采集铜矿石,铸鼎于荆山之下,用巨鼎震住了中原的气脉,震住了九州八方,鼎,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力的神器。
远古的传说渐行渐远,那个造鼎的时代也成为上古之谜,消失于人们的视线,究竟是谁,又为什么在青铜器上铸字,这些文字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有一万四千余篇,其中商周金文共约万余篇,春秋战国金文三千余篇,据容庚《金文编》第四版记载,金文单字共计3722个,其中已识别的字2420个,仍有一千多字无人能解。
在那些不能解读的字中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商代的器物上,它们往往独立出现或是同类字的罗列,有时还会附加一个“亞”字形边框,其笔画苍劲古拙,书风雄伟浑厚,器物本身夸张的纹饰,更为这些字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族徽字为了不侵占两旁的空间,就把它立起来写。比如猪字。
鸟字写成这样,还是画了一个鸟的样子。
它反映图形(族徽)文字比甲骨文的字形更古老、更图形、更象形。
族徽、族氏这两个名词都是郭沫若先生发明的,他认为是古代的一种制度的孓(jué)遗,图腾的孓遗。
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曾与甲骨文一起见证了一段文明的历程,当时的华夏大地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王朝,人们又是如何运用这两种文字的呢?
甲骨是占卜的,需要记录,在骨头或者在龟甲上进行占卜之后的一些情况记录在上面。金文要铸在青铜器上,有时候是美观的需要,显得更加敦厚,这跟它们的用途、载体不一样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手写体,金文就相当于印刷体。
自宋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对金文进行搜集、著录和研究,与石刻一起被称为金石学。现古学进入中国以后,对金文的解读进入了科学的阶段。
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甲骨占卜渐渐成为记忆,当简牍、绢帛腐朽不存的时候,青铜铸造的金文注定成为研究周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
那曾是一个辉煌的王朝,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周朝共传30代37王,历时八百余年,其间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但长久以来,西周的历史只留给后人一些模糊的记忆,文献很少,现在流传的西周的文献,除了《诗经》、少数的王的诰命以及《尚书》中的一些,所以拿金文来补充,更加具体真实。
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利簋,它的出土为我们确定了周朝立国的确切时间。
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会战,千百年来,各种政治的、文学的、神话的版本,组成了重重迷雾,模糊了它的时间,悠久的中华文明,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始于公元前841年,这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年份的确定,对中国古代史有着非凡的意义。历史的长河中,古人总在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一些线索,利簋的出现给了人们惊喜。
铭文说:武征商,唯甲子朝。武王征讨商纣王,在甲子这一天把他消灭了。利簋全文共32字,记载了武王灭商后第八天在一个叫阑的地方赐给右史“利”一些青铜,“利”就铸造了这件器物,它所记录的伐商时辰与《逸周书》及《尚书》中描述的完全吻合,无可争辩的肯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
此外,有专家认为,铭文还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岁鼎”,岁指的是木星,岁鼎就是那天清晨有“木星中天”的现象,结合利簋铭文记载,专家们综合天文历法等知识,得到了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
由这件青铜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铭文逐渐趋于工整,线条变得圆曲婉转,与商代一两字的族徽文相比,长篇的铭文开始出现。也就是说,从西周早期开始,金文的史料价值在加强,因为它的文字比较长,而且记载了当时的很多战争、征伐,还有一些重要的礼制、活动记载在金文上。
当西北高原的风强劲的吹起一个,王的身影已经满载着青铜的梦想,开启了一段大国的旅程。
在这件叫做“何尊”的青铜酒器里,著有122字的铭文,人们在铭文中发现了中国两字,成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个中国可以说是全国之中或者土地之中的意思,所以有时候在古书叫“土中”,这个土中就是整个大地的中心。
西周的青铜器逐渐以平实简朴取代了商朝的狞厉神秘,铭文内容更加丰富,透过那些文字,三千年前的历史尽显眼前。
大盂鼎铭文291字,距今约三千年,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的训诰和赏赐。
墙盘铭文284字,距今约2900年,记述西周六世先王的重要事迹及做器者的家世。
大克鼎铭文290字,距今约2800年,记述周王对大臣的任命及赏赐。
逨盘铭文372字,距今约2800年,内容涉及西周王朝13位王中的11位,历史跨度达二百余年。
我们这些铜器的出现,青铜时代的出现不一定比人家早,但是我们达到的这种辉煌的程度却是举世无双的!
在夏、商、周漫长的青铜岁月中,它们远远超出普通器物的命运,成为立国重器和王权的象征。因为当时的青铜器不仅仅是一般的实用器,更重要的是一种礼器,是人们用来对天地祖先的祭祀,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把青铜器做的那么好,花纹做的那么漂亮,就是希望通过它作为一个中介,沟通人间和上帝之间的联系。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特点,有许多都是在西周开始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中国人几千年来遵循的人伦观念也在那时被强化,我们的经典——诗书礼乐、周易,都是那个时代产生的,所以那时是中国礼乐制度,礼乐文化的奠基时期。
殷人尚鬼,周人尚礼,周人用一系列不容侵犯的严密制度,规定了贵族各阶层的尊卑贵贱,并最终形成了一套极为完善的治国典制。据后世流传的礼书记载,周代实行的礼仪制度高达三千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在金文中有所体现,在下面这件鼎中就记录了周王与鄂侯驭方举行的一次射礼。
鄂侯驭方就是南方反叛部族的总头领,他策动了对西周的反叛,周王打到南面以后,返回来的路上,到了鄂侯驭方的驻地,提出要跟他举行一次射礼。所谓射礼,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弓矢竞技,迫于周王南征的军事压力,鄂侯驭方在这次射礼中故意示弱,讨好周王。
鄂侯驭方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将,射礼举行的时候距离并不远,他射中靶子是轻而易举的,但他故意把箭射偏,铭文里写作“休栏”,表示他输了。但周王并没有领他的情,“王阳”,就是射高了,于是两人都喝罚酒,哈哈一笑,其实是互相摸底。
在钟鼓齐鸣的美妙乐声中,礼乐制度大大增强了王室贵族之间的凝聚力,受其影响,分封、赏赐、战争、契约等,逐渐成为铭文的主要内容,作为个人与家族功绩及政治地位的象征,人们希望这些器物能够永久流传,因此常常在铭文的结尾处,著有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样的句子。
社会的繁荣大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这一时期,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明显增多,尤其是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中取得优势性地位,就是从这时开始。形声字在战国末期已经达到80%,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字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和我们后来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夺目的文字,雄奇的庙堂之际,先民究竟如何铸造一段辉煌的文明,经历了诸侯争霸战乱的洗礼,曾经灿烂的文字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陕西省扶风县,人们把它和岐山县所在的这片关中地区叫做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周人鼎礼膜拜祭祀天地祖宗的圣地,这一带地下文物之丰富,世所罕见,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克鼎、墙盘等一大批青铜重器,时至今日,这里仍不断有稀世珍宝面世,因此,包括周原在内的宝鸡地区,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乡。
因为周原是周人的老家,他们灭商的大本营就在周原,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城,周人的宗庙、祖坟都在周原这个地方,所以青铜器就很集中。
2003春节过后没几天,周原第三次大规模考察就开始了。一天,正当领队徐天进像往常一样在一个叫李家村的地方巡查时,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立刻紧张起来,职业的敏感促使徐天进马上叫人开始钻探,结果大量的红烧土露出地表,说明这个地方跟作坊的关系很大,经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范,还有一些熔铜炉子的炉箅等材料。
考古队发现的是一座三千年前的铸铜作坊,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透过这些曾经被古人精心雕琢过的纹饰和模具,能否唤醒那段尘封的记忆呢?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仍能在周原看到许多青铜器加工厂,现在人们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失蜡法的铸造方法,运用现代的工具和技艺,人们将这些古代的青铜精品大量复制并远销海外,那么三千年前的先民又是如何将那些精美的器物和文字铸造出来的呢?
据专家分析,以我国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为例,除鼎耳需要单独铸造,鼎身共需用外范24块拼合,如果用可溶铜12.7七公斤的容器冶炼,则需要二三百人合作才能完成。
这些文字、王的诰命、还有一些赏赐东西,都会由贵族中的知识分子记录下来作为这个铭文的内容,但铸造它,把它范,再翻出文字当然是由工匠来做。在战争频繁的先秦时期,战败的俘虏可以被随意处死,但唯独有一种人不会被杀掉,他们就是掌握着特殊技能的手工艺人,这些人一旦被俘,就会为战胜的一方继续服务。
中国古人的这种职业,到了春秋的时候,齐国还讲士农工商,做青铜器这种专门技术的人,就是终生来做。
每件器物在刚出炉时,都会呈现出金黄闪亮的色泽,那才是青铜最本质的颜色,就这样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从火红的熔炉中出来,传到了天子贵族的手中,又带着古人的气息,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毛公鼎,号称天下第一铭文,全文共497字,字体奇逸飞动,气象雄浑,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勉励,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献,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有人说,中国商周金文里所表现的章法之美,令人相信苍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秘密,金文到此发展到它的顶峰。
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之后,周平王继位,为躲避犬戎的侵扰,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中国的历史走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期——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
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的交易,都需要文字,所以文字的形体在各国各地区有很多差别,秦国在西周的老家,所以当地的流行的西周文字变化比较小。东方和楚国,虽然也是继承下来的,但各个地方都在乱造字。
这些刻在鼓形石头上的文字,就是有中国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文,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内,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后世学篆书者皆奉为正宗,它是战国文字中西土文字的一支代表。
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统称为战国文字,著名学者王国维将其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东土文字与西土文字。西土文字是秦国的文字系统,后世成为籀文或大篆,因其直接承袭西周金文,所以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
东土文字则包括齐、楚、燕、韩、赵、魏中原六国的文字系统,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或繁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而在中原六国中,楚国独树一帜,首先它没有对中原中央王朝的依赖性,所以胆子比较大,比如问鼎中原说的就是楚国,所以在文化上是非常宏大,各种宗教、音乐、传说、赋诗。在这种神秘奇诡、浪漫潇洒的文化浸润中,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不羁的想象力,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并创制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字体——鸟虫书。
图中的鸟形就是凤凰,是楚国的一种图腾,完全是一种美术字,非常华丽的一种类型。到春秋晚期,许多诸侯国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这时的汉字不仅一字多体繁简并存,而且又因区域不同,各具特点,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必然会有许多不便,但这种异形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彼此之间都不能识别了呢?
专家说:文字异形的说法常常被误解为那时的文字已经分化成不同的字了,其实同样还是这些字,但是写法上有些差异,叫作异写,还有些是异构,构造不一样,但同样还是这个字,最重要的不同是风格上的不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一个巨大的发现震惊考古界,在这里出土的240余枚竹简成为目前发掘出土时代最早的竹简之一,它的出土让后人看到了字体演变的关键环节。
战国中后期竹简帛书的手写体文字占到主导地位,他们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简易草率的倾向,这时,文字不再被统治者和贵族所垄断,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产生,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用手中的笔墨书写着后世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对社会经济有一定阻碍作用,但实际上也是文化、经济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样盛大的局面。
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出土文物中,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简牍、缯帛、兵器、货币玺印、玉石都成为铸刻或书写文字的材料,就在不同材质,各种形体的文字层出不穷之时,铁器出现,历经约1500余年,青铜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金文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就在东方诸国混战之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秦国,决然而起,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对货币度量衡等实行大规模的统一政策,他命令李斯等人对当时的秦国文字统一整理,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与秦文不符的六国文字全部废除,这种字体后世称之为小篆。
文字是一个语言的载体,文化的载体,意义非常重大,所以说这是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非常高明,这次以小篆为标准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就是书同文。《峄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是宋人所刻,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现藏于西安碑林内,它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得当,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军强弩,与石鼓文相比,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明显简化。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措施,除了巩固江山以外,对于后世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经济、文化都有益,书同文的政策,一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后世虽经历战和更替、聚散分和,却从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序始终如一。
探索中国上古时期的年表
二里头遗址 资料照片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科学出版社供图
西周青铜利簋,利簋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武王克商的信息。科学出版社供图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能向整个项目组、向社会、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了。”在科学出版社举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长舒了一口气。
记者见到,这是一本黄褐色的厚重大书,封面上印着西周青铜“利簋”,546页,共计83.6万字。
为了这本厚重的大书,不少人从青春年少熬到鬓髭皆白。于是,这本署名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的大书,不仅浸润着200余位专家的年华与心血,更象征着中国学者孜孜以求、不懈探索自身文明历程的态度与精神。
久违了,这份答卷
为什么会有“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这份随之而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这要从中华文明的特征说起。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具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延绵流传、从未中断。然而,我国古书上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追溯就存在分歧。这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
究竟有没有夏代?夏、商、周三代的分野在什么时刻?千百年来,历代学者不断努力解答这个问题。然而,由于研究材料和手段有限,一些关键点上始终没有突破。
“20世纪初,疑古派率先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提出疑问。随后,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特征的中国现古学建立,取代了传统的金石学研究,为夏商周文明的探索开辟了新途径。计算机发明后,天文历算进入了前人无法比拟的快捷精准时代。核物理引进考古学领域后,碳-14测年方法的应用对年代学研究是重大推动。”李伯谦回顾。
据悉,碳元素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具有放射性的碳-14元素随着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衰变(经过5730±4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当生物死亡后,体内的碳-14得不到补充,只能按照规律进行衰变。因此,根据生物遗骸体内碳-14减少的程度,可以计算出生物死亡的年代。只要获得可靠的样本,就可以推断生物死亡时距今的年代。
随着年代数据校正手段的提升以及加速器质谱法(AMS)的出现,碳-14测年对高精度测量以及对微量样品的测量成为可能。由此,对商周历史纪年分歧作出科学的判断,重估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时机来临了。
1995年,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及控制论专家,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宋健倡议,“组织科学界联合研究中国古代纪年问题”。次年5月16日,被列为“九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宣布启动。
作为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充满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交织的魅力。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仇士华告诉记者:“研究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对传世文献和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第二条,对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期研究,做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法和AMS法的碳-14测年。”
于是,一个统摄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的“超级”学术工程诞生了,参与人员是来自全国32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的200余位专家。
作为一个学术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于2000年结题,并发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给出了西周列王年代、武王克商年份、商代后期武丁以下王年、夏商分界界标、夏代始年等结论。
那么,从“简本”到这本编修而成的“繁本”报告,结题后的20多年,专家们做了哪些工作呢?
“对夏、商前期和西周考古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为先周文化和西周考古文化分期和编年提供新材料;建立河南龙山—新砦—二里头—二里岗考古年代序列;进一步深化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校验西周王年和金文历谱。”李伯谦答。
李伯谦回忆,根据简本写就的繁本报告初稿其实出来得很快,但将初稿交付给专家组,根据专家组意见对工程的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补充,“时间就漫长了,大约从2005年进行到了2016年底。”拟出版的报告交给出版社时,时间已是2017年。经过对内容进行全面且精心的核实与校对,科学出版社才小心翼翼地将这本书交给大众。
因此,这份久违了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全面综合与总结,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和重要新进展。
穿越历史的迷雾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
具体而言,有四个目标:其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共10个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其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其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其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我们所做的就是穿越历史的迷雾,给夏、商、周的历史与分界划‘线’。”仇士华这样形容。
关于西周,文献记载颇为丰厚,而出土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无疑是划定王年的有力支撑。因此,工程专家们对西周列王在位时间的研究,内容颇为丰富。
关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后的王年,学术界已有定论。共和之前,含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工程均给出了“拟年长历表”。
其中懿王元年的推定,较有代表性。古本《竹书纪年》有“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学者们认为,“天再旦”是一次日出之际发生的日食,“郑”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的华县。根据现代天文学方法,经对公元前1000—前840年的日食进行全面计算,发现只有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日食,可以在西周郑地造成“天再旦”的现场。由此,懿王元年被推定为公元前899年。
《史记·周本纪》中有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描述:“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纣师皆倒兵以战”“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这段描述,便是“武王克商”。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克商的年份,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谜题之一。它是商与周的分野,象征着一个王朝的终结和另一个王朝的开始。
先辈学者也曾对这一年份做出探究,所依据的主要是“历术推算”“证诸文献、金文历日”“累计王公之年”“回推天象”等方法,报告中以表格形式列出了44种推断。
“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依据的,是对丰镐遗址出土器物进行常规及AMS碳-14测年,与此同时,根据典籍记载进行天文推算,最后与青铜上的金文对照,得出最终结论。
丰镐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两岸,是文王迁徙定下来的都城,一直沿用到平王东迁洛邑,作为都城的历史贯穿整个西周。
为了获得该遗址翔实的分期材料,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丰、镐址分期与年代测定”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沛西工作队,在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其中两个地层为考古学上划分商周界限提供了理想依据。经过对相应地层出土器物进行测年,武王克商之年被限定在公元前1060年—前1000年之间。
专家组在梳理了《尚书》《汉书》《国语》等典籍以及利簋上的铭文中关于武王克商的天象记载后,发现了“岁在鹑火”“岁星中天”等关键信息。根据天文计算逐层筛选,提出了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或公元前1027年三个方案。因公元前1046年与西周金文历谱衔接较好,也符合典籍中的多种描述,因此判断,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
依照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思路,报告中专家组给出了一份“夏商周年表”,三代积年如下: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一定会有质疑,但我们坦然面对质疑。争议本身,也是学术向前发展的标志之一。”仇士华说。
中华文明从未断裂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刘庆柱看来,“夏商周断代工程”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于建立了有科学作为依据的夏代基本年代框架。
报告显示: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墓葬和青铜冶制作坊,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和骨角器。依据对出土文物进行常规碳-14测年,二里头遗址第一期在公元前1780—前1708年之间,第四期在公元前1557—前1512年之间。
专家组认为,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出土遗物来看,二里头遗址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当为一处都邑遗址,其延续时间,和典籍里提及的“斟鄩”作为夏代都邑的历史相符合。而且,学界对二里头文化是否代表了整个夏文化的发展过程尚无定论。换言之,二里头尚不是最早的夏文化。
依据典籍里关于夏代积年的记载和天文推算,以及对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遗址出土的文物进行AMS碳-14测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夏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终于公元前1600年。
这一结论,是对“夏代是否存在”等质疑的回应。
刘庆柱回顾,国际学界长期对中华文明存在偏见——在19世纪传教士足迹遍布中国时,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西风东渐”的成果;在中国本土发现彩陶器后,他们认为彩陶是域外文明输入中国的成果,直至夏鼐先生证明河南的仰韶文化早于甘肃的齐家文化,彩陶并非从新疆、甘肃输入中原,这种观念才被推翻;在甲骨文发现之前,西方并不承认商代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之后,又以没有发现更早的文字为由,否定早商和夏代的存在。
中国现古学百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对自身文明不断发掘、证实,不断体认的过程,刘庆柱感慨。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因此,建立夏商周年代学“标尺”,于古文明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于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而言,意义也不言而喻。
“从现有的知识体系来看,工程使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得出的结论是公允的、值得信赖的。”刘庆柱强调。
因为常规碳-14测年、AMS碳-14测年、天文学推算、金文历谱推算、典籍印证等方式相互结合,是多重证据法的运用,是可以重复的,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而可以重复、可被证实或者证伪,正是科学的特征。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科学的方,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建设,起到了好的示范作用。”刘庆柱说。
李伯谦说,他们希望,对夏、商、周文明的研究,能继续深入下去。对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意见,他们给予认真关注。对于新发现、新观念带来的认识上的突破和新的研究前进,他们寄予热切期待。
(本报记者 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