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宅”中有秘密——考古材料告诉你
2020年初,一场新型管状病毒的肆虐,让国人陷入恐慌,并纷纷选择宅在了家中。无数人开始利用这段时光:有人选择沉迷游戏(据有关统计,腾讯的和平精英和王者荣耀两款游戏,在疫情期间达到峰值),有人选择阅读(有关数据统计,人均比上个月多读1.1本书),有人选择理财,有人选择精进厨艺和室内锻炼(以微博、微信、朋友圈为例).......上述这些也可以说是一场疫情之下的“宅文化”活动。
作为疫情之下的宅族中的一员,于某天下午胡乱翻阅一本书籍,看到一篇有关关于商代住宅祭祀的文章,甚是觉得有趣,兹把阅读与搜罗的到一些考古材料、研究与个人认识,简要叙述如下。
“宅”字的诞生或源于一次祭祀卜宅
宅字的甲骨文写法有多种(如下图),但基本的都是由宀( mián)和乇( zhé)构成。一般认为有两个含义:一是宅作为居住讲。如【说文】宅,所托也。【尔雅·释言】居也。【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书·禹贡】四隩既宅。【召诰】太保朝至于洛卜宅。二是宅作为墓穴讲。如【礼记·杂记】大夫卜宅与葬日。人类学家认为早期人类在建造房屋时常伴有祭祀或巫术活动,这是对大地的自然崇拜,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建筑物的基础插入土内时,地神必因而动怒。........直至今日,人类常把一个活的牺牲(动物)埋于新建筑的基础下,或墙里面,其意认为这样方可平地神的怒。”换句话说,人类营造房屋,会在选址、奠基、建造中、完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举行祭祀,以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进行。
在史前时期,由于人类尚未创立文字,所以这些行为无法知晓。但到了商代时期,成熟独立的文字系统创立,已出土的甲骨文材料为我们保留了部分记载,我们可窥见一斑。如:己亥卜,内贞:王
由于该字无法打出,故手写截图示意
石,在麓北东,作邑于之?一(《合集》13505正)。我们知道,甲骨文的内容多是吉凶、战争、疾病、卜宅等,它本身就是祭祀仪式的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进行或保证实施行为的顺利。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刻在甲骨上面的“宅”字,或许源于一次卜宅活动。如果结合《尚书·兆诰》中召公、周公奉命营建洛邑之事,“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七天后的甲子日,方开工。从这些我们可以推断出,“宅”字或是某位商王在一次营建宫室时的占卜结果,而且很可能是用于宫室建筑前的社祭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址:汉典,宅字目录条下
与宅有关的祭祀遗存奠基有学者认为:奠基是指人们在建造一切形式建筑的过程中,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而举行的某种祭祀仪式,其不仅包括为生者奠基(在建造城墙、城壕、房屋与广场之类为生者服务的建筑的过程中,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而举行的某种祭祀仪式),还应包括为死者奠基(墓葬奠基)。这就为明晰了奠基与宅的时空关系,为我们判定这类遗存提供了依据。宅为生人所建造的可称之为宫室、居址、城墙等;为死人建造的宅则称之为墓葬。无论是从上述定义,还是一些文献记载、人类学材料以及考古学来看,奠基都是存在于商代的一些宫室、居址和墓葬之中。
1.生人之宅
在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此类考古遗存。20世纪30年代发掘的小屯乙组建筑遗存,有学者称之为“基下墓"。如乙五基址的M41、乙八基址的M207(见下图),报告称在前者墓葬中,发现9人,并且有可能都是孩童;在后者墓中发现5犬。从层位关系来看,它们都是在建造房屋时,挖基础后,进行某种祭祀,然后夯打,这是典型的奠基仪式遗存(时至今日,在建造房屋之时,人们在挖基础之后,仍会举行简单的仪式,然后才开始兴建,这当是古人该习俗的遗留。)至于为什么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有研究认为是为了避恶。我们赞同该观点,人类建造房屋最初的动机是为了保护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与生存相关,因此避恶也是情理之中。
图片转引自谢肃:《商代祭祀遗存研究》,103页,部分修改。
2.死者之宅
为死者建造住宅,换句话也可以说是为了死者营造坟墓。人类最初建造坟墓的动机已经无法完全知晓,但与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也许远古时期某位部落领袖因故死亡,人们为了纪念或寻求他的继续庇护而为他建造了坟墓,于是人们开始效仿。随着社会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逐渐从领袖墓、分化为血缘家族墓、再到分离出家庭墓以及单个墓葬。这也是古人信仰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从领袖神到祖先再到亲属或个人。对待死亡,人类一步步从恐慌,走向接受,从心理机制上不断变化。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视死如视生"和“生死有别”矛盾感情的集中体现。
视死如视生
古人认为活着的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需要什么,死后也同样需要什么。基于这样的观念与信仰,在建筑墓葬的过程中,同样会遵循建筑房屋一样的仪式。在商代发现的一些墓葬中,常会发现腰坑(见下图),腰坑中往往还有殉狗或殉人。有人认为腰坑具有奠基性质,即腰坑是在建造墓室的过程中,仿效房屋基址的建造,该见解甚是。另外,墓葬中放置的随葬品,也应是仿效生者日常生活用品与居所空间关系以及与墓主关系的复杂行为。
图片来源网络,部分修改,侵删。
生死有别
古人在营建坟墓的过程中,除了强调仿生以外,还特别强调生死的区别,这表现在考古学中主要是随葬品。如前文所言随葬品是仿效生者居所空间关系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死者营造另外一个生活世界。但随葬品除担任这个功能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随葬品当是强调生与死的区别,背后体现着矛盾的感情与宗教信仰。如在商代的一些墓葬中,发现众多器物被打碎后随葬的现象(见下图);另外还有一些明器。如果说,随葬的实用器是因为这些是死者生前所用,或生者为纪念死者而作,那么随葬的毁坏的器物或明器,则是专门为亡者另一个世界而为,目的是希望亡者在另一个世界可以安享无忧,但同时也是避讳的心理,即不希望死者打扰生者的生活。
图片来源相关考古简报,部分修改。
今天,关于生人之宅和亡者之宅的某些宗教信仰,或者说是信念,仍存留在人们心中,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这也恰巧说明,关于宅(房子)不仅仅是物质需求,也是精神需求的必需品。这也不难理解,时下人们对于买房的热衷与执念,古代人类对待住所的态度,早已融化为今人的基因。这背后即是复杂的心理行为,也是习俗的传承,信念的固化。
参考文献:
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24页。
2.贺俊:《关于史前夏商时期奠基遗存的几个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
3.杨谦:《仪式与晚商社会——殷墟仪式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6.
4.谢肃:《商代祭祀遗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