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习俗(北京春节年俗)

旧闻新说|老北京这些过中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

又是一年团圆时,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到了,吃团圆饼、供兔儿爷、拜月,这些老北京过中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

说到中秋,最传统的习俗当属阖家团圆、分食月饼了。老北京人往往习惯自己动手做月饼,多以果仁、白糖、枣泥为馅料。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还有就是提浆月饼、翻毛月饼。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供销社里就还能买到火腿、椰丝等广东月饼、姑苏月饼。从上世纪八十年始,月饼的图案、馅料乃至包装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特色,北京的老字号也铆足了劲儿推出新品种,比如全聚德就曾推出过鸭肉月饼,北京的药店卖过植物系列的健康月饼。

其实除了月饼,北京还有一样中秋时令商品,那就是“兔儿爷”。旧时中秋节北京有供月的民俗,供的是“玉兔捣药”的木板水印神纸或是泥塑的玉兔,“兔儿爷”也就成了过去北京孩子应节应令的玩具。近年来,泥塑兔儿爷作为非遗技艺重归大众视野,这项老北京中秋节的民俗标志开始被如今的年轻人们熟悉和喜欢。

当然,北京人过中秋也有从来没变过的习俗,那就是踏月赏月了。月坛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赏月胜地会在中秋节期间延长晚上游览时间,还会举办丰富的游园活动。

从2008年起,中秋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自此,在中秋小长假举家出游又成了北京百姓的过节新选择。

今年中秋您打算去哪里踏月游玩呢?咱们评论区见。

视频加载中...

(原标题:旧闻新说|老北京这些过中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路 柳爽 刘英文

流程编辑:u02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七夕节,老北京都有哪些习俗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王越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唐代诗人林杰在脍炙人口的《乞巧》一诗中,写尽七夕乞巧盛况:“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自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老北京,每年的七夕节都极为热闹,许多习俗流传至今。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

明清盛行投针验巧

七夕节的习俗虽然很多,但首推祀牛女二星和乞巧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乞巧还曾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不同的形式。

穿针乞巧活动在汉代就有了,汉代刘歆著《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西京即西汉的首都长安。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七孔针、九孔针指古代妇女七夕乞巧时所用的针,排列七根针为七孔,排列九根针为九孔。届时姑娘对着月亮,用五色线连穿这几根针的针孔,“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到南北朝时,在晚上以瓜果拜天,向女神乞巧和祝愿婚姻美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喜蛛应巧活动。《荆楚岁时记》里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蛛其实就是小蜘蛛,人们认为见到这些小蜘蛛预示着会有喜事发生,故名。可能因为等候蜘蛛的时间过长,到了唐朝以后干脆改为直接抓蜘蛛乞巧。《开元天宝遗事》载:“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明清时盛行投针验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里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明清两代宫廷过七夕节比民间隆重。明刘若愚《酌中志》载:“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针。”清宫每年七夕陈瓜果、设牌位,由皇帝带领皇后等依次行礼祈福,演承应剧目《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七夕佳辰》《双渡银河》等。

随着明清宫廷对承应戏的重视,早在民间流行的节庆社火演剧更为兴盛。到清末时,京剧应节戏开始进入戏园并迅速盛行起来。《静心斋剧话》记载:“《天河配》始于昆曲。此剧早年皆贴《渡银河》,剧中穿插鹊桥密誓,并以昆曲《长生殿》一折为渲染。”“初内廷平署编此秘本,兹后由王瑶卿供奉倡,皮黄之《天河配》始遍见于民间。迨至四大名旦起,梅兰芳亦以此号召,于是皮黄《天河配》,乃喧宾夺主。”

进入以后,老北京的乞巧之风趋于大众化、平民化,投针验巧也被简化为用禾苗验巧,很受女孩子的欢迎。《旧京风俗志》记得清楚:“北京女儿乞巧之风,甚为简单。并不供神,亦不上供,仅于是夕,用大碗盛清水一碗,放于空庭之中。”至次日日中,用小刀把禾苗(俗称扫帚苗)削成针形,投入水中,小女儿环立水碗四周。“如为细长而宛似针形者,则为织女已与巧矣”,晚上“又有窃听哭声之说”,因为牛郎织女是在夜间相会,所以“必须童男女于更阑夜静之时,潜赴古井之旁或葡萄架下”“谓能闻着,此人必巧”。记得上小学时,就有位同学上课时迟到了,说是晚上在葡萄架底下和家人待了半宿。老师问他听见什么了吗,他说迷迷糊糊睡着了,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乞巧图》(明)

“种生求子”盼良嗣

有段相声叫“拴娃娃”,“拴娃娃”要去妙峰山娘娘庙。过去我国各地建有许多娘娘庙,参拜的大都是送子观音、送生娘娘等神祗。婚后未孕的妇女由女性长辈陪同,到庙里上供、烧香、磕头后,偷偷拿红绳套在挑好的泥娃娃脖子上,便认为把娃娃拴来了。庙里的道人见到抱泥孩的要讨喜钱,抱泥孩的叫“偷子”,又称“拴娃娃”、“拴喜”。如果以后生了孩子,要再去庙里上供还愿。据考证,拴娃娃的历史,与我国民间七夕的祈子愿望有关。

陶宗仪《辍耕录·绿窗遗稿》引元孙淑诗:“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五生是宋元以来的民俗,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前几天,将麦种或绿豆、小豆(赤豆)、小麦等用水浸入小瓦盆内,等到种子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七夕供奉,俗谓种生。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用五彩线所系的青苗叫“五生”。牛郎织女有一双子女,是国人理想的幸福家庭模式,女眷在七夕节种生,向牛郎织女祈求子嗣。

七夕节除有种生求子习俗,还有化生求子习俗。据北京最早的志书《析津志》记载:“七月皇朝祠巧夕,化生庭院罗金璧……市中小经纪者,仍以芦苇夹棚,卖摩诃罗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买者纷然。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亲眷、小姐、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化生,唐代习俗,已婚少妇在七夕拜月后,把蜡制的男娃娃放到盛有清水的器皿中玩乐,盼望蜡娃能变化为自己的男婴。唐薛能《三体诗语》引《唐岁时纪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西域,谓之‘摩喉罗’。”摩喉罗是梵文音译,据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

到了宋朝,七夕“化生”的蜡娃演变为泥塑娃娃,成为七夕的岁时风俗。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七夕》载:“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喉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学子聚会拜魁星

七夕节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我国东南地区的浙江、福建、江西、台湾等地,七月七日还被认为是魁星生日,长期以来就流传有七夕祭拜魁星的习俗。魁星,又称魁首,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传说魁星右手握毛笔,左手捧一斗,脚踩海中大鳌鱼的头部,士子赶考时如被魁星点中,便可金榜题名、独占鳌头。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他保佑自己一举夺魁。

魁星信仰盛于宋代,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各地都有为魁星而建的魁星楼、魁星阁,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南宋隆兴进士袁说友《宴许成子魏华文二魁》诗:“昼绣归来自帝京,魁星双照锦官城。持衡称职真能事,劝驾何功亦与荣。”可见从宋始,就有魁星信仰和供奉魁星的习俗。始于宋代的拜魁星风俗,至清代更是蔚然成风,并从东南一隅流布遍宇内,清代府县方志中,多有关于魁星楼的记载。所谓:“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在北京地区,除了魁星楼,还建有文昌阁。《光绪顺天府志》载:文昌帝君庙在地安门外之东,明成化年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该庙在今南锣鼓巷帽儿胡同21号,坐北朝南,为文昌星和魁星合祀,前殿供奉魁星,名为“魁星殿”;中殿祭祀文昌星,名叫“敷文殿”。

清代京味小说《儿女英雄传》里,有一段关于张太太拜魁星的故事,很有意思。原来主人公安骥家从安太翁起,就在自家后院西北角建有魁星楼。安骥的岳母张太太见那魁星塑得赤发蓝面,锯齿獠牙,她有些害怕,轻易不敢上去。“后来听得人讲魁星是管念书赶考的人中不中的,她为女婿,初一十五必来,望着楼磕个头,却依然不敢进那个楼门儿。”待到“听得姑爷果然中了,便如飞从西过道儿里一直奔到这里来,破死忘生地奓着胆子上去,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

今日夏至,除了吃面,老北京人还有哪些习俗?

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至。盛夏自此正式拉开序幕。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此时的万物,生长繁盛到了一个极点。清代钦天监官员陈希龄在《恪遵宪度》中写道:“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也就是说,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那一天,夏至之后太阳南移,白天逐渐变短。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那么老北京人过夏至都有哪些讲究呢?我们为您盘点一下。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吃面却大有共识。夏至新麦已收获,人们尽兴吃面,有尝新之意,既解馋享口福,也是盛夏的便捷饭食。南方有阳春面、干汤面、麻油凉拌面等,北方则有打卤面、捞面、炸酱面、冷面等。

对于北京人来说,这一天是吃“夏至面”的日子。与冬至吃饺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至则以面食为主,特别是凉面。在夏至这一天,不管是牛肉面、担担面、热干面,还是冷面、凉面、捞面,但凡能和面有关的吃食,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1、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人爱吃炸酱面,在夏日便可以过水,过完凉水的面根根利落,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儿。炸酱面有个特点,那就是自己家做的炸酱面最好吃。

北京的炸酱面还是很讲究的,无论色香味都有独到之处。论吃,北京人挺认老牌子,炸酱面的酱一定要选六必居的干黄酱。炸酱的肉一定要选瘦多肥少的五花嫩肉丁儿。要是图省事用肉馅儿炸,味道就差得远了。

炸酱的炸法也不难,简单说就是:倒油→煸肉丁儿→放葱花儿、姜末儿→干黄酱加少许水放入锅内→加少许糖和盐提提味儿→要不停搅拌防止糊锅→文火咕嘟1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2、麻酱面

芝麻酱面用的酱要自己调制,家里的大人忙不过来时,就会让小孩来和酱,大人会蒯出一大勺稠芝麻酱放在碗里,再少少地倒些凉白开,给副筷子,就让小孩去和酱了。这个也有步骤:加水→要顺一个方向调→和匀→再兑水→和匀……如此反复若干次,直到芝麻酱开始挂筷子了,并且渗出一层厚厚的油脂,这酱就算和好了。和好后在芝麻酱上撒些盐,也要和匀。

3、打卤面

打卤面的卤,算是浇面的正宗佐料,以白肉片和高汤为主,里面放黄花、木耳、口蘑、大虾干。煮的时候,放盐放酱油,放“水淀粉”勾芡,打蛋花,泼花椒油。另外也有用羊肉片、鸡肉片的。吃时最好也放些黄瓜丝等面码儿。

4、热汤面

生病的时候,最想吃一碗妈妈做的热汤面。热汤面养人,家里有谁感风寒,头痛脑热流鼻涕,就吃碗热汤面吧。热汤面的做法很简单,先炝锅,再放汤,汤开后,再放入面条,面条熟了,就可以连汤带面一起吃了。

5、炒面

以前老北京人做的炒面都是拿剩面条做的,和现在人们为了解馋的初衷完全不同。

但做法基本没变:先用水把面条过一过,防止粘连,捞出后把水控控。然后炝锅,先炒配菜,如果喜欢颜色重就放老抽,不想太重的话就放生抽,之后把控好水的面条倒入锅内翻炒,面条炒热了,就可以出锅吃了。如果面条控水控得好,炒出来的面条会干香干香的。

……

彩扇脂粉消夏避伏

夏至日,人们会相互赠送折扇和脂粉等物品,这是一种消夏避伏的习俗。根据《酉阳杂俎·礼异》的记载,赠送扇子和脂粉时还会附上一些辞章。扇子被用来制造风,以帮助降温;而脂粉则用于涂抹,以散发体内产生的热气,预防痱子的发生。

凉糕角黍治苦夏

在老北京传统的小吃当中,专属于夏天的饮食不少,比如雪花酪、酸梅汤、杏仁儿豆腐、扒糕、凉粉儿、凉糕等等。

老北京凉糕是一道由江米、面粉、熟芝麻、金糕、豆沙等原料制成的糕点,是特别适合夏天食用的老北京特色传统名点。江米是粘米的一种,北方叫江米、南方叫糯米,所以老北京凉糕又叫江米凉糕或糯米凉糕,由于中间加了绿豆馅儿,因此也有叫绿豆凉糕的,再加上过去宫廷里吃凉糕喜欢撒上桂花酱,所以又叫桂花凉糕。

老北京凉糕做起来工艺不是很繁琐,但挺耗时间,先得把江米淘净、泡上一小时左右,然后上锅蒸熟,面粉也需蒸熟,待出锅之后稍凉一会、至不烫手了之后将熟面粉与江米融合,用屉布包裹揉搓,揉至均匀、揉至滋润,然后分成两团;熟芝麻碾碎、与白糖、金糕(或山楂馅儿)混合搅拌均匀;等江米团彻底凉凉后擀成片状,一片做底,铺一层芝麻馅儿(也有不做芝麻馅儿,而把芝麻裹在凉糕外面的)、铺一层绿豆沙(可自制,嫌麻烦也可买现成儿的),将另一片糯米盖在上面,压平、压实,然后切成小块儿,上面码金糕条、撒白糖、浇桂花酱都可以,就能吃了。

夏至祭祀

京城中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祭祀场所正是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不同的祭祀用。《北平市志稿·礼俗志》记载:“每年夏至,方泽大祀。方泽者,乃地坛也。”

夏至节之际的地坛祭祀之规模与复杂繁琐程度不亚于天坛祭祀。夏至前25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3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备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

祭祀其分9个仪程:祀礼奉黄琮,献郊祀制帛,供特,中和韶乐奏《祈平之章》,乐九奏,舞八佾。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行三跪九叩礼,各从位遣大臣恭代行礼,从迎神至送神,历时2小时之久。在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地坛庙会上,我们仍旧能看到当初地坛祭祀时的部分场景复现。

综合自北京日报、《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 著,李滨声 图,北京出版社2016年10月版)等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胡德成

流程编辑:u060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20/1697204987358568.html
上一篇:占卜网(占卜网免费占卜)
下一篇:农历6月19(农历6月19日是什么星座?)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