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鲜为人知的历史名人之间的亲戚关系——历史六大“关系户”
一、李清照与秦桧一个是大奸臣,一个是大才女,看起来八竿子挨不着的两个人,居然是亲戚关系,没错,李清照是秦桧的表姐,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把这两个人联系起来的,是北宋的著名宰相王珪。
王珪,人称“三旨宰相”,每次上殿进呈,他先说:“取圣旨”;皇帝发表意见,其又云:“领圣旨”;同时对谕禀事者道:“已得圣旨”。王珪靠着他的小心谨慎,做了16年的宰相。
王珪生有四个女儿,其中长女嫁给了郓州教授李格非,《王文恭公珪神道碑》记载,“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李格非又生女李清照,所以李清照是王珪的亲外孙女。
王珪还有五个儿子:仲修、仲山、仲嶷、仲脘和仲煜。二儿子王仲山,给自己的女儿王氏挑夫君,结果挑中了秦桧。王明清《挥麈录余话》记载:“后会之(秦桧)再入相,会之,仲山婿也。”也就是说秦桧是王珪的亲孙女婿。
李清照又比王氏大几岁,是王氏的表姐,所以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妹夫。南宋文人庄绰《鸡肋编》中记载:“桧妻王氏与清照为中表。”
但是,这里要特别说明,李清照和秦桧夫妻虽然是亲戚关系,但是史书中找不到关于他们的任何往来记录,也就是说他们从来没有过联系,原因也很简单,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害死岳飞之前,秦桧就一贯主张“南北分治”,说白了就是“投降主义”。而李清照虽然是一介女流,却非常看不惯这种苟且偷生的懦夫行径,否则也不会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诗句。
所以,丈夫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就算境遇孤苦,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寻求秦桧的帮助。就算在绍兴二年,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后来发现张是贪图她的那些金石书画,而打离婚官司,面临牢狱之灾时,李清照求助的也是赵明诚的一个远房亲戚綦崇礼来解救,而不是身居宰相之职的表妹夫。
而且这个綦崇礼还多次上疏弹劾秦桧,是秦桧的死对头。李清照宁可找秦桧的死对头帮忙,都不找秦桧,可见李清照对秦桧的观感有多么恶劣。
除了秦桧,李清照还和王安石、蔡京有亲戚关系。
李清照与二人的亲戚关系还是因为外祖父王珪。王珪有一个妹妹,嫁给了晁端友,生了一个儿子晁补之,就是后来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那个晁补之。这个晁补之的姑姑嫁给了曾巩。到此,李清照就和曾巩成了亲戚。
而曾巩又与王安石是亲家,王安石有一个弟弟叫王安国,娶了曾巩的妹妹。所以,李清照就与王安石成了亲戚,王安石应该是李清照的祖父辈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给算一算。
最后,蔡京又与王安石有关系,他的弟弟蔡卞娶了王安石的女儿。所以李清照又和蔡京成了亲戚。
所以,说起来,李清照应该是两宋之交时最强的关系户了,但她却没有攀龙附凤。在生活富足时,不去攀附权贵很好理解,但在家境落魄之时,仍旧不屑与奸臣权贵为伍,足以体现易安居士的文人风骨。
二、夏侯玄与刘禅夏侯玄,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思想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大将军曹爽的表弟。
众所周知,夏侯氏因为曹操之父曹嵩的原因与曹氏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夏侯氏还与鸠占鹊巢的司马氏有亲戚关系。
夏侯尚,娶了曹氏德阳公主为妻。生一子一女,儿子夏侯玄,袭封了父亲的昌陵乡侯,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是亲舅舅曹爽的得力助手。而女儿夏侯微,则嫁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所以夏侯玄是司马师的亲大舅哥。
除此之外,夏侯玄还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小舅子。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因为张飞抢了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做老婆。
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
后来,张飞与夏侯氏的女儿张氏成了蜀汉皇后,刘禅就成了夏侯霸的外甥女婿,也成了夏侯玄的表姐夫。
夏侯玄既然有这样两位牛人做靠山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其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夏侯玄有这么复杂的亲戚关系才造成了以后的悲剧。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那个二百五被司马懿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作为曹爽的亲外甥,与曹魏有很深血缘关系的夏侯氏自然首当其冲。
高平陵之变后,夏侯玄和叔叔夏侯霸被司马懿紧急招回洛阳,夏侯霸知道如果回去,就必死无疑,就跟夏侯玄商量投奔蜀汉的事情。
面对叔叔带他投奔表姐夫刘禅的建议,夏侯玄选择了拒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杀了夏侯渊,夏侯玄不愿意为杀祖仇国蜀汉效力。另一个原因是夏侯玄想回洛阳,寻找机会干掉司马家族。
于是夏侯玄与叔叔夏侯霸抱头痛哭一场,然后分道扬镳,回到了洛阳。夏侯玄知道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在司马懿活着的时候选择了装孙子。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位。夏侯玄与人合谋发动,干掉司马师,以期光复曹魏。事情败露,司马师把夏侯玄全家杀了,包括他的姐姐夏侯微。
相比夏侯玄,投靠蜀汉的夏侯霸结局无疑更好。夏侯霸在投奔蜀汉的路上迷失道路,刘禅得知后派人迎接。二人第一次见面,刘禅就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你的外甥啊,“指其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
后来,夏侯霸在蜀汉得到重用,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而夏侯霸留在魏国的儿子也受到特赦未被追究,只是被迁到偏远的乐浪郡。再后来,夏侯霸多次参与姜维对魏国的战事,最后寿尽而终。
特别要提一点的是,蜀汉灭亡后,因为夏侯氏的关系,张飞的后人不但得以保全,还高官得做(张飞的小儿子张绍被司马昭封为列侯,最后善终)。这与关羽的后人,几乎被诛杀满门(庞德的儿子庞会为报父仇)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羊祜与张飞羊祜,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晋武帝司马炎依其策划灭吴。唐宋时期,羊祜配享武庙。
羊祜也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关系户。羊祜出身“泰山羊氏”,是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亲外甥。
除此之外,羊祜的亲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妻子,也就是说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而羊祜自己则娶了夏侯霸之女,是曹魏元老夏侯渊的亲孙女婿。于是羊祜就随老婆管曹操的原配夫人丁氏叫姨姥姥,管张飞的老婆叫姑姑,还跟刘禅成了连襟。
相比于前文提到的夏侯玄,羊祜显得颇有政治智慧,他虽然与曹氏和司马氏都有姻亲,但他并没有急于站队,而是退一步冷眼旁观,不管哪一方胜出,羊祜都有好处。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继位的曹芳只有八岁。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命辅政,两大集团的斗争日趋激烈化。正始初年,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太傅的闲职之上,将统领禁军、掌管枢要的权力紧紧握在手中,这时曹爽集团在斗争中已经明显地占据优势。
然而羊祜虽然年轻,却准确地判断出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当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为官时,王沈欣然前往,而羊祜则找了一个理由拒绝了。正是这份聪慧,以至于郭嘉之子郭奕都赞叹其:“此今日之颜子也 !”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夺得军政大权。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爽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株连。
羊祜的岳父夏侯霸投降蜀汉。王沈也因为是曹爽故吏而被罢免。
但羊祜却置身事外,也因和司马氏的姻亲关系而未因其岳父降蜀而受株连。
公元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执政。司马昭征辟羊祜,羊祜这次没有再拒绝。他明白司马昭这个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而且政治局势已然明朗——司马家族羽翼已丰。此时加盟,羊祜俨然已是司马派系的一员了。
四、张易之与杨国忠张易之,武则天两个男宠之一,神龙之变时被宰相张柬之诛杀于洛阳宫集仙殿 ,尸体在天津桥南公开枭首。
杨国忠,原名杨钊,唐玄宗晚年奸相,杨玉环之堂兄。
两个貌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有极近的血缘关系。
《旧唐书》记载:“则天朝幸臣张易之,即国忠之舅也。”
《新唐书》则说杨国忠“张易之之出也”。意思就是,杨国忠是张易之的私生子。
杨国忠到底是不是张易之的外甥或者儿子?他又是怎么与二张扯上关系的呢?我们慢慢来看。
杨国忠其实并非杨玉环的亲哥哥,他只是杨贵妃的本族堂兄。杨国忠从小吃喝嫖赌,不务正业,欠了一屁股债,亲戚们都很鄙视他。
杨国忠早年混得很不顺,年近三十,在军队里只混了一个小官,节度使张宥看不惯他的为人,还把他揍了一顿。后来,杨国忠弄了一笔钱,便辞去军职跑到成都去,不想一天就输光了,只好又逃到外地。就这样混到快四十岁,还前途渺茫。
就在杨国忠昏昏度日时,他的远房堂妹杨玉环受到李隆基宠爱,成为“王朝女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跟李林甫不和,一心想在朝中拉点关系,于是看上了杨贵妃这个不成器的堂兄。
在章仇兼琼的资助下,杨国忠回到长安,见到了几个堂妹——杨贵妃的三个姐姐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他给堂妹献上厚礼,堂妹们欢天喜地,把他引荐给杨贵妃。杨贵妃又把他引荐给唐玄宗。
杨国忠很快讨得唐玄宗欢心。唐玄宗跟宫人玩游戏,杨国忠计算积分,算得又快又准,唐玄宗认为他是个人才。再加上几个堂妹的枕头风(虢国夫人与李隆基也有不清不楚的关系),杨国忠很快平步青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五个使官,成为朝廷的重臣。
天宝九年,杨国忠给唐玄宗递交了一道申诉书——请求给张易之兄弟平反。唐玄宗同意了杨国忠的请求,给张氏兄弟平反昭雪,允许他们的一个儿子继承官爵。
申诉书是张昌期之女写的。张昌期是张昌宗与张易之的兄弟,神龙时,张昌期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同时被杀。
无利不起早的杨国忠为什么给两个臭名昭著的男宠平反?从这一点基本可以确定杨国忠与张氏兄弟有很深的渊源。再结合新旧唐书的说法,杨国忠应该不是张易之的儿子就是外甥,到底是哪一种则很难判断。
小编认为,杨国忠是张易之外甥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也不排除他是张易之儿子的可能。张易之侍奉武则天以后,成为武则天的禁脔,他跟别的女人生孩子,武则天肯定不高兴,所以,即使他跟别的女人生了孩子,也会寄养在亲戚家,比如寄养在姐妹家中,冒充他姐妹的孩子。或者他被杀死时,留有遗腹子,为避免儿子受牵连,寄养在姐妹家。
如果是这样,杨国忠是张易之的外甥,还是张易之的儿子,都能说得过去。
但杨国忠与张氏兄弟有血缘关系应该是确凿无疑的,再加上与杨玉环的堂兄妹关系,杨国忠确实是“背景深厚”。
五、诸葛亮与诸葛家族说诸葛亮是关系户,实在是冤枉了诸葛亮,因为他就是最大的关系。
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13年,军政一把抓,刘禅称其为“相父”。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东吴数一数二的谋士,孙权称帝后,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其子诸葛恪在孙权死后更是成为东吴权臣。
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效力曹魏。魏明帝死后,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昭武将军。司马师秉政时期,诸葛诞又被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魏国在东南地区的封疆大吏。
诸葛亮一氏三门均在魏蜀吴担任要职,成为三国时期最大的世家大族。
诸葛亮虽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提前预计到三兄弟能达到如此成就,但他在未出茅庐之前就已经在荆州编织了一张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诸葛氏虽然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但到了诸葛亮这一辈却家道中落,史载,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叔父死后,年仅16对的诸葛亮就彻底没了依靠,因此不得不在隆中隐居。
隐居并不代表避世,诸葛亮在隐居期间并没有闲着,他自己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之丑女黄月英为妻。
史载,诸葛亮之妻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长相丑陋,而诸葛亮相貌俊伟,诸葛亮娶丑妻,“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日: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为何这样做?就是因为“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而且黄妻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也就是说黄承彦还是荆州牧刘表的“连襟”。成为黄承彦的女婿不仅拿到了“名士”的举荐信,做官的入场券,还可以认刘表这个大军阀做“姨丈”,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如果大家觉得小编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几例:
1、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豪族蒯褀,蒯褀与蒯越和蒯良是同族兄弟,都是一时俊杰。
2、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是庞统的堂兄,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庞统为“凤雏”是不是有亲戚因素在里面不得而知。
3、为弟弟诸葛均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
看看诸葛家族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是不是感觉诸葛亮走得也是“关系户”路线?
六、秦琼与罗艺秦琼,字叔宝,隋末唐初名将,“门神”之一。
“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说得就是秦琼,虽然这是演义小说之言,但历史上真实的秦琼也不遑多让。
史载,秦琼勇武过人,远近闻名。他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征战,受创十余处。后来投奔瓦岗李密。瓦岗败亡后,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父子。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大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最后在638年去世,死后被追封为护国公,并在贞观17年被选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秦琼除了勇猛无比之外,他还是隋唐最大的关系户,他的亲戚遍布全国各地,而且个个都是硬亲戚。
秦琼的姑父是北平王罗艺,曾是幽州的异姓王,手下有10万精兵,除此之外还有燕云十八骑,他们脸戴面罩,头蒙黑金,只露出双眼,而且他们的箭术精湛,能够百步穿杨,使很多骑兵都闻风丧胆。
秦琼的姨夫邱瑞是隋朝的昌平王,兴隋九老里的老七,他为官清正,不与佞臣为伍。后来在西魏兵发五关时,来到虎牢关,阵前劝降不成,自戕身亡。
秦琼的义父是靠山王杨林,他是唐朝的虚构人物,但他的原型是隋朝定海神针——张须陀,史载秦琼与张须陀亦师亦父,关系不一般。
以上六人都有很强大的关系,但有的善用这层关系,比如诸葛亮、羊祜;有的依赖关系,比如杨国忠;有的视关系如无物,比如李清照。你最欣赏他们的哪种做法?
黄姓简史,五大源流,三大衍派,伯益、台骀、陆终谁是黄氏始祖?
陆终(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今天来谈一谈黄姓的来源。
黄姓也是中国的大姓之一,目前排名第七,人口数量上仅次于王、李、张、刘、陈、杨六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约2680万人。
和其他大姓相同,黄姓来源也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五种。
其一,来源于官位“黄龙师”和“黄云”。
黄姓出自什么官位?伏羲时期的黄龙师或黄帝时期的黄云。
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三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黄龙师是什么官职?帮助伏羲管理国务的官职。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宓羲(伏羲)龙师名官。”注:“应劭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
也就是说,在伏羲时期,辅佐国君的大臣主要有五人,都称为龙,又分别冠以“春夏秋冬中”,而中官则称黄龙。
而到了黄帝时期,记事的方式常以云为标准,所以黄帝时期的官员通常以“云”冠名,如春官叫青云,夏官叫缙云,秋官叫白云,冬官叫黑云,中官叫黄云。
此种说法源于上古,其实可信度不高,姑妄听之。
伏羲(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其二,来源于嬴姓,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伯益,得姓始祖是伯益的长子大廉。
伯益,舜赐为嬴姓,是黄帝长子少昊的五世孙,同时也是嬴姓、赵姓、徐姓、黄姓的共同始祖。
且看下面伯益后裔世系表:
徐国分支:伯益→若木(伯益次子,徐国开国国君,徐姓得姓始祖)
秦国分支:伯益→大廉(伯益长子)→中潏(大廉玄孙)→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 (秦国开国国君)
赵国分支:伯益→大廉(伯益长子)→中潏(大廉玄孙)→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赵姓的得姓始祖)
黄国分支:伯益→大廉(伯益长子,潢川黄国开国国君,黄姓得姓始祖)
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立于公元前2148年,开国国君是伯益的长子大廉,春秋时期,黄国一度为淮河流域的霸主。后楚国称霸,黄国不服,曾和江、道、柏、弦、随等国结盟,与楚抗衡,约传国50代后,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
黄国灭亡后,其子孙多以黄为姓氏,如黄国的后代黄歇后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周朝时期的黄国位于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北部一带。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黄国为嬴姓黄国,也可称为潢川黄国。
伯益和大廉(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其三,来源于姬姓,远祖是伯益的父亲少昊,得姓始祖应该是台骀。
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姬姓(也有称嬴姓)。少昊的长子是张挥,张挥是张姓的始祖。张挥的儿子是张昧,孙子是张台骀。
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黄帝的孙子颛顼帝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治水很有成效,去世后,人们尊他为汾水之神。
以后,台骀的后裔在此地分别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但到了春秋时,这四个国家都被晋国灭掉了。
这个黄国为姬姓黄国,也可称为汾水黄国。
姬姓黄国的子孙在黄国被灭之后,以国为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姬姓黄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但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多汇入嬴姓黄氏。
在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即姬姓黄氏和张氏的关系。
且看下列图示:
张氏分支:黄帝→少昊→张挥→张昧→台骀(张氏三祖)
黄氏分支:黄帝→少昊→张挥→张昧→台骀(后裔建立汾水黄国,子孙以黄为氏)
台骀庙(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其四,源于姬姓,远祖为颛顼的曾孙陆终。
陆终是黄帝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的长子樊受封黄地,建立黄国。
此黄国可以称为西黄,因为其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的汉水以东、大富水以西、古随国西南。
到楚成王时,西黄国被楚人消灭,时间约为公元前7世纪中叶。西黄国灭亡后,后世子孙即以黄为氏(也有以陆终第二子惠连为黄氏得姓始祖一说)。
而伯益和陆终同出一支,都是黄帝的后代,且看下表:
伯益黄氏:黄帝→少昊(黄帝长子)→伯益(少昊五世孙)→大廉(伯益长子,黄国开国国君,黄姓得姓始祖)
陆终黄氏: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陆终(颛顼曾孙)→樊(又称“昆吾氏”,建立西黄国,子孙以黄为氏)
陆终和惠连(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其五,来源于改姓,其原因不外乎或因避祸,或因入赘,或因过继,或因音读,或因封地等。
如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在古代闽越之地的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而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原本姓王,后改姓黄。
再如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名陆坚,父亲早亡,依永嘉黄氏,便改黄姓。黄公望即为富阳黄氏的始祖。
再如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巫双瑞是宋末探花,是宋理宗三公主的驸马,元人灭宋时自杀而亡。为了躲避元朝追杀,巫氏后裔就改巫为黄。如今江西石城郭北黄氏,大多是巫双瑞的后裔。
再如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溍之父黄铸本姓丁,后入继义乌人黄塄为后,改姓黄,生子黄溍。如今的义乌黄氏,多是黄溍的后代。
再如吴改黄: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在元末迁居桐城,为了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再如金改黄: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后有子孙因逃难而改金为黄,宋隆兴年间,这支黄氏的后裔黄细二迁居江西抚州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黄得功(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而历史上黄氏又可主要分为三大衍派,即紫云衍派、金墩衍派和燕山衍派。
紫云衍派:指居住在福建,尤其是潮汕地区的黄姓人,大部分属于莆阳派、禾坪派和紫云派后裔,紫云派的始祖是东晋晋安郡太守黄守恭。
金墩衍派:江夏金墩黄氏望族派衍的简称,远祖为东汉尚书令黄香,始祖是宋朝太师黄府。“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赞的就是黄香。黄府于1163年中进士,后任平海军(即泉州)佥判、节度使、副都统、太师,南宋初自兴化军城迁莆田黄石金墩(古有读书亭、金墩庙),“金墩”即今天的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金垱新村。
燕山衍派:开族始祖是元朝进士黄忠勇,燕山指的就是元朝时的元大都。黄忠勇是元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人,蒙古族,姓答剌,名贞,字真。1280年,黄忠勇考中进士,后入闽为官,1326年四月初一卒于福州,葬于福建泉州南安。
综上所述,黄姓源流众多,而出自嬴姓和姬姓应为主流黄姓。
始祖主要有三人,即伯益、台骀和陆终。
黄氏又可分三个衍派,其中紫云衍派的始祖为黄守恭,金墩衍派的始祖为黄府,燕山衍派的始祖为黄忠勇。
改姓黄氏始祖更多,其中富阳黄氏的始祖为陆坚(黄公望),郭北黄氏的始祖是巫双瑞,义乌黄氏的始祖是黄溍,桐城谢河黄氏的始祖是黄全三,棠溪黄氏的始祖是黄细二。
黄氏宗祠(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中国有皇室血统的30个姓氏(转)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骨文的出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 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田齐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十四、马姓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十八、何姓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十九、高姓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二十、梁姓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二十一、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二十二、罗姓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二十四、谢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韩姓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二十八、许姓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二十九、邓姓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河南信阳西尖山《张氏家谱》派字(辈分)
清忠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天高太光远
地厚荣承昌,
三元运一穷,
人和瑞布祥,
国立连啟通,
月建开星邦,
林业学修本,
道德裕金香,
祖恩谷占先,
万代守祠堂。|
0阅读
搜索
张姓家谱20字
大槐树张氏族家谱
新式家谱样本
张姓辈分口诀
李氏48字辈
辈分口诀
2阅读
搜索
张姓辈分口诀
河南蒋氏家谱
杨氏24字辈
刘姓字辈口诀
张姓家谱20字
河南家谱大全
百家姓:张姓起源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张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张姓人口总数达到了0.954亿,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
张姓名人,自古代以来不胜枚举,且看我一一道来。
首先要说的是张骞,汉朝时期的著名外交家。他作为汉武帝的使节,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从而名垂青史。
接下来要说的是张艺谋,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成为了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电影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完美的画面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他曾执导过许多经典电影,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英雄》等,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以上两位,还有许多其他张姓名人,如著名诗人张九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张道陵、现代著名学者张岱年等等。这些人物都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贡献,在中国及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张姓家族历史上还有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或以才情出众、或以品德高尚、或以勇气可嘉而被人们铭记。这些人物不仅代表着张姓家族的光荣历史,也为我们现代人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卓越,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