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爱不敢爱:你真的了解“回避型依恋”吗?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人格发展依恋类型。
我觉得吧,探索自我或者心理学的确是件好事,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或者伴侣,与彼此内心的矛盾和解。但以偏概全,肆意贴标签,感觉一个人“总爱回避”或者“原生家庭不幸福”了,就说人家“回避型依恋”也太草率了。
这种学会了一个名词,就上赶着“对号入座”的行为,不仅缺乏依据,还会让你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甚至会让你误解对方或者被欺骗,陷入没必要的痛苦纠结中。
就像我曾经帮助的一位小伙伴,她的前男友经常对她倾诉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苦,她很心疼前男友,想好好爱他。但前男友总是无缘无故玩消失,就是那种不接电话不回消息找不到人的那种,消失回来后没任何解释。
两人相处的状态就是我这位小伙伴主动得比较多,想得也多,情绪起伏很大,对方一直“稳如狗”。甚至我这位小伙伴提出分手对方也毫不挽留,但分手后还对我的小伙伴保持暧昧。两人纠纠缠缠一年多,我的小伙伴说想见见他的家人,他却以此提出分手,说两人不合适。
当时小伙伴很想挽回他,说他是“回避型依恋”人格,不懂表达自己的感情,没有安全感才会对她回避balabala······但是根据我十多年的经验,我认为这个定义太武断了。我觉得小伙伴遇到了一个“隐婚男人”,假装单身出来骗小姑娘的。
后来我教小伙伴暗暗调查,发现对方确实已婚。因为结婚早,他孩子都快上初中了。小伙伴深受打击,差点想跟对方“鱼死网破”,幸好我及时拉住了。我帮她做了大半年的心理疏导,她才真的放下这件事,开始新恋情。
所以说,真的不要仅凭一两个特点就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或者对方是“XX人格”。我必须告诉你,在亲密关系中,你或对方是“XX人格”都不是ta蓄意欺骗伤害你的理由。你也不应该因为对方的人格特质,就为ta找借口,甚至妄想治愈ta。
我告诉你吧,“治愈”这件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你连自己都不一定能治愈,干嘛总想着治愈别人?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欺骗的好吗?
好了言归正传,鉴于大家总是对号入座,作为一枚接手过上万件咨询案件的咨询师,我觉得我有必要跟你好好说说“回避型依恋”人格。
我发现很多人容易把“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人格看作“洪水猛兽”,甚至说一些极其难听的话。比如:
“回避型的人别霍霍其他人了”
“回避型的人就该独自安好”
问其原因,我发现都是源于以下的误解:
×▶“回避型依恋”的人喜欢被“跪舔”?
×▶“回避型依恋”的人喜欢无缘无故玩消失?
×▶“回避型依恋”的人都是“渣男/渣女”?
×误解1:跟“回避型依恋”的人恋爱只能靠“跪舔”?
错错错!大错特错!
回避型依恋人格才不会看上更不可能爱上对自己“跪舔”的人!
真正的“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人格非常清楚这种“跪舔式”讨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想通过讨好、做小伏低来达到你的目的,来索取你想获得的东西。
这种毫无诚意的伎俩,ta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只会给你一个轻蔑的眼神儿。
“回避型依恋”人格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诚意跟高价值啊!
ta会用无数种逃避的方式去验证你跟ta相爱的诚意,这也是ta们总若即若离的原因。而这种验证,也是建立在你的自身价值较高的时候。
你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做一些像“跪舔”这种拉低价值的事,你根本就入不了ta的眼。你要知道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慕强”心理比谁都重!ta绝不会享受被人“跪舔”的这种“虚荣”,也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看不上的人身上。
×误解2:“回避型依恋”的人喜欢无缘无故玩消失?
“回避型依恋”的人,失去了你ta会很痛苦。但ta并不会因为这种痛苦,就跟你断联,甚至ta是很害怕你跟ta断联的。
ta不联系你,不代表ta不希望你联系ta,更不代表你联系ta时,ta会毫无回应。如果你对ta表达问候,ta大概率也是会回你的。
如果你跟ta断联,那不好意思ta会认定你“不爱了”,然后在心底把你拉入“失信人黑名单”。
而那些动不动玩消失,事后又像没事儿人一样,没任何解释还对你一如既往的人,多半是心里有鬼的。年纪大的可能已婚,你被“第三者”了;年纪小的可能有正牌女友,跟你只是玩玩儿。
但千万别把这种无缘无故失联事后还没有解释,扯到“回避型依恋”人格上,“回避型依恋”也太冤了!
“回避型依恋”的人虽然不喜欢亲密,有很强的边界感,但是绝对不会无缘无故不理你或者失联。甚至ta会很在意伴侣对ta的看法,很在意也会维护自己的“尊严”。
×误解3:“回避型依恋”人格盛产“渣男/渣女”?
我承认“回避型依恋”人格里存在着“欺骗感情”的人,但“欺骗感情”的人不一定就是回避型依恋啊!这就跟男人里面有坏人,但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男人吧?咱不能本末倒置啊。
而且我觉得,感情这种事,不应该这么粗略地贴标签。更不该随随便便用“渣”去定义一个人,这未免太粗暴了。就如同傅首尔所说的:
“我们对爱的定义狭隘又苛刻,对“渣”的划分却宽泛且粗暴。”
那些玩弄他人感情,带着欺诈性质的人,单单以“渣”来形容,未免也太便宜他们了。以我的观点,这叫“感情上的诈欺犯”,属于“感情刑事犯罪”。把这么大的罪名安插在“回避型依恋”人格身上,对ta是多不公平!
“回避型依恋”的人又做错了什么呢?ta只不过是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害,长大后不懂得如何正确地面对爱与被爱的人。ta在伤害爱ta的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
但这种伤害绝对不是感情上的“欺诈”,这不是ta的风格。
ta只是不擅长表达自己,不擅长说一些令人心动的话。但是ta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你的关心,会默默地为你做一些事,并且这些事你当时还不一定能发现。所以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人,别看ta说什么,要看ta为你做了什么。
如果一个人对你没有任何形式的在乎,无论是言语上的还是行动上的。那这个人大概率确实没那么在意你,偶尔的在乎只不过是偶尔的需要罢了。但这个人不一定就是“回避型依恋”人格,望周知!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产生,跟“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脱不开关系。
①★在“原生家庭”里,长期得不到情感上的回应和和陪伴,总是被忽视或者被打压/苛责;
②★在“成长经历”中,感情或心灵长期受到欺凌或打击,遭遇过背叛/欺骗;
我们逐一分析:
1)“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背后,都有“原生家庭”的阴影。
首先说一下,所谓“依恋”,就是情感上的一种联结模式。比如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与父母产生了感情上的联结。我们把这种“联结”称为亲子联结,也叫亲子关系。
然后当婴儿饿了或者不舒服了,就会对父母发出“咿咿呀呀”或者哭闹的声音,以寻求父母的回应。这就是“依恋”的行为体现。
像0-6岁的孩子,初次来到陌生的世界,与这个世界第一次接触,一切是那么新奇又害怕,ta非常依赖和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回应。
如果父母及时给予了陪伴或回应,那么ta的依恋模式就是安全的。ta也会学着及时去回应父母,并将这种“安全”纳入自己的依恋模式,形成一种“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personality)”人格。
相反,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回应,ta就会感到不安全,感到自己被忽视了。这种情况持续久了,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Unsafe attachment personality)”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不安全依恋”人格里的一种。
很多“回避型依恋”的人在小时候,不仅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稳定持久的陪伴和关爱,还常常受到严苛的对待:
比如总是被父母“泼冷水”:
你看你怎么比不上那谁谁谁?
怎么这点小事也做不好?
你这样长大了该怎么办啊?
就这点小成绩就高兴了?
你怎么这么蠢?
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
你能不能懂事点?
真是生块叉烧好过生你啊!
······
当ta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或鼓励时,父母有时候会失联,有时候以“不能/不准/不行/不可以/还不够”等否定句打击ta,甚至言语中还会表达一种“你就这条件你不配”的压制感。
久而久之,ta就会觉得自己的需求,确实“不配”得到关爱与回应。甚至由于父母过于苛责的态度,ta会觉得自己需要关爱需要回应也是一种罪过。
由于没有获得过稳定且持久的关爱与回应,ta就形成了“没有人是长期靠得住的,还是得靠自己”的观念。
所以ta会不断地让自己变得优秀,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同时ta也会被优秀的高价值的人深深地吸引,并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ta觉得只有自己变得优秀或者强大了,才配得到关爱与回应。
这种对自己的依赖,对他人的不信任,伴随着ta成长,直到进入亲密关系中。
2)“回避型依恋”人格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的“创伤”。
也有人并不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而是因为在成长中遭遇了“创伤”而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比如来自学生时代同学的“霸凌”,老师的“打压式辱骂”;来自密友或恋人的背叛与欺骗······等等一系列打击。
这些打击会让ta形成心理上的“创伤”,在依恋模式上变成“回避型”。ta会渐渐地不再依赖别人,也不再轻易地相信别人。为了保护自己,ta开始隐藏内心,隐藏情感需求。
ta会不断地反思自己,觉得自己确实不配得到认同和接纳。如果想要得到认同,就必须获得各种意义上的成功。ta会各种欣赏甚至“爱慕”那些看上去很强大的成功人士,会对这些成功人士产生“滤镜”,并为了与这样的“高价值”人士在一起,ta会不断地鞭策自己,让自己努力地与之匹配。
但是真的有人接纳和认同ta时,ta又会在心里告诫自己:这世界上所有的认同与接纳都是稍纵即逝的,自己不必留恋,也不应该过于相信。
哪怕进入了亲密关系,这种依恋模式依然会伴随ta。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点:
以上这两种的经历,让“回避型依恋”的人格发展为“疏离”和“焦虑”两种人格特点。
a、“焦虑-回避型依恋”人格在亲密关系里的表现是:
越爱对方越害怕被抛弃,于是用各种“说狠话”、“作”、指责抱怨等方式考验伴侣的耐心和爱意;
怀疑对方不是真的爱自己,故意隐藏自己优秀的一面,把自己的不堪展现出来,看看对方能不能接受,会不会被吓走;
先给自己心里设一个指标,默默地观察伴侣,一旦对方达不到自己的预想,就立即将对方定义为“不爱”了;
常常在嘴巴上对伴侣嫌弃得不行,在行为上却又不断地表达爱意,如果被拆穿就会恼羞成怒,宁愿被对方误解失去对方也死不承认;
觉得对方不了解自己的爱,是因为对方不够爱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值得被对方在乎;
当对方情绪不好/说话大声/关门放东西大声/,就在内心怀疑对方是不是对自己不满,是不是要离开自己了;
爱得很幸福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稳定又持久的亲密关系,这种幸福会马上消失,就开始悲观地难过起来;
······
b、“疏离-回避型依恋”人格在亲密关系里的表现是:
彼此应该独立有自己的空间,再爱一个人也不能丧失自己;
没有人会真正爱自己,对方所有的爱都是因为不够了解真实的自己;
当对方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或者对自己指责时,自己就先消极地撤退;
除了自己不敢对任何人抱有期待,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每个人都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不应该麻烦别人,遇到困难宁愿一直苦恼也绝不开口求人;
再多悲伤难过羞耻不堪的情绪,都应该自己消化,不应该让对方承担;同样也希望对方别拿这些情绪来烦自己;
默默地用行动为对方付出,但不希望被对方察觉,但如果对方因为没有察觉而误会自己,内心又会难过得不行;
一边回忆与对方所有的幸福,一边想要是分手了应该怎么抽出这段关系,才不至于受伤害;
假装自己不需要对方,心里又常常想起对方,会时不时试探对方时不时也在想自己;
觉得所有的恋爱最后都是分手,所有的结婚最后都是离婚,没有谁能永远爱谁,不该为感情投入太多;
所以,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回避型依恋”人格会开启内心的“”情绪:一边本能地对伴侣产生情感需求,想要和对方亲近;一边又刻意压制这种需求,觉得自己不配/不该有需求。
当ta越爱对方,这种“”的情绪就越强烈。所以ta不敢把自己的爱意表现得太强烈,只能一边默默地付出,一边假装洒脱。
我们了解“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成因和特点,也解开了对ta的误解,就能知道想要和对方重建亲密关系,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了。
首先当然是不能断联。因为ta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及时得到回应的,如果你主动跟ta断联,ta就会认定你“抛弃了ta”,对你就会彻底失望。
并且,ta也不会主动跟你断联。哪怕ta主动拉黑删除了你,过不了多久ta也会再度把你“放”出来。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通过ta的人格特质,去与ta保持有距离的联系:
1)利用ta的“慕强”心理特质,塑造你的高价值。
从“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原生家庭或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慕强”是ta的心理特质之一,所以ta会被高价值的伴侣吸引。
如果你们曾经相爱过,那么毋庸置疑你的身上肯定有吸引ta的优秀品质。如果你价值较低,ta肯定不会跟你在一起。
所以在与ta重建联系时,千万别四三下四地哀求ta,也别死缠烂打······这些都是“低价值”的行为,会让ta在内心轻视你。
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身上吸引ta的点,然后去强化这些“吸引力”。或者你也可以根据你的个人特长、爱好,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的魅力与价值得以展现。
当ta看到你的优秀与强大了,ta就会对你忍不住“心痒难耐”了。
接下来你就可以展开第二步。
2)根据ta回避和焦虑的特质,保持距离的同时给予回应。
跟我我们前面的分析,你不能跟ta过于亲近,让ta觉得有压力想逃避;也不能疏远ta,让ta觉得你不够坚定······这些都会让ta陷入回避中,封闭自己的感情。
所以,你需要时不时出现在ta面前,对待ta就好像平常一样,及时给予回应。同时不要对ta有情感上的需求,比如希望ta接受你啊,希望ta爱你啊。也不要去向ta索取回应和肯定,比如质问ta你们现在的关系,要求ta给你确定的答复。
总之你要让你们的联系和交流,是无压力的舒适的。就好像你们没有分过手,只是吵了一架,现在大家还在“冷静期”。
而ta还是爱你的,只不过ta的爱就是无声无息的。那么你的表现的爱,也可以像ta那样,无声无息,少说多做。
只要你坚持这么做,ta就会打消对你的防御心,不知不觉地接纳你。
3)满足ta的“测试要求”,保持情绪稳定并坚持不离不弃。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无法跟“回避型依恋”的人重建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法满足ta的“测试要求”。达不到ta的要求,ta就会觉得你虽然很好,但你不爱ta。
所以在重建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读懂ta对你的测试。其实ta测试的核心,也就是ta的人生中一直缺失一直在追逐的情感需求:
“稳定持久的爱”
这个情感需求ta不会告诉任何人,甚至连ta自己也不一定能发掘。但是ta的种种行为,都是在验证能不能获得。
这些行为包括我以上提到的“回避-焦虑型”和“回避-疏离型”等情感表现,比如:
ta会无缘无故对你发脾气;
ta会问你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ta会表达对你的死心;
ta会严词拒绝你的示好;
ta会偷偷看你的社交圈;
ta会故意不理你看你会不会来理ta;
······
总之,无论ta对你采取怎样的测试,你都要保持情绪上的稳定,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地回应ta,ta对情绪稳定的人,有着天然的“恋慕”心。
如果你持续通过了ta的测试,又一直对ta不离不弃,那么恭喜你,你收获了一枚“会在行动上坚定不移地爱你”的人。
很多人会觉得跟“回避型依恋”的人相爱很辛苦,我承认确实很辛苦,但这类人也很值得。
因为ta们所信奉的“真爱”不是那种甜言蜜语的“打嘴炮”,ta们会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意。会对自己的承诺非常重视,基本上答应了你什么就一定会做到。
同时这类人由于自我要求很严格,所以本身也比较优秀,特别是在事业方面。那些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多半也有着“回避型依恋”人格,所以与这样优秀的人在一起,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忍不住去提升自己,去寻找除了感情之外的精彩。这种双重意义上的成长,难道不是和“回避型依恋”的人相爱的最大意义吗?
心理测试:测试你分手后复合的概率
分手后你是否想过两个人还有多大的可能会复合?这套测试题帮你测试分手后复合的概率有多大,一起来试试吧
1、 现在你的手机里是否还存着前任的联系方式?
是 5分
否,全部删除了 0分
2、你们分手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家里不同意 1分
异地恋,没有未来 2分
TA认为我脾气很差,我们性格不合适 3分
有第三者介入我们的感情 0分
我们吵架之后谁也不愿意低头,一怒之下分手 5分
我觉得TA脾气很不好,总是抱怨,被TA甩掉 6分
3、 以下四种说法,如果非要选一个你最认同的,你会选哪一个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就应该爱TA 的全部,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否则就称不上是真爱,顶多是喜欢 2分
感情虽说是你情我愿,但是事在人为,对方的爱也是可以把控的,只要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爱情就能被引导 4分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TA不想复合,我尊重TA的想法 1分
感情世界永远不可能是平等的,想复合的那个人必然要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6分
4、在表达一件事情上,你更看重
说话表述的精确程度 2分
说话给对方感受到的强烈印象 1分
说出的话周围的人是否感到舒服 6分
说出的话所能达到的最终目标 4分
5、你认为自己的情感上的基本特点
情绪化严重,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0分
自抑能力强,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心情绪起伏大,一旦挫伤很难平复 2分
一切都是浮云,天生不容易动怒,朋友都夸赞的好脾气 6分
感情不拖泥带水,较为直接,只是一旦不稳定,容易激动和发怒 3分
6、 曾经挽回过前任吗?
挽回过,但是被拒绝了,没有再继续挽回 4分
没有,不知道对方心里怎么想的,不敢开口 2分
挽回过好几次,对方很排斥,拉黑,不希望再见到我 0分
试探着开过口,但是对方认为我们不合适,希望我找到幸福 6分
完整版测试题及答案可私信获取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咨询师,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评论咨询。想变得更专业?第五人格你必须了解的术语~快拿小本本
还搞不懂游戏中大佬们的术语?看完这篇!跟萌新say goodbye!
玩第五人格的新手们一定很疑惑,总有人在说怀表、大心脏、一刀斩,自己又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敢提问,生怕一开口就暴露自己是小菜菜。今天夹子就给你萌带来最全术语!让你摇身一变大~
首先跟大家介绍的是开局前天赋点选择时的常用术语。
怀表/搏命:怀表来源于“黎明杀机”,是天赋页最下面的那条天赋,”即化险为夷(搏命挣扎),带有这个天赋的求生者在救下上椅的求生者之后会制造一个20s的无敌时间,这个时间你与队友受到的伤害将会在效果结束后呈现,所以切记:救人位一定要带这个天赋!
大心脏:求生者最右边的那条天赋,即回光返照,在逃生门打开后可以让求生者恢复健康状态,持续时间5s,还能获得50%的加速,排位必带!
双弹:指求生者的天赋破窗理论和膝跳反射,即翻窗加速和翻板加速
其次是在修机以及救人过程中需要了解的术语。
压机:压机就是在全场只剩一台机未开的时候,把机子开到只剩一丝,然后配合队友救人或者扛刀,在队友吃刀受伤、倒地或救下人的一瞬间将机子摸完,配合大心脏逃跑。
卡半血:卡半血的意思就是队友在椅子上待到进度一半之前将队友救下,那么队友就还有两次可以营救的机会,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进度马上要过半的时候将队友救下,一方面可以拖屠夫的节奏,另一方面可以为队友争取更多的时间开电机。
扛刀(扛锯):当提到扛刀这个词的时候,就要联想到怀表,扛刀就是帮队友抗住一次伤害,带怀表救人时,抗完刀从而帮队友挣得更多的逃生时间。当有队友即将三挂时,靠近队友使监管者难以击杀三挂的队友~
卡耳鸣:求生者接近监管者守尸的椅子而不救人,从而迷惑对方,如机械师可用娃娃卡耳鸣在一刀斩时保证队友出门
卡死血:队友秒到,可选择只在上椅过半后救一次,前期多修电机,防止屠夫迅速滚雪球,争取平局。或后期电机不够时,救人位卡耳鸣给队友争取修机时间~
强摸:强行治疗即将三挂飞天的队友,吃一刀则大心脏起
遗产机:遗产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求生者破译了不少进度的密码机都算遗产机,这个定义非常形象,相当于在说这些破译进度是求生者的“遗产”;第二类则是特指场上最后一台且已经破译不少的密码机。
看完了最重要的天赋点以及修机救人术语后,下面夹子要介绍的就是真的骚操作术语了!了解这些,你也是大神一员了!
肥胖流:利用自己的模型卡住狭窄过道,为已方创造优势的行为,监管者和求生者都可利用,例如前锋啊邦邦等这种壮实身形..
人肉封窗:由于窗子同一时间只能一人翻越,关键时刻不断翻窗给队友制造转点机会,尤以即将压好机时效果最为明显
人皇步:一种套路与反套路并存的走位技巧,集各种蛇皮步伐于一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爱的魔力转圈圈:在板区绕圈而不放板,或空地人皇步
天降正义:一般指被厂长丢娃娃落地双刀带走
吸星板:判定比较迷而被砸板
残奥会:求生者全员残血的局面,此时一般应尽快摸好救人位 能平为什么要赢,能输为什么要平:稳赢的局博一博变平局,稳平的局博一博变输局,常出现在低端局或快乐匹配局!
除了这些骚操作术语外,对于每个地图的固定一些点位也有专门的术语来称呼,例如每个地图都拥有的无敌点位,简单来说就是在遛屠夫上非常有利地形;此外还有别留到最后再破三连,屠夫追其他人的时候偷掉的三连机
最后给大家科普的就是这个排位赛输掉后每每出现的赛后小剧场啦!意思不用夹子多讲了吧,一般指求生者赛后相互指责~(求大佬们嘴下留情!)而如果是胜利的排位,夸赞队友一句魔人也会显得你十分有梗哟~本次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本期带来的求生者专属篇~关注夹子!下期我们走进凶狠屠夫篇~
精分?双重人格?不,我觉得更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撰稿丨赛里格曼的狗
编辑丨Gaga
审核老师丨曲晓艳
I'm borderline happy and I'm borderline sad
我在喜悦的边缘,之后立于悲伤的临界
I'm borderline good and I'm borderline bad
我在善良的边缘,之后立于恶人的临界
01 “精分”VS“双重人格”:长久的误解「精分」听起来是精神症的缩写,却与本体有个去到十万八千里开外的意思(心理学学生震怒.jpg)。
该网络用语用于描述一个人性格百变,或者言行举止发生不一致甚至快速、自如切换。
但精神症的主要症状是妄想与幻觉,并不是“分离出另外一个人格”,不过患者症状发作时确实可能会因表现出混乱的言语和古怪的行为给人一种“TA像是变了一个人”的感觉。
“分离出另外一个人格”似乎更像是描述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俗称人格),患者拥有多个分身或人格,且彼此的行为模式各不相同。
* 不过每一个“人格”都不是完整的人格,只能说是人格碎片。
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说“自己快精分/人格了”的时候,并不存在因为“切换人格”出现记忆反复的间断性缺失,即还能记得“在另外一个状态”下做过的事情,而DID患者则会因为人格的切换发现回忆中的反复间隙。
除此之外,人们对这两种精神障碍的误解很可能来自文学作品、影视作品。
美剧《犯罪心理》第一季第九集精神症患者的幻觉中有一个教唆自己伤害他人的黑衣男子,在观众眼里这像是“另一个人格”的具象表现。
《犯罪心理》精神症患者(左)与他的幻觉黑衣人(右)
人们一般会将目光聚焦在“双重人格”上更可能是因为,该题材自小说《化身博士》开山以来长期是艺术创作的热点。
现实中DID患者一般拥有的人格在15个左右,仅有两个人格的患者为少数,而影视作品很难让演员一饰多角,因此表现的人格一般局限在2~3个左右。
* 电影《》例外,而《致命ID》以巧妙的方式避开了这个问题。
那么,人们怀疑自己有“双重人格”是什么情况?
排除精神症,因为“切换状态”时他们在知觉、思维、言语上并不存在失调或紊乱的现象;排除DID,因为记忆不存在反复间隙。
实际上,每个人是“某一种人”、属于“某一种人格”、认为人是恒定且单一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客观身份与行事方式,因此“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来说是正常的,不然个体怎么能全面发展呢?
但如果是在人际关系、自我形象、情绪状态出现明显不稳定、或在两个极端间不断变化,更可能对应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02 边缘型人格障碍,于两个极端的边缘徘徊前一秒十分粘人,后一秒拒人千里之外(很难不被旁人以为是人格)。
根据D-5的诊断标准,BPD患者会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中的被抛弃。
一方面因为怕被抛弃所以紧紧黏住与TA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另一方面出于“只要我与他人没关系就不会被抛弃”、“如果他们了解真正的我就会抛弃我”的固有观念拒绝关系。
图式形态模型理论认为,BPD患者内部的不同认知图式的快速切换使他们人际交往方面呈现出如此矛盾的状况。
BPD患者人际关系是紧张且不稳定的,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动为主要特征。
比如对方稍微的关照就会让他们觉得“我们一定是真爱”,而如果对方一时间忽略了自己,他们会想“TA一定是讨厌我了,我真是个不值得爱的废物”。
另一方面BPD患者存在自我认同的困难,感觉自我是不稳定、不一致的,缺乏对自身特征持久、核心的感觉,可能表现为在性取向、职业选择、人生目标等方面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反复变化。
但与DID患者本质上是防御性的(但并非有意的)人格切换不同,BPD患者虽然也存在认为“自己不是自己”的不同自我状态的转变,但其机制并非是出于自我保护,而是情绪控制的失调、正常感知功能的崩溃,且BPD患者比DID患者有更多的知觉能意识到这一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D-5对BPD的诊断标准包括“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分离症状”,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部分BPD患者的某些症状表现与属于分离性障碍的DID存在相似性。
尽管D-5诊断标准中没有包括记忆相关的症状,但有的BPD患者可能因为经历人格解体而出现记忆缺失的问题。
人格解体:一种分离性体验,感觉自己是不真实的或不是自己或灵魂出窍。
但从机制上来讲,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分离性身份障碍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情绪不稳定是BPD的一个重要特征。
比起没有BPD的双相障碍患者,BPD患者从愤怒转到抑郁的时间更短,且他们也可能被同时诊断为患有双相障碍。
虽然BPD患者会避免表现出愤怒,但压抑的愤怒很可能突然以一种不受控制的方式爆发。
同时,因为情绪控制功能的失调,该群体存在明显的自伤冲动与自杀的倾向,这可能是个体为减轻或避免剧烈负性情绪体验而采取的不良策略。
03 病因与治疗一切还要从童年创伤谈起……
(弗洛伊德:探头)
啊不,我们今天不讲精神分析。
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会增加BPD的患病率,即使是并不极端的事件如被冷落、父母关系紧张等也会对患者产生深远影响。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亲子依恋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可能解释了BPD患者抱有的一些固有观念或扭曲信念如“我罪有应得”、“我一定会被抛弃”。
尽管童年遭受的虐待在BPD的病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它对该障碍的发展既不是必要也不是充分条件。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BPD患者的情感控制缺陷可能是因为5-HT系统(5-羟色胺)的功能失调,5-HT的活动水平低,使得心境不稳定。
同时,除了双生子研究,父母的心境障碍患病率与患者发展BPD存在一定的相关,说明心境障碍相关的遗传因素存在对BPD发展的影响。
在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具有情绪反应性的生物易感性的个体在早期不良依恋关系习得“世界充满了威胁,他人不值得信赖”的信念,因此在面对刺激源时会采取不良的应对方式,逐渐发展出BPD。
BPD患者会因为十分痛苦而寻求治疗,但因为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彼此信赖的合作关系使得建立治疗关系较为困难,同时,患者存在的自伤倾向与自杀企图使得治疗更是难上加难。
即便如此,目前已有多种针对BPD症状特点与相关机制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是目前研究较为透彻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辩证?嗯?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对,确实就是那个在矛盾对立中寻求真相的辩证法,也是该治疗的思想基础之一,用于处理BPD患者内部的矛盾,帮助他们找到平衡的应对策略与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DBT是一种融合了禅学的认知行为治疗,因此针对BPD患者在情绪、认知、行为方面的功能失调,强调帮助患者识别并学会处理情绪、了解自我与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除了DBT,治疗BPD的其他疗法有:聚焦患者身份认同弥散与防御机制的移情焦点法(Transference Focused Therapy)、从图式理论出发的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和以象征的方式使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中探索自我的沙盘游戏疗法。
尽管心境稳定剂能有效处理BPD患者的一些症状,但当前研究对于药物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实际应用中还是以心理治疗为主。
「P&P临床心理实验室」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为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搭建的一个服务型心理学平台。
从「心」出发,做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人,欢迎关注@艳说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