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玉精品100件(15)
● 057
●名称:玉镂空双凤佩
●年代:唐代
●规格:高6.3cm 宽4.8cm厚0.5cm
●收 藏 者:故宫博物院
这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佩,系清宫旧藏玉器之一,器高6.3cm,宽4.8cm,厚0.5cm。
玉佩所用玉料呈青色,质地莹润,光泽亮丽。其两面纹饰相同,双凤相向而立,口衔莲枝,足踏莲花,为对称的结构。玉佩的整体均为镂雕,辅之以流畅的阴刻线条,使得纹样层次分明,且富有动感。上有孔成片状,可穿线系带佩用。玉佩的加工工艺精致,琢磨光洁,体现了唐代的工艺水平。
凤凰在古代被尊为百鸟之王,飞翔时百鸟相随,是吉祥的象征。《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说文》释“凤,神鸟也,天老(黄帝臣)日:风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鹊颡(额)鸳思(腮),龙纹龟背,燕额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诗经·大雅》曰:“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故于汉代之后,凤凰纹样成为常见的吉祥纹样。而莲花纹样自唐代以来亦为常用纹样,多用以象征清白高洁。这件玉佩将凤与莲组合在一起,大概是取两者之寓意,据专家考证,有可能是唐代贵族妇女的用品。
● 058
●名称:青玉飞天
●年代:唐代
●规格:高3.9cm 宽7.1cm厚0.7cm
● 收 藏 者: 故宫博物院
这件青玉飞天佩饰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旧藏,高3.9cm,宽7.1cm,厚0.7cm。据专家考证,为唐代的作品。玉佩局部有浅黄色浸斑,系用镂刻浮雕造型。其主体为一倚云飞翔的飞天,神态轻盈,端庄慈祥,婀娜多姿,头上梳有高髻,上半身裸,下半身着裙装,飘带绕身,右手按云头,左手作后撤状,跣足,整体造型动感强烈。
飞天,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经常出现在鼓乐齐鸣、香花满天的佛说法庄严时刻。相传飞天诞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系莲花的化身,居住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为上天“天龙八部”中的天神,“不啖酒肉,惟嗅香气”。梵文名为“乾达婆”、“犍达婆”、“键达缚”,曾译为“香音神”或“香阴神”,是佛教中专司采集百花香露、散百花香、善飞舞之神。天神欲作乐时,其身自现异象,手持乐器,镉跹飘舞、飞行于天空之中,故又被称作"天乐神"、"技乐天"、"伎乐神"、"音乐天"、"凌空之神"。公元4~5世纪时,在新疆、敦煌、云岗、龙门等处的石窟造像或是壁画中,便已出现了飞天的形象。
来自印度的飞天形象传入中国后,因时代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北魏早期的飞天形象,有男有女,脸型圆胖,飘带较短;至东西魏、北齐时期,面部的造型趋向于“秀骨清象”,飘带加长,凌空感有所增强;到了唐代,飞天的形象多为体态干满的少女,飘带更长、更为飘逸。
● 059
●名称:白玉嵌金佩
●年代:唐代
●规格:高4.5cm 底边长4.8cm
●出土地点:1980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唐大明宫遗址
●收 藏 者: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
这件佩饰是198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高4.5cm,底边长 4.8cm,现藏于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
大明宫是唐代宫殿,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43年),初名永安宫,于建成次年改名为大明宫,后曾更名为蓬莱宫、含元宫等,至神龙元年才又复名大明宫。武则天曾在此宫听政。至晚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遭兵火烧毁,曾经修复。13年后再次被毁,遂成废墟。国家曾于1957~1962年、1980~1984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出土有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这件玉佩也是其中之一。
玉佩取白玉为料,其外形似云头,底平,上顶尖有一小孔,是用来穿线系带的,两腰为三连弧形,饰面琢磨滑润,上镶金质勾连云纹,纹样结构均称饱满,线条流畅挺拔,于白玉色衬托之下,显得富丽堂皇。由此亦可确认为宫廷用品饰件。
嵌金银的玉制品最初始于战国,经秦、汉到唐代更为发展,经济的繁荣,使金银不仅用来制造货币,而且还大量地被用在工艺品的制作和装饰加工方面。唐代掌管百工技艺的“少府监”中,便设有专为皇帝“范熔金银铜铁及涂饰琉璃玉作”的“掌治署”。当时的工匠,亦已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加工工艺技术,如金银锤镶、模压、镂刻、錾花、盘丝、缀珠、镶嵌、盏镀等,能够制作各种复杂小巧、珍珑剔诱的艺术品。该嵌金玉佩虽是小件,亦体现了唐代嵌金银工艺的水平。
060
名称:白玉宴乐人纹带銙
年代:唐代
玉带由羊脂白玉琢成,计有16件,形状不一,2块大的为一端弧凸的长方形,4块正方形,其余10块近似圆形,每一块都有底大于面的现象,正面刻划较细,周边向内碾压,称为压口。正中图案有浅浮雕的效果,均为肩有飘带、短衣尖靴,或跪或坐于毯上的伎乐胡人形象,细部阴线刻划刚劲有力,气势不凡,背面无纹饰,有用于结系的穿孔。
玉带为饰有玉片的腰带,其起始与带钩及胡服之蹀躞带有关,现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玉带是1990年陕西咸阳北周上桩国骠骑大将军若干方墓中所出土的一条,素面有环,以金钉及金丝与革带连结而成,唐以前多为金属带饰,唐代用銙制度比较严格,以玉銙最为尊贵,《新唐书·车服志》:“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这是高宗显乐之后的革带制度。《通典》中又载天子所用13节,三品以上12节。但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何家村窖藏中有带銙175块,分属于10条玉带,有14节、15节、16节等规格。此带出土一银药盒中,说明唐代实际用带往往超于规定的制度,看来只有从玉带銙的形休和质材的好坏,来区分品级的高下,而此带无疑是极品。
带中的图案纹饰亦颇具时代特色,唐代民族大融合,对外来文化,秉收并蓄,唐太宗所定10部乐中最著名的有大竺乐、康国乐,此外还有高昌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共6部少数民族之“胡乐”唐宫中亦有不少康国等西域乐手,反映了当时天下太平的繁荣景象。
这些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玉带有一部分是由西域制作呈贡的。唐高祖曾以于阗新贡的十三銙玉带颁赐大将李靖,《新唐书》中亦有西域多次进贡玉带的记载。
此外,则于唐代玉带的工艺特色,明代已有认识,高濂《遵生八》在论及唐宋之玉时说明唐宋玉中有“压口方圆细花带板”,只是不能将唐宋玉区分开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