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庆(丁延庆案例)

一位北大学者的家庭教育:我接受女儿是个平庸的孩子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 (资料图/图)

丁延庆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回国后,他入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然而,女儿2020年上小学后,这位研究教育的副教授开始焦虑,女儿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差远了。

丁延庆自诩过目不忘,他回忆自己六岁就背完《新华字典》,并成功从吉林国营农场的农家子弟,进入中国顶尖学府就读,并最终成为这里的学者。同时,丁延庆也是一位“海淀家长”,相较于从小被视为神童的自己,正在北大附小就读的女儿看上去略显普通,2020年小学入学后的一次测验,女儿考了全班倒数第一。

2021年年初,丁延庆入驻某短视频平台。他的初衷原本是分享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让他没想到的是,相较于研究成果的分享,自己对女儿教育的吐槽,反而受到更大关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条名为“北大教授对自己的女儿有多无奈”的视频,其点赞数量突破百万。

视频中,丁延庆坦承女儿天赋不足。但哪怕戒除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攀比心理”,他仍然不可免俗地把女儿与自己比较。担心“北大教授的女儿”未来还不如“农民的孩子”。他曾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在办公室看女儿写作业,也会急得大吼大叫。后来,他甚至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坚持骑自行车接送女儿上下学,为的是利用通勤时间辅导女儿。

视频发出后,丁延庆收到很多反馈。他发现,担心孩子平庸,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焦虑,他的分享让很多人的情绪得以疏解——“原来北大教授也有同样的担心”。而他自己,实际上在视频发出后不久,焦虑已经得到“缓解”。

但丁延庆的焦虑并非忽然消失,他作出的选择,是接受女儿的现状。

最近,他公开表示,如果两口子都是“清北”的,孩子上清北的概率不一定会高多少。2021年12月1日,丁延庆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讲述了一位教育学者,在面对女儿的教育时,是如何从对抗到妥协的。以下是丁延庆的自述。

只有我的孩子没报班

2014年7月,女儿出生了,那一年我40岁。我的本硕都在北大,我的夫人硕士就读于北大法律系,家里不怎么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的理念都很一致:放养。我也知道,这种行为也是挺特殊的。

教育理念的相似和我俩的生活经历相关。我在吉林西部一个国营农场长大,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在学习上我有一些天赋,直到初三,我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中考前学了两个月,我就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我夫人的家人也没管过她学习上的事儿,我夫人还有一个姐姐,读书一辈子都是第一。我夫人刚开始时慢一些,到了三年级忽然开窍,成绩也没差过。

女儿8个月大的时候,夫人就带着她到了昆明,和岳母长住。我则一个人“北漂”。

两地分居的生活,基本上让女儿处于放养状态。岳母体弱,而夫人那时在政府机关计财处工作,非常忙,几乎每天加班。

除了我偶尔到昆明,会教女儿认认钟表,学学26个英文字母,简单了解算术之外,一直到女儿回北京上小学前,六年时间里,女儿在课外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学习上的辅导。可以说,在课外,除了我,没有任何一个人教过女儿一个数,哪怕一个字,报名培训班、早教班就更是不可能了。

后来,是女儿要求我们给她报一个班。

2020年年初,女儿已经在读幼儿园大班,一次我回昆明,傍晚接她回家。路上,女儿突然和我说,班里有一个同学报了10个班。我问,“那你想报班吗?”女儿一脸羡慕地说,“想啊!”我告诉女儿,要回去和妈妈商量一下。

人家都报班,只有我的孩子没报班,看着她又失落又羡慕,我和夫人决定,不管怎样,得给孩子报个班。

现在想想还是挺贵的,当时我们花了6000块钱,给女儿报了一个乐高班。可惜的是,上了两三次课以后,疫情来了,培训班的人找不到了,这唯一的报班经历,就以女儿搭了几次乐高收尾。

没多久,2020年9月,女儿交到我的手上,开始了在北大附小的学习生活。很快,小学老师反馈了女儿的学习情况,我们的“放养”理念,开始遭遇冲击。

“鸡娃”入选《咬文嚼字》2021年十大流行语。 (视觉中国/图)

被现实狠狠打击

2020年9月入学,10月口算测验,女儿是班里倒数第一,第36名。并且,她和倒数第二的差距也很大。

附小的英文老师给我看了一段女儿上课的视频。视频中,老师正在用英文和孩子们互动,只有我的女儿一副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理解别人在干什么的样子。

此前,女儿在昆明就读的幼儿园,是严格遵守教育部的规定,禁止教授任何小学阶段的东西,但现在到了小学,老师就认为女儿跟不上进度。

我开始反思之前的“放养”想法。除了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影响着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外,女儿作为“北大子弟”还有一个优势,是能够直升初中,不存在择校压力。最初,我认为只要孩子玩得开心,跟着学校进度走就行,这下发现我想简单了。

孩子实在落后太多,焦虑不可避免地到来。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大意了,是在2020年10月7日。那天,女儿的班上搞活动,地点选在海淀公园,要求家长参加。

活动间隙,家长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说着自己孩子背单词的事儿,并称自家孩子能背上千个单词。我不信,聊天结束,我找了一位认识的年轻家长,他告诉我,他们家的孩子真的认识一千多个单词。

一直以来,我都不认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需要什么干预。作为一个北大老师,还是一个教育学学者,我也从来没想过去问别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不过,我焦虑的原因并不在于我是一个研究教育的人,而是我上学时成绩很好,可以说是“一路碾压”。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条件很差。三年级之前,学校大部分房间都是危房,上课只能轮流用那间不那么危险的教室,等到连这种教室都没有了,学校干脆给学生放假,等着新校建成。这一等就将近一个学期。中间碰上不下雨,地面干燥的时候,老师就召集我们到学校旁边的树林里,挂个黑板当教室。但是,跟女儿一样大的时候,我已经能把《新华字典》背下来了。

到了高中,我才有机会好好学英语。高中老师是个正经的师范生,上完他的课我才发现,初中学的音标全是错的。

1991年,我就这么考上北大社会学系。也因为我从小学习成绩耀眼,像是一个明星,没体会过学习不好的同学在学校里的处境。后来我观察过不同学校里的情况,包括北大附小,学习不好的孩子确实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歧视,会受欺负。

眼下,北大附小的班里,就我女儿一个人没有早教经历,英语完全“零基础”。我怕她因为落后太多,被别人和自己贴上标签。我决定,要抓一抓她的学习。

骑自行车接送“鸡娃”

我女儿并不是笨小孩,这一点我观察过很久。

她5岁的时候,我拿一首七言古诗让她背。我还记得那首诗总共四句,我大概看两遍能背下来,她要看四遍。我当时一看,虽然这孩子不像我小时候那么聪明,短时记忆还是可以的,上学应该问题不大。

在昆明上幼儿园时,我观察到女儿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老师在上面布置活动,她不听,自己站起来在教室里走动。这一点像我小时候,一节课最多集中精力花5分钟来听课。只不过我过目不忘,一看就会,而我的女儿不是那种很有天分的孩子。

海淀公园的交流结束后,我就决定要抓一抓女儿的学习,特别是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从家到附小,可以坐校车,坐北大教师的班车,地铁,自己开车或者骑自行车。

我选择骑自行车。因为骑自行车带着女儿上下学,来回大概花50分钟。这段时间里,女儿只能坐在车座后面,除了听我说话和跟我说话,什么也干不了,这就是有效的学习时间。

从10月到12月底,两个半月的时间,女儿在自行车后座上训练了口算,学了拼音,还背了诗词,一遍遍地重复学校要求背的东西,成绩自然上去了。

英语依旧是弱项,女儿完全是零基础,没学几个单词,只能混过去。好在学校并没与特别严格的考察要求,只要语文数学跟得上,也没有被甩开很远。

到了2021年年初,刚好放寒假,我计划趁热打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实现弯道超车。

我夫人这时回北京。她观察了女儿,就质问我怎么搞的,一个学期了,孩子个儿也没长,还整天紧张兮兮、心理压力很大的样子,怪我压迫了女儿。

夫人的反对,加之女儿自己也反对,学习计划不了了之。整个寒假什么也没干,纯玩。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我评估了一下,女儿的成绩虽然比起上学期有所下降,但不算落后太多。我小时候的经历又一次影响了我的决定,记得以前读书,都是收假前两三天,作业是随便补一点就交上去。既然还能跟上,就重新放养到现在,连暑假作业都没怎么写。

吐槽女儿教育的视频,其实是无意间拍下的。和平台方合作后,我每个月会抽时间过去录一次视频,一次聊两三个小时,当时我是就着他们的问题发发牢骚。

很多人看了视频以后,说我放弃抓女儿学习这件事是被逼无奈。其实不是的,对于女儿能不能取得像我一样的学术成绩、社会地位,我没那么焦虑。

“他们可能在假装学习很久了”

我的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学,算是一个显学,宏观来看就是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微观层面是个人教育选择对家庭的影响。之前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会分享一些实证研究的成果,诸如哪个月出生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更好,又比如复读对成绩到底有没有帮助。

教育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最重要的实证研究,即教育投资收益率。通俗理解就是把教育当成一种投资行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投入与学生成才后的回报是可以计算的。

在世界各国的研究中,教育投资收益率远高于一般的理财产品和投资行为。但是,近些年研究发现,在中国现有的教育生态下,教育投资收益率严重下降,尤其是大城市。

高考是零和游戏,考上大学的人数没有改变,但教育上花的成本逐年提高,投入太高,收益率就被拉低了。十年前,我参加了一个研究北京小升初乱象的研讨会,平均一个中小学生家庭在培训班上的支出,是每年3万多元,到后来有人说能到10万。

2021年上半年,我们学院有个老师叫林小英,她有一篇文章在网络上传播比较广,讲的是“为什么我们有钱了,教育孩子却越来越辛苦”。小英是1976年生人,比我小两岁,我们基本是同龄人,接受的是同时代的教育。在我们那时候,学习、做作业都是自己的事情,现在倒好,成了全家的事情。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考名校也是一样的道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女儿以后考不上北大,甚至无法像我一样钻研学术,这是大概率事件,我把它理解为“天道”。北京市海淀区2020年1万名考生中,479人考上北大清华,大概也就是5%,而我女儿作为一个普通小孩,考上北大清华的概率是很低的。

我们对高分段考生做过一些研究,发现那些能考上顶尖高校的学生,基本上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很多人会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学生们是通过衡水的学习模式考上清北。我观察发现,其实高分段考生即便在其他学校,也会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模式,也能考上清北。当然,我也不能否认,衡水模式对于非高分段的学生是有效的。

还记得十多年前的暑假,我们学院一位学科带头人在开会时一脸疲惫,我们问他怎么了。他说,给孩子报了11个班,天天疲于接送孩子上下班。骑车接送女儿两个多月后,我头发都白了一些。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过度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摧残和迫害,更是对两代人的摧残。

家长少干预小孩才是最重要的。2021年3月,我到福建考察,一个小孩告诉我,总分150分的数学卷子,他只考了7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哪怕选择题全选A,也不可能7分。和这类孩子交流之后我更困惑了,都是聪明伶俐,为什么会只考那么一点分。今年我还在短视频提到一个小孩子度日如年,他妈妈一直在旁边逼着他学这个,学那个。我认为这可能已经是心理问题了,孩子每天在高压环境学习,人都是会抵抗的,他们可能在假装学习很久了。

我们学院文东茅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有所启发。文老师觉得,我们研究这些东西,都偏了,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善良、勤奋、靠谱的人,有了这样的特质,无论学业怎样都会成功和幸福,起码谋生养家都不成问题。孩子没有我小时候那么聪明,作为一个父亲,我要做的就是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倒不是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让家庭社会阶层下滑,而是要让女儿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昨天,女儿还缠着我买书,珍妮·古道尔的《大地的窗口》。她现在对动物学特别感兴趣。她今天早上上学前就问我,“爸爸,这书今天放学时候能到吗?”现在对我女儿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行为规范,培养人格素质。如果这点都做不到,其他的也是白费。

其实,她才刚七岁,怎么可能看得懂这本书呢,不过,只要她想看,我就一定会给她买。只要她能够多读书,在人生中都不会有什么困难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蒋敏玉

北大教授的家庭教育:成绩倒数第一,不报辅导班,接受女儿的平庸

2021年,北京大学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学习成绩的视频火爆网络,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在视频中,丁延庆一一列举了女儿在学习方面的种种“劣径”,并“痛心疾首”地披露了女儿成绩倒数第一的事实。

但即使这样,丁延庆也没有给女儿报任何辅导班,只在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简单补习,之后也听之任之,坦然地接受了现实。

作为北京大学副教授,而且还是教育学的专家,丁延庆为什么教不好自己女儿的学习呢?又为什么对自己女儿的学习成绩毫不在意呢?这是听天由命,还是有意为之?

幼儿园就跟不上,教育专家很困惑

丁延庆出生于山东农村,父母都是资质平庸的农民,但丁延庆却意外地智商超群,六岁的时候就能背下全本的《新华字典》。

在学习方面他也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一路出类拔萃,高中毕业之后更是一举考上了著名的北京大学。

入学之后,先是在社会学系就读,本科毕业之后,又跨专业考上了教育经济系的研究生,2001年又到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

哥大教育学院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毕业于此。

丁延庆在这里学习了四年,不但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教育思想,还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成回国之后,丁延庆一直在北大教育学院工作,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日常他不但给本科生上课,还是博士生导师,指导过的几任博士生也都先后成为了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

最传奇的是,他还挂职担任过昆明市教育局的副局长,亲自参与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

从丁延庆的经历来看,他是一位既有教育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教学经验,还有教育政策制定经历的资深教育学专家。

那他为什么单单教不好自己的女儿呢?其实,与其说他教不好,不如说他这是有意为之。

丁延庆的女儿出生于2014 年,女儿刚出生才8个月,丁延庆同在北大的妻子就因工作调动远去云南。

那时女儿还只有八个月大,交给丁延庆这样一位男士独自来带肯定不现实,所以妻子就只好把女儿带到了身边。

但妻子平时也是工作繁忙,并没有多少时间来亲自照顾女儿,所以只能将她托付给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丁延庆的岳父岳母。

和天下所有的老人都一样,丁延庆的岳父岳母也是“隔辈亲”,对外孙女庞爱有加,天天带着她到处玩乐,就是不提学习的事情。

丁延庆虽然看在了眼里,但他并没有及时制止,反而还对老人的深表赞同。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态度,一方面得益于他所秉承的教育学理论,另一方面得益于他自身的经历,因为他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从来就没有人管,自己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理论和实践两相验证,使他坚信女儿将来肯定也会像自己一样,顺风顺水,出类拔萃。

但女儿上了幼儿园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他发现,女儿同班的所有孩子们无一例外都上过所谓的早教,三岁不到的孩子,就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语数外知识,而自己的女儿连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还不会算,连26个英文字母也还认不全。

一段时间观察以后,他发现现在的幼儿园与自己当年所读的幼儿园在性质上已经完全不同。

之前的幼儿园注重的是幼儿的性格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现在的幼儿园反而把学科教育当成了重点。

丁延庆的女儿完全零基础,根本就听不懂幼儿园老师的所说所讲,竟然出现了所谓的“不跟班”现象。

刚开始的时候,丁延庆还以为这是某家幼儿园的个别现象。为了让女儿更快乐地成长,他果断决定要给女儿转园,但他打听了一圈之后,就放弃了这种想法。

原来,他发现现在的幼儿园都普遍存在超前学科教育的问题,而且是越高端的幼儿园越严重,因为现在的家长评判幼儿园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学科教育教得好不好。

一家幼儿园如果不搞学科教育,根本就不可能招到生源。

相比之下,女儿就读的这家幼儿园还算是教得少的,所以丁延庆还是让女儿留在了原幼儿园。

除了学科教育,还让他难以理解的就是孩子的兴趣特长问题。

他发现,几乎每个同学的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且大多数还不是只学一个,最多的一个孩子竟然同时报了十个班。

丁延庆提出疑问,这些孩子上这些课,是对这些东西真有兴趣特长呢,还是赶鸭子上架呢?上这么多课,孩子能快乐吗?

为了看一看兴趣班的真相,他就和女儿商量,也打算帮她报一个班。

但据他观察,就特长来说,女儿几乎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就兴趣来说,女儿表示她喜欢搭积木。

所以,丁延庆夫妇就为女儿选了乐高班。

但实际上课之后才发现,这种课也不是简单地玩乐,孩子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搭自己想搭的东西,而是要记很多这样的结构那样的结构,并且每一节课老师都会检查。

女儿总共只上了三节课,发现她所想的根本就不一样,所以就再也不想去上了,后来那家乐高培训机构倒闭了,女儿上课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有些朋友也曾提醒过丁延庆要把握好孩子的所谓记忆黄金期,让她多学一些东西,但每次丁延庆都回怼说:“我们家的教育理念就是放养,我们不干涉她的兴趣爱好,也不强迫她做这做那。”

朋友们听后,也纷纷不再多管闲事。

就这样,女儿在昆明的幼儿园“格格不入”地读了三年。

2020年,年满六岁的女儿回到北京,到北大附小读起了小学。

“放养”导致不跟班,无奈补课提成绩

在开学前的家长会上,丁延庆听北大附小的副校长叮嘱各位家长说:“要勇于接受每个孩子都是普通人的事实”。

他本来还挺高兴,心想毕竟是全国名校,教育理念就是不一样,但真正入学后才发现,还是他把事情想简单了。

女儿才入学一个月,班主任就找到了丁延庆,原来是他的女儿完全跟不上北大附小的教育进度。

在班里组织的数学测试中,他的女儿不仅成绩倒数第一,而且距离倒数第二都有天大的差距;在英语课上,他女儿更是完全在听天书。

本来丁延庆还怀疑是学校英语老师的全英语授课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后来他才得知,女儿班上的同学,平均所掌握的词汇量早已达到上千个了,已经远超丁延庆读书时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了。

他也明白了网上那个“1500个单词在美国够用,在海淀不够用”的段子所言非虚。

面对老师的“告状”,丁延庆本来也无所谓,还是想继续对女儿放养,但抵不住班主任老师几次三番地找他,后来甚至还上升到了集体荣誉的角度。

更重要的是,由于女儿的成绩长期跟不上,受到了同学们一定的歧视,对女儿的自信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丁延庆决定还是应该给孩子好好地补一补课。但丁延庆坚持不给孩子报辅导班,于是他这个博士生导师就自己承担起了辅导女儿的重任。

丁延庆说做就做,他专门在他北大教育学院三楼的办公室里添了一张书桌,还额外加了一组书架,用来放置女儿的各种学习用书,为女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他不顾工作繁忙,承担起了送接女儿上学、放学的任务。

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候,他都会强制女儿顺道背几十个英语单词;每天下午放学之后,他又把女儿接到自己的办公室,专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辅导女儿的学习。

丁延庆教过很多学生,一向是敦敦教导,诲人不倦,但辅导起自己的女儿来,竟然也像普通人一样,摆脱不了 “平时父慈子孝,辅导鸡飞狗跳”的魔咒。

没多长时间,“鸡飞狗跳”的事就传遍了教育学院,教育学专家搞不定自己女儿的事一时成为笑谈。

但不管怎样,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女儿的成绩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中摆脱了倒数第一的命运。

成绩虽提恶果显,写文呼吁改政策

女儿成绩的进步没有引来丁延庆任何高兴,因为女儿在成绩上来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却出现了较大的负面变化。

首先是女儿在性格方面一改以前活泼开朗的个性,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其次,女儿在学习上也更加依赖别人的督促,出现了“不逼不学”的现象,而这在心理学上就是厌学的初期症状。

更重要的是,一向是丁延庆“小棉袄”的女儿不但不和他不亲近了,还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疏远。

这一切的变化,都令丁延庆后悔不已,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在反思过后,他毅然放弃了这种 “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

此外他还将他在女儿教育上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写成了文章,利用他在教育学界的影响力,进行了广泛的呼吁。

在他看来,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 “在用造原子弹的投入来造手榴弹”。

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在教育上面花费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时间付出,不但挤占了消费,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减少闲暇,影响了个人和家庭的快乐。

但投入都是有边际效应的,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并不是投入的资源越多,就能产出越多的“天才”,现在来看,大部分投入都变成了沉淀成本,蚕食了社会效用。

更严重的是,巨大的投入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

对于学生来说,对孩子教育的过度关注和过度干预,不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对于社会来说,孩子教育上的竞相攀比也制造了大量的焦虑和痛苦,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双减出台负担减,全面发展让人喜

丁延庆的呼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他和一大批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家长的呼吁下,国家最终出台了“双减”政策。

之后,女儿就读的学校的风气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各个学科不再搞成绩排名了,同学们相互都不知道各自的成绩,也就没有人再歧视丁延庆的女儿了。

老师讲课也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来讲了,不再刻意拔高难度,丁延庆的女儿也慢慢听得懂了,自信心自然也就跟着上来了。

此外,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不仅少了,难度也降低了,女儿渐渐地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了。

渐渐地,女儿竟然爱上了学习,不用他强迫,女儿就会主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去自我思考,自我总结。

他再也不用跟女儿“鸡飞狗跳”了,父女关系因此也愈加地亲密,女儿也重新做回了他的小棉袄。

与此同时,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见识,也增进孩童之间的社交关系,女儿因此又重新恢复了以前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女儿也发现了自己对野生动物的兴趣。

这种不强迫、自发现的兴趣才是真的爱好,才是能伴随一生的志向。

对此,丁延庆肯定是全力支持,不仅为女儿订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杂志,而且对女儿其他相关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前一阵子,就在女儿的要求下,他还为她购买了珍·古道尔的《大地的窗口》。

目前,丁延庆的女儿现在已经进入了三年级,在他眼里,女儿已经成为一个乐观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有人仍然不开悟,教育真谛要理解

但是,令他忧虑的是,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双减”政策,社会和学校都已经做出了很多改变,但很多家长在思想上仍然没有转过弯来,还是偷偷摸摸地带着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特长班,继续给孩子加压。

丁延庆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其实就是家长们的补偿心理在作祟。

要么是自己很平庸,就把希望全放在了孩子身上,指望让他们帮自己去实现未竞的梦想和抱负。

要么是自己很优秀,不能接受孩子比自己平庸,期望孩子至少要向自己看齐。

但深谙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丁延庆明白,天才的出现和成长是一件很小概率的事件,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

所以,他才“自曝家丑”,把自己女儿的事情说出来。在视频中,他虽然看似义愤填膺,心酸无奈,什么“我教她逆天,她教我认命”的话都说出来了,但其实是让大家面对实现,放平心态,勇敢地去接受孩子的平庸,正确理解教育的真谛。

丁延庆敢于“自曝家丑”的勇气值得我们赞赏,他对女儿教育方面的所思所想也值得我们反思。

从社会统计学上来说,不但天才是极少数的,天赋也是极少数的。我们虽然总讲天才源于99%的勤奋,但这99%的勤奋却是以1%的天赋作为基础的。

所以我们的教育都是通识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和学的重点也不是知识,而是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但具体到家庭和个人,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逃逸”心理,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那统计学中的那个极少数,所以为了不耽误“天才”,他们就层层加码,你追我赶,给了孩子很多不必要的负担,从而形成了内卷和焦虑。

其实这些家长完全不必焦虑,如果你的孩子是天才或者是有天赋的话,即使不层层加码,他们也会自己脱颖而出。

天才方面永远不怕耽误,比如我们津津乐道的爱因斯坦、爱迪生,他们从来就是填鸭教育学出来的,小时候学习差,不代表长大不能一鸣惊人。

天赋方面也永远不会晚,比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二十多岁才开始学音乐,照样成音乐大家,而没有天赋的话,即使如何苦练,也只能成为自己一个爱好,永远成不了出类拔萃的大家。

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家长们还是顺其自然就好,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将来能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就是最大的福报。

北大教授丁延庆:北大毕业的父母,却会拥有一个成绩倒数的女儿

1

北大毕业的大学教授父亲,北大毕业的母亲,这样的家庭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不要说次次考第一,至少也得是名列前茅吧。

但是丁延庆的经历告诉我们:

北大毕业的父母,可能会拥有一个年纪倒数第一的女儿。

丁延庆是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妻子是他的北大校友,从小也是学霸级别的人物。他们两个都是那种拥有天赋,且十分努力的人。

这样的夫妻,生下的子女,理所当然应该会很出色。

可是,现实却让人很受打击。

2021年,丁延庆开始进入某视频平台向大众分享他的专业经济学研究成果。

有一次,他无意间吐槽起自己女儿的教育问题,居然引发了广大观众对他和他女儿的关注,让他成了网络红人。

2

2014年7月,在丁延庆40岁那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他和妻子认为读书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

为了让女儿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对自己的女儿采用的是放养式的教育。

女儿真的就是玩着长大的,除了玩还是玩,没有课外作业,没有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当别人家的小孩都在进行系统背英语单词和做数学题目时,他们家女儿仅仅是偶尔学几个英文字母和数几个阿拉伯数字。

后来,还是在女儿自己的强烈要求下,他们报了人生的第一个课外班——乐高班。

这个班还是以娱乐为主的,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班并没有继续下去。

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报过课外班,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学前教育。

直到2020年9月,他女儿进入北大附小读小学。

在这里,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也让这个北大教授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理念。

刚开始丁延庆仍然坚持放养式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女儿的学习成绩。

只是一个月后,老师找到了他。原来他们班进行了口算测验,他女儿得了倒数第一名,而且她和倒数第二名的差距还很大。测试题目很简单,都是些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但是他女儿基本都不会。

老师还反馈说女儿跟不上班里的学习进度。

上英文课时,其他小朋友都在认真地上课,而且和老师聊得很开心。他女儿一节课都在东张西望。后来询问她以后才知道,她压根就没听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讲些什么。

丁延庆这才知道,其他孩子都已经掌握了上千的单词量,而他的女儿,26个字母都认不全,这样的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点。

女儿的表现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

为了让女儿跟上节奏,他决定试着改变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开始亲自教育自己的女儿。

3

丁延庆知道,女儿虽然不是天赋异禀,但是不笨,只是别的小孩提前学习了,她没有去接触,所以就落后了。

而自己身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一个小学生应该绰绰有余。

通过他的观察,发现女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所以他选择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因为女儿坐在自行车后面,除了听他说话,无法做其他事情。从他们家到学校,大概需要50分钟的时间,这就成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他们每天练习口算、拼音,背诵故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学习老师教的内容。

经过这种填鸭式的学习,女儿学会了很多东西。

就这样迎来了两个月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时,他女儿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至少不是倒数第一了。

这说明他们的努力还是有成效的,丁延庆对女儿非常有信心,相信她会在这样的教育下成绩越来越好。

寒假来临了,他给女儿制定了一个细致的假期计划,然而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从昆明来到北京和他们团聚。

思女心切的妻子发现这半年女儿瘦了很多,身高也没长,整个人看起来没有朝气。

他们夫妻之间进行了交流沟通,然后他又和女儿交谈,他发现女儿已经有了厌学情绪,对自己也产生了害怕,甚至是畏惧。

他开始反思,这样的强迫教育,除了有点点成绩的提高,他和女儿又得到了什么呢?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回到原来的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

4

就这样,寒假过后开学了,丁延庆夫妇对女儿再次开启了放养教育,不再逼迫女儿去额外的背书做作业,只要求她把最基本的作业做完,不参加任何辅导班。

慢慢地,他发现女儿的成绩比刚进学校的时候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平时并不读书,都是每次考试前看看书,而且每次成绩都还不错。所以他说服自己,继续在放养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丁延庆接受了女儿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优秀,也接受了自己的女儿不如自己的现实,学霸夫妻生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学霸。

但是丁延庆说,他的放养并不是躺平,什么都不去做。

他只是想通了,天才并不常见,自己的女儿只是一个普通人,大概率上来说,女儿以后是不可能考上清北等名校的。

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所以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比父辈们更优秀。

但是女儿的父亲是教授,她就不一定能做到比自己的父母更优秀。

超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他把这种现状喻为“天道”,这是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力转移。

因为没有研究表明,高智商的父母一定能养出高智商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也许很平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学习跟不上班。

丁延庆选择了认命,并不是出自无奈,而是为他找到了和女儿相处的度。

他开始从女儿身上找闪光点,从她的兴趣出发。

进入二年级以后 ,他发现女儿对野生动物学很感兴趣,她买来很多的专业书籍研读。

他和妻子对女儿的兴趣给与了很大的支持。通过学习,她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去学习总结,学到了很多知识。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女儿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很多东西看一遍就能记住。而在这方面,丁延庆这个教授在这个7岁的小孩面前没有任何的优势。

丁延庆说,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这个闪光点很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轻易的给他们贴上标签,这个社会没有平庸的小孩,也没有一个小孩愿意让自己成为平庸的人。

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这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做的。

5

丁延庆觉得,与其死死地盯着学习成绩,不如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女儿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工作之余,他经常会带着女儿参加自己的学术活动,在实践中扩大眼界,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经过这些努力,他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女儿也恢复了原来的活泼开朗,随着不断长大,自己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女儿的成绩,他认为尽力了就好,全面提高能力更重要。

通过对女儿学习态度的改变,丁延庆开始思考教育的真谛,即:

我们如何培养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成长,不是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模样。

给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目标,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孩子的成绩,成绩代表不了孩子的人品、能力以及未来所取得的成就。

每个父母都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孩子的成绩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意义,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就如同丁延庆所说的,自己的女儿以后多半不会考上名校,也不会像自己一样成为教授,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难道就说她没有用了吗?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除了机械的学习,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拥有地健全的人格、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的人,才能在社会更好的立足。

也许作为普通家长,我们并不能像丁延庆那样,给孩子那么高的起点,她的女儿已经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但是丁延庆的初衷,也不是放任自流,不关注孩子的成绩,他只是找到了属于他和女儿的那个度。

窦桂梅曾经说过:

“最好的教育是先放糖,再放盐,再补钙。”

三者齐全,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孩。

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摆正心态,接受孩子的优秀或者是平庸,愿每一个小孩都能被温柔对待,找到自己脚下的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丁延庆吐槽女儿太平庸遭全网群嘲:寒门学子不得不认清的两个现实

最近,一段北大副教授丁延庆“吐槽女儿”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视频中丁延庆教授说他6岁就可以把整本清华字典倒背如流,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妥妥的学神级人物。可是没成想,人到中年,他却败给了自己上小学的女儿。

丁延庆坦言,每天晚上辅导女儿做作业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头脑不开窍等问题尤为明显。他还谈到他像女儿这么大的时候对书本上的很多东西都过目不忘,老师教一遍他基本上都能很快理解并举一反三,多数情况下思维比老师走得还快。

可是他纳闷了,这些优良基因女儿一项也没有遗传到,与他小时候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他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女儿将来真的要往学渣人设发展了,我真能平静地接受吗?

痛苦良久之后,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答案。

他说:“不管做父母的有多优秀,我们都要接受并且必须接受,每个孩子都是普通人的事实,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接受它,这样对谁都好。”

也许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开始自嘲了,你看,连北大博导副教授都能接受自己孩子平庸了,我为什么不能呢?

什么母慈子孝,什么鸡飞狗跳,什么打,什么骂……通通抛之脑后吧,我们都是普通人,何必为难自己和他人呢。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未必。

1、父母的社会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社会阶层

丁延庆何许人也,文章开头也有提到。他老婆何许人也?同样是学霸级人物,毕业于北大的高材生。可以说他们的社会阶层已经到了上流社会,至少是中产以上的水平。

在他们那个圈子,出门买个菜遇到的都是大专本科以上的人,共事的人也都是和他们一样优秀的人士。像他们这样的人缺人脉吗?缺资源吗?他们的小孩会像普通家庭中的孩子拿着几千块的资,干着朝九晚六,流水线或是小私企的工作吗?

显然不会也不可能。

这个社会就是个拼爹的时代,有家庭做后盾,就算是一时的平庸也不能代表一生的平庸,只要肯努力,分分钟秒杀千万普通家庭中的寒门学子。

比如“流氓”大作家贾平凹之女贾浅浅,虽然文学功底不怎么样,写出来的诗词遭全网群嘲,可是别人稍微努努力,就会逆天改命,就会有大把机会崭露头角。

所以,社会阶层不同,是没有可比性的,作为普通人除了接受孩子的平庸之外,“鸡娃”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寒门不努力永远是寒门,而贵族不努力他几乎没有变成贫民的可能。 看到这里,你还在自嘲别人都这样了,我还管那么多干嘛呢?你还能悠然自得,其乐融融地说我放心了?

当然接受平庸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从生活中发掘孩子的闪光点,让他明白这世上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孝顺,还有善良,还有诗与远方。只有懂得了如何快乐成长,成功也只是水到渠成之事。

2、孩子的起跑线就已经秒杀了大部分普通家庭

大家都知道中国教育最好的地方莫属北京,而北京教育资源最好的地方在海淀区,那里汇集了全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以2019年北京高考高分为例,700分以上80人关海淀区就占了57人,占比71.2%。

抛开海淀区本身的优势,家长的重视程度和孩子的努力程度同样是令人瞠目结舌。曾经有个家长说生在海淀,长在海淀,每天都在学习语数英德智体美……中度过,英语达不到六级,奥数做不对三道题以上,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海淀区的家长。

“考二代”遍地开花,个个都是精英们的后代,父母走过的路,孩子重来一遍,路上的坑有几个都一清二楚。可是相对于四五六线的寒门学子来说,只能靠自己硬着头皮往前冲,直至头破血流。

再来看看丁教授的女儿就读的北大附小,不用我说,光看名字就知道有多牛逼了吧。曾经在网上有个关于北京名校的考前面试题,有人问,他家孩子5岁,会1500多个单词,能面试上北大附小么?

有人回答,1000多个单词量已经达到了当今很多地方初中生的水平,但是在海淀区这点单词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像这样的孩子遍地开花,太平凡了。

不仅英语的单词量让人大吃一惊,在语文的诗词,国学经典,名人著作,数学的奥数上同样大放异彩。小学生懂的东西超过了很多三流专科的大学生。

有位海淀区的妈妈说:“如果小学一年级开始不上辅导班,考个95分你以为是优秀,不好意思,在这里这样的分数就是垫底。”

丁延庆教授自嘲自己的女儿不优秀,太平庸,其实这是相对来说的。相比其他更优秀的学生她算不上人中龙凤,但是相较于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她并不差。稍加努力和引导,就算资历平平终有一日也会利刃出鞘,鹰击长空。

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呢,十倍的努力可能还达不到别人一半的成就,稍不注意可能前功尽弃。

这就是现实。

很多家长说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出不出人头地无所谓,其实有几个父母没有望子成龙的心愿呢,只是很多情况下,我们无力改变,像丁教授这样自嘲一下罢了。

一出生就站在高处的人就算不怎么努力她依然站在高处,普通人想要到达高处,摆脱阶层必须拼了命地往上爬。这才是每个群嘲背后,家长应该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山东生源成绩560有哪些比较好的学科?视力不好理工科如何报考?

1、山东生源成绩560选的历史政治生物丁教授操心规划下比较好的学科。

丁延庆:我用我们斯民教育的系统简单看了一眼(用上次山东模拟填报成绩及对应名次),发现这个组合、这个分数区段,能填报的专业(学科)不少,但总体偏文,文科专业肯定大都能报,理科、工科专业(注意这个分段对位的学校,招生专业很多是没有选科要求的,因此要以学校举例,虽然我们原则上不推荐具体学校)不多,例如昆明理工、华侨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的建筑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注意,包含西交利物浦这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风景园林——很多人知道这是建筑“老八校”之一),青岛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生物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侨大学的药学,河北工业大学(211高校,校址在天津)、华侨大学的环境工程等。

注意我们系统出的志愿预留了随机化过程(为了避免同分志愿撞车),以上肯定不全面,但专业涵盖范围大致如此。

我们建议专业选择在中高及以上分段首先依据兴趣选择,其次看能力倾向(擅长)。这个分数在我们界定的“中高”区段。

2、老师你好,我想了解一下山东考生,物化地数学成绩不好,英语很好,眼镜近视800度,一模成绩加英语534分在专业选择上可选什么专业最好,理工类哪个好些?

丁延庆: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读地矿类、水利类、土建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化工与制药类、武器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医学类、心理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理科学、测绘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各专业。专科专业:与以上相同或相近专业。

理工科专业限报太多。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实际选科限制并不是大问题。有52%的学校-专业组合是没有选科限制的,主要是视力的限制。且从学科能力倾向来看,也不她适合学主流理科和工科专业。文科的经济、管理类也对数学要求高(本科阶段成绩能对位的学校问题不大,如果深造,到研究生阶段会很吃力),可重点看法律和人文类专业,比如中文和含中文的文科师范类专业。注意有些学校的会计学也对视力有要求(比如东北财大的会计专业要求不能是色弱。当然该校不在此考生成绩对位区间)。因此要详细阅读目标学校的招生章程。最好结合兴趣取向来选择。

3、兰州大学的物理专业如何​

​丁延庆:兰大物理学肯定是很好的。学科评估成绩是B+,打分在西安交大之后,国防科技大学之前。实际上物理学在业内都知道,top10有20个学校),在第一梯队的北大中科大,清华南大复旦上交之后,有十几所高校的水平都是很接近的,兰州大学也属于这个梯队。兰大物理学最强的是磁学,有兰大物理学院规模最大的研究组,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理论物理方面兰大总体上也是比较强的。兰大物理学院除了物理学还有三个专业的,分别是微电子,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最近来兰大物理的人才引进力度很大。

以我这理科门外汉来看,我觉得兰大物理似乎比较突出应用性(磁学其实实用性也很强),如果说的不对请方家指正。

另外如果再说说我作为一个教育学者的观感,有的可能也不够恰当:

1. 兰大是一所很优秀的高校,作为经济学者我们看事物都有投入产出意识,过去的历史不提(回复高考后各校本科生中出的院士,兰大是和复旦一样多的),当前兰大的科研产出,基本也与经费总额是它三倍的高校相当。

2. 兰大近十年曾有比较明显的下滑也是事实,第三和第四次学科评估之间,兰大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科都有所退步的。当然近年兰大也在积极奋起,试图扭转颓势。可能有为了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目的,兰大一度撤销了教育学院,这让我们教育学界集体“侧目”——所幸后来又恢复了,也是“从善如流”。

3. 本科报考兰大,特别理科院系,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2016级以后,本科生四年都在榆中校区就读,而大型的、高端的实验室,基本都在本部(虽然本科生接触到它们的机会不会多)。

4. 但总地来讲,报考兰大不用担心学不到东西,其实兰大的主要问题,根本不在师资而在生源,数理这类院系,都面临一个问题是老师很好,但从本科生中选拔“好苗子”越来越难,这所学校的高考录取位次与其学科专业质量水平,明显是不匹配的,是一个报考中的“价值洼地”。

目前报考中人们关注的其实主要是就业,或者说毕业出路。其实兰大在这方面仍配得上是名校。比如毕业生的直接深造率是大约30%,本科毕业生比例是超过42%。去年各类毕业生约7000人,去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战略新兴行业就业的占43%,其中党政机关是1331,国企央企是825,去重点高校的452人。

提醒大家要在比较的基础上看一所学校,不能过于主观,别带着地域偏见看问题。

4、老师,重庆考生,选科物理,目前分数在620左右,想当物理老师,未来规划可继续升学,可否推荐下?

丁延庆:当物理老师​,是中学还是大学老师,区别就很大了。如果当大学老师,必须读到博士毕业,5年后公院校大学教师入职门槛应普遍都是有博士学位,高职高专也早已是硕士(高职的“双师”无严格学历要求)。目前当中学物理教师,本科学历就可以,但也有明显推高趋势,好一点的中学(高中)多也要求硕士学历(或名牌大学本科)。读基础学科,最好还是继续深造,一是当前入职学历门槛都在提高,二是研究生层次专业领域会细分,在本学科领域学到“一技之长”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裸分定位不准,而且还没进入高三——高一后成绩还会“洗牌”,甚至可能“连续洗牌”。以目前的成绩,只能做非常粗率的估计,应该是在华东师大以下的211师范和末位985之间选择(都是综合性大学,都有物理系,包括中海洋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有),这个档级物理较好还真是几所211师范大学: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和华南师大,其次湖南师大和陕西师大。这些学校也都有物理的公费师范生,毕业保证有编有岗。

5、老师,请您指导一下,山东考生,女孩,模拟高考成绩620-630分,史化生选科,对历史很有兴趣,考虑就业问题,欲报医类(考虑军医)或者免费师范类大学,请老师指导报什么样学校。

​丁延庆:也是只能进行粗率的估计。这个成绩,如果学医,临床医学基本对位中上水平医科大学,如果不一定非学临床,能对位一流偏下的医学院系。因选科没有物理,报不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其他能对位和基本能对位医学院校(学院)都能报考。如果报考军医大学,即空军军医大学(四医大)、海军军医大学(二医大)和陆军军医大学(三医大),男生的话都能对位,如果是女生,四医大和二医大可能无法对位(女生录取分数明显更高),读临床医学专业应该都很难。在山东,211的天津医科大学录取分数很高,明显超过和它实力水平其实很接近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前者可能只能读临床医学5年制,后两应该者可以读8年制(一体化培养即硕士加规培,这两校都没有八年制博士)。

公费师范生的话,华东师大以下的211师范大学应该都可以,最好的几所是南京师大、华中师大和东北师大。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22/1697198024348960.html
上一篇:魅纹(魅纹魔纹身含义)
下一篇:悦君兮(心悦君兮君不知,山有木兮木有枝)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