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具体是哪四不立?立墓碑有啥讲究?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流行土葬,而近些年虽然城市里都是推行火葬了,但是农村地区依然很多人坚持土葬,即便是先火化了,也会再土葬。
当人去世以后,土葬的话都会在墓地立一块墓碑。这不只是我国才有的习俗,在国外也是如此。因为这块墓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了它才能方便后代来找到它,从而便于祭拜。不然时间一长,可能就真的找不到自己先人埋葬的地方了,那也就意味着连自己的根在哪里都已经忘记了。
所以给坟墓立碑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从古至今关于立碑也是有很多规矩的,也就是说坟墓立碑是不可以乱立的。老话说“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哪四种人不能立墓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新坟三年不立碑。
这个估计很多人都是有所耳闻的,大家可不要被一些影视剧给带偏了,像一些影视剧中人一下葬就已经立好墓碑了,但现在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因为古人传下来的规矩就是“新坟三年不立碑”,也就是说去世的人在三年以内是不能立碑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古代的墓碑基本都是石头雕刻的,一块就有数百斤重。而墓碑又是立在坟墓前面,或者是后面。新挖的坟墓就会把地下挖空了,之后虽然回填了。
但地面都已经挖松动了,如果把一块几百斤的墓碑立在那里,就容易倾斜,或者是发生倒塌。这在古人看来是不祥的预兆,对子孙后代是不利的。而等到三年以后就土地经过风吹雨淋的,已经自然沉降踏实了,这个时候立碑就不会出现倾斜、倒塌的情况了。
第二,夭殇的人也不能立碑。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作品中,也能听到夭折这个词语。古人对死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比如皇帝去世称之为“驾崩”;比皇帝低一级的诸侯们去世,称之为“薨”,士大夫去世称之为“卒”,而有功名在身的一般官员去世后称为“逝”,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去世才叫做“死”。
同时不同年纪去世也有说法,比如婴幼儿,或者是孩童去世就叫夭折,而青少年死叫殇。所谓“夭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还没有成年,或者是未成人还没有婚配成立家庭就去世了。
古人认为这样的人还没有资格参与到家庭传承的规则之中,所以他们去世以后不仅不能进祖坟,当然也就不能立碑了。听说在有些地方以前还有不到60岁去世的人也不能立碑,因为60岁是一个甲子。
第三,横死之人也不能立碑。
横死,也就是说因为一些突然的意外事故死亡的,比如上吊自杀,或者是跳河等非正常死亡的人。以前就是有着这样严格的规定的,在有些地方这样的人甚至还不能进祖坟,而是要另外找地方安葬,并且在安葬以后也是不能立墓碑的,不然对家人和后代不吉利。
其实笔者猜测,古人会有这样的规定,多数还是认为这些横死的人多多少少是有点不吉利,毕竟他们不是自然死亡的。如果是上吊,喝药等,那肯定家里人也会在村里被人议论纷纷。如果还给立碑的话,那大家也就都知道了,这样每当有人经过了,就会对其指指点点,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不尊敬。
第四种是没有后代的也不能立碑。
老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过去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要的使命,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后代,那他就没有资格去见祖先的。
而之所以这样的人不立碑,也是因为墓碑都是后人立的,并且是为了方便后人祭拜才立的。既然他都已经没有了后代,那立碑给谁拜呢?
所以这样的人立碑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一般如果自己没有后代了,多数会去抱养一个孩子,比如是自己兄弟,或者是亲人的孩子,然后养大成人后,就靠他来养老送终了。
写在后面俗话说“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就是在提醒我们立墓碑的讲究很多,不能随便想立就立,这样不仅不尊重死者,可能还会招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闲话和麻烦。毕竟在以前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事情做得不对确实很容易招惹一些风言风语。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笔者看来墓碑立或者是不立,这都是一种孝道文化,只要我们从心里真正尊重这种文化,这些讲究和规矩也就只是一个框架罢了。而且尽孝要趁早,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孝比什么都重要,你们说呢?
“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具体是哪四不立?立墓碑有啥讲究?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流行土葬,而近些年虽然城市里都是推行火葬了,但是农村地区依然很多人坚持土葬,即便是先火化了,也会再土葬。
当人去世以后,土葬的话都会在墓地立一块墓碑。这不只是我国才有的习俗,在国外也是如此。因为这块墓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了它才能方便后代来找到它,从而便于祭拜。不然时间一长,可能就真的找不到自己先人埋葬的地方了,那也就意味着连自己的根在哪里都已经忘记了。
所以给坟墓立碑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从古至今关于立碑也是有很多规矩的,也就是说坟墓立碑是不可以乱立的。老话说“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哪四种人不能立墓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新坟三年不立碑。
这个估计很多人都是有所耳闻的,大家可不要被一些影视剧给带偏了,像一些影视剧中人一下葬就已经立好墓碑了,但现在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因为古人传下来的规矩就是“新坟三年不立碑”,也就是说去世的人在三年以内是不能立碑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古代的墓碑基本都是石头雕刻的,一块就有数百斤重。而墓碑又是立在坟墓前面,或者是后面。新挖的坟墓就会把地下挖空了,之后虽然回填了。
但地面都已经挖松动了,如果把一块几百斤的墓碑立在那里,就容易倾斜,或者是发生倒塌。这在古人看来是不祥的预兆,对子孙后代是不利的。而等到三年以后就土地经过风吹雨淋的,已经自然沉降踏实了,这个时候立碑就不会出现倾斜、倒塌的情况了。
第二,夭殇的人也不能立碑。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是影视作品中,也能听到夭折这个词语。古人对死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比如皇帝去世称之为“驾崩”;比皇帝低一级的诸侯们去世,称之为“薨”,士大夫去世称之为“卒”,而有功名在身的一般官员去世后称为“逝”,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去世才叫做“死”。
同时不同年纪去世也有说法,比如婴幼儿,或者是孩童去世就叫夭折,而青少年死叫殇。所谓“夭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还没有成年,或者是未成人还没有婚配成立家庭就去世了。
古人认为这样的人还没有资格参与到家庭传承的规则之中,所以他们去世以后不仅不能进祖坟,当然也就不能立碑了。听说在有些地方以前还有不到60岁去世的人也不能立碑,因为60岁是一个甲子。
第三,横死之人也不能立碑。
横死,也就是说因为一些突然的意外事故死亡的,比如上吊自杀,或者是跳河等非正常死亡的人。以前就是有着这样严格的规定的,在有些地方这样的人甚至还不能进祖坟,而是要另外找地方安葬,并且在安葬以后也是不能立墓碑的,不然对家人和后代不吉利。
其实笔者猜测,古人会有这样的规定,多数还是认为这些横死的人多多少少是有点不吉利,毕竟他们不是自然死亡的。如果是上吊,喝药等,那肯定家里人也会在村里被人议论纷纷。如果还给立碑的话,那大家也就都知道了,这样每当有人经过了,就会对其指指点点,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不尊敬。
第四种是没有后代的也不能立碑。
老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过去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要的使命,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后代,那他就没有资格去见祖先的。
而之所以这样的人不立碑,也是因为墓碑都是后人立的,并且是为了方便后人祭拜才立的。既然他都已经没有了后代,那立碑给谁拜呢?
所以这样的人立碑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一般如果自己没有后代了,多数会去抱养一个孩子,比如是自己兄弟,或者是亲人的孩子,然后养大成人后,就靠他来养老送终了。
写在后面俗话说“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就是在提醒我们立墓碑的讲究很多,不能随便想立就立,这样不仅不尊重死者,可能还会招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闲话和麻烦。毕竟在以前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事情做得不对确实很容易招惹一些风言风语。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笔者看来墓碑立或者是不立,这都是一种孝道文化,只要我们从心里真正尊重这种文化,这些讲究和规矩也就只是一个框架罢了。而且尽孝要趁早,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尽孝比什么都重要,你们说呢?
俗语“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传统老规矩,有何讲究
人出生的时候,叫“呱呱落地”,人去世的时候,要“入土为安”,一切尘归尘、土归土,才方得其所。
中国人自古重视“丧葬”,为了能让逝者入土为安,古时候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会选择“卖身葬父”,比如二十四孝中的董永,为了安葬去世的父亲,将自己卖身为奴,此举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于是嫁给董永为妻,不但留下了著名的黄梅戏曲《天仙配》,还是湖北“孝感”这座城市的由来。
修坟立碑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有为逝者立坟的传统,人去世以后,他们会在离族群不远的地方将其安葬,在那个崇尚祭祀的时代,为了后人还能找到祭拜的位置,于是用高高的土堆作为记号,这就是最早的坟墓。
但是,当土堆越来越多的以后,会很容易上错坟,于是他们又在坟头立一块木头,刻上逝者的名字,这样大家就不会搞错,由此又产生了“碑”,后来再经过文明的沉淀,历史的积累,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丧葬文化。
修坟立碑
为逝者修坟立碑,是古老的传统,也是孝道的传承,正所谓“慎终追远”,所以中国人对丧葬非常慎重,有许多规矩,比如俗话说“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光是立碑这件事,就有不少讲究。
为什么古时候新坟三年之内不得立碑?为什么立碑者必须是三代以内的后人,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在现代人的丧葬观念中并没有这样的规矩,特别是实行火葬以后,丧葬仪式越来越从简,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咱们还是有必要了解过去的一些老的传统。
修坟立碑
新坟三年不立碑的规矩,主要是因为古时候有“守孝”的传统,父母去世以后,子女必须守孝三年,这是古代丧葬礼仪中必须严格遵守的一项,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都一视同仁。
虽然说是“守孝三年”,实际上通常是二十七个月,其中不包括闰月,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因为过去母亲哺乳喂养小孩大约就是二十七个月,所以父母去世,子女就要守孝,而且在守孝期间不得婚嫁,不得出任官职,所以历史上苏轼曾为父母守孝六年。
修坟立碑
官员守孝有个专门的词叫“丁忧”,那么这个期间,等于是当逝者还在世一样陪伴着他们,所以不得立碑,守孝结束,要离开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将碑立好,以便今后子孙后代回来祭拜。这就是“新坟三年不立碑”的由来。
立碑不出三代人的传统很好理解,因为人的身后事,往往都是由其后人操办,有子女的子女负责,没有后人的,由其子侄辈负责,过去为什么后人要“服丧”,就是因为五服之内的后人要穿孝服。
什么是五服呢?以逝者为中心,往上是父辈祖辈曾祖高祖,往下是儿辈孙辈曾孙玄孙,从上往下刚好九代,服丧是由下面的四代人服,也就是儿辈孙辈曾孙和玄孙。
修坟立碑
按照通常情况,立碑者基本都是往下三代以内,第四代玄孙辈要么还没有,要么还太小,总之不会超过三代,所以说“立碑不出三代人”。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白发人送红黑发人,又或者逝者没有后代,这种就只能由和他血缘关系最亲的长辈或族人立碑,不过也基本在五服三代以内,再远,别人也恐怕不会记得。总之,修坟立碑,都是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是对逝者的纪念,更是孝文化的传承。
农村“办白事”,立碑讲究多,故、显、考、妣及三不立,啥意思?
生活在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外流,很多古老的传统渐渐消失,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村,丧葬习俗却延续了古人的传统,虽然,受移风易俗影响,农村丧葬习俗也逐步简化,但是,很多传统的仪式依然延续,比如说,老人故去,大致仪式分为,烧到头纸、告庙、报丧、扯孝帽、设灵、拉菜单、泼汤、破土、吊唁、摔老盆以及路祭、圆坟、烧七等等!
当然,农村办白事,多延续古人的传统,但是,各地风俗不一,仪式也多有不同,而在丧葬仪式中,“落葬”完成后往往会立碑,墓碑上多刻有“故、显、考、妣”之类的文字,很多人不明就里,其实,这也大有学问!
据村里老人说,所谓“考、妣”指代立碑人的父母,在古文记载中,诗经尔雅中有云,“父曰考,母曰妣”!因此,父亲过世多使用“显考”,“显”有显赫、显著的含义,是子女对于父母的尊崇,多彰显父母的德惠,另外,“显”字的使用部分地区也有不同的习俗,有些地方只有逝者之后,家族中没有更高的辈分的“生人”,才能使用!而“先”和“故”字则一般,指的是老人逝去的现实!
当然,对于立碑,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如今,很多地方的农村,老人故去也鲜有立碑的现象,立碑多为祖先而设,不过,有些地方也会为逝去的老人立碑以示忠孝传承!
但是,立碑也有很多的讲究,有些地方立碑有“三不立”的说法!
据村里老人说,在古代有“三不孝”,其中“无后为大”,倘若不能生养,往往会通过“过继”的方式,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已没有了这种说法!但是,立碑也有新的讲究!
所谓“三不立”!其一、年幼以及死亡年龄不超60岁不能立碑!年幼夭折的孩提,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能立碑。有些地方认为,按照天干地支等思想影响,人的年龄每60年为一甲子,年龄不及60岁而逝去,不能谓之高寿,也多不立碑!
其二、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在民间,讲究“寿终正寝”,而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比如说因灾祸、疾病以及横死等因素死亡,不能立碑;
其三、后继无人的不能立碑!人死如灯灭,但是,为了传承孝道,生人会给逝者立碑,以此来告慰后人,因此,俗话有“坟地照向子孙”的说法!而立碑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反映子孙的传承有序,而对于后继无人的人,自然也就没有立碑的用途!
综上所述,在农村,丧葬习俗虽多有不同,但是,各地仍有立碑的习俗,对于立碑的讲究,不仅体现在墓碑文字的书写方式上,还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孝悌文化。而对于立碑“三不立”的说法,各地也多有不同!不过,总体来看,立碑是后人对于先人的追思,是一辈又一辈人对于“根”的传承,是孝道文化中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
农村“办白事”,立碑讲究多,故、显、考、妣及三不立,啥意思?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