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快速画出“错,综,互”卦
#学问分享官#
昨天很惊喜哪,头条君夸我有优秀的潜质,嘻嘻,小惊喜,所以今天又努力给大家分享啦!
老师教我,想学通一门学问,第一条就是,就去把这门学问的术语含义搞明白,然后再掌握行文表述方式。就像说外语,都是从最简单的背单词开始,然后是句式,只有扎实的掌握了这些基础,才听得懂对方说的是什么。至此,才能谈入门。
我顺着老师讲的这条路去学习《易经》,发现如我一样的很多爱好者都是缺乏基础的知识。
比如《易经》的语言,最基础就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个卦,由八个卦互相两两组合,成六十四卦。
这六十四卦的互相变化又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其中最基础的一种——“本,错,综,互”四卦的变化方法。
六十四卦,每个卦关联的“错,综,互”三卦都是固定的,所以学会方法,自己很容易就画出来。
我用“风天小畜”卦来举例,我具体卦变过程如图:
“风天小畜”就是巽卦为上卦(外卦),乾卦为下卦(内卦),六爻组成,卦名“小畜”,此卦定为本卦,卦爻是从下往上画,然后以这个“小畜”卦为基础,来进行卦变。
1、错卦:错卦就是每一爻都跟本卦完全反着来画。变成后成“上震下坤,雷地豫卦”
2、综卦:综卦是把本卦颠倒着画出来,既6爻变1爻;5变2,4变3,3变4,2变5,1变6。卦变后成“上乾下兑,天泽履卦”
3、互卦:互卦稍微复杂,取本卦的5.4.3.2四爻,画5.4.3爻为上卦,画4.3.2爻为下卦,组成“上离下兑,火泽睽卦”
是不是很简单,哈哈。
写这篇是因为之前别人介绍个大师认识,据说会摇卦,然后本卦出来后,大师拿走手机开始百度………
嗯,反正就挺幻灭的,我以为大师都是能自己排盘的,新时代的大师借助现代的高科技,我完全理解的,不过,我还是觉得,纸笔拿来,一画而成,似更有风范,哈哈。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我只是想跟各位同学,分享一点我所知道的最基础的知识,如果有用,你赞一下,我开心,要是你已不需要,学生也给你请安了,感谢你的阅读哪。
八卦:初级入门(20)
互卦:六爻八卦中,二三四爻与三四五爻重新组成的一个卦,称为互卦
例如:泰卦
泰卦
互卦归妹:
归妹
其中上互为震卦:☳、下互为兑卦:☱
旁通卦:六爻均是阴阳相反的卦,具有旁通关系,如乾卦:☰ 坤卦:☷
单卦:即经卦,三爻组成的卦
重卦:即经卦相重的六爻卦
变卦:占卦时,动爻形成的新卦,如泰:
泰卦
三爻为动爻,则变成了临卦:
临卦
错卦:又称对卦,卦爻两两阴阳相对,如临卦:
临卦
错卦为:
遁卦
综卦:也称倒卦,就是把卦倒着画出来,如:泰卦:
泰卦
倒过来是否卦:
否卦
古老占卜术梅花易数断卦方法,简单易学了然于心
《梅花易数》为宋代易学大师邵雍(邵康节)所著,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为基础 ,结合 “象学”进行占卜的书,它可以取万物以成卦,以体、用、互、变卦结合五行生克耗泄规律断吉凶,以先天之数结合五行四时旺衰休囚以定应期。
图片来自网络
一、先天八卦卦名与符号
乾三连,兑上缺
离中虚,震仰盂
巽下断,坎中实
艮覆碗,坤六断
二、八卦之数(先天)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卦名对应的自然、人事
乾——天——父
坤——地——母
震——雷——长男
巽——风——长女
坎——水——中男
离——火——中女
艮——山——少男
兑——泽——少女
图片来自网络
四、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八卦,天干,地支的五行所属
金:兑乾、申酉、庚辛
木:震巽、寅卯、甲乙
水:坎、子亥、壬癸
火:离、巳午、丙丁
土:坤艮、辰戌丑未、戊己
以上为起卦和断卦的关键基础知识,应熟练掌握。
图片来自网络
六:断卦方法
体卦:无动爻的卦为代表求测者自己
用卦:主卦中有动爻的卦,用卦代表对方或者求测的事物
互卦:从下向上数,二到四爻为下互卦,三到五爻是上互卦,互卦表示事情发展的动态或者过程。
变卦:动爻阴变阳,阳变阴,表示事情最终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读者留言讨论。加关注了解更多~
巜健身爻数》5. “卦”的使用
第四节 “卦”的使用
六十四卦,暨六十四个预测模型,在预测时如何使用?
(一)梅花易数
利用六十四卦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方法,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充实的。
早在《左传》、《国语》等史书中,就记载有当时人们的一些占卜预测实例。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在运用六十四卦预测模型占测时,还没有什么固定程式,或直接使用《周易》的卦爻辞推断(《周易》原文里,对六十四卦的文字解释,叫“卦辞”;对每一爻的文字解释,叫“爻辞”),或是用卦象进行推断,有时又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现象、人事伦理等来比附推断,方法可说是“灵活多样”、“不一而足”。
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利用六十四卦预测的比较固定的预测模式,其中比较有名,影响也是最大的有两种,一就是“梅花易数”。
这种方法的代表著作,就是前文所介绍的据传为北宋邵雍所著的《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中的“梅花”二字,是缘于《梅花易数》记载的一则例子:邵雍(康节)一次在观赏梅花时,偶然看见麻雀在梅枝上争叫坠地,以易理推衍后,预言明日夜晚会有女子前来采折梅花,被园丁发觉而追逐,女子惊慌跌倒伤到腿脚。此预测现象果真在隔夜丝毫不差地得到验证,因此邵雍名闻于当时,大家将这种预测方法取名为“梅花易数”。
将这种方法叫做“易数”,是因为古人本就把“易学”归于术数的范畴。
术数,原是养生学术语,指调养、锻炼身体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语。清代医家张隐庵注云:“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术数也泛指用以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系统。
邵雍本是一代“易学”宗师,传为他所发明的预测方法,当然可以名为“易数”了。
相传邵雍运用“梅花易数”每卦必中,屡试不爽。
具体方法也简介一下:
预测模型就是六十四卦,起卦方法多种多样(以后章节的“起卦方法”中详解,此处不赘述),当预测时起得某卦(指六十四个六画卦),将上下两个三画卦看成代表自身与其他事、物、象的两部分,代表自身的三画卦称“体卦”,另一三画卦叫做“用卦”。决断吉凶,就根据体用二卦和变化出的“互卦”、“变卦”(变卦在后文相关章节中详述;互卦在“健身爻数”中不用,所以就不作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在易学水平提高后完全可以自己寻找资料来加以学习),结合预测时的具体环境,联系体卦、用卦所代表的相关类象,进行推测。
就如前面说的那个“观梅占”: 辰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3-5点),邵康节观梅见两雀相争,说了一句“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今二雀争枝坠地,怪也。”遂起卦占测。得了一个泽火革的卦,互卦是天风姤,变卦是泽山咸。
邵康节根据起卦得来的“泽火革”以及衍化出的另两个模型“天风姤”和“泽山咸”,作出判断:
“泽火革”中的上卦“兑”,是体卦,也代表少女,下卦“离”,代表“花”,少女“跑到”了花的上面,不是折花是什么?
所以“泽火革”这个预测模型,就向邵雍宣示了这么一个场景。
互卦代表事物的发展过程。少女攀上花树折花,接着会发生什么事呢?“天风姤”的上卦“乾”代表老人、老父——老年男子;下卦“巽”代表“草木茂秀之所,花果菜园”。这个老人“住”在草木丛生、鲜花灿烂的场所“上”,不是园丁还能是谁?
邵康节是“见二雀争枝坠地”,所以根据互卦中的“乾”克“巽”(“乾”属“金”、“巽”属“木”,金克木。金、木,还有水、火、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的“五行”,五行,是对万物万事万象性质的总结划分),“巽”者,又代表女性,代表大腿,康节先生又据此判断“明晚当有女子折花,园丁不知而逐之,女子失惊坠地,逐伤其股。”
变卦“泽山咸”,代表事、物、象的终结。“泽山咸”的下卦是“艮”,“艮”的五行属土,生助上卦“兑”,“艮”有停止的含义,所以,断“知女子但被伤,而不至凶危也。”
八卦类象代表的人、事、物、象及其丰富,俗语有云“八卦上可测天,下可侧地,中可测人”,其实就是八卦万物类象的概括说明。既然八卦代表的内容如此众多,那么在利用“梅花易数”的方法进行预测时,如何能够准确地“找出”适合的类象呢,邵康节“观梅占”的例子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结合预测时的具体环境,大胆联想,进行预测。
关于“梅花易数”的详细的预测方法,《梅花易数》一书有详尽介绍,未有掌握的易友如果有兴趣,可看此书研习。《梅花易数》的电子版本,网上下载也非常方便,百度搜索,就可找寻到。
由于“健身爻数”不是利用“梅花易数”的方法进行强身健体,而是利用六十四卦预测的另一最有名的方法——六爻法【也叫纳甲法,西汉学者京房(前77—前37年)所创】来进行的,所以下面详细介绍“六爻法”的相关内容。
(二)六爻法
看了前面的章节,大家已经知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画组成。六画,即“▅▅”“▅ ▅”,独立出现时分别称为阳爻和阴爻,出现在六十四卦中时,就被称为六爻,“六爻法”名称即来源于此。
六十四卦,每一卦从下往上数,第一画叫做“初爻”,第二画,叫“二爻”,依次往上,是“三爻”、“四爻”、“五爻”,最上一画可以叫做“六爻”,也可叫做“上爻”。
《周易》中将数字“九”作为阳属性的象征,数字“六”作为阴属性的象征,所以六十四卦中的六个爻还可如此称呼:初九(初爻为阳爻)、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九”均表示此爻是阳爻;初六、六二、六三、、六五、上六,“六”均是表示此爻是阴爻。例如:
“六爻法”的预测方法和“梅花易数”所用的方法不同,不是仅仅靠阴阳爻组成的六十四个六画卦就可以预测了,“六爻法”还要添加进其余的一些预测符号,组成内容更为丰富的预测模型,来进行预测。
六十四卦的每一个爻,都要配上相应的天干和地支。此种配法,又称“纳甲法”。天干以“甲”为首,故称“纳甲”。
天干是指: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个文字,也可看成是十个符号;
地支是指: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这十二个文字,同样也可以把这十二个文字看成符号。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有人认为,干支诞生之初,实际上就是地地道道的22个符号,犹如古代中国的阿拉伯数字,刚开始时被用来纪年以外,后来又被运用于表示方位,标示序号等等。
干支是怎样诞生的呢?
据说在公元前2697年,为了建立历法,中华始祖黄帝命史官大挠氏探察天地,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22个符号,之所以被称为“干支”,其意义来源于树木的“干枝”。凡皆树木,均有干枝,“干”者为竖,“枝”者为“横”,所以天干地支搭配,就犹如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搭配,古人说它们可以经纬天地。经,指的就是纵向;纬,指的就是横向。
干支的出现在传说中还有另外的版本,不过神话色彩更浓。
一说是蚩尤神扰乱天下,生灵涂炭,黄帝忧民之苦,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大战不胜。黄帝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上天降下十干、十二支。黄帝就将十天干圆布模仿天的形状,将十二地支方布模仿地的形状,然后战胜了蚩尤。后来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把黄帝开国之时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这是天干地支之由来。
《山海经》中说:帝俊的妻子羲和生下了十日,另一个妻子常羲生下了十二月。现代人的理解是:帝俊之妻羲和占日,祭祀日,观测日,制订了十个天干;帝俊之妻常羲占月,祭祀月,观测月,制订了十二个地支。
在神农架地区发现的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是这样讲述天干地支的出现:混沌初开,天地初定,玄黄骑混沌兽出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里边分别装着十个男子和十二个女子。玄黄为他们分别起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称地支(另一版本是女娲为天干地支取的名。“帝俊妻”及《黑暗传》的资料引自《天干地支起源考(兼述中国文字演化史)》,作者李守力)。
天干地支的“发明”,神话版的解释,毕竟也只能是神话,究竟是不是大挠氏创造发明出了天干地支,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也许可知,也许后人已永不可晓,但不管如何,天干地支的出现,必定也是中国古代智者智慧的结晶。
可能有许许多多的朋友认为,天干地支,本身就属于《周易》的范畴,这里其实需要补充说明一下。
《周易》的成书年代为西周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讲的就是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拘禁在羑里(yǒulǐ),将“上古时代”圣人伏羲通过体悟黄河之中出现的“龙马”上的图案(河图)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演绎出的“八卦”,进一步引申推衍,演变成了更能反映宇宙万物万事万象的存在、发展、变化、联系等的六十四卦的故事。
《周易》的内容包括六十四卦,每卦有卦画、卦名、卦辞、爻名、爻辞。
后来,晚年的孔子喜易,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韦是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做的绳子把竹简编连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皮绳),然后为《周易》写了“传”(zhuàn)。
孔子为《周易》所作的传,有《彖》上下(彖:tuàn)、《象》上下、《系辞》上下(系:xì)、《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包括了据传为文王所作的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这一部分内容称为“经”;还包括了孔子所作的“十翼”的内容,简称“传”。
因为孔子为《周易》作“传”,所以后世儒家弟子尊《周易》为经。“经”即经典之著作也。
《周易》最早也称《易》,后孔子作传后,方有“易经”之名,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就是指的《周易》。
而《周易》中,无论是“经”的部分,还是“传”的部分,都没有关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内容。
我们知道:《易经》是源于整体思维下的智慧结晶,六十四卦是反映宇宙万物万事万象的存在、发展、变化、联系的模型,而单单开初仅仅是纪年的单纯符号,为何能在“六爻法”中与六十四卦“嫁接”,进行“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的预测呢?
其实,易学发展到今天,天干地支已绝对不是22个仅能表示次序的符号了。与《易经》中的八卦一样,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实际上与宇宙万物万事万象,也“建立”了逐一对应的关系(当然,这种逐一对应属于一对多的对应),即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类象”。
至于“建立”者,自然是自干支诞生以来,许许多多的对《易经》以及对由《易经》衍生出来的“术数”(都可归于易学的范畴)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的众多研究者了——有满腹经纶的高官学者,也有可能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布衣。
干支的类象林林总总,也蔚为大观,因为“健身爻数”在使用时,干支的类象用到的不多,所以下面,我只作一些干支中与人体有关的一些象意的简介。
有这样的口诀帮助我们记忆这些类象:
⑴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属腹。庚是脐轮辛属股,壬胫癸足一身由——天干与身体外部的关系。
⑵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心属肺,膀胱三焦在壬方,若问肾水心包处,二者皆在癸中藏——天干与身体内部的关系。
⑶午头巳未两肩均,左右二膊是辰申。卯酉双肋寅戌腿,丑亥属脚子为阴——地支与身体外部的关系。
⑷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脾乡。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辰土为皮肩胸肋,巳面齿咽下为肛。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戌土命门腿踝足,亥水为头及肾囊——地支与身体内部的关系。
干支的类象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不仅干支,诸如五行、九星、奇门、神煞、天星等等“术数”中所使用的许多预测符号,都是《易经》(即《周易》)里面没有涉及到的。
虽然这夥多的符号在《易经》中甚至提都未曾被提到,但它们秉承《易经》中的思想却是完全一致的——符号具有多义性,能与宇宙万物万事万象产生逐一对应的关系,能说明万物万事万象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每一套符号也彼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比如易学中的一个分支奇门遁甲,它所使用的几套符号:干支、九星、八门、八神,在《易经》中都难觅其踪影。但奇门遁甲的这每一套符号,却均可与宇宙万物万事万象产生逐一对应关系,这些表明天、地、人、“神”不同“层次”的符号,却又能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彼此配合,共同阐释某种存在、发展的情况。
而且,奇门遁甲看似与《易经》无关,但只要稍稍对奇门遁甲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奇门遁甲的预测模型,和太极八卦图(先天八卦图——传为伏羲所画,前文有述)、后天八卦图(传说为文王所画),绝对脱离不了干系!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术数”,即使其预测模型、所使用预测符号,看似和《易经》没有关联,但它们所蕴含的对宇宙的认识、对万物万事万象的理解,却如出一辙。而且,几乎所有的“术数”,其本源,无不与河图、洛书(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龟出洛河,其背上所镌纹路展示出的图形)、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及《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术数,方被今天许许多多的研究者、实践者、应用者合称为“易学”。
不过当今仍然有不少的“权威”,最多只是认可对《易经》中的哲理进行研究的学问,这些“学问”,也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对“术数”之类的,却是不断挥舞着“大棒”,要将我等名之为“易学”的东东,全扫进他们自己建好的“历史的垃圾堆”。
后天八卦图
(后天是相对于伏羲的先天八卦——文王八卦的顺序与伏羲八卦不同)
后天八卦掌诀图
(“六爻法”运用八卦时讲究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具体内容以后章节详述)
“六爻法”将天干地支纳入预测模型,预测时主要根据每一爻纳入的天干地支之间的关系,结合原本六十四卦的类象信息进行预测,有时也可结合卦辞爻辞参断,因此,它是在《易经》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预测方法,被称为易占的“大宗之法”。
至于“六爻法”将干支纳入别卦(六画卦)的每一爻,有没有道理,实践已经说明了一切。掌握了“六爻法”的人们,预测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足以说明这样的“粘连组合”的合理性。
六十四卦和天干地支,都是“大一统”思想、“全体联系、影响”思想的认识产物,而且这些认识产物不是凭空臆测,是中国古代哲人经过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长期观察、思考、总结、提炼、归纳整理而出的,所以即使不是出自一部经典,但它们在认识上的本质是一致的,将两种体系的符号“粘连、融合”在一起,是可行的。
自然,此种“粘连”,肯定是要符合一定的规则,而且,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才是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