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小的鸽子,为何让无数人为之痴迷?揭开信鸽运动的神秘面纱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5月18日凌晨,天色尚未透亮,陕西咸阳市乾县的一处郊野,8辆大型卡车已经在此熄火等候了两个小时,风中不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
“五、四、三、二、一”,倒计时的哨音划破了宁静,5点58分,随着一声令下,卡车一侧鸽笼的拉杆猛地拉起,15067羽信鸽霎时扑闪翅膀,呼啦啦地蜂拥而出,朝着家的方向箭驰而去,很快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际线。
一千公里之外的江苏鸽主们,此时脸上写满了焦灼和期待,他们不时在手机屏幕上查看鸽子的航线图,又不时用眼神扫视天际,期盼着自己的信鸽能够早日归巢。
这是2023年江苏省第二十届千公里信鸽联赛的比赛现场。作为一项神奇而神秘的体育运动,赛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说它神奇,是因为信鸽这些小小的和平天使,即使离家再远,都能凭借着惊人的天赋本能,找到回家的路;说它神秘,是因为浓郁的赛鸽文化,令无数鸽友沉醉其中,为之疯狂,而围墙之外,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项体育运动的存在。
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壮丽的冒险
陕西到江苏,1000公里的路程,对于小小的信鸽而言,是一趟漫长又危险的旅程。
无人知晓,在这趟艰难又富有挑战性的行程中,有多少勇士能够“荣归故里”,又有多少只信鸽“折戟沉沙”。在江苏省信鸽协会副会长范星看来,比赛的路线长达千公里,需要赛鸽在极端天气和复杂地形下飞行,这是对信鸽的耐力和勇气的极大考验,“鸽子品种不同,育种不同,训练难度不同,最终能够以高分速归巢的鸽子,都将成为人们眼中的王者。”
范星说,比赛前,主办方会将参赛鸽运输到比赛地点,然后统一放飞。每只鸽子的脚上都佩戴着全国统一的足环,足环的编号都是唯一的,相当于鸽子的“身份证”。另一只脚上则捆着一个装有芯片的电子环,用于显示飞行速度、归巢信息等。
“这一路,鸽子要独自面对各种恶劣天气和艰难险阻,有的鸽子会遭遇暴风雨、雾霾天,有的鸽子可能找不到食物饿死了,有的则可能被猛禽抓住吃掉,还有的可能途经山区迷了路。总之,路程越远,归巢的鸽子就越少。”
即便顺利归巢,最先到家的鸽子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后的获胜者,“因为每个鸽棚距离司放地远近不一,比如从陕西咸阳飞到苏南和苏北,距离不一样,所以还必须看分速。”范星介绍,所谓分速,即比赛时间内平均每一分钟赛鸽的飞行距离。比赛之前,运用GPS测量出司放地和鸽棚的坐标,通过经纬度,算出准确空距。再把鸽子所飞的空距,除以飞行时间,就得到鸽子的飞行分速,分速最高者为冠军。
视频加载中...
信鸽运动,是一项古老的赛事,起源于比利时,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过去几十年来,信鸽运动在中国迅猛发展。如今,信鸽比赛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的体育项目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各级各地信鸽比赛达到了21827场,平均每天就有60场之多。目前,中国信鸽协会会员人数、足环发行量、比赛场次、比赛形式、参与人数、承办国际赛事的频次与级别等,均排名世界第一。
信鸽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即使把它带到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他们也能依靠自身的定位系统,找到回家的路。关于信鸽的归巢机理,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有专家认为,鸽子靠强大的记忆力与敏锐的视觉规划航线。也有生物学专家认为,鸽子可以通过地球磁场强度等信息锁定位置,并规划飞行路线。此外,还有太阳导航说、记忆导航说、嗅觉导航说等。
“信鸽识途,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范星告诉记者,1994年7月7日,江苏省1671羽信鸽远征新疆库尔勒,这是当时我国所举办过的放飞距程最远的超远程比赛,因为路程实在太遥远,在规定报到时间内仅有3羽归巢。南通的一羽鸽龄仅10个月的赛鸽,经过了4个月零7天的“长途飞行”终于归巢,空中距离达到3300公里,这次比赛至今仍保持着信鸽比赛飞行距离最远的世界纪录。
“这一次,信鸽从千公里外的陕西咸阳飞回江苏,最快的信鸽到徐州只需要10个多小时,有些时候,司放员还没有回来,信鸽已经先行飞到了家。”范星说,正常情况下,参加中短距离比赛的信鸽,每分钟能飞1200米左右,如果顺风,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分钟1600米。“信鸽飞行时并不是直线飞行,而是会拐弯、盘旋,不断改变方向和高度,因此实际飞行距离往往超出比赛距离。”
鸽子参加比赛,是鸽主们最高兴的事,但内心却都“七上八下”。
“养鸽子,其实就像是养孩子。”60多岁的卢均是南通资深鸽友,每次比赛,老卢的内心总是焦虑不安。1997年,江苏省信鸽联赛,老卢把1岁半的“包头王子”带到内蒙古放飞,返程途中要经过三峡。那些天,卢均每天不停地跑到鸽舍察看,看不到心里就空荡荡的,“会不会顺利飞过三峡?”“会不会被老鹰、黄鼠狼吃了?”第五天公司组织聚会,老卢放心不下,偷溜回家,一上楼,就看到“包头王子”耷拉着眼皮,神色恹恹,转过头来看看老卢,累得眼睛又眯了起来,这可把老卢心疼坏了,眼泪差点流了下来。
对养鸽人而言,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鸽子归巢,老卢说:“你在心里估算着时间,一直等,终于看到它拍着翅膀回来了,就和父母看到孩子回来的心情是一样的。”
“其实每一次比赛,都会有一些鸽子失踪,而且距离越长,归巢率越低。但如果在比赛中取得名次,这些信鸽的身价就会几十、几百倍地涨。”范星说。
赛后拍卖,一只冠军鸽子身价高达千万
“六千、八千、一万……”5月30日,江阴云外水庄大酒店,一场信鸽拍卖会正在举行。来自全国的鸽友们从天南海北汇聚于此,他们仔细端详着每一只信鸽的羽毛、骨骼和肌肉,试图从中挑选出一只最优秀的鸽子,一只能给自己带来“荣光”的信鸽。
拍卖是赛鸽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每年信鸽赛事落下帷幕,成绩优异的信鸽都会进入拍卖会。这一场拍卖会上,鸽友姚宇庆花了9万元拍下了自己的爱鸽,它刚刚获得了2023年国际鸽联洲际杯大奖赛江苏云外水庄站第三关510公里决赛的冠军。
“我舍不得他被别人买走,所以就自己拿下了。”手捧爱鸽,姚宇庆流露出一脸怜爱之情。
“一只鸽子好不好,可以观察他是否骨骼硬朗、肌肉饱满、线条流畅,还有就是要观察它的眼睛。”68岁的蒋夏宁,是扬州信鸽协会的荣誉会长、信鸽国家级裁判员。养了一辈子鸽子的他,经常参加各种赛事,在业内“小有名气”。
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赛事分为各级信鸽协会举办的公益性质的地方赛,以及由公棚和俱乐部举办的职业赛事。“公益性比赛参赛门槛比较低,相当于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进行竞技活动,通常一羽信鸽的参赛费只要十多元,获奖者也只是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奖励,比如一个奖杯、一张奖状。而公棚赛事参赛门槛较高,获胜者不但能获得奖状,还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奖金。”
蒋夏宁介绍,所谓公棚比赛,就是把在出生40天左右的小鸽子交到公棚处,由公棚统一饲养并由专业教练进行特训。正式比赛前,公棚会进行一定公里数的训放,训放之后顺利归巢的鸽子,需缴纳一定金额的参赛费。但需要遵守的约定是,所有公棚和俱乐部举办的比赛,取得名次的鸽子除了能获得一定金额的奖金外,还必须参加拍卖,拍卖收入一般60%归鸽主,40%归公棚。“如果鸽友想留下自己的鸽子,那就得自己花钱买下它。”
拍卖会上被买走的信鸽用来做什么?蒋夏宁说,比赛成绩优异的鸽子,不会再去参加任何比赛和训练,而是用于做“种鸽”,精心培育下一代。因为鸽友们相信,有好赛绩的鸽子,具有优良的基因,可以培育出更为优秀的后代,从而提升之后获奖的可能性。“所以,比赛获得高位奖的信鸽都会被用来配种,而他的‘父母、兄弟、儿女’也会成为鸽友们争抢的对象,所谓‘鸡犬升天’。”
为了找到好的鸽苗,鸽友们在全国各地的赛鸽拍卖会上“寻宝”,在那里,花几万、几十万买一羽名鸽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一些实力雄厚的买家,甚至走出国门搜罗“种鸽”,2020年11月,一位中国买家以16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247.9万元)拍下比利时雌性赛鸽“新金姆”,打破世界赛鸽拍卖的最高纪录,引发业内一片惊叹。
“有些身价百万的鸽子,它的子女也要几万块。”养鸽子的人特别看重血统,蒋夏宁内心也相信血统的重要性,但有时候他又觉得这其中存在着某种“玄学”,“并不是说信鸽的父母是冠军,他的子女就一定是冠军。事实上,不注重血统的养鸽者也有机会赢得胜利,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饲养信鸽变得更有乐趣”。
想让鸽子取得好成绩,血统仅是一部分,平时的喂养和训练也很关键。“鸽子是有食谱的,我们会根据鸽子生长发育的需要,给鸽子喂不同种类的饲料。”蒋夏宁的鸽棚里养着百余只鸽子,每天他给鸽子喂玉米、小麦、豌豆等不同粮食组成的混合饲料,保证营养平衡。此外,还要定期给鸽子防疫防病。有些鸽友还会不定期地给鸽子加喂各种进口药和保健品,蒋夏宁笑言:“别小看这些小东西,吃得比人还讲究呢。”
“赛鸽要出好成绩,第一靠血统、第二靠养功。”在资深鸽友卢均看来,养信鸽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含量不低。引种、饲养、训练、改良品种……其中牵涉到营养学、遗传学、运动学等诸多学科。30年来,老卢俨然成为一位全天24小时的信鸽“保姆”。老卢每天早晚4点半,打扫卫生、投放食物,还写了十多本笔记,记录的不仅有每羽信鸽的家谱,还有各种养鸽子的心得体会。
只要一有时间,卢均就跑去外地训鸽,从20公里、50公里、100公里依次增大距离。3月初,他凌晨把20多羽鸽子带到300公里之外的安徽滁州,坐在驾驶座里半眯半醒,等待太阳出来,“阳光会唤醒鸽子的本能”。意识到自己离家已远,鸽子们焦躁地扑腾在促狭的笼子里,敞开门便扑向天空。早上6点半放飞,估摸着10点左右就该归巢,可直到11点,鸽舍依然空空如也,老卢的心“咯噔”一下,饭也吃不下,心急如焚。直到将近12点,远方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越来越近,落在鸽舍上时,鸽子已浑身湿漉漉。虽然心疼,但老卢觉得,与大自然搏斗,才锻造了信鸽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归巢意念。
兴趣还是功利,信鸽比赛为何让人如此痴狂
在很多鸽友眼中,信鸽运动仿佛是一张令人着迷的彩票,永远充满着未知的魅力。
每一次比赛,鸽主的心情都会随着爱鸽的表现上下起伏。当鸽子率先归巢时,鸽主们欢呼雀跃,如果鸽子迟迟未归,鸽主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失落和沮丧。
这些年,随着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的加强,养鸽人的爱好受到了诸多限制。于是,公棚成为了许多鸽友的选择。江阴云外水庄旅游度假村内,每年都有1万多羽幼鸽被送来寄养,有专门的教练班子负责饲养和训练,最后参加比赛。俱乐部创始人高峰是鸽坛超级发烧友,他告诉记者,公棚每羽鸽子的参赛费3000元,俱乐部每羽鸽子参赛费是5000元,饲养费是1500元。
“参加公棚赛,每羽鸽子的参赛费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公棚费越高,相对应的比赛奖金也越丰厚。”蒋夏宁告诉记者,今年的河北开尔国际赛鸽爱心公棚(大棚)第八届竞翔大奖赛,每羽信鸽的参赛费高达1.68万元,总奖金约为1.5亿元之多。
巨额的赛事奖金,吸引着无数鸽友争相加入,信鸽运动也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了大型的竞技赛事。而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管理不规范,乃至赛事作弊的乱象,使得信鸽比赛这项健康的运动蒙上了灰尘。一位养了30多年鸽子的鸽友感慨地说:“现在以纯娱乐为目的养鸽人越来越少了,有些人养鸽人很功利,就是为了参加比赛。所以鸽界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虽然奖金丰厚,但实际赢钱的鸽友寥寥无几,能拿到名次的鸽子更是凤毛麟角。从收支比例看,如果你送去几羽鸽子参赛,只有其中一羽获奖,说不定还是赔了钱。”养鸽子这么多年,蒋夏宁有着清醒的认知。他说,信鸽比赛就和人类的体育大赛一样,能登上金字塔尖的永远是极少数。“事实上,90%的鸽友都挣不到钱。”让他觉得唏嘘的是,一些鸽友梦想通过赛鸽一夜暴富,却发现想赢钱难之又难,经常一次性送去几十羽鸽子参赛,结果却血本无归。
众多的鸽友中,63岁的袁华平显得有点“另类”,他养鸽子并不是为了比赛,纯粹是出于爱好和公益。
袁华平是土生土长的老南京,秦淮河畔,胡同深处,悠扬的鸽哨响是他儿时最美好的记忆。2016年,袁华平发现国家公祭日仪式上有放飞和平鸽的环节,于是萌发了重新养鸽子的念头。第二年5月,他花了16万元买了15对种鸽,一年多就成功孵化出了600多羽。
2017年的国家公祭日上,和平大钟撞响,数万羽和平鸽在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空地上腾空而起,其中有袁华平养的600羽鸽子。从纪念馆到河西的兴隆大街,约莫3公里的路程,活动结束后袁华平回家上房一瞧,已有20多羽鸽子入笼了,当时他心里真是既自豪又激动。
袁华平已经连续五年带鸽子参加国家公祭日放飞仪式。他说,自己喜欢鸽子,更热爱这座城市,南京城曾经的悲惨遭遇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苦难记忆,他希望以放飞和平鸽的方式,哀悼死去的同胞,护佑家乡长长久久的和平。
这些年,因为在城市里养鸽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袁华平其中,感到有些疲惫,他希望城市发展中也能容下一只小小的鸽子,“这曾是南京的一个景儿,不能绝喽!”
江苏省信鸽协会副会长范星表示,截至目前,江苏信鸽协会共有3万多名会员。“赛鸽既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陶冶性情的娱乐活动,通过比赛,可以享受信鸽运动的快乐,同时鸽友们相互学习交流,扩大社会交往,促进了身心健康。”
范星说:“虽然现在通信十分发达,但信鸽在当下依然有其价值,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保留着军鸽编制。由于信鸽强大的归巢意识、卓越的方向感和超人类的视觉,使得它仍可以在救援、探险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次江苏千公里信鸽联赛,67岁的鸽友李会民送去参赛的鸽子并未取得名次,尽管如此,李会民还是准备了一份特别的食物,奖励这只成功归巢的鸽子。“能否拿名次并不重要,顺利归巢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在李会民看来,信鸽比赛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竞技快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力,那就是:勇气、信念和毅力。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具备了勇气、信念和毅力,你就可以战胜一切。鸽子尚且如此,何况人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周娴
编辑: 冯圆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张充和:凡事拎得清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
文 | 宋清辞 · 主播 | 姗姗
十点读书邀约作者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短短四句,似乎没写什么,却似乎什么都写了:
那窗,那桥,那柳,还有站在水边,凝视远方的人。
有人说,这个“你”,就是“最后的才女”——张充和。
在灿若星辰的传奇女子里,张充和似乎并不起眼;
但说起“十分冷淡存知已,一曲微茫度此生”这句诗,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句诗,是张充和70大寿所写,也是对她一生的诠释。
不疾不徐,不远不近,看得开,放得下,更能拎得清。
爱情中拎得清,才能活得舒服
张充和出生在合肥名门张家,是“张家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
张家四姐妹,前排左一为充和
张家当时有多厉害?曾祖张树声曾任直隶、两江总督、两江总督,还积极支持洋务运动;
父亲张武龄生于清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推动女子教育。
张充和便在这样一个高贵又开明的家族里诞生。
她既有遗传自母亲的美貌,又有承袭于家族的书香,张充和自幼便出落地十分标致,蕙质兰心。
吾家有女初长成,十六七的充和出落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古灵精怪、热情开朗的性格,令她去到那里都能招来许多追求者。
卞之琳,是其中最为深情的一个。
卞之琳
他们在沈从文的家中相识,张充和是沈从文的妻妹,而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好友。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卞之琳写给充和的情书多达数百封,每一次见到充和的日子,都被他反复念叨,成了他自己的纪念日。
张曼仪女士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所附的《卞之琳年表简编》中,很多时间线都是这样的:
某年某月去苏州探望张充和;
某年某月把某本诗集送给张充和;
某年某月又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
满满地都是对张充和的爱。
若是普通女子,就算不爱,也会感动地接受这份感情吧。
但张充和不:“我自始至终对他都没有兴趣,就看见他在那里埋头作诗,你说我能怎么办?”
张充和在沈从文家
不爱就是不爱,就算你追求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不能爱。
因为假若勉强接受这份感情,那不但委屈了自己,更是伤害了对方。
事实也证明,充和是聪慧的。
三姐张兆和便是禁不住沈从文的苦苦追求而委屈下嫁,婚姻生活没有一丝幸福可言;
名媛陆小曼也是被徐志摩的追求所感动,嫁于诗人,最终二人互生嫌隙,再没有当初的浪漫。
对于爱情,张充和拎得清。
她清楚爱情不是一时感动,飞蛾扑火,而是终身的责任,和永恒的承诺。
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给对方留一丝幻想。
拎得清爱情的女人,才能活得舒服。
婚姻中拎得清,才能过得快乐
说来也奇,卞之琳追求了张充和几十年,她都没有同意,原因是:“我喜欢古典文学,但卞写新体诗。”
但后来,喜爱汉文学的她,竟然与德国人傅汉思结为连理。
1947年,充和在北大开设昆曲和书法课,住在姐夫沈从文家里。
傅汉思是沈从文的朋友,时常到他家请教沈从文。
然而时间一长,沈从文发现,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傅汉思并非为他而来,而是看上了充和。
于是“从那以后,我(傅汉斯)到他家,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叫张充和,让我们单独呆在一起。”
时间长了,就连家里的孩子们都知道了他们的关系,淘气地喊“四姨傅伯伯”。
一开始,充和只是淡淡笑笑;但没过多久,她便接受了这份感情,义无反顾嫁给了傅汉思。
1948年,34岁的张充和跟比自己小三岁的傅汉思成婚。
张充和与傅汉思
为什么拒绝追求几十年的卞之琳,反而接受了像是不过短短几个月的老外?
充和是这样说的:
“汉斯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复杂心思,人很老实,也很热情开朗,是我喜欢的,而且你欺负他,他也不知道。”
充和喜欢和简单纯粹的人在一起,亦如她自己一样。因为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但有趣的灵魂却万里挑一。
婚前,她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即使被人称为“老姑娘”,也不会将就地去爱一个人;
婚后,她也不会做攀附于乔木的萝丝,与丈夫相互独立,又彼此扶持。
张充和最喜爱的一张照片
这一切,都源自充和清晰的婚姻观:三观一致,彼此尊重。
与傅汉思结婚后,他们去了美国。即使生活琐事不断,充和依旧没有放弃事业。
傅汉斯入了耶鲁大家教授中国诗词,张充和去了耶鲁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和昆曲。
他们的生活,就像傅汉思寄出的家书中的一句话:“我们结婚了,非常快乐。”
婚姻中拎得清的女人,过得洒脱又快乐。
生活中拎得清,才能取悦自己
爱情上,婚姻中都拎得清的张充和,对于生活更是清醒独立。
她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琴棋书画,几乎无一不精。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昆曲和书法。
汪曾琪称赞她的昆曲:“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张充和昆曲扮相
章士钊酷爱充和书法,将其誉为“蔡文姬”:“文姬流落干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
才情如此高,相貌如此美,本能与林徽因,陆小曼一样,叱咤风云。
然而,她不屑于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学,反而是自娱自乐为多。
昆曲,充和多是唱给自己听:“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文章,充和多是为抒感而写:“我写东西就是随地吐痰,留不住。谁碰上就拿去发表了”。
书法,充和更是沉浸于其中:“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没有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是我必须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笔练上一会。”
外表淡薄,内心却丰盈。
充和曾写过一首清雅的田园小诗,来抒发自己的心境:
当年还胜到天涯,
今日随缘遣岁华。
雅俗但求生意足,
邻翁来赏隔篱瓜。
除却浮华,回归本真,这边是张充和一生的写照。
她很清楚,所谓表演,那是演给别人看的。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难免会有取悦他人的意思,真正的趣味就少了很多。
而她要的是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不是高高在上的镜花水月。这些,是生活。
而生活,无需取悦他人,但一定要取悦自己。
拎得清生活的女人,内心富足,心灵充盈。
拎得清,才能获得幸福
张充和这一生,在大众面前十分低调,但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其芳华。
她曾经得到过很多名人的评价,但最为契合的应该是这一句:
“她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
留白,看似无声,实为大美。
这是充和晚年的好友,美国耶鲁大学的旅美作家、批评家苏炜对其的评价。
晚年张充和
她是如此丰富,却又是如此简单。她明明可以光耀一时,去甘愿隐去自己,成为一抹留白。
然而,正如周国平所说: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丰富而安静”的张充和,从来都拎得清:她有清晰的人生道路,不着急,不盲从,静静地享受人生蜕变和自我成长。
既让自己舒服,又让别人尊重。
愿你也能成为一个拎得清的女人,在人生沉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十点人物志
听免费人物传记和名人故事
-背景音乐-
张晋《春天》
-作者-
宋清辞,有着两个宝贝的90后宝妈,热爱瑜伽、跑步、写作。以严肃的笔触讨论怪诞的哲理,用清醒的眼睛品鉴混沌的人生。十点读书邀约作者。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7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
姗姗,十点读书签约主播,自媒体人,知性女主播,能够走进人心的温暖女声,公众号:三个声音、姗姗夜读。欢迎下载十点读书app,搜索“姗姗”关注主播十点号,收听姗姗为你朗读的专属美文。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
☟戳阅读原文下载十点读书App,领2019全年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