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青岛崂山情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八个字准确定位了老青岛的城市风貌,并成为了青岛人百年坚守的独特的城市建筑格调和基本色调。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八个字是谁提出来的,他就就是康有为。仅此一点,康有为的名字就已经与这座城市融在了一起。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工部主事。康有为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流亡海外,回国后因政治上落伍而不得志。
从1917年初康有为亲临青岛,到1927年在青岛逝世,整整10年间,康有为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他在青岛购屋定居,颐养天年。他两次游览崂山,并诗刻山石,这是他留给青岛崂山的印记,也是他彼时心境的写照。
驻留青青岛 山水视第一
具体来说康有为与青岛的缘分,恐怕与1897年德占胶澳,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力主变法图强,揭开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开始。可惜变法失败,康有为开始海外流亡的生涯。直至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他才由海外归来。
1917年,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来青岛避难,这也是他第一次来青岛。气候宜人,山海卓荦的青岛让他顿生天开异境之感,他写道:“全岛皆红瓦新楼,无一黑瓦旧宅。登山而望,近海而游,楼阁华严,道路净静,金碧照耀,掩映于绿树之稍,碧山之间、沧波之上。……得广为传播,俾海外人士皆知青岛之为乐土而来游。”
1918年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形成《凡尔赛条约》,欲将德国在青岛及山东之权益转让与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康有为惊魂泣血,呼吁坚决收回青岛主权。1919年5月6日,康有为发出《请诛救学生电》,13日,他在《公言报》上发表文章,赞颂五四学生“发扬义愤,奉行天讨”的救国盛举,大力声援五四运动。在青岛期间,他拜谒了在青岛的恭亲王溥伟,时值冬至,“溥伟按清宫旧例留康有为吃馄饨,康有为激动地写下了《丁已冬至日游青岛并谒恭邸于会泉》一诗”:
海上忽见神仙山,金碧观阙绚其间。晓暾乍上映紫澜,楼观飞惊抗情恋。楼阁倚山临海滨,碧波浩荡通天边。吾时伏阙力争焉,大陈利害言万千。
他还留下了那句著名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从此康有为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1923年5月,康有为再次来到青岛,拜访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顾问的老友陈干,陈干自是殷勤接待,康有为借居其家中。青岛的良好气候、优美环境和亲善友人使康有为决定长期居住青岛,在陈干的帮助下,康有为相中福山路6号(今福山支路5号)——一座背山面海、风景极佳的建筑,也就是如今的康有为故居。从1924年购入山支路5号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因一杯柠檬红茶中毒身亡,康有为断断续续地在这里居住了四年。
在青岛居住期间, 康有为写下了大量吟咏青岛优美风光的壮丽诗篇。1924年,康有为写下了《甲子夏六月,得青岛德国旧提督楼,赋示曼宣婿及诸孙》,来记述他得到新居时的心情:
截海为塘山作堤,茂林峻岭树如荠。
庄严旧日节楼在,今落吾家可隐栖。
又作《青岛会泉石矶望海观潮高至数丈异观也》一诗:
海水冥濛望石矶,怒涛高拍入云飞。
飞帆渺渺和云水,高玉青青日落时。
两度登崂山 诗润山水天
康有为两次游崂山,对崂山印象很不错。
1923年5月,康有为偕友人同游崂山,写下五言古诗《崂山》一首,并附有长跋。由崂山太清宫内逢仙桥上山,大约走300米,有一处浑圆巨石横立道中,在石上刻着他的这首66句长诗。
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 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 神仙排云出,高台照金银。芝旗与松盖,光景蕤五云。群贤能冒险,渡海咸欢欣。 楼船两飞轮,破浪入山根。山下太清宫,万竹夹道分。 道人多道气,长须迎缤纷。 殿前两百果,老树霄汉干。阶前一耐冬,千年尚郁蟠。蔽山弥万绿,涧流屈潺湲。直上崂山巅,夹道万卉繁。奇石起攫搏,或作虎豹蹲。老熊当道卧,异柏挂岩丹。 苍松亿万千,漫山洪涛翻。应接目不暇,清赏心所安。欹岖过岭后,荦确石巑岏。盘蹬登上清,惊看飞瀑喧。 渐度屼嵲,峰头草成茵。至正余摩崖,抚起感心颜。虽赏丘壑美,稍惜草木删。俯望碧海浸,超然十洲仙。 吾生诸天游,世界等微尘。方士采药来,自此求神山。云昔秦始皇,登道随山刊。 方壶与园峤,水中浮碧寰。白银为宫阙,仙人缟衣冠。楼阁倚缥缈,度劫亿万春。今岂有真人,玉宇琼楼寒。深恐六鳌动,铁围漂荡艰。龙伯国大人,提掷出九关。且游播耨迦,复欠晃昱还。何处非天际,暂复留人间。
诗刻后有题跋:“癸亥五月康有为来青,偕张志易吾、崔世善修如自济迳来。与邹文蔚敬安、王大祯艺生、方作霏雨农、丁延龄晓帆、秦曾源云稼、王天伟幼云、戚运机愚勤、门人陈干明侯、江希、张慕渠游崂山。警察厅长成维靖逸广率警卒三十余人护行,调金星轮船及一小轮,自沙子口渡海,电局牟钧德幼南,通电预办,乘月乃归。康有为赋诗写记。”
原诗写在四张四尺宣纸上石镌刻,书法与镌工均精绝。由于当时是把宣纸上的书法直接贴在岩石上篆刻的,所以没有留下原稿。
康有为第二次游崂山在1926年8月29日,据《太清宫志》又云,“十五年丙辰七月二十二日(1926年8月29日),康有为偕友人数人重来劳山太清宫,请阅道藏经内,刘祖所注之经典。” 这次,康有为又去了崂山,写了《太清宫》七绝:
青山碧海海波平,汗漫重游到太清。
白果耐冬多阅劫,崂山花闹紫薇明。
这首诗原来刻于一块石碑上,立于三清殿院内,“”期间遗憾被毁。
一生尽失意 魂归山海间
在青岛,康有为并非只是游山玩水,他还兴办孔教会,担任“万国道德总会”的会长,协助地方创办大学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1924年8月,正式创立一所私人办的青岛大学。 但纵观康有为一生,居住青岛期间,在政治上他已是落伍者,也是失意者,一生雄志不得报,空留嗟叹付长空。
1927年3月,康有为在上海过了70岁生日,之后来到青岛,在英记酒楼喝了一杯橙汁之后,出现了中毒症状3月31日,故于青岛住宅。后有人考证,康氏之死,完全是日本人所为。也有小报称,康有为的死因,为慈禧派的杀手追杀所为。因此关于康有为的死因,至今仍然成谜。
康有为死后葬于自择的李村东之象耳山,“”期间,坟墓被毁。后经康氏家族同意,1985年由李村象耳山迁至大麦岛西麓之茅岭(现青岛大学北侧),占地700多平方米,墓石两侧栽了6棵龙柏,以纪念戊戌变法牺牲之六君子。墓碑高2.22米,宽89厘米。厚30厘米,正面有康有为弟子刘海粟撰写的“康有为先生之墓”七个金字。1985年10月,康有为高足刘海粟应邀来青岛崂山参加康有为迁葬仪式,由他为康有为书写墓碑碑文,当年90高龄的刘海粟大师高亢地读完碑文后,又读了连夜写的颂辞。刘海粟撰写的《南海先生公墓志铭》,书法精湛,情谊深长,对康有为的一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字里行间涤荡着维新运动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