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什么意思(精神皈依什么意思)

佛教常识 | 什么是皈依?

皈依三宝

很多人在接触佛法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某某皈依了,某某受戒了。

那么皈依究竟是什么意思,皈依了又有哪些要求,是不是就要出家了呢?

要成为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是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

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依这三样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皈依是佛教名词、动词,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多指虔诚信奉佛教或参加其它宗教组织。在佛教中,皈依的对象是三宝,即佛、法、僧。

皈依三宝中三宝分别是佛、法、僧。佛:是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并教化了众多的弟子。法:是指佛教的经典和教义,这些经典和教义被认为具有深刻的智慧和真理,可以引导人们走向解脱和成佛之路。僧:是指出家修行的人,他们通常会通过修行和实践来达到解脱和成佛的目的。皈依三宝意味着对佛教的信仰和尊重,同时也表示愿意接受佛教的教导和修行方式。

皈依的意义

皈依对于佛教徒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皈依是佛教的一种信仰,它意味着对佛法的认可和接受,并成为佛教信徒的一部分。在佛教中,皈依被视为一种基础,只有通过它才能进入更深入的修行和悟道。

皈依可以让佛教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通过修行来改正和提高自己。同时,皈依还可以给予佛教徒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并且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信仰。

因此,皈依对于佛教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他们修行和悟道的开始,也是他们坚定信仰、追求真理的基础。

皈依的功德利益

皈依的功德与利益是很多的,以下是其中一些:

1.获得信仰的支持: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地信仰宗教,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支持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并且帮助他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而皈依则意味着一个人正式成为了某个宗教的信徒,从而获得了信仰的支持。

2.获得教义的指导:每个宗教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这些教义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皈依,一个人可以学习到这些教义和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启示。

3.获得众神的护佑:在很多宗教中,都有着众多的神灵和圣人,他们可以为信徒带来福祉和保护。通过皈依,一个人可以成为这些众神的信徒,从而获得他们的护佑和保佑。

4.获得心灵的安宁: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人心灵安宁。通过信仰宗教,人们可以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归宿之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宝岛藏金阁

关 于 我 们

丨宝岛藏金阁丨

大型鎏金佛像工程建造

户外鎏金工程建造

各类佛像修复

寺庙古建修复

鎏金工艺品摆件

佛具艺术品定制

文创用品定制

艺术家联名款工艺品

佛教的皈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人皈依

如果我们经过一段长的时间完成了对佛法的检视。这时候,我们下定决心想要学习佛法,那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呢?这个所谓的学习佛法的开始就是皈依。

皈依

那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的对象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皈依?皈依是否需要某种仪式?

皈依的含义

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皈依包含了相信的意思。我们从皈依的那一刻开始相信佛陀的加持,相信僧众的说法,相信经论的意义。皈依也有依靠的意思,我们依靠佛陀的教法去生活,比如不妄语。我们依靠这个教法,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尽量的不再撒谎欺骗他人。比如不饮酒,我们依靠这个教法,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我们不再饮酒。当然,也避免了很多因为饮酒而造成的过失。

皈依有点像是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靠山来保护自己。如果我们买一辆车子,我们必须上保险,当车子遇到意外的时候,我们能够让保险公司来承担经济上的损失。付钱给保险公司的那一刻,我们就是在向保险公司寻求庇护。皈依也是这样,我们希望佛陀能够带给我们好运。我们相信佛陀的力量可以让我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有意思的是,皈依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refugee,而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是难民。我觉得这很好的诠释了皈依的意思。

皈依的对象

皈依的对象即是佛、法、僧,所谓三宝。

佛即是所有已经觉悟的个体,在我们这个世界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法和僧的源头;

法指的就是所有的经论以及我们生活中有利于减少烦恼的方法,汉传佛教有乾隆大藏经,藏传佛教有甘珠尔,丹珠尔等等经论汇集;当然,像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百法明门论等等这样的经典肯定也是法了。

僧指的即是僧团。僧团是佛和法在我们这个世界活的化现。他们按照佛陀制定的方法来生活,在家居士可以向僧团请教修行中的问题。我们皈依的僧不是单个僧,而是整个僧团。

皈依的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换而言之,我们皈依的原因是什么?绝大部分人学习佛法都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难,遇到了不确定性。他们希望得到佛陀的庇护。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看到其他的众生正在受苦,生起了怜悯之心,希望可以帮助所有这样的众生。有的时候我们对佛法也会生起一种信心,我们因为学习佛法所带来的生活习惯的完全改变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使命感。因而我们对还没有深入佛法或者没有实修佛法的其他众生产生了怜悯之心。最后一种是因为读书读到空性的经典或听闻空性,生起稀有之心,想要证得空性。

其中第一个原因是暂时的,如果我们遭遇的是一个小小的困难,当困难过去,我们就不再想要继续学习佛法。我们最好将第二和第三个原因合并起来作为我们皈依的动力。我们除了立志要帮助更多的众生之外,也要发愿证得空性的见地。

皈依的仪式

事实上,在每个地区的寺庙里都定期会举行一些皈依仪式。每个人会在这个仪式里面获得一个法名。有的时候因为人实在太多,师父也不会每个人都取名字,只是利用当时的字辈加上你的名,就作为你的法名了。也有直接拿着抽奖箱出来抽条子的,条子上写着你的法名。还有就是所有的人全部都叫同一个名字的。当然,也有宗萨仁波切让所有的人跟他握手这样的最新的皈依方式的。在经过仪式之后,可以办理一个皈依证,皈依证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在有些地方可以免去门票。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有时间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去寺庙全面地体验一下这个仪式。法师在讲堂之上都是用的古文说话,这是汉传佛教千百年来的传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夸张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为何如此受欢迎?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佛教是自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在经过与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文化碰撞磨合之后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思想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适应当时中国固有的思想理念,因而佛教成为了构成慈善思想的一种来源。

佛教的慈善思想活动始于东汉,发展鼎盛于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慈善精神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慈悲精神、因果报应学说和福田思想。

这些思想完美的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融合。大批的佛寺、僧侣宣扬慈善文化,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对于稳定当社会秩序而言,起到了一个非常好效果。

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被人们广泛认为是一种神仙道术,并且人们认为佛就是神。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主要在王公贵族的阶层之间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制度化,有了真正受戒的沙门僧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鼎盛发展,从王公贵族到统治阶级、士大夫阶级,借助玄学的帮助,佛教名人辈出,佛教的发展也从统治阶级到民众阶级,越来越多的皈依佛门者出自平民阶级。

南北朝时期佛教深受历朝历代帝王的青睐,兴建寺院、举行斋会、精研佛理、诵读佛经,甚至更有帝王皈依佛门。

正因为有了皇室子弟的力推,再加上当时国家环境对佛教非常有利,使得佛教发展迅速,鼎盛时期的佛教寺庙众多,佛教弟子信徒也遍布全国。

佛教的传播并不是以佛教本身为主心骨,他是依附在儒学基础上,另外再加上玄学助力,所以佛教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一种依附的姿态。

遍布全国的佛教信徒努力撰写经文,把佛理用贴近于当时中国的固有思想来解释,用法术神咒来博取士大夫阶级的眼球、赢得帝王的礼遇和名人义士的皈依。因此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使其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二、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阿弥陀佛。”这句话中的“慈悲”实际上就是指的佛教慈善思想里的“慈”,即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并且愿意将所受苦难转移到自己身上。

除了“慈”还有就是“善”,所谓的“善”就是能够给予他人好处,做一些符合佛教清净思想的事。因此,在慈心基础上的一些清净思想的行为就是指佛教的慈善思想。

慈善是佛教的内在属性,这是佛教界普遍达成的共识,佛教的价值观和理念取向就是佛教慈善。

通俗来说,我们普通人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理解佛教的“慈善”,“慈”就是同情他人,与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感同身受,产生怜悯之心,以仁爱之心爱戴世人。

“善”就是做好事,帮助别人,将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从苦难之中解脱出来,救济世人,做一些符合佛教思想的好事。

佛教慈善思想就是三方面:慈悲精神、因果报应、福田思想。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慈悲精神,在《后汉纪》中有一段话可以完美的解释:

“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

这句话指出佛教的宗旨就是修善慈心为主,就是慈悲行善,不能够杀生,要做符合佛教清净思想的行为。

所以佛教以慈悲为基础产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主义情怀成为了佛教慈善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么对于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就要概括为两方面,一个是布施另外一个就是不杀生,佛教重视布施爱惜生命,他们认为僧人的住所和食养来自于社会各界,所以僧人所得即所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谁的布施难度越大他所得到的功德就越大。

根据因果报应说,佛教将人在世间所受的苦难解释为“三世轮回”,并主张人活几世所受苦难和福报是一定的,上辈子做了太多的孽,这辈子因果报应就要承受相应的难。今生的福祸由上辈子的“业”所致,今生的善恶是来世福祸的因,风水轮流转、世道有轮回。

对于如何实现因果报应,东晋高僧释慧远在其所著的《三报论》中就指出: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 三曰后报。”

这句话通俗的来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以因果报应说为基础,劝说世人向善,鼓励世人多做善事,慷慨解囊帮助其他人。

多做远离恶毒的有善缘的事,以此来为自己的来世争取福报和解脱。这种思想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福田”佛教意义就是能生福祉的田地。在佛教思想上,信徒或者子弟多做善事,多修善缘就像农民在自己庄稼地里多劳动一样,多做善事就能收获相应的福报。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劝导世人多修善果、多给自己积功德,最后来成就自己在佛教上修成的正果。

在《佛说诸德福田经》中提及可将“福田”分为两大类,一是“五净德福田”,二是“七法广施福田”。福田思想就是要引导世人多布施、多积德行善、多赈济救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句古话,这也刚好和佛教福田思想相对应,福田思想也为中国传统社会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慈悲精神、因果报应、福田思想都为佛教慈善理论的根本,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慈善理念相融合,为东汉魏晋南北朝佛教慈善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宜将善举书因果,好留清名在人间

东汉时期佛教刚刚传入我国,所以东汉时期的佛教慈善活动尚处于襁褓之中,刚开始阶段佛教主要在统治阶级之中发展。

僧人多以布施粥饭为主,但因为当时僧人寺庙能力有限不足以布施众人,所以多寻求帝王帮助。另外一种慈善方式就是让博学多才的佛教子弟行走乡下,为他人治病、占卜,并以此机会宣传佛教。

魏晋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兵荒马乱,当时的极其不稳定,朝代更迭速度极快,但是由于各族统治者对佛教的认可。

其传播速度远超当时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在理论意识上依附于儒家思想,更与玄学相结合,一时间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因如此佛教也迎来了发展鼎盛时期,佛教慈善活动也由此发展开来。

这一时期的佛教慈善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劝人向善、二是劝止杀戮。其中以佛寺,和僧尼宣传佛教慈善思想劝人向善为核心。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面动荡,许多的官吏百姓惨遭杀害,有许多可以接触到统治阶级的僧人就劝诫统治者停止杀戮。

在劝人向善和劝止杀戮的过程中将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因果报应理念告诫给世人,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政策,对稳定当时政治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北朝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佛教的信徒,统治者非常重视佛教的发展,甚至舍弃宫殿建造寺庙,任用僧人为国师出谋划策、占卜天象。

在这一时期,佛教僧尼做了许多慈善活动,主要有救济贫穷、赈救灾荒、医疗救济、等除此之外,佛寺及僧人还进行了建井造桥、救助狱囚的慈善活动,不仅是慈悲思想的践行,也兼具了教化宣传的功用。

君主好佛,所以引得一股皈依风,举国上下从王侯将相到平民百姓,大多数都皈依佛教。

结语

东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无法替代的重要时期。佛教慈善随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我国并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最为鼎盛。

佛教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佛教慈善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除传统社会慈善活动外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

佛教慈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摩擦碰撞下,对当时动荡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缓解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参考文献

《北史》

《后汉书》

《魏书》

《比丘尼传》

记录:天圆地方,微言之义(五十九)

#佛道# 《金刚经》里面有八个字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说命运早已注定了,此乃妄想;说命运由自己掌握的,同样是妄想。虽然此两者皆是人的妄想,但都能够讲得通,只是不可以执于一端罢了。借用某位法师的话:“想什么(因)就招感什么(果),全部放下才是最高境界。” 10月12日 23:55

#生命的哲理# 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话真有意思,亦可以用来诠释命运的道理。无论命运是上天安排的,又抑或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总不外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讲都讲不清楚,普通人只能够随缘度日,管不了那么多。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天意,人又岂会知道呢! 10月12日 23:57

#生命的哲理# 太极拳论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说,我个人的理解,那可不是以小力胜大力的意思,若用粤语来讲即是“啱啱好”,所使之力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以为不该碰见的某些人和事,其实一切的相遇,在宇宙这个巨轮的运转之内,都是“啱啱好”而已。 10月12日 23:58

讲的时候很激动,但事后很快又忘记得一干二净,不把自己讲过的话当一回事,这种人最容易改变初衷,没有什么原则可言。既然知道了其人其事,以后无论他如何激动地演讲,再也不必认真对待了。 10月12日 23:59

有人以前经常热心帮助或者关怀他人,特别是那些与其关系不错的人,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忽然终止了。可能是因为发觉所帮的人忘恩负义,即俗语讲的“养唔熟”,故此便不再理会了。如果以有所求之心来助人,希望得到对方好的回报,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做,那当然是会因对方的“不懂事”而终止持续的帮助了。 10月13日 00:01

纵然你觉得世上所有的情都是虚假不实的,都不想再为此而付出了,只不过有一种“情”你应该重视。这种“情”叫做怜悯之情,就是对出现于眼前的一些小动物手下留情、脚下留情,放它们一条生路,若能尽力挽救它们的性命,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如此,既培养了自己的慈悲心,亦还心灵中的一片安祥境界。 10月13日 00:04

在《忏云老和尚开示录》第二辑里看到一段话:“要紧,信佛要老实信佛,不要想些稀奇古怪的,梦怎么样,香点得怎么样,不要那么乱想,老实念佛、老实信佛好。”想来很惭愧,我就是不够老实信佛,否则也不至于在修行上无所进步。我认为,修净土而不能老实念佛的原因,多数便是信佛信得浅,妄想太多之故。 10月13日 00:09

今天是表弟林剑锋结婚摆酒的日子,所以早上妈妈便去肥姨那边,负责为林剑锋接新娘时“担遮”。我和爸爸11点半之后才到肥姨家里吃饭,被妈妈责骂来得迟。晚上的婚宴是在银晶酒店里举办,中国人兴讲排场与各种仪式,无非都是繁琐的俗套,只是人们却乐此不疲。不过在这等场合,才会见到久未相逢的熟人。(10月18日) 10月19日 00:04

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以为学了一点佛法就好像高人一等,看不起其他人了。为什么看不起人?因为他只看得起佛,所以也就敬佛而不敬人了。还说什么这是佛法,那是世间法,殊不知他的所作所为却处处皆是世间法,并且在妄想执著方面不见得会比别人少。 10月28日 00:08

一个人能有自知之明很不容易,好多人都以为明白自己,实则依然未明,只要观察他的言行便知。若真的是个明白人,会时常反省自我,努力地断恶修善,其精神境界就是一日千里了。这话毫不夸张,问题是你有否醒悟过来? 10月28日 00:09

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句话:“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对于我而言,很明显做不到了。譬如我原本是一个性格天真,待人热情的人,但因为心灵曾受过某些人的伤害,致使我慢慢地变得有点冷漠了。假如有得选择,我宁愿永远是一个天真的人。现在只能够勉强做到放下怨恨,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10月28日 00:11

从巧合的现象中看到那只不过是巧合,此乃一般见识;而从巧合现象中看出了重重无尽的因果,这才是智者境界。 10月28日 00:24

依稀记得小学一年级时第一次写作文,内容基本上都是:“……就……就……”老师的评价是流水账。想来的确可笑,但观察人生之路亦复如是。约莫七岁左右就开始读书,读饱书或者成年后就要出来打工赚钱,接着就是结婚生子,到老了就快“瓜老衬”。所谓“顺则凡,逆则仙”,然而可以一反常态者能有几人呢? 10月28日 00:26

甲:“头先嗰个人认真牙刷,净係有佢讲冇人讲,乜嘢都要认第一嘅,重睇唔起你噉喎。”乙:“哦,好闲啫,反正我畀人睇唔起都惯嗮嘞,冇紧要。”甲:“唔係嘛!嗰单嘢噉样你都忍到佢嘅?我就唔忿气嘞。”乙:“算啦!佢钟意认叻咪畀个第一佢啰,横掂係倒数第一啫嘛,畀佢又点话啊,哈哈。”甲:“……” 10月28日 00:28

今天又偶然听到电视上的宋一夫讲了一段妙论(这大概不是他原创的),难怪爸爸平时那么喜欢看其节目,宋一夫说:“人生,除了生死以外,其它的都是闲事。”此言实在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如今仍被俗世琐事困扰,但也很佩服某些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的人士。超越生死轮回,这是我一直没有忘记的目标。 10月28日 00:36

今晨从梦中醒来,有一件事情仍觉颇为清晰。我梦见和另一人到阿华家里坐,见其父亲面带笑容地“冲”过来,忽然记得他早已死去,知道此乃阴魂,便合掌对他念起佛号,他表情一变并往后退,当我跟上去要念三皈依时他就消失不见。这大概是我第三次于梦里以念佛驱除恐惧感的经历,而其父也可能还未得到解脱。 10月29日 23:58

甲:“此身若无神仙骨 纵遇真仙莫浪求。”乙:“听你噉讲法,似乎修仙真係好难噉噃。”甲:“梗係啦!如果咁容易嘅话,我早就炼到飞升咗嘞,重会喺度同你打牙铰咩。”乙:“如果连你咁好资质都话难,噉我咪更加唔使望啰?”甲:“冇错嘞,正因为我知道呢条路难行,所以先至拣净土法门嚟超越轮回咋。” 11月5日 21:06

通常用“百千万劫难遭遇”来比喻能够学习大乘佛法是极其难得的,我认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个人在你生命里的出现,几乎也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譬如当你身在茫茫苦海中挣扎求存之时,有人给你指引出路,此人无疑即是苦海明灯。可惜愚昧者善恶不分,不但吹熄了这一盏明灯,更向那狞笑着的鬼火前进。 11月5日 21:10

“话头醒尾”不算是什么特别的本事,只要是心思缜密的人便有这种能力。有些人很聪明,在对方走过来的那一刻,即可知道其所为何事了,甚至于对方还未来找之前,也有可能会预感得到。尽管你听了上文就可以猜测到下文,但是与人相处,最好给一点面子人家,让其演讲下去,也让时间在自然而然中流逝。 11月5日 21:11

#武术#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里面写道:“……《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要修到如此境界当然很难,不过我认为数漏了一个人,他也达到了,就是禄堂公本人。 11月5日 21:13

注:以上内容皆系我微博(2014年10月12日-11月5日)的记录,凡有# #符号的则是微博中的话题。这些文字是我的经历和思想记录,当然是写得有好有不好、有理性的一面亦有幼稚的一面了,总而言之不等于是至论。如今不过是略为整理一下,没有作多少改动,只是更正了一些错字或标点符号,想尽量保持其原貌。(2020年8月12日)

学佛一定要受皈依吗?

本期导读:佛法是心地法门。我们都是凡夫众生,我们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就要种因。本期推出“皈依之路”系列之二《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有价值》,探讨如何在我们内心种成佛的正因?如何来根据道次第来修行,按照佛法一步一步去实践,得到佛法的福德智慧,成就无量的功德,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有价值。

佛言祖语:山门镇静绝非虞。檀信皈依增福慧。——《禅林备用清规》卷三

学诚法师法语:我们常常听到说,无量功德、功德无量。功德什么意思呢?功德就是作用,皈依有皈依的作用,受戒有受戒的作用,那皈依受戒是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的内容,最基本的佛法。

文章:学佛一定要受皈依吗?

那么下面的问题呢?大家为什么又要来受皈依,为什么又要来受戒呢?受皈依、受戒,成为一位佛教徒,它又有什么作用呢?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什么利益呢?这肯定有利益、有好处的,有殊胜的功德。

有些同修在以前,没有皈依之前,就已经认识到学佛法的功德,有些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大家的情况不一样,总的说来,学佛法、集资粮、受皈依、受戒,有很大的功德。

我们常常听到说,无量功德、功德无量。功德什么意思呢?功德就是作用,皈依有皈依的作用,受戒有受戒的作用,皈依受戒是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的内容,最基本的佛法。

我们人为什么需要佛法呢?或者说我们学了佛法,我们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未学佛法以前,大家都有很多的烦恼、无明,因为内心当中有无明烦恼,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说的话都是染污的,不清净的。因为内心里面有无明烦恼的污垢,贪嗔痴三毒,所以我们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对别人、对社会会有很多负面的、不好的一些影响、作用在产生。

我们学佛法、受皈依、受戒,就是要来净化自己内心的烦恼,让自己内心当中那些不好的心态、不好的情绪、不好的起心动念得到改善,让我们的心心念念,都能够保持一种清净,保存一种善良的一种心态。如何要让我们自己的内心能够做到清净善良,内心能够非常地有力量,就需要按照佛法的要求去改进。

佛法要求我们,就是戒定慧、戒律。戒律就是让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能够与佛法相应,戒律就是我们行为的规范,行为的标准。怎么说话、怎么行事、怎么起心动念,都有一个标准、一个规范,我们逐步逐步按照这种规范去做,我们慢慢慢慢,自己的那些烦恼就会得到净化。

内心慢慢清净了,我们对外在的境界才能够看得清楚,才能够了了分明,不会被外在的境界所迷惑,然后才会有禅定,才会有念力,有定力。有了戒定的功德之后,我们才能够开智慧,有了智慧,我们所作所为才会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有价值。(2)(未完待续)

——摘自学诚法师2007年5月北京龙泉寺开示《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有价值》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23/1697181687325230.html
上一篇:张臣刚(张臣刚的一副中堂多少米)
下一篇:孙氏(孙氏取名字大全)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