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从《金鹏十八变》到《橘中秘》
一、《金鹏十八变》是现存最早的象棋全局谱
源远流长的中国象棋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园中的奇葩。在北宋末年象棋就已定型,经宋徽宗及宫女们大煽象棋之风后,市民性象棋活动家喻户晓,遍地开花,历百年左右的发展,到宋孝宗时进入象棋史上第一个灿烂的黄金时代,诞生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棋谱——《金鹏十八变》(以下简称《金》),这也是我国象棋史上留存至今的第一部全局谱。
金鹏,即大鹏金翅鸟。《庄子·逍遥游》中说它是千变万化的神鸟,翅金色,两翼广三百六十万里。传说罗汉入定时出现十八神变,中国古代也以神变言其多。“金鹏十八变”盖取义于此。后世则往往以“金鹏”指明代刊印的各种棋书。明谢肇涮《五杂俎》云:“象戏……攻守救应之妙,亦有千变万化,不可言者,金鹏变势略备矣。”
《金》问世的年代,众说纷纭。象棋史研究者大多持“明代说”。近年有人提出该谱系南宋时的产物,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理由之一:金国诗人耶律楚材《过闾局河四首·其二》诗:北方寒凛古来称,亲见阴山冻鼠冰。战斗檐楹翻铁马,穷通其势变金鹏。五车经史都无用,一鹗书章谁可凭。安得冲天畅予志,云舆六驭信天乘。
耶律楚材作此诗于1218年(南宋孝宗嘉定十一年)。诗中“穷通其势变金鹏”句,用棋势的变幻莫测,比喻战斗形势的瞬息万变。“变金鹏”应是“金鹏十八变”,若指他谱,则“变”字无着落。此为<金>谱的首次文献记录。可见该谱在南宋孝宗时已相当流行,何况从中原传人金国,还有一个时间过程。
理由之二:据明高儒《百川书志》(1540年)卷十一《子志五·杂艺》:“《象棋金鹏十八变》二卷(不著姓氏,起行变胜之局也,谱前述洪迈丞相论及行子指明)。”起行变胜之局,指全局的变化。可见高儒所见的《金鹏谱》乃全局谱,“洪迈丞相论”指明徐芝《适情雅趣》卷首所存的《棋经论》一篇。《棋经论》如为《金》谱的原序,那么《金》谱的成书该在1202年(南宋宁宗朝)之前。
理由之三:图谱上的棋子按元朝以前分白黑两色(白先黑后,白棋相当于今之红棋),阳文者为黑,阴文者为白,黑白上下位置无一定规,似犹保留宋代遗制。
《金》谱初只在坊何流传。高儒已称“不著姓氏”,谢肇潮更不详作者姓名,至明已濒于失传,幸《适情雅趣》收录。
适情雅趣》十卷。金陵徐芝选,会稽陈学礼校正。扉页正中题“适情雅趣”,右上角题“金鹏十八变”五字,谱前有“棋经传”一篇,即高儒所谓“洪迈丞相论”。其中卷一至卷六为残局图式,共550局。卷七、卷八为前550局着法。卷九、卷十为全局谱,直接标明《金鹏十八变>。目录中,“金鹏十八变前集目录”自“得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弃马局”至“得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共21局,“金鹏十八变后集目录”自“饶先顺炮横车破直车局”至“饶双马破斗巡河炮局”,共30局。书中各局与目录相同,仅次序稍异。
《金》谱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象棋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金》谱系统地阐述了斗炮局的各种变化,将顺手炮和列手炮作为主流战术来运用,形成了凌厉迅猛的攻杀型棋风出的《金鹏秘诀》、《自出洞来无敌手》、《橘中秘》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金鹏谱系。
第二,谱中介绍了多种开局。在当头炮主宰棋坛年代,《金》谱已意识到用马来与中炮抗衡,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在谱中已有所反映,屏风马初露端倪,受到了初步的注意。在此基础上,清代作家王再越在其所著<梅花谱>上有了高度的发挥,纠正了过去人们认为“炮方必胜”、“马方必败”的偏颇认识。
第三,《金》谱初步构思了中国象棋艺术理论体系,出现了较为完整、生动的象棋术语,对各种局势的优劣得失作了扼要精当的评述,指明了攻防要点,这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总结。置于谱首的《棋经》后收入《橘中秘》,作为该书的“全旨”,被古代象棋艺人视为金科玉律,奉为经典。
当然,由于是初创,《金》谱难免有粗疏之处,例如为了突出作者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许多精彩杀法,在着法上多有牵强附会,但这也是本书鲜明的特点和引人人胜的优点,非如此读者是无法学到这些对局中最为实用的手段。如果双方均走正着,初学者会感到索然寡味。近年象坛“和风劲吹”,棋手们深沟壁垒,推崇“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的策略,致使对局冗长、平淡,缺少观赏性,正是缺少古谱这种刺刀见红的拼杀风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谱的出现,在中国象棋史上犹如一座凌云摩霄的丰碑,“辑”往开来,烁古震今,是象棋艺术第一部从实战到理论的总结;又好像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布局研究的方向和道路。在以后的<橘中秘>、<梅花谱>中,我们随处可见她那绰约的风姿,即令在现代的流行布局中,我们也偶尔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例如,顺炮直车先上七路马对横车,棋国人士一般认为是近年的新创,殊不知在《金》谱中早已聊备一格。溯本推源,我们实在不能不承认《金》谱所起的开先河作用,没有这一最先出墙的红杏,哪来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一些古谱也以《金》谱为蓝本,如《自出洞来无敌手》《橘中秘》等均脱胎于此,至于清道光年间问世的《满盘象棋谱》更是依样画葫芦的翻版。
《金》谱的成就尚不止于此。它不但盛行中原,流传辽金甚至跨洋过海,远涉异域,传播到日本,深受欢迎。迄今日本对现行中国象棋犹称“金鹏”,足见《金》谱影响之深远。
二、《橘中秘》是流传量广、影响量大的象棋谱
明代对象棋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象棋谱中名气最大的是明崇祯五年(1632)刊印的《橘中秘》(以下简称《橘》)。象棋与橘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二者如何结合在一起呢?原来,象棋又名橘中戏。其说源于唐牛僧孺撰写的《玄怪录》中的《巴邛人》。大致说:巴邛某人家的橘园中,有一棵橘树长得异常高大,上面结了两个硕大无朋的橘子。主人剖开橘子,每橘各有两个老人“相对象戏”。一个说:“你输给我瀛洲玉尘九斛,龙缟袜八缅,以后我们在青城草堂见面时再给我吧。说完几人倏然不见。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给这本书增添了神秘迷人的色彩。
《橘》谱的编者朱晋桢,字进之,江苏东海人,明末第一高手,棋艺号称“无敌”。校阅者朱尔邺、朱景萧乃他的两个侄儿作者辑书的动机,有感于弈贵象贱,“弈谱充栋,象谱寥寥”;认为“弈固玄微,而象尤深奥”,“故表而出之,以为象塑枉”。良苦用心,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橘》谱书分四卷,扉页题“橘中秘”三个大字,右上角有“金鹏十八变”五字;前二卷为全局,分为得先、饶先、饶左马饶双马;后二卷系实用残局,共137局,多取自《适情雅趣》。卷首《全旨》系据洪迈《棋经论》修琢而成,另有序文、凡例、歌诀残局说等,全书可称集明代全局和残局的大成。
其一,全局部分基本径袭《金》谱,但绝非《金》谱的简单翻版,而是更上一层楼,有所改进,更精密更系统化。中国象棋发展到晚明,各种布局都略具规律,尤其是斗炮局更有比较完整的法度,作为斗炮时代殿后的名著《橘》谱,对宋元明以来斗炮战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至此,存世的古谱以《金》谱始,又以《金》谱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鹏体系。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卷四十《庄岳委谈》上说“金鹏等谱,往往有数十卷者”。所谓“数十卷”当指金鹏系统而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斗炮时代就是金鹏时代。
其二,无论得先或让先都以当头炮为中心。《橘》谱歌诀首二句即开宗明义地道出:“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全书所列当头炮对相局、左右单提马、缠角马等所用的战略战术,基本上是以急冲中卒、配合连环夹马,采取中线突破取胜,可以看出当头炮在当时布局上居于“管领春风第一枝”的地位。明人重当头炮的影响十分深远,乃至棋艺发展到今天,在全国性比赛中,当头炮布局依然是布阵作战的主流。
应当指出的是,《橘》谱对屏风马布局虽未加以发挥和系统化,辑录的流行歌诀中也没有给马局以相应的地位,但收入的两局却颇发人深省。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它们分别置于第一卷的末一局和第二卷的末一局,是否有压卷之意呢?再衡量以其余各局应对当头炮的结果,顺手炮、列手炮是互有胜负,相局、正反单提马、缠角马等则溃不成军,惟独屏风马无论得先让先均操胜券。据此蠡测,当时可能在战略思想上已认为,屏风马可破当头炮,而以质量内容尚不及当头炮成熟,故作“引而不发,跃如下”的安排吧。
《橘》谱所收残局不多,但其实用性显然胜过在其之前久享盛名的《梦入神机》、《适情雅趣》等巨著。朱晋桢选录宋明以来无数的实用残局,归为双车、双马、车马等15类,“伸其说者十之五,订其谬者十之三,间亦有窃附云”。所谓“窃附”,即自己所创作的残局。这些残局经整理归类,剖析切中肯綮,凝聚着宋明象棋艺人的心血结晶。
《橘》谱的《象棋说》一篇是明代象棋理论的可喜收获,也是我国象棋史上第一篇残局专著,全文虽仅寥寥180字,却是字字珠玑,它不仅远瞩地指出残局的重要性和规律性,而且精辟入微地阐明了胜负和要点。这与“优则固胜,劣则谋和,均势应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战机”的现代残局理论不谋而合。欲窥象艺堂噢,须从残局人手,“得其一诀,便可触类引申,其于全盘所裨实倍至”。诚为学棋之金玉良言。
书中还提到“以象战克之”,这是把军事学原理运用到象棋中的典范。后世由此开发出“三十六计与象棋”、“孙子兵法与象棋”等课题。
《橘》谱在编排形式上也煞费心机,作了诸多的革故鼎新,为后来的棋谱家称道效法。正如清代《心武残篇》的作者薛丙在该谱<凡例>所云:“旧谱接变之法,朱进之先生<橘中秘>最善,可使阅者易于参变,是编亦仿朱法。”《橘》谱还创立了一整套的符号系统。今天所广泛使用的精警妙着用“!”、纰漏之着用“?”,亦是受到朱氏的启发。
在《橘》谱行世之前明代当时流行的象棋谱有数十种上百卷,这些棋谱往往粗制滥造,错误百出,令“阅者兴趣毫无,昏然欲睡”,“无价值可言”。《橘》谱问世后,它们均销声匿迹,即使一些名谱也成了孤本、珍本,惟有《橘》谱一版再版,广为流传,成为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版本最多的一部古谱。在清代翻印的有“江左书林”、“静乐斋”、“万元斋”、“味根斋”、“本衙藏版”等木版本,后来石印和铅印本也不少。近现代的一些名家又根据各自的体会,编写了各种《橘》谱的校注、改编本,使这部古谱在今天仍有勃勃的生命力,被公认为象棋爱好者必读的名著。众多版本中又以杨官磷注解的《橘中秘新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和刘剑青、刘健父子合著的《橘中秘详解》(成都时代出版社,2001年)最受欢迎和好评。后人有诗赞日:
三百年来一卷奇,橘中玄秘只君知。
官为何物奚堪恋,我爱枰中十万师
汉字里的生肖—申猴
汉字里的生肖
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维度。经过漫长岁月的陶冶洗涤,中国人形成了干支纪年法和生肖纪年法,生肖纪年是干支纪年的补充。这两种纪年方式,承载了众多的文化信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伴随着生肖纪年方式,人类与自身生肖属相的关系随之衍化,产生了生肖文化。
中国古代十二生肖文化的一个核心是与阴阳五行观念结合。在中国古人眼里,“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是民间生命信仰的一部分,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联,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他有关的人生现象。如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阴阳八卦相配合,组成民间信仰体系。
十二生肖图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今的两个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与生肖对照表,来源网络。
在中国生肖文化中,生肖不仅与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人一生的命运也紧密相连。本命年的观念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即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生肖,就是其属相,以后每到这一生肖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 12 年,就会遇到自己的本命年。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和特定年份的象征符号,日常生活中关于生肖猴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人们将这些文化信息汇总,并进行解读与传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肖猴文化。
申猴形象来源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在每日十二时辰中,大约为下午 3 时至下午 5 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比较兴奋,喜欢啼叫,故以申时为猴。另有“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
据考,生肖猴的形象,一者来源于猴,另外一个则为猿。猿与猴的区分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结果,古人猿猴不分。在古代典籍中,猿与猴形象并存,反复出现。
图为申猴图,来源网络。
申猴的传说故事
鲁迅先生曾引经据典,认为,中国有关猴的神话最早脱胎于大禹治水传说中的无支祁。《太平广记》引《戎幕闲谈》称无支祁是淮水涡水一带的水神,“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图为《太平广记》,来源网络。
上古时代有另一神通广大的猿猴——夸父。《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或作夸父)。”禺即猿猴,意指夸父是一只猿。但有学者指出,这种说法是说夸父族的图腾是猿猴。不过不管怎样,除了《山海经》,晋代王嘉《拾遗记》、《神后记》等众多典籍都讲到了猿猴形象,不仅涉及人类对猿猴的崇拜情结,而且投射出人类自身的精神面貌,由此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生肖猴文化。
图为举父(或夸父),来源网络。
从唐始,中国的生肖和猴文化中出现了一只来自天竺的猴子——大颔神猴哈奴曼(梵名 hanumana)。在印度神话中,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被称为“风神之子”,能飞腾变化,高如塔楼,力大无比,面色红赤,毛色金黄,尾长无限。胡适先生曾认为哈奴曼是《西游记》中孙大圣的原型之一。
图为印度神猴哈奴曼,来源网络。
申猴的寓意
自古以来,“猴”多为聪明伶俐的代表,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灵猴”,古人讲究阴阳五行,阴、阳、金、木、水、火、土,猴子属“金”,所以我们也称之为“金猴”。
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古人在年画中,画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猴子向枫树边挂印,寓意“封侯挂印”;九只猴子攀爬在松树上,寓意“延年益寿、富贵永久”;桂花树上,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旁边还有一只小蜜蜂。在这里,是用“桂”谐音“贵”,“猴”谐音“侯”,“背”谐音“辈”,“蜂”谐音“封”。寓意花开富贵,福禄封侯(辈辈封侯)。
图为汉代黄玉马上封侯摆件,来源雅昌艺术网。
北京白云观里的“三猴”作为猴子的祈福形象是极为著名的。这三只猴子的位置很分散,如果不注意,还很难一一寻到,所以民间就有了“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俗谚。一般人去白云观,都会去摸石猴,借以祈福,以至于因风成俗。
图为北京白云观里的“三猴”之一,来源网络。
猴与侯同音,“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上有“海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秦汉时代,封侯拜将。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
在古人眼中,猴不仅通“侯”而借以祈福,也因其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相像的灵长类独特秉性,而被哲学家们赋予了某些礼教的色彩。后人把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简化为“三不主义”,并以猴子形象予以具象化。在传世的石雕中,三只猴子分别双手捂口、捂耳、捂眼,形象生动。在生肖猴的形象中,“三不猴”可谓是移风易俗的典范,可以看作是儒家文化的世俗化。
图为清象牙三不猴摆件,来源网络。
这些隐喻、暗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中国人希望借此招福纳祥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其祈求吉祥的文化观念。
成语诗文
成语如“朝三暮四”、“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
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猴年马月”等;
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越少”;
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来形容他发配途中遇赦还乡的喜悦心情;有感于孙悟空敢于反抗玉皇大帝、善于识别真伪、能够驱魔除恶的真本事,亦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壮美诗句。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杜甫《秋兴八首》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马戴《楚江怀古》
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体验项目古法拓印术—生肖猴
博物馆集齐十二生肖形意字、吉祥语合体字、名家名作等上百块拓板,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一幅幅拓印作品。在体验的步骤中,了解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或图形,怎样保存下来,给予人以责任感与使命感,更直观理解中华文化本身,感悟拓印的乐趣与美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拓印工具
拓印工具
拓印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武.生肖猴的前世今生[J].金融博览,2016(03):72-75.
[2]夏周勇.猴年说猴[J].江南论坛,2016(02):62.
部分图片、文案来源网络,侵权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