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神秘祆教:拜火教,传入中国后,一大半的造反都由它发起
火,对于人类来说是光明与温暖的象征。火给人类发展留下的印记是无法磨灭的,许多文明中依旧留着火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今中外的“火崇拜”,以及历史悠久的拜火教起源。
我国古代,有燧人氏的传说: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
在很久很久以前,先民只能吃生食,瓜果蔬菜倒还好说,生吃鱼虾蚌蛤对于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人的肠胃一旦食用了腥臊恶臭的生食,就会闹肚子,以至于疾病流行。有一圣人燧人氏横空出世,教会人们用火烤制生食,为人们解决了疾病之苦。先民拥护燧人氏,于是便将其奉为首领。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常常会说“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话,而燧人氏正是三皇之一。这位给人类发明了人工取火法的先人被奉为万民之首,可见他的发明对人们来说有多便利,以此竟能得到人民群众最高等级的崇拜和尊敬。
在古希腊神话里,亦有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普罗米修斯作为第一批先知者,肩负着教导人类制造工具的使命。原本普罗米修斯打算传授人类火种的使用方法,可宙斯却不愿将火传播到人间。无奈之下,普罗米修斯便悄悄地在太阳车上获取了火种,将火种交给先民。普罗米修斯盗火一事使宙斯大发雷霆,所以普罗米修斯被困锁在高加索山上,有一只老鹰每天都要将他的内脏吃光,随即内脏又会在第二天长出来,周而复始,无休无止。
火有诸多妙用,因此古代的思想体系里处处都有火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一些宗教中,如我国传播度最高的佛教和道教,虽然并未出现火焰崇拜,但却有“香火”的说法。一个神祇有多少香火,就是该神兴旺或衰败的象征。
对于老百姓来说,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首当其冲就是用于引火的柴。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想要填饱肚子就得做饭,要做饭就需用灶。因此,灶王爷是中国神祇里最接地气的存在。
那么,灶王爷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为灶王爷是炎帝死后所托;
二说是灶王爷就是火神祝融;
三说为道家的“种火老母”。
不过,虽然每种说法各有不同,但灶王爷的原始神与火有渊源这一点是类似的。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这一节日的起源是上古时期的火焰崇拜。在彝语里,火把节为“都则”,意思就是祭火。如果火焰焚烧过度,被烧的东西就会化成灰烬。因此,在许多传说中火焰都是神祇用以惩恶的利器。佛教传说的十六层地狱,便是恐怖的火山地狱。
随着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时代到来,许多关于火的文化寓意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不过,火焰为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的本质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过生日时,一定要在蛋糕上插蜡烛,对着火苗许下愿望。逢年过节,更是要燃放焰火,以此来庆祝生活之美好。纪念先烈,要点燃长明灯,缅怀他们在世的功绩。
根据文献记载,拜火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宗教之一,时至今日国外还有不少拜火教的信徒。在拜火教中,至高神是光明神阿胡拉,拜火教的信徒认为生活中看见的火焰就是阿胡拉的化身,亦是教徒祭祀的对象。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拜火教”这个说法,古籍将拜火教称作“祆教”。
据该教教义,拜火教的创建者琐罗亚斯德是古波斯的第一位先知,据说他诞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不过,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同。琐罗亚斯德降临人世后,得到阿胡拉的神启,于是,便创建了拜火教。从拜火教的信仰形式来看,琐罗亚斯德借鉴了古雅利安人的多神教元素。
拜火教的教义,是“善恶二元神论”。拜火教徒信奉的至高无上的典籍,就是《波斯古经》,亦被信众称作《阿维斯塔》。每个信奉拜火教的教徒,必须要遵守三大原则,分别是善思、善言和善行。拜火教徒坚信,只有遵守这三大原则,才能战胜邪祟与黑暗。
在拜火教信仰中,造物主阿胡拉制造了七种元素,亦是七大善物,它们分别是天、地、水、植物、动物、人类和火焰。时至今日,在伊朗文化中我们仍能见到“七”这个数字的特殊含义。对于拜火教信徒来说,火焰无疑是最神圣的东西,它预示着生命的诞生和光明的出现。
正因为信徒崇尚火元素,所以琐罗亚斯德教才会获得拜“火教”之名。
根据考古界取得的物证,早在三千年前拜火教就已经活跃于两河流域和今伊朗地区了。到了公元前55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拜火教更是被波斯帝国奉为“国教”,当时的拜火教徒遍布波斯帝国,十分繁荣。不过,到了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使波斯帝国开始全面伊斯兰化,波斯人的信仰发生了改变。虽然在当时仍有不少拜火教徒,但式微的发展态势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伊朗的伊斯兰教信徒占当地总人口的98%,不过,即便是在当地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当下,依旧有许多信奉拜火教的信众,这些信众成为最古老的波斯文明的承载者。因为这些信众从来不与外界通婚,所以族群内部始终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现在的波斯语中,仅有60%的词汇继承自古波斯语,其余部分则来自阿拉伯文。那些信奉拜火教的信徒,则依旧保留着使用古波斯语的习惯。
公元七世纪中叶,古波斯人无法抵挡阿拉伯人的铁蹄,他们不得不臣服于阿拉伯人的统治,被迫做出妥协。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有两个:
一是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公民,改信阿拉伯宗教,成为与阿拉伯人地位等同的穆斯林;
二是依旧信奉拜火教,但社会地位要低人一等,还需课以重税。
迫于生计及种种思考,绝大多数的波斯人选择了妥协,尝试接受由阿拉伯人带来的新兴宗教。不过,在当时也有相当多一部分拜火教信徒不愿改变信仰,亦不愿受阿拉伯人的奴役,于是他们选择背井离乡,在大海之外寻找落脚处。一些波斯人克服了风浪,来到印度西海岸,他们便是帕尔西人的祖先。时至今日,帕尔西人已成为印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些来自波斯的拜火教徒已融入了另一个国度。
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所向无敌,他们相继毁灭了波斯的拜火教、中南亚的佛教以及古埃及文明。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人着实可称得上是人类史上最“成功”的殖民者。在阿拉伯人占领的土地里,其原住民族均被清理殆尽,或背井离乡,或融入阿拉伯世界。在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苏丹北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这些国家里,人们几乎已淡忘了原住民族。
令人唏嘘的是,今天的伊朗,早已成为阿拉伯世界忠诚的卫道士,鲜有人记得曾在三千年前一度兴盛的拜火教。
中国人对于拜火教的记忆,大多是出自《倚天屠龙记》。
在书中,金庸先生使用了许多拜火教的元素,使明教看似源于拜火教。
那么,明教的起源真的是拜火教吗?
安息王朝时期,摩尼创造了一个集百家之长的宗教,也就是摩尼教。摩尼教融合了许多宗教的特点,其中,既有拜火教的火焰崇拜,又有佛教、教的一些教义或神祇,就像是一个大杂烩一样。不过,虽然摩尼教借鉴了许多拜火教的元素,但二者之间的教义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波斯拜火教自创立之初,就存在“血缘垄断”的特性,为了摒弃这种特性摩尼教提出了各民族各人种平等的教义。除此之外,虽然摩尼教与拜火教一样,认为世界上有黑暗与光明的两极分化,但摩尼教却认为人类的肉体是欲望产生的源头,亦是困锁灵魂的囚牢。想要通往光明,就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肉体修行,所以摩尼教的教义中有许多节制禁欲的成分。也因为摩尼教教徒普遍崇尚光明,所以在被引入中国以后,被冠以“明教”之名。
甚至传入中国后,一大半的造反都由它发起。
明教在中国的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五代十国、宋、元、明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往往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五代梁贞明六年(920)母乙以此发动起义。两宋时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不断组织农民起义,最著名的有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还有一个“BUG”。
小说称明教的始祖是一位名叫“山中老人”的老前辈,现实里这位“山中老人”霍山与拜火教和摩尼教并无瓜葛,他的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而且,他亦非宗教的创始人,只是伊斯兰教的传道者罢了。
参考资料:
【《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史》】
拜火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宗教
马自达” 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听说过,汽车头部的翼状标志也广为人知。其实这个名字和图案都来自于拜火教(祆教)。“马自达(Mazda)” 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名字的一部分,原意是 “智慧”。翼状的图案来源于拜火教的标志 Faravahar,如下图:
1. 起源
拜火教(Zoroastrianism,也称祆教)具体起源于何时何地已经不可考,应当是从印欧人早期对火的崇拜继承发展下来的。因此早期的神话、经典和仪式上都与古印度婆罗门教有相似之处。
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是土库曼斯坦的 Gonur Tepe 遗址(大约公元前2500年),发现了拜火的祭坛、圣水等一系列与后来拜火教描述接近的文物。
拜火教的标志 Faravahar,根据时代和使用情况有不同的变形,比如后期萨珊波斯就大幅修改了这个团。其最完整的版本如上。由于拜火教和伊朗之间的关系,这个标志往往也被用来代表伊朗和波斯,而不一定具有宗教意味。下图是波斯波利斯遗迹上的一幅 Faravahar 浮雕,非常漂亮:
2. 开创者
大多数人都将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又名查拉图斯特拉,苏鲁支)确立为拜火教的开创者。欧洲人对于拜火教的称呼也来源于他。从文献推断,琐罗亚斯德出生时间从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700年都有可能。出生地点相对准确一些,大约是今天的伊朗东部、阿富汗、中亚一带。这与上面提到的早期拜火教遗址很接近。
琐罗亚斯德大约30岁的时候受神启示,对传统的多神信仰进行吸收整理,专尊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开始传播一神信仰(这个年龄与耶稣和释迦摩尼差不多)。最初他身边的人普遍反对,也受到了官方打压,不得不前往他乡,最后成功说服了一个国王,以此为契机将改良后的宗教传播到各地。最后大约七十多岁的时候被入侵者杀死。
在诸多希腊语文献中,琐罗亚斯德经常被认为是占星师。但这种说法基本可以肯定是以讹传讹。后来用于称呼占星师,贤者的 Magi 这个词原本就是指琐罗亚斯德和拜火教的教士。
3. 发展
从琐罗亚斯德开始,拜火教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前期(创始至公元前332年前后,也就是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拜火教最早在琐罗亚斯德生前活动的范围内传播,主要是伊朗东部,阿富汗北部,中亚等,随后逐渐向中国西部,巴基斯坦,伊朗西部发展。大约在公元前6-7世纪,米底人和波斯人都已经开始信仰拜火教(根据古希腊的文献和中东地区的考古证据)。拜火教也随着这两大势力的发展逐渐向西传播。在波斯的帝王中,大流士一世应当是第一位明确表现出虔诚的拜火教信仰的。不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们普遍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对其他信仰并不排斥。
亚历山大入侵后拜火教信仰与波斯帝国一起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神庙、圣火都被大量摧毁,教士被杀。亚历山大也因此被视为恶神的化身。虽然在波斯当地的一些小王朝和波斯之外的地方(例如阿塞拜疆)延续了拜火教信仰,但是典籍的逸散和教士的被杀导致拜火教的传承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考虑到当时拜火教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教士口口相传,并无书面记录。其后的时间里,波斯本土先后被塞琉古帝国和安息帝国(帕提亚)统治。安息人在文化上混合了希腊、巴比伦和波斯,拜火教在民间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在波斯以外的地区,拜火教已经传播到了北印度,分别对孔雀王朝(印度人)、大夏(巴克塔利亚,上层的少数希腊人和下层的多数印度-伊朗人)和贵霜(月氏人,即吐火罗人)、以及没有形成强大国家但是势力一直不小的粟特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别值得一提的是粟特人。其他民族和国家中拜火教都不是主流,后来更是逐渐让位于佛教,而大部分粟特人都坚持了拜火教信仰,成为波斯人以外重要的拜火教徒团体,并影响到了突厥等周围民族,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向西,拜火教混合了中东和希腊地区的其他信仰,最终形成了密特拉教,并在罗马帝国早期大为兴盛,最后随着教的兴起而衰落。密特拉本身在原始印欧人的信仰中是三大阿胡拉之一,只是在琐罗亚斯德改革后退居二线,但依然受到不少人的重视。
3.2 中期(自萨珊波斯于公元3世纪兴起,至公元7世纪其被阿拉伯人灭亡)
萨珊波斯自命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和继承者,大力扶植拜火教为国教,收集并整理经典,培养教士,形成了宗教(拜火教)、(萨珊波斯)、民族(伊朗人)的结合。在这段时间,拜火教的地位甚至比前期更高,出现了官方认定的大祭司。同时,每位君主铸造的硬币上都会有自己的侧面像、名字以及火坛的浮雕。相对而言,其他宗教也就因此受到了挤压,特别是由于萨珊波斯长期与罗马帝国斗争,境内的徒生存境遇不佳。萨珊波斯的拜火教教义与前期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之后最为重要的宗教人物——摩尼。摩尼大幅吸收了佛教、教和犹太教的思想,以及拜火教中的佐尔文派,改革了拜火教。他开创的宗派被称为摩尼教,也就是明教。“食菜事魔” 实际上指的是 “食菜事摩(尼)”。当然,和历史上诸多的宗教改革者一样,摩尼最后被拜火教教士和官方围攻,最终死于狱中。相比拜火教,摩尼改革后的教义更加完善,更加普世,教团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完整,因此尽管摩尼从开始传教到死亡不过30年,其思想在波斯境内收到严厉打压,但摩尼教的扩张速度极快,从北非到中国都有存在,而且持续长达一千年。回鹘汗国曾经以摩尼教作为国教。
3.3 后期(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至今)
拜火教作为和官方结合紧密的国教,在阿拉伯入侵中遭到重挫。神庙、教士和文件被大量摧毁。在四大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时期,普通平民被视为有经人,可以保留拜火教信仰,但必须交税。但是在阿巴斯王朝,拜火教徒的地位被降低为卡菲勒。 随着伊斯兰教在波斯境内传播并逐渐本土化,以及异教徒在语言、生活等方面受到了区别对待,同时由于伊斯兰教在诸多方面与拜火教颇为类似,大量拜火教徒转而皈依伊斯兰教。后来伊朗的萨曼王朝就是由拜火教改信伊斯兰的萨珊波斯后裔。尽管如此,一直到阿拉伯征服后的300年后,从两河流域到河中地区依然存在不少拜火教神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摧毁拜火教信仰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突厥人和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伊尔汗国、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都对拜火教严厉打击和政策性歧视。比如,拜火教徒不能穿新衣服,也不能穿白衣服。直到1925年,巴列维王朝作为近千年来的第一个伊朗本土王朝,对待拜火教徒的态度有所松动,将他们作为伊朗民族主义的象征之一加以扶持,消失了千余年的Faravahar标志出现在了国徽上。
伊斯兰革命后,拜火教徒在伊朗大约有两万多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亚兹德等地。目前,至少在理论上,拜火教信仰是受伊朗宪法明文保护的,有专门的款项扶持,议会里也有一个议席专门保留给拜火教信徒。正是由于长期在伊朗境内遭到压制,一批拜火教徒移居印度,形成了目前最大的拜火教信徒团体,以及印度重要的少数民族——帕西人(Parsi,其实就是波斯人的意思)。也幸亏有他们的存在,否则许多拜火教经典和习俗恐怕都已经不可考了。 帕西人里有许多响亮的名字。比如塔塔集团的创始人贾姆谢特吉·塔塔,皇后乐队的主唱弗莱迪.墨丘利,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目前尼赫鲁-甘地家族有一半血统是帕西人)。
4. 教义
拜火教毕竟发展了这么多年,所以其教义也在不断的变化,包含了诸多神话和阐述。我只能简单的说一说。原初有两位神:阿胡拉玛兹达 (善,光明) VS 安格拉曼纽(恶,黑暗)。他们都不是被造物。前者创造了一切善,六大善神,宇宙,世界和生灵,而后者创造了一切恶和对立。这是第一阶段。恶神不断侵袭世间,败坏道德,与善神作对,双方以及宇宙各被造物都参与到这个过程。这是第二阶段。而在善恶最终决战时,前者终将战胜后者,人类也会在救世主的带领下加入,善良的神和人将宇宙恢复到完美的状态。这是第三阶段。
因此,人类必须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都保持善良,崇拜光明。死后会根据生前的言行接受审判,分别进入天堂(善)、地狱(恶)、以及阴暗之所(善恶相当)。最后,当宇宙进入第三阶段时,所有都会接受最终审判,恶人遭受永恒的烈焰之苦,善人则会与诸神一起在乐园中获得永生。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在思辨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徒们逐渐发现创世这部分存在一些漏洞。如果善神和恶神都是自始出现,同时存在,那么他俩又是被谁创造出的呢?因此后来产生了上文所述的佐尔文派。佐尔文是时间之神,超越了善恶的存在,由他生出了阿胡拉玛兹达和安格拉曼纽。在萨珊波斯时期,佐尔文派是官方扶植的正统。但是在阿拉伯征服之后,这种思想逐渐在拜火教团体中消失了。
5. 仪式
入教礼:一般在少年15岁之前举行,性质与天主教的坚信礼类似。在教士主持下,少年进行祈祷,给自己系上三匝腰带,象征着在思、言、行方面做到至善,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要保留此腰带。
祈祷:每天5次,分别在日出、正午、下午、入夜、午夜。信徒们要洗净脸、手、脚,解开腰带捧在手中,两眼望着圣火向阿胡拉玛兹达祈祷,最后系上腰带。以上是目前拜火教最大的信徒群体印度帕西人的做法。
节日庆典:每年7次,分别献给阿胡拉玛兹达及6位善神。节日当天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祈祷、宴饮。最重要的节日是诺鲁孜节,也就是新年,设立在每年的春分日。直到今天中东、中亚和我国西部省份的诸多民族还庆祝这个节日。
拜火:火焰是最为神圣的。教徒和教士们往往在仪式中戴上口罩,以防说话时唾液溅出污染火焰。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最重要的祭祀典礼上,就要用混合了麻醉物的圣水淋洒在圣火上,作为净化纯洁。
圣火分为好几个等级。普通人家供奉的火焰是最低级的,可以熄灭;第二级的圣火要从16种不同职业,同时信仰和言行都很纯洁的教徒家中供奉的火焰中提取火种,供奉在城市的神庙里,永不熄灭。最高级的胜利之火则是要从全国范围内千余个不同的家庭获得火种,然后再加上闪电击发的天火。伊朗个别地方的胜利之火据说已经保持了近两千年。传统上圣火都是用高级木材引燃并不断加入,后来似乎还出现了天然气的火焰,非常壮观。
另外,拜火教是不崇拜圣像的,阿胡拉玛兹达没有形象,Faravahar上的人形是国王或者天使,授予王权。拜火教在早期甚至没有神庙、祭坛、和祭祀,只有火坛。后期逐渐出现了神庙,但依然没有神像。
葬礼:分为三天。第一天,由专人(类似于印度教中的贱民,因为尸体不洁)清洁尸体,穿上寿衣;第二天,教士为死者诵经,家属站在远处告别,然后将尸体移至墓地。墓地造型不尽相同,但尸体都会露天放置,棺材上不加盖,让猛禽或猛兽或者狗将遗体大部分吃完,然后收集剩下的残骸堆在一起,自然风化。如果遇上雨季,还必须在残骸的堆积处加上过滤装置,以免污染水和大地。
6. 习俗
目前考证出的习俗大多来源于印度的帕西人团体,也有通过显存文献研究出来的。
洁净:拜火教对洁净的要求很高,因为干净也被视为善的一种,而污秽自然是象征着恶神,要尽量避免。这种洁净体现在生活中的多方面。首先是身体要洁净,勤洗手洗脸,包括在每日祈祷前的清洗。在特别重大的祭祀前,或者特殊人群中,要进行极为复杂的清洗仪式。与之相对的,尸体、头发、指甲特别是血液(也就是一切脱离于人体的东西)都是不洁的。其次是饮食要洁净。伤人和庄家的动物、昆虫,或者无害但是看上去讨厌的生物不得使用。不仅如此,而且要尽量捕杀。再次,居所也要清洁。勤打扫,金属物品要保持光泽,等等。同时,对待自然,比如水,大地,也要尽量清洁。比如不得土葬,不得随地吐痰等等
。
重视牛和狗:狗在拜火教中地位极高,至高圣典《阿维斯塔》中,有专门的篇章讨论虐待狗应该如何惩罚。其中的 “虐待” 还包括不给狗吃好吃的。狗被认为有驱赶邪灵的能力,因此在祭祀和葬礼等重要仪式中都会参与。联想到欧美对狗的喜爱,这很可能也是继承自早期印欧人的风俗,而不仅仅是游牧民族的习惯。对比一下,阿拉伯人就非常贬低狗。拜火教同样也比较重视牛。牛和人被认为是阿胡拉玛兹达最完美的造物(当然,之后被恶神污染了)。牛不仅被作为祭品,而且白色公牛的尿液是专门用来清洁死者用的。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也同样有这个传统。
极其重视血统:上文说的入教礼,由教士主持。他首先要检查孩子父母的宗教信仰。亲生父母双方都是拜火教徒的,孩子才能入教(即使这个孩子从小就被一对拜火教徒领养了也不行)。对血统的重视还体现在最近亲结婚。人类早期,亲兄妹间的婚姻不在少数,埃及法老和波斯王族都有这个传统。后来随着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习俗逐渐成为了禁忌。然而直到公元10世纪,拜火教的一本重要著作中依然确定了近亲结婚是最佳的婚姻形式,而且不仅仅是兄妹,甚至包括了母子和父女。这一点在中国的史书中也有记载。《北史 - 列传第八十五 - 西域》中写到波斯人的婚姻:“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另外,西安发现的《苏谅妻马氏墓志铭》,这对苏谅夫妻俩都是波斯后裔,拜火教信徒。其中汉语部分只写了马氏是苏谅的妻子,但是在巴列维语的墓志铭中,写到马氏还是苏谅的女儿。当然,现代帕西人已经不这么做了,但依然会尽量争取表兄妹和堂兄妹之间结婚。同时跨种族的通婚也越来越多了,毕竟帕西人的数量太少,很难做到严格的族内婚姻。显然,由于对血统的重视,拜火教从来就不是一个普世宗教,也不对外传教。这一点与犹太教很像。但即使是犹太教,也接受外人在特殊情况下皈依,而拜火教要远为严格。这也导致了目前拜火教团体的人数急剧下降。许多人士不得不考虑对现有的习俗进行改革,以更好的维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