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路走好!80岁知名导演张鹏翼因癌症去世,曾与吴京郑少秋合作
9月26日,根据台媒的报道,知名导演张鹏翼因癌症去世,享年80岁,消息一出,让不少圈中人震惊不已。
张鹏翼导演入行已经很多年,早期他在邵氏电影公司工作过,先后执导了多部根据古龙小说改编的电影。
在那个设备相对落后的年代,他对电影节奏、气氛渲染以及场面设计的把控相当到位,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武打戏。
他执导的一系列作品中,比较有名的是《楚留香》系列、《大旗英雄传》、《刀魂》、《策马啸西风》等,合作过的大咖也是数不胜数,包括郑少秋、吴京等等。
不过,《策马啸西风》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口碑很一般,不少观众觉得剧情太杂乱无章,人物关系令人头疼,造型设计太夸张。
尤其是西门吹雪的写字长袍以及傅红雪的冲天辫,违和感十足,相信看过这部戏的观众,对此印象很深刻。
年岁渐长以后,张鹏翼也没有淡出影视圈,而是继续活跃在一线。去年,曾传出他将拍摄电影《七剑》。
这部戏的拟邀演员非常强大,包括洪金宝、周一围、樊少皇、张天爱等,可惜电影还没开拍,他就离世了。
朱延平导演听到张鹏翼病逝的噩耗后,悲痛不已,特意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悼念。
朱延平写道,张鹏翼算是我半个师父了,当年他做《少林寺18铜人》的副导演时,找我做场记。后来,他执导的几部卖座武侠片,我则负责当副导演。在电影圈,现在还叫我小朱的人已经没几个了,他就是其中一个。
朱延平还提到,张鹏翼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有4个月。5月份的时候,他仍在内地筹备新戏,却意外发现自己得了胃癌末期,于是匆忙回台治疗,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
说起来,最近真的很多知名导演去世。上个月19日,有“电影教父”之称的李行导演,因心脏衰竭病逝,享年91岁 。
李行执导过很多琼瑶剧以及文艺电影,捧红了一大批明星,因此大家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时,都很伤心。
他的丧礼上,很多久未露面的导演、演员也现身了,其中包括侯孝贤、秦汉、杨贵媚等等,可见其地位之高。
最后,希望张鹏翼和李行两位导演一路走好,亲人们早日走出失去最爱的阴霾。
观器味道 融通无碍——萧耘春的书缘人生
文 / 陈 纬
[学人档案]介绍主要活动于浙江苍南地区的学者、书法家萧耘春,总结其在宋代民俗研究及章草书学上的成果、认识,兼及萧耘春与张鹏翼、苏渊雷、钱钟书等师友的交往。
萧耘春,摄于2016年
1931年2月,我的老师萧耘春出生在浙江苍南县(当时为平阳县)石砰乡外湖。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沿海最南端,历史上一直属平阳县辖域,1981年方从平阳县分出。苍南是个新名,意思是玉苍山之南。一条鳌江将平阳与苍南隔开,故这片土地在当地叫作“江南”。在我少时的印象中,“江南”人能做生意,宗族观念牢固,尚武,早年时有闻说“江南”宗族间械斗的事情。江北的平阳人一度甚是鄙视“江南”人,以为那是没有文化的地方。其实平阳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出自苍南,如南宋诗人林景熙、林升,明代画家吴第,清末宿儒、教育家刘绍宽,书法名家杨悌,当代文史大家苏渊雷,以及我的另一位业师、当代书法篆刻家林剑丹也是“江南”人。自古有“东南小邹鲁”之誉的平阳,文运倒是让苍南分去了一大半。
我认识萧先生是在平阳分县前的1980年夏,那年我上高中。平阳县文化馆筹办了一份文艺刊物。当时萧先生五十出头,担任这个刊物的主编,久违的文艺春天让他充满着。他组织了一次全县范围的文学作品加工会,参加者从刚平反的老作家到爱写作的中学生有近百人。那年夏天,注定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支点。我大胆地将一篇课堂作文向县文化馆投稿,想不到未及几日萧耘春老师就辗转将电话打到临我家边上的小车站,通知我到县里参加文学作品加工会。这个电话于他而言或许只是件小事,我却因了这一个电话确定了人生方向,而他成为我的恩师,对我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
萧耘春是家中独子,父亲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就为他请来先生教授《古文观止》,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13岁时他到平阳县城上县立初级中学,教授国文的老师是著名诗人、书法家张鹏翼先生。他偶然临摹学校礼堂圆柱上张先生对联作品,颇为神似,被张先生发现,甚是惊异。再是他的一篇文言文作文《读李密〈陈情表〉后》深得张先生赏识,于是被张先生招致门下学习古诗文和书法。张鹏翼为前清生人,他的授课方式完全是旧式的,强调苦读与顿悟。萧耘春随张鹏翼习书,一开始张先生便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要先把诗和古文学习好,至于书法可以慢慢来。”随后给了他一本《艺舟双楫》,说:“慢慢读,不懂再读,总有一天会读懂的。”从此,他就按张先生说的话去做,一辈子的功夫都花在读书上。
新中国成立后,萧耘春逢上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二十岁左右的他朝气蓬勃,对工作充满着热情。他先是在当地做乡村教师,21岁时因有出色的写作能力,调到平阳县文化馆工作。1953年,他协助时任温州地区文管会副主任的金石大家方介堪,几经周折在平阳搜得了名碑《晋朱曼妻地莂》,此碑自此成为温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他喜欢民间文艺与民俗,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与农民交朋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1956年结集出版民间故事集《野熊与老婆婆》。28岁时他因划为右派被遣回老家务农,做了食堂、畜牧场的管理员。这期间,妻子与他离婚,从此他没有重组家庭,以读书、写字遣日,渐渐养成随遇而安的心态,享受“寂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长期浸淫于章草书法的研习,终于成为一代章草名家。他中学时代的老同学、诗人兼书法家谢云在《寂寞写章草——记书法家萧耘春》一文中说:“‘寂寞’之谓应该说是他写章草书的‘执着’之反映。章草在书体里,较不通俗,难写难认,而他竟为之倾倒不悔。这‘迂’气有如元代画家倪瓒‘迂’于人生寂境,不改其笔。以默度静,落寞为归。如果不是这样,那清纯古雅的笔致,又如何挥濡以染雅格!宁静、安详、幽深、寂之极,净之极,洗去尘迹,飘出尘寰,心灵美化了,精神境界自然高尚,抵御了逆境的无奈,以作书的寂寞驱散人生境遇的困苦,所谓‘澄怀味象’,如此这般,艺术的获取成就在其中。”(《中国书法》2002年第2期)
在这艰辛贫匮的年代,因为热爱读书,萧耘春的内心保持着安静和快乐,他的精神世界并不匮乏。彼时平阳籍著名文史学家、诗人苏渊雷亦被遣返原籍回乡,遂与张鹏翼、萧耘春等当地诗友时常雅集,吟诗唱和、翰墨往来,在乡野间留下种种佳话传说,令人向往。1971年的一天,苏渊雷与当地诗友王光铭、陈镇波一起到灵溪渎浦拜访萧耘春,恰萧先生外出不在。当时已是苍茫暮色,三人便留宿萧家,次日离开时各留诗一首。待萧耘春回到家中,读得友人诗稿,欣然唱和,诗曰:“华岳岱宗未足论,而今始觉他山尊。诗惊风雨来天外,笔走龙蛇留雪痕。罢钓渔人还治水,离群才子漫销魂。三人同梦应逢我,闭户摊书烟水村。”十年后,时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苏渊雷从上海到苍南做客萧家,挥毫写下一联“西风故国萧家渡 夜雨秋灯白石村”。他忆起多年前留宿萧家旧事,又慨而写下长跋:“十年前,余尝偕镇波乘自行车远访耘春,适值其外出,因据高楼,电邀王光铭来聚。无何,耘春归来,诧为奇遇。余因赋长句为赠,一时成为佳话。萧家渡为有宋名臣萧振故乡,林霁山亦居近白石村,因括为联语,奉赠耘春,力学有声,其亦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矣。适十载重游灵溪,不胜感慨系之矣。”
1978年,萧耘春48岁,重新回到平阳县文化馆工作。重操旧业的他焕发了新春,积极参与平阳县文联成立筹办事务,创办《南雁》文学刊物,策划成立浙江省第一个县级书法协会,组织全县文学作品加工会等。我正因此获得机缘成为他的学生。
1981年,平阳县分县,随后他调到苍南县工作。新的地方,一切从零开始,他几乎参与了苍南县所有文化机构的创立工作,先后在苍南县党史办、文联、县志办等工作岗位上频繁调动,敬业奉公的他为此消耗了大量精力。而他最为得意的事却是历时八载完成了《苍南县志》的编纂。旧时文人把修志看作“藏之名山”之事业。张鹏翼师从浙江名宿刘绍宽,当年刘绍宽编《平阳县志》时,张鹏翼因为年龄尚轻,不能参与。待平阳再次修县志时,已年过八旬,无力参与修志。因此,张老不无遗憾地表达对爱徒担纲主编《苍南县志》的羡慕:“耘春啊,我这辈子运气太差了。”在完成县志编纂工作后,八秩高龄的萧耘春又请缨担任“苍南文化丛书”主编,并亲自参与地方古籍的校注等具体工作。
回顾萧耘春的一生,命运于他,有小的起伏但没有大的跌宕,较之那个年代不计其数的命途多舛者,他的经历算是幸运的。生活的磨砺让他感今怀昔,使他培养成了安于精神层面追求的生活理想和以入世精神做事业的品性,安贫守道。他长期居守乡梓,从未离开故土,曾有过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也被他婉拒。他把对外部世界的美好向往转移为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纵向开掘,锤炼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美好隽永心境。他守望乡梓,把自然家园的守望与精神家园的守望交融一体,故其人生水波不兴而又怡然自得,曾经的困厄均转化为其宁静致远的人生财富。
《萧耘春谈章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
二
读书,是萧耘春生活的最大主题,读书之乐也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萧耘春一直记得从师之初,张鹏翼先生对他说的那句话:“先把书读好,书法慢慢来。”随张先生习书,老先生首先强调的是清浊之辨,如何学会清浊之辨呢?只有一个办法,将古代名家书法细细咀嚼,久而久之,自然懂得此中道理。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读书不多、文化品位低的人,即使技巧十分到家,写出来也是俗书。一个“读”字,萧耘春一生恪守不移、受用无尽。
数十年来,萧耘春书一本一本读,札记索引一张一张做,熔经铸史,管他风雨声声急骤,自在神游于字行间,养出真性情。他读书注重做札记,自谓天资不高,不属于“才子”型,读书做学问不走捷径,惟有日积月累,靠笨办法一步一步走。黄宗羲尝诘钱谦益:“用六经之语,而不能穷经。”周作人亦是病于此。萧耘春则清楚地说自己不是“才子”,做不了那种“巧”。他提倡读书要“专精”,要有目的,应明确方向,不可枉费时光。年轻时他对民间文艺有兴趣,后转而关注民俗。由于崇拜苏东坡,他又将关注点缩至宋代的民俗上。他投身于几乎能搜罗到的所有宋代文献书籍中,像淘金者一样专注于各种宋代民俗资料,细细记录,做了无数卡片,2000年汇集出版为宋代文史研究集《男人簪花》。之后又经十余年积累扩充,2011年以《苏东坡的帽子》为题出版。
在《男人簪花》一书的《后记》中,他写道:“纯属偶然。1960年我看到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连注释也一读再读三读四读。突然忆起顾炎武一个很著名的比喻:采铜于山。从此我读书抄抄写写也成为习惯。三年前,我觉得需要找点乐趣,便把几十年来的札记、卡片、索引、纸条翻出来试写一些笔记……便是这个集子里三篇文章。”
一册《男人簪花》,只收了三篇文章,即《男人簪花》《宋人避讳》《说宋人绰号》,却凝结着他数十年集辑宋代民俗文献的心血,透露出他深厚的学养以及专精治学的学术精神。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了解萧耘春读书的专精、学问的细密和文风的趣味。如《说宋人的绰号》一文,洋洋四万余言,征引文献三四百种,钩沉稽古、爬梳剔抉、旁征博引,把宋人绰号这一文化现象说尽、说透、说活。他的文章,贯通了宋人笔记的趣味、清人朴学的严谨和钱钟书式的淹博。王国维曾云:“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情多。”萧先生也有类似的自我剖析,他说:“无论才、学、识,我都不行,我是个苦学派。因为我喜爱,我才学习,藉此作为生活中一项乐趣。我那有关宋代民俗与文学著作《男人簪花》出版后,有几位大学教授看了,异口同声说:此人读书很认真、很细。因为我书是一本本读过来的,都做了札记或索引,极少引用第二手资料。引文都标上第几卷,或卷上、卷下。对书法学习,也类似这样笨办法,有的帖是连续临上五年或十年的。我不想有什么效应,这并非我不食人间烟火,也非有什么特异修养,只因我住在偏僻的县份,少有机会接触名人,或及时有信息反馈。生活在这样环境的人,节奏一定慢一些,趣味也淡一些,要求也简单一些。无论对古人、今人,无论他的书法是妍、媸、怪、奇,只要觉得美,都喜欢。但我对自己只要求不要写得太‘土’,有些书卷气就行了。但有一种‘风格’我不喜欢:狼奔豕突,大喊大叫,仔细看来,一无所有。”(《致谢云函》)
正是因为读书,因为喜欢翻寻宋代文献,萧耘春有缘认识了钱钟书,数十年间书信往来不断,结下一段友缘。1966年,在下放期间,萧耘春偶在友人处得阅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佩服得不得了。他到处打听钱钟书何人,无人知晓,便撰书一封寄往文史出版社,请出版社转呈。不想半个月过后,他便收到了钱钟书的回函。此后,钱、杨夫妇每有新著出版,均寄萧耘春。钱、萧之间又互为唱酬,至今萧耘春藏有钱钟书的信函诗稿数十通。钱钟书也成为影响他一生读书情怀的人。萧耘春常说,在读了钱先生的著作后,他读书也变得老实了,抄抄写写成为习惯,不再用“怀素看法”一览而尽。从钱钟书身上,他领略了广博的学术旨趣与“打通”的文艺才智。
1973年,钱钟书撰诗寄萧耘春,诗云:书来行细报平安,因病能闲尚属官。得醉肠犹起芒角,耽吟心未止波澜。一流顿尽惊身在,六梦徐回视夜阑。为报故人善消息,残年饱饭数相看。当时处于艰难困厄的萧耘春,受益于钱钟书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潜心学问,在人生的苦味中升华出哲思的寂境,净然凝虑,不求闻达。
关于与钱钟书的交往,萧耘春自己很少主动提及。1998年钱钟书仙逝,有记者让他谈谈与钱先生的情缘,他则任记者如何厮磨也不答语,记者只能怏怏而退。有人问他为何不谈,他说钱先生是珠峰,而我是微尘,把微尘和珠峰扯在一起不好。杨绛收到萧耘春的《男人簪花》一书后,回函说:“惜钟书未能得见。”钱钟书曾说:“真正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在意识层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潜伏着一个友谊的种子,咦!看它在心里面透出了萌芽。在温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潜意识中,忽然偷偷地钻进了一个外人。哦!原来就是他!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谈交友》)这段话堪为钱、萧之交的注脚。
《苏东坡的帽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三
萧耘春蛰居苍南一隅,熟悉他的人,对他治学之认真与勤奋深怀敬意,他以书法名世,诗文创作则少为人知。这与他谦逊、自律的个性有关,他对自己要求甚苛刻,诗文作品轻易不示人。
他认为,从师学习不可重蹈先生后履。张鹏翼诗宗杜甫,他便学杜牧;张先生以鸡毫草书名世,他就书研章草,不与乃师同。无论诗文、书法,他总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构思、酝酿,不轻易落笔,慢工出细活。他对古代诗歌研究造诣颇深,苏渊雷对其诗学功力甚是赞赏。1971年卜居平阳期间,苏先生曾“竭一日夜之力,成论诗绝句五十余首”,于80年代出版《论书绝句》,后记别说道:“稿成间加短注,其有未备,倩萧君耘春补充。”其时萧耘春正值不惑之年。
不久前,我读到萧先生1978年自订的一册手稿《谈艺后录》,内收11篇文艺评论文章,内容涉及诗词、书法与文字学等。关于作诗,萧耘春认为,诗既要说理透辟,又要有艺术形象,缺一不可;作诗不可过于用典,尤其不可用典怪僻;今人作诗要出新意,不可做“冬烘先生”。他曾作《论诗绝句》九首阐述其诗学观点。其七“江山处处有诗魂,何限灞桥和剑门。活捉生擒凭赤手,骑驴未必尽诗人”,钱钟书读后,致信评点为“意新语健”四字,并和诗一首。诗云:“惊雷驱雨啼千怪,燕语莺歌乍放晴。亿万诗人齐拍手,急搜奇句捕春声。”
萧耘春不是那种“立马以待”“口出成章”的才子型诗人,也从不做泛泛之辞。他认为:“文思迟速,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只有好坏,才是文学价值的标准。所以刘勰说:‘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西京杂记》三:‘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枚皋赋没有流传下来,而司马相如的赋,至今尚有人读它。黄鲁直《病起荆江亭即事》:‘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据说陈师道作诗是苦吟的,每登临得句,即归卧一榻,以被蒙首,甚至其家婴儿孺子也抱寄邻家。如果这个记载不太夸张的话,这位先生的文思,看来是够迟滞的。但他与秦观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地位的,在词方面,秦观确实占先,但诗创作论当时或以后的评价,陈师道都是高出秦观一头的。文思迟缓以致‘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这两种容易出现的毛病,刘勰认为只有‘博而能一’这张药方了。”(《神思》)
萧耘春苦思冥想而得的诗不多,加之发表的更少,更显出篇篇皆珠玑了。他在《诗刊》2007年6月号上发表《杂诗七首》,如“泼地月华谁是主?参横斗转近三更。风能知趣频牵袂,影不嗔人随我行”“无奈诗魂欺老眼,如烟如梦见娉婷。随缘何用论工拙,吟与寒斋四壁听”等诗句,予人深刻印象。诗歌之外,萧耘春偶写小说。他对佛学有兴趣,研读《坛经》之余,写过一篇中篇小说《传衣》,写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脉而创南宗的传奇故事。通篇迂回曲折,高潮迭起。小说写于80年代初,当时他在平阳县文联创办文学刊物《南雁》,因需要稿源,亲自动笔写下了这篇小说。过了20年,我担任平阳县文联副主席时,于编辑纪念“平阳文联成立二十年”的《文学作品选》一书时在《南雁》旧刊上读到,十分惊讶。问他,他却已经记不起来了。关于萧耘春的苏东坡情结,亦有一事,可见出他的真性情。萧耘春崇拜苏东坡,早年写过《苏东坡传》一稿。稿成,托苏渊雷呈朱东润阅,深得朱先生好评。萧耘春后来得知朱东润也曾写《苏东坡传》却中途放弃,其原因是在做了一年的资料准备后,朱先生认为自己“这一生固然无法享受优游自在的生活,也没有行云流水的消闲”,因而“无法理解”苏东坡,遂决定搁笔。萧耘春自觉也无优游自在和行云流水的生活,对此深有感触,亦一把火将自己的书稿烧了。
《俯拾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
四
萧耘春以书法名世,专于章草一体。自13岁从张鹏翼学习开始,算来其书法人生已有八十春秋。他遵照张先生的要求,避开乃师书风,独开僻径,专精于章草一体,把历代草章经典网罗殆尽,逐家加以研习探究,比勘异同,汲取亲近自己的艺术元素,铸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耗一生精力孜孜于对章草一道的探索,也得益于他甘于寂寞之道的定力。在给同学谢云的信中,他总结对章草研习的经历:“张先生主要精力写今草,从《书谱》上溯二王,他不喜欢学生学他的字,我随他学几年二王,便喜欢章草了。凡是章草,不论大家小家都临,或有偶尔写几个字的如蔡襄,也临一临。或很少有墨迹流传,但确写得好的如方方壶,我也不时临写。我的楷行转学钟繇。我较长时间学习的是皇象、钟繇、索靖、黄道周、沈曾植。写章草是颇为寂寞的,那就让他寂寞吧。”
2008年,他在给学生黄寿耀就教章草学习的回函中说道:
一、皇象《急就章》。几乎所有学习章草者都要临写,要写得宽博、圆润,更要注意朴厚。世传松江本最佳,明拓集珍楼摹刻本也行,玉烟堂本可参阅。
二、简牍中有许多章草字,因简牍出现于不同时地,又与古隶相杂,须得分开。这种章草如能写得返朴归真,一种特殊的美来,极不容易(如要写得生动一些,可参考唐人写经《恪法师第一抄》)。
三、王羲之《豹奴帖》,可同时学王献之《七月二日帖》。虽然古人评羲献楷行草,有所谓右军灵和,大令奇纵,但这两种章草却差别不大。王羲之影响很大,直至清中叶碑学兴起之前,还是王的天下。所以赵孟頫的章草临过《急就章》不止一本,依然属于王的系统。同时或稍后有鲜于枢、赵雍、俞和,直至明初宋克(临写部分),面貌稍有不同,也都在赵的势力圈内。
四、陆机《平复帖》,字不错,但只有八十四字,又无别的书家的字可参照,历来不见有专攻平复的人(近人不谈),可知写这种字难度很大。记得我老师张鹏翼先生用鸡毫笔写今草,偶有平复笔意,但他写章草却近豹奴了。
五、索靖《月仪帖》。我较长时间写月仪,希望你不要写,我们的路子不能走得太近。
六、沈曾植。他先学帖,后学碑,最后碑帖结合。他的章草,从多种隶书中领会,参汉简,不能确指得力于那一二种。纯章草作品很少,只能从他最后几年的草、行、楷中领会。
七、王蘧常。用篆笔写章草,很好,但不可学。还要说几句,宋克章草有自运的,有个性,但不能写得太夸张。俞和《临定武本兰亭序跋诗》和《郭雍兰亭序跋》的布局,临一临,写条幅时有帮助。明末如黄道周、傅山等,都写过章草,但个性太强,只可看看。惟王铎《桃花帖》中有些字可临。
萧耘春这通信札体大虑精、深入浅出,基本厘清了他一生研事章草的体会,书共9页。2011年整理出版的《萧耘春谈章草》一书,全书采用“尺牍”和“附编”两部分构成。除萧耘春尺牍的正文和注解外,附编录辑“历代章草选粹”“历代书家论章草”等内容,成为一册学习章草的经典范本和颇具书学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为一种古老的书体,章草只在汉魏之际有过短暂地存在,而作为书体的演绎,在整个书法史上没有间断过。尽管没有像篆隶、今草、行楷那么普及,历代书家一直将它奉为高古的经典。只是名实之辩一直聚讼纷纭,加之字势古奥、认读繁难,平添许多神秘色彩。萧耘春选择章草作为一生书法主攻,既是取法高古,也是自我挑战。潜修默进,朝夕涵泳,是他学习章草的基本途径。他嬉称自己是“苦学派”,在学习章草的道路上不停止、不知足。对章草的创作在保持古意上出新,有他独到的认识。
萧耘春系统的论书文字不多见。当希望他给年轻人学书法有些提示之时,也总是像当年张鹏翼对他说的那样:“我要他们一定多读书,这点我念念不忘。”曾经沧海难为水,越有丰富的体验,越感觉不可名说。中国人文传统中的书法未必没有技巧、没有概念、没有理论,只是更加注重把对书法之道的参悟渗透于实践之中,把实践中得来的体悟与前人的经验概括相印证。萧耘春对书法的看法,不做玄奥之语,都是大白话式的表达,谦恭儒雅是一个方面,而删繁就简之后的鞭辟入里是值得深入玩味思索的。他十分强调张鹏翼关于书法评价的清浊之分,说浊书不可医治。要学会清浊之辨,只有一个办法,将历代名家书法细细读细细咀嚼,久而久之,自然懂得此中的道理。他在《书家有三等》一文中有一段幽默生动的论说,颇值习书者思考:“袁枚曾把某种诗文,比作三馆楷书,非不工整,求其佳处至死无一笔。既然能写得工整,一定有些功力,为什么引不起艺术趣味呢?写这种字的人,一定是读书不多,书法源流也搞不清楚,甚至雅俗也无法分辨,卷轴之味与他是无缘的。临帖时,脑子里、手腕下,暂时由古人作了主,无意中偷得古人一点意境,所以还勉强可观。一离开古人,仍然是自己的脑子与手腕,便显得凡庸,就是俗书与匠书。正像一位女郎,皮肤白皙,五官端正,但脑子糊涂,神采黯然,俨然一尊拙劣雕塑匠所塑的泥菩萨。如果给一位艺术大师作为模特儿来写生,那位艺术大师只好摇头了。”(《书家有三等》)
萧耘春《论书绝句》曰:“狂歌箕踞醉千觞,进退雍容书卷香。悟到古人精绝处,也无二爨也无王。”在习书之初,他系统学过“二王”诸帖,也专门临写过《爨宝子》碑,最终选择章草。清末以来,有一批学者书家善书章草,其中以沈曾植、马一浮、王蘧常、高二适等为代表。萧耘春是一位学者型的书家,对这些文人书家尤为敬重。时期温州还出一位章草名家王荣年,张鹏翼对他推崇备至。王荣年解放初被错杀,萧耘春与他应没有见过面,但对王氏章草却不陌生。现代学者书家的章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碑帖结合。萧耘春曾用功《爨宝子》碑,有碑的基础,对沈曾植也用心颇多。他上接汉魏六朝,下续明清,将淳古雄健的《急就章》《月仪帖》与近代诸名家进行对接,悉心熔铸碑帖、融合各体,化作简古、沉雄、宽博、圆融、险峻、奇崛、飘举、跌宕、流转并举的章草之美。书法家鲍贤伦认为:“自沈曾植以来,章草三五家,应有萧先生一席。”
萧耘春的书法在与古为徒、陶钧文思的过程中确立了个性,他的笔墨之间充盈着古淡虚灵、气定神闲的书卷之气。不因为追求雍容古丽而沾染丝毫裘马轻肥之气,也不因为长年深居乡梓而沉积些许村儒陬见的寒俭之气。正如书法家金鉴才所谓:“夫书者,文章之余事,而文以载道,故古来书家,皆本乎经术,涣为文章,发之以书,自然随心适意。若萧先生者,蛰居乡里,身无奔竞之劳,心无利名之累,坐拥图书,日亲笔砚,澄怀清心,静观自得,真奇特士也。故行吟挥洒,未有不契乎道而中乎矩者矣。或曰章草甚难,其于萧先生,又奚难哉。”
学者张如元则作诗赞曰:“魏晋风流久渺茫,子昂崛起拓康庄。谁知六百余年后,更有寐翁擅胜场。惺惺身世惜差池,头角折磨极左时。幸有文心磨不去,与君共唱晚晴诗。”
2020年11月15日
萧耘春主要著作:
1. 民间故事集《野熊和老婆婆》,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 稿本文艺评论集《谈艺后录》,1978年自订。
3. 主编《苍南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 宋代民俗随笔集《男人簪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5.《萧耘春书法作品》,杭州出版社2001年版。
6. 校注《苍南诗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 校注《苍南女诗人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萧耘春谈章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9. 散文随笔集《苏东坡的帽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0. 杂文集《俯拾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陈纬 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1期)
「关注」“嘉兴市十佳安监干部”评选活动候选人公示
近年来,全市安监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牢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担当,严执法、强监管、保安全,为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要求,根据全市安全生产五大攻坚和安全生产监管基层规范化建设的工作部署,不断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嘉兴市十佳安监干部”评选活动。
通过广泛推荐,经活动评选组委会研究审定,确定16人为“嘉兴市十佳安监干部”候选人,现公示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公示期:11月30日至12月6日。公示期间,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电话、来信等方式向“嘉兴市十佳安监干部”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情况,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联系电话:0573-82130911。来信寄嘉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407室(嘉兴市中山东路974号)收,邮政编码:314000。
从11月30日至12月7日,在“嘉兴安监在行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群众投票(一个微信号一天只能投一次,每次投票名额为10名)。
候选人风采展示
卜雪峰,男,38岁,大学文化,2005年调入嘉善县安监局工作,现为嘉善县安监局监察大队大队长,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从事安监工作以来,卜雪峰同志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认真履职,勇于担当,对于重点、难点工作能够及时提出富有见地的思路和措施,讲究工作方法,能够协调和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工作,注重工作效率,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荣获2016年度嘉善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度嘉兴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王海强,男,42岁,大学文化,2013年11月至今担任平湖市安监局监察大队科员、副大队长、大队长。
从事安监工作以来,王海强同志作为一名长期受党教育和培训的军转干部,转业不褪色,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他立足所热爱的安全生产工作,无怨无悔,始终牢记一名安监人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2015、201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乌镇峰会保障服务先进个人;2017年平湖市评为执法能手;2017年被平湖市评为优秀公务员和铁军标兵。
石金良,男,56岁,中专文化,2006年11月至今担任平湖市广陈镇安监站站长。
从事安监工作以来,石金良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工作兢兢业业,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将“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贯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他立足所热爱的安全生产工作,无怨无悔,始终牢记一名安监人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2014年被嘉兴市安监局评为“嘉兴市十佳镇(街道)安监干部;2015年被国家安监总局评为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个人和平湖市“安康杯”竞赛先进个人;2015年和2016年被评为平湖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平湖市优秀员和“平湖好人”。
肖洋,女,30岁,硕士研究生学历,党员,2012年7月从事安监工作,现任秀洲区安监局综合科科长。
从事安监工作以来,肖洋同志严守党规党纪,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干在实处,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基层安监岗位上努力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先后荣获嘉兴市“安康杯”竞赛先进个人、秀洲区直机关优秀员、秀洲区党委综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个人、秀洲区政府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吴晓东,男,35岁,本科学历,2009年2月至今在南湖区大桥镇安监站工作,现任嘉兴科技城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局安监环保科副科长。
吴晓东同志从事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立足本职岗位、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勇挑工作重担。2015年1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保障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吴寅根,男,53岁,高中文化,2002年至今担任海盐县武原街道安监站副站长。
从事安监工作以来,吴寅根同志坚持狠抓严管,工作雷厉风行,以身作则,永远冲在最一线。他立足所热爱的安全生产工作,无怨无悔,始终牢记一名安监人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荣获海盐县安监系统先进个人,2016年荣获嘉兴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先进个人。
余建忠,男,41岁,大专学历,党员,2005年5月从事安监工作,现任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安监中队长职务。
余建忠同志从事安监工作以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自学业务知识,不断充电适应岗位工作。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评为秀洲工业园区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秀洲区政府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秀洲区政府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先进个人。2017年被评为嘉兴市安康杯组委会先进个人。
沈永生,男,55岁,大专学历,党员,2005年3月从事安监工作,现任桐乡市梧桐街道安监站站长。
从事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十多年来,沈永生始终做到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为梧桐街道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好转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理论学习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他起草出台了《梧桐街道安全生产管理员管理办法》,为企业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倾心构筑安全生产“ 防火墙”。 先后荣获得桐乡市优秀员、桐乡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今年1月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个人。
张鹏翼,男,41岁,本科学历,党员,2006年10月从事安监工作,现任海宁市安监局监察大队副大队长。
从事安监工作12年以来,始终牢记“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勇于担当,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尽职履责。先后荣获海宁市2013年、2014年、2015年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15年平安海宁建设先进个人、海宁市消防先进个人,2016年嘉兴保障服务重大峰会先进个人、优秀行政执法案卷,2017年海宁市平安建设行政奖励等荣誉。
陈国华,男,46岁,高中学历,党员,2008年10月从事安监工作,现任海盐县安监局副局长。
从事安监工作10多年来,陈国华同志脚踏实地,不断践行为企业服务的实干精神。先后荣获2016年度嘉兴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度获得海盐县小微企业成长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度海盐县优秀公务员、2017年获得浙江省党的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度海盐县优秀公务员。
金晓翔,男,34岁,大学本科,2014年至今担任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监局行业处处长。
经开区企业多,安全生产压力大,自2010年7月开始从事安全生产工作以来,金晓翔同志立足安全生产本职工作,认真履职尽职,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默默耕耘安全生产工作。金晓翔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参谋员、检查员、服务员,牢牢把握经开区安全监管特点,筑牢安全生产监管防线,获得了经开区企业的好评。
黄明甫,男,56岁,高中文化,2011年至今担任嘉善县大云镇安监办主任。
从事安监工作以来,黄明甫同志坚持狠抓严管,工作雷厉风行,以身作则,无论是日常的安全生产检查,还是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都亲自带头检查。黄明甫立足所热爱的安全生产工作,无怨无悔,始终牢记一名安监人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荣获嘉善县消防安全先进个人,2015、2016年荣获嘉善县安监系统先进个人,2017年获得嘉善县优秀特种设备安全先进个人。
黄建,男,55岁,大专文化,担任嘉兴港区安监局职安科科长,2005年从事安监工作。
黄建同事对安监工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从事安监工作以来,该同志坚持狠抓严管,工作一丝不苟,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港区安全保卫和维稳工作中去,每年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港区各项维稳安保工作,确保港区多年来工贸行业领域的安全平稳生产。他立足所热爱的安全生产工作,无怨无悔,始终牢记一名安监人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安全生产事业的发展。2006年度和2010年度被评为嘉兴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17年被评为浙江省党的十九大维稳安保工作先进个人,并多次评为港区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
黄建良,男,54岁,党员,1981年10月参加工作, 2005年从事安全生产工作, 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担任海宁市丁桥镇安监站站长,现为安监站工作人员。
从事安监工作以来,黄建良同志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创新、务实争先”的工作理念,以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安监站全体同志,开拓创新,综合施策,狠抓落实,凡是上级布置的工作,做到迅速抓、争主动、抓到位,各项工作每年在海宁市名列前茅。曾荣获海宁市“十佳安监员”,2008-2013年连续6年被海宁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海宁市委授予优秀员称号,2012、2015年被嘉兴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017被海宁市政府嘉奖一次。
曹震波,男,30岁,硕士研究生学历,党员,2013年7月从事安监工作,现任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安监站副站长。
作为桐乡经济发展的主平台,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安全监管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任务之重,为全市之最。工作5年多以来,该同志始终坚守基层一线,把牢“安全生产”红线,以实际行动展现红船安监铁军风范,多次评为桐乡市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谢中立,男,54岁,大专文化,党员, 2005年至今在南湖区安监局工作,分管过危化科、安全监察大队,并先后在法规科、综合科任科长。
谢中立同志从事安监工作以来,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讲政治,讲团结,严以律己,以过硬的业务本领,果敢的处事魄力,严谨求真的工作态度,为安全监察工作树立了榜样。2015年1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保障服务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度被南湖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公务员。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进行投票
往事|温州书坛耆宿张鹏翼:诗文之外,书法可慢慢来
仲和
九十岁的书法家萧耘春先生前不久论及书法,他第一句话却是年少时听其老师张鹏翼先生对他所说的一句话:“‘你要把诗和古文学习好,至于书法,可慢慢来。’这句话得益至今。”
“有涯岁月为诗祟,强半光阴被墨磨。”诗歌与书法是温州现代文坛耆宿、书坛名家张鹏翼先生(1898—1996)一生全部的精神世界。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美术馆、平阳县委、平阳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振迅鸿归——张鹏翼书法作品展”(7月30日至8月21日)在浙江美术馆8-9号展厅对外展出。张鹏翼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诗集《紫霞山馆诗存》、《张鹏翼书前后赤壁赋》《张鹏翼书<艺概>长卷》等。晚年喜以鸡毫作书,苍劲不凡,挥毫洒脱,发掘了中国书法线条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他认为,\"清\"是书法艺术的第一要素。
对于张鹏翼的书法,苏渊雷先生曾在《张鹏翼书法作品选》的前言中写道:“垂髫学书,80年如一日。历参晋唐诸贤,中岁专攻今草,从孙过庭《书谱》入,兼及怀素,上溯智永、二王,旁涉汉隶北碑,不求变而变,不祈新而新。谓书法最高境界,厥在写我学问,抒我性情,字外大有事在。50岁后好鸡颖作书,另饶韵味。山谷道人所谓‘用三文买鸡毛笔书之’是也。技进乎道,渐近自然,人书俱老,神明不衰,鹏老有焉。”
张鹏翼(1898—1996),浙江平阳人,温州现代文坛耆宿、书坛名家。字自怡,号养拙、忍默居士。其书法从李北海出,晚年喜以鸡毫作书,名重江南,作诗学杜少陵。
温州现代文坛耆宿、书坛名家张鹏翼先生(1898—1996)
张鹏翼书法初从欧阳询《化度寺碑》入,辅以翁方纲求其逼真,行书学李北海《麓山寺碑》、王羲之《兰亭序》,用笔瘦劲,结体内敛,清劲端方。中年后专攻今草,钻研孙过庭《书谱》三十馀年,“池水尽墨”,不仅字法了然于胸,而且文理精熟。五十岁后专以鸡毫笔作书,笔墨语言为之一变,线条柔刚相济、枯湿多变,更旁及汉隶、南北朝碑刻,增其骨力,书风愈显苍劲浑厚,高古清雅。
他曾自言:“余平生耽好诗词古文、释道之学说。治学同时,留身翰墨,无间临池。初从欧阳率更《化度寺碑》入手,复以翁方纲,求其毕真,历数十年。年近40,兼及唐代诸名家,行楷学欧,临《兰亭集序》,小真书习大令(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中年后专攻今草,从孙过庭《书谱》入,兼学怀素,上溯智永、‘二王’。晚年旁及汉隶、北碑。50岁后,专以鸡毫笔作书,用以达到柔中有刚、枯湿多变之效果。岁月匆匆,今已94高龄,仍日日临池不倦,意在立新。”
书法之外,张鹏翼在国学古曲诗词方面造诣深湛。13岁从著名学者王鼎铭学诗,21岁从浙南著名教育家刘绍宽攻诗文。早年参加刘绍宽组织的“戊社”活动,上世纪80年代,参与梅冷生、王敬身、方介堪、吴鹭山等发起的“东山同人雅集”。早年诗学李商隐,后上溯杜甫并以为宗,晚年也受黄庭坚“盘空硬语”笔调的影响,瘦硬通神,吟咏抒怀。其诗有对书道诗理的穷微测妙,如“有涯岁月为诗祟,强半光阴被墨磨”“养拙存吾道,嗜书甘作佣”;有对世俗功利的主动远离,如“云烟过眼功名淡,恻我飘零白袷衣”“慧业三生说,虚名一笑轻”;更多的是淡泊达观的人生态度,如“世路险巇无足怪,秋毫得失岂关才”“秋后情怀甘淡泊,醉馀芒角吐肝肠”“问世无心愁网蝶,清斋有味爱寒菹”等等,读其诗,如见其人。
张鹏翼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崇尚传统,又力主创新,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他以鸡毫作书,苍劲不凡,挥毫洒脱,发掘了中国书法线条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他主张理论与实践并重,天分与功力并重,人品与书品并重。认为\"清\"是书法艺术的第一要素,“笔清”然后论字之优劣。他诗翰并举,在作书的意境上,主张\"道心\"透\"禅理\",认为佛家空虚超脱,道家清静无为,学书者得其妙谛,自有裨益,清空一切才能入神。他曾说:“练书法就像打太极拳,可以运气入静,万虑皆消,富有禅味,且鸡毫作书可达柔中带刚的效果,功夫愈深,效果愈好。若能心到手到眼到,可表达自己的个性,达到性情自怡的境界。”
此次展览也是浙江美术馆为挖掘整理浙江地方文化资源的一次努力。
张鹏翼书法,包世臣论书
张鹏翼书法《黄山谷诗》
张鹏翼书法《李白诗》
张鹏翼书法《韩偓诗》
对于张鹏翼的师友圈,据浙江美术馆陈纬撰文介绍,张鹏翼髫龄时即从平阳清拔贡王鼎铭(1865—1927)学习古文诗词,21岁开始受业于著名教育家、经学家、古文家、诗人刘绍宽(1867—1942),深为业师赏识,在刘绍宽《厚庄日记》中专门提到张鹏翼就有82则之多。早在抗战时期,张鹏翼便参与成立于1928年的平阳“戊社”雅集活动,他的诗句常被刘绍宽评为“冠场”之作。张鹏翼一生膺服刘绍宽,曾呈诗云:“牙签玉轴日相亲,著述千秋富等身,瓯海文章崇此老,桐城宗派更谁伦。”
杨悌(1881—1951)与张鹏翼同门,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生平好学,著述甚丰。书法造诣尤精,碑帖俱擅,所作遒劲峻逸,凝重老辣。晚年移居平阳白石街,与张鹏翼为邻,以读书写字为业。张鹏翼受其书法影响甚大,五十岁后开始鸡毫作书,启发自杨悌。杨悌曾因张鹏翼请,为之撰《紫霞山馆记》,云:“鹏翼从厚庄刘先生游,治古文辞,讲求义法,自韩欧曾王,以至归方姚梅诸家,皆诵读而模拟之,以求合乎古。”
杨悌书法作品
声名遐迩的“棋王”谢侠逊(1888—1987),平阳凤巢人,居平阳县城西门。年间被全国象棋界推为棋坛总司令。抗战期间,为抗战募捐,遍访南洋,力挫群雄,名扬海外,周恩来赞其为“爱国象棋家”。象棋之外能书诗,有《棋王谢侠逊诗文选》一书行世。张鹏翼曾写诗誉其“信有诗才追柳子,曾传奕谱胜《桃泉》。”
与张鹏翼另有交集的平阳同辈诗人、书画家还有画家苏昧朔(1900-1966)、数学家苏步青(1902—2003)、诗人苏渊雷(1908—1995),世称“平阳三苏”。尤其是钵翁苏渊雷,与张鹏翼的交往,更是古横阳城的一段文化佳话。期间,苏渊雷被遣还乡,“吟踪八载滞山城”,在平阳广交朋友,奖掖后学。与张鹏翼最为相契,视为平生知己。张有诗:“少事文章老未休,苦心煞费识刚柔。最难叨契两师友,前有龙头后虎头。”注云:“生平师友最相契者,前有厚庄师,后有钵水翁。”苏渊雷十分推崇张鹏翼书法,1989年,苏渊雷为张鹏翼书法展撰前言,誉其“技进乎道,渐近自然,人书俱老,神明不衰。”
苏昧朔人物画
苏步青书法
陈纬在文章中介绍,除同邑平阳外,张鹏翼与温州其他地方的诗人书画家往来甚密,互相影响。早在抗战时期即时有随乃师参加前辈诗人的诗社活动,与温州同辈诗友便有往来。上世纪80年代,张鹏翼参与梅冷生、王敬身、林镜平、方介堪、吴鹭山等发起的“东山同人雅集”。交流切磋,诗酒唱酬甚笃。在张鹏翼《紫霞山馆诗存》中,留下诸多与温州诗友间的唱和之作。
温州东山同人雅集(左1王敬身,左2林镜平、左3张鹏翼,左4方介堪)
除苏渊雷外,其中与王敬身、方介堪往来唱和尤多。1981年由方介堪介绍,张鹏翼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又推荐张鹏翼参加中日书法兰亭笔会。
张鹏翼对萧耘春、林剑丹、张如元、马亦钊等温州晚一辈的诗书名家影响甚大。萧耘春是张鹏翼的入门弟子,早在中学时期便随之研习古诗文与书法。入门之初,张鹏翼一句“先把书读好,书法慢慢来”平常的话,影响了萧耘春一生,终成就其诗文并重的章草名家。
萧耘春书法作品
当代著名书法家谢云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也是张鹏翼的学生,中学时期便受乃师的影响,擅以鸡毫作书,书求创新,书风天真烂漫。张鹏翼的朋友圈或为多年老友,或为学者名流,或为书画同道,或为后学晚辈,是温州近现代的文化名流群像。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往来书札、交往轶事,是研究近现代温州文化精神与特征重要旁证资料。
——————————
延伸阅读|书法心得杂谈
张鹏翼
余平生耽好诗词古文、释道之学说。治学同时,留身翰墨,无间临池。初从欧阳率更《化度寺碑》入手,复以翁方纲,求其毕真,历数十年。年近40,兼及唐代诸名家,行楷学欧,临《兰亭集序》,小真书习大令(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中年后专攻今草,从孙过庭《书谱》入,兼学怀素,上溯智永、“二王”。晚年旁及汉隶、北碑。50岁后,专以鸡毫笔作书,用以达到柔中有刚、枯湿多变之效果。岁月匆匆,今已94高龄,仍日日临池不倦,意在立新。回顾几十年探讨艺术的艰难历程,殊有感慨,兹将平生所得略述于下:
一、法诀
书法具有抒发作者生活感受、理想、情趣的精神作用,也是一种寄托人情的特殊艺术。要使这一特殊的艺术能得心应手地将内在的精神境界抒发出来,却不是轻而易举、朝夕可得的东西,而是要有持之以恒、知难而进的终身奋斗的精神。君不知?四时花木,虽各有态,但单轮(单瓣)之花易开易谢,重瓣之花则慢放难调;桃花虽艳,但经不起风雨的袭击,然秋菊虽晚,但能傲霜。学书亦然,不可急于求成,要练好坚实的基础功夫。先从规矩入,吃好“开口奶”。如未学规矩,或学不透,速生“巧心”,则为弄巧成拙。同时,学书者心要灵,落想要高,落想高追求自高,追求高,“巧心”自生!在学的过程当中,有学当没学,量力而行,不可好高,不可性急,急则乱,乱则无成。东坡云:“我书意造本无法。"此乃先从法入而后从法出之真言也。当今有些年轻人学书,喜走捷径、闯邪路,为急于谋名而不择手段地寻求“良机”表露自己,真所谓“未吃三日素,只想上西天。”有趣的是,他万一被“良机”带上西天的话,一且发现旁人都以苦修而成“仙”,皆有腾云驾雾之本领时,难道不为自己还被“良机”支撑而感到痛苦、羞愧吗?此真乃徒费心机,断送光阴而已。俗语道:“迟花慢放”,学书者不可不解此中之真谛;“方求无津涯,不作井蛙喜”,也不可不悟也。
名利之心,人之本性,欲求オ名,利必淡然。人不必好名,好名易生骄傲之心;应惜名,惜名自有求进之意。所谓“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虽各为名,但名之各异。人生应求其美名,美名即“正”也。
张鹏翼书法《论书诗》
二、生趣
书法貌清、骨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正如古人所说的:“字向纸上皆轩昂”,自成生趣,识者惊目。否则,如剪纸之花,字匠之所为。所谓生趣,即为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以风采、骨气为主要的精神依托,能反映人的精神气质。因此,书法家不仅要有“书内功”,而且还要有“书外功”。故古往今来,书法界十分注重书家自身道德情操和与之相关的姊妹艺术的修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多,见识广,积理富,融会贯通,其书自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张鹏翼书法《诸葛亮诫子书》
三、稚拙
杜少陵题《殿中杨坚见示张旭草书图》所云:“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玉动状其疾徐,松直状其苍劲,连山状其起伏,溟涨状其浩瀚。而所谓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以笔有古意也。”真是既浩瀚,又有内涵;既悲忧,又有愉快。情真意切,寓情于书,生动感人。如果说生趣是书家情神气质表露的话,那么稚拙正是书家含蕴胸怀的体现,给人以天真、古朴、厚美的享受。
作书开张易轻巧单薄;收敛易浑厚含蓄。因而学书应先敛后开,再由开至敛,不求外形,注重内含,内含既得,“巧”自然寓于拙中。
四、离合
米襄阳作书,初,人嫌其太似古人,后即大变,自成一家,为世人所推崇。但如果没有“太似古人”,如何会“自成一家”?学书有法,也无定法。成法是前人的经验,学古人似古人,得成法之法,应言之为合,可是不能“墨守成规”,“食古不化”,应博采众长,遗貌取神,写我之学问,写我之性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前无古人地闯出一条新路子,不断变革,自成风格,这样就不会被历史所淘汰,此应言之为离。规矩至不规矩,不规矩中仍见规矩,离合之意始露。
张鹏翼书法《诗传船载联》
五、禅味
《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美的情趣来慰藉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性情,解脱名利熏心的束缚。“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因此人的情性思绪莫不受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心静即字清,心浊即字俗,欲去粗俗,必须澄清杂念,解除烦恼。烦恼除尽,无滞无碍,心镜明透,海阔天空,情致所书,心手相忘。此时,自能渐入妙得天趣的清静境界。清静者即禅也。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丁晓
聚焦中心发展,搭建企业助推器,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双满意”工会
摘要:东方创业工会以“党政满意、职工满意”为主线,成为站在职工背后的坚实后盾和“娘家人”,助力企业发展。在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26楼的职工书屋内,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六排书柜,公司职工在闲暇之余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个职工书屋是公司职工们的精神驿站,同时也是公司工会打造服务职工活动的服务阵地之一。像这样的服务阵地在公司内还有许多。近年来,在集团工会和公司党委的共同领导下,东方创业工会以“党政满意、职工满意”为主线,牢牢凝聚海内外职工,打造线上线下服务阵地,团结广大职工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大局,搭建企业发展助推器。
聚焦中心发展 助推优秀团队成长
一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名职工的拼搏努力,而公司工会正是站在职工背后的坚实后盾和“娘家人”。如何让职工助力企业发展,让企业为职工搭建成才平台,是公司工会的永恒课题。
在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有这样一批团队,他们或是公司综合改革发展的领头雁,或是部门提质增效的佼佼者,或是业务转型突破的先行者,或是管理高效运维的排头兵。每一年,公司工会综合考评部门、职工的业务成绩和综合能力表现,评选出一支支优秀团队,在公司内引领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展现作为。
例如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的孟加拉事业部团队、荣获2022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埃塞项目团队、被评为2022年度公司“提质增效团队”柬埔寨业务操作团队等,他们秉承着东方国际集团及东方创业公司“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迈出跨国经营的步伐。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既要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复杂的营商环境,又要远离故土和亲人、耐住寂寞,更要不惧困难和挑战,着力打造毛衫为核心业务板块、棉针织为重点业务板块,千方百计提质增效促业务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沉淀,目前形成了三大实业型海外生产基地——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和柬埔寨生产基地。他们用努力和拼搏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力争实现“毛衫亚洲第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像这样的团队,在公司里还有许多,他们埋头于各自的工作中,踔厉奋发、蹄疾步稳,公司工会应当将他们的优秀故事说给更多人听。”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负责人张鹏翼表示,选树优秀团队也是为培养公司内的劳模工匠、先进团队打造人才储备蓄水池,每一个优秀团队就是未来劳模工匠的孵化器,他们从“优秀团队”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踏浪而行、挺立潮头的典范。
围绕“一根绒线” 串起公司职工情谊
一根绒线可以做什么?在东方创业公司,一根绒线串起了海内外职工之间的情谊,串起了公司与社会之间的责任与担当。
在去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公司工会邀请了恒源祥集团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项目团队的主要成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绒耀之花”海派绒线编结非遗技艺传承活动。这场活动是东方国际创业公司与恒源祥携手打造的“恒爱行动”之一。公司女职工们手拿绒线,三两下翻转,编织出一朵朵小花,不一会儿一捧花束便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没想到小小绒线还能翻出‘花’来,我也学会了一项技能!”在绒线花映衬下,大家笑得愈发开心。
今年,公司工会将继续搭乘恒源祥“恒爱行动”列车,组织27个部门的52名女职工及15个团队,认领67件毛衣编织的工作,她们计划用一针一线,织出平日里最熟悉的毛衫。这些毛衫不仅会通过恒源祥集团送给孤残、留守、贫困儿童以及偏远山区里的孩子们,更会经过公司部门间的传递,将“一根绒线”的温暖和祝福跨过“一带一路”,送到海外职工的家属手中。
打造示范项目 营造公司阅读氛围
在东方创业公司,有这样一个“示范项目”:书香润心、同心向党读书活动,这是公司工会以职工书屋为原点,打造的特色职工读书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公司工会加强阅读硬件设施的科学配备,着力提供丰富的阅读空间,同时排摸调研职工的阅读兴趣,建立、完善选书、购书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阅读积极性。线下实体书屋落成后,公司工会又创新搭建了线上阅读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书香润心·我喜爱的一本书”专栏,持续推送公司职工有质量、有意义的读后感;建立阅读者社群,吸纳更多职工加入阅读打卡群,营造全公司的阅读氛围;建立相对成熟的阅读积分兑换系统,发掘公司内的阅读积极分子,以阅读兑换书籍,扩大读书活动的影响力。
在打造“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示范读书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公司工会采用视频连线形式举办了跨越两大洲的读书活动,并同步推出线上阅读打卡、月度荐书、云端诵读等活动,让埃塞事业部的职工们也能享受到公司工会的精神食粮投喂。活动持续至今广受好评,全方位提升了职工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
除此之外,公司工会也越来越注重职工体育方面的需求。近年来,工位操、健步走等成了公司职工争相报名的健身活动。而今年,公司工会更是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的情况下,筹备起了运动小队的相关事宜,“今年,我们除了继续开展职工瑜伽健身活动外,还计划增设职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个体育健康小队,满足大家的运动需求。”张鹏翼介绍道。
“其实,许多工会工作都是相通的。在开展工作的同时,既助推公司业务发展,同时也满足职工的实际需求,如此一来工会工作也能焕然一新。”公司工会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让党政满意,让职工们满意,在打造“双满意”工会组织的路上,东方创业工会始终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