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最基础常识,地球上东南西北的定义,你真的认为很简单吗?
“这东西嘛,非常简单,甚至简单得不值一提!”
在对待这问题上,您是否流露出一丝不屑,但愿您真的是,如果真的是,证明您对地理空间方位的概念已经无懈可击!如果不是,请听我娓娓道来!
由于是讲空间地理方位的,像这种认知概念古时就有,不同国家文明都有,他们都对方向的定义一致!
东方的定义
第一次知道“东边”这个概念应该是小学吧,反正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日出东方”!想必大家开始的认知都一样吧!那为什么“日出东方”呢?
就是太阳是从东边升起,亘古不变,古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太阳总从同一方向升起,为了避免迷路,古人就约定太阳升起的方向称为“东方”。所以就这样叫出来了,这样普及的话大家的方位概念才能统一,方便交流与活动!
相对应的,南,西,北另外三个方位也自然而然的定下来了。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称为东方,身后为西方,右手方向南方,左手方向北方,看看,古人是不是很有智慧,四个方向都有了!
太阳运动轨迹与地平线夹角
如果古人喜欢迁徙,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进发,他们就会发现,越往北上,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冒头后运行的轨迹与地平线的夹角就会越小!
而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是弧形的,这样的话,太阳在正午的高度角就越小,弧圈轨迹也越小,越往北上就越寒冷,太阳正午的高度角大小与冬夏季节,以及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大小共同决定!
这讲得好像有点超班了。其实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不同季节略有不同,这个涉及到天球视运动。没关系,以后会细说。讲这个主要想表达,当纬度越高的时候,尤其在冬季,太阳的运行轨迹越低,白天时间就越短,太阳的方位就更不好判断。当纬度高到一定程度就是极夜了。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辨别方向的天体呢?有!
北极星
北极星是天空中纯天然的“指北针”,只要确定了这个方位,其他另外三个方位也确定了,而且这个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在同一方位观测是固定的,只要你不大幅度移动,无论白天黑夜,它都在那个位置上。除非,你一直北上或南下,它的方位才开始变化。
但即便如此,他的方向性还是不变的,你越往北,它只是高度角变了而已,越往北变得越高!当到达北极点时,北极星的高度角就是在你的正头顶90°!
地球视角的东西南北划分
由于地球是绕着地轴自转的,并且非常稳定,也就是说这根“轴”是几乎不变的,于是乎,人们把地轴的两端分为南北极点,南北极点连接地心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延长线对应天球分别称为南天极,北天极,北天极刚好有颗明亮的星,叫北极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北极星当作“导航星”的原因。
面向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身后是南方,右手方向东方,左手方向西方,非常好判断!
以北极星和南天极为参考的地理方位变化
相信大家对方向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就是科普方向的,所以,概念定义好了,着实需要实践一番!地心,你,北极,北极星刚好是同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地面形成了一个切面,沿着这条切线,你最终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那么我们就沿着这条切线一直走,体验方向的定义之旅!
假设你在北纬30°,你一直往北,北极星会越来越高,面向北极的方向叫北方,到达北极,北极星就在天顶中心位置 。
沿着切线继续走,注意,这时方向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北极星已过天顶,此时,你面前的方向叫作南方,哈哈,是不是很神奇,实际上,你在北极点360°转个圈,无论你往前面哪个方向走,前面都叫“南方”。
之前是北上,现在变南下了,尽管你沿着切线走 一直没回头,但对方向的称呼确实变了!
好了,那既然变南下了,自然而然的,背后就是北方,右东左西也变成了右西左东!然后一直走,到了赤道!
你会发现,北极星已消失在地平线,再往前走,你到达了南半球了!南半球的方向定义当然也和北半球一样,太阳升起的地方当然也叫东方,只不过北天极貌似没有像北极星一样明亮的星星,不过如果你是天文爱好者,你是能轻易找到的!
如果按照北半球往高纬度走叫北上,往低纬度走叫南下,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在南半球,你往南极方向走那么就叫南上了!
好,继续南上,到达南极点,南天极就在天顶,继续走,这时,叫法又变了,你面向的方向又变成了北方,由于在南半球,往北走叫北下!这时右西左东又变回了右东左西了!
到了赤道,北极星开始冒头了,南天极消失在地平线。这时是北上了!再往北走30°就是北纬30°了,你回到了出发的地方,可喜可贺!
后记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知道怎么分东西南北了!为此总结一下
1凡是日出的方向都统称东方,面向北极星方向统称北方。
2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互相垂直关系,排序是顺时针关系!
3南北极两个特殊点可以形成无数个切面,在北极往切面方向走都叫南下,这南极往切面方向走叫北下。
别小看这些方位定义,这些是最基础的。有了这些逻辑基础,你离天球视运动的本质又接近了一步!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告知!
辨认方向方法汇总
当我们手头上有指南针(手机指南针)、或是有地图、或是附近有明显标志物时辨认方向自不必说,而在我们处于没有任何指路道具时,该如何利用周边事物来辨认方向?
利用天体:
晴天时依据太阳运行轨道辨认方位: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上午东正午南下午西,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上午东正午北下午西。(两者之间的赤道地区不定,依据季节太阳直射点判断南北方向)
太阳影子法:直立插入土中一件细长物品,在其影子顶端位置做一标记,等一段时间后再标记一次影子顶端位置,将两点连接起来并做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即为向阳方向(通过圆弧找圆心原理)
手表辨位法:将时针对着太阳,时针与十二点之间的角平分线(夹角内方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为正北。(赤道地区同样依据季节判断南北)当然没有手表知道当前具体时间也可以在地上画个手表图,只是方向准确度相对低些。
夜间星星定位:北半球通过北斗七星找北极星(几乎人人都会);南半球找十字星,它由4颗亮星组成,对角两星相连成倾斜型十字架形,十字架底部方向指向南方。
其它星座如猎户座等也能辨认方位,但都较复杂本文不做详述。这里注意如果手边有标准星空图对照,星空图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和地图左西右东略有区别)。
利用植物特性:
例如向日葵向阳,苔藓一般生长在背阳侧。树木共性如树叶茂密的一边向阳(寻找时绕树木一周观察,不是每株树木树叶茂密稀疏明显,多选几株综合判断),树木的年轮稀疏的一面向阳,紧密的一面背阳。这里要注意选择参照物时,尽量寻找单棵孤立树木,旁边植物或高楼会影响其生长误判方向(四周有其它植物哪怕比参照物矮没有遮挡参照物的阳光,它们从土壤中抢占吸收养分也会影响到参照物的生长)。
PS: 此特性也用来判断一些古树遗迹的真假与树木是否被移植过。
利用动物特性:
深秋北大陆鸟儿组队南飞,春季返北。
鱼类根据季节水温周期性洄游,如大马哈鱼秋季从海水洄游入江河淡水。(主要用于海洋上辨方位找陆地,陆地上淡水鱼沿江河线路洄游对辨认方位没有帮助)
海洋上靠近陆地云层会增多,不时出现觅食的海鸟。
利用天气:
在冰天雪地里,冰层薄化雪快的方向为向阳方。
一个区域在某个季节有固定风向,例如我国大陆夏季最常刮东南风,冬天刮西北风。赤道地区刮信风,赤道线温度高产生低压带,致使赤道线以北刮东北风,赤道线以南刮东南风。
海边白天刮风一般从海洋到陆地方向,夜间相反。
风向流动是由于地表温度不均衡,温度高空气密度小产生低压带,反之产生高压带,而空气流通一般从高压带流向低压带,知道这个原理可以根据实际环境自行判断方向,譬如:晴天在一片森林里迷路,已知森林附近有座大城市,正午时刻城市温度远高于森林,于是会产生从森林到城市的气流,跟着气流风向走即可达到城市。
城市辨位:
城市中屋顶太阳能电热水器集热管需要吸收热量,因此朝向多为向阳时间最多的方向。(还需参考屋顶形状考虑下热水器的可安置位,不一定为正南向)
观察四周楼房晾晒物,晾晒物最多的方向一般为向阳。
我国房屋设计偏向于坐北朝南,特别是低矮平房。
其它方法:
利用金属磁极定位:将针类细丝金属在头发或化纤按同一方向摩擦,使其产生极性,然后将其用头发丝等悬浮吊起,或是放在平静水面(或水渍)的一片小树叶上,使其自由移动(减少自然阻力),金属物会慢慢指向正南北向。(此时无法区分针两头哪边指南哪边指北,得靠其它方式辅助判断)
假如发生不幸事故在野外孤立无援:
如果处在丛林中,想办法找个高处开阔地确认下一步线路或等待救援。
如果听到附近有水流声,沿着溪流边往下游走遇见人烟的几率较大。
在无法确定前进方向的情况下,待在事故原地附近等待救援远比盲目摸索生存的几率大。
(本文部分方法借鉴《贝尔求生指南》)
上古先民怎么区分“左”“右”
人在大地上生存活动,就必须辨别和确定方位。
对古人来说,这是个问题。
考古证实,距今7000-6500年前的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已经形成了星象、方位、季节、时间紧密结合的统一时空观。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墓中遗存表明,当时的古人,不仅对东宫苍龙、西宫白虎以及南北四个星宿群有了极为可观的清晰掌握,而且经由观象授时,准确测定了南北“子午线”和东西“卯酉线”。实际时间,肯定要比这更早。
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八角”图形遗存
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7000-6000年,当时的古人,已经准确测定了“八方”“九宫”,形成了安徽凌家滩遗址玉版那种八角图形。
“子午”“卯酉”,形成的“+”,精确指示了“东西南北中”的“四方”“五位”。
“八方”“九宫”及八角图形,则将方向定位进一步精确到“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成为“河图”“洛书”包括八卦的渊薮。
古人除了建立“四方”“五位”、“八方”“九宫”这样的二维定位系统,还建立了“上下”与“左右”结合的三维定位体系。
古人关于“上”和“下”的认知,一定来自“天”和“地”。
四方五位和八方九宫图
那么,上古先民如何得到“左”和“右”的概念呢?
“上”和“下”的确认,是在“比较”中概括的。前提,是人的视觉作为判断的尺度。
“左”和“右”,也有判断尺度。这个尺度,仍然是人,即人之所在位置。这个位置,是先民从二维方位系统的“中”得到的启发。
古人“四方”“五位”的认知,是“八方”“九宫”认知的基础。而“中”这个概念,是“上下”和“左右”三维方位体系得以建立的根基。
对上古先民来说,站在地上居“中”,天在上,地在下,于是形成了“天上”“地下”概念。对于两个全都高于人的物体,古人可以自己的视觉作为“标尺”,判断“上”和“下”,视觉“标尺”就是“中”。
而“左”“右”,一开始,则完全以人所在位置为“中”,然后区分“左”和“右”。
甲骨文的“左”和“右”,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就是人之左手和右手的象形。
甲骨文的“左”和“右”
在卜辞中,这两个字可以混用。混用时,都表示“右”。严格来说,是表示“佑”。殷商没有“佑”字,以“右”表“保佑”之义。同时,也是“侑”字,含义同前。另外,还是“祐”字的初文。
卜辞中,当需要区分“左右”时,就分别写为“左手”或“右手”。
要说的是,甲骨文的“右”,实际上是“又”字,即“手”之初文。并作为部首,形成了若干甲骨文的形声字,如 “扔”“扑”“搏”“掸”“㪤”“秉”。“折”“授”等,则“两手齐上”。后来的篆体,再到隶变,不少字称为了“扌”为部首。
甲骨文的“左”字,后来的篆体,演变成“”和“左”。隶变后,基本就剩下了“左”这一种写法。
也还要说的是,卜辞中的“左”字,还有“佐”,即“辅佐” 之义,但当时并无“佐”字。
小篆“左”字
人居“中”,以双手“左”“右”对称,这就是上古先民的睿智之处。
虽然“对称”,但也可知,“右”是“保佑”,“左”是“辅佐”,尽管《易.太.疏》云:“左右,助也。”可它俩并不平等。
这是因为,上古先民,绝大多数以右手做事。
《说文》曰:“左,手相左也。”这个“左”,是指方位之“左”;“相左也”,是“相佐”,辅佐。
段玉裁注:“左者,今之佐字。《说文》无佐也。今之左字,《部》曰:左手也。谓佐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
很清楚,左手是右手的“辅佐”“助手”。
小篆“右”字
因此,古人“以右为上”,“以右为尊”。
《史记.田叔传》云:“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官职、族群、学校亦如是。“右丞”,高于“左丞”;“右族”,指豪门大族;“右学”,即“太学”,高于“小学”。
“左”,低于“右”,于是又有了“卑下”之义,还表示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序》称自己“左迁”为江州司马。
古人“右尊左卑”这种观念,竟然体现在“男尊女卑”上。男女共同走路,男右行女左行。
“左”,还引申为“不合作”“不适宜”“反对”“差错”,甚至“邪恶”之义。《左传.襄.疏》云:“人有左右(手),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
这是典型的经验主义了,完全不考虑“左撇子”的存在。其实,《管子》就记载了左手写字的人,称“左书”,不过也含有贬义,说:“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
古人不仅通过自己不同之手,定义了“左右”,其高度智慧还在于,把“左右”也纳入“东南西北”之“四方”体系。即“左”为东,“右”为西。如《诗.唐风》:“有枤(duo)之杜,生于道左”,就是生于道东;又如,山西称“山右”,江西称“江右”。
这是源于古人认为,天为阳居上,地为阴居下;同时,南为阳,北为阴。因此,一般,人们坐北朝南判定方向。这从古代星宿图即可看出,皆是左东右西。
当变换朝向,坐南朝北的时候,就成了左西右东。这种情况下,有“虚左”一说,即西面为尊。这是特例,往往是在北面有君王或其他尊者坐北朝南,坐于下手的人皆面北时才如此排位。古时候没有圆桌。
其实,“虚左”与“左东右西”的“右尊”,都是在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