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一种纪年法,也叫天干地支纪年法或天干地支纪朔法。它是中国古代历法中最常用的纪年法之一。
天干地支纪年法基于天文现象,纪年的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即天干。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地支。
天干地支纪年法一般用在中国古代的历书和纪年中。其中,地支作为月份纪年,而天干作为年份纪年。如:“庚子年”表示是第60年,“庚”为天干,“子”为地支,表示这一年是庚年的子月。
天干地支纪年法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用来纪年朔历。纪年朔历就是指每个月的新月首日,用来纪年的话就是以此来纪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用于纪年,还广泛应用于风水学、命理学、占卜术等领域。例如,天干地支纪年法也用于中国传统的生肖纪年,其中每一年都有一个对应的生肖,如鼠、牛、虎等。
此外,天干地支纪年法还被用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中,其中天干和地支都有其对应的五行属性,如甲属木、己属土等。这些属性被用于解释人们与自然、社会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总之,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在纪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风水学、命理学、占卜术等领域中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什么是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一种纪年法,也叫天干地支纪年法或天干地支纪朔法。它是中国古代历法中最常用的纪年法之一。
天干地支纪年法基于天文现象,纪年的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即天干。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地支。
天干地支纪年法一般用在中国古代的历书和纪年中。其中,地支作为月份纪年,而天干作为年份纪年。如:“庚子年”表示是第60年,“庚”为天干,“子”为地支,表示这一年是庚年的子月。
天干地支纪年法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用来纪年朔历。纪年朔历就是指每个月的新月首日,用来纪年的话就是以此来纪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用于纪年,还广泛应用于风水学、命理学、占卜术等领域。例如,天干地支纪年法也用于中国传统的生肖纪年,其中每一年都有一个对应的生肖,如鼠、牛、虎等。
此外,天干地支纪年法还被用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中,其中天干和地支都有其对应的五行属性,如甲属木、己属土等。这些属性被用于解释人们与自然、社会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总之,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在纪年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风水学、命理学、占卜术等领域中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天干地支的起源
(芝麻開们)連環畫雜志手機閱覽室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传说黄帝时代的有一位大臣“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千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时法了。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时法。
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
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
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已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已 壬午 癸未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已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已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已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同一天内,人们也会用天干地支来表示一天的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
列表对照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还有一个重要的计时系统,那就是“刻”。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分一昼夜为若干刻,在漏壶的箭上刻成等份,以作为较短的时间单位。
干支纪年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从乙西改变为丙戌。
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
1644年为农历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农历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农历甲申年,所以一代文豪郭沫若写有《甲申三百祭》。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198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中国古代十二地支表示的时辰与现在一日时间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在中国民俗学上认为天干对应一些预兆。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古时尚有午夜、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推算某一天干支的简便推法
要推算某年某月某日的干支,必须把生日转化成阳历才能准确推出。因为阴历的大月和小月不固定,阳历是固定的。
比如我要推算1990年3月12日这天的干支?
第一步:要先推算那一年的1月1号的天干地支。如果要推算1990年3月12日的天干地支,就需要知道1990年1月1日的天干地支。
那怎么知道1990年1月1日的天干地支呢?
第二步:查到任意一天的干支,最好记的就是自己的生日。但为了方便,我把1984年1月1日的天干地支查出来,是甲午日。其他的都可以通过推算得知。
第三步、把推算日子的干支转化成推算年份的干支。我们知道1954年是甲午年。那么从1954年开始,之后六十年的干支顺序和从1984年1月1日开始,之后60天的干支顺序是一模一样的。
第四步:我们知道公元纪年法,分平年和闰年,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年。因为360是60的倍数,所以如果这一年是平年,则这一年的1月1日到下一年的元月1日,相差360+5天,相当于5天。如果这一年是闰年,则这一年1月1日到下一年元月1日,相差360+6天。
因为1984年是闰年,所以从1984年1月1日,到1985年1月1日,相差360+6天,相当于差6天。
1984年1月1日为甲午日,对应的年份是1954年,因为1954年是甲午年。
1984.1+360+6=1985.1.1
那么1954+6=1960。
因为1960年是庚子年,所以1985年1月1日,是庚子日。
同样的,1985年是平年,所以1985年1月1日到1986年1月1日,相差360+5年,相当于5年。
1985年1月1日是庚子日对应的年份是1960年庚子年。
那么1960+5=1965
因为1965年是乙巳年,所以1986年1月1日是乙巳日。
第五步:明白了其中道理就可以简便计算。从1984年到1990年,经过了六年,其中两个闰年分别是1984年和1988年。所以从1984年1月1日,到1990年1月1日相差了4个365天+2个366天,360是60倍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相差了4个5天+2个6天,共22天。
1954+32=1986
因为1986年是丙寅年,所以1990年1月1日是丙寅年。
六、知道某一年的1月1日天干地支推某日的天干地支,分两种情况,平年和闰年。如果某年是平年,则和1月1的天干地支相同的天干地支分别是3月2日(因为1月31天,2月28年,所以从1月1日到3月2日相差整60天),5月1日……
如果是闰年,则与1月1号相同的天干地支分别为3月1号,4月31日……
因为1990年1月1日是丙寅日,所以3月2日也是丙寅日。从1990年3月2日到1990年3月12日,相差了10天。
1986+10=1996
因为1996年是丙子年,所以1990年3月12日为丙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