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夜观星象,发现2023并不简单
腊月二十三,小年拜灶神
打小年起全国陆续开启过年模式
下班路上,地理君抬头夜观天象
突然意识到,2023并不简单
为什么2023会有两个立春?
癸卯兔年是什么样的兔年?
天干地支从何而来?
古人夜观天象都在看什么呢?
……
这一切都和神奇的中国历法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惑
【不搞玄学^_^,咱要相信科学】
小年到,记得感谢任劳任怨的灶神
图自《中华遗产》 2017年04期
绘画 / 卢延光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面对浩瀚星空,屈原曾向天叩问,在中国古代天文的世界中,我们解释时间,描绘山河,谱写着属于中国人的科学与浪漫。
三星高照,新年来到
二十八星宿,中国人的星空传说
猎户座腰带与福、禄、寿三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12期
猎户座腰带的三颗星,在中国天文中属于“参宿”三星,在我国民间有些地方将它们称作“福、禄、寿”三星,除夕之夜举目南望,参宿三星正好升到天空最高处。也就是民谚所说“三星高照,新年来到”。其实真正的福禄寿另有其星,不过这三颗星有着很高的辨别度,故而也承担着人们的美好祈福。摄影 / 吴忠
西方将夜空星斗拟作星座,中国人则将星空解读为三垣二十八宿。猎户座是中国传统二十八星宿中“参宿”所在的位置。杜甫在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猎户座中的“参宿”和只有夏季出现位于天蝎座中的“商宿”永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片天空。
二十八宿,是我国先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在天空中选择一些亮星划分的28个星群,以它们作为观测天象的参照物,相当于天空上的坐标。它们将天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星辰栖宿的场所,所以被称作“宿”。
二十八星宿群组成了四象
图自《中华遗产》2009年08期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方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方玄武;西方七宿犹如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方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方朱雀。供图 / 王玉民
古人把天空分为二十八宿,然后依据东、北、西、南四方各方星宿的形状,想象出四种神兽形象以指代四方天空,叫作四象。二十八星宿周而复始地轮转,正如四时更移。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东方属木,主春,万物生发的绿色即为“青”,生机勃勃仿如“龙”;南方属火,主夏,热烈的红色即为“朱”,凤凰浴火号为“雀”;西方属金,主秋,露凝成霜即为“白”,天寒衣毛即为“虎”;北方属水,主冬,昼短夜长即为“黑”,龟蛇背黑即“玄武”。如此一来,周天二十八宿又被一分为四,每组七宿。东方七宿即为青龙七宿。
三垣二十八宿星官图
图自《中华遗产》2009年08期
在二十八宿体系形成之后,道教对二十八宿加以拟人化,为每一星宿定姓名、服色和职掌,并对其状貌、行为分别作了详细描述。制图 / 刘扬
古人观天,将除了观察时间变化,还在天空赋予了人间的意义。以三垣二十八宿为基础,他们甚至在天空中再造了一个人间,每一个星宿都被拟人化、形象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织女是个星官,所属的星宿是牛宿。
不光概念上有联系,古人还真的将天上的三垣二十八宿,与天下的九州郡县一一对应起来。他们认为天地之间是相互映照、感应的,由此仰观天象,就可知家国天下,乃至个人命运的福祸兴衰。(不可以迷信^_^,咱要相信科学)
癸卯年,原来是黑兔年?
天干地支与太岁的秘密
高贵典雅的兔仙子
图自《中华遗产》 2021年01期
十二生肖中,兔对应的地支卯,属阴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中有玉兔,兔望月而孕而月亮是至阴的“太阴”。多种阴柔的意象,相互交融,令人们相信,属兔者拥有阴柔、温和的个性。因此,画家将兔生肖描绘为高贵典雅的女性形象。绘画 / 俊灵
2023年,是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癸卯兔年,这种纪年方式是古人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以六十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最小公倍数知识点送达)
十天干,就是我们常说的“甲乙丙丁……”在这之后还有“戊己庚辛壬癸”。癸卯年的“癸”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观点认为,癸是十干中的最后一个,因此最弱。此外,天干中的癸也代表自然界之水,称“癸水”,比如古人云:“癸水为春霖。”虽能滋养万物,但却至静至弱,是柔弱的象征。古人以五色配五行,癸属水,色属黑,因此2023有着黑兔年、水兔年的说法。
十二地支,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方向名。地支来源于“岁星纪年法”:人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附近的一周天,等分为12个空间,每个空间称为一个星次,对应一个方向名,并以木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了解自己所处的年份。
甲子太岁神
图自《中华遗产》 2021年01期
道教认为每个星宿都有一位星宿神,也称太岁。其中甲子太岁为金辨大将军,他的形象颇有特色——目中生两手,手中有两目。《封神演义》中的杨任,在书中杨任即被封为甲子太岁,图为《封神》中的杨任。绘画 / 陈岱青
说到天干地支纪年法,还不得不提到“本命年犯太岁”这一说法。太岁的概念,就来自于刚提到岁星纪年法,重点:“岁星”就是木星。每一年木星都处在天空中一个特定区域。于是星历家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划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逆时针排列,并分别命名称为十二次,以便记年。
可惜岁星纪年多有不便处,因此,星历家们虚拟了一个完美的星体——太岁。太岁,也叫岁阴,它的运行方向与岁星木星相反,但与二十八星宿一致。《周礼》中有注曰:“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每12年一循环,成为一个理想的纪年代号。
双立春,一年能过两次年?
闰月与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2期
此图是根据《王祯农书》中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改绘而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最中心的北斗星斗杓的指向是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其外圈的四种星象亦是中国古代划分四季时的关键,两者均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
2023年,是“双春年”,指的是一年中会有两个立春节气,民间俗称为“打春”。这两次立春分别会出现在2023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以及2024年2月4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立春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而它在农历中的日期则不是固定的,大致可在农历腊月中旬到正月中旬之间变化,这与农历的闰月有关。
一个回归年约是365又1/4天,而12个朔望月约是355天,少10多天,所以每过3个阴历年就要差到一个月,必须一个额外的月—闰月来找齐。二十四节气是按太阳历的“节拍”在走,它们就是检验阴历月“节拍”的最好标准。
于是,从冬至开始,按奇数依次排列,每15日左右一个中气(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谷雨等偶数项节气)或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清明等奇数项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置闰,月大30日,月小29日,这样,一年平均12个月,闰年13个月,不仅更接近回归年的数值,而且使历法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所用。
东方苍龙:预示春天的到来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03期
角宿为二十八星宿的开端,也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星宿和地理位置的对应称为“分野”,角宿的分野就是山东兖州地区。每当农历二月初,入夜后角宿从东方升起,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古人观察到节气现象与星宿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谚语。这里说的龙,就是代表春天到来时,天空出现的的东方苍龙,角宿为二十八星宿的开端,也是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每年二月,大角和角宿一出现,便知作为一年之始的春季已经到来。
有意思的是,龙星升空,常常不是空着手来的,而是捎带着世间农人翘首以盼的礼物:春雨。人们看到龙星上升,便开始祭天祈求天降大雨,滋润五谷,所以二月二又有“雨节”之称。“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雨贵如油”,一场痛痛快快的春雨,是春耕的最佳开场,也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诗经》里还充斥着“七月流火”、“三星在户”、“龙尾伏辰”这样的天文术语,不由感叹古人与大地天空联系紧密,人人皆知天文”。(你知道这些谚语是什么意思吗?欢迎来聊聊~)
星辰不语,天道尽显
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仰观宇宙,用自己的方法谱写时间
解释时间,便是解释一种文化
2023,让我们时常抬起头来
去寻找,去解读
更多有趣的中国星空密码吧!
想看更多有关中国天文的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电子版等你来探索
以下8期 每满60减6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1月16日 24:00
- “立春”节气与“无春”之年
- 中国星空
《中华遗产》2010年12期
- 节气
《中华遗产》2017年04期
- 灶神 住在灶头的“一家之主”
《中华遗产》2020年01期
- 小年“灶”起来
《中华遗产》2021年01期
- 十二生肖天上来?
《博物》2019年07期
- 龙 神化不测 万类之宗
《博物》2010年03期
- 角宿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白猫
关掉影视滤镜,你还能认出这些风景吗?
2022,你错过的风景在这里
最好的是旅程,不必非等那个人
辛丑牛年: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你还分不清楚?那就往下看吧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为什么农历辛丑牛年只有354天——从闰月说起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约是由于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说文》说:“年,谷熟也。”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总共354天。但是这个日数少于一个太阳年。《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比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111日,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三年就要闰一个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国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而由于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有闰月,所以2021年农历辛丑年是平年也就没有闰月。
二、干支纪年法干支起源于何时?至今还难以作出确切的回答。不过,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就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就已普遍地使用干支纪日了,所以干支的产生,应该比殷商更早。现今大家均相信,春秋时代的纪日干支,是与现在的纪日干支一脉相承的,这可以从《春秋》所载37次日食干支记录得到证实。近年来有人根据殷墟卜辞月食所载干支,推论说自股始到现在,干支纪日一直都是连续的。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原来的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所以农历辛丑牛年又叫重光赤奋若。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纪日不像现代人这样某月某日的计算。而是按照六十甲子循环往复的计算。比如: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 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zheng) 月。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等等。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至于以天干合着地支来纪月,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尾指岁尾,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尾纪”,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记为“岁在玄枵”,其馀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
《左传·襄公三十年》说:“于子嬌之卒也,将葬,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局。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再说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
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就是作为太岁年名的摄提格,是说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这样说来,屈原的生辰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与天文紧密相关联的。其实,“天时地利”,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时”是由天来决定的,而“利”却要从“地”里获取。
下面列表说明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和太岁所在、岁星所在的对应关系: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个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六十甲子前身),组合成为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阙为第二年,其馀由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就用这些年名纪年。
所以如果用干支来更代,阀逢摄提格可以称为甲寅年,旃蒙单阙可以称为乙卯年,等等。这些年名创制之初是为了反映岁星逐年所在的方位的,但是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用它们来纪年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所以就废而改用六十甲子纪年了。后世有人使用这些古年名纪年,那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
例如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下注曰:“起阈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清初作家朱彝尊在《谒孔林赋》里写道:“粤以屠维作噩之年,我来自东,至于仙源”,其实是说在己酉年。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由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上古某年是什么干支。一般历史年表所记的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三、天干地支的含义与十二生肖的相配十天干的意思:
据《史记·律书》和《说文解字》等书记载,按辞义可解释为:甲:植物破甲之时;乙:屈曲生长之时;丙:天气明亮之时;丁:丁壮之时;戊:丰茂之时;己:纪识之时;庚:成熟之时;辛:更新之时;壬:怀妊之时;癸:揆度之时。
这清楚地表明了天干是一岁中10个时节的物候。
十二地支意思:
又根据《释名》和《史记·律书》、《说文解字》,十二支名称的含义为:子:万物孳生之时;丑:扭曲萌发之时;寅:发芽生长之时;卯:破土出苗之时;辰:舒展生长之时;巳:阳气盛壮之时;午:阴阳交替之时;未:尝新之时;申:成熟之时;酉:煮酒之时;成:衰老枯黄之时;亥;收藏之时。故十二地支也清楚地表明了一年中植物生长过程的12个时节。
天干地支应是分判时节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天干属阳历,地支属阴历,所以,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把天干称之为日雄,地支为月雌。《尔雅·释天》则将天干称为月阳,将地支称为月名。天干就是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为36天的太阳历月名;地支就是农历的月名。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这可能是殷商人的创造。
为了克干支记忆的不便,人们便创立了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来代替十二地支,并且与十二地支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这就不易错乱。由于这12种常见的动物具有实感,容易为广大群众记忆和接受,于是便很快地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至今仍然盛行。
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是如何定型的,它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又是如何确定的,这些在古代文献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民间流传的所谓牛鼠赛跑的故事,可信程度不大。这些关系可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典文献中的名句,例如,《诗·小雅》“龙尾伏辰”、《左传·僖公五年》“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等,都可能作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的起因,这就关系到二者谁产生在先的问题了;形体特性类似或常在一起的动物及家畜等,例如,龙和蛇,马和羊,鸡、狗、猪等,就自然地排列在一起;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应该是考虑的一个因素。
另外,如将虎与寅相配,大约与西羌氐羌民族的虎崇拜有关,他们以虎月为正月,又以虎为贵、为大,故以虎月为正月。总之,十二生肖顺序的形成,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在内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头孢呋辛酯用牛奶服
来源:【生命时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师 徐晓宇
头孢呋辛酯是临床中一种常用的口服抗菌药物,主要用来治疗敏感菌或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轻、中度感染。该药早在1988年就已应用于临床,最早的头孢呋辛酯商品名为西力欣,目前国内有不少同类药,如达力新、巴欣等。
细心的人可能发现,临床中还有一种叫做“头孢呋辛”的抗菌药,它们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头孢呋辛酯是头孢呋辛的口服前体药物,又名头孢呋辛乙酰氧乙酯。头孢呋辛酯口服在胃肠道被吸收后,迅速在肠黏膜和门脉循环中转化为头孢呋辛,并随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发挥作用。头孢呋辛之所以被做成头孢呋辛酯,是由于头孢呋辛本身是水溶性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很少,不仅无法达到有效浓度,还会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将其制成头孢呋辛酯,既增加了药物的脂溶性,使药物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又减轻了对消化道的刺激。
基于以上原理,头孢呋辛酯的说明书中明确写着:“本品应饭后服用。”这样既可以延长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又可以增加药物溶出,促进药物吸收。有研究表明,相比空腹服药,餐后服药可大大增加该药的生物利用度。国内一项研究发现,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显著提高头孢呋辛酯在人体内的吸收程度,且不影响其吸收速度。
临床中,医生或药师有时会建议患者用牛奶送服头孢呋辛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患者需要吃药时可能不能及时进餐,牛奶的获取则比较方便,牛奶会像保护膜一样覆盖到消化道表面,可以减少药物刺激;2.牛奶作为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流体食物,一方面可增加脂溶性头孢呋辛酯的溶出,另一方面可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停留时间,增加吸收时间,促进药物吸收,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3.牛奶可掩盖部分药物的不良气味,减少儿童用药的痛苦,提高依从性。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头孢呋辛酯可以用牛奶送服,但并不代表其他药物也可以用牛奶送服。确切来说,大多数药物不可以用牛奶送服。牛奶中含有铁、钙等离子,可以与许多药物结合,形成无法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大大降低药物疗效,甚至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生肖属马的出生什么时辰最好?分析“马”命运
大家都晓得,人的命运都是由年、月、日、时,所构成的四柱八字来推断的,其中以日干代表命主自己,而不是以属相代表命主自己,任何单凭属相来推断命运,或 凭时辰来推断命运都有偏废之处,但时辰是归宿,年为根,时为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出生时间对于命运的吉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同一生肖,根据不同时辰 出生的人,会有着不同特点,不同的命运,出生时辰影响人的时运,下边将会分别论诉一下不同生肖生在不同时辰大致的运势分析,属马人的共同性格:自由奔放, 好动肯谈,威武英俊,独立不败之性格。朝气十足,办事认真肯干,能勇往直前,势高性猛,不愿服输,报复心强,难于征服,只有他敬仰的人才顺从。属马人因出 生的时辰不同命运也会不同,因为时辰为果,为最终的归宿。
马人生于子时:23点到1点,子午相冲,一生不宁,子水克制午火,子息宫和父母宫相冲父母之中有一人会去世较早,其人难于依靠父母扶持,一生全靠自己的辛 勤劳动来干事业。由于没有贵人帮助导致成功困难,一生中多会有破财失败的事。如果努力奋斗,付出多于常人的代价,敢于和命运抗衡,也是能取得成功的。
马人生于丑时:1点到3点,丑午相害,白马犯青牛,多有六亲朋友不睦的情形,晚年带寡宿星,内心孤单,曲高和寡,孤傲自赏,性格顽固,到老无依,自叹孤 苦,防感情矛盾造成夫妻分居,使自己陷入孤独失拌的困境,但由于命带紫微星,能逢凶化吉,诸谋大成,虽有闷气不败,一生衣禄丰厚,事业上会有很快的发展,
马人生于寅时:3点到5点,寅木生持午火,寅午又有半合之意,一生得贵人帮助,特别是晚辈能孝敬自己,晚年快乐,独立意识较强,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一生虽经历艰苦困难,但后来终究会成功,晚年定幸福,子孙孝顺。
马人生于卯时:5点到7点,卯木生持午火,咸池归时,利路宏通,满堂春色,交朋接友多贵,乐而忘忧,小有口舌。多有纷忧,一生难免有不少是非口舌之事,使自己有苦难言,但由于卯木生午火,一生财运很好,又能和很多贵人交往,事业蒸蒸日上。
马人生于辰时:7点到9点,午火生持辰土,暗淡清闲,浮沉不定,寂寞只影,事不遂心,辰为水库,晦火之光,生活很平淡而压抑,父母兄弟姐妹难于依靠,晚年 遇吊客,孝服妨妻虚惊临。不伤自己伤别人,此时生的马人,要从小立下志向,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可以打拼出自己的事业,而有小成。
马人生于巳时:9点到11点巳火午火比肩,辛勤劳碌,事业不定。巳午汇火,多朋友相助,但也容易受朋友哥们拖累,而影响自己的财运,此时生的马人,要注意 别与他人发生纠纷争端,其人一生会从事多种职业,在某一行业会是特别拔萃的。亡神入时,吉则峻历有威,谋略算计,料事如神,事不露机,凶则性燥心窄,颠诈 狂妄,浮荡是非,晚年应注意。
马人生于午时:11点到13点,午火比肩,家庭和睦,骨肉相亲,命运丰隆,既富且寿,既安且宁,将星入时,。将星文武两相宜,禄重权高足可知.\"凡命带将 星,如无破坏,主在官界显达,四柱配合得宜,可以掌握权柄,。家庭幸福,人丁兴旺,在外有贵人扶持,一生无大灾大难,能安安静静地生活一辈子。午午自刑。 脾气暴躁而多误事。
马人生于未时:13点到15点,午未相合,内环境和谐良好,财谋称意,命中带财神官禄,一生荣华富贵,入仕途能做大官,经商会财源滚滚,一生幸福无限。
马人生于申时:15点到17点,寅午戌见申为马星,主迁移经营好动,大益求名求利。贵人马多升擢,常人马多奔波。一生少成,漂泊不定。马星带财外邦致富, 为人正直,固执,古板,办事按部就班,对亲情铁面无私。虽然此时生的马人职位很高,是有头有面的权势人物。马人生于酉时:17点到19点,酉金克制午火, 家运昌隆,子午卯酉四正桃花带红鸾,喜多乐余,不是作福作寿,就必应子应孙。主容貌俊美。亦主异性佳,喜欢美,注重仪表、活泼及表现。多有感情喜美之事, 一生富裕,吃穿不尽,家业十分兴隆。此时生的马人,既有聪明才智,又有贵人在事业上扶持,发展很快,受人羡慕,为一方之富豪,
马人生于戍时:19点到21点,午戌半合火局,华盖入时,气度不凡,聪明好学,喜美术书法,绘画,音乐,见解超群,才华非凡。血气方刚,气傲皇天,性孤少 情,目中无人一生有才华,能得到朋友的帮助,也会得到父辈的扶持,一生幸福,衣食丰厚,事业有成。聪明灵秀,喜好钻研,心灵手巧,
马人生于亥时:21点到23点,亥水克制午火,劫煞入时,劫煞为灾不可当,徒然奔走名利场。须防祖业尽消亡,妻子如何得久长。病轻而难疗,但月德临命,慈 可消灾,此时出生的马,心直口快,有才能,见善不欺,逢恶不怕,但不能聚财,兄弟六亲无力,多是白手起家之命。初运较差,中运转好,晚年幸福。
古代帝王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实际上大白话才是常态
打开史书,尤其像《二十四史》这种官方钦定的正史,里面所记载的帝王将相的对话大部分都是文言文形式,这些写在纸上的书面语相当典雅,这就让部分同志产生了疑问,难道帝王将相在当时真的都是使用文言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么,下面我就这一问题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事实上,古代的书面语和口语不一致确实是事实,所谓文言文,就是古代的书面语,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所写的《古代汉语》一书来看,“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也就是说文言在先秦那会确实是那个时代人们运用的口语,至少在先秦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性相当大。
《古代汉语》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面语和口语就已经开始分化并产生距离,文言成了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而口语成了人们日常说话的形式。当然,历代用于书面的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句式特征各有不同,但是差别越来越大是事实,这一点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很明显了,至少帝王平时说话口语居多,而正式的记录则会用文言文。宋太祖赵匡胤这口语和官方史料有些差距,毕竟曾经做为武将,这谈吐间武人气质拉满,要的就是真性情。
《湘山野录·卷中》: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湘山野录》
还有《四朝闻见录》里记载,从北边(金国)回来的韦太后对他儿子宋高宗提供的待遇那是相当不满意,搞得宋高宗连连道歉,表示我并不及我爹那会富贵,所谓“如何比得爹爹富贵?”。这韦太后也真是老妖婆,在金国受得这些苦,回来养尊处优的毛病还没改改。
《四朝闻见录》
而《二十四史》除前四史外,大多都属于官史性质,关于皇帝的本纪部分几乎都是取材于前代的官方资料,就如《宋史》的本纪部分取自于宋国史,《明史》的本纪部分取自于《明实录》,而无论官史也罢,官方资料也好,都是经过文人编辑润色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明实录》和《明史》同一桥段对比,很显然《明史》的本纪是对《明实录》进行了裁剪加工。
《明史》
《明实录》
像明朝、清朝由于史料颇多,留下了大量的皇帝的白话文圣旨和口语对话记录,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别看《明史》和《明实录》知乎者也的,一副文人相。实际上,他们很多时候拟圣旨和说话那都是相当直白的,不知道的以为是两位绿林好汉在那边叭叭的说话。
在《刘伯温集》中,收录了一大篇文字,题目是《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内容是接见刘璟、胡伯机等人的讲话,全用朱元璋说出的口语记录,文字里谈到了刘伯温之死并施恩于其子刘璟的桥段,如下。
《刘伯温集》: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圣旨:“你父兄做一世好人,都停停当当的了。你父亲吃胡家下了蛊药,哥也吃他害了。你老子虽然吃些苦么,你如今恰光荣。”
《刘伯温集》
据《纪事录》记载,在洪武七年,明太祖让李善长清理茶政,给李善长仆人、银两,让其秘密查访,不要惊动地方,也是一顿白话输出,“卿到陕西,使曾跟朕小厮两个跟前用,不要使宣使、奏差。朕与汝银二百五十两,买酒肉与那小厮每(们)吃,只教他支禀给,休扰那驿家”。
《纪事录笺证》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做为元末明初人士,其口语中有时还备受蒙语影响(可见老朱当年走南闯北的时候,戏剧、评书没少听,元代的一些评书有不少蒙古词汇),带了点蒙古元素,比如在对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胜利后,为了高扬士气,又是一顿封官许愿,“异日天下一家,与汝等巴都儿共用富贵,教汝都做大官”。大家看到“巴都儿”这词没?原是蒙古语baatur音译,意为勇士。
《纪事录笺证》
还有朱棣就“东宁卫逃人事件”下发的谕旨还被《李朝实录》记录了下来,内容就是让东宁卫逃人从朝鲜境内返回。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所以,这两位说话还是和官方实录不一样吧,是不是特别平易近人。
说了明朝皇帝,再来说说清朝皇帝,就拿康熙皇帝来举例,《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这样经过加工的史料就不用了,李光地的《榕村语录续集》里记录了他与康熙的对话,康熙说话有个特征,心平气和的时候说话还真有文言气质,着急起来也是一顿白话口语,比如在平定郑氏、收复台湾地区之前,一大堆人做出悲观预测,尤其是当时的水师提督万正色“更有三难六不可之疏,中一条系言渠将刘国轩智勇不可当”,康熙帝大怒之下,情绪失控,装不下去了,“我仗他有本事,委之以重任,而他却畏服贼将,不成说话”。
于是,康熙:“给我上施琅!!!!!”
《榕村语录续集》
当然,以上明君圣主说话都是小意思,论霸气侧漏者,没有一位能胜过大西国皇帝张献忠的,大家看一下就知道了,如图。
《江口沉银历史文献汇编》节选自《明季南略·张献忠乱蜀本末》
综上所述,古代书面语和文言分开的,有很大差距,皇帝说的大部分是大白话。
引用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江口沉银历史文献汇编》、《纪事录笺证》、《刘伯温集》、《榕村语录续集》、《四朝闻见录》、《湘山野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参考文献:《古代汉语》
不容易啊!直击杭城中小学晚托,家长依旧众口难调,最“费”的,还是老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郭闻 通讯员 朱张津 戴欣怡
“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后,本周是杭州绝大部分中小学开始实行晚托(晚自修)的第一周,孩子、家长和老师都适应吗?大家的需求都能满足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去现场看了看,得到的反馈是:家长轻松了,就是有点费老师……与此同时,虽然杭城不少学校都施行了更为灵活的时间安排方便家长接送,但学后托管的“1+X”背后,接送时间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依旧是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
到底是“1”,还是“X”
分三批放学,家长也犯迷糊
9月6日下午4点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杭城城南一所小学门口遇见了两个坐在书包上的小姑娘,眼看其他同学都陆续被接走了,只剩她俩一直等在校门口的防护栏后头:
一旁的老师很快注意到这两个小可爱,正在问她们情况时,一位妈妈匆匆赶到——原来,她是把晚托放学的时间记错了。没过多久,另一个女孩也被家长接回了家,同样是记错时间。
在市中心一所小学门口蹲点的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则遇上了一位提前半小时来接娃的奶奶——晚托班放学是6点,老人家5点半就等在校门口了。
为啥有那么多迷糊家长,连娃放学时间也搞不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仔仔细细问了一圈,发现也不能全怪家长:杭城晚托实行“1+X”。“1”是指学校提供看护性质基础性托管服务,小学生在教师管理下,自主完成作业、预习、复习、阅读等;“X”是指学校安排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社团活动,供参加托管的小学生选择。
于是,有的孩子单纯选“1”,有的孩子选“1+X”,这样一来,算上不参加晚托的孩子,许多学校放学时间分成了三批(也有学校将“1”的时间延长到2小时,和“1+X”一样,则分两批放学)。
放学分批,又是第一天,出错也是在所难免。
先是“1”还是先是“X”
家长提需求,学校来接招
而在杭城周女士所在的家长群中,一些家长也提出了一个问题:“1+X”,对于部分学生能不能只有“X”,而且“X”课程是三点半放学后直接开始的,“因为这些家长想四点半左右接孩子去辅导班或者自己在家里辅导孩子作业。”
周女士说,那位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后,老师也给了解释:“如今选择学后托管的孩子比较多,并且先请同学们在放学后,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也是绝大部分家长的意愿,所以一般不会改变‘1+X’的安排顺序。”
同时,在周女士看来,如果放学后直接是开“X”课程,孩子玩心起来了,后续做作业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可能离校前都完成不了作业。
不过,家长既然提了,学校也表示会考虑这部分学生家庭的诉求。假使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只需要在学校进行“X”课程,并且完成后有家长安全接送,那么可以考虑在未来单独开设这样一个班级。
所以在记者看来,面对家长们的各种诉求,学校的挑战也确实是比较大。确实,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们也是忙到连夜加班……
孩子找不到教室,班主任找不到娃
不止家长,老师也不太适应
9月6日下午5点,一位有着近10年教龄的班主任,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累到虚脱。
“一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又不能上课,整整两小时的晚托班,也不知道让他们做点什么好。”这位班主任告诉鹿姐姐,怕孩子们等到六点放学会饿,所以开始让他们和春游一样,开开心心吃了会儿零食。然后,引导他们看课外书,“可是你懂的,这么点大的小朋友哪里坐得住!好不容易让几个聊天聊嗨的小家伙控制住了音量,旁边几个小家伙又开始满教室走来走去……”
这位老师说,虽然以前也有晚托班,但参加人数不多,尤其低年级,考虑到孩子比较小,参加得人数更少了。而“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加大了晚托的宣传力度,家长和小朋友报名很积极,自己班里总共40多个孩子,有30个报名,其中有些家长本来不打算报名,一看报名的人多,也随大流报名了。
30个一年级小朋友,不用写作业,不用上课,就这么坐在教室里两小时,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想想都头大,不要说这位身临其境的老师了。
基础晚托班管理不易,“X”社团的老师们也很辛苦。有老师告诉记者,当天的社团课,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是满学校找孩子——社团课是走班制,每个社团有固定教室,学生却是来自各个班,结果有的孩子忘了上课教室在哪;有的孩子说自己报了名,但老师在名单上找不到;有的孩子找到了教室,却发现这个社团不是当天开课……
因此,晚上7点,有校长还在组织班子成员开会,商量第二天的应对和改进办法……
孩子有点饿
门口有点堵
除了“老师巨累”,这位校长还用“孩子巨饿”、“校门巨堵”来形容晚托第一天的盛况。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也特意留心了这两方面的情况。
在采访中,大部分爸爸妈妈对晚托班都相当支持,也有几位家长并不赞同,原因就是担心晚托班放学晚,怕孩子饿坏。
家住市中心的蒋奶奶说:“晚托班都是有接送困难的小孩上的,我们又没有,不知道他爸妈为什么还要他来上,六点太晚了,我们担心他饿坏了。”
对于蒋奶奶担心的“饿坏”这一问题,鹿姐姐在市中心这所小学的校门口看到,不少娃一出来就接过了爸妈手里的小点心“啃”了起来。二年级的夏同学说,“现在比平时要晚放学两小时,我在里面早就开始饿了,老师说以后能带小零食,今晚就想和妈妈去超市里买一些。”
三年级的王同学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自己也有点饿,但还是非常喜欢上晚托班,“在家里就是一个人做作业,学校里还有那么多同学陪着我。听说接下来还能上美术课,我想在课上学画画。”
至于校门口的拥堵情况,则因校而异。位于市中心的部分小学,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晚托班放学又刚好赶上晚高峰,校门口确实堵得水泄不通,附近店铺的老板告诉鹿姐姐:“以往六点早就没什么车子了,今天太堵了!”
有些校门口空间比较宽敞的学校,交通情况相对好一些。
在杭州市闻涛小学,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拍下了三个时段校门口人流量的对比:
下午3:35 第一批放学 寥寥几名家长——
下午4:30 第二批放学 校门口的人多了起来——
下午5:30 第三批放学 校门口围满家长——
副校长朱玲敏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介绍,学校灵活的晚托制度把选择权都交给家长。“晚托班除了可以选择上几节,还能选择组合方式,1+X、1+1、X+X都可以。家长也可以根据家里的时间安排,选择每周固定的几天让孩子上晚托。”
学校正常放学是从下午3:35开始错时,但当记者提前10分钟赶到学校时,只看到校门口防护栏外稀稀拉拉站着10几个家长。有两位奶奶提着乐器盒等在门口,一问原来是孩子吹的中号。“小孩子是参加晚托的,我们只是放学后给他们送一下乐器,他们课后要拿来练的。等下晚托结束了再来接一趟,反正住得近。”
两位奶奶说,现在因为晚托,三四点也没什么人,过来很方便。但往常这个时段,周边路上早就开始堵了。
据了解,闻涛小学参加晚托的学生不少于90%。绝大多数学生此刻还留在学校,等待下午3:40开始的第一节晚托,所以也难怪校门口看着空荡荡。
朱玲敏说,学校的“1+X”晚托班共两节课,低年段15:40-16:30是第一节晚托,16:40-17:30是第二节晚托,其余年段依次错峰后移。“家长可以根据时间安排,选择不上晚托、只上一节或者两节晚托都参加,因此就有了三个放学时段,但大多数孩子都报了两节晚托班,所以放学高峰期会集中在5:30左右。”
傍晚5:30第三批放学,赶上下班晚高峰,校门口出现了一定的拥堵,但好在道路相对宽敞,之前两批放学又适当分流,家长们都能带孩子有序离开,拥堵持续时间不长。
小调查:
这些孩子为啥没选择晚托班?
在闻涛小学门口,一名一年级女孩的妈妈在等待接娃时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聊起来,她说自己之所以没报晚托,是因为每周安排了三天的芭蕾、绘画等兴趣班。“这些兴趣班从幼儿园就在上,到小学也继续。但今天周一,没给她排课,回到家可以好好休息。”这位妈妈说,“还是要给她留一段放空的时间,现在回家没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完成后,我们会让孩子自己安排。”
这位妈妈说,自己是全职带娃,所以有时间接送管孩子。正说着,女儿就跟着队伍走出校门,妈妈忙迎上去给孩子递了瓶酸奶,“不过班里孩子多数都报了托管,她这次是由其他班老师带着,跟别班队伍出来的。”
也有孩子是因为“归家心切”才没报晚托。有位五年级孩子的妈妈说,女儿有时肚子饿得早,不愿意待在学校上晚托,喜欢放学就能回家,她只好四点左右来接娃。
同样作为全职妈妈,因为家有二胎,这位妈妈只好先接姐姐再去接妹妹。“大女儿回到家,我都会先监督她做完运动,然后再开始做作业和吃饭。但我还挺希望她留在学校,有学习氛围,还有老师监督作业。”
一位四年级男生的奶奶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有人管,所以没报晚托。孙子放学后的课表由妈妈一手安排好,比如今天接回去要练两小时钢琴,之后每天安排都不同。“那张表太复杂了,我都记不清,每天早上由他妈妈来提醒,我负责接送就行。”
在拱墅区一所小学门口,来接孙女的陈奶奶说,前几天老师在群里问是否要报名晚托班时,家里专门讨论过,考虑到自家孩子不存在接送难的问题,以及现在的作业不多,所以决定暂时不上晚托班。
于女士也是四点“接娃大军”中的一员,由于孩子还要参加七点的学科类培训班,所以也没给孩子报名晚托班。“现在学科类培训班只能在周中上,我们也给孩子报了几门,所以就不上晚托班了。”
杭城大批学校的晚托班模式基本是“1+x”,即学校除了每天两小时的基础晚托外,还组织了非学科类培训,家长可以选择性报名。现场有位家长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自己被复杂的晚托形式搞晕了,所以暂时还没报。“周一老师还在群里统计报名人数,我们家以为下周才开课。其实晚托班究竟是个怎么形式,我们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孩子到底能学到些什么,对于报不报,我们还在观望中。”
晚托班的惊喜
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但小学生家长对晚托还是总体满意的。
在闻涛小学门口,有位奶奶跟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说,现在4点15分接孩子,回去刚好能吃饭,“以前三点半放学太早了。”
还有一位妈妈指着自家刚走出校门的孩子说,现在回家作业做完了,他放学都是面带微笑走出来的。
此外,还有不少小惊喜——放学接娃的不少都是家里的老人,因为天气闷热,老人们都在校门口打着伞,扇着扇子。比较有意思的是,往常鹿姐姐蹲点学校,时常接到路上派发的广告扇,大都是教培机构的广告。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注意到,相比第一、二批接送的家长,傍晚五点半到六点来接娃的人群中,年轻的爸妈多了不少。
一名二年级孩子妈妈说,她给自家女儿报了健美操的晚托课,五点半左右正好能下班来接娃。接到女儿后,这位妈妈开心地跟女儿说:“这次终于是我来接你了,以后我就可以经常接你,幸不幸福啊?”
青蓝小学一年级家长李先生说:“我以前没有接娃放过学,今天还是第一次,主要是我和我爱人工作都比较忙,幼儿园的时候都是长辈负责接送。当听说学校组织晚托班的时候,我们二话不说就报名了,毕竟父母年纪大了,也不希望他们太辛苦。现在我五点半下班,刚好六点左右能到校门口把娃接上,对我们来说非常方便。”
蒋女士对校内晚托班同样非常支持,“我们工作比较忙,以前孩子一直上校外的晚托班,现在学校自己组织了,肯定比外面的要放心。”
看过了小学的晚托班
初中的晚自修情况如何
滨江区本周率先启动了初中晚自修。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初中部的晚自修从傍晚6:20开始,同样是两节课,考虑到错峰放学,初一持续到晚上8点,初三到晚上8:30结束。和小学晚托班比起来,初中晚自修,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要淡定得多了。
学校晚自修统一为自愿报名,但85%左右的学生都选择参加。因为学生人数多,每个年级都有四、五百人,所以学校晚餐也是错峰就餐,从5点多一直持续到6点左右。
晚自修开始后,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先在八年级教室走廊外晃了一圈。班主任正坐在讲台上管班,班委点完人数确认后,在黑板上写下“应到36人,实到36人”。底下的学生都在埋头完成当日作业,专注度很高。
八年级晚自修
初中部副校长杨明章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介绍,学校第一节课是自修,给学生完成作业,初中作业量控制在90分钟内,所以一般用不到两节课,大多数同学可以把作业完成,剩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复习、预习和阅读,语文、英语老师也会给学生推荐书目。
晚自修虽然不安排老师讲课,但第二节课会有学科老师来答疑。由于晚自修刚开展,学校也正在探索改进,目前每个年级各学科会安排两名老师答疑。对于部分学科比较薄弱的学生,老师会多加关注,进行个辅或面批,前提是保证课堂安静。
相比已经适应初中生活的八、九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一开学就上起晚自修,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上完一天的课,晚自修坐不坐得住,能不能保持专注度,这也是七年级同学现在要锻炼的。”杨校长说。
七年级晚自修
不过,因为目前是晚自修第一天,学生需要先养好行为规范,答疑还没有正式开展,两节课都以班主任管班的晚自修形式为主。晚自修上线后,初中班主任得要管两节课,还是挺辛苦的。
同时考虑到安全问题,学生们晚自修结束后,统一要由家长接送回家。“不少学生可能在晚自修已经完成作业,带回家的书包可能会相对轻一些。”
看到这么多现实情况,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收到一位小学四年级家长的信息,站在家长的角度,对晚托班提了几点建议:
今天是学后托管第一天,傍晚5:20,我去接娃的时候,碰到楼下好几个小孩在玩,打篮球、跳绳。妈妈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对我说:双减真好,我们有时间玩了。回家作业在学校就做完了。我没理她们就走了,边走边想:并没觉得多好。
我们学校,一直放学比较迟,傍晚5点才放学,因为在校加了文体活动和作业整理课,家长们都觉得挺好的,放学时间合适,而且每天还能锻炼,虽然不能保证作业都能完成,但回家需要收尾的内容也不多。可现在,一刀切,原本的那些文体活动和作业整理课都算在学后托管,晚托班也归为学后托管。至于放学时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15:40,要么17:40。也就是说,平白地非要上原来的晚托班不可。
更关键的是,这么迟放学,学校又不能违规收取点心费之类的,从中饭到放学足有近6个小时,别说运动量大的孩子,坐办公室一动不动的大人估计也饿了吧?
再进一步思考,这次双减政策力度这么大,作为家长是举双手高赞的!但是,作为老师呢?我们觉得老师的工作量可并没减,反而比以前担子更重了。大家可以算算一个老师的在校时间,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17:00多近晚6点下班,11个小时待在学校待在工作岗位上。长此以往,老师每天能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吗?
所以,我认为,学后托管这事,不适宜一刀切,非得要有2小时的时限,而是应该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就像托管的内容可以由各校百花齐放一样,形式、时间、内容都应该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因地制宜。这才能够让最大多数的家长满意。
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