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女工的“花样”妇女节
↑3月6日,3名建筑女工身着礼服在工作的建筑工地前合影。新华网 曹桢摄
3月6日,中建三局西北分公司将化妆师、摄影师请到呼和浩特市一处项目施工现场,为女工拍摄写真,让她们提前度过一个花样“三八”妇女节。女工陈琼华(左)、李弟娃(中)和迟魏精心妆扮后,在工地上拍下第一张照片。
↑化妆师在为陈琼华化妆。新华网 曹桢摄
↑化妆师在为陈琼华化妆。新华网 曹桢摄
44岁的陈琼华来自四川巴中,已跟随丈夫在外务工多年。每天在工地上和钢筋、水泥打交道,陈琼华和大多数女工们一样,很少化妆。
↑迟魏和李弟娃在试穿礼服。新华网 曹桢摄
↑陈琼华的丈夫用手机记录妻子化妆的过程。新华网 曹桢摄
陈琼华说,20年前结婚时,和丈夫拍过一张结婚证照片,拍照时没有穿新衣服,没有化妆。近两年,夫妻俩一直想补拍一次婚纱照,但因为工作太忙,计划一直搁浅。
↑3月6日,女工们在工地附近的呼和浩特现代农业园取景拍摄写真。新华网 曹桢摄
↑摄影师为迟魏拍摄。新华网 发(庹健摄)
↑迟魏和丈夫在拍摄合影。新华网 曹桢摄
迟魏和丈夫是工友,也是师徒。丈夫是一名木工,结婚后迟魏成了他的徒弟。如今,迟魏是所在施工项目上唯一的女木工。迟魏最喜欢粉色,特意为自己选了粉色礼服。
↑陈琼华和丈夫杨克保拍摄合影,弥补了没有拍婚纱照的遗憾。新华网 曹桢摄
↑女工们看相机里的照片。新华网 曹桢摄
↑三位女工在一起用手机自拍。新华网 曹桢摄
↑脱下工装,换上红妆,女工们在镜头前展示出不同于平日的美。新华网 曹桢摄
来源: 新华网
失望过后你还坚持的活着
张庆宇和齐思乔在一起九年张庆宇却娶了别
白杨说他只爱汤思雨,三年后,汤思雨捅了白
杨最爱的姑娘
蒋一希胡瑾在一起七年却分开了
宋明妙爱了陈敬十二年却要嫁给别人了
顾可欣爱路柏然爱到死路柏然还是丢了她
陈灿和李牧宇爱了十年最后却亲手把他送进
了监狱
林曦和许阳三年可许阳却和林曦最好的闺蜜
订婚了
桃子和聂海清八年感情付诸东流
张奕樊林叶欣彼此相爱五年可是却没有在一起
顾一楠那么爱沈子榆可是最后却娶了他不爱的
女孩
迟魏爱了程思瑶七年可程思瑶却成了别人的新
娘
迟巍说:程思瑶,你的婚纱照我看了,你真是
天底下最美的新娘,也只是他的新娘。
迟巍说:程思瑶或许你知道我爱你
只是我也知道你不会接受我的感情
不然你怎么忍心一次又一次这样对我
迟魏不是没心没肺
只是面对你他甘愿变的百毒不侵,
迟巍说:七年里很多人都劝我放弃
劝我试着爱别人
我不是没有试过
只是没有任何一个女孩能让我心动
因为她们都不叫程思瑶
迟巍像骑士一样保护了程思瑶七年,在程思瑶
结婚的时候迟巍离开了他一直生活的城市。
迟巍说:骑士深爱了公主七年,却注定要把公
主交给王子。
米鲨和孙嘉乐八年没能在一起
苏瑾和林言的九年却也分开了
阿辰没了沈歌谣
朱星辰没了徐瑾
杨季泽没了徐然
林子嫣没了陈瑾浔
顾清没了沈腾
吴阳没了夏梦
沈清没了周孜翰
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那么一次在一起很久很喜
欢的人但最后缺分开了后来一个人的日子过
的狼狈不堪终于慢慢见到了阳光她们朝着阳
光活着骄傲的活着熬过了那一次就很难再被
击倒对生活也还依旧满怀期待,坚持不懈生活吧
泰顺3000年|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出自泰顺!
2019-02-02 21:06 | 温州三十六坊
27岁,差不多是现在身边90后的年纪吧 他已高中状元, 而且还是温州历史上的首位状元!
徐奭像
在泰顺县城城东方向,有一条名为“状元岭”的古官道,相传是因为宋代温州首位状元徐奭(音“是”)曾多次往返于此而得名。
这条泰顺最早通往温州的官道,始建于唐代,被称为“温州大路”。
一千多年前,少年徐奭随父徐骏,从泰顺木棉村迁至仙居岭下村,又从“温州大路”走出了大山,开始了他精彩的科举之路。
27岁 成为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
徐奭(985—1030),字武卿,出生于瑞安县义翔乡五十九都木棉村(又名睦源,即今泰顺司前畲族镇溪口村一带)。迁至岭下村后,徐家在今垟畴村建立田庄,称徐庄;在今书院村建有专供族内子弟读书的徐家书院。
少年时期的徐奭和弟徐奕、徐达及堂兄弟一起在徐家书院学习。徐奭少时聪慧过人,能熟背《论语》《春秋》《礼记》等经典,并能融会贯通。及长,在家乡娶妻,育有长子未艾、次子添和少女,少女嫁池村(今司前)池家。
北宋时期,福建建安(今属福建省建瓯市)一带名人辈出,人才荟萃,书院众多,科举上榜率高。宋咸平元年(998)建安人叶齐高中文科状元,建安遂成各地学子梦寐求学之地。徐奭结婚生子不久,为求良好的学习环境,便和弟徐奕随父移居建安。
泰顺廊桥仙居桥
在建安学习期间,得益于良好文化氛围的滋润,徐奭学业大成。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徐奭在建州参加发解试。同年秋,他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三个月后参加由礼部主管的省试,高中省元。翌年三月,参加由宋真宗主持的殿试,徐奭一举夺得状元,时年27岁,为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
欧阳修为他留下了名句
徐奭的殿试答卷,并没有流传下来,所幸欧阳修《归田录》中保存了他的试题《铸鼎象物赋》中的两句:真宗好文,虽以文辞取士,然必视其器识。每御崇政赐进士及第,必召其高第三四人并列于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赐第一人及第。或取其所试文辞有理趣者,徐奭《铸鼎象物赋》:足惟下正,讵闻公餗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遂以为第一。
徐奭因这两句深有理趣,而被真宗钦点为状元。徐奭殿试的名句“为时人所推重,名噪天下”,后人将其解读含义如下:鼎足平正,没有听说鼎中之美食倾斜倒掉的;王朝永固,取决于君王大臣的威严重信。
徐奭中状元后宋真宗敕给的圣旨抄件
高中状元后,宋真宗给他下了一道圣旨。千年过去,圣旨实物已失,所幸泰顺《仙居(徐氏)祖传历代祖宗画像》题款,留下当时的荣耀:“敕状元徐奭皇帝制曰:窃惟入侍经筵,必资多闻博学之佐;出使藩臬,宜简穷材硕德之臣;非闻望素优,曷得吏民帖服?今科一甲进士徐奭龙首高登,蜚声唧唧,鳌头独占,鸿誉魏魏,不特海内惟尊,抑亦天朝倚重。兹特委尔荣行,须朕简命,宣我威信,俾国体之共尊,振尔纪纲。令君命其不亵如,朕亲临尔其懋哉!大中祥符五年八月。”
三月乙丑高中状元后,四月初八,徐奭进入仕途的正式起点,被授苏州通判,任满后召试入馆,除授著作佐郎、直集贤院。馆阁是王朝的储才育才之地,作为进士及第第一人,徐奭的入馆,正表明了宋王朝对他的器重和期望。 太湖治水,得到朝廷嘉奖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在天禧四年(1020),徐奭重回朝廷。这一年,他参加了注释真宗御制文集的工作。
宋仁宗即位(1023)后,徐奭调任苏州通判,不久升任为两浙转运使。作为南方最发达之地,两浙路是北宋中央财政的重要支柱,所谓“两浙之富,国用所恃”,由此看来,宋廷将“经度一路财赋”的两浙转运使一职授予徐奭,也确可称得上委以重任了。 徐奭在担任两浙路转运使时最大的政绩就是治理太湖。
《苏州府志》关于徐奭治理太湖的记载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太湖地区再次发生水灾。是年,“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堙废,浸民田”。八月,宋廷诏令徐奭和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领其事,伐石增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
由于兴修水利有功,徐奭得到朝廷褒奖,升迁礼部郎中,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
治理黄河水患
徐奭在任知制诰期间另一值得关注的事,则是在滑州参与治理黄河水患。
天圣五年十月乙未,宋廷遣徐奭前往滑州祭告黄河。
滑州,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位处黄河下游地区。是唐宋时期河患最为集中的地段之一。宋廷耗时十几年,终于将黄河大决口堵住。依惯例,治水成功后须得遣使祭告神灵。徐奭这回的差遣,应该说很是轻松。但徐奭到了滑州以后,并非是祭告一回便告了结,而是以他丰富的治水经验,发现隐患。并于十二月十二日上书云:“近至滑州鱼池埽,最是紧急,闻得旧有减水河,望令开浚埽”。徐奭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诏滑州相度,本州岛言应役夫二万八千余,一月工毕。或以兵士渐次兴功,计役万二千人七十日。诏差军士兴葺之。”
卒于开封府尹任上
徐奭在知制诰任上表现出了多方面的才干,然而在很长时间内却一直没能得到升迁。直到天圣六年才由宫内直接下旨,擢拔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开封府题名记碑(部分)
从翰林学士选任宰辅,是宋代一项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石林燕语》卷七即云:“祖宗用人,多以两省闱要,而翰林学士尤号清切,由是登二府,十常六七。”徐奭还兼领权知开封府的重要职位,洪迈《容斋续笔》卷三“执政四人头”条云:“国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呼为‘四人头’。”可以说,徐奭很有机会升至宰辅之位,只可惜他于天圣八年九月暴卒,未能完成这最后的辉煌一步。
天圣八年(1030)九月,徐奭暴病死于任上,年仅44岁。死后,朝廷封他为晋宁侯。归葬故里,墓在泰顺岭下沙墩。
仙居岭下沙墩徐奭墓遗址
据说,泰顺岭下村尚有“围墙里“照坪”、“楼前”、“鱼塘底”、“荷花池”、“马栏基”、“马栏底”、“马栏前”、“马栏道”等地名,这些都与当年徐奭可能在岭下修建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宅有关。
七十多年后,宋徽宗赐其号“冲晦先生”。 徐奭之后 泰顺在宋代人才辈出 徐奭高中状元后不久,其弟徐达18岁进士及第,初任杭州于潜县丞,后任梅州知府。其大弟徐奕及子徐盛、徐戍在建州山表安家著籍,父徐骏和徐达返回原籍。 自徐奭之后,泰顺在赵宋之际“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出现了以科举而著名的九个大族。 作为温州历史上的首位状元,徐奭对泰顺乃至温州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安锁堂:黄甫古堡记
(一)
黄甫古堡建在山坡,周围共三里二百七十四步。明天顺中筑,时增东南二关。登高而望,黄甫宛若一只巨大的舟船,船两头各有一座石佛塔镇守。黄河自塞外历河套浩浩荡荡,过太子滩、君子津经由莲花辿折而西,南入府谷境流经黄甫杨家川时,恰从塞外而来的黄甫川汇入其中,状如“丁”字,而黄甫古堡这只巨船则稳稳地停泊在黄甫川西岸。
榆塞长城蜿蜒1700里,沿线三十六堡如明灯般点缀其上,黄甫堡首当其冲,为榆塞长城东起第一堡。黄甫境内长城穿越30余里(据康熙版县志),寨堡林立,有古堡十八寨之称,最著者有西王寨、常王寨、魏寨、秦寨、红泥寨等寨,足见历史上这里是扼蒙控晋之军事要冲。
黄甫南临黄河,北连内蒙古,与山西河曲隔河相望。清康熙后,边关开放,允许汉人去口外“禁留地”垦荒耕种,黄甫近水楼台,不少人去北草地发了财,蒙人也带着皮货来黄甫交易,黄甫故而成了繁荣的边市。边市设在北城门外,每月逢一遇集,当地不少生意人也学会了蒙语,市场围有土城,没有房屋,蒙人支帐篷住。汉人卖湖茶、梭布、草缎等,不准卖兵器。蒙人带来绒、毛、皮、牛、羊、兔、盐板等物,不能卖马。除兵器和马匹,其他都可以交易。因此,此地商贾云集,市场活跃,逐渐富庶繁华起来。
山川宜人,水石相连,商贸繁荣,物阜人丰。当时流传着“金黄甫,银麻镇,家家户户藏金银”的顺口溜,又云“乾隆到嘉庆,米面没人问”,足证其时其地之富庶,故人皆称黄甫堡为“金黄甫”。
(二)
到了黄甫,仿佛走进一座古建筑历史博物馆。明清时期的亭台楼阁、官府民居等建筑随处可见,尤其古民居、旧庄院交织纵横,错落有致,蔚为大观。四合院就有三百六十进,且建筑结构多呈一大四小式,即进入大门后,有两丈来长的一段通道,一拐,进二门,便是一个大院落,东南西北四座房屋形成大的天井,四房的房角与房角之间缩进去两米又建有四个小院落,宛如一个大红灯笼的四角挂着四颗明珠。而主房两角的小院又为两层建筑,顶层为阁楼,或为绣楼,或为书院,名曰“四合头院”,是为一进院。明代和清代建筑规格几乎一样,区分在于明代建筑为双出檐,清代建筑为单出檐。大户人家,有的是五进院,有的是七进院,最多有九进院的。今年60岁的村支书薛水海介绍说,其中最好的是现在邮电所所处的那个九进院,布局奇巧,建筑壮观,就像一条巨龙:前面是威武的大牌楼,接着是龙头处一座院,再是龙身一摆是三进院,四只龙爪为四进院,最后龙尾是一进院,九进院加上威武的牌楼,远看就是一条龙的图案。此院与彼院彼此独立,但又在围墙一角的半壁上留有小拱门,踏石阶可互通,一院连着一院,曲径通幽。当时这里是边关,遇有贼匪兵祸,这样的庭院可躲可藏可逃。这些奇巧的建筑,让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庭院深深的含义。
沿街顺便来到魏家大院参观,魏家大院现编号为黄甫街62号大院。大门上匾额为“积善门第”四字,入大门,有一约10米长、2米宽的长廊,左手处有一小门,开锁进去,小院里有一倒座房,为看门护院人所住,相当于现在的机关门卫。长廊尽头墙壁上雕塑装饰如影壁墙,上端两耳为两个龙型兽头,栩栩如生。村支书告诉我,这是此院唯一的两个保存完整的兽头,当年要打,院里住的薛双狮老汉挡着,说:“我已经80多岁了,要打兽头先把我打死再说。”软了,没敢打。大院已经无人居住,满目沧桑,但仍难掩昔日的辉煌。影壁墙砖雕“平为福”三字,壁墙之右有二门,进去才是四合院,正面主房有台阶,略高,两侧厢房次高,倒座房最低,显示出古人在住房上的尊卑观念。院内有棂子门、格子窗、浑圆木梁、单檐,可知为清代建筑。主房右角房上为绣楼,上绣楼要通过底层房内楼梯,外人不可能到绣楼上去。古代未出阁的女子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于过的是“软禁”的生活,不禁使人联想起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那首怨妇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三)
听说李家大院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大院,因此我随李家在黄甫住的唯一后人、现年66岁的退休教师李喜民先生去了李家大院。
远远望见公路边一个缓坡上有一处壮观的古建筑群,那便是李家大院。大门看上去就非同一般,门墩为一米高的石雕夹耳石,大门顶为多层木质出檐套构,檐牙高啄,其势峥嵘。大门上巨匾木刻“天锡纯嘏”四个鎏金大字。喜民先生说,这个匾的意思可能是暗指他的祖上得了外财,是天给的。相传他的老祖曾开着两个小铺子,一天来了一个外地商人赶着两头骆驼,将驼架寄存在铺子里,说是羊绒,但寄存下后,商人一直没再返回来。伏天里,其先祖担心羊毛出虫子,打开驼架准备晾晒,发现全是金银。此后多年,寄存商人再没来,估计叫土匪图财害命了,于是金银成了他家祖上的外财,这外财不是天给的吗?我觉得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从文字看,更像是一块祝寿匾。“天锡纯嘏”是含有美意天成之意,语出《诗经·闭宫》“天锡纯嘏,眉寿保鲁”,为天赐鸿福之意。我曾收藏过一枚明清时出的“天锡纯嘏”压胜花钱币,亦即此意。
李先生指着大门说,过去大门二层上还高悬有“武魁”大匾,蓝底金字,大门里边悬挂“文魁”匾,右边小字为“翰林院第五十五名举人李裕德”,左边落款为“大清道光二十二年立”。他们祖上弟兄三人,老大叫李树德,武举;老二李培德,秀才;老三李裕德,文举。中举后,老大老三都钦封为南方某地县令,但为遵祖训,不为官,因此两人一直没去上任。这所进院是老大家的,因此门外的匾是“武举”。李喜民先生是老三李裕德举人的嫡传后人,所以他家是进院大门外边挂“文魁”,里边挂“武魁”。二门进去,回头看,门额砖雕“孝友传家”四字。正房为五间,两侧厢房各五间,倒座房也整齐气派,四合院方方正正,中央有一小花坛。正房右上角处有楼阁,雕梁画栋,青莲倒垂,窗红柱绿,窗棂精雕,开光松竹梅兰四君子图案镶嵌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阁楼外挂巨匾,木刻浮雕“泮兆两闱”四个大字,行草榜书,苍劲浑厚。余观此匾,乃悟此楼非绣楼,应为私塾书院。周时诸侯的学校前修有水池,状如半月形,名泮水。古代凡新入学的学童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学童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泮”即“半水”,故把学生入学称为“入泮”,学校也叫“泮宫”。明、清两朝把考取秀才也称作“入泮”。“两闱”则是“春闱”和“秋闱”的合称。题额为“泮兆两闱”,让人一看即知此为“泮宫”,是李家大院中一处教书育人的地方,非闺阁“绣楼”,可见这家大户多么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培养,也怪不得弟兄三人竟中两举一秀。
李家大院是一处保存非常完整的建筑群庄院,高低错落,共有房屋三十四间,屋顶为五脊六兽,全是张口兽。明清时期,皇家对民间房屋建筑有一套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几品官员可建房几间,平民可建几间,并且对房子上的脊、瓦兽、梁栋、檐角等雕饰图案及颜色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规定三品到五品官员,厅堂为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角用青碧绘饰,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可建房五间,可建五脊六兽,可筑张口兽。透过整体建筑及屋脊、瓦兽、梁栋、檐角、绘饰及颜色判断,李家大院应属四品等级建筑规格。
李喜民先生住在祖传的另一进院,邀我去看看,不远,距这个院子200多米斜坡上去就到。大院是其祖上文举李裕德的家院,建制规模等级与李家大院既相同但又有一些区别。大门上外面悬挂“文魁”,里边为“武魁”,可惜因故被拆除改为一般大门,进去有门房、裁缝房、马厩、狗房等,此为外院。向右10米处有砖砌圆形过门,进入后,左侧是一排储粮库房,精致严密,粮食可从房顶倒入,一排小窗里用厚厚插板封住,可存各种粮上百石。粮库走廊右拐入大院。这座四合院已经不完整,倒座房不见了,左厢房也是五间,五脊六兽式,空心砖,张口兽,透风脊,正房左有一间外看是房,一门两小窗,进去却是拱形窑洞,此结构亦为我平生仅见。李先生把我带到他现在居住的有近200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只见双层棂子门,既暖和又防风,中间木隔,外会客,内卧室,因旧时男女有别,客人来了,隔帘放下,便不互见。天花板是许多方形木板撑成“仰尘”,近200年了,房内所有木质结构没有一点毁损,油漆没有剥落、掉漆现象,偌大“仰尘”上永远是一尘不染,光滑如镜。主人透露了个秘密:住人炕的右后上角那块“仰尘”板有机关,是个活的,别人看不出来,遇有匪盗,可把值钱东西藏在“仰尘”之上,甚至人也可以躲藏进去,再盖好,神鬼不觉,可谓设计奇巧。房子边墙1米厚,侧有通风窗,冬暖夏凉。李先生说,那年他到北京,专门去故宫参观了一下皇帝住的房子,发现其结构、式样与这房子一模一样,就是略高一点而已。
此外,还有孙家大院、吴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四)
黄甫人崇文尚德。
陪我参观的几位当地老者说,他们年轻时,过年都会一家一户撵上看对联,看谁家编得好,谁家的字写得好。说到看对联,83岁的魏恭老人突然想起一块老碑,说那块碑上的碑文就是一副对联,记得有一句是“独守孤城为文人争许多气节”,下联只记得后面五个字“是何等英雄”,四五位老者谁都想不起来完整对联,于是提议去找王凯老先生,说他一定记得。徒步到王凯家,正好在,王老现年74岁,退休老教师,曾获陕西省山区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王先生说他前几年得过脑栓,什么也想不起来,不过他有资料,去另一房翻。好一阵过来说,没有翻上,觉得遗憾。可是事由大家却记得:清同治七年,回回犯黄甫,常常进城烧杀掳掠。第一次,有人出面给回回跪下祷告,说不要杀人,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回军还是杀了人。第二次来,全城人都跑了,偏偏有个秀才王汝翼不跑,独守城门,与回军对垒,先是训骂,然后往下甩石头,把回军打跑几次,后回军绕道陷黄甫城,王汝翼被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秀才的勇武,给他立了碑。我返回后,第二天李喜民先生专门打过来电话,说碑上那一副对联有人记起来了,上联是“独守孤城为文人争许多气节”,下联是“能挥大患看儒者是何等英雄”,横联为“舍身取义”。我们姑且抛开回民造反的历史评判,仅就事论事,王汝翼还真够个英雄。
魏恭老先生告诉我说,他年轻时大街上还有十几座大牌楼,题款书法一流。街上有和西安钟楼一样的十字洞,其上雕刻精湛,顶层蓝天泥塑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栩栩如生,路洞汽车都可以穿行过去。魏老指着魏家大院说,这里原来的大牌楼上题“大宾”二字,“宾”字是繁体字“賓”。何为大宾?有人随口说,可能是古代的宾馆吧。错了,简言之,大宾即“乡饮大宾”,是明清时期官家尊贤敬老的一种制度。当时百姓把年高德劭之人推荐为“乡饮大宾”,县府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办“乡饮大宾”活动,是日,县府杀猪宰羊,在礼堂内置办丰盛的酒宴,县令率僚属提前到礼堂门外相迎,对前来的大宾们行三揖三让礼,在礼堂内升堂后再行拜礼方入座举行宴会。县令等向被邀请来的大宾们轮番敬酒,直至酒足饭饱方散席。此制度以弘扬风节,彰显社会和谐。“乡饮宾”中分为大宾、介宾、耆宾等五个档次,其中“大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故建立牌坊以示荣耀。凡举大宾者,旧县志中多有载焉。
在黄甫我还听到一个与“孝”有关的有趣的故事:说黄甫曾经有个刘吕氏,夫亡,婆婆瘫痪,她精心伺候十几年。某晚,其婆母病得厉害了,半夜来了小偷,透过窗户看见刘吕氏正端坐于婆母身旁给其喂汤水。小偷看了半天,竟然被感化,说:“如此孝敬的媳妇,我怎么忍心偷她家呢?”遂无所取而去。从此,黄甫也留下“小偷不偷孝子”的故事。
(五)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王嘉胤故居在黄甫大宽坪,本欲去,时间安排不来,甚为遗憾,但却采访到两个鲜为人知的奇异事:一个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古槐上,明亡后,老朱家有后人竟潜逃到黄甫堡,改姓为“祁”,现在黄甫祁家大院的“祁家”,正是明朝朱皇帝的后裔。祁家大院房脊梁上面的砖雕全是空心砖,兽头为张口兽,是按明代北京建筑样式修的,一看便知是曾经取得过功名的官宦宅邸。几位老年人说,每年除夕夜,祁家都把大门一关,挂起朱元璋像开始祭拜,平时都卷住藏好,这几个老者中有人曾目睹过。可巧的是,推翻朱家王朝的米脂李自成也有后人居住在黄甫。此李家正是出了文、武举人的李家。据李喜民先生介绍说,他们祖籍米脂李继迁寨,李自成失败后,怕受株连灭族,他的祖上先逃到山西河曲,大概在清乾隆年间又到了黄甫。祖训是后代不可从政,开始连着七代人都是木匠,多少代人没有吃政治饭的,所以才有道光年间祖上弟兄各中“文举”“武举”谁也没去赴任的事。清中期后,其祖上在内蒙河套开了产井河,开垦灌田2000顷,每顷年租2块白洋,年收入4000大洋,在包头开“穿心店”,包括现在包头市红星剧院整条街都曾是他家的。直到时期,出了个他的叔爷爷李唐三,人称三财主,、抽洋烟,把太家沟、马家圪堵的土地都输了、送了人,还把包头的产业都输光了,家里人气不过,用家法把他叔三爷关了三天禁闭。唉,古人说,富不过三代,有时还真灵验!李先生的感叹,令人深思。
如今的黄甫古堡,为黄甫镇镇政府所在地,境内有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经济发展飞快。府谷县十分注重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维修保护有影响的民居大院,维修老城隍庙、过街路洞,并在古堡街道南建起汉白玉大牌楼,两面雕刻“美哉黄甫”“崇文尚德”,在北路口的牌楼上雕刻“金黄甫”三个大字。黄甫是个较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闲之地,特别是那些古朴幽雅的明清建筑,给现代人留下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睹之,流连忘返;走后,难以忘怀。我祝愿“金黄甫”能发出更加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