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 涤(2112)2020.06.07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九成宫醴泉铭》。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泉水激扬起的清波,能将浊秽的渣滓荡涤;它可以使人养成
第五百七十八个字:涤
涤 dí:左右结构,左收右展。
左部“氵”旁为欧楷特有写法,整体左斜,不要写宽。首点撇点落笔向右,然后转锋往左下方出锋,要写的饱满;第二点顺着首点的锋尖斜切起笔,向左下方快速行笔,渐轻,勿长;提点距离稍远,切笔后向右上方提出,指向首点右侧,勿长。
右部“条”字左收右展,不要写宽。左边“亻”旁,首撇起笔稍高,然后向左下行笔,收于左部第二点;竖笔起笔靠下,略左斜,垂露收笔。长竖勿远,稍重,收笔稍低于左竖。右边“条”字,首撇要高起,注意角度;横画写成横点,勿长;撇笔起笔位置要偏左,撇身角度比上撇稍立,撇尖与长竖相接;反捺稍平,稍长。下面“木”要上收下展,不要写宽:横画稍偏左靠上,抗肩,勿长;竖钩在横画上面一点起笔,竖身劲挺有力,到位后跪笔弹锋出钩;最后两点分列在竖钩两边,左点灵巧,稍立;右点稍长,厚重,以平衡整字。
米芾
唐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清 · 姚孟起 · 临九成宫
元 · 鲜于枢 · 醉时歌
明 · 王宠 · 古诗十九首
“明”字原来这样写才好看!这么多年一直在写错—明、眀、朙
单字分析
“明”字为何写成“眀”呢?有人说“目”代表眼睛看见光明,也有人说是因为清代的文字狱,不得已在“明”字中加一横,其实“眀”字至少在西汉就已经存在了。
柳公权《玄秘塔》
“明”字最常见的有三种写法:明、眀、朙。
我们现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易经》里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现的虽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写法更为常见。
赵孟頫《三门记》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中只收录“眀”、“朙”两种写法,注曰“上通下正”,即“朙”为正字,“眀”为通字。《说文解字》释为:“朙,照也,从月囧。”
颜真卿《多宝塔》
也就说“明”字的正式写法其实是“朙”。
对于“囧”这个部首,《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囧,窗牖丽廔(lóu),闿明也。”“囧”与“月”组合在一起,便成了“朙”。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即光明之意。颜真卿在书法中经常使用该种写法,侠客觉着这与颜鲁公取法篆籀有关。
欧阳询《九成宫》
“眀”字的产生,则是在“朙”字在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隶变中,小篆“朙”字左边的“囧”讹变简化为“目”,就有了“眀”这种写法。
《康熙字典》对“眀”的注释为:“古同明。田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故,字康熙始,“明”字便正式成为标准官方印刷字体,沿用至今。
但,从书法角度来说,由于“月”字较为瘦长,如果用“日”字,很显然整个字都较为单薄,而“囧”又较为难写,故很多书法家都在用“目”。
就好比“昨”字,末竖不宜拉的过长,尽量将“乍”旁写得厚重些。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古代楷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见到“日”旁明字,多出现在行书中,简化字的核心“简便易识”,顾采用“日”旁明。
孙过庭《书谱》
有趣的错字
来过济南趵突泉的朋友,有没有发现,趵突泉景区里的突字上面没有点,这是写错了吗?这种明显的错字景区为什么不改过来呢?
其实啊,民间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故事说:趵突泉的水流太大了,把突字头上的点冲没了,这个点冲哪里去了呢?
原来是冲到趵突泉北边的大明湖去了。果然,大明湖的明字的日字旁多了个横,成了目字旁了。看下图的明字是不是目字旁?
其实,这是一种文字游戏,突上无点是人们希望:趵突泉的水常年喷涌,永不枯竭,喷涌起来没头的意思。明代山东巡抚胡瓒宗写这个字的时候就是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而落笔的。也就是文人表达美好寓意的一种文字游戏吧。
就像下面的这张泰山石刻,你怎么读?
这也是文人雅士的文字游戏,读作:风(風)月无边,風是古人常写的繁体字。
友友们,你们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