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每日释一字:“爇”
释说:
这个“爇”字读作ruò,又读rè。甲骨文①是手拿火炬焚烧草木的样子,可见这是个象形字。②是小篆的写法,反而繁化了,变成上声下形(火)的形声字了。③是楷书的写法,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
《说文》:“爇,烧也。”用“烧”解其本义基本正确。但许慎并没有详细说明它的具体意义。在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爇田”一词,就是点燃火炬以驱赶老虎,准备猎取。可见这是打猎的一种方式。到了后世,“爇”字的字义扩大了,放火焚烧也可以称为“爇”,如《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郤氏,且爇之。”也就是说,便下令攻打郤氏,并且还要放火焚烧。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形声字。从火,蓺声。本义为燃烧。《说文》:“爇,烧也。”徐铉:“《说文》无蓺字。当从火、从艸,熱省声。”《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将师退,遂令攻郤氏,且爇之。”杜预注:“爇,烧也。”《淮南子·兵略》:“毋爇五谷,毋焚积聚。”由焚烧义引申为烘烤义。甲骨文字形从“丮” (人跽而双手有所握持)执火炬之形,“丮”或作“又” (像手形),为会意字;小篆演变成上“蓺”、下“火”的形声字;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写作“爇”。“爇”音义与“燃”相类,为同源字。“爇”字是否可以分析为从艸、从熱、熱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并解释其本义为放火烧荒呢?难以确定。因为这最多只是假设,必须进一步严加考证后才能下结论。(郭小武 叶青)
——李学勤《字源》
来源:汉典文化
名震江南的南唐大书法家徐铉是如何作死自己的?
大家好,我是“半雅斋老何”,一名书画艺术的从业者;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书画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南唐在李煜的经营下,书画艺术发展异常繁荣;当时偏安一隅的南唐一片祥和,出现了“三徐”的文化热潮;徐铉,就是其中的一位;徐铉是徐熙的堂哥,徐锴的亲哥哥;我们的今天的主人公;
徐熙花鸟画
关系篇1:说徐铉之前咱们必须先捋一下徐铉的家族情况;徐铉于916年出生于扬州;是徐锴的哥哥,徐熙的堂哥;这三人在江南人称“三徐”;徐熙是徐温的孙子;徐温有6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养子徐知诰,这个徐知诰就是后来南唐的首任国主南唐烈祖李昇;也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祖父;
徐温当时已经专权国政,几乎可以改朝换代自立为王,但是他没有,他像曹操一样,他把权力移交给了养子李昇,由李昇篡权霸位,建立了南唐;
徐熙花鸟画
2:因为了这个缘由,所以咱们就好理解,为什么徐熙只愿以“布衣”身份出入朝堂,但是不愿意为官,他宁可在江湖中画自己的“野逸”花鸟画,哈哈,原来是大有苦衷,就像后来的“八大山人”一样;所以您看当时李煜虽然特别喜欢黄笙的花鸟画,但对徐熙更尊重,多次邀请徐熙入朝为官被拒也不生气;我们也就好理解徐熙的花鸟画创造的“落墨法”是什么意思了;您品;好好品;
徐熙花鸟画:玉堂富贵图
3:徐熙是画画的,徐铉是写字的,徐铉和弟弟徐锴都是文学家;当时在江南很著名,人称“三徐”,就是指这三个人;徐熙和徐锴的口碑自不用说了,但是徐铉有污点,争议比较大。徐铉是在李煜的朝廷为官,与比自己小4岁的韩熙载同样出名;韩熙载是个从北方逃难到南唐的大人物,李煜对他是有忌惮的,所以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潜入韩府,注意是潜入不是拜访,周文矩可能知道这么干不怎么好,所以第二天没画好,但是顾闳中画的好,把所看到的的情景,画的特别逼真,成就了一幅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关于这个故事我另写一篇);这样的大人物,徐铉和韩熙载是同样被朝廷重视的,只不过,韩熙载被李煜忌惮,徐铉因为祖上关系,其实论起辈分关系,徐铉是李煜的堂叔,李煜937年出生的;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4:李煜跟赵佶一样,虽然皇帝当的昏庸,但是文采很好,对书画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如果没有李煜对书画的热爱,也就没有后来的“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以及“三家山水”的发展;李煜对徐铉也是特别照顾,除了给他画院官职,还让他两次出使北宋(宋尚未建国),但是这个徐铉恐怕也是不会为官;甚至最后直接导致李煜的死亡;
徐铉故事1:赵匡胤要发兵南下,南唐岌岌可危,这个时候,李煜要派人去议和,文武百官都推荐徐铉去,因为他口才好,文采也好,我现在估计,他当时可能是被人当枪炮了。徐铉见了赵匡胤后,有一段很经典的对话,他对赵匡胤说:“只要您不打我们南唐,我们国主李煜把您当自己的父亲一样供养。”赵匡胤呢,怼了他一句:”既然是父子那就不要分家了,你回去叫李煜赶紧带人回家来”。怼得徐铉不知所措,哑口无言。咦,不论打得过打不过,单说这口才也能出使议和?
据传为 李煜 法书 待考
2:到年底的时候,南唐又派徐铉领衔纳贡去了,徐铉到了北方,想想自己上次没议和好,回去丢脸了,这次准备得满满的干货,又想在朝堂上和他们辩论;赵匡胤的文武百官“惧不能出”,就是大家害怕这个人的口才,不敢跟他辩论,宰相向赵匡胤汇报,赵匡胤说不要紧,我来安排。叫人找了十个不认识字的人来,宋太祖赵匡胤随便点了一个不认识字的人,“你去。然后这个人莫名其妙地被叫去和徐熙辩论,结果徐熙对牛弹琴侃侃而谈,文词激扬,对方听不懂,只是“哦哦哦”,很无趣,只好灰溜溜的渡江南回。赵匡胤的文武百官是真怕吗?恐怕史书是故意把这事夸大吧?为什么《宋史》要这么羞辱徐铉呢?恐怕跟下面的事有关:
3:南唐971年时,徐铉59岁,这一年北宋灭唐了,李煜归宋。徐铉跟着去了。但是有一个人没去,徐熙,徐熙在民间,不在朝廷,赵匡胤不喜欢书法,所以您看,宋初有很长一段时间书法是没有大家出现的;但是他听过徐熙的名头,派曹彬去找,徐熙不愿归宋,后来在南唐病死了;但是徐铉去了,更可怕的是,在978年,他担任骑省校尉,去看望老东家李煜。李煜可能是出于怀念故国,看到这个“远房亲戚”,心脆弱了下来,在徐铉面前诉起衷肠来了,说了一句话:“我真后悔当初不该杀了潘佑、李平”;在李煜这个文人看来,这本来可能就是一个“老乡见老乡”后一段掏心窝的诉苦而已,没想到,没想到啊,这下真把心窝掏出来了;徐铉呢,回去直蹦宋太宗赵光义处告状:“李煜死心不改,怀有二心”,赵光义一听火大了,就赐李煜个上吊自杀。
据传为 李煜 法书作品 待考
哎,糊涂蛋啊!我每次想到这里,心里真是难受!反正《宋书》没有给徐铉好评,《南唐书》也恨死了徐铉;徐铉在江南仕子心目中的形象也毁了;
到淳化二年也就是991年,徐铉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马。邠州那地方苦寒,常年要穿皮毛御寒,终于得了风寒,8月26日那天,徐铉可能自知天命所归了,穿好衣服,写好遗书后,后悔的说:“道者,天地之母”,大概意思是后悔自己曾经的无道了。
书法篇徐铉的书法,主要要学秦代李斯的小篆,清代的冯武在《书传》中说:“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是称赞徐铉的篆书写得好,用笔中锋,不偏不倚,现存世的作品不多,仅剩黑龙江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残卷《千字文》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行书《私诚帖》;
黑龙江博物馆藏 徐铉 《篆书千字文残卷》
黑龙江博物馆藏 徐铉 《篆书千字文残卷》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徐铉 《私诚帖》
至于徐铉的书法写得怎么样,请大家欣赏,您们来评吧!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史书,个别对话经过老何加工,并非严谨史记,请勿用于正史考证
南唐杰出的一位篆书家,其文章议论,傲视天下
文/卢秀辉 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江苏兴化人。职业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文艺评论家。
徐铉极有口才,南唐每有事出使宋国,必遣徐铉。
有一次,江南派徐铉前来宋国进贡,按例,需派官员陪伴,以便监督。宋朝大臣口才都不及徐铉,没人敢陪,胆怯徐铉也。宰相也找不出合适人选去对付徐铉,无奈,只好向宋太祖请示。宋太祖说:“你且退下,我选一个合适的人。”太监诏传殿前司听旨,让他把十名不识字的殿前侍者的名单报给陛下,太祖拿到名单后,御笔随便的点了一个名字,说:“派此人前往。”朝臣都惊诧不已,宰相催促被点之人立刻动身。此时,此殿侍者不知何故成了使臣,偏偏没人告诉他缘由,渡江前往徐铉处。徐铉一见来人,词锋如云,滔滔不绝,旁观者惊愕,殿侍者更是不知无何应付,只能不停地点头代答。徐铉不知来使的深浅,打起精神仍然与来者交谈。他们一起住了几天,几天中,徐铉口若悬河,来者还是沉默,不与徐铉应答,此时,徐铉已是精疲力竭,再也不想说话了。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伐南唐。徐铉奉李煜之命使宋,求告太祖曰:“李煜事奉陛下,就像儿子事奉父亲,不敢有任何过何过失,陛下,你怎么令大将曹彬奈伐我南唐?”太祖说:“你们既然以为子奉父,父子分成两家,你认为合适吗?”徐铉不能答对。十一月,徐铉、周惟简再次来宋入奏,徐铉说:“李煜因为生病,没有能够来朝谒陛下,不是大胆拒绝诏书,恳求缓兵,以保全江南一邦们性命。”其言极恳切,把南唐诚意白与太,反复叙述各种理由,声音越来越大,口气愈来愈厉害。赵匡胤辩不过徐铉,拔剑而起,用剑指着徐铉,怒斥道:“不须要说太多的空话了!江南国主李煜有什么罪呢?什么罪也没有。一姓天下,在我睡觉的床边,怎么容得下他人沉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寡人天下的理由,成了千古亡他人之国的罪名,由是,徐铉亦不敢再言。
徐铉在南唐时,与韩熙载齐名称“韩徐”,又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时文章议论,傲视天下,不肯稍逊于人。当时,风行李阳冰善《说文解字》20卷,诏下令徐铉等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并雕版流布,经他们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结束了李阳冰的《说文解字》地位。徐铉曾奉旨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又曾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徐铉于文字学功莫大焉,于诗歌亦有大成。
徐铉的诗颇近白居易诗风,其《贬官秦州出城作》、《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寄高邮陈郎中》等诗,虽极尽平易浅切,然于中见真率直露,更难的是出自肺腑,而能使情到深处语韵自流,他不用险韵,不用奇字,无生涩雕琢之病。徐铉少有奇才,文思尤其敏捷,凡有诗文创作,常不预先腹稿,而是立马挥就。经常有人临时有事,请他写文章以达便用,他当着来人的面,执笔立就。徐铉曾说,“文速则意思敏壮,缓则体势疏慢”(《郡斋读书志》)。
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论及他的旧主李煜时写到:“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变之略,不成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于亡国,道貌岸然有所在,复何愧欤”!“以李煜敦厚善良的性格,在这兵荒马乱,以刀戈治世的乱世,一颗厌战之心,就是孔明在世,也难保住社稷。既然已经躬行了仁义,即使亡国,又有何愧?(卢秀辉《李煜篇》)。
于李煜,徐铉为人臣时,极尽能力;于旧谊,徐铉有《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宋太宗杀李煜的理由很多,但两件事成了导火索:一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件事,与徐铉有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命徐铉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李煜与徐铉“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徐铉了么来后,把与旧主李煜相会的情况告诉了宋太宗,宋太宗闻之大怒,从此怀上了杀李煜之心。悲也,人主如此,人臣只能如此了,幸耶不幸耶?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徐铉安是卵?亦或卵还在。南唐亡后,徐铉随李煜入宋,宋太祖命徐铉为率更令,累迁官散骑常侍。
徐铉精于制香,于中是制香大家,月夜之时,坐于中庭,明月当空或是清风徐过,焚香一炷,清澄其心,任月光摇曳,伴于长空之清月,自是一种怡然自得。他把此香名为“伴月香”。此香为沉檀、莞香、苏合香、鸡舌香、豆蔻、芸香、白茅香等配置而成,此中要构不足为外人道也。
徐铉有《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传世,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徐铉的行书《私诚帖》也极为人推崇。此帖结构平稳,通篇趣味,书风含蓄,自能天然,此书于宋人尚意书风,实有开先河之功。徐铉喜好李斯小篆,于此着力尤深,他的隶书也较出色。“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清代冯武《书传》。
本文作者卢秀辉先生作品
徐铉(916年—991年),五代至北宋初年诗人、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
本文为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杨普义:徐铉书法赏析
继美斯冰有鼎臣,
《峄碑》存古妙能神;
画沙笔笔中如缕,
玉箸风规喜得真。
赏析: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年),字鼎臣,广陵人。初仕南唐,官至礼部尚书。后归宋,累迁散骑常侍。曾校刊《说文解字》称大徐本。铉酷耽玉箸篆垂五十年,初学李阳冰,后得李斯《峄山碑》拓本,自谓“得师于天人之际”,潜思改作,遂逼其势。曾摹刻《峄山碑》,论者谓用笔如锥画沙中有一线如缕,实参李阳冰法成之。习小篆者多以此摹刻本为取法之阶。是碑现存西安碑林。自书碑石,尚有《茅山许真人井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