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墓碑不可以乱立,三种坟不能立碑”,啥意思?立碑有啥讲究
立碑作为对逝者的庄严纪念,代表着深刻的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因此,它必须在特定的条件和场合下进行,以体现尊重和敬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碑是一项庄重的仪式,需要遵循一系列的礼仪和原则。它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家族美德和价值观的传承。
因此,在选择立碑的对象和场合时,必须慎之又慎,以确保仪式的庄严和意义的真切。这种仪式不应当被随意滥用,而应当保持其特殊性和神圣性。
永恒的记忆:中国传统墓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碑是一场庄严而重要的仪式,一种流淌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这一仪式承载着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无尽敬仰,是后人对先人的感恩和尊重之情的象征。
墓碑,是一个永恒的见证,它屹立于逝者的墓地,为世代传颂着逝者的传奇。每一块墓碑都是一篇家族史的篇章,记录着家族的光辉和荣耀。因此,在立碑之际,不仅需要审慎地考虑逝者的身份和地位,还需要细致入微地考虑家族的传统和风俗。
立碑仪式往往在庄重的氛围中举行。清晨的阳光透过古老的松柏树林洒在墓地上,古老的庙堂里响起了悠扬的古乐,昭示着仪式的开始。
家族的长者身着华丽的礼服,手持一方玉石,上面刻有精美的篆刻。这块玉石象征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耀,它将被镶嵌在墓碑之上,永远陪伴着逝者。
墓碑的制作是一项严肃而精湛的工艺。石匠们选用上等的大理石或青石,经过数月的精心雕琢,将逝者的名字、生平事迹、以及家族的家训刻划其中。每一笔刻痕都充满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仿佛在述说着逝者的一生。
仪式的高潮是墓碑的立碑。这一刻,家族成员手持着碑石,共同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将墓碑慢慢竖立在墓地之上,用坚毅的目光注视着,仿佛在与逝者灵魂对话。这一刻,不仅仅是立碑,更是对逝者的一次深刻告别。
墓碑的碑文是家族对逝者的寄语。这些文字凝结着家族对逝者的感情,也传承着家族的智慧。它们告诉后人,先人的一生是如何坚韧不拔、仁爱待人的。墓碑下的墓地,成为了家族传统的圣地,后人前来祭奠,缅怀先人,感受着家族的温情与传承。
立碑仪式结束后,家族成员一起举行祭祀仪式。他们点燃香烛,上供美食,虔诚地祈祷着,感谢逝者的恩德,祈愿家族的繁荣和幸福。这一场仪式,是家族几世之情的延续,也是对逝者的最后一份珍贵礼物。
缘悲未竟:中国传统坟墓仪式与未成年逝者坟墓,是一座永恒的驿站,承载着逝者的灵魂和记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碑仪式通常包括选定一块厚重的石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生平事迹,以及家族的感言。
这块墓碑将伴随着逝者,成为他们永恒的印记,凝聚着家族的情感。然而,在面对未成年逝者时,仪式常常变得复杂而令人矛盾。
未成年人的去世,往往是生命的一场突然停顿。这些年轻的灵魂尚未完成他们的使命,他们的逝世令人深感悲痛。
传统文化教导人们,立碑仪式需要充分尊重逝者的生平和地位,但对于未成年逝者,这一要求似乎变得复杂而令人矛盾。立碑是否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对年轻生命的敬意,成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问题。
因此,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采取更加温和而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对未成年逝者的怀念。一颗年轻的树苗,可能在坟墓旁生根发芽,象征着未成年逝者的生命,以及未来的希望。或者是一片花海,各色鲜花在坟墓周围开放,芬芳四溢,代表着生命的多彩和美好。
这些简朴而真挚的仪式,如同一首无言的诗,表达了人们对未成年逝者的深切哀思。虽然不再有石碑上的文字,但逝者的存在仍然在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瓣中显现。这是一种温和而含蓄的纪念,使人们在思念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碑仪式可能不适合每个逝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然而,无论采取何种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都是永不凋谢的,就如那株年轻的树木和盛开的花朵一样。
维系家族情感:中国传统坟墓文化与私人家族家族坟墓,宛如一片宁静的圣地,深藏着家族的历史和情感。在私人家族中,这些情感是珍贵而内敛的,它们不需要在石碑上被镌刻出来,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刻在了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心底。
家族坟墓,是一片静谧的领地,蕴藏着世代的情感和回忆。在私人家族的坟墓中,维护和纪念的方式,是那样的亲近和贴心,常常如同一曲无言的交响乐,在家族成员之间婉转奏响。
每当清晨的阳光透过古老的树林洒在坟地上,家族的长者会缓缓走来。他们手持着香炉,将细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起,犹如灵魂的问候。
他们安静地站在墓前,双手合十,闭目默念,向着天地神明,默默地传递着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这不是一场外界的仪式,而是一次内心的对话,是家族与逝者之间心灵的相聚。
家族成员也常常在特殊的日子里前来,每一次的来访都如同一次家庭的团聚。他们带着鲜花,鲜艳而娇嫩,代表着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食物也总是不可或缺的,美味的佳肴摆放在坟前,仿佛在邀请逝者一同品尝。家族成员围坐在坟地周围,分享着故事和回忆,这是一场共度时光的聚会,也是对逝者深刻的怀念。
在这些亲近而贴心的仪式中,家族成员不需要外界的注视和认可。他们的感情和纪念如同一条深藏在心底的小溪,细水长流。这不是一场炫耀,而是一份家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是对逝者生命的真挚珍视。
私人家族坟墓是传统文化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可能没有宏伟的石碑,但它们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和传承。在这些坟地中,家族的纪念和尊重以一种温暖而亲密的方式被传递下去,代代相传。
黯然祭奠:中国传统坟墓文化与自缢者自缢者的逝世,无疑是一场与常规不同的别离。这个决定背后常伴随着深邃的心理痛苦和无法排解的绝望,因而社会常常以审慎的姿态对待这种情况。
在传统文化的普遍共识中,自缢者的坟墓总被视作一个特殊的案例,因而人们更倾向于持保守而理解的态度。对于他们,家庭和社会愿意选择低调而含蓄的方式来纪念和怀念,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过多的注意。
自缢者的离世常常让人备感无助。这是一个人在极端困境下作出的生死选择,通常隐藏着深刻的痛苦和无法分享的矛盾。
在传统文化中,这种独特的境遇,让人们学会了包容和理解。因此,他们不会在自缢者的坟墓上竖立高大的碑石,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过多提及。相反,他们会选择更为私密和低调的方式来纪念逝者。
自缢者的坟墓往往安置在安静而隐蔽的地方,远离喧嚣和繁忙。家人和亲友会在特殊的时刻,如农历的清明节或者自缢者的生辰,前来坟地。他们会烧纸、献花、点香,默默地祈祷,将内心的哀思和祝福传递给逝者。这一刻,是家人之间的默契和默哀,不需要外界的注视。
坟地周围的环境也常常保持着朴素。自然的花草和树木在坟墓旁自由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自由。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是对自缢者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回应。
自缢者的坟墓,或许没有宏伟的墓碑,没有炫耀的仪式,但它们是对逝者的黯然祭奠,是对家族情感的诚挚表达。在这片静谧的土地上,人们不再审视逝者的死因,而是心怀理解和宽容,以一种低调而内敛的方式,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结语在立碑这一古老的传统礼仪,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对家族的尊重与传承的庄严表达。每一块墓碑,都如同一本家族的史书,记载着家族的美德和家风,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立碑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通过立碑,我们传承了家族的坚韧与勇敢,记录了家族的辉煌与坎坷。每一块石碑上的文字,都是家族智慧的结晶,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让后人了解了家族的起源和传统,还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德有行的人。
立碑的背后,是对逝者深刻的哀思和怀念。它们不仅是对生命的敬仰,更是对生命的尊重。逝者虽已不在,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在我们心中闪烁,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这个传统的背后,我们铭记着家族的根和魂,坚信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将在未来继续传承。立碑的仪式或许只是一瞬间,但它背后的情感和思考,将伴随着家族走过漫漫岁月,永不磨灭,成为永恒的记忆。
正如每一块墓碑都是家族传统的见证,它们将与家族的故事紧密相连,世代相传,永远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芒。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农村俗语:“墓碑忌讳耸入云,坟头忌讳‘不粘尘’”,是啥意思?
前两天与一位老农聊天时听到了这么一句俗语:“墓碑忌讳耸入云,坟头忌讳‘不粘尘’”。由于这句俗语有些晦涩难懂,因此,尽管我对这句俗语认真琢磨了好久,但还是没有能够琢磨出这句俗语的意思来,于是,只好向老农进行了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这样的:
一、墓碑忌讳耸入云墓碑在指竖立在坟墓前面的、上面刻记有死者姓名、经历事迹等文字的石碑。
在最早的时候,坟墓前面是没有石碑的,当然,在最早的时候也是没有坟堆的。据称,在古代的时候有许多盗墓贼,这些盗墓贼会寻着石碑和坟堆而去,从事盗墓的勾当。人们为了防止盗墓贼能够轻易找到坟墓,便不会在墓穴上堆起坟堆和竖立墓碑。
到了后来,地方官府对盗墓贼进行了无数次打击,从而使盗墓贼没有了生存空间。于是,人们在墓穴上堆起了坟堆,并在坟堆前竖立起了墓碑。
刚刚兴起在坟墓前竖立墓碑的时候,墓碑的规格都很小。据称,只有三尺有余,也就是一米左右。墓碑上除了刻记有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的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外,并没有纹饰之类的装饰。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巨商富户们便在祖坟前竖立起了高大的石碑,并在石碑的表面上雕刻出了各种纹饰,用以彰显自己的家庭地位。
不过,竖立高大石碑的巨商富户们没有想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人生哲理,更没有想到天空中是存在雷电的。据称,在清朝时的一年夏天,山西某地先后有三十多座高大的墓碑被雷电击倒,并被严重毁损。从此以后,人们才意识到高大的墓碑容易遭受雷劈,于是,人们便总结出了“墓碑忌讳耸入云”这种说法。
其实,“墓碑忌讳耸入云”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到夏天的时候就会到了雷电频发的季节,而当雷电发生时,高大的建筑物会首先接触雷电,而一旦高大的建筑物接触到了雷电,就有可能被雷电击穿,最后导致高大建筑物出现毁损现象。因此,坟墓前是不宜竖立高大的墓碑的。所谓的“耸入云”,也就是指墓碑的高大。
二、坟头忌讳“不粘尘”什么叫坟头“不粘尘”呢?
在过去的时候,有人喜欢用石板之类的东西将坟头覆盖起来,而一旦坟头被石板之类的东西覆盖了起来,就不会露出黄土了。不会露出黄土的坟头就是“不粘尘”的坟头。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忌讳呢?
我们都知道用石板之类的东西将坟头覆盖起来之后是会抑制杂草的生长的。因此,凡是用石板之类的东西覆盖起来的坟头在远处看来都是光秃秃的,而光秃秃的坟头看上去会显得了无生机。有句俗语称:坟头无生机,坟主人丁稀。古人认为:坟头草木葱茏,意味着后代人丁兴旺。如果坟头是光秃秃的,就会显得坟墓主人的家庭中也缺少生气。当然,这都是古人的看法,未必就是正确的。而正是古人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便有了“坟头忌讳‘不粘尘”的说法。
以上所言,就是这句俗语的大概意思了。
听了老农的解释后,我总算是弄明白了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究竟是什么。不过在我看来,“墓碑忌讳耸入云”似乎有些道理,但“坟头忌讳‘不粘尘’”似乎就没有太多的道理了。大家以为呢?
墓碑刻个字就要一两千元?别拿哀思谋暴利
修墓坐地起价?墓地“延伸服务”不应暴利
墓碑刻个字就得一两千元,墓碑石材不同差价高达3000元,换个“墓基”要价在1990元到8160元不等……清明节前,记者在一些大型墓区调查发现,无论是民营商家还是公墓服务单位,修墓坐地起价现象均不同程度存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殡葬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而由于疫情原因,不少人在三年后第一次实地祭奠先人,修墓需求大增。需求量增加,市场自然波动,这无可厚非。修墓价格适当上涨,也在情理之中,但其中暗含的暴利,则应该引起警觉。
修墓行业里的利润,究竟有多高?仅以墓碑石材为例,便可窥一斑。在“爱采购”网上查询发现,线下报价动辄数千元的花岗岩石材,线上报价仅为1/10左右。
正确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是解决诸多经济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但令人遗憾的是,本该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的公墓服务单位,不但没有起到调节修墓畸高价格的作用,反而推波助澜,从中牟利。
清明时节,修缮先人墓地,是普通百姓的一种情感寄托,也是“慎终追远”这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而高价修墓现象背后,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暴露出监管盲区。
监管盲区的存在,源自于殡葬行业的“隐形垄断”。“隐形垄断”现象社会早已熟悉,媒体曝光较多。实际上,殡葬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都是它。要斩断“墓”后推手,破除暴利魔咒,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不能让行业内的公营、私营主体唯利是图、操纵市场;紧盯少数执法人员,谨防他们“睁只眼闭只眼”,出现猫鼠合谋、坐收渔利现象。
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天价墓”现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但对于修墓这一“延伸服务”的关注仍然不高,相关收费标准更是有待明晰和规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才能真正还市场一片清朗。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遏制修墓等殡葬“延伸服务”的暴利行为,民政、市场监管、价格监督等部门绝不能置身事外,只有不断加大对殡葬服务市场的规范管理,强化殡仪馆、墓区的公益属性,才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父母过世,“立碑”一定要等三年吗?你们家乡是怎样的习俗?
现实生活中,父母去世,立碑很流行,但什么时间立碑?各地把握不一样,习俗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三年之后的忌日或清明立碑的,有第二年忌日或清明立碑的,有当年清明立碑的,有百日之后立碑的,有过了“五七”立碑的,也有下葬后直接立碑的,等等。
吊诡得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遵守的习俗是最好的,自己做的是对的。没有谁去说服谁,也没有谁能够说服谁,到底需要不需要说服别人也说不清楚。但同一件事情,标准和做法的路数太多,总不是什么好事,就是说,肯定有人做错了。我们对照礼仪典籍文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前提,就是“立碑”是祭祀活动还是丧事活动?如果说“立碑”是丧事活动,那就应当在丧期进行;如果说“立碑”是祭祀活动,那就应该在丧期过后进行
如果认可或者能够接受这样的说法,那我们就讨论下一个话题。“立碑”是干什么的?就是说“立碑”的目的和用途是什么?
明清及以前,墓前是可以立碑的。大体上讲有两大类:一类是旌表碑,即对特别厉害的人物,在整体社会层面进行旌表,如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前面的“无字碑”,就是旌表碑,但当时没写字。二类是标识碑,就是用特定图腾形状的碑制物立于墓前,标识墓主人。这两类碑都是在丧期立的,即下葬时立的。
古代社会,家庭家族都有祖坟祖茔,一家人都是埋在一起的,按一般昭穆规制,哪个人埋在哪里都是事先定好的,大家也都知道,所以,不需要在坟墓前的石碑上刻字来标识墓主人。也就是说,古法社会生活中,墓前的石碑主要是装饰性质的,可以刻字,但其功用不是祭祀性质的,而是彰表性质和身份标识性质的。
传统社会条件下,有家庙祠堂,对于过世的父母先人,立有牌位,即神主。遇到节日忌日,或者家庭发生大事,如嫁娶、生育、进学、参军、功名、升迁、爵禄、封诰、寇乱等,都要开祠堂祭祖祷告,祈求保佑和祥瑞。就是说,祭祀活动主要在家庙祠堂,不在坟头。
2、现实社会条件下,由于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家庙祠堂,祭祀活动都在坟头,所以在坟墓前立碑,其实际意义就是立牌位,刻有父母先人名讳的石碑就相当于家庙祠堂的神主
先秦时期,天子有太庙,诸侯有宗庙,大夫和士有家庙。秦汉之后,王侯将相才有家庙。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家庭才能建家庙。明嘉靖时,诏令允许民间连宗建祠,祠堂才走入一般百姓人家。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丧祭文化是重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家庙祠堂被视为封建迷信,基本不存在了。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般居民,是没有家庙祠堂可供祭祀先人的。
但上坟被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家庭祭祀活动的主要方式。大体上讲,坟前立碑,就是给父母先人立个牌位,供后人祭祀。
所以,我们认为,坟墓前立碑为祭祀活动,应当等到居丧期满后实行。父母之丧,居丧三年,即等到三年届满,才能立碑。
你一定要选择丧期立碑的,只要你不在意,就行。
立碑最好选择清明节日,一是祭祀氛围好;二是制碑容易操作;三是国家有假日;四是传统祖宗祭祀文化发展传承即教育子孙的重要时节。
清明上坟,携带水果有讲究,老传统讲究“5忌4不带”别不当回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断肠日”,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里重要的一个,清明节在人们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清明节除了“踏青”,另一个风俗就是扫墓,缅怀先祖。在清明来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香火、纸钱、鲜花和水果等祭祀用品,在清明节当天我们需要和家人一起,携带这些准备好的贡品到祖先、亲人的墓地上,给亲人的墓地清理清理杂草、添一抔黄土、把墓碑上的灰尘擦干净、摆上贡品、燃烧纸钱、磕头祭拜亲人先祖,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以前老一辈人在清明扫墓时会有很多讲究,注意很多事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人似乎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比较排斥,对于一些丧葬文化习俗也毫不在意,对于扫墓时携带的一些物品更是一问三不知,全凭个人喜好,殊不知这样做会引起一些严重后果。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时间、流程是有很多要求的,甚至连扫墓携带什么样的水果也是讲究颇多,并不是什么水果都可以带去墓地拜祭。
在我国殡葬文化中,扫墓祭祖是有诸多讲究的,其中有一个说法叫做:“祭三贡四”。
也就是说,我们在扫墓时给祖先准备的贡品要求是单数,可以是三样、五样、七样、九样,因为在丧葬文化中一般比较忌讳双数,所以祭祀方面同样也忌讳双数,除此之外,在贡品方面,通常以水果、糕点、酒水为主。
很多人扫墓时会给已故亲人墓前摆放一些荤食,比如有的人表示亲人生前爱吃牛肉,那扫墓时就会准备几块卤牛肉摆在墓前,以示孝顺;有的人甚至还会紧跟潮流,给亲人墓上摆上一些诸如无骨鸡爪、麻辣鸭脖、卤猪蹄等“网红荤食”。
其实扫墓祭祖对于上供的荤食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会有“三荤”的要求,也就是贡品肉类只能是鸡肉、鱼肉和猪肉这三种。
而像水果方面也是有要求的,市面上的水果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适合带去祭祖,有这几种水果因为寓意不太好,在清明祭祖时是不能带到墓地的,带了可能会影响家中的运气。
老人们对清明节的注意事项比较了解,但是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会关注这方面的“冷知识”,在超市购买上供用品时很容易买错,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一些注意事项。
清明扫墓,这五种事情要忌讳。清明节除了是法定节假日外,也刚好是仲春与暮春交接之日,是自然节气的节点,它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而清明扫墓祭祖,是最重要且严肃的活动,老人们常说,“上坟五不做,平安无灾祸”,很多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这一句短短的谚语背后其实包含着大大的科学道理。
1、不要在纸钱没烧完就提前离开。纸钱又称为冥纸、冥币、阴司钱、金银纸,冥镪等,它最早是起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南齐废帝萧昭业好鬼神之说,剪纸为钱用来陪葬,据史料记载:“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
后来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文化也就慢慢延续下来,因此一到了清明时节,民间就开始流行在坟前给已故的亲人烧纸钱的习俗。在老一辈人的心中,纸钱是钱的另一种化身,象征着“生活费”,给已故亲人焚烧这些纸钱,相当于给已故亲人“送生活费”,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好日子,借此来表达对他们的悼念之情。
很多子女为了表示孝顺,在扫墓时会购买大量的纸钱和祭祀用品,似乎焚烧的东西越多,就越能体现出子女的孝顺和对亲人的思念。有些子女在焚烧这些祭品时,不等完全烧完就匆匆离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在烧纸时,一定要等到所有的祭品全部焚烧干净后,才能离开,切记提前离去。按照民间说法,不等纸钱烧完就提前离去,代表扫墓祭祖不诚心,不虔诚,是对祖先亲人的不尊重。从科学角度看,这种不等火熄灭提前离去的行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人提前离开,纸钱还在燃烧,要是遇上大风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火星子被风一吹到处乱飘,很容易引燃周围的可燃物,引发火灾。
2、不要在扫墓时嬉笑打闹、非议逝者。扫墓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去祭拜先祖时要摆放好心态,在扫墓时举止行为更要谨慎,不要轻浮,更不要在墓地里嬉笑打闹。
很多人在扫墓时,喜欢把小孩子也一起带去,这样显着人多“热闹”。有些小孩子第一次到墓地,心里根本没有对墓地的认知,甚至不知道来这种地方是干嘛的,只是单纯的以为父母带他们到了一个新的玩耍地方。
再加上小孩本就活泼好动,在墓地里难免嬉笑打闹,大人们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让旁人看着就会认为这家人行为不尊重逝者,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清明扫墓不建议带小孩子去墓地祭祖。
此外,有些人平时说话口无遮拦,对任何事心中毫无敬畏之心,就算是在扫墓时,禁不住会对已故亲人一番评头论足,要么大声喧哗,要么出言非议,这种行为也是禁止的,是对逝者的不尊敬。
3、不要在扫墓时拍照、录视频。老一辈人认为,如果在扫墓时随意在墓地里拍照,甚至对着墓碑拍一些嬉皮笑脸的照片,容易影响个人的气场,会拍到一些不好的东西,引起晦气。
从科学角度来看,老一辈人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年轻人几乎都是手机不离手,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年轻人热衷于拍照、录视频,喜欢拍到的东西上传到个人平台中供大众欣赏。再加上直播行业的发展,直播门槛比较低,几乎人人都可以直播,于是很多人瞄准这块的商机,恨不得吃喝拉撒都要直播一下。
于是一些年轻人为了流量博眼球,在扫墓时拿着手机拍照录像,甚至在墓地里现场直播烧纸钱,不光直播自家扫墓,甚至录下整个墓地里的场景。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对亡者的极大不尊重,清明扫墓,态度应该是庄严认真,虽不强求全程哭着扫墓,但至少心里应该有些敬意。像在墓地里拍照,不但会引起自家亲戚的反感,也会引起旁人的反感,严重了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4、不要浓妆艳抹的去墓地扫墓。清明节是法定节假日,很多人会趁着这三天假期出去游玩。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出门都会精心打扮一番,但是节假日出游的状态可千万不能跟扫墓的状态混淆。
扫墓时一定不要穿颜色过于鲜艳靓丽的衣服,女性朋友更不要浓妆艳抹,也不要在身上喷大量香水,这样的打扮不适合墓地,会显得自己不庄重,更会引起他人的非议,最好是以素色为主,衣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比较低调的颜色,比如灰白黑。
5、不要在扫墓时吃祭祀贡品。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所以扫墓祭祀时摆放的贡品也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多以水果、糕点、肉类和鲜花为主。
有些地方风俗是,扫墓后的贡品是不能带回家的,因为这是供给先祖们的,带回家是不敬的行为;但是有些地方风俗则是允许把这些贡品带回家,因为大多是熟食,所以老辈人会把这些供品直接分给家里的孩子吃,在老辈人心里这种贡品供给先祖后,再拿给孩子吃可以让孩子感受先祖的福气,享受先祖的庇佑,以后无病无灾。
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年间,每年皇帝都会举办春秋祭祀,祭祀完所用的肉都会分给手下的王公大臣,所以这种扫墓后吃贡品的行为是被允许的。
但是在扫墓过程中是不能提前吃贡品的。有些父母喜欢带孩子去扫墓,在扫墓过程中遇到孩子口渴或者肚子饿时,家长就会随手把上供的食物拿给孩子吃喝,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不太好。
清明扫墓5种需要忌讳的行为介绍完了,那么我们接下来了解下,有哪几种水果是不允许带去墓地的祭祀的。
清明扫墓,这四种水果不能携带。1、不带多籽的水果。市面上的水果品种比较丰富,而在生活中有些水果也是深受大众喜爱,比如石榴、百香果、火龙果、猕猴桃、西瓜、木瓜等。这几种水果任意挑出一种,都是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此外,这些水果因为含有很多“籽”,在寓意上有“多子多福”一说,所以生活中经常被作为礼物来送人,而且在价位上也特别亲民,所以特别受欢迎。
但是这几种水果却不能作为贡品被带到墓地里,主要是因为“多子多福”的寓意放在扫墓并不合适,民间说法是认为这些多籽水果意为多心,用这种当贡品代表对先祖不专一、不忠心;其次,多子多福的寓意放在已故先祖身上不太恰当,毕竟人已经去世,已经没有办法在享福了,带着种水果扫墓,有种嘲讽意味。
所以,扫墓时千万不要买这种多籽的水果,以免引人猜想。
2、不带梨。从古至今,梨这种水果都不作为祭祀用品,主要是因为梨的发音同于“离”,给人的寓意不好,有种“离别、离开、离去”的意思。
虽然梨这种水果特别有营养,水分大,有解渴生津,清热润喉的功效,特别是对爱咳嗽、爱上火的人来说,经常吃梨其实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除了惊蛰有吃梨的习俗外,剩余的重大节日里都比较忌讳吃梨,清明节祭祀也是一样。
原本扫墓就是为了祭奠亲人,表达一种“虽然亲人已逝,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永不分离,会一辈子去缅怀”的感情,清明扫墓要是带梨去上供,则代表着与亲人分离的意思,那正好与清明扫墓的初衷相悖。
所以梨不能被当做贡品去祭祖,还有像李子、车厘子、凤梨这种发音相似的水果也是不能带的。
3、不带成串的水果。成串的水果也是扫墓祭祀比较忌讳的,因为在民间有句话叫“死成串”,所以老一辈人比较忌讳扫墓时带着种成串的水果,避免家中人像先祖亲人一样发生灾祸。
比如像葡萄、龙眼、成串的圣女果等,这些水果虽然比较美味,营养价值同样很高,但是最好不要带到墓地去,这些水果生活中用来送礼比较好,比如朋友家生孩子,带这种成串的水果去探望,寓意“儿孙满堂”像葡萄一样越来越多,这种寓意是很好地。
4、不带桃子。桃子本就属于夏秋季的水果,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大概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虽然现在3、4月份市场上也有桃子售卖,但大多数都是一些早熟品种,不光口感不好,而且价位也不便宜。
清明扫墓就不宜买桃子,一是价钱贵口感不好,祭祀完拿回家自己吃,吃完不容易消化对身体不好;二是桃子这种水果本就有“长寿”的象征,比如家中有老人过寿,儿女们会为其送上桃子,俗称为“寿桃”,是对老人健康、长寿的一种期望和祝福。
但要是拿到墓地祭祀先祖们则不太合适,似乎有种嘲讽的意味,毕竟墓地里的先祖亲人们都已经去世多年,或许有些人去世时比较年轻。
另一方面,桃木属于阳木,而且是五木之精,古人认为用桃木做出的桃木剑具有“趋吉避凶”的功能,所以用桃子这样的水果来上供,是对祖先的不敬。
写到最后。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这一天不但是对亲人的缅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所以有些习俗可以不懂,但是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华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清明节##清明节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