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王臻 古韵新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片从上至下分别为:篆刻家王臻、王臻在篆刻印章、王臻为抗疫医护人员篆刻的印章《请战》、王臻展示古代封泥的制作 受访者及抖音供图
浙江杭州孤山南麓,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摩崖题刻随处可见。金石篆刻家王臻背靠西湖,以刀代笔,推开篆文的笔画,石粉随着他的腕力缓缓晕开。“正所谓‘览物情有意,风月自无边’”王臻口中念念有词。这是王臻的抖音短视频作品。“虫二”印玺的灵感来源于西湖湖心亭的虫二碑,由繁体“風月”二字去边所得,取“风月无边”之意。有网友看了视频之后表示“西湖之美,在于人文,每每看到王老师的视频,心就会宁静下来”。作为西泠印社最年轻的篆刻家,王臻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推广篆刻艺术,收获了不少年轻粉丝。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要兼顾书法笔意,又不能少了雕刻神韵。
早在8岁,王臻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1992年,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书法作品,后来开始在各大青少年书法赛事中屡屡获奖。父亲看到了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便为王臻物色了当地一位乡贤,专门辅导王臻书法,并决意帮助儿子将这项兴趣发展下去。
王臻在高二那年明确了自己的艺考之路,于2003年顺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学习。10年后,西泠印社举办创立110周年“百年西泠·金石华章”国际篆刻大型甄选赛,王臻从2000多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摘取桂冠。
对学习书画的年轻人来说,西泠印社无疑是神圣的艺术殿堂,29岁的状元王臻成为了当时社里最年轻的社员之一。
王臻的成功绝非偶然。小时候,别的小朋友喜欢打游戏,他一放学就想去淘古玺印。这个爱好为他未来从事金石篆刻埋下了伏笔。
王臻系统化地收藏古玺印,按照每个时代的风格对藏品进行梳理,他并不仅仅满足于把印花做简单的排列展示,“这就好比我们在通过竹影来揣测竹林的样子,一点也不科学”,认为“想更完整地探求古人的刀法,必须借用现代技术”。
2010年,王臻从藏品中精选出百余方结集出版了《铁斋藏古玺印》,他把古代的印章进行高清拍摄,细节处放大处理,“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古人刻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
其中,印有“贏縣左執姦”(赢县左执奸)的一方玺,令王臻最为珍视。这枚印章出土于山东济宁小安山镇,佐证了西汉王莽时期中央官职的存在。由于新莽时期出土文物较少,这枚小篆古玺印更显其历史价值。
直播让艺术传得更远
2007年,王臻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互联网。
与王臻一同收集古印玺的藏友多为年龄稍长的中年人,在那个还没有微信的年代,他们通过论坛拉近彼此的距离。每每谈及那段时光,王臻都感触良多,他每天几乎要网络冲浪8小时以上,认真回复每一个帖子,查找史料,去伪存真。后来,他当上了论坛的版主,也因此与不少圈内专家结为莫逆之交。
从那时起,王臻就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的便捷。
2016年,各大直播平台刚刚发迹,王臻就在“东家”“微拍堂”此类的匠人手作电商平台做起了直播。他很欣赏这种“直播 社交 电商 鉴宝”的商业模式,认为互联网革新了文玩艺术领域的交易规则,使文化不仅仅局限在故纸堆里。
“原来我在线下只能给二三十个人开讲座,搬到了互联网上以后,几万人可以同时在看。”王臻坦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让篆刻这门艺术传得更远一些,必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唯快不破”,是王臻篆刻最突出的风格,这种特点也让王臻更适应网络直播这种教学形式。“大家在线上的耐心都不如线下,因此必须在一刻钟以内完成一方印的教学直播。”王臻说。
通常,篆刻家会先将印稿写在透明度较高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印稿上石后再校正补刀,但王臻在直播的时候,往往直接拿刀反刻,不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方四字印。
“快刀”和王臻率直的个性有关,他一贯保持着一年几百方印的创作强度。“我喜欢最简洁的刀法,‘汉八刀蝉’一刀去一刀回,一个线条就可以出来了,寥寥数刀便可雕刻出一只玉蝉。”王臻的刀法干脆利落,但同时又想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蕴,他认为这是最难的,也一直是自己在追求的。
触摸过几百方古玺印,使得王臻的“快刀”作品中渐染了一份沉稳的古意。
用短视频吸引年轻网友
“论坛是鱼缸,直播是鱼塘,入驻抖音之后就像来到了大海。”王臻说。
奇石篆刻其实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艺术,王臻刚开始做直播时,粉丝大多是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学生,或者是一些小有名气的圈内人,受众年龄层次大约是在40岁左右。
“要想吸引年轻人,就要挖掘大家容易感兴趣的点,让大家能先在几秒钟内停留下来,再来讲篆刻。”王臻说。
王臻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特别是在直播博主到短视频创作者的转变上,相较于最初讲授篆刻边款的临摹技巧等垂直内容,现在他的小视频内容更加多样化。
他开始在短视频中直播自己的篆刻生活。例如把曾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世界羽坛皇后李玲蔚讲解篆刻、创作姓名印的经历,以短视频形式记录下来,发布在抖音平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为钟南山院士篆刻了一方《请战》的印章,并题词一首“君为南山一劲松,冠疾祛除为首功”,以表达对钟南山院士和医护人员的尊敬之情。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网友,王臻将篆刻这项“慢悠悠”的案头艺术,以夸大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例如他会在短视频中放大篆刻过程中磨石头、打印泥、打边的各种声音来刺激年轻人的感官。
除了视听结合,王臻在印文内容的革新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他观察到文艺青年卫衣上常印有彰显个性的字符图案,如“意中人”“无畏”“承让”等,他便出品了一系列与先锋文化有关的短视频,他还会结合一些高人气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秦赋》等,篆刻与之相关的印章。
在近日热播的《大秦赋》中,嬴政颁布了诛杀嫪毐叛军的诏命后,令赵姬盖下印章的桥段,高度还原了秦朝时期的封泥拓片,王臻也在抖音中推出了与影视片段呼应的同款教程,他坦言:“这个细节处理可见剧组花了心思,但美中不足的是封泥夹不应该先被封住。”
通过这个短视频,王臻也向大家普及了古代印章的使用方法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秦汉时印章大多是印在泥上,这样使得印文更具层次感。“印文分朱白两种,如古代的肖形印,凹进去的白文是有纹路的,因此老虎的眼睛、鼻子、牙齿此类印花在平面的纸上是看不出效果的。”
“篆刻艺术必须要加入一些时尚元素,引起新一代的共鸣。只有培养年轻人的兴趣,才能带动这个行业的发展。”王臻说。在他看来,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可以适当放低一些姿态。放低,并不意味着降低艺术品质,而是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平易近人。目前,在他的带动下,西泠印社里已经有几十名社员加入了他的直播行列。
师古人而不拘泥 师造化而不任诞
师古人而不拘泥 师造化而不任诞
——李刚田书印作品读后
作者:殷燕召
11月13日,“心迹双清——李刚田书法篆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先生书印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成就,论者已多。在艺术创作之余,李刚田先生曾陆续将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感受和认识,著文付梓,稍早有《书印文丛》,继之有《李刚田谈篆刻》,最近是《李刚田书印自说》。卷帙虽简,实多真诚之论,绝少伪饰。对照这些著述再去观览展览作品,“眼观”之外,更多了一些能“心读”之处。
李刚田评改古印“博山侯家丞”(原印)
李刚田评改古印“博山侯家丞”(作者改刻)
品读李刚田书印作品,可以先从师古人说起。李刚田先生自云喜欢临帖:“临帖成了我一种学习方式、休闲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临帖可以入静、入神、入化。可以忘忧、忘我、忘世。”无论是展览中,还是著作里,都可以见到李刚田先生临习古人书迹的作品和感悟。从金石铭刻到楚篆汉简,从南朝书札到北地摩崖,从宋人法书到明清流风,临习范围之广几乎贯穿整个书法史。在《“三名展”创作实录》一文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参考《商周金文摹释总集》的资料,结合老书家来楚生所临毛公鼎的艺术特色,创作篆书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四屏的过程,可以视作他师古的具体一例。临写汉代张迁碑的篆额,他在上下排列茂密的两行书迹之间,留下较宽阔的空白,突出宽博之感,这与弘一法师“书迹旁的空白亦有意义”的观点异曲同工。
图1
师古,不仅仅是师古人之迹,还师古人之学。作为一名篆刻家,李刚田先生依托《说文解字》,辩证地以古文字学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他注意到,汉代封泥“麻乡”中,汉人就已经将麻下面的部分写作“林”,而不是按照《说文》的写法,将下面写作“(见图1)”(音pài)。在《说文》中,“一”与“壹”,“气”与“氣”,有不同的释义,但在汉代这些字就已经简化互通。有一款汉代砖文“道无饥人”的饥字,在篆法上把繁体“飢”字写为形似的“飤”(飤是饲的意思)字。吴昌硕在“印叟”这方印章中,将“印”字刻成反文,而按照《说文》,反写的印字恰恰是抑的写法。严格说,“印叟”刻成了“抑叟”。吴昌硕为自己的学生、后来也成为篆刻家的王个簃批改印作,希望他将“个”字刻作繁体的“箇”字。但是,为了追求笔画简单而形成的疏密对比,王个簃坚持用了“个”字。李刚田先生正是将古人之迹与古人之学相结合,才体会到要辩证衡量篆刻用字,古今篆法有分别与融合,有时为艺术效果甚至可以不惜用“错”字。这些都是积学之悟。
有了这些师古的基础,李刚田先生有了不拘泥的底气——师古而不拘泥。这在他的篆刻作品中体现尤多。古人对印面是否要故意做出一些残破斑驳效果,有针锋相对的意见。在列举了古人的各种记述文献后,李刚田先生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之说,而是认为当代篆刻,对视觉审美冲击力的要求在加强,作品形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技法变化,在印面上求线条和块面的质感,做印之法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李刚田先生曾经对古代印章三十例进行评改再创作,集中体现了他这种师古人而不拘泥的态度,在领会艺术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胆敢独造”,把古人作品,变成自己创作的注脚。
这样不拘泥的创作态度,让李刚田先生在艺术上进一步探寻对自然状态的追求,在师古的同时,也注重“师造化”。造化,即指自然。自然不仅仅是山川草木、虫鱼禽兽、衣冠文物的总括,更是一种顺应本心,不事雕琢,任意而成的情状。欧阳修在《唐元结〈阳华岩铭〉跋》中云:
元结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惟恐不奇,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气力不足,故少遗韵。君子之欲着于不朽者,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必得于自然。颜子萧然卧于陋巷,人莫见其所为,而名高万世,所谓得之自然也。
欧阳修论述的虽是文章,但是道理同样通于书法艺术——“不朽”的作品并非刻意求奇得来,而是求诸自然本心,是美好情操的体现。与此类似,李刚田先生谈到所谓“笔墨当随时代”,认为“时代”并非刻意求新,刻意张扬,时代特点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是客观存在,不是主观设计,是当代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当代人审美习惯的自然表现。汉晋唐宋——古人并未刻意标榜其时代,而时代特征自然强烈。有了这样的审美意识,李刚田先生不囿于某些具体形态,遵从本心进行艺术创作,这恰与欧阳修的主张相合。
然而,强调自我的本心追求艺术,也不代表恣意放纵。魏晋间一些所谓的名士,傲俗自放,常行放任自我的荒诞之事,被后世讥为不量其才,忸怩作态。对此,《世说新语》中专有任诞一章。比之于艺术创作,李刚田先生对类似的任诞,也有警醒。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固然强调抒发性灵,粗头乱服的天真胜过工艺化的甜熟俗艳。但是,那些看上去的放纵率意,同样也是小心安排的结果。自然、率真的作品背后,每一次妙手偶得之间,都潜藏着作者长期的良苦用心。如果不下真功夫,以粗劣丑陋充作自然率真,岂不与那些假名士的做派一样?
李刚田临汉张迁碑碑额篆字
李刚田先生自己说,这次展览“努力在古于今、文人雅意与形式表现、自然书写与书法创作、境界高远与仪态自然之间把握一个‘度’,把握度的能力验证着书法审美水平的高下与创作表现的能力。”师古人而不拘泥,师造化而不任诞,品读李刚田先生的书印作品,这样辩证的“度”,似乎就在其中。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章-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zhāng
注音:ㄓㄤ
汉字结构: 上中下结构
造字法:立
简体部首: 立
五笔86:UJJ
五笔98:UJJ
UniCode:U+7AE0
四角号码:00406
仓颉:YTAJ
GBK编码:D5C2
规范汉字编号: 2389
章的部首笔画: 5
总笔画: 11
笔 顺: 捺横捺撇横竖折横横横竖
歌曲诗文的段落:章节。章句。乐章。章回体。顺理成章。断章取义。
条目,规程:章程。章法。简章。党章。约法三章。
修理:杂乱无章。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章。
戳记:图章。盖章。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章。领章。徽章。像章。
奏本:奏章。本章。
古同“彰”,彰明。
姓。
三、姓氏起源
1、源出姜姓说。
出自姜姓,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姓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姓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赐封姜太公于齐地,建立齐国。鄣国被姜太公收为附庸国。后姜太公将齐国留封给嫡子,而将鄣国分封给庶子。到了姜虎时,被正式封于鄣国,鄣国被齐国灭亡。姜韅辗转数年,遂定居于武都,于鄣字去邑为章。
2、源出任姓说。
出自任姓,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任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黄帝最小儿子与禺阳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 令据史籍《左传》记载,任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任姓。在任姓之后,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祝氏这十个著姓,都是出自任姓直系分衍的姓氏,章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之一。
3、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姓养子,遂姓章。
4、源于满族,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金史》记载,金国时期,有古老的章罗海西女真章罗部,原居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南七十公里处一带地区,后其首领章罗·谒兰冬在宋宁宗赵扩嘉定九年(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至宁三年,公元1216年)为积石州刺史(古溪哥城,今青海贵德),遂率其部迁至青海地区。在其后裔子孙中,有取氏族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者,称章氏,为女真民族较早即采用汉姓的氏族部落之一。另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章佳(今辽宁新宾章京河流域)、宜汉阿拉()、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尹氏、车氏、英氏、宁氏等。
满族章齐氏,满语为Jangci Hala,汉义“毡衣”,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满族彰锦氏,亦称张锦氏、张金氏、彰锦氏,满语为Janggin Hala,汉义“将军”,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费雅朗阿(今辽宁新宾)、穆溪(今辽宁新宾木奇镇)、长白山、沈阳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
5、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逊尼耀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uniyao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蒙古族章图哩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ngtu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蒙古族章穆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阿荣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ngm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
蒙古族彰扎尔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ngjar Hala。后多冠汉姓为张。
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和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章氏、张氏、尹氏。
6、源于土家族,出自元、明时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土家族,在宋、元时期有姜加氏族部落,分有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两大支系,世居湘西地区。后有蒙古族人在元、明之际引为姓氏者。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2月壬子,明太祖朱元璋下严诏禁用胡姓,土家族、蒙古族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族皆改为汉姓章氏。
章改姓之说:
1改为章仇姓,雍王章邯为汉所并,子孙皆姓章仇。
2改为卢姓,隋炀帝对章仇太翼说:卿姓章仇,四岳之胄,与卢同源。赐姓卢氏。
3改为庄姓,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庄姓,先祖章姓。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避朱元璋之讳,改章姓为庄姓。
四、得姓始祖
齐、鄣为同姓之国,因耻其同姓操戈,率众逃至河间。河间郡在今河北中部一带,其治所乐城,在今献县东南。鄣国既亡,遂去邑(阝)而为章姓。时在公元前664年。河间郡为章氏发祥之地。章韅公为章姓的始祖。
五、人口分布
公元前664年,鄣国被齐国灭亡,章姓始散居齐地,西汉初,有秦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人章文,甘泉人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有扬州人章河,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资料表明,河间(今属河北省)之章姓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隋唐之际,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国时,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两宋时,见诸史册之章姓更胜,可谓名家辈出。由于北方动荡,此际章姓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徙居真州(今江苏省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由于章得象、章惇、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章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章姓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1949年,败居台湾,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随从者甚众。
如今,章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约占全国汉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在古代百家姓上排名第四十位,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六、家谱文献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等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两卷)。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五卷,首一卷,(清)章锺颖、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荻溪章氏三修家乘十四卷,(清)章文熊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湖州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章祖佑等纂,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长兴章氏宗谱十卷,(清)章桐生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浙江诸暨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清)章佳信等纂修,章氏族人增补,清光绪年间敦伦堂补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青山章氏宗谱五十六卷,()姚作鋆纂修,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四卷,(清)章衢、章克升等补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五卷,()章可贞纂修,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西章氏宗谱三卷,(清)章正桂等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忠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卷,著者待考,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汤溪章氏宗谱,(清)章金声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五卷,(清)章陈昌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开章氏族谱五卷,(明)章乔纂修,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清)章维烈等重修,江泽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附一卷,()章尚志编辑,章必训等主修,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清)景星堂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石门外。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章正扬主修,初期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北村。
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章卫武、章汝调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怀宁章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庆堂等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39年)培根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浦城章氏世谱,(清)章良桂等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族谱,(清)章懋橘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章氏家谱四卷,(清)章濬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全城章氏世家宗谱一卷,(清)章绍渊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谱志,(清)章锦等修,十年(公元1921年)文源堂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院大学图书馆。
江西丰城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章氏重修会谱八卷,(清)辛瑄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琢其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椿纂修,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宗谱十八卷,()章秋华、瞿震吉等汇修,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章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歙县章家氏谱,(清)章移德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刻活字印本两册。
浙江遂安洙氏章氏宗谱,()章人智等修,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积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浙江永康练漳村史志(章氏),(现代)岩城等修,1999年排印本一册。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现代)章建军明、章子纯等修,1996年排印本两册。
浙江永康程氏章掖房志,(现代)程人纲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
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缺第十三~十四卷。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元粲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重修谱六卷,(清)章琳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山西章氏家乘六卷,(清)章贻贤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山西古虞章氏宗谱五卷,()章可贤纂修,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吴兴获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章祖佑纂修,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章美成纂修,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铅印本十二册。
浙江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两卷、附一卷,()章尚志纂修,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春纂修,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章氏宗谱二十五卷,(清)章甫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章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章世琳、章光岐,清光绪三十二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缺卷末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章氏会谱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二卷,四编十卷,()章鹤汀修,八年铅印本二十四册。
兹溪章桥葛氏家乘,(清)葛惟率纂修,清道光年间明德堂手写本八册。
章氏会谱四编六十卷八年,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章贻贤辑撰,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二十四册。
浙江上虞雁埠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闰集二卷,()章廷玉编,十四年(公元1925年)星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清)章协端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七卷。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江阴全城分支青阳章氏宗谱十四卷,()章富昌、章钟桂纂,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汇修宗谱十八卷,()章秋华修,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宗谱二卷,()章诒编,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浦城章氏重修宗谱二卷,(清)章桂编,清乾隆年间刻朱印本两册。
江苏吴兴荻溪章氏宗乘补编,()章乃炜等编,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六卷,(清)章荣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六卷。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清)章师善等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长沙章氏族谱八卷,()章士钊等修,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稿本八册。
湖南湘乡黄田章氏支谱三卷,()章锦甲纂,十五年(公元1926年)明达公房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安徽遂安河间郡章氏宗谱四卷,(清)章启昆编,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
安徽遂安全城章氏宗谱八卷,(清)章可久主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八卷。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九卷、第十七卷。
安徽遂安洙水章氏家谱,年间稿本一册。
安徽遂安章氏分房约谱图,(清)章启乾撰,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稿本。
浙江富阳章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浙江鄞西高桥章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汪培经纂,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有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十一卷、卷首、卷末。
浙江鄞县班竹系章氏宗谱二卷,(现代)章登悌,倪承灿修,1950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会稽偁山章氏家乘初集二卷,(明)章冠编,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会稽偁章前宅宗祠志、偁章前宅义田志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元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21~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浙江会稽浦城章氏一线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新昌班竹章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九卷。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章美辑,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重修宗谱六卷,(清)章琳编,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卷。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十二卷。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十一卷。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四卷,(清)章紫龙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六卷,()章国鼎纂,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尚贤纂,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五美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暨阳凰山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姚宾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复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九卷。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四卷,()章春樵等修,九年(公元1920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章尚志编,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江苏常州龙严章氏族谱十卷,(清)章京等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瞻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苏州问心堂章氏本支录十卷,(清)章伟业等纂,清嘉庆年间稿本六册。
甘肃兰州章氏宗谱,(清)章瑞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兰溪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
辽宁满族章佳氏族谱二卷,()车文魁、车世荣修,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
湖南长沙长沙章氏支谱十二卷,()章世享修,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齐国伐鄣。农历7月,国君胡公祥陈亡,城池失落,鄣国被灭。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在,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氏,谓章韅。梁州(今陕西汉中),春秋时期置武都郡,战国时期的楚国改置为梁州郡。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全城郡:即今甘肃生中部地区,郡治即今兰州市。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陇海、包兰、兰新、兰青等铁路交点。为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冲。兰州是我国的古老城市之一,汉朝时期为全城郡,隋朝时期改为兰州治,清朝时期为兰州府治,三十年(公元1941年)设市。
堂号
武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间堂:以望立堂。
全城堂:以望立堂。
莱山堂:以望立堂。
复生堂:源出宋朝时期的章王容,他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氏遂有“复生”堂号。
八、字辈排行
江西南昌章氏字辈:“弘邦兴泰译运嗣昌”。
江西婺源章氏字辈:“起元光益炽衍庆兆兴祥积善承先训循良德泽长”。
江西吉安章氏字辈:“文福庆才受民善良孝乡宗应世守治大道启元光义礼传儒范清廉重典常英贤珠玉聚俊彦桂兰芳廷献辉彝鼎家修镇纪纲词华瑧富丽交泰乐安康平格徵多寿同恭进赞襄勋高恩荫永惠普泽诒长式训崇先学怀薪锡瑞祥裕昆昭奕代懋德冠中邦”。
江西宜春章氏字辈:“国士选贤良芳名百世扬传家惟孝友公正立朝纲振笏懿徽远芝城荫德长箕裘期克绍奕叶大光昌”。
浙江绍兴章氏字辈:“韅郡黑肩震适昭粉冒赘匡孝伯启子杰骜弟历愍平直宜竦赣弇容成琦开永年谨愠轗施伊华教松樵岩道盖法尚昭达乔亮功熠忠彦季裴端蒙及)修仔钧”。
浙江平阳章氏字辈:“及修仔钧仁坦文质义诰用晦桌坚……朝德……镇阳维元”。
浙江乐清章氏字辈:“及修仔钧仁政文贲务显钏宪旻泗高彦辅邦礼应龙傅严自强”。
浙江新昌章氏字辈:“仁彻文炎佺愈惇援意冲木”。
渝北区章氏字辈:仕庭山先名克守忠厚
沙坪坝区章氏字辈:茂在庭训秀宏魁榜尚升德友传济学高才先正名
九龙坡区章氏字辈:文培祖宗道德益
万州区章氏字辈:正大绍和红
永川市章氏字辈:裕嗣振勋烈
南岸区章氏字辈:及修仔钧仁嵩士廉世叚得瞻庆之四郎暹满进文济世臻道渊灏念九太二壬一光祖二六思道文谏梦吉登韦大友大志起明廷位望崇如是日月贞元会森枝永克昌含宏光万象麟凤发其祥贤能参国政廉洁定朝纲德学超先进世代佐华邦我自己是宏字辈也就是说我是及公第四十六世孙
酉阳县章氏字辈:启顺壮丽熙祥固,嘉宁定会春
北碚区章氏字辈:立诚能久远,修德可延长
涪陵区章氏字辈:文启长兴行致远孝德勤知传家方
秀山县章氏字辈:朝登开思榜方祥万文枝光华应胜志山河永成奇
巴南区章氏字辈:体道维孝光昭先宗阳和彩耀桂树是荣
渝中区章氏字辈:日正有宗道,人文万世荣,显明承祖德,光跃继前英
九、姓氏名人
章邯:秦朝将领。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项羽所败。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南)。前二零五年,被韩信击败后自杀。
章敦:字子厚(1035-1105),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曾被王安石派去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哲宗亲政后,被任为宰相,由于改变对西夏的政策,导致战争再起,与哲宗议立嗣问题时,认为徽宗轻佻不可立,又严厉打击守旧派。徽宗即位后,屡被贬黜。
章衡:章敦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间高中状元,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频繁转换,其敢于指摘时弊,曾任赴辽使臣,其文韬武略令辽人惊叹。
章 悦:北宋大臣。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章鉴:隆兴府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南宋大臣。咸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人称“满朝欢”。居官清廉,家贫如洗。
章溢:浙江省龙泉人,明初大臣。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四先生,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章潢:明代经学家,字本清,南昌人,庐山白鹿洞书院洞主、顺天府(今北京市)儒学训导。他品行高洁,学问也好,与利玛窦相识之后,时有往来。有一天,利玛窦生了病,但是来拜访他的朋友依旧络绎不绝,章潢眼见他应接不暇,对身体的康复不利,出于善意的关心,因此要利玛窦“告诉佣人对来访的客人就说我不在家”,利玛窦说:“我们一般不说假话,且不能撒谎。”此言一出,更是赢得了众多朋友对他的尊敬。
章镳:清代学者,章学诚之父。据《章氏遗书》载:“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考中了进士。然而,考中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一官半职。直到九年后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
章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陕甘学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礼部尚书等职。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章鋆:鄞县(今浙江省宁波)人,清代大臣、诗人。咸丰壬子恩科状元,累官至国子祭酒。著有《望云馆诗稿》等。
章昭达:吴兴武康(今属浙江省)人,南朝陈将领。其心情严刻,善于将兵,因军功历任定州刺史、都督、镇军将军、车骑将军等职。
章全益:唐代东蜀涪城人。他从小丧父,由哥哥章全启抚养。他母亲病了,章全启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过后章全启出门旅游,死在旅店里。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制作了丧服,又因为章全启曾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吃,他便用火烧自己的手指,以重复体验哥哥的疼痛。他还用银字书写《法华经》一部,早晚阅读朗诵。领会其中的道理。后来他在成都的府楼巷,建造了一座房屋,里面设置一座炼丹的炉子。他不用仆人,独自住在这间屋子里,炼丹得钱。数目达到一两金子,便刻一座佛像。
章成缅:字道正,章忠祥子,生、卒无考。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绅所赏。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章得象:浦城(今属福建省)人,章仔钧玄孙,北宋大臣。进士出身,仁宗时任相八年,对于宗党亲戚一概不用,而对范仲淹等推行的改革持缄默态度,以至无所建树。
章卿孙:元代蜀人,本姓刘氏。幼为章提刑养子,遂姓章。与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辗转遍访于江西诸郡,迎归养之。
章学诚:字实斋(1738-1801),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朝著名思想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乾隆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著有《文史通义》、《史籍考》等。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省余杭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参加维新运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并参与组建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其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均有较高造诣。有《章氏丛书》、《章书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
章士钊:湖南省长沙人,近代革命家、教育家、学者。早期办报鼓吹革命,与黄兴组建华兴会。后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等职。解放后任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有《甲寅杂志存稿》、《名家小说》、《逻辑指要》等。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