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坐公交车(梦到坐公交车是什么预兆)

9天途经18个城市,搭乘80多趟公交车……一个大学生的别样进京路

9天时间、走过18个城市、途经1000多个公交站、坐了80多趟公交车……22岁的大三学生江夏终于完成了从上海搭公交到北京的旅途。

资料图 摄:邓伟/北晚在线供图

“公交旅行是我上大一时就有的梦想,我6岁时第一次来北京,后来一直想再来北京看看。”如今,距离完成公交之旅已经20多天,但江夏还经常梦到搭公交赶路的场景。

上个月13日,带着出行前做好的路线计划,拖上行李箱,江夏从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站坐上新临专线出发。当晚9时,他到达了苏州市,此时昆山方向的末班车已经出发,江夏只能步行前往昆山,在一家网吧度过旅途中的第一个夜晚。

这样的情况,在江夏9天的行程中时常出现。赶不上公交车,他就步行赶往下一站,这也让他原本打算的6天完成计划延长到9天。江夏觉得最艰难的一段路是从河北沧州的黄骅市到天津,由于两城之间没有穿城的公交,他只好步行。冬天天黑得早,他独自在寒夜走了4个多小时。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泰州、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枣庄、济宁、泰安、济南、滨州、沧州、天津、廊坊……上个月22日,江夏坐上廊坊805路快车到了潘家园桥北站,最终抵达了北京。

他去看了清华、北大等名校,参观了、故宫、王府井、后海等景点,还特意去潘家园旧货市场转了转。“如今北京成了‘双奥之城’,变化太大了。”江夏感慨地说。

江夏是上海一所大学的医学生,一路上接受了许多陌生人无私的帮助。他也坚定了自己毕业后做一名好医生的想法,备考研究生。“我想做一个能发挥专长去帮助别人的人。”江夏说。

(原标题:一个大学生的别样进京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徐英波

流程编辑:u099

9天途经18个城市,搭乘80多趟公交车……一个大学生的别样进京路

9天时间、走过18个城市、途经1000多个公交站、坐了80多趟公交车……22岁的大三学生江夏终于完成了从上海搭公交到北京的旅途。

资料图 摄:邓伟/北晚在线供图

“公交旅行是我上大一时就有的梦想,我6岁时第一次来北京,后来一直想再来北京看看。”如今,距离完成公交之旅已经20多天,但江夏还经常梦到搭公交赶路的场景。

上个月13日,带着出行前做好的路线计划,拖上行李箱,江夏从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站坐上新临专线出发。当晚9时,他到达了苏州市,此时昆山方向的末班车已经出发,江夏只能步行前往昆山,在一家网吧度过旅途中的第一个夜晚。

这样的情况,在江夏9天的行程中时常出现。赶不上公交车,他就步行赶往下一站,这也让他原本打算的6天完成计划延长到9天。江夏觉得最艰难的一段路是从河北沧州的黄骅市到天津,由于两城之间没有穿城的公交,他只好步行。冬天天黑得早,他独自在寒夜走了4个多小时。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泰州、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枣庄、济宁、泰安、济南、滨州、沧州、天津、廊坊……上个月22日,江夏坐上廊坊805路快车到了潘家园桥北站,最终抵达了北京。

他去看了清华、北大等名校,参观了、故宫、王府井、后海等景点,还特意去潘家园旧货市场转了转。“如今北京成了‘双奥之城’,变化太大了。”江夏感慨地说。

江夏是上海一所大学的医学生,一路上接受了许多陌生人无私的帮助。他也坚定了自己毕业后做一名好医生的想法,备考研究生。“我想做一个能发挥专长去帮助别人的人。”江夏说。

(原标题:一个大学生的别样进京路)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徐英波

流程编辑:u099

昨晚,梦见自己去上学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不假。

有些时候,虽然梦境不一定和我们白天想的事情完全一致,却一定是一种期盼、愿望,或者延伸。

现实中想做,却不能去做的事,往往梦中就能够实现,或者,正在实现的路上。

一起来分析一下

内容:

梦见自己要去上全日制的学(似乎就是我近期一直想挑战的那个级别)。需要宿舍,一个学期不能回家,宿舍有几个原来一个宿舍的同学。突然发现牙刷牙膏拖鞋等很多东西都没带,我要回家拿,娃爹说我给你回去拿吧,他不会开车只能坐公交回去,我就开始找纸,因为我需要给闺女写一封信,告诉她这两个多月我不能每天回家,让她自己安排好学习时间。

开始解析(没查周公解梦,自己解)

1、梦见自己去上全日制的学校,而且是自己近期想要挑战的级别,说明内心很想有这样的机会能去上全日制的学,完成自己的心愿。想上全日制,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对于不是全日制的学历,有缺憾,想弥补

2、需要住宿舍,说明想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现实中经常因为各种事静不下心来,所以想有这种强制性的约束,能毫无顾忌地去上课和学习

3、有原来的同学,依然是一个宿舍的,可能是对过去这段的不满意,在哪里终止的,就想在哪里重新上路

4、发现遗漏了东西,我说要自己跑一趟回去,娃爹说他回去帮我拿,不会开车的他跑回去比我自己开车回去拿,会占用更多的时间但他坚持自己去,说明他支持我的这种做法,想替我奔波

5、我找纸给闺女写信,嘱咐她安排好自己每天晚上的学习,说明这是我去上学后最不放心的事情。梦中想写的内容很多,总觉得要嘱咐的事情很多,说明内心牵挂

不好意思,解析的过程中,竟然把自己给解析哭了,或许我的解析很专业,或许这就是在剖析自己内心的过程

特别特别特别感谢昨天给我留言,跟我私聊的朋友们,真的特别感激,放心吧,虽有低谷,我也可以熬过去,谢谢你们!么么哒

烧脑!成都公交站名“逼疯”市民,记者亲自去体验了一下

西三环路四段北外侧站

西三环路四段外侧站

西三环路四段中外侧站

西三环路四段南外侧站

……

看到上面的这些公交站名称

你是不是已经眼晕了呢?

这些都是成都137路公交线路的站名

近日,微博话题#成都137路站名逼疯网友#引发大量讨论,绕口的站名让网友们直呼“被逼疯了”!

方位词组成站名,一不小心坐过站

成都137路公交车的站名几乎都是由“东西南北”“内外侧”“一二三四段”等方位词组合而成,读起来十分拗口。

记者7月24日来到成都137路公交车的始发站——茶店子公交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成都三环路全长50多公里,137路和136路公交车分别按逆时针和顺时针行驶,将三环路全程覆盖,单程需行驶2个小时左右,每天要发车150多班。

记者观察站牌后发现,两路公交车命名方法一致,基本为“三环路方位+路段或立交+路口方位”。如,西三环路四段北外侧站、西三环路四段南外侧站、三环苏坡立交北外侧站等。尤其是50个站名密密麻麻列在站牌上,一眼望去,令人头晕目眩。

在采访过程中有市民表示,很多相邻站名之间仅一字之别,稍不留神就坐过站,有时还会出现看错站名坐反方向的情况。

成都市民蔡小娇称:我觉得看137路(站牌),横向看(站名)前三个字都差不多,一开始都是“三环”开头的,我曾经还因为这个公交站站台(名)看得有点懵都坐反过。

市民乘坐有技巧,手机地图随时确定方位

记者在137路公交车上注意到,有乘客拿着手机地图,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

成都市民曾先生称,总是内侧外侧南侧北侧确实容易搞混,自己平时都查地图,通过地图才准确地找得到。还可以结合有特点的标志性建筑,旁边的商业中心等,会相对熟悉一些。

常坐137路公交车的马女士告诉记者,三环路沿线地标性建筑比较少,一般命名方式不太适用,站与站之间间隔不远,如果常坐这条线路的车多用点心记站名的话,也挺方便。

马女士称,如果没有(经常乘坐)是觉得有点懵,尤其是有立交桥的地方,就是这样东南西北分很多(站),都是以立交桥来命名,到每个路口有些时候搞不清楚。公交公司肯定也努力了,如果是再改得更方便一点,能让大家理解起来更通俗易懂一点肯定更好些。

公交集团:欢迎提出合理性建议

对于137路公交的命名问题,成都公交集团回应称,成都三环路道路长、道路宽、过街设施少、大型立交桥多,存在三环内外侧、立交桥南北或东西位置区别,目前的站名已是2014年进行适当简化和调整后的结果,欢迎市民对站名优化提出合理性建议。

网友:要不换成报经纬度?

关于这个话题,网友们的看法也不一样,有网友称,这样的命名方式很正常;而有的网友“支招”,这么难命名的话,不如报经纬度吧?

@Asukamei:去成都坐公交都是看着导航的。

@检测技术交流:本意是要把位置尽量说清楚,但是没考虑时间有限,人的注意力理解力有限而且不一。

@Millanda-chen:坐公交还要开地图,也不能睡觉什么的,不然一下子就坐过了。

@FreeaiaYu:你们不说,我其实没感觉,成都好多公交车站都是这么命名的。

@kgbswm:我第一次在成都三环路坐公交时候就坐过站了。

@国以富强:还是报经纬度吧

@默然3613:要不就叫一站,二站,三站怎么样~

@miwanwanwanwan:作为过来人,我一般都是记下车的地点长什么样,看清楚再下车。

@Aaron的围脖儿:看导航最靠谱,有时公交车不报站或报错站经常发生的。

@狂笑的腐女:随缘下车

@饭饭囍囍:成都小吃这么多,这么有名,建议站名用小吃命名

对此,你怎么看?

综合自:中新视频(记者:吕杨)、新浪微博等

真有人不知道该如何坐公交吗?请多理解世界的参差

最近有个叫“打工人小张”的短视频博主火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她的抖音账号上涨了200多万粉丝。主要是她所做的一个叫《如何如何》的短视频,主题是“谁都不是生下来就吃过鱼子酱的”,所拍的短视频都是一些“常识”科普,比如第一次去高铁站如何坐高铁、第一次如何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挂号、第一次如何去坐地铁并且换乘不同线路,甚至还有如何坐公交的。目前这个合集更新至18集,播放量已经接近1亿次。

“如何坐高铁”的科普

一定会有人对《如何如何》的走红感到不可思议:真的有那么多人不懂得如何坐高铁、坐公交吗?短视频底下的一些留言就是回应。譬如如何坐高铁这条短视频底下,有网友留言说,“没出过县的高中生真的需要这种科普视频”。

而我在看了这条视频后,一下子就联想到我的第一次坐动车的经历,那个时候是2009年,我已经是一名大四学生,但我仍不懂得如何坐动车。

我是福建人,从记事起就没有出过省,本科也是在省里的一所大学就读,寒暑假都是搭乘大巴回家。刚进入大四就到了保研的时候,我很顺利获得上海一所院校的推免资格,得去往上海的高校进行面试。老师帮我联系了一名在该校读研的学姐,我只要顺利抵达该校,学姐会帮我安排好一个短期的住处。

棘手的问题是:我得从福建坐动车去上海,但我对整个流程一窍不通。

班长得知我的难处,他带我去学校附近的一个代售点买了票。回到宿舍时,他一进门就让他的舍友、也是我的同学,届时带我去坐动车。我刚好也才走进我的宿舍(两个宿舍相邻),无意间很清晰听到同学不太乐意地说:“什么,凭什么我带他去?”或许是班长示意他我也刚回宿舍,后面倒是没听见同学再说什么。

我当时的心情有点五味杂陈。很感谢班长的帮助,也很愧疚要麻烦同学,又很后悔自己大学时死读书、跟同学关系不亲近,还懊恼于自己没有“自尊”——我就该告诉班长我自己去坐动车,但内心深处有着隐隐的恐惧,还是得依赖同学的陪同。

后来顺利地坐上动车,但整个过程仍然提心吊胆,跟随者大流走,很担心坐错车或方向,亦担心走错车厢(实际上车厢是共通的,不必紧张)。下了动车,从动车站到学校又是漫长的公交,一路上惴惴不安,总算是“有惊无险”抵达。

时隔多年,我仍非常感激班长和同学的帮助,但这五味杂陈的情绪确实也牢牢烙印在脑海里。以前有个古早爆款文说自己花了18年时间,才可以像个城里人那样坐着喝咖啡;于我自己而言,多年来的奋斗动力有些类似,希望自己面对世间的一些新事物,能够少些恐惧,多些从容。

有人会说:你个大学生不会坐动车,只能说明你生活经验不足。也有人会说:路就长在嘴巴上,你就不会问吗?还有人会说:就算从小成长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他们也有第一次坐动车的经历啊,人家不也适应得好好的,你干嘛那么矫情。

但我想说,心境还是不一样。没见过世面的我,第一次从福建坐动车去上海,内心冒出的就是恐惧。这份恐惧,并不会因为我是否懂得问路而消除,这份恐惧主要与我根本不熟悉它有关。

我们从小更熟悉什么——比如是否熟悉电脑与上网冲浪,是否熟悉地铁,是否熟悉搭乘飞机或地铁,是否熟悉英语,是否熟悉各种大的社交场合,显然不仅仅是个人性格或偏好的问题,更多与我们的阶层、家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等有关。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差异”背后其实就是“鸿沟”——文化上的鸿沟,教育上的鸿沟,信息上的鸿沟。

譬如我是直到大四,才有了第一次的出省经历。但同学里不乏家境优渥的,不必说国内走透透了,有的已去过多个国家旅游。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第一次坐飞机的体验,有大人的陪伴、之后也有多次经历进行“训练”,成年人他们独自坐飞机、独自出省,或是轻而易举、家常便饭。

但中国仍有近10亿人未曾坐过飞机,不少人是上了大学才第一次坐飞机,他们有可能需要独自应对,因为不熟悉整个流程,内心难免会有恐惧,比如恐惧到飞机场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恐惧找不到登机口,恐惧误机等等。他们没有处理这些突况的经验。

而我后来虽然到上海读研究生,但在整个研一上学期,我都没有到过外滩等上海地标,因为它离学校太远,公交无法直达,我不懂得如何搭乘地铁,我此前生活和学习的城市没有地铁。后来我鼓起勇气独自去外滩,一路看指示买了地铁票,面对行色匆匆的排队人流,内心依然很担心自己生疏的操作会耽误别人的时间。

上海本地的同学有些不可思议我这么“宅”,我当时没好意思明说,显然他们没有不懂搭地铁的困扰。地铁是他们最日常的交通工具之一,他们很早、很自然地、不知不觉就学会这个“常识”。

所以,还是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态度说每个人都“一样”,不要轻飘飘地说每个人都有从不懂到懂的第一次。虽然很多人游刃有余、觉得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但对于在文化、教育、信息等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来说,他们面对精彩的大千世界,第一反应也许不是欣喜,而是“恐惧”。我们要理解、尊重这份恐惧。

很显然,整个社会目前对于这样的差异,正视得仍不够,也因为正视不够,所以在消除鸿沟上发力比较有限。

首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差异的存在,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参差,当然他们主观上没有恶意。

如今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看似很“宽阔”——他们去过很多国家,他们会熟练的外语,他们可以流畅地阅读文献,他们体验过这个世界上很多新奇美好的事物;可他们的生活,可能也很“狭窄”——他们的社交圈是与他们同一层次的人,他们的生活圈几乎没有离开过一座城市最豪华的区域,他们经常使用的各类社交软件,无论是抖音、小红书还是ins,推送的都是符合他们认知的精致生活。他们有可能把他们生活的世界,当作中国的全部模样。

但社会是参差的。以前有这么一个说法:“中国年轻人必须去的4个地方:一个是东莞,看看世界工厂是由怎样的一群劳动者撑起的;一个是凉山,看看转型期中不同族群的命运;一个是上海,看看这个国家擦得最明亮的一扇窗子;一个是老家,那个你出发却可能再也不会回头的原点。”只是,如今不少人把上海当作中国的唯一面孔,甚至也不是全部的上海,而是小红书那个适合出片的、小资的、有格调的上海。

社会不仅参差,社会的参差甚至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也就是在不久前,抖音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博主提问“说出你刚出社会最无能为力的时候做过最卑微的事情,反正互联网没人认识”。底下有留言写道,“初中做留守儿童的时候,没钱买卫生巾,就去厕所垃圾桶捡那种相对干净的用,虽然很恶心,但是我真正经历过的”。

这样的“月经贫困”,已经完全消除了吗?是否仍有一部分女性正经历着?但我们可以看到的讨论还是比较少的。由此可见,对于这个参差社会光鲜背后的酸楚,舆论的聚焦与呈现远远不够。

关注不够是一方面。有些时候,明明关注到问题的存在,却没有真正花大力气去解决问题。

比如在这个手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榫入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接触办事”“无现金社会”正在成为常态。对于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极大便利了他们的生活,出门带个手机就行。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无接触办事”“无现金社会”,简直就是在给他们的生活制造障碍。

近日新民晚报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是今年的电影“新春档”,多部口碑佳作轮番上映,各家影院人气爆棚,但82岁的陆老伯却遭遇了“极度崩溃”的“观影之旅”,因为使用的是“老人机”,子女不在身边,现场又无工作人员帮助,最终他竟然连一场电影都没能看成。

这样的“数字鸿沟”广泛存在。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非网民规模为3.62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1.6%,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22.5个百分点。

也即,当前有1.5亿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人没有上网,这个数字非常巨大。当我们急不可待地拥抱“无接触办事”“无现金社会”,这群未接入网络的老人,在出行、消费、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就会遇到各种不便。

各方一直呼吁建设“适老化”社会,可速度总是慢一拍。为何慢?因为无利可图。一个做媒介宣传的朋友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在很多品牌的营销中,老人常常被视为“无效的对象”,因为他们的话语权不大——在互联网上没有他们的声音,购买力也不强——他们网购力度远远弱于年轻人,所以他们的需求和诉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以各种形式的老人购票难的新闻经常出现,对于很多平台或商家而言,老人只是它们营业额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它们“不愿意”再花人力去照顾老人的需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现在很多电视机开机后页面相当复杂,老人想看个电视都困难,但滔滔舆论声中电视品牌几乎不为所动,因为它们瞄准的是年轻人的口袋,老人的需求是放在后面考量的。

《如何如何》视频截图

推而广之,不懂得如何坐高铁、如何坐公交、如何去麦当劳点餐的人一定不少,但此前鲜有人想着去做一个《如何如何》系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个点子,也可能有人想到过,只是当热潮退去,《如何如何》这类短视频的目标群体,或许就是平台、品牌眼中缺乏购买力的人群吧——他们的需求不能说无关紧要,但并非主要。

这一次《如何如何》系列的走红,有可能是个短暂的热点,就跟以前一波又一波老人在信息时代陷入困境的讨论一样,隔一段时间类似的新闻就会重新出现一次,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类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每一次讨论,都是让更多人看见世界的参差、意识到世界的参差,让更多人看见互联网上那一批长期被忽略、长期沉默的人群,并在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时能够将他们的需求纳入考量,避免政策陷入“冷漠”,避免社会陷入冷漠。

只要被看见、被讨论,问题就会慢慢推进和改善。就像我们虽然离“适老化”社会仍有距离,但相较于几年前,情形的确在好转。从《如何如何》视频可以看出,很多小镇青年第一次离家独自去上大学时,对于如何坐高铁、坐飞机、坐地铁都存在困惑,如果学校在发放通知书的时候,能够顺带发放一本“城市生活常识”的小册子,是不是就人情化许多?

所以我们要鼓励每次看见,珍视每一次讨论,形成促进改进的舆论力量,这一次没有一步到位,没事,那就进步一点,不断弥补鸿沟,让更多人可以获得普惠性的资源,让更多人面对他们不熟悉、别人却早已视为“常识”的新事物时,可以免于无措、免于恐惧、免于自卑。

而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遇到因为不懂某个“常识”而向你求助的朋友或陌生人,在给予他们耐心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也请呵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意识到:不懂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求助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个人的努力也会慢慢抹平差距。就像“打工人小张”说的:“我的视频也许不能百分之百教会大家,但我想传递一个观念,遇到任何没接触过的事情都不要害怕。”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28/1697201263353560.html
上一篇:解梦人(解梦人歌词)
下一篇:中国结挂件(中国结挂件图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