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朝(杖朝之年)

古代人的舞勺之年、破瓜之年、冻梨之年都是多大岁数?

​古时候,人们称谓年龄一般都不会直接使用数字,而是用一些文字代替。

如: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的男子;豆蔻之年,指的是十三岁的女孩等等。

襁褓

指的是刚刚会笑,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的是二至三岁的幼儿,也称作“提孩”。

唐代诗人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一诗中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

髫[tiao]年

为七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女孩,古代儿童尚未长出长头发,短发自然下垂,因此也称作“垂发”。

童龀[chèn]

总角为八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男孩。《说文》记载:“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龀”的意思是换牙。

九龄

即九岁儿童的统称。

黄口之年、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即十岁以下的儿童统称,这个时期到了入学的年龄。

金钗之年

十二岁女孩,这时的女孩头发可以佩戴金钗。

豆蔻之年、二七之年

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蔻年华也用来形容少女、。

豆蔻为产自岭南的植物,花极美丽。

杜牧有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

代指十五岁女孩。

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称为破瓜之年,“瓜”字形状如同两个“八”字,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破瓜”意为把“瓜”分开,即二八一十六。

待年、待字、桃李年华

女子十八岁为二九之年;

二十岁为待嫁年龄,称待年、待字,也称作桃李年华。

花信之年、摽梅之年

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之年,意思是正值年轻貌美的年华,待嫁女子也称摽[biào]梅之年。

​舞勺之年

十三、四岁的男子称作舞勺之年。

《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勺是古代的管乐器,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

舞象之年

男子十五岁学习象舞、射箭,故称舞象之年。

束发之年

男子十五岁将扎成两束的总角打开,扎成一束,称作束发之年。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可以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了。

而立之年

男子三十岁为立身、立志的年龄,故称而立之年。

《论语》记载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代指四十岁的男子,意思是还没到糊涂的年龄,也称强壮之年。

《礼记》记载:“四十曰强,而仕。”

知命

男子五十岁称作知命,也作知非、艾服、及艾、大衍、杖家等等。

开六之年

男子五十一岁为开六之年。

花甲之年、耳顺、杖乡

男子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也称作耳顺、杖乡。

​开七之年、华甲之年

男子六十一岁为开七之年,也作华甲之年,华的繁体字“華”由六个“十”和一个“一”组成。

古稀之年

男子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开八之年

七十一岁为开八之年。

喜寿之年

七十七岁称为喜寿之年,草书的“喜”字非常像两个“七”字。

耄耋之年、杖朝之年、望八之年

男子八十岁为耄耋[mào dié纷乱貌])之年、杖朝之年、望八之年。

《礼记》记载:“八十杖于朝。”

意思是八十岁还可以拄杖出入朝堂。

​米寿之年

男子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之年,“米”字由上下两个“八”字和“十”字组成。

鲐背之年、望九之年

男子九十岁为鲐背之年、望九之年,鲐背意为背上长着如同鲐鱼一样的斑纹。

九龄、鲵齿、黄发、眉寿、冻梨

男子九十岁还有九龄、鲵齿、黄发、眉寿、冻梨等称谓。

期颐之年

男子一百岁称作期颐之年。

《礼记》记载:“百年曰期,颐。”

汉代大儒郑玄作注解释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杖朝之年 冯骥才大树新枝更发华滋

中新社天津11月7日电 题:杖朝之年 冯骥才大树新枝更发华滋

作者 孙玲玲

近日,《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两本新书正式发布,让杖朝之年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到一种收获的充实。

“这部书留下的不是我个人,而是这一代人的足迹,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先觉、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价值观。”在刚刚闭幕的“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冯骥才说,他把自己20多年最好的光阴都放在了《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这本书中。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收入了冯骥才关于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浩繁文字,十卷逾260万字,完整记录了冯骥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觉者和先行者丰富又艰辛的精神历程。正如他曾经所说“投身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我觉得我是被时代逼迫的,当然也是由衷的。我认为这是命运。到2000年的时候,我和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融为一体。”

冯骥才对于民间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始于天津,天津作为冯骥才的故乡,是其出生、成长、求学、恋爱、走上新时期文坛,以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福地。

“生我养我地,未了不了情。世上千般好,最美是天津。”冯骥才说,他从出生到现在,80年来基本上全在天津,所有为天津写的文、做的事,都出于对这座生养他的城市的热爱。天津可以说是其一切思想与行动的发源地和集结地。冯骥才也由此对天津的乡土意识和市井奇人有着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文学体验。

冯骥才用多部文学作品倾心雕刻这座城市的时光与记忆。传奇色彩浓郁、充满生活气息的《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小小说经典,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生活风尚。冯骥才八秩寿诞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冯骥才30年来创作《俗世奇人》过程中保留的珍贵草稿、画稿,精心编校成《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呈现冯骥才创作妙思和瞬间灵感,从另一个视角诉说冯骥才对天津这座城市的深情。

就像华洋杂处的旧时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冯骥才其实也有两套笔墨。他说,写老城生活的这套笔墨已形成独特的审美和语感,“但我的文学还欠着我另一半生活,那就是跟我自己和我所经历的时代相关的生活。我要把我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生命运、对世界的看法、独特的感受和审美,用另一套笔墨写出来”。

步入“80后”的冯骥才,仍笔耕不辍,将他对天津的深情融进字里行间。“我希望再多一点时间,因为我想干的事太多了。”冯骥才坦言,他没有80岁的年龄感,但有时间的紧迫感,80岁以后的时间,他一方面要用于非遗学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留给文学,因为文学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著名作家王蒙感叹自己这位老弟“创作像春花一样不断地开放,绘画像春天的风景一样不断地展现”。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欢迎他加入“80后”的队伍,还要拿着作品跟他比一比100岁的时候为中华民族作了多少贡献。

“眷恋的根系拥抱九州乡野,牵挂,牵挂,牵挂那方故里的幢幢……”在温暖深情的天津大学给冯骥才八秩寿礼的原创歌曲《大树无言》中,在北洋合唱团学子们深情的歌声里,冯骥才和老朋友们一起回眸他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80个春天”,朋友们也希望他在未来的岁月中,犹如一棵不落叶的常青树,奉献出更多作品,缔造人生更多的“春天”。(完)

国人必知的古代不同年龄别称和意义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孩提】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总角】

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幼年。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朝鲜民族中,称未成年的男子为“总角(??总角)”,可以翻译为“小伙子)

【及笄】

读音:jí jī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弱冠】

指男子20岁, 也称加冠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纪。

【花信】

借指女子的成年期—24 岁

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整个春天,由此可谓一个“花花世界”。

24番花信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而立】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里的“立”“不惑”“知天命”代表着人生的不同层次。三十而立是说一个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金钱观之类的,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可以独自去生活了!

【不惑】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而立”与“不惑”的两种称谓,各中的寓意很是深奥,而到了不惑之年,自己就应慢慢地惯于这个新阶段,而对于“不惑”的感悟,就像在一餐正午的盛宴之后,已经有些懒洋洋的,虽然心底对盛宴的绚烂回味不止,可明明白白地知道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知命】

这个年龄的人, 一般不再想去开拓发展新的事业, 而只想把已经进行的工作完成一个好结尾。开始对自己走过的路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对人缘关系,则特别不想产生新的矛盾和误会, 而希望与别人修复以往的裂痕和瓜葛 。

到了这个年龄的人, 把死看得很淡, 对世间人事看得很透。知道每个人在历史和宇宙的时空, 不过是名匆匆过客。且不说没有来世和阴间, 就是有, 浩瀚人海, 也不能再碰到自己这一生所接触过的人 。 有同感!

【花甲】

指60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古稀】

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距今五百年前时,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他同时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书画名家)等,年龄均过古稀。到了现代,古稀者遍地皆是了!

【喜寿】

七十七岁。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喜寿

【米寿】

八十八岁。因“米”宇拆开来刚好是数字“八十八”,故称。

【白寿】

九十九岁。因“白”字乃“百”字去“一”,故称。

【耄耄(mào)】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茶寿】

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入”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

对古龄的划分,你分得清“杖朝”和“耄耋”对应的岁数吗?

现今,我们将人群分为未成年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长寿老人五个阶段,其中未成年人又包含幼儿、儿童、少年三阶段。

都说孩童时期是最无忧无虑时期,青年是最美好时期,但是大家知道我国古代在年龄阶段的区分吗?

我国古代在年龄方面的称谓达很多种,一起来看看吧。

古称

襁褓指的是不满周岁阶段。

孩提指两岁至三岁阶段。

始龀(髫年)是指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这是根据生理状况进行划分的。

总角是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的是儿童,这源于古代小孩头发下垂,也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指的是十岁以下的孩童。

幼学指的是十岁。

金钗之年指的是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的是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指十五岁,来源于《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源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二八年华指16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论语》有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指六十岁,这是由于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指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朝指八十岁。"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唐韩偓《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质犹拟杖于朝。"

耄耋指八十 到九十岁。

期颐指百岁之人。

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在古代,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一般称“福”。

那再来讲一讲这古时的寿称。

寿称

襁褓对应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对应童年。

金钗之年对应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对应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对应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对应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对应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对应女子24岁

弱冠之年对应男子20岁

而立之年对应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对应男子40 岁

知命之年对应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对应男子60 岁

古稀之年对应男子70 岁

喜寿对应男子77岁

杖朝对应80岁

耄耋之年对应80至90岁

米寿对应男子88岁

鲐背之年对应90 岁

白寿对应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期颐之年对应男子100

茶寿对应男子108岁

再来补充一下古时对不同年龄死后的称呼——亡称。

0——20岁为夭折或殇

21——30岁为短寿/福

31——40岁为强寿/福

41——50岁为艾寿/福

51——60岁为周寿/福

61——70岁为稀寿/福

71——80岁为耄寿/福

81——90岁为耋寿/福

91——100岁为期颐寿/福

好了,本期内容到此结束

注:内容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

下列哪种我国古代的称谓是指90岁老人的?蚂蚁庄园11月28日答案

下列哪种我国古代的称谓是指90岁老人的?大家平时听到最多的或许是花甲之年,这也是形容人年龄的词语,而60岁以后的每个十周岁都有一个特殊的名次来代替,这也是古代人最常用的称呼方式,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蚂蚁庄园11月28日答案。

下列哪种我国古代的称谓,是指90岁老人的?

选项:【耄耋】【古稀】

答案:耄耋

解析:在博大的中华文化里,汉语文字有着其特别的意义。耄指那些八十岁的人,而耋则指那些九十岁的人,因此耄耋两字组合在一起的话,大多数说的就是年龄在八九十的人了。在古代:男性: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来源:1688玩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28/1697213190370028.html
上一篇:小鸡吃米(小鸡吃米儿歌)
下一篇:云霏霏(云霏霏而承宇)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