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的解释
黄元御遭受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终于在乾隆的庇护下,在太医院相较安稳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利用太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研究新医术,最后创立了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尊经派”,成为了一代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用另一种方式,造福了多方百姓。
黄元御能够被称为一代宗师,与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有非常重的关系。这个开创性的指导思想,后来总结成了八个字:培植中土,扶阳抑阴。这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各种疾病的一个调理,尤其是现在中老年人普遍面对的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之前我们都在讲黄元御的生平,从他坏了眼睛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然后下定决心学医救人,一直讲到他凭借自己高明的医术前后多次受到乾隆的赏识,一步一步在太医院站稳了脚。从黄元御曲折的医学之路上我们不难看出黄元御的医术真的是非常的神奇。
每一句都概括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名医的过人之处,不学汉朝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连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jue二声)阴这六经都搞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去辨证,就不会诊断看病。
郑钦安,晚清道光光绪年间名医,火神派创始人,被认为是对阴阳理解最深刻的一位大医学家。要学习中医,就必须要向郑钦安学习,否则就搞不懂什么是阴阳。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出了多少位名医大家,但其中只有黄元御的五行理论是最完善的也是最容易懂的,学中医的人,如果不读黄元御,那么关于五行的知识可以说是迷糊的。
阴阳五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会有点困难,毕竟在我们日常里听到五行阴阳总会觉得和迷信沾上一点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日常在路边能见到的那种算命先生,张嘴闭嘴就是阴阳五行,什么名字里五行缺土五行缺水,硬是把阴阳五行这么科学的东西给搞成封建迷信了。中医所讲的五行是有依据的,是非常科学的。
中医认为,人体当中存在着一股非常重要的气,就是元气,它也可以叫阳气、真气、真元等等。那么这个元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无法具体描述出它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关于“气”和“能量”,两者有所相同,但也有所不同。中医所说的元气还有更多的功能,不仅仅是能量这么简单。中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气,包括我们所说的阴阳五行,也都是在研究气的运行。
在过去,没有那么多精密的仪器去分析,所以关于人体的一切活动都只能通过动脑筋去分析现象的本质,所以古人是怎么发现气的存在的呢?
泰山有一条山谷叫做桃花峪,山谷那个口子上有一座道观叫做元君庙。一进门的那座影壁上,画着一个大大的阴阳鱼,旁边就写着一个字:上面是一个无,下面是四个点。
这就是古人最早对气的解释:无就代表没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四个点代表有东西存在。所以从字面上来分析,什么是气,就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那么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我们常说中国人擅长思考,古人观察到人为什么能活动能说话?为什么睡着了就不能走路不能做别的事情?睡着了能醒过来,为什么死掉了就永远也起不来了?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人倒在地上,到底是晕了还是死了,都必须要走到跟前才能知道。这些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人睡着了和死了,其实就差了那么一口气的存在。人从出生到死去,气会随着身体的成长和衰败而变得逐渐强大到慢慢衰落。气活跃了,人就会醒,气蛰伏下去,人就睡觉。气与生俱来,刚出生比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强,它变强人就变强,随着人体的衰老气也会越来越弱。
我们对于气的来历,是在一些很古老的书籍中找到的,对于能量和元气的感悟,都是郭老师从古人的书中和现代医学的学习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人的一切生理变化其实都是气的变化。
我们中医里平时说的肾气、肝气、脾气、心气、肺气其实都是关于气的变化。只要是学中医,就是在学习元气的运转规律。我们的祖先不仅发现了气,而且还发现了它是在不断地运行,还总结出了气的运行规律。
这里的心肝脾肺肾不是平时我们说的脏器,他们代表的是整个系统之间“气”的运行
气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界中水的运行规律有点像,水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地面和地下水受热会变成水汽蒸发,南北极热量少,所以水分蒸发不但不会蒸发,而且还会凝固变成冰。
喜欢爬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山下可能是夏天,山顶可能就是冬天了,像珠穆朗玛峰的山顶终年都是被冰雪覆盖着的,所以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结,又会变成雨水落回地面,这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有上有降,运行的轨迹变成了一个圈。元气在我们身体内也是如此,不断地运行,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所以不管是水循环也好,元气运行也罢,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部分,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把这两个对立面称之为“阴阳”上行为阳,下行为阴。
说阴阳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点,所谓的阴阳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面,人体内元气的阴阳,是指任何一个人体内的元气分为上升和下降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一股气,而不是像现在有的半吊子医生是的那样,阴是一股气阳是一股气,一共两股气,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就像一座山,山北为阴,山南为阳,但它必须是同一座山,河流有阴阳,河南为阴河北为阳,它必须是同一条河。
人,前胸为阴,后背为阳,它必须是同一个人的前胸和后背,这个道理才说得通。黄元御的治病八字方针:培植中土扶阳抑阴,后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治病的时候,首先得先分清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阳虚就是升不上去了,需要借助药物让他升上去,阴虚就是降不下来了,就需要我们去抑制它,帮助它降下去。
人的本质是元气的运行,而运行的规律就是阴阳五行,把阴阳五行弄明白了,就知道怎么样才能获得健康。我们要了解本质,才能更好的去了解生活中我们相关的一些症状。虽然阴阳五行听起来很难懂,但是我们会用最简单的语言带大家去认识去学习。
黄帝内经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是健康生活第一步,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呢?
读《易经》之(二)
七千多年前伏羲发现了宇宙变化的秘密,就是一切都是从一个整体中生发出来的,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创造了《易经》。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学习《易经》,并提出太极这个词。
那么太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我们说《易经》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要表示这个意思,孔子就用了“太“字。这个字由一个“大”字和一个“点”组成,大表示无限大,点表示无限小,两种形态都看不到极限,所以孔子叫它“太极”。
说到“太”字,生活中凡是有“太”字的地方,就会体现出太极的奥义。比如“太太”这个词,一个好太太就应该是该大的时候大,该小的时候小。这怎么讲呢?就是做人家媳妇的人,要有分寸,不能不分场合,在公婆面前要最小;关起门来在丈夫面前可以最大,不能大小不分,那就麻烦了。
太极是宇宙一切共同生存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阳,一个叫阴,而阴阳又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分开就不是一个平台,也合不起来了。
所以说阴阳必须互动,就像男人有时候会表现出温柔的一面,女人有时候也有阳刚的一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世间万物都是变动的,只有变动才有生命,才可以生生不息。
所以我们讲: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就是这个道理。但这里面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规律。一切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不变太单调,变也有迹可寻。
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相通而不一样的地方。宇宙讲的是自然,一切顺其自然的东西都是对的,有悖自然的东西都是错的。有时候违反自然当时看是对的,但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伏羲经过观察判断出一切事物都是圆的。比如人初入社会有棱有角,在社会上摔打久了,就变得圆润了。这里的“圆”不是圆滑,而是温润圆通。
有一句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们常常说这是投机取巧,其实这是随机应变,顺其自然,难道见人不说人话,要鬼话连篇;见鬼不说鬼话,给它说人话它听的懂吗?
伏羲观察人类自身,一画开天。孔子在《易传》里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的起源,两仪是阴阳变化。伏羲一画开天,就是孔子说的太极,而一画所生出来的阴爻与阳爻就是两仪。
那么两仪怎么生四象的?拿一天的天气来说,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不会太热,因为太阳刚出来,热量还没有完全到地面上,大地还是凉的,所以叫少阳。到了中午地面空中都热了,叫老阳。而到了傍晚,太阳慢慢落山,上面变凉,地面还热着,此时叫少阴。等到了晚上十二点的时候,地面空中又都全变凉了,所以叫老阴,这时候人们一般就会盖上被子,不然会冻着。
对于人来说,每天有两个时段最重要,就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个时候最好不要乱动,休息一会儿,下午就有精力工作。另一个时间段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一段时间是人体造血机能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必须晚上11点前就睡觉,身体才会健康。
两仪生四象,那么怎么生八卦呢?伏羲观察到有了天,天下面还有各种变化,比如潮起潮落;日升日落;地壳运动,山从大海底下冒了出来,绿洲变沙漠,沙漠变绿洲等等。于是给四象上面分别加上阴或者阳又形成了“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卦。
自此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伏羲时代就形成了,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变化。
今天是我读《易经》的第二天,真为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为古人的智慧和想象拍手赞叹。例如:三条连续的横线是天,天下面动是风,天空中动是火,天下面动是泽;三条断开的横线是地,地下面动是雷,地当中动是水,地上面动是山。
真佩服远古时期伏羲的思维,是怎么想出来的?这就是人类在最初一张白纸上创造文化的过程,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启迪和影响,今天的人们都看到了。
有人说《易经》是一部看命占卜之书,曾仕强先生说不是。以前没有接触过也就那么一听,这两天看了书才知道真如曾仕强先生所说,《易经》不是算卦看命,它是一部观察自然变化所形成的宝典。至于有人用它算卦占卜,只是利用了人们对一些事物不理解,没有看清事物本来面目的心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