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小镇的女人“起会”风俗文化
在老家吉阳镇一带有个很流行风俗,农村妇女一般到50岁左右,都会“皈依”或“起会”,然后成为“斋妈”。“皈依”可能有很多人明白,就是皈依佛门,找个寺院师傅,按辈分取个佛门弟子名字,俗称寺院中的俗家弟子。比较简单,但既是佛门弟子则清规戒律多些,由于是佛门弟子,起会时是排在走会的“斋妈”前面。“起会”可能是当地俗称,实际就是加入佛教协会,先是到寺庙和尚处咨询,按自己的生辰八字看看那年有案,然后备案、、盖章,拾好黄道吉日,找好寺庙,做些准备。这都是小事,问题是起会那天的仪式等诸多繁节,可谓花样百出。
先是之前要找到许多已起过会的“斋妈”,主要以至亲好友邻居为主,当然也有许多熟或不熟的“斋妈”闻讯后自觉参加。主要看东家为人、品德、家境等。早些年走会的新“斋妈”一般在几十上百人左右,现在大多一、二百个,而亲朋间老“斋妈”会到场念经,但不会参加走会。然后在“起会”头天就要在庙里起伙食,主要是次日帮助的人,至亲好友等,人数不是太多,几棹十几棹不等。
当日,兄弟姐妹那边娘家人,杠杆(即结婚男方到女方两人抬的装礼品工具)到女方家,杠的数量视女方娘家人多寡而定。内装基本是斋年糕、果品、方便面、香、烛、纸张等)。女方一般回给装杆的娘家人以前是钱,现在有得到了金戒指等。起会那天,起会妇女(因尚未完成仪式不能称“斋妈”),凌晨3时就要先行在家里做好寺庙规定的,也有当地流转的许多功课。做好后燃放鞭炮,会同杠杆的人,家中儿女、儿媳,女婿、亲属等,一行人浩浩荡荡到寺庙。 庙内早有许多亲朋邻里在帮助料理三餐(现在因许多人外出挣钱,也有经济比较宽裕的人一次性请厨师包干,按棹数计算每棹100元)。
早餐在庙内一般有豆浆、米粉、油饼(斋油)、各类咸菜等,平常一、二十棹。中午在庙内吃斋饭,比较简单的八样斋菜,也有几十棹,还要发小礼品如方便面、糕点、生活小用具,袜子等,(各村风俗不同,也有的村中午是正餐斋酒,饭后散席,没有晚餐,吉阳当地是中午在庙内吃斋饭,斋酒在晚上办)。
斋酒虽然比婚庆酒席花钱少些,同样要十样斋菜以上,有糯米糍粑,有香烟有酒。以前全部是自己找内行的人做斋鸡、斋鸭、斋鱼、斋骨等,现在很多是到店铺买现成斋类食品,很像也很好看,但味道却与传统差多。吃惯了荤菜,换个口味吃些斋菜也不错。
今天是我表姐儿媳妇起会,家在邻村宅墩,老婆早晨就早早先到庙里。宅墩与吉阳不同,是中午办斋酒,我中午受邀参加。斋酒也很丰盛,除了主打斋菜,另加上吉阳“四宝”即白莲、水蕹菜、泽泻花、仙草冻,还领到发的礼品有塑料小橙子、篮子,大碗头。可能表外甥夫妇为人不错,人非常多,据说仅走会的新“斋妈”就达300多人,念经的老“斋妈”不算。中午部分人开始吃斋酒,新“斋妈”则开始走会,由和尚、尼姑带头念经,后面是皈依的人,接着亲属,然后是各地方的新”斋妈“,绕庙内、外走四圈约一个小时,并由专业人员拍摄录像。而且在此时间,我们是不能穿过走会的人到外面,只能等她们走会仪式结束。待傍晚所有仪式结束后,回家时要由女婿撑伞陪伴(一般会得到一块银元,用红布包在伞盖上,我岳母起会时得过),到家门口像结婚时男方到女方家迎亲一样会被拦门,要发几条香烟等打发。到家后,由儿子、女儿、女婿、孙儿、孙女、外甥、外甥女、侄儿、侄女等小辈至亲倒茶给她喝,她会当场发红包或金戒指等礼物,满堂欢声笑语,祝福话儿不断,其乐融融。
起会这天的诸多繁节也只一天,但从做“斋妈”那天起,则更有多如牛毛的各种各样名堂,仅念经、烧香,做花色众多纸品,经常要到处上庙、走会等,几乎是接二连三,绵绵不绝。许多妇女或时间有限,或自己手艺不行,请其他人做那些东西或请人念经,一年花一、二千元是随便的。
农村有一些风俗习惯,如庙会、灯会,起会等,先不管是否陋习,但存在就是存在,而且生命力还很强,连期间打击那么严,都有人偷偷摸摸进行的。现在光明正大,当地几乎到年龄的妇女除小部分皈依外,其他都选择“起会”,而且现在由于新“斋妈”很多会骑摩托车或电动车,甚至开小车,方便又快捷,庙门口或庙前大坪上摆满,成了另类风景。
当然这种习惯也有一些不好地方,特别是妇女,最爱攀比,看到其他人规模大,也不考虑自己及家庭实际情况,拼了老命也要丈夫儿女照办,造成家庭纠纷甚至反目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次我在建瓯汽车站,就偶遇一事,一位邻镇房道妇女在车站痛哭,了解情况后,原来这位妇女过段时要“起会”,可能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老公本不情愿,但抺不开面子,勉强同意。而她认为市内买一些东西可能便宜些,结果到建瓯后钱不知何时被偷光(强烈谴责极无道德、无良心的扒手,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听到后既同情她又无可奈何,站内也有很多人大骂扒手,也有可能是熟悉人在劝说。同样也有人借此(都是男性)诉说“起会”的不是,浪费钱财又浪费太多时间。其实世界上许多事就这样,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喜欢有人愁,有人高兴有人痛苦。但无论做什么事,都得有一个度,一把尺子,过犹不及,量力而行才对。
老羊头2018、11、12日于吉阳
潘毅:得象悟道,一起构筑厚实的中华文化与中医基本功
《周易》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以拟象形式所立的“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象所含的意蕴。象思维的具体实施是怎么样的呢?以简驭繁来把握天地自然的规律性,万事万物的整体性、丰富性与联系性。
象在中医,贯窜在气、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诊断、方药、针灸、治法等各领域。我们从肾阳须守位这一生理特性来进一步了解中医的象世界。
肾阳须守位
首先肾之象先给它定一个基调,肾五行属水,时间对应冬天跟一天的晚上。一天的晚上又叫做阴中之太阴,什么叫太阴呢?就是晚上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是看不到太阳的,但看不到太阳的时候能看见月亮,月亮又叫太阴。它配的卦是坎卦,坎卦是两个阴爻一个阳爻,就是中间一个阳爻上下两个阴爻。
它的方位是北方。刚才我们讲的是肾阳。阳气处在水中,处在冬天、处在晚上、处在北方,你说是一个什么意象,它就像太极图黑鱼之中的白眼。形象一点地说等于冬天里的一把火,黑夜里的明灯,那你说肾阳重要不重要?
肾阳需守位指的是什么呢?这肾中的命火,或者我们又叫肾阳,适于潜藏而不适于显露,也就是说坎卦中间那个阳爻,含于肾中,潜藏内蕴,要发挥它的温煦、激发、推动与气化作用。
为什么肾阳需守位?
肾阳为什么那么强调守位呢?在五脏六腑之中,尤其是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低,那么肾的阳气功用就最大,为什么最大?别忘了,阳代表火,火有一个特征-“火曰炎上”,只有位置最低的那个脏,它的火才能从下向上,温煦五脏六腑。
冬天地面那么冷,为什么呢,其实冬天的时候阳气都进到了土里面,地平线以下是暖的,地面是热的,所以肾阳有点像冬天藏在土里面的那个阳。再进一步,我们既然说肾阳的或是命火,宜潜而不宜露,其实它的潜台词就是,这个火易动难藏,很顽皮,经常离位而生事。
到了这里,其实我们还需要铺垫两个概念,就是相火的广义跟狭义。什么叫相火呢?其实广义的相火指的是肝、胆、肾、三焦火。狭义的相火指的是肝、肾火。说相火不一定是病态,关键有没有两个字,那是两个什么字呢,“妄动”,假如说相火妄动就意味着是相火离位了,我们说肾阳宜守位,这里指的就是肾中的火。
其实肾中的火还有一个名称,叫做龙火,就好像肝火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雷火,肝配震卦,震为雷。你说肾为什么是叫做龙火呢?我们想象一下,龙,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是虚拟的生物,其实它的原生态应该是古代的恐龙。恐龙是可以在水上,可以在陆地,也可以腾飞于天空。但是它的生活常态应该是在水里面。水中的动物最动的是龙,所以用龙来比喻藏在水脏之中的那把火。阳宜守位指的就是龙火宜潜。
但是你说龙火妄动有什么征象呢,龙火妄动其实有两种状态,一种就是我们很熟的是阴虚火旺,假如用形容的话来表达就是“水浅则龙升”,水浅困不住龙,龙就腾飞了,龙火就上炎了。第二种,以前的教科书很少提,但是随着最近十年八年火神派的兴起,这种概念对很多中医人来讲不太陌生了,叫做阳虚阳浮,阳虚阳浮古人的表达就是“水寒则龙起”,什么叫水寒则龙起呢,
实际上是把龙拟人化了,你看假如把人放到浴缸里面,最舒服的就是浴缸的水是暖的,假如浴缸的水是热的,我们人会弹起来,但假如浴缸里面放的是冰水,我们人一样会弹起来。现在水寒则龙起,其实也是做这种比喻。
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我们很多人觉得-阳虚不是寒吗,阳虚为什么容易浮?其实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思考来看看,阳不是阳气吗,我们看看气体是什么样的。当气体一少了,一稀薄,它就上浮外散。气体一稠密它就向下内聚。
同样是这样,阳少了它就容易上浮,一上浮就表现为上部、外部的热像。但由于阳上浮了,内部、下部是空虚的,所以实际上它的病理机制是上热下寒,外热里寒,那个所谓的热是假热。所以,阴虚火旺的治法,我们就很简单,滋阴潜阳。
什么是引火归元?
假如按照阳虚阳浮的治法,我们应该怎么治呢,大补阳气,然后让阳气归根,这就是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叫做“水暖而龙潜”,这个潜字代表的是水暖则火自归源的意思。
那么这里又出来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引火归元,好像从道理上有点怪,你说你不是补了阳吗,补了阳气的趋向是向上走的,你为什么现在补了阳,阳气反而往下走了呢?其实我感觉这个是跟物理上的引力那个效应差不多。
那我们想想,为什么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其实是因为太阳的质量大于地球,它的引力就引着地球,同样,地球的质量大于月亮,你月亮就围着我转。
我觉得阳气在人体的分布,也是受引力的作用。首先别忘了心的阳气是最旺的,它叫阳中之太阳,你看肾叫阴中之太阴,两个的阳气量的差别一目了然。阳的特征本身就向上,心的阳气又旺,所以它容易把下部的阳气往上引,假如你补了肾阳,肾阳充足了,至少它有力量跟心阳、跟上部的阳拔河。假如更充分的,甚至可以把上部的阳拉下来,这个就是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有哪些做法?
引火归元一般怎么做呢,假如按火神派的操作一般是这样,他们很信奉一句话叫做“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里的权指的是秤砣,从道理上是对的,你用比较大剂量的桂、附、姜一下补足了阳气,阳气足了它自然就下沉。
但问题是,大剂量的“大”那个度怎么把握,这对于初学者,或者是对药物质量没那么太大信心的人,对于这个度的把握,恐怖就心中会有点打鼓,除非你在这方面的用法用得很纯熟,所以这种“治下焦如权”一下就上很大量的,恐怕一般在体系内工作的医生,愿意冒这个风险的不一定很多。
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我不用那么霸道,我相对的王道的方法,也能起到补火而阳气不会上升,或是不会导致上火这种呢?有!
以土伏火
第一种是以土伏火,别忘了,龙火是水中火,水中之火,古人的形容,你看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火是液态的呢?-油中之火,油点燃的火,你用水来灭它是灭不了的,用什么来灭,只有用土来压。
你说用土来压火,有没有代表方,有,四逆汤就是,你看四逆汤首先附子,附子我们都知道,大热纯阳,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够猛了吧?但是你看用什么来配它,第一个是干姜,干姜是温中的,温中就是温土。
同时干姜是晒干的,干了就有一个内敛的作用,所以叫做守而不走。用它的守而不走来制约住附子的走而不守。好,你给我走吧,但是你在躯体里面走,不要走得太远,太开。
另外别忘了还有一个炙甘草,炙甘草是补中的。补中的其实也是用土来镇住了下面的附子,让附子不要往上浮。但是你说这种做法有没有效呢,按道理是应该有效的,但是要看方位。
潜阳敛阳
比如,南方人比北方人容易上火,你纯粹的以土压火,可能是力度不太够。那下一种方法就出来了,叫做潜阳敛阳,潜阳敛阳的意思就是说:在桂、附、姜这类补阳药的基础上,加上重镇的或是内敛的药物,把火往下压、往下潜。代表性的药物比如像什么呢?
龙骨、牡蛎,其实比较龙骨、牡蛎、磁石这一类,最到位的应该是龟板。对于龟板的用法,郑钦安里面,是把封髓丹与潜阳丹组合起来成了潜阳封髓丹,它就是用龟板的。
为什么用龟板呢,其实另外一个医家吴鞠通有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它大概的意思是这样,你龙火,龙是水中生物中最动的,而龟是水中生物中最静的,那你龙火动了要怎么办呢,以静制动,以最静的压制最动的,所以吴鞠通本身也喜欢用龟板。
另外还有一个是砂仁,砂仁在潜阳封髓丹里面有出现,可能很多人一听砂仁不明白了,这不是去湿药吗?行气药吗?放在这里干吗?其实砂仁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是什么,纳气归于丹田,就等于说不但把你潜回去,我还把你那个安安稳稳地放到了丹田,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功用,我发现现在教科书可能有的解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砂仁有安胎作用,但它怎么表达?叫行气安胎,你说行气安胎听起来舒服呢?还是纳气安胎舒服?别忘了纳气的位置在哪里,在丹田!丹田对于女的是什么位置?位置就是子宫。所以砂仁用得好,有纳气归元,让元气归缩丹田的作用。
你说假如我用了以土伏火,又用了潜阳敛阳,阳气不上冒了,但是这个阳虚阳浮的人,假如真的比较重,我又不想用大量的桂、附、姜,只用常量,有没有方法,用其他的形式来做到,最终效果跟大量的桂、附、姜差不多呢?
艾灸
其实有,就是艾灸。等于说你在基础方补阳的基础上,我另外再加上艾灸的方法。那么常用的穴位大家都可能清楚,像什么命门、肾俞、神阙、关元,别忘了加一个涌泉。为什么加涌泉呢,涌泉的作用是引火归元。
你说涌泉我给它是一个温热的东西,应该增加的热量,为什么会引火归元?其实它的原理跟刚才那个引力是一样的。我在脚板底艾灸,等于脚板底的阳气慢慢就多,当脚板底的阳气一多,它就可以跟上部的阳气形成一个拔河的力量,当我的力量比上部大,我就能把上部的阳气往下引了。
这就是引火归元。
中医就是这样,人象、藏象、病象、药象、方之象、针灸象,象与象相连相扣,形成了中医厚重实用,博大精深,妙理纷呈,又意趣盎然的象世界。所以学会观物取象,触类而通,以意为法,法象而行,最终能够得象悟道,就是学习中华文化与中医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