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2019年第7,8期杂志目录
12:30
卷首
1 从A-STEM说起 本刊编辑部
微视点
4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等 6条
本期策划
8 万物皆课程
——师生在A-STEM创共成长 卢秋红
9 A-STEM教育中师生共创无限可能 叶德卫
13 利用STS课程资源进行高中生物 A-STEM课程的设计 廖昱泓
16 用几何的眼光看世界
—— 发展小学生计算思维的A-STEM课程 王继华 刘鲜 吴向东
20 与小学生一起玩“无用”研究
——“凤仙花染毛线”A-STEM课程实践 张惠瑶 陈耿炎
22 在城市高中里养蜂 张水蔺
24 依托学生小课题研究 让知识和生活融合
—— 例析A-STEM课程中“A”的落实 师修武
26 STEM教育:国际趋势与中国探索 丁邦平
高端访谈
29 东城区统筹各领域资源为教育服务
—— 专访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俊彩 仲玉维
32 整合社会科技资源 助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 专访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芦晓鹏 冯安华
北京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5 协同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实验
—— 北京市东城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探索与实践
郭艳玫 秦建军
39 四大主题活动 共话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的现在与未来
—— 2019新时代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暨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研讨会综述 仲玉维 王晓波 冯艳艳 徐靖程
45 实现生命化的专业自觉成长
—— 顺义区信息技术工作室成长纪实 蒙广平
48 寻梦农耕文化 醉美学校田园
——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实施 蔡瑞山 张文华
52 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教育信息化进行到底 姚健 陈松
教育管理
56“人工智能+教育”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李有毅
59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精细化管理 张茂良
62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韩玉娟
65 小学STEAM教育课程化的实践探索 吴俊 吴秋红
调查与研究
68 从技能操作考查走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估
—— 新中考背景下的宜昌市初中八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调研 郑晓燕
72 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杨阳
75 上海市高中生程序设计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 范士娟 金琼 王晓慧
教与学
81 面向STEAM教育的Scratch课程设计探究 刘博伟 刘昕 林裕仁
85 运用网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刘哲
87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五个一”原则 康小江
91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研究
—— 以“音频和视频制作”一章为例 刘安宁
94 基于思维灵活性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陈永存
98 模拟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陶军毅
102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初中科学单元自主学习的探索 刘子阳
新科技与教育
105 技术改变学习
—— 一所小学的探索与成效 匡华伟 李宾中
109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戏剧教育的融合 乔谦
112 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与探索
—— 以“认识图像识别”为例 李婷
116 人工智能教育软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 以“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为例 吴思琦 高洁
120 基于SQL的学生网络安全教学平台开发 刘浩
123 基于UMU构建“互联网+错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王小平
126 混合式同伴教育支撑平台与工具 石义琦
129 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小学德育路径与实践
—— 以“学习强国”的应用为例 曾颖
大视野
132 从把握机遇到融入主流
—— 2018巴布森报告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 丁旭
136 区域推进多学科融合项目化教学 沈永宏 康永宏 范小莉
研学旅行
140 比较视野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思考 刘继玲
144 融合学科知识 在实践中全面育人
——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开展研学旅行的经验 李冬生
职业与技术教育
147 创新融合 构建新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古向伟
150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与思考 厉娜
153 利用微课促进中职英语教学质量提升 周振香 吴玉平
156 联系专业 结合生活
—— 信息技术在对数教学中的应用 陆艺
158 《烹饪语文》“主题—活动整合式” 教材开发与实施 范春玥
封面
深圳市龙岗区师生在A-STEM创共成长
在线订阅方式
1.关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itedu2012)
2.在下方自定义菜单栏中打开“微信小店”
3.选择想要订购的期刊(可选整年期刊)
4.输入邮寄信息,付款
有你想看的精彩
AI专题 | 堪称最全的人工智能发展史——科幻和现实交融的70年思享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课外科技活动AI专题 | 探寻人工智能教育的“冰山之下”杨晓哲:我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抢走工作,而是学习力赶不上技术更替任冶湘、黄小雷主演,还有人记得老电影《乡情》吗?
电影《乡情》是1981年由胡炳榴、王进执导,任冶湘、黄小雷主演的电影,电影围绕田桂的身世和两位母亲对他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田秋月这一农村妇女所具有的含蓄的内在美。影片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细节,突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其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色彩。
电影开始就有个有趣的桥段:
农村小伙子田桂和自己的妹妹(没有血缘关系)翠翠到乡公所打结婚证,当工作人员知道他的母亲叫田秋月之后,借口公章不再拒绝给他俩领证。这段台词很有趣,听的人哑然失笑。大家来看看:
工作人员问田桂:
叫什么名字?
哪年生的?
哪个村的?
家庭出身?
问完田桂,又问翠翠,翠翠说跟他一样。
工作人员问什么一样?翠翠答一个村的。
又问叫什么名字?
翠翠答:翠翠!
啊!还有姓翠的?翠翠又答跟他一样!
工作人员问:什么一样?怪事?什么都一样!
田桂说她和我是一家,一块长大的。
工作人员诧异道:什么?
田桂忙说:不,她是我妹妹。
工作人员:你妹妹?
田桂:是我妈半路上捡来的!
工作人员恍然大悟:噢,童养媳!这句台词被工作人员用无比沉重的声音说了出来。
我听到这里不由得笑出声。
田桂回到了城市,坐着火车,小汽车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从此,他的名字叫匡少华。田桂有了两个家,一个在乡下,一个在城里。亲生母亲廖一萍让他重新上学,努力让他以后能有个好工作,好前途,并努力撮合儿子和城里姑娘莉莉的婚事。亲生母亲希望莉莉多给儿子熏陶熏陶,好好去去他身上的泥巴味。
田桂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乡下,如鱼回到了江河湖水一样欢畅。给翠翠和养母以及全村人都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但很快,生母廖一萍的电报来了,因为匡华要亲自下乡接田桂的养母。廖一萍不想让田秋月来家里,特意让田桂带翠翠回城。
电影的高潮开始了:田桂不愿伤养母的心,他割舍不下这份浓浓的乡情,脸上阴云密布,左右为难。
当翠翠得知真相之后,她面临着有两个选择,一是和田桂进城,二是留在乡下。进城是一条大家都羡慕的路,毕竟人往高处走呵!
翠翠说妈一个人吃苦受累半辈子。她不能将妈一个人留在家里。她要留下来陪她。
田桂对妈说:城里再好,我也要守在您老人家身边。
但田秋月原来是廖一萍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田秋月,给军官当姨太太的人就是廖一萍。这个她最嫌弃的人,救了她的命,碾转几年后,又无意中又救了她儿子的命。面对恩人,她却恩将仇报。得知真相后羞愧难当。
电影用城市和乡村做对比,用田桂的生母和养母做对比,让人对真善美假丑恶一目了然,电影讴歌了农村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坚韧牺牲,批评了廖依萍的官僚作风、自私和无情。
电影结尾,田秋月不辞而别,只留下了半截木梳,那是廖一萍送给她的东西,能证明她就是救过他俩性命的阿月大姐。在田桂和翠翠大声呼喊妈的尾音中,电影结束了。
那声声深情呼唤,是儿女对母亲的呼唤,也是城市对乡村的呼唤,更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之根的呼唤。
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面对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田桂和翠翠不为所动,放弃当“官二代”的生活,愿意陪着养母呆在乡下。只因他们心中有份浓浓的乡情,做人做事都是凭着良心啊!
朱熹对良心的解释是: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只有山清水秀的地方,只有田秋月那样深明大义的母亲才能养育出这样优秀的儿女,这样高贵的灵魂。
不知现在,还有没有田桂这样的青年?
作者简介:
郑小萍,笔名看云起,新闻媒体从业者,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知音》、《女友》、《辽宁青年》、《西安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散文《母亲的虎头鞋》被收入《没有大人的夜晚——感动小学生的100歌故事》一书(九州出版社)。
“看云起的一亩田”所有作品均为原创文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