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韩信“问路斩樵”: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跟古人学几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咱们对韩信最基本的印象:打仗英勇无敌用兵如神!韩信的故事特别多,比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据说与韩信有关的典故和成语,有三四十个之多,有些是他的生平事迹,比如胯下之辱就是他早年的经历;还有的是经他之口说出来的名句,比如“妇人之仁”。
韩信
“妇人之仁”这个典故,发生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后,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他是“国士无双”,于是刘邦重用韩信并把他封为大将军。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聊到了他们的老朋友兼老对头项羽,刘邦向韩信请教:你对项羽是什么看法呀?韩信回答说:项羽有两个特点,一是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
韩信的意思是:项羽在发脾气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他怒吼的样子吓到,这是匹夫之勇;
项羽
但有时候项羽又非常地仁慈,比如看到可怜人时会为他流泪,还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穷人,但如果将士们立下功劳,等待奖赏的时候,他却又舍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赏赐出去,所以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个评价,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可,他和韩信都认为:做人做事不应该有妇人之仁。那么韩信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来一起跟古人学学如何成大事吧!
在明代《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注意!西汉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
项羽
西汉演义里说:当年还在项羽麾下效力的韩信被张良策反,于是杀了身边的几个军士连夜出逃,他计划投奔刘邦,但是跑到一半,他竟然不小心迷路,幸好遇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
樵夫很热心地为韩信指路,韩信也非常感谢,道谢之后连忙继续赶路,但他没走出多远就想:一会如果项羽的人追了过来,这个樵夫岂不会将我的行踪暴露?我将来还要干一番大事,可不能折在这深山老林里!想到这里,韩信一不做二不休,掉头回去追上樵夫将其灭口。
那么这就是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这是小说当中的演绎,至于真实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谁也不知道。
韩信
韩信在逃命的时候向樵夫问路,问完之后又担心樵夫泄露自己的行踪于是将其残忍杀害,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曹操曾经差不多也是以同样的心态杀了吕伯奢一家,完事儿之后还说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那么韩信的“问路斩樵”以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体现的都是成大事者杀伐果断、坚定决绝的一面,与之对应的,当然就是“妇人之仁”。
比如项羽,如果能在鸿门宴上狠心杀掉刘邦,那么历史就会完全改写,所以“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只是在说明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的道理,韩信如果不杀掉那个樵夫,的确有被暴露的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更是一种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恶毒。
韩信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人物成功的背后,往往是由无数小人物的血泪堆积而成。但是,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也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要有长远的全局观念,在权衡利弊和进退取舍时,也应该要有该舍即舍、当断即断的魄力。
妇人之仁虽然也是仁慈,有时候却会变成一种对自己的残忍,究竟要如何取舍,如何决断,最终都只能取决于你的良知与智慧!
韩信“问路斩樵”: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跟古人学几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咱们对韩信最基本的印象:打仗英勇无敌用兵如神!韩信的故事特别多,比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据说与韩信有关的典故和成语,有三四十个之多,有些是他的生平事迹,比如胯下之辱就是他早年的经历;还有的是经他之口说出来的名句,比如“妇人之仁”。
韩信
“妇人之仁”这个典故,发生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后,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他是“国士无双”,于是刘邦重用韩信并把他封为大将军。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聊到了他们的老朋友兼老对头项羽,刘邦向韩信请教:你对项羽是什么看法呀?韩信回答说:项羽有两个特点,一是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
韩信的意思是:项羽在发脾气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他怒吼的样子吓到,这是匹夫之勇;
项羽
但有时候项羽又非常地仁慈,比如看到可怜人时会为他流泪,还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穷人,但如果将士们立下功劳,等待奖赏的时候,他却又舍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赏赐出去,所以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个评价,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可,他和韩信都认为:做人做事不应该有妇人之仁。那么韩信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来一起跟古人学学如何成大事吧!
在明代《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注意!西汉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
项羽
西汉演义里说:当年还在项羽麾下效力的韩信被张良策反,于是杀了身边的几个军士连夜出逃,他计划投奔刘邦,但是跑到一半,他竟然不小心迷路,幸好遇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
樵夫很热心地为韩信指路,韩信也非常感谢,道谢之后连忙继续赶路,但他没走出多远就想:一会如果项羽的人追了过来,这个樵夫岂不会将我的行踪暴露?我将来还要干一番大事,可不能折在这深山老林里!想到这里,韩信一不做二不休,掉头回去追上樵夫将其灭口。
那么这就是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这是小说当中的演绎,至于真实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谁也不知道。
韩信
韩信在逃命的时候向樵夫问路,问完之后又担心樵夫泄露自己的行踪于是将其残忍杀害,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曹操曾经差不多也是以同样的心态杀了吕伯奢一家,完事儿之后还说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那么韩信的“问路斩樵”以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体现的都是成大事者杀伐果断、坚定决绝的一面,与之对应的,当然就是“妇人之仁”。
比如项羽,如果能在鸿门宴上狠心杀掉刘邦,那么历史就会完全改写,所以“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只是在说明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的道理,韩信如果不杀掉那个樵夫,的确有被暴露的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更是一种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恶毒。
韩信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人物成功的背后,往往是由无数小人物的血泪堆积而成。但是,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也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要有长远的全局观念,在权衡利弊和进退取舍时,也应该要有该舍即舍、当断即断的魄力。
妇人之仁虽然也是仁慈,有时候却会变成一种对自己的残忍,究竟要如何取舍,如何决断,最终都只能取决于你的良知与智慧!
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看张居正的问路斩樵,跟古人学习如何对待小人
海明威曾说:"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复杂的角色。社会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房子,人们则是建成房子的一砖一瓦。相辅相成,相互扶持,成长的道路上人们亦从未停止完善自身的脚步。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总被教导:做事情千万不要心存妇人之仁。不要妇人之仁所谓何?众人疑惑之时,明代首辅张居正的"问路斩樵"给了人们启示,跟随张居正的脚步,看懂他的问路斩樵,跟古人学几招,学习如何对待小人。
穿越前尘,追本溯源《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曾经对妇人之仁做出了清晰的阐述。楚汉争霸时期,少年成名的项羽在人们心中有着良好的印象。他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温润如玉,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一次项羽见到有人遭受伤病的侵扰心生怜悯,便暗自垂泪。基层百姓对项羽的评价颇高,然而项羽的手下却对他颇有微词。项羽麾下将士替他打江山的时候很少得到封赏,每逢加官进爵的时候,项羽总是舍不得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让人。
历史学家评价,项羽的这种做法就是妇人之仁,他确实充满怜悯与仁慈之心,然而却永远停留在生活琐事,在涉及国家大事的时候,项羽的目光是十分短浅的。也正因如此,在楚汉之争的后期,项羽完全丧失了民心,最终走投无路,乌江自刎而死。
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人生,而每个选择都是命中注定。同样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明代首辅张居正便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提起张居正,人们总是对他啧啧称奇。在张居正上任之前,明朝内忧外患,原本气数已尽。然而张居正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甚至让明朝的国力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张居正拥有儒雅的气质,是典型的学识渊博的人,然而他胸中有丘壑,出手果断,也从不犹豫。与项羽相比,张居正毫无妇人之仁,恰恰相反,张居正在问路斩樵的过程中纵横捭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胸中丘壑,问路斩樵人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方道路荆棘密布,唯有用心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张居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解决明朝国库空虚的问题。
彼时的明朝因为战争、贪腐等原因十分贫穷,就连官员们的俸禄都无法如期支付。皇帝和太后将充实国库的任务交给张居正的意图十分明显,如果张居正没有完成,内阁首辅这个职位也与他无缘。
同为在朝官员,张居正自然知道其他官员的官场秘密。明朝官员殷正茂在剿匪的过程中曾经多拿了20万两军费,殷正茂是张居正的亲信,自然对他言听计从。
然而在张居正向殷正茂索要20万两银子的时候,却被告知这笔钱已经被当作军费花完了。正当张居正一筹莫展之际,殷正茂的另一番话让他重燃希望:殷正茂的手中还有20万两银子。
殷正茂在追查另一个明朝官员李延的过程中发现其贪腐的证据,为了保全自己,李延便用20万两银子贿赂殷正茂。
起初殷正茂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可以将李延给予自己的20万两银子上交朝廷,如此国库不再空虚,张居正便对皇上和太后有了交代;如此同时,殷正茂会得到公正清廉,坚守本心的名声,这样的美名可以帮助他在朝廷中立足。
殷正茂自以为自己的小算盘打得精彩,然而却被张居正一眼识破。假如殷正茂将这20万两银子上交国家,皇上和太后一定会对他另眼相看,如此一来,殷正茂必然士气大涨,甚至可能脱离张居正的控制。从自己的左膀右臂到成为自己的对手,张居正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件发生的。
张居正命令殷正茂,这20万两银子必须上交国家,但是不能以张延贪污的罪名,而应该以多拨出的军款的名义。张居正的话语不容置疑,殷正茂只能遵从。就这样,张居正无形之中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气势高涨,杀伐果断世界是复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明朝地方经济发展并不景气,因此人们无法缴纳足够的赋税,只能用特产胡椒和苏木代替。
张居正将胡椒和苏木当作钱财发给各级官员,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胡椒和苏木。物价总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化中上下波动,因为胡椒和苏木的数量激增,它们的价格持续走低。这让明朝的官员们十分不满,胡椒与苏木的价格严重缩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大多数的贪腐官员来说,这样短暂的经济缺口并无压力,然而对于那些职位小的官员来说,经济困境足以致命。礼部官员童立本就是其中之一,他胆小怕事,不敢行贪腐之实,此次苏木和胡椒事件让他陷入了危机。
童立本的上司王希烈是张居正的对手阵营的拥护者,为了打击张居正,王希烈便利用童立本。彼时的明朝官员正在京查事件中瑟瑟发抖,王希烈便恐吓童立本,不久之后他将被调查。童立本原本就胆小怕事,听到王希烈的话更加恐惧,便上吊自杀。
王希烈抓住机会弹劾张居正推行苛政,草菅人命。为了赢得舆论的力量,王希烈为童立本举办了一场葬礼,他亲自念祭文,慷慨陈词之际,一点火星冒出,在风的吹拂之下,火星竟然渐成燎原之势。
参加葬礼的人着实大吃一惊,众人纷纷仓皇逃窜,而王希烈在混乱中被人们推倒,因为被踩踏而一命呜呼。
至于原本平静的葬礼为何突然冒出火星,这几乎是众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内阁首辅张居正向来如此,对拥护自己的官员极力笼络,至于那些政敌,张居正也绝不手软。
人生是一场自我修炼,人们可以拥有怜悯之心,但不能任其发展成为妇人之仁。张居正问路斩樵的过程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出手果断,面对邪恶势力绝不退让,这才是人们的立身之本。
妇人之仁只会坏事,张居正靠一招“问路斩樵”,为大明续命六十年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曾借淮阴侯韩信之口,说出项羽争霸失败的根本原因: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归根结底,项羽输就输在心存妇人之仁,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竟然不忍下手干掉刘邦。而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一年,项羽和刘邦打仗,抓住了刘邦的父亲,于是在两军阵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老父亲吊在上面,威胁刘邦投降,结果刘邦却说:
“吾与霸王俱北面事怀王,结为兄弟,吾翁即汝翁,如汝烹汝翁,幸分我一杯羹!”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该是怎样面厚心黑啊!难怪实力不如项羽的刘邦能笑到最后,成为楚汉争霸的最终胜利者。这也告诉我们:成大事者,切莫心怀妇人之仁,否则就会被小人所害!
世人皆知张居正身为大明首辅,力推改革,以一己之力,强行为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续了六十年国运。若论历史功绩和政治眼光,张居正丝毫不亚于“隆中一策、三分天下”的诸葛亮,因此被梁启超、誉为“大明第一政治家”。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大明首辅,也是一个面厚心黑、心狠手辣的主,要不然他怎么能从高手如云的大明官场里一步步爬上权力的巅峰,最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呢?
知名历史学者易中天对明史颇有研究,在《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里,易中天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张居正的为官之道和权谋之术。他指出,张居正最擅长的,就是“问路斩樵”之计!
“问路斩樵”这一招不是张居正首创的,而是淮阴侯韩信的独门绝招。顺便说一句,韩信此人,心则黑矣,但面不够厚,不忍心反叛刘邦,因此才沦为阶下之囚,被刘邦的老婆踩在脚下肆意折辱,最终身死妇人胯下。
那“问路斩樵”这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相传,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协助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战。一次,韩信出奇谋袭楚,绕道陕西凤县而行。但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向路旁樵夫问路,待樵夫指明方向后,韩信便下令把樵夫斩杀。部将惊问何故,韩信曰:此人不除,恐泄我军行踪也!遂斩樵夫。
张居正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平素看似儒雅文静,但论及杀伐果断,丝毫不亚于带兵打仗的武将。他把韩信这招“问路斩樵”玩得炉火纯青,从而把大明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改革理想,也为大明王朝续了六十年国运。
在《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里,易中天老师指出,张居正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因为缺钱。毕竟干啥都要钱,没钱就什么都免谈了!那大明王朝缺钱缺到什么程度呢?隆庆三年,皇帝向户部要三十万两银子,得到的报告却是国库亏空一百五十万两之多。隆庆无奈,只好大打折扣,改为索银十万——你看看,连皇帝想花钱都抠抠搜搜的,更别说底下人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居正就算想推动改革,也得先整出点钱来。而张居正的办法也很简单粗暴:节流!
怎么节流?减薪!
减谁的薪?官员!
张居正看得很明白,事实上,大明朝的国库空虚,并不是因为天下贫困、财源枯竭,而是因为国家机器早已运转不灵。当然,转还是转的,只不过“衙门题覆,殆无虚日,敷奏虽勤,实效盖鲜”。说白了就俩字:空转!
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当上首辅的张居正发话了,既然各位都是尸位素餐,那大家就减薪吧,勒紧裤腰带过几年苦日子,等国家富裕了,再给大家补上。
于是,在张居正的授意下,户部推出了一项骇人听闻的公务员工资政策:胡椒苏木折俸。具体来说,就是大明朝所有在京公职人员的月俸,一律以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胡椒和苏木来折抵。
这个政策一出,身处京城的中低级官员可就惨了,本来每月就靠那点俸禄过日子,现在换成了胡椒和苏木,这东西一变不了现,二不能当饭吃,只能到处赊借。
礼部主事童立本就是其中一员,他家的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现在张居正这么一搞,简直连锅都揭不开了。童立本这人又爱面子,实在拉不下脸面找人赊借,也无法面对饿得奄奄一息的家人,只好找根破布条悬梁自尽了。
童立本的上司,礼部侍郎王希烈,是前任首辅高拱的门生,自打高拱被张居正用手段赶下台后,王希烈就一直和张居正不对付。现在看到张居正的新政弄出人命了,王希烈别提多高兴了,立马抓住张居正“苛政害死人”这件事大做文章。
童立本出殡那天,王希烈招集了大量同党前来参加葬礼,而他本人站在桌子上,亲自念起祭文,大声痛斥张居正的历历“恶行”。就在此时,童立本家不知为何突然失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很快就烧到了整条胡同。聚集在童立本家的人顿时作鸟兽散,各自逃命去了。最倒霉的就是王希烈,他从桌子上爬下来时,不小心摔倒在地,又被乱哄哄的人群一踩,没来得及逃走,成了这场火灾唯一被烧死的人。
这场火究竟是怎么起的呢?没人敢往张居正身上想,反正当务之急是灾后重建,也没人再盯着“张居正苛政逼死童立本”这件事不放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张居正找了个冤大头商人,把官员们手里的胡椒和苏木全部收购下来,这样一来,大家的工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至于童立本和王希烈?管你去死!
就这样,张居正玩了一招漂亮的“问路斩樵”,用狠辣的手腕堵住了百官的悠悠之口,之后他推出的其他改革制度,都得到了坚定不移的落实。至于这些改革的成效如何?易中天在《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改革五年之后,京师国库的存粮竟是隆庆元年的三倍,完全兑现了张居正夸下的海口: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
张居正的故事告诉我们:欲成大事者,有时就得有点不择手段的狠辣劲儿,否则何时才能出头?正所谓:
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
易中天老师因为敢讲真话、敢讲实话,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直言君子”之一。他曾说过,讲历史不要胡编乱造,要基于基本史实,自己得出的观点必须有出处,在此基础上,讲解的历史才能真实生动。
易中天老师这本新作,堪称继《万历十五年》之后的又一神作。一本《严嵩与张居正》,就是一部明代高层斗争史。将大明王朝的官场倾轧、勾心斗角、你死我活,描述得淋漓尽致:夏言攻倒张璁,却被严嵩暗算;徐阶扳倒严嵩替夏言复仇,退休后又被高拱打击;张居正驱逐高拱为徐阶出了气,自己则差点被开棺戮尸;申时行接替张居正想做和事佬,却被视为两面派,只好灰溜溜下台……
#遇见好书#易中天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不可能一遍遍重来,去等着你找到最合适的路,但历史可以一遍遍重读,直到你从中发现最本质的道理!
原价42元的《严嵩与张居正》(精装版)
头条小店特惠价21元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少喝一杯奶茶或者少抽一包烟,就能了解我们中国最不能被忽视的历史。无论是自己看,还是买给孩子看,都很有必要,也极具收藏价值!
万里江山酒一杯,不容青史尽成灰!
关于韩信的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韩信的寿数应在七十五岁左右,但是由于韩信做了五件不该做的事情,每件事折损八年阳寿,共折寿四十年。
分别是水漂核桃(阴险)、赐钱惯娃(毒辣)、活埋生母(伤天害理)、问路斩樵(恶毒)、十面埋伏(违反天意);
韩信幼时和小伙伴一起玩,其中一个小伙伴手中拿了一把核桃,韩信想吃,于是,他出主意说核桃放在手里不好玩,放在磨盘上,磨盘再一转才好玩。
核桃放在磨盘上,磨盘一转,核桃全部落到了磨盘中间的孔中,怎么也拿不出来了,待孩子们哭着走了以后,韩信端来水倒入磨盘的孔中,核桃漂了起来,全部落入韩信的口中;
韩信被项羽追杀,路过一片树林,突然感觉后颈发热,有液体流入后背,抬头发现一小童在树上正对着他的尿尿,韩信不但没有责怪这个小童,还赏给他一枚铜钱,并对他说,一会儿有一个和我差不多,但比我魁梧的人经过这里,他是个将军,很有钱,你如果朝他头上尿尿,估计他要赏给你一串铜钱。
待项羽追至此处时,那个小童依照韩信说的,对着项羽尿尿,等着拿那一串铜钱的赏赐,项羽大怒,一剑将小童刺死;
韩信少时放牛,在一片草坡上睡着了,睡梦间感觉有两个神仙从身边飘过,其中一仙对另一仙说:“您看,这个放牛娃睡觉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谁家祖坟如在此,后人必出王爷。”
韩信醒来后迅速跑回家,剪下了母亲的头发、手指甲和脚指甲,回到了放牛的地方,将这三样东西埋在了地下(汉代之前的人认为:头发、手脚指甲代表人的魂魄);
韩信在项羽处待不下去,欲去汉中,走到岔路口,向一樵夫打听去往汉中的道路,樵夫为韩信指明走中间的大道可到汉中,韩信前行不远,因恐樵夫告诉项羽追兵自己的路线,又拨转马头回来追上樵夫一剑刺杀;
十面埋伏是赶尽杀绝,不留活口的计谋,十面为:东、南 、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天、地。即使项羽突围后,也不放过,在乌江边用蚂蚁占蜜的方法组成“项羽自刎于此”刺激项羽自尽,即使当时项羽不自尽,乌江渡船也是韩信安排,项羽必死无疑。
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看张居正的问路斩樵,跟古人学学如何对待小人
生活很复杂,人性善变。一个人正直守信,就用顶天立地来形容,但也有一些人做事没有底线,只看利益不讲情面,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小人。
小人不是因为身材矮小而被称“小”,是因为他们的内心龌龊,做事偷偷摸摸拐弯抹角,表面一套背面一套,让人无法分辨真假,防不胜防。
人而无信是小人,不分善恶发善心是妇人之仁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莎士比亚说,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不管哪个国籍,哪个时代的人,对于诚信都看得非常重。人无信而不立,不讲信誉的人被人看不起。
分辨善恶,远离小人,是一个人大智慧的表现,不然就会被称为妇人之仁。
历史上有很多遭受小人陷害而身败名裂的英雄,生活中也有许多背后给人使绊子,让他人遭受痛苦的人。如果能明智果断,防患于未然,亲君子离小人,就可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如果心慈手软,不分善恶,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大多数的女人心底善良,内心柔软,不愿意看到杀戮,更不愿意看到别人伤心难过,但往往都分不清是非,遭受别人暗算之后还能选择谅解别人。于是妇人之仁被比喻优柔寡断,没有判断能力的人。
古代的军事家们对待小人都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一旦发现别人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就先用行动制止,哪怕杀人灭口。这种方法乍听起来有点残忍,但细品会发现,如果没有这种胆识防患于未然,将会给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带来灾难,殃及无辜。
曹操因疑心错杀恩人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至一户人家,主人家因为之前认识曹操,于是磨刀霍霍打算宰杀家禽好好款待曹操。但曹操刚刚逃出董卓的追捕,就如同一只惊弓之鸟,处处存着疑心。当他在屋内听到主人磨刀的声音时,以为主人准备来杀他,于是他先动手为快,跑出去杀死了主人。
读者看到这里都为主人家喊冤鸣不平,曹操也因此被众人唾骂。但是站在曹操的角度,他是提前防止别人伤害他。曹操有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样心狠手辣的曹操最终拉起了一只队伍,建立了魏国。成大事者不只是要勇敢智慧,更要果断,当机立断才能占得先机。
韩信问路斩樵,为自己减少危险无独有偶,在战国时期,有一则问路斩樵的故事一直被人模仿。
故事是这样的: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他帮助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又说韩信“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楚汉史书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他是中国古代军事谋派代表人物,打战可以称得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也被封为兵仙,战神。
韩信的成功并不是无缘无故,除了他自身的谋略过人之外,遇事考虑周全,下手狠准快都是他的特色。他总能在敌人还未发动之前掌握先机先发制人,预料到敌人有不利于自己的动作就提前遏制,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有一次,韩信军队与楚队开战,韩信为出其不意取得胜利,偷偷从楚国逃出来想找一条捷径。走到一处山路岔口时,韩信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正在踌躇之际,看到山间有一个樵夫挑着担子过来,韩信于是便上前去询问。樵夫看到韩信的打扮,知道韩信是个将军,于是将自己知道的全盘托出,告诉韩信从哪里过去,到哪里转弯,再到哪里可以休息,并告诉韩信,山间晚上有野兽,最好不要夜行。
韩信听了樵夫的话后连连感谢,并按着樵夫的指示往前走。走过一段距离后,韩信心想,追兵很可能很快到来,如果追兵到了也遇到了樵夫,樵夫也如此详细了告诉路线,他便危险了。
于是韩信调转马头转了回来,樵夫以为他又来询问,完全没有提防。韩信一把抓住樵夫把他杀了,之后将樵夫掩埋又去赶路。
对于樵夫来说这件事就是无妄之灾,本是一片好心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对于韩信来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危险考虑,杜绝后患。
张居正一生效仿,问路斩樵百用不厌时隔一千多年后,有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将问路斩樵的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也为自己的一生铺平了道路,辅助皇帝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就是明朝大臣张居正。
张居正自幼聪慧,十三岁考中了秀才,之后官路亨通,节节往上。胜任首辅一职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朝廷一切军事大事都由张居正做主。十年时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财政上施行新政,让朝政素然有条 。
能让举国上下对他的管理严格奉行,张居正的威望非常高。而在管理朝廷大事中对于官员的管理,张居正处理得十分到位。
既要将国事处理的公正合理赢得人心,又不能让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张居正在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时对他的部下殷正茂的处理。
殷正茂身为张居正的部下,对张居正一向都是绝对服从,但是,在朝为官,谁不希望自己官位高升。
虽然张居正身居首辅高位,但是朝廷真正的统治权还在皇帝手中。皇帝年幼,皇太后也执掌着生杀大权,张居正做事还要征求皇帝和太后的意见。
因为贪腐的问题,明朝初年国库空虚,内部还没有完全稳定,外敌频繁侵入。国家没有资源就无法支援军队开支。
张居正知道殷正茂有20万意外收入一直留在手中,是他从俘虏那里得到的。但殷正茂不是一个私吞公款的人,他一直没有上缴肯定是有原因的。张居正问过殷正茂之后殷正茂一再否认,那二十万已经花在军队建设上了。
原来殷正茂有自己的打算,他想把这笔钱直接交给皇上,这样皇上对他会有赏赐,很有可能给他加官进爵。这是一次升职的机会 ,他不想错过。
张居正通过和殷正茂的对话之后,觉察了殷的这一心思。殷正茂是他的部下,他下的命令他必须服从。如果殷正茂升官之后,官级和他一样了,到时候不但不听他的,还会为了争夺权势站到他的对立面,和他成为政敌。这种事情他现在还可以控制,绝对不能发生。
于是,张居正命令殷正茂交出那二十万两银子,不容抗拒。这番操作也杜绝了殷正茂升官的机会,只能一直服从张居正的管制。
如此这样的事张居正一生之中百用不厌,而且次次都能让事情按着他设想的方向发展。因此,张居正能身居高位是不仅靠学识和运气,还要靠自己的头脑而上位的。
张居正的行事方式被后人效仿,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用不到这么深的谋略,但是对待事情仔细观察,用心体会,避免小人,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韩信“问路斩樵”: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跟古人学几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咱们对韩信最基本的印象:打仗英勇无敌用兵如神!韩信的故事特别多,比如“胯下之辱”“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据说与韩信有关的典故和成语,有三四十个之多,有些是他的生平事迹,比如胯下之辱就是他早年的经历;还有的是经他之口说出来的名句,比如“妇人之仁”。
韩信
“妇人之仁”这个典故,发生在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后,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他是“国士无双”,于是刘邦重用韩信并把他封为大将军。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聊到了他们的老朋友兼老对头项羽,刘邦向韩信请教:你对项羽是什么看法呀?韩信回答说:项羽有两个特点,一是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
韩信的意思是:项羽在发脾气的时候,大家都会被他怒吼的样子吓到,这是匹夫之勇;
项羽
但有时候项羽又非常地仁慈,比如看到可怜人时会为他流泪,还会很大方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穷人,但如果将士们立下功劳,等待奖赏的时候,他却又舍不得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赏赐出去,所以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个评价,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可,他和韩信都认为:做人做事不应该有妇人之仁。那么韩信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来一起跟古人学学如何成大事吧!
在明代《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当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注意!西汉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
项羽
西汉演义里说:当年还在项羽麾下效力的韩信被张良策反,于是杀了身边的几个军士连夜出逃,他计划投奔刘邦,但是跑到一半,他竟然不小心迷路,幸好遇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
樵夫很热心地为韩信指路,韩信也非常感谢,道谢之后连忙继续赶路,但他没走出多远就想:一会如果项羽的人追了过来,这个樵夫岂不会将我的行踪暴露?我将来还要干一番大事,可不能折在这深山老林里!想到这里,韩信一不做二不休,掉头回去追上樵夫将其灭口。
那么这就是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这是小说当中的演绎,至于真实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谁也不知道。
韩信
韩信在逃命的时候向樵夫问路,问完之后又担心樵夫泄露自己的行踪于是将其残忍杀害,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曹操曾经差不多也是以同样的心态杀了吕伯奢一家,完事儿之后还说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那么韩信的“问路斩樵”以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体现的都是成大事者杀伐果断、坚定决绝的一面,与之对应的,当然就是“妇人之仁”。
比如项羽,如果能在鸿门宴上狠心杀掉刘邦,那么历史就会完全改写,所以“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只是在说明做人做事不要妇人之仁的道理,韩信如果不杀掉那个樵夫,的确有被暴露的风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更是一种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恶毒。
韩信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人物成功的背后,往往是由无数小人物的血泪堆积而成。但是,问路斩樵的故事同样也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要有长远的全局观念,在权衡利弊和进退取舍时,也应该要有该舍即舍、当断即断的魄力。
妇人之仁虽然也是仁慈,有时候却会变成一种对自己的残忍,究竟要如何取舍,如何决断,最终都只能取决于你的良知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