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外公(孟晚舟外公是什么名字)

孟晚舟外公是无锡人 老房子还在甘露

1991年,孟东波和夫人在老房子前留影。

孟东波老宅

9月25日,孟晚舟回家了。孟晚舟的姓来自母亲孟军,她的外公是曾任冶金部基建司司长和四川省副省长的孟东波。孟东波出身于无锡县甘露乡,他的少年时代以前的经历都是在无锡。

孟家对孩子学习要求高

孟家的老房子是一幢三间的平房,靠近甘露小学,地处甘露寺和翰林桥桥头边上,是一间狭长形状的清代老屋,至今保存完好。目前,孟家并无后人居住在此,处于对外出租中。

“印象甘露”是当地文史爱好者群体自建的一个自媒体公众号,主笔之一的孙卫国曾数次采访梳理过和孟家有关的信息。就在最近,还去老房子附近转了转。“孟东波的母亲甘露街上很多人都认识,大家叫不出来名字,都叫她‘孟老太太’。”本身是甘露人的孙卫国走访考证过,‘孟老太太’解放后一直在甘露生活,能力特别强,是当地妇女解放、互助合作、生产自救等诸多社会活动领域的带头人,孟东波年轻时即展现出色的活动能力和其母亲关系较大。

“孟老太太”平时开一个粥铺卖粥,穷苦人来,老太都不收钱,在整个甘露大街上,人缘很好。据了解,她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比较高,是当地非常讲究“进步”的家庭。

孟东波还是孟东坡?

孟东波是名遗腹子,一出生家里条件非常艰苦,他家的近邻是一户漆匠,1992年孟东波曾回无锡甘露探亲扫墓,专门看望了当时的漆匠邻居邹根娣家人,今年已经81岁的邹根娣数十年来一直在帮助孟家照看老屋、每年代为清扫老坟等。

“孟晚舟母亲孟军的原名是孟风明,孟水明是晚舟的舅舅。孟水明今年4月9日和几位家人回甘露踏青扫墓好几天,期间特地游览了荡口古镇,直言老家变化太大,还游览了灵山胜境、拈花湾、蠡园等地。”锡山区鹅湖镇副镇长余剑铭,是参与地方接待的人员之一。由他来接待,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丈母娘正是邹根娣。

余剑铭介绍,孟东波本人17岁就外出参加革命了,在此之前,生活非常艰苦,邹根娣的父亲经常接济他家生活,并有意传手艺给孟东波。孟东波和邹家也一直保持联系直到他去世。孟家有后人也都知晓邹根娣。邹根娣多年前在成都四川省委大院内见过孟晚舟,“小时候有点胖乎乎的很可爱,大家都叫她小胖。”孟东波的后代都很有出息,大儿子是成都海关的副关长。邹根娣今年还帮孟家清扫位于甘露燕水庄的老坟,就在白米荡边上。

网上流传的一本和孟东波有关的房产证近日刷屏,上面显示的产权人名字为孟东坡。那么到底是东波还是东坡呢?余剑铭证实,“应该是叫东波,那本房产证是没有换证过的老证,上面显示的地点在锡山区甘露乡北横头弄,还有俞光、孟风明、孟水明、孟弟明几位“共有人”,面积为54.3平方米。以前名字都是手写,说什么记什么,在甘露的方言中,东坡和东波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叫东坡也不奇怪。”(晚报记者 陶洁)

甘露——孟晚舟外公孟东波的故乡,一个逐渐被遗忘的小镇

若不是孟晚舟女士和她的外公孟东波,或许除了当地人,现在很少会提起甘露这个小镇,但要说起甘露,在历史上却是颇具盛名。

孟晚舟的外公——孟东波

孟东波与夫人在甘露老宅前的合影

甘露,位于无锡东部,无锡城26公里,北面和东面以北横河和望虞河为界与常熟相邻,东南与苏州相城区接界,南面为鹅真荡及荡口,西面是厚桥。现隶属于锡山区,2004年, 与荡口合并为鹅湖镇。

甘露古镇

甘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当地先人在今鹅真荡附近水域形成市镇,因境内集市临有水名月溪,设有月溪市,泰伯设泰伯城时周围有五大古村,甘露便是其中之一,是泰伯四乡八镇之一。历史上甘露镇一直保持着繁荣景象,有“金甘露、银荡口”之称。《县志》记载“风土记云,昔有甘露降其地,后乃置市,五代杨行密于此置镇,设镇将以备吴越。元置巡检司,明废”,该地在历史上属延祥乡。

无锡古地图上清楚标注着甘露的位置

镇上的甘露寺始建于唐乾符年间,甘露因该寺而得名。甘露寺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屡建屡毁,屡圯屡修,代不乏人。寺院内厅堂楼阁、鳞次栉比,众多名人留诗题词,书匾碑石林立其间。庭院深深,古木参天,甘露寺旧址上两棵两人合抱的古银杏见证了寺院兴衰 。

甘露寺

寺中的古银杏树

而孟晚舟外公的老宅就在甘露寺和翰林桥桥头边上,靠近甘露小学,是一间狭长形状的清代老屋,至今保存完好。目前,孟家并无后人居住在此,处于对外出租中。

孟家老宅

甘露在解放初为一镇三乡(即:甘露镇、松芝乡、湖彩乡、汶上乡),1959年又将常熟县的圩厍乡划给无锡,1956年将一镇三乡合并为甘露乡。

1958年成立甘露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设为甘露乡。全境总面积28平方公里(4万余亩),多湖荡、河港,境内有白迷荡,四周有嘉陵荡、鹅真荡、谢埭荡,境内也有河流月溪,也叫月河,与贯穿甘露全境的望虞河构成了丰富的水系。

留有岁月沧桑的月溪河

甘露一向是无锡重要的渔场,水域面积达8061亩,丰沛的水源滋润着这块沃土。依托优质的水源,历史上甘露有着几样闻名遐迩的物产:银鱼、芡食、米酒、酱油、青鱼;古人用“谢荡多鱼,濠河多芡,甘露市多酒”来描述当时甘露物产的丰富状况。1999年5月,甘露青鱼、甲鱼成功注册“甘露”牌商标,被江苏省认定为省内首只无公害水产品。甘露自制的酱油“甘露冰油”曾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在停滞了将近50多年后,2007年,老字号回归在蔡湾村设厂,然而此时名气已经冷落。

曾供御膳使用的甘露冰油

美味的甘露青鱼

甘露不仅物产丰富,风景也十分秀丽,2019年,境内的圩厍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价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

入选“国家森林乡村”的圩厍村

以下是整理的甘露部分地名和历史由来:

圩 厍——片村名,此圩田内村巷较密,故称。包括:南中村、范家塘、马家塘、小周巷、南周巷、南章、施巷、夏家塘、渡外圩、北戴、戏场头、浦家塘,共12个村。

蔡湾里——片村名,相传为蔡经故里。位于鹅真荡北岸河湾处而得名。包括:木桥头、坝头上、朱更上、沈家里、杨家里、曹家里、周更上、顾更上、包更上、杨树园、后桥头、荡头上、王更上、钱家里、蔡更上。共15个村。

城南海——片村名,包括:白荡头、东浜、西浜、陈家里、洪家浜、周家里、钱更上。

鲍圩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红东大队。1982年以境内南鲍圩、北鲍圩两村,更名为鲍圩大队。1983年改设鲍圩村。

常锡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一大队,1967年改名为红旗,1982年以原常锡乡更名为常锡大队。1983年改设常锡村。

常锡村钓鱼场

中 村——村名,属圩厍片村。因位于其中部,故称。

南周巷——村名,属圩厍片村。因位于其南部,以周姓得名。

渡外圩——村名,属圩厍片村。 该村原是圩田,有河相隔,要靠渡船往返,故名。

圩厍村——行政名村。1979年由原红旗大队分出,取名红西大队。1982年以圩厍(片村)更名为圩厍大队。1983年改设圩厍村。

圩厍村俯瞰图

北 戴——村名,属圩厍片村。因位于其北部,以戴姓得名。

谢埭桥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二大队,1967年改为跃进,1982年以驻地谢埭桥(村)更名为谢埭桥大队,1983年改设谢埭桥村。

谢埭桥——村名,“谢埭桥”为桥名。因位于谢埭荡附近而得名。该村位于此桥旁,因用其名。

谢埭荡

渡船头——村名,因村旁有渡口,故名。

新宅基——村名,“宅基”为土语,即村落。清代,滕姓自谢埭桥辟宅于此,称新宅基。

汶上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三大队,1967年改东风,1982年以驻地大坟上(村)更名为汶上大队。1983年改设汶上村。

张干咀——村名,因村旁有张干坟而得名。

老五房——村名,相传,明代,滕姓第五房自谢埭桥(现属谢埭桥村)辟宅于此,故名。

蔡湖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四大队,1967年改名延安,1982年以境内蔡湾荡(湖)更名为蔡湖大队,1983年改设蔡湖村。

杨树园——村名,属蔡湾里片村。因多杨树而得名。

后桥头——村名,属蔡湾里片村。因村后有小桥,故称。

木桥头——村名,属蔡湾里片村。因村南有木桥,故称。

坝头上——村名,属蔡湾里片村。该村位于坝头,故名。

燕水庄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五大队,1967年改勤丰,1982年以驻地燕水庄(村)更名为燕水庄大队,1983年改设燕水庄村。

燕水庄——村名,原名堰水庄,后称燕水庄。

北湖桥——村名,村民由老湖桥(现属荡口乡)迁居于此,因位于其故宅之北,故名。

邹陆家——村名,以邹、陆两姓得名。

庙 前——村名,宋末,华姓建宅于古庙(已废)之前,故名。

彩桥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六大队,1967年改名长征,1982年以驻地彩桥(村)更名为彩桥大队。1983年改设彩桥村。

彩桥村

彩 桥——村名,碑载:彩桥建于清康熙三年,用作村名。

新泾巷——村名,因该村位于新泾河旁,故名。

新泾桥

北小桥——村名,该村位于甘露自然镇北的小桥旁,故名。

西前头——村名,原为田块丘名,也是村庄位置。因以得名。

南 舍——村名,因位于矮婆圩南面,故称。

城南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七大队,1967年改名东方红,1982年以境内城南海(村)更名为城南大队,1983年改设城南村。

白荡头——村名。属城南海片村。因村东白塘河而得名。

东 浜——村名,属城南海片村。在河浜东、西各有村,该村居东,故名。

西 浜——村名,属城南海片村。参见上条。

肥桥头——村名,因村南有肥桥,故名。

南小桥——村名,因村南建有小桥,故称。

茅庄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八大队。1967年改名东升。1982年以境内茅庄(村)更名为茅庄大队。1983年改设茅庄村。

和尚圩——村名,地处偏辟,旧时,因村民多数贫困无妻而称和尚圩。

东茅庄——村名,旧志称毛庄,因朱姓宅旁原有毛家祠堂而得名。后演变为茅庄。因发展成两村,原村居东,故名。

西茅庄——参见上条。

东南头——村名,清代朱姓自东茅庄迁此,位于故宅之东南,故称东南头。

新宅基——村名,“宅基”为土语,即村落。清代,沈姓迁居于此,因是当时新辟的住所,故名。

东滨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九大队,1967年改向阳,1982年以驻地东浜(村)更名为东浜大队,1983年改设东浜村。

东 浜——村名,该村位于东浜河口旁,故名。

荡 上——村名,因该村位于谢埭荡岸边,故名。

甘露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十大队。1967年改为朝阳。1982年以甘露(自然镇)更名为甘露大队。1983年改设甘露村。

旺巷桥——村名,又名南横头。

荡头上——村名,因该村位于鹅真荡北岸而得名。

北横头——村名,因该村位于甘露自然镇北而得名。

巷西头——村名,该村位于甘露自然镇西,故称。

南河头——村名,该村位于甘露自然镇南边小河处,故称。

钱家里——村名,又名西海巷。

塘巷桥村——行政村名,1958年取名十一大队,1967年改名立新。1982年以驻地塘巷桥(村)更名为塘巷桥大队。1983年改设塘巷桥村。

鸡头圩——村名,因村旁圩田形似鸡头,故名。

蒋梅棚——村名,因村旁曾有蒋梅棚,故名。

浩 上——村名,原称壕上。后变写为浩上。

甘露渔业村——行政村名,1958年成立渔业大队。因无专名,1982年命名甘露渔业大队。1983年改设甘露渔业村。

渔 村——村名,1968年建的渔民新村,故称。

甘露地名图

参考资料:《无锡县地名录》、《无锡市地名录》、地方志及部分网络文献,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精力和材料有限,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遗漏之处也请补充;如希望做一期您的家乡篇,可私信联系,有优质的家乡图片希望可以私信发我,小编也将在图后备注来源;各位亲,别忘了关注+点个赞哦,感谢!未完待续。。。

关联推荐:那些正在消失的无锡地名——鸿声篇 ;那些正在消失的无锡地名——东港(港下)篇; 那些正在消失的无锡地名——鸿山(后宅)篇; 那些正在消失的无锡地名——荡口篇。

孟晚舟的外祖父曾战斗在洪泽湖畔

这两天,最受国人关注的事件无疑是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回国的消息。

孟晚舟(随母姓)的外祖父孟东波,江苏无锡人,全民抗战时期,曾在洪泽湖畔(今泗洪县)战斗和生活过。

【孟东波】

孟东波,1919年1月生于一个贫苦的漆匠家庭,6岁进入无锡县南延市第三国民学校学习。青年时期的孟东波经常与党员陈枕白、傅一星等接触,受其影响,立志参加革命。1927年,他所就读的中山初级中学里有一个学生共青团支部,当时团支部的书记为钱烈,成员有孟东波等几个。同年11月,无锡农民秋收暴动失败后,许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中山中学至寒假就被迫停办了。孟东波只得乘轮船到上海母亲处生活。

孟东波先是在上海做学徒,后来去教教会开办的英语夜校去学习英语。通过五年半的刻苦学习,他达到了一般的英语阅读水平,能通读英语版的《天方夜谭》。1935年冬,孟东波考入上海海关,改名为孟子浩,当了一名税警。

孟东波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春,他参加了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参与革命工作,并组织进步青年参加时代书刊流通社等进步团体。1938年1月,因革命工作的需要,孟东波放弃上海的工作,毅然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被安排在四期五大队一队。同年5月,加入中国。

其后,孟东波先后在陕北、中原、淮北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翻阅有关资料,孟东波在淮北根据地期间的工作简历大致如下:

1940年3月中旬,孟随豫皖苏边区委副书记刘瑞龙由津浦路西到达皖东北地区。3月下旬,苏皖区党委在青阳镇召开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宣布成立皖东北抗日,陈粹吾代理皖六区专员,刘玉柱任专署秘书。6月,陈粹吾因病辞职,刘玉柱任专员,孟东波任专署秘书。

7月,两淮中学在半城镇刘家祠堂创办,吴云邨任校长,孟东波任名誉校长。不久,学校因遭土匪许克振袭击而停办。后孟任皖六区专署淮泗办事处主任。

1941年9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在张塘成立,刘瑞龙任行署主任,刘玉柱任副主任,孟东波为民政处长,雷鸣为财政处长,苌宗商为粮食处长,刘宠光为建设处长,江凌为教育处长,唐突为保安处长,徐凤笑为高等法院院长等。此时淮北行署下辖9个县(办事处、局),即:淮宝县、淮泗县、泗阳县、泗宿县、泗南县、泗五灵凤县、盱凤嘉县、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洪泽湖管理局。县下辖42个区(含半城直属区)、233个乡。

【淮北行署部分领导干部在张塘的合影。前排右1江凌、2刘宠光、3刘瑞龙、4江彤、5刘英南;后排右1孟东波、2徐凤笑、3方原、4张太冲】

【孟东波《征粮工作中的两个问题》(原载淮北行署编印《政府工作》第2期,1941年10月16日)】

同时,孟东波还担任位于今孙园镇的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学院教育长,主管教务和总务工作。1941年夏至1942年12月,学院共培训区乡干部828名。

【1942年6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学院学员孙本初的结业证书(院长刘瑞龙、教育长孟东波)】

抗战胜利后,孟东波任苏皖边区民政厅副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孟东波相继担任山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厅厅长,四川省冶金工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四川省经委党组书记、主任,四川省副省长等职位。2001年11月,孟东波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2岁。

(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泗洪历史文化研究”,修订发布)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30/1697180279323184.html
上一篇:徐盖(徐善祥)
下一篇:古代时辰(古代时辰对应的时间)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