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法排法图大全(葬法排法图大全图片)

“穷不改门、富不迁坟”有没有道理?为啥会留下这样的老话呢?

“穷不改门、富不迁坟”是旧时农村俗语,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一些人处于贫穷的境况下,不去思考自身的问题,而是迷信风水,把自家门改来改去。而家境富裕后的人家,更想享受富贵荣华,也迷信风水,在祖坟上动作不断。

旧时,我国农村还有两句俗语,一句是“穷改门,富修坟,财运不好改大门”,另一句是“穷要修坟,富要整门”还是农村俗语。很明显,“穷不改门、富不迁坟”与前两句俗语是唱反调的。

这就让人奇怪了,同样是旧时代的俗语,为什么俗语之间的意思完全相反呢?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是对的,哪一种说法是欠妥的呢?

1、穷改门,富修坟,财运不好改大门

过去民间俗语说:“穷算命,富烧香”,意思是说,当人处在贫穷的境况下,或者因贫穷而多灾多难的时候,往往要去找人算算命,看自己好久时来转运,一生中命里能不能摆脱贫穷;富人自然希望富贵永在,世世代代都享受下去,于是就去烧香祈福,凡是能烧香的地方都去烧,比如家里的神龛、祖坟,各种寺庙,希望得到家里的祖先、寺庙的神仙保佑。

民间风水顺口溜说:“阴地照向子孙,阳宅发达财源”,“不怕千人奔,抵不上一人土里睏”,“祖坟出人,屋场发家”,等等。也就因为如此,民间把阳宅和阴看得很重要。贫穷的人认为,首先要把屋场搞好,家里就可以发财,就会成为富人,成了富人后,再去整理祖先的坟墓,让家里多出人才,以保富贵永续。

民间认为,屋场的好坏,一般都在建房选址的时候,经过了精心选择,屋场可能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一个院落的大门及正屋的堂屋门,就成了决定一家人的贫富和财运关键。于是,贫穷的家庭,在无法摆脱贫穷时,不断改门。有的是改门扇、有的改门框,有的改门槛,有的改门闩,有的改门的朝向和方位,有的改门面的大路。如果改来改去,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只好在门前院内立照壁,还有的在门外立一堵墙,或者立一块木牌,上面画一个太极画案。如此等等。

而富裕的人家,希望自己孙子后代除了能永保富裕外,还要“贵”,旧时的“贵”就是家里要出当官的,这就需要家里出人才,这样才能是富贵双全。旧时,人们认为富裕的家庭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民间有“富不三代,穷不过三代”的说法,只要家里后代出了人才,才能保持富贵长久。人们认为,祖坟是荫庇后代出人的地方,于是富人就想方设法寻找最好的“风水宝地”,把祖坟迁过去,有的人家甚至把在土里睡了几百年的老祖坟也迁过来迁过去,希望自己家的“祖坟冒青烟”。

旧时,农村社会观念就是这样,大部分人笃信风水,把自己一生的贫富贵贱、灾祸病痛的命运交由风水主宰。家里出现问题,不是怀疑自家的门装得不对,就是祖坟不做主。人们从来不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于是,就请人来看风水,家里穷的就改门,家里富裕的就迁坟,好像这样瞎折腾以后,人们能心安理得。

民间还有一句俗“穷要修坟,富要整门”说的意思虽然不太一样,但与上面的说法大同小异,是一种类型的观念,无非也是折腾自家的门和祖坟。

事实上,旧时农村人们并不全糊涂,不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家里的门和祖坟上,农村之中也还有头脑非常清醒的人,能客观地看问题。于是就有了对这种改门和迁坟之风的讥讽,认为这种做法是“拉屎不出怪茅坑”或“吹火不燃怪火筒”。

2、穷不改门、富不迁坟

“穷不改门、富不迁坟”是农村一种很理性的说法,也是与“穷改门,富迁坟”这种说法针锋相对,就是不管家庭穷也好,富也好,不要去瞎折腾。

穷人家不要老是把自家的门改来改过,本来就穷,得花钱先风水先生来看,还要请木工师傅上门来做事,这免不了要产生一笔不小的开支,增加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使家里的境况雪上加霜。关键是改门后,如果自身贫穷的原因没有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去反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没有发家致富的门路,完全把家里的致富寄托于改门上,认为改了门后,家里就会财运亨通,那确实很不靠谱,也实在太荒唐。

我国民间历来就强调老人去世后“人死为大,入土为安”。旧时大多数地方的传统习俗为土葬,人们认为,老人入土后,所有的一切都终结了,就让老人在安静地躺在地下。然而,旧时的迷信说法,对躺在地下的老人寄托了太大的希望,认为子孙后代是否发达昌盛,能否过上富贵的日子,与祖坟的风水直接相关。

这样就直接导致民间一些人,家里富裕后,给祖先重新寻找风水好的坟地,把原来的坟迁过去。这种行为在古代一些头脑清醒,能客观看问题的人看来,这种为了自己私利,折腾祖先,不仅毫无意义,且对祖先是一个冒犯,也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

3、“穷不改门、富不迁坟”的另一种解释

我国民间一些传统俗语,不只一层意思,往往有多层含义,这句俗语也不例外。

民间一些老人认为,“穷不改门、富不迁坟”其实不是指实际物件中的“家门”和“祖坟”,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门,即家门;门户,旧时代表一个家族和姓氏。改门就是改名换姓。这就是说,因家里很穷,无法生活下去,或者说娶不到妻子。比如,有的人就过继给异姓当继子,而有些人则做上门女婿。这两类人在旧时社会的地位非常低下,只能低头做人,让人看不起,往往是人们嘲讽的对象。

旧时,人们认为男人就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则有骨气,否则就是“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是旧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观念,现在已无法评判其中的对和错。但是,旧时,过继给异姓当儿子,或者给人当上门女婿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富不迁坟”,这里的坟是指祖坟,比喻祖籍地。这句话就是说,外出谋生的人,或者说迁居外地的人,富裕了,活人可以迁徙到任何地方去定居,但在故乡埋葬的祖先是不可能迁徙的。这种句的实际意思是,从故乡出去的人,在外面发达了,不要忘记了祖先,也就是不要忘故土,因为你在外再富有,也迁不走祖坟,更迁不走故乡。

这种说法,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乡土文化现象,就像山西洪洞迁往各地的人,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依然不忘祖籍地的那棵大槐树。比如,晚清名臣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兴义市),而祖上更远的祖籍则是山西洪洞。他在任山西巡抚时,专程前往洪洞祭拜大槐树,缅怀先祖。

宋代一夫多妻是如何合葬的?

今天,我们和大家谈谈宋代一夫多妻的合葬问题。一夫多妻问题在宋代的合葬墓中,三室墓作为双室墓的延伸而存在,三室墓的正常类型是丈夫居中,一个妻子在他左边,另一个妻子在他的右边。在这样的合葬墓中,无论埋葬布局是\"男内女外\"还是\"男左女右\"的性别概念都不起作用。根据我的理解,男性位于两个妻子之间,可能是他在家庭等级中核心地位的象征,然而,此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他的中心位置是保证他与旁边的任何一位女性共同组成一对夫妇合葬。

宋代三室墓

考古发掘显示,为一夫两妻建造三室墓在宋代福州地区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做法,但宋代学者关于这种合葬的想法多少有些分歧。在《知旧门人问答》中,保存了南宋理学家朱熹与李煇关于这个话题的交流,他们在讨论的一开始引用张载的论点,原文如下:

横渠先生曰:\"衬葬、衬祭,极至理而论,只合祔一人……然其葬其府,虽为同穴同几筵,然譬之人情,一室中岂容二妻?以义断之,须祔以首娶,继室别为一所可也。\"煇顷看程氏《祭仪》,谓:\"凡配,用正妻一人。或奉祀之人是再娶所生,即以所生配。\"

李煇接着说,他对程颐的观点表示怀疑,并对已故男子是否应该与他的正室或者继室葬于一处并享受祭祀而感到困惑。在回答李煇的问题时,朱熹指出,他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意程顾的看法:

程先生此说恐误。《唐会要》中有论,凡是嫡母,无先后,皆当并祔合祭。

宋代墓葬群

以上是李煇对于他与朱熹关于夫妇合葬问题讨论的记录。在朱熹个人文集中,朱熹在李煇文字后对这一记录有一个总结性的评论:

夫妇之义,如乾大坤至,自有等差……于死而配,况于死而配祔。横渠之说似亦推之有大过也,只合从唐人所议为允。况又有前妻无子、后妻有子之碍,其势将有甚杌陧而不安者。唯葬,则今人夫妇未必皆合葬,继室别营兆域宜亦可耳。

朱熹提到一夫多妻合葬是唐代的习惯,用以证明自己的个人观点,这与理学前辈们的观点相左。然而,对唐代合葬墓的考古研究揭示出它的实际情况比朱熹所引用的《唐会要》的内容要复杂得多。

宋代古墓

在整个唐代,人们对何种模式是正确的合葬仪式进行了辩论,受各种不同解释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实践。正如朱熹与李煇之间的对话所显示的那样,在宋代,关于合葬风格,同样没有一个普遍的看法。

在这些宋代理学家中,令人吃惊的是,朱熹的意识形态最灵活。朱熹坦率地表示,他不赞成程顾对合葬的严格假设。他更倾向于丈夫与所有的正式妻子合葬,朱熹认为,为丈夫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建造一座双室墓,同时为继室安排另一座单独的墓也是合适的。朱熹试图调和关于合葬问题的理性与情感,并接受同时代人就此作出的不同安排。

程颐像

唐代的世家大族用保存古礼来维护家族声望,张载和程颐的立场与他们一致,相较于张载和程颐,朱熹对礼仪和习俗的看法则更务实、更具吸引力,这就是为何李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若欲处之近人情,只合从先生所答。\"(实际上,宋代文字史料证实,一些南宋理学家在实践中遵循了朱熹的偏好。例如,刘宰(公元1165年-1239年)再婚后重新安葬了他的前妻。

刘宰当时为亡妻写过一篇祭文,在祭文中,他说:

\"谨穴其左,以为君永归之地,而虚其中与右,庶某异时获没于地,得合葬焉。\"

这种三室墓风格的安排,显然符合朱熹推动的一夫多妻合葬的方式。根据朱熹的观点,已故夫妇\"死而配祔,又非生存之比\",夫妇地下空间的概念并不像他们的生活空间那样被清楚地定义。

朱熹像

朱熹关于夫妇来世空间安排的议论,远少于他对在世夫妇区隔的评论。在朱熹编纂的《家礼》中,朱熹表现出了对世俗生活中性别区隔的极大关注,但是他并没有对已故夫妇的空间进行任何详细的或者集中的讨论。朱熹的《家礼》旨在纠正人们不恰当的行为,但他对同时代多种流行合葬做法的认可,使他没必要给出合葬安排的指导方针,而他对合葬安排的态度,更多的是基于人的情感而不是其他学者的观点。因此,在朱熹的礼仪指南中,他对夫妇来世空间安排的忽略,实际上反映了他对逝者后代个人选择的尊重。

宋代合葬墓

宋代学者,包括前述引文中提到的那些,都继承了合葬的古典意识\"毅则异室,死则同穴\"。

宋代学者在理解与生活有关的方面上几乎没有分歧;然而,他们对来世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不同。宋代学者对于丈夫是应该与他的第一任妻子或继室其中一人合葬,还是与两人一起合葬,意见存在分歧,这表明在当时并没有统一的合葬实践。

观点无法达成一致,这给同时代人提供了选择他们想要的任何合葬风格的余地。在福建发现的宋代双室墓和三室墓共存的现象,与宋代作者们关于夫妇在来世世界中亲密关系存在着不同看法是致的。

图文作者:公主千,欢迎阅读关注。原创请勿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疑问,我会立即处理。

参考文献:

《知旧门人问答》

《祭仪》

《家礼》

《唐会要》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30/1697197410348073.html
上一篇:2716(2716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郭雯(郭雯雯)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