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多深(地球有多深可以一直挖吗)

探秘地球最深处:苏联人挖到12263米发生了什么,当时为何终止?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人类历史上有一段深海探险的壮丽篇章,它发生在苏联,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学家们启动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深海挖掘计划,目标是到达地球最深处——12263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需要克服深海的巨浪、高压、低温和黑暗。

当我们提到地球最深处的秘密,脑海中浮现的数字就是12263米。这个数字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来自苏联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决心。苏联曾是科学实力的领军者,他们的探险精神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佳话。

深海探险的开端是相当艰难的,科学家们在极端条件下进行挑战。然而,他们成功地将潜水器送到了地球最深处,发现了人类难以置信的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居然存在着微生物,这打破了我们对深海的认知,引发了更多有关生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的研究。

苏联科学家们的勇气和毅力不仅仅在于发现生命的存在,还包括对地球深海的其他秘密的揭示。他们发现了新的物种,为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深海生态系统。

然而,这项深海探险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牺牲。在这危险的任务中,有科学家和探险家为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失去了生命。然而,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人类历史上。

尽管苏联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深海探险仍然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段壮丽历史。12263米的深海深处,隐藏着生命的奇迹,也包含着地球内部的秘密。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理解,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永远不会停止。

现在,我们对地球的奥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蓝色星球充满了无尽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示。12263米的深海深处,让我们对地球的未知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上,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海,也有生命的存在。我们作为地球的守护者,有责任保护这个星球,让它的奥秘永远被揭示和珍惜。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挖穿地球?地球真的能被挖穿吗?挖到地下一万米又会是啥样?

前言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深处坐底,这是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记录,完成了对世界海洋最深处的深潜挑战。

一直以来,马里亚纳海沟都被看作地球最深处,因为这里最深可达11千米,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海洋最深地点,环境极其恶劣。人们想要探索海洋和地球,向来都以该地区作为参考点。

不过众所周知,地球半径长达6371千米,因此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还不到地球深度的0.2%,想要真正探测地球内部究竟有什么,这还远远不够。

也因此,人们有了想要“挖穿地球”的想法,并且在早前还曾付诸过实际行动。而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地球是否真的能被挖穿?地下一万米处又是什么样子的?

人类“挖穿地球”计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彼时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主”的位置,常年进行各方面的竞赛,其间包括军事、工业、航天等等领域,二者成就不相上下。

原本以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升天的成就,苏方已经在航天领域先行一步,但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庞大的科研团队使得其后来居上,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美国一再创造航天奇迹,将苏联远远甩在身后。

为了追赶这种实力差距,苏联决定另辟蹊径。既然美国要“上天”,那么苏联便“入地”,将地球挖穿。

1970年5月24日,苏联众多科研人员开始了“挖穿地球”计划的勘探工作,试图探测到地球深处结构之间的边界。因为钻探地点定在科拉半岛,因此该计划也被称为“科拉超深钻孔”计划。

据了解,自勘探工作展开后,到1994年,该计划拢共经历了24年左右,最终钻孔成就停在了地下1226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深的人造钻孔。不过后来在阿肖辛油井和Odoptu OP-11油井面世后,这个深度就只排在了世界第三了。

地球真的能被挖穿吗?

很显然,苏联的“挖穿地球”计划并没能成功,花费几十年,达到的深度也不过堪堪越过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年,科拉钻孔的深度就已经达到12000米,可是在此后的十年内,该钻孔的深度竟然只增加了262米,可见钻探难度之大。

据悉,在钻探过程中,工程师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地热问题。彼时苏联用来钻洞的工具就是带有特制钻头的旋转钻机,但是在工程后期时间里,钻头的更换频率明显增加,尽管此后他们更换了能够在高达316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工作的钻头,但这个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要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真要触及,我们很难打破其圈层结界。根据如今人类对地球结构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地球主要分为三层,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和德国科学家古登堡分别发现并命名地壳地幔分界面“莫霍面”以及地幔地核分界面“古登堡界面”之后,人们便对地球结构有了初步了解。

据悉,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在大陆部分的深度在33千米左右,内部物质组成包括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等,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大致为每千米升高30℃。

因此按照科拉钻孔最后的深度来看,其仅仅停留在了地壳层,而地壳越往下,温度越高,当到达地幔上层的时候,温度大约到了1000℃以上。更别说地幔层的平均温度在1000℃——3000℃之内,地下的岩石密度之大,难以钻孔,因此依照人类的钻探工具,想要挖穿地球很难,基本无法实现。

地下一万米处是什么样子?

那么就目前而言,人类所能探测到的地下一万米处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按照人类此前所能挖掘的深度梯层可以了解到,在地下几百米以内,我们能够轻易探测到这些地区生存的动植物,甚至包括人类修建的基建设施、大自然形成的天然洞穴之类的,而在一万米处的深坑中,尽管这里环境极为恶劣,但是人类能够探测到的东西远比这些历史悠久。

比如在这里我们能探测到早前灭绝的单细胞生物化石,包含氢沉淀物的水源,以及大量的黄金矿层。据悉,当初在苏联计划进行到9500米的时候,他们便发现了含金量高达80克/吨的地层结构,因此这里的矿层明显能够带给人类极大的财富。

从地表挖到最深处能发现什么?

显然,人类目前还无法探测到更深的地下区域,也因此我们不知道地球最深处到底有什么,但如果我们依照地球结构假想一下,其实也能大概猜测到再往下挖会遇见什么。

首先穿过满是岩石物质的地壳层,我们来到地幔层,这里温度很高,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包含硅酸盐类物质、金属氧化物等等,本身应该会遇见岩浆,但是极大的压力让其难以熔融,因此主要还是固体物质。

而再往下便是地核,也就是地球的中心地区,该区域物质以铁、镍为主,我们会遇见很多结晶固体,也会碰见密度极大的高温液态物质,算是金属的“海洋”,早前也有人猜测,这里可能存在黄金核心,不过极大概率是液态的。

向地心挺进:万米深地,非入不可吗?

古今中外,神话故事中那些法力无边的神仙,总是会被描述为高深莫测,能飞天遁地。“上天”、“入地”一直是人类渴望揭秘自然、拓展认知边界的梦想。

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对太空进行了无数次成功探索。如今,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成功着陆火星表面,我们的“天和”空间站也已经遨游太空。

“上天”,对于人类来说,似乎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相比之下,人类“入地”的本事又有多大呢?

Part.1

为什么一定要“入地”?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又时不时会给人类带来地震、火山和泥石流等各种地质灾害。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人类迫切地希望了解地球。从但丁《神曲》描绘想象中的地狱景象,到凡尔纳《地心游记》描写有着大海、蘑菇森林和远古巨兽的地下世界,都表露出人类对地球深部奥秘的揣测想象与强烈好奇。

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发展所需的全部物质资源都来自于地球。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地下深度2公里以内是地下水资源和人类可利用的空间;深度5000米到1万米左右则是能源和资源空间,这里有丰富的油气、矿产和地热资源。据估算,如果平均开采深度能够达到地下2000米,那么我国的矿物和油气资源供给将能够在现存基础上再翻一番。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不断地发现一些超深的大气田,差不多都是在地下9000米到1万米之间发现的。

图1《地狱的深渊》由波提切利于1480年为但丁的《神曲》绘制的插图,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图书馆

(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此外,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加剧,对于地热的利用也正在受到重视。将这些深埋地下的热能置换出来用于发电或者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对于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地表1万米再往下则是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空间。对地球内部的探索,不仅有益于进一步解决人类发展的资源和能源需求,从更长远看,如何及时预测地质灾害、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也需要从尘封在地下的岩石中寻找答案。

Part.2

“入地”究竟有多难?

然而,相比空无一物的太空,我们身处的这个有着46亿年历史的蓝色星球,有它自己独特的构造和物质分布。如果把地球的构造想象成这个咸鸭蛋,地壳就相当于这一层薄薄的蛋壳,平均厚度大概33公里。而目前人类探索地球的最深记录是上世纪末苏联在科拉半岛上创造的12262米。与6000多公里的地球半径相比,这点儿距离就好像仅仅是在地球的表皮上凿了个小坑。

图2 地球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其实,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我们就一直在努力的向地下进行着探索。早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我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井”字,这个象形文字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人们从地表向下挖掘一个筒形的通道,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汲取地下水。

图3商代甲骨文中井字

(图片来源:中国文字博物馆)

可能有人会诧异,所谓“入地”,说白了不就是向下挖,这有什么难的?但其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历经2500多年的发展,到北宋时期我们钻井的深度也仅仅达到130米左右,而这在当时已经是全球领先水平了。

“入地”之所以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表面的坚硬岩石阻隔,要持续向下开凿这些坚硬的石头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其次是温度,钻探深度每下降100米,温度就会升高1-3摄氏度,同时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对于挖掘设备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最后是压力,相比“飞天”只需要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入地”面对的情况则要复杂的多,地壳深部的岩层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压力的作用。所以,当钻探深入地下取出岩心后,形成的钻孔就受到周围压力的作用,很容易垮塌、变形,让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综上,随着深入地下的距离越大,钻探的难度也会成几何倍数增加。

仍以我们前面提到的科拉半岛钻探为例,从1970年开凿,到1983年该井深度就已经达到了12000米。但是,从12000米到12262米,短短的262米却耗时整整十年。而实现这一人类历史壮举背后耗费的资金,更是难以估量的。最终,受限于当时技术和资金的问题,1992年科拉深井的钻探被迫停止。

纵观历史,人类花了将近4000年的时间,深入地球内部的距离还不到地球半径的2‰。

图4 1980年科拉深孔突破10000m留念

(图片来源:pechenga)

Part.3

伸入地球内部的“内窥镜”

基于上述的重重困难,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直接观察一直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学等间接方法获得的推测。因此,若想要对地球奥秘进行最直接的探索,必须深入到地球内部获取样品及各种信息。而科学钻探是获取地球深部物质和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

通过数千米甚至上万米的科学钻探,科学家可以揭示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探索地球深部流体系统、地热结构,发现生物起源的线索等,从而解决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因此,科学钻探也被科学家们形象地称为给地球做个“内窥镜检查”。

科学钻探主要分为大洋钻探和大陆钻探,而世界上最早的科学钻探活动开始于海洋。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启动了第一个科学钻探计划——“莫霍面钻探计划”,目的是要钻透莫霍面(地壳和地幔的接口)。该计划于1961年3月开钻,但由于技术难度大和费用高昂,到1966年8月就被迫终止了。

其后,美国又陆续发起了“深海钻探计划”(1966-1983)和“大洋钻探计划”(1985-2002)。这两个国际大科学工程,为验证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提供了支持。

而大陆科学钻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苏联的科拉深井,迄今它仍然是世界最深的钻井。其后,德国、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日本等国也相继开展了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1996年由中、德、美三国共同发起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正式启动。27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国近万名专家学者和技术工人一道,相继开展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渭河盆地科学钻探等多个重大科学工程,为我国科学钻探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2005年8月,7位院士赴青海湖钻探现场(从左到右):许厚泽、滕吉文、丁国瑜、安芷生、陈俊勇、钟大赉、刘嘉麒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由王成善院士牵头完成的松科二井,井深达7018米,成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成立以来实施的最深钻井,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地层的科学钻井。这些钻探工程不仅取得了大量的科学突破,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钻探设备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图5王成善院士展示采自地球深部7018米的岩心

(图片来源:中科清研(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

2023年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紧接着第二天,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鸣笛开钻,奏响了我国“万米深井”时代的序章,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3个在陆上钻达地球万米深度的国家。

图6 万米深井-深地塔科1井开钻 姚东摄

(图片来源:中国石油报)

Part.1

向地心挺进!

从嫦娥飞天到入地万米,在新时代下,中国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勇往直前的气魄,奔赴在科学探索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历经几代地球科学工作者的砥砺奋斗,我们以科学为刃,用自主研发的装备凿穿了沉淀亿万年的坚硬岩石。如今的中国人,终于能够真正直面于地球46亿年的历史。

也许,地心是我们永远想到又到不了的向往之地。但是,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人类的征途不仅是星辰大海,还有地球深处。探索未知,依然任重道远,让我们心怀梦想,勇敢地向地心挺进!

参考文献:

1.邹长春等. 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现代地质,2023, 37(01):1-14

2.薛倩冰等.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钻探工程,2021,48(12):1-6

3.王志刚等. 万米科学超深井钻完井现状与展望,2022,40(13):27-35

4.徐晶晶等. 大洋科学钻探特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科学框架的对比分析,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40(03)30-38

5.赵天宇. 挺进地心:揭秘科学钻探,北京科技报,2021-04-19

出品:科普中国作者:李勃(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地球快没电了?瑞士科学家:地核冷却正在加快,世界会发生什么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去年夏天曾持续长时间的高温天气,让人们心有余悸,担心未来夏天的温度会越来越高。

然而,前段时间瑞士科学家发现事实恰好相反,未来温度可能会越来越低,因为地球的地核冷却速度正在加快!难道地球也“没电”了吗?让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什么是地核?

地球按照圈层划分,包了数个部分。如果将地球像西瓜一样划开,你会发现它层次分明。

最外面一层是地壳圈,它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岩石壳。地壳圈被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其中大陆地壳由较厚的岩石组成,它的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但在某些山脉区域可以超过70千米。大陆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等。这些岩石富含铝、钾和钠等元素。海洋地壳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平均厚度约为7千米。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这是一种黑色或暗灰色的火山喷发产物。与大陆地壳相比,海洋地壳更加年轻,因为它们在地球的板块构造活动中不断形成和更新。

地壳不是均匀的,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板块,称为地壳板块。这些板块不断地以极慢的速度相互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地壳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分离形成了大洋中脊、板块边界和地震带等地质现象。

地壳的下面是地幔圈。地幔圈的深度约为30千米至2,900千米。它的平均厚度约为2,886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主要区域,其中上地幔的温度大致在1,2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之间,下地幔的温度则更高,大约在2,200摄氏度至1,700摄氏度之间。地幔圈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橄榄石和辉石。这些岩石富含镁和铁等元素。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中的铁含量也在逐渐增加。地幔圈的密度比地壳高,但比地核低。压力和温度是地幔圈内岩石的重要物理参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力和温度也逐渐增加。

到了地核部分,依然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厚约2,300公里,主要由液态铁(约占85%)和液态镍(约占10%)组成,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硅和其他元素。它的温度非常高,估计在3,700摄氏度左右。这种高温使得外核处于液态状态。

最核心的就是内核是,大约有1,220公里厚。内核由固态铁和镍组成,同样也含有一些轻微的杂质元素。尽管内核的温度更高——估计在5,000到7,200摄氏度之间——但它由于极高的压力而保持固态。那么问题来了,按照现有数据地核与地壳之间少说也有2900公里。人类目前在垂直深度上最深的钻探记录是前苏联科拉超深钻孔SG-3所创造的12,262米。这个深度甚至不能穿透地壳,那我们的温度计又如何能测量地核温度?

人造布氏岩

其实我们并没有直接测量温度,而是根据导热性进行估算。

前文说过,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而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岩石,其中下地幔与地核交界处则是布氏岩(Bridgmanite)。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知道这种矿物的存在,但直到过去的几年中才得到近距离观测的机会。

2014年,科学家使用了被称为“钻石压砧装置”的高压实验仪器。这种装置利用两颗精细加工的人造金刚石作为压头,可以产生高达数百千巴(1千巴=100兆帕)的压力。此外,还采用了高温条件来模拟地幔的温度。随后将适当比例的镁、铁和硅的氧化物样品放置在金刚石压砧装置中,并施加高温高压,成功地合成了布氏岩。通过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科学家确认了所得到的合成布氏岩的结构和特性,与自然产出的布氏岩相似。

然而对合成布氏岩最新研究发现:它的导热率是预估数据的1.5倍。这意味着地球的冷却速度要比原来估计的更快。有人要问了,导热率高为什么说明冷却速度快?

这是因为当物体的导热率高时,它可以更快地将热量从一个区域传导到另一个区域。这使得热量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沿着物质传播,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散发。

举个例子,不锈钢或者铁之类的金属导热率就很高,因此我们通常用它们来制作热水壶。因为它可以将热量快速从火焰中传导到水中。同样地,如果我们烧开水以后置之不理,那么热量也会通过烧水壶快速地向外界(空气)转移,开水会很快冷却。地球也是一个道理,布氏岩的热传导率约为4-5 W/(m·K),这使得它成为优良的导热材料。其高导热性使得地幔能够有效地传导热量,并参与维持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循环。这也就是说,地核的冷却速度正在加快进行中……

如果地核冷却,会有什么后果?

最明显的就是地表温度的变化。地核的高温是地球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它通过地幔传导和对流将热量传递到地壳表面。如果地核冷却,地壳表面的温度将下降,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环境生态系统紊乱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大部分生物种群包括人类都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从而导致物种大灭绝。

此外地核冷却还将导致地球的构造变化。因为地核的高温使得地幔岩浆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源。板块运动不仅驱动了地壳的变动,也与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如果地核冷却,岩浆的流动速度将减慢甚至停止,导致板块运动受阻,进而增加地震和火山爆发的风险。

最致命的是地球的磁场将受到削弱甚至消失。地球磁场类似于一个巨大的保护罩,能够阻挡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和太阳风对地球的直接影响。这些带电粒子本身具有高能量,如果没有磁场的保护,它们将直接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和电离层,并对地球上的生物产生致命影响。在极端情况下,暴露在剧烈太阳活动下会受到放射性损伤,包括皮肤灼伤、细胞突变和内部器官受损等。如此说来,人类岂非面临生死危机了?

现实状况

地核的冷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因素和不确定性。目前的科学理解认为,地核的热源来自于放射性衰变、残留的热量以及地球形成时的内部能量。这股能量非常巨大,即使布氏岩具有高导热性,以现有的观测数据和地球内部模型来预测,地球也至少需要数十亿年的时间,才可能会逐渐冷却。当然这个时间尺度只是一种推测,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毕竟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球上的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和地球内部流体循环等,它们也会影响地核的冷却速率。

虽然问题在数十亿年以后。但居安思危,我们也应当考虑未来的出路。就像《流浪地球》一样,发现太阳即将膨胀成为红巨星,以人类现有科技水平根本无面应对。最终只能付出巨大的牺牲带着地球去流浪,这虽然是一种集体浪漫主义,但实际也是一种无奈。毕竟若人类早就有了更高的科技水平,是不是就可以保下更多的人呢?

总的来说,布氏岩的发现的确刷新了我们对地核的认知,但地核冷却和太阳膨胀成为红巨星都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情。真到了那时,我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已经移民其他星球,地球上的事儿已经不是事儿了。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地球到底有多深?无数人看到了宇宙有多大,却不知地球的最低点

大海是一个极其神秘的存在,因为没有人知道海底究竟有什么,也不知道这个海的最深处在哪里。可能截止到目前为止,人类会认为现存的数据已经是大海的最深处了,不过这是真的吗?

通常在海边,都会有\"潜水员\"这个职业的存在,而一般的潜水员基本上能达到海里最深的深度,仅仅为海面下40米;而1889年建成的埃菲尔铁塔,高达324米,但是假如将它倒放进深海之中的话,也不过只是到达了海面下的一定深度而已。

还可以继续往海下深处进行探索。体积最大的海洋哺乳类动物,蓝鲸,长达33米,人类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深海探测器扔进海里,根据数值来看究竟能够到达多深。

当到达海下500米的,这时基本上已经是到了蓝鲸栖息地的最深处了,却还是对下方一无所知,要知道蓝鲸这种巨大的生物,可以算的上是海里的霸王了。

随后我们还是一直往海下进行探索。大家都知道,阳光的有效照射长度基本上为1000米左右,而此时到底海底下1000的地方,前方依旧是一片空洞的景象,意味着还可以继续往下进行探索。

闻名世界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就有446千米,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千米,各种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都生活于此。而它的最深处为2133米,当我们到达海中这个点的时候,感觉前面仍旧是一片空旷地带,意味着还没有到达海底。

于是继续向前进发。大家所熟知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敦出发,驶向美国纽约,但是不幸的是在途中与冰山相撞,船身断裂,舱内进水。后来船只沉没进大西洋3700米处的地方。而当我们的探测器到达这个点后,显示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

而当我们到达海下8850米的时候,给所有人的感觉已经是到达极限点了,为什么我会这样说?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上, 这个山峰可谓是闻名世界。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13米,所以说大海这个深度,实在是令人咋舌!

詹姆斯·卡梅隆当年坐着一艘潜水艇,像一颗子弹一样,潜入深海,最后停留在10898米,他曾经说过,他所到达的深度荒凉而寂静,没有任何的生命,仿佛与世界隔绝一般。

不过此时似乎与地球的最深点非常接近了,已经是在海下11034米的地方,被叫做斐查兹海渊,这条海沟基本上已经有6000万年的历史,基本上截止到目前为止,这是海底最深的数据了。

曾经有12人去过月球,500余人去过太空,而到达地球的最低点的,却少之又少!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030/1697200623352768.html
上一篇:夏肖(夏肖指的是哪生肖)
下一篇:胡馨雨(胡馨雨案)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