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八字的起源历史吗?
说起算命一说,最早的相术是观察手中的掌纹推测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这最早可深溯到两汉时期。手相这一说,不仅咱们中国人信,西方人也颇为信此道也,据说亚里士多德就十分擅长手相。
之后慢慢又出现了面相,八字之说,这是比较大众一点的看命之法,其它的还有测字,紫薇斗数,奇门遁甲等等,总之我国古代的预测方法多种多样的,电视上看三国是诸葛亮的掐指一算也是其中一种。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有关八字算命学说,它应该是我们日常百姓接触最多的一种算命方法了,相对来说比较大众化的。。据历史记载,八字命学开创者是一位来自唐朝的天文学家李虚中,他发明了将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换算成天干地支的方法,并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根据八字中天干与地支的五行生克关系来判断一个人的吉凶祸福。
这里可以简单举个例子,比如你命中以甲乙木为主,命局中水过多,一般主一生漂泊无依,精神也容易涣散,然后就看你的大运流年是否能遇到甲乙木的比肩劫财,来固本培元。这里主要来自于五行中水多木漂的生忌关系,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据说李虚中一生算的很准,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称他百不失一二,说明他的命中率已经十分高了。一开始这种算命方法,只流传于社会上层人士之中,属于精英阶层的活动,后来慢慢传入了民间,在这之后,又经五代的徐子平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才得以大力在民间推广,因此八字学又称子平法。
徐子平,一位高尚的隐士,醉心于八字算命学的研究之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他所写的渊海子平一书,可以说是接触这一八字学必看的入门学说,其书主要说的是有关命中各种格局之说,对我国的算命界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徐子平之后,算命学开始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孩子生下来会请算命先生算算有没有灾祸,后来长大之后也会算算孩子未来能不能读书发财等等,然后定亲时也会请人算算新人之间的八字合不合等等,总之在这之后算命学可谓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了。古代的很多文学家在他们的著作里也会涉及到八字这一学说,比如金瓶梅和红楼梦,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姐姐贾妃,书上说她是月德贵人,这就是八字学说里的内容。
八字学说,笔者也曾学过一段时间,只懂得皮毛而已,有它的道理所在,当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还是看你愿不愿意信它了。
这两个不同时期的“八字方针”,为经济发展指明航向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专家普遍认为,此次提出的“八字方针”具有深刻内涵,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航向。“八字方针”与中国促进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既有利于廓清目前人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的迷思,提振市场信心,也将促进宏观经济长期向好。
湘伴君不由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初著名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困难,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疑,这两个不同时期提出的“八字方针”,均具有重大意义,均对经济发展起到领航作用。
今天,湘伴君带大家了解下这两个“八字方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巩固——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增强——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提升——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畅通——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带来的结果就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使我国经济发展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上个世纪60年代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0世纪60年代初, 受“大跃进”影响,加上自然灾害,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0年夏开始,中央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并对三年“大跃进”运动进行反思。
1960年6月14日至18日,中央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同志作了《十年总结》的报告,重新强调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出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宁可少些,让实际超过,打得太满,就会被动。认为1960年的指标还要加以调整。这对于打破盲目追求数量、速度,正视现实困难,寻找摆脱困境的途径,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1960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整顿、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
8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之后,提出将“整顿”改为“调整”,并建议增加“充实”二字,从而形成了“调整、巩固、提高、充实”的八字方针。这个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见》,在会议公报中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在八字方针的指导下,经过半年的努力,农村困难形势有所缓解,左倾错误得到初步纠正。到1962年快结束的时候,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总量达到3200亿斤,比上一年增产250亿斤;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6.2%,结束了三年连续下降的状况;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结束了连续4年的财政赤字的状况;市场商品供应有所缓和;城乡人民生活有了一定提高。
距离上一个“八字方针”已近60年,中国发展面貌和经济结构早已发生巨变。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需要我们采取更多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新的“八字方针”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