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四大传统节日之端午节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①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鸢”。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②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来源:“双鸭山发布”公众号
重温爱国情,纪念屈原——五月初五由来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谁?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是楚国时期的官员之一。还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他因为忠于国家,不怕权贵阻挠,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人们为何要纪念屈原?
屈原的逝世,留下了他的爱国精神和诗歌,一直流传至今。在今天,五月初五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包粽子
最著名的五月初五活动之一就是包粽子。粽子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食品,通常由糯米、豆沙、肉类等食材包裹而成,然后用粽叶裹住,系好绳子,再煮一段时间,就成了一份美味佳肴。在五月初五的时候,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自己做的粽子,同时,还会互相比较一下自己包的粽子谁更好吃。
赛龙舟
另一个五月初五的传统活动就是赛龙舟。龙舟比赛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的龙舟比赛规则略有不同,但通常都需要一支龙舟、数十人和一个舵手。比赛时,参赛队伍要发挥出最佳的合作和配合精神,共同划动龙舟,争夺胜利。
纪念屈原,缅怀先烈
五月初五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让我们想起了那位爱国的诗人,感受到了他为了祖国而付出的痛苦和牺牲。同时,五月初五也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和平与美好的向往。希望,在今天这个屈原的节日里,我们能够继承先烈遗志,爱国爱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屈原在他的时代,因为忠于自己的信仰和国家利益,他敢于提出真实的建议并坚决维护了自己的信念。
他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榜样。他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文化和对人民的热爱和奉献,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记住屈原的牺牲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应该追寻他那种勇于提出建议和之后坚定执行,迎难而上的品质,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总之,五月初五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包粽子,赛龙舟,还是其他的活动,都是纪念屈原和向祖国致敬的方式。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缅怀我们先辈们的努力与奋斗,坚定我们的信仰,并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将至,“五月遇重五,三人要躲午”,3人是谁,要怎么躲?
大家好我是傻姐,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从古代流传到现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每一种内涵都有不同的习俗来祈福辟邪,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除了比较常见的插艾草、挂香囊、吃粽子等等活动,在我们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五月遇重五,三人要躲午”,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吗?那么这3人是谁?又要怎么躲呢?
在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重五”也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对此书中也有记载:“五月五日曰重五”。在民间,农历五月向来被大家称为“恶月”、“毒五月”,而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则被称为“恶日”、“九毒日之首”,不管哪个称呼,都代表了大家对五月这个月和端午节这一天的不喜,那么这些说法是因何而来呢?是有依据还是只是迷信呢?
大家都知道夏至这一天是白天最长的一天,之后就会越来越短,也就是说夏至日这天阳气达到了鼎盛,而阴历五月是阴阳之气相互争夺的时候,所谓物极必反,最终阴气胜出。因此湿邪百毒也会随着高温、高湿的环境格外猖獗,这样的变化会让人体产生一些不适的影响,很容易染病。再加上气候上出现梅雨季节,有发生洪水灾害的风险,同时也有可能导致瘟疫的发生。
另一方面,每年五月,传说中的五毒也开始活跃,就是五种毒虫,包括蛇、蝎、蜈蚣等,它们的出现有可能会对大家的生活带来危险。综合这些原因,五月被为“恶月”,“毒五月”,这么看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既然五月被称为“恶月”,端午为“恶日”,那必然就会有一些禁忌,因此古书中有记载,五月忌晒床席、忌盖屋,更甚至做官的人不敢在五月赴官上任,在端午生孩子的,弃而不养。虽然这些都是迷信思想,但是流传下来对人的观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就有了“三人要躲午”的说法。
1、孩子
端午节阳气比较旺,而孩子的免疫力偏低,一方面孩子们活泼好动很容易中暑,另一方面,端午节也是各种虫类最活跃的时候,以免孩子们受到伤害。因此为了孩子们的健康着想,古人认为,孩子要躲午。
2、出嫁的女儿
在北方一些地区,出嫁的女儿要在端午节这天回娘家省亲,因此端午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女儿节”。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防止人体阳气消耗,夫妻要禁止同房,因此,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午,使夫妻分离。
3、体质差的人
由于天气原因,湿邪容易入体,对于本身就体质差的人,更容易伤害到身体。因此在端午节体质差的人最好以养为主,不宜多动,尽可能的养精蓄锐,以保证身体安康。
对于“三人要躲午”这句俗语,能流传下来,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乍一听像是迷信,但是细想下,就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说呢?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我们明天见,拜拜。
(盼盼)
生在五月初五的孟尝君:一位逆袭者的“丛林法则”
文|高金国
说起端午节,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悲愤投江,于是有了端午节,以及今天的小长假。
和屈原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名人,也和“五月初五”有关。不同的是,这天是屈原的忌日,却是他的生日。此人即“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山东老乡一枚。
孟尝君如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屈原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战国时代,他却风光无两,出将入相、春风得意,知名度乃至美誉度,大概率是超过屈原的。但这事儿,谁说得清呢?2000多年来,屈原的美誉度“低开高走”,越到今天,人们越怀念;孟尝君相反,“高开低走”,一路下坡。
这和太史公司马迁不动声色却又极其犀利的评价有关。在《史记·孟尝君列传》最后,司马迁“用事实说话”,做出如下评价:邹、鲁之地民风淳朴,与它们相邻的孟尝君封地,却多“暴桀子弟”,这算怎么回事儿?(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然后给了孟尝君八字点评:“好客自喜,名不虚矣。”乐于养客,沾沾自喜,名不虚传,讽刺的味道颇为明显。这段“太史公曰”,成了人们评价孟尝君的基调。
孟尝君的功和过、才智和短板,都比较明显,属于比较矛盾甚至有点的人格。他既可以礼贤下士、肝胆相照,也会杀人不眨眼,没有原则,缺乏底线。赵国人听说他来了,纷纷围观,有人说:“原以为是个魁梧汉子,没想到如此瘦小!”孟尝君便暴怒,派兵砍杀了数百人。
说暴戾吧,他对门客又特别好。这种“人格”,可能和他幼年受过的精神创伤有关。
孟尝君名叫田文,父亲田婴是齐威王之子、齐宣王之弟。生在豪门,田文的命运却十分悲惨,原因很简单——出生没选好日子(话说这也没法选啊)。
他出生在五月初五,母亲身份低贱。当时,田婴已经有了40多个儿子,多一个少一个的,根本不在乎。农历五月,毒虫开始“复工”,各种蚊虫叮咬,让人不胜其烦。五月初五,春夏之交,更是“百害杂生”。好嘛,你不早不晚,偏偏赶着这个节骨眼出生,不就象征着“毒虫”吗?在这种浅薄的认知之下,五月初五生的孩子,便被古人认为“不吉利”。
觉得不吉利,不喜欢也就罢了;偏偏他爹够狠,对他妈说了句“勿举也”,意思是“不要了,弄死他”。他妈哪舍得呀?悄悄养着。后来孩子长大,被他爹发现,田婴大怒:“我不是让你弄死他吗,怎么还留着?”他妈不敢言语,田文却泰然自若,拜了拜,反问老爹:“您为什么要杀死出生在五月的孩子?”
没想到这孩子竟敢反问,他爹就想找个借口糊弄过去:“生在五月的孩子,个头能长到和门口一样高,会害死父母(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真是睁眼说瞎话,田文明显营养不良,要不也不会被赵国人嘲笑身材瘦小了。
田文反驳道:“人是受命于天,还是受命于门户?”老爹被问住,默然不语。田文接着说:“当然是受命于天。既然受命于天,您又担心什么呢?如果是受命于门户,您把大门加高一下,谁还能长得和门一样高?”老爹哑口无言,只好认输:“别再说了!”
辩论完胜,只是确保在深宅大院存活下来而已,谈不上逆袭。后来,田文又一次大展才华,彻底脱胎换骨。他先启发他爹:“儿子的儿子叫什么?”“孙子。”“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玄孙。”“玄孙的孙子叫什么?”他爹答不上来,毕竟已经掉进儿子挖好的坑里了。
田文于是说:“您侍奉了三代齐王,家财万贯,门下却找不到一个贤人,这哪里是长久之道呢?(此处省略5000字)”他爹一听,说得蛮有道理,就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田文最终成了太子,完美逆袭。
田文确实很强悍,很有才干。但显而易见,幼年遭遇的歧视,“无处不宫斗”的险恶,让他养成了功利色彩很浓的性格。他信奉的,是丛林法则。为了存活,他可以让人去忽悠秦王,因为一旦没有外敌,齐王就会和他内斗;为了生存,他可以派人从秦王王宫偷出狐白裘大衣,“循环利用”,再次送给秦王的爱妃。
这样的丛林法则,不仅和孔孟大相径庭,就连司马迁也看不上眼。可是,这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