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解密哀牢山悲剧-从强磁场干扰引起罗盘失灵说起
哀牢山,一听名字就令人发憷。《说文解字》中,哀,闵也,从口、衣声,意为悲痛。牢,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牛或羊等牲畜在栏圈之内,本义指关牲畜的栏圈,现多指关押犯人的监狱。
最近哀牢山爆出了一件大事,4名专业地质调查人员在勘探时不幸罹难。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向逝者哀悼时,抽丝剥茧来捋一捋发生悲剧的原因。
各位朋友,先看一下浙江日报的报道。
浙江日报新闻
搜救现场图
这篇报道总结下来,初步结论是地质调查人员随身携带的罗盘在野外遇到强磁场干扰造成迷路,自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情况下发生了失温意外。
请朋友们注意,这里面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强磁场,罗盘受干扰,没有意识到危险,失温。接下来我们按常规逻辑来推理分析一下悲剧发生的可能,以祭奠逝者警示生者。
我们知道,地球有两个重要的物理场,一个是重力场,一个是磁场,今天主要谈磁场。简单说,磁场是在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一种物理场,它的磁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
地球磁场
至于地球磁场是怎么来的?科学家目前也没完全揭开,各种说法都有,例如有永磁体学说,有内部电流学说,有电荷旋转学说,有压电效应学说等等不一,但不管怎么样,地球周围的磁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就是根据地球磁场来寻找方向的精密仪器。
战国时代司南
近现代指南针
到了近现代,科技的进步让指南针变得更加小巧灵活,方便携带。
司南或指南针可以敏感地球的磁场来寻找方向,公道评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个绝大多数情况是多少呢?大概是99%的地表区域,这些区域统称为磁正常区域。请注意,除了这99%,还是有1%的区域是例外的,这些是磁异常区域。磁异常区域的地质构造与常规区域有较大的不同,例如存在铁矿镍矿等地区。因此在这些磁异常区域,往往会存在比周边强的多的磁场,请参照下面的一条新闻。
山东发现大铁矿
回到哀牢山事件,强磁场的出现大概率是当地存在大型的铁矿或镍矿等矿产资源。
正常情况下,罗盘是可以指示方向的,精度大概在1°的水平,用于旅游、探险、勘探等人员行进方向指示是够用的,但新闻报道中提到哀牢山的强磁场使得罗盘受到干扰失灵了。各位朋友,如果是罗盘彻底罢工还好,怕就怕罗盘方位指示不准,4名地质调查人员在罗盘错误的方向指示下继续跋涉前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按正常逻辑推理,4名地质调查人员是专业人员,有着多年野外生存的经验,对于野外生存技能掌握是远多于常人的。那为什么4个人都遇难了呢?这里面最可能的合理解释是4个人都没有意识到死神的降临。但凡是一个人意识到了,也会触发报警装置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各位朋友,我们家用常规的报警终端一般采用声、光、电等形式发出警报,还可以经由报警终端内置的通信模块,通过移动通信网向亲人、主管部门等推送报警信息。但哀牢山的深山老林呢?恐怕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公共通信网基站是没有的,因为人口太稀疏,建一座赔一座,不管是移动联通还是电信,都不会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学雷锋的。不仅仅是深山老林,沙漠、海洋、草原、滩涂、林地等,只要是人口稀少的地方,大家就别太指望普通手机通信了。
那在这些特殊的地方有没有通信的手段呢?有,是通过同步卫星通信系统来实现。理论上来说,除了南北极等极少区域外,3颗地球同步卫星即可以实现全球通信。但要知道,卫星距离我们3万多公里呢,这么远的距离传播到地面的无线信号非常微弱,在沙漠、草原等空旷地区通讯还好,在密不透风的深山老林里呢?那就难说了。
深山老林
而哀牢山正是深山老林。4名地质调查人员警报是发了没发出去还是没有发就是个迷了。如果他们携带的警报器有动作记录功能,通过动作记录功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没有意识到危险,这条信息非常关键,也是破解此次悲剧的重要线索。作为专业的人员,常规的危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能够避免的,但未知的危险又指的是什么呢?毒气? 雷电?猛兽?失温?等等。
通过事后搜寻到的几位遇难人员的尸体状况和散布位置可以得出,雷电和猛兽因素可以排除,剩下的两个最大可能因素是毒气和失温。
据搜救队说,遇难者没有表现得不好的状况,而是呈现失温者微笑的面部表情。是不是失温呢?个人认为可能性较小,人体的失温有一个过程,当受到外部寒冷刺激时,大脑本能的反应是增添衣服。深山老林,寒冷侵袭速度再快也不会快到遇难者连一件厚衣服都穿不到身上的地步,除非遇难者4人都处于睡眠状态或无意识状态。
再来看毒气。深山老林的毒气多指瘴气,古代中医就有山岚瘴气的记载,深山老林里,树木遮天蔽日,雨水露水,腐蚀的枯木树叶,加上腐烂的动物的尸体,终日不见阳光,产生有毒气体是极有可能的。瘴气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硫、甲烷、硫化氢、氨气等成分,人一旦吸入很快导致昏迷,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危险源。这个因素是不是导致遇难者死亡的真正原因呢?如果遇难者家属同意,尸检结果会揭开该因素的迷雾。
魏、齐时期的吐谷浑地区存在“瘴气”
当然,不排除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此次悲剧的发生,几大罪魁祸首同时侵袭,导致了最终的灾难。
梳理一下此次灾难的发生,有没有更好的手段来避免呢?答案是肯定的。
先说罗盘失灵的问题。其实早就有一种寻找北向的仪器,是不依赖地球磁场来实现的,那就是陀螺仪寻北仪。陀螺仪寻北仪靠敏感地球的自转角速度来实现寻找北向的功能,寻北过程全自主,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只要地球不停转陀螺仪自己不坏就能寻北。换言之,陀螺寻北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可以完成找北,不会因周边强磁场的干扰而导致失灵。陀螺寻北仪的这种优势基因促使它优先服务于军事领域,例如雷达车、火炮、坦克、飞机等寻北。如果4名地质调查人员携带一台陀螺寻北仪呢,是不是会增大生还的概率?
便携式寻北仪
再说一下报警装置的问题,我想报警装置是有改进的空间的。不能靠人主动操作来发出警报信息,更可行的模式是人体佩戴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感知人体的体温、心跳、心率等参数,一旦检测到参数异常,立刻启动报警机制,自动连接报警设备向指控中心发出报警信息。
最后强调一下,关键的救命措施不能只有一种,仅仅依赖一种设备获取救命信息属于命悬一线,一旦设备出故障或异常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我们平常乘坐的民航客机,其上的关键分系统往往具有备份系统或双备份系统。例如绝大多数民航客机的飞行控制系统有三套,三套飞行控制系统互为冗余,互相独立。即使2套发生故障情况下,仅有一套正常工作,也能把大家安全送到目的地。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波音777客机,其上的电传飞控系统由3余度主飞行计算机和作动器电子控制装置,通过民航客机中通用的ARINC629航空数据总线连接实现波音777的电传飞行控制。但波音777仍然保留着机械操纵的备份系统,假设出现罕见的电传系统全部失效的情况,仍可使用机械备份系统短暂操纵飞机,等待电传计算机的重启,或在距离最近的机场迫降。
波音777客机
从事故之中吸取教训,不再发生悲剧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诫勉。
(特别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必删,谢谢!)
哀牢山磁力紊乱,易扰的地质罗盘还在用,70年不可替代?
哀牢山救援人员发现地质罗盘受磁力影响,出现了紊乱,不幸遇难的4名地质队员正是因为罗盘失灵,围绕营地转圈,距离最终目的地200米倒下了。那么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广泛使用的地质罗盘容易受磁力影响,已经70多年过去了,为何还在用,真的不可替代吗?
地质科考“三大件”,百年地质工作的丰碑“地质专业有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少不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凭借着3件东西,加上双腿,对新中国的地质情况摸个遍。罗盘造就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基础建设。
地质罗盘又称“袖珍经纬仪”,用它可以指明磁子午线的方向,可以粗略确定目标相对于磁子午线的方位角,并利用水准器装置测其垂直角(俯角或仰角)以确定被测物体所处的位置。
和民间所用的风水罗盘不一样,作为野外地质勘查等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以用来识别方向、确定位置、测量地质体产状及草测地形图等。
老一辈的地质人有个习惯,到哪里去总是喜欢把玩自己的旧罗盘,因为业内人士清楚,要想知道地质队员野外工作年限,看看罗盘磨损的程度就能了解:斑驳外壳是他们艰苦奋斗的勋章。
1954年,新中国在世界屋脊建设一号交通工程:川藏公路、青藏公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川入藏更是艰难险峻。沿途泥石流、塌方、雪崩……灾害频繁,要穿越横断山脉14座大山,龙门山等8个断裂带,堪称“地质灾害的博物馆”,更不用提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的恶劣气候。
要修建公路,首当其冲的就是地质人,他们勘测地形地貌,绘制地质图,才能为修建提供方案。
一双脚,三大件就是全部的装备,地质罗盘已经是指引方向、勘测地形“最先进”的工具。后来建造
建造川藏公路时,技术人员用无人机重新复测,结果和当年依靠罗盘指引的路线相差无几,这是勘查人在世界屋脊创造的工程奇迹。
小时候看过小人书《揭开冰川的秘密》说的就是齐树椿勘测全长2200多公里康藏公路的故事,耕种艰辛了然在目。
70年过去了,这只罗盘的外观和功能都完好如初。握起它,筑路人踏勘的模样就浮现在眼前,当年,在总长4360多公里的“两路”上,牺牲了3000多名英烈,算下来大约每一公里就将近有一位筑路人献出生命。
“当了裤子也要建仪器厂”这是当年地质部何长工的决心,1959年我国第一个地质仪器专业生产厂在北京成立,国产罗盘仪在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地质勘查的传家宝,时至今日相关专业的学生还要掌握使用地质罗盘仪。即使现在已经变成了大数据、地矿云、互联网+的智能勘探时代,地质三件套依然是必备的工具。
机械地质罗盘的优缺点,但产生悲剧的不止它地质罗盘原理很简单,实际上是我国传统四大发明指南针的延生,不同的是除了指向功能,还具有测量岩层及其他地质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朝向和角度等重要科学数据。结合地形图,使用者可以准备的确定位置、岩体情况等信息,因此在野外科考中不可或缺。
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机械罗盘容易受地面磁场干扰,但是相比较于电子产品,其便携性、稳定性、无需电力供应等特点还是被地质人广泛使用。
这次哀牢山地质队员遇难,根据救援人员现场测定,地质罗盘会发生异常,显然不能指引方向。一般情况下经验丰富的地质队员可以根据树木、山体、阳光等物体判断方向,或是使用电子设备直接导引。
但是,这次因为预计任务比较短,装备不够齐全,一次性雨衣,卫星电话都没能携带。由于受恶劣天气影响,在原始森林温差较大的情况下,队员们最终迷失了方向,导致耗尽体力也未能到达目标点。
随身携带的厘米级别分别的差分定位设备(RTK)也未能开机,一方面可能受密林等因素影响无法接受卫星信号,另一方面地质罗盘受该地区磁场紊乱影响,不起作用,最终队员们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未能获救。
那么,地质罗盘受磁场影响不能指引方向,为什么不携带电子的GPS等定位设备呢,除了接受卫星信号需要条件以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电力供应。
或许队员们开过机,但是无信号,如果不是机械罗盘受影响,而天气恶劣,无法肉眼识别方向,最终因为失温、雷电等等原因不幸罹难。
参与救援的云南省山地救援队的赵雷(化名)说,哀牢山地势复杂多变,前几天曾下雨,山里有雾,加之信号总是断断续续,导致很难辨认方向。“我们脚下的刺竹太密,500米的距离甚至得用时两小时。”
令人痛心的同时,也更加提醒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确实很渺小,无论野外工作时间长短,都要做一万个可能的准备。#哀牢山遇难者或因罗盘故障原地转圈#
文末,为遇难的4名地质勘查队员默哀。
本文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老陈聊科学
航空词汇知多少——罗盘
文/小鱼儿
Compass
[英][ˈkʌmpəs]
[美][ˈkʌmpəs]
[名]1.罗盘,指南针
2.[复]圆规,两脚规
3.界限,范围
[动]1.绕(某物)而行,围绕
2.图谋完成
词汇解读Compass表示航海罗盘,也可指代指南针。这种指向仪器,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尤其在航海事业上,都起过重要作用。
从航海罗盘到现代陀螺航海罗盘,发展了整整几千年。大部分船只都是使用陀螺航海罗盘。现代陀螺罗经由主罗经和附属仪器两部分组成。
飞机、直升机等航空器上,也装备了指示飞行方向或方位的仪表。它们用于准确地反映航空器的航向或方位,方便飞行员正确操纵飞机,顺利完成训练及作战任务,避免迷航。
特别是复杂气象或夜间飞行时,尤为重要。
罗盘可分为磁罗盘、陀螺罗盘、无线电罗盘和天文罗盘。其中磁罗盘根据磁针能够指示地磁磁极的原理,来测量方向。
陀螺罗盘根据3自由度陀螺的定轴性,来判断方位或方向变化的角度。如果将磁罗盘与陀螺罗盘组合,就成为陀螺磁罗盘。
例句We didn't have satnav, so the traditional map and compass took over.
我们没有卫星导航系统,只能用传统的地图和指南针。
The compass needle was pointing north.
罗盘的指针指向北方。
常见词条beam compass:航道罗盘
iron compass:<口>沿铁路飞行
standby compass:应急罗盘,备用罗盘
aircraft magnetic compass:航空磁罗盘
swing a compass:校罗盘(转动飞机以确定罗差)
portable compass:(用于检查飞机上罗盘的)便携式罗盘,轻便罗盘
神州8号与天宫1号对接吴嗣亮功不可没
发布时间:2019-10-02 07:24 来源:中国报道
天下吴氏网(吴亚卿推荐)原标题《吴嗣亮教授——为天神(天宫和神州)对接穿针引线的绩溪人》说起吴嗣亮教授,已经家喻户晓了。但在神州8号与天宫1号对接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吴嗣亮教授。吴嗣亮教授,绩溪县板桥乡蜀马村人,扬溪中学毕业、燕山大学本硕、哈工大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因在天神对接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六位获奖者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王旭、魏国华、毛二可院士、吴嗣亮教授、侯舒娟和陈刚。荣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神州9号与天宫2号对接交会对接技术是一项有高度风险的技术,在人类航天史上,此类事故多有发生。即便是已经掌握成熟空间对接技术的美国和俄罗斯,失败仍然无法避免。1971年肩负登月任务的阿波罗14号就曾发生过对接事故;1997年俄罗斯进步M号飞船,在对接试验中重伤和平号空间站;2005年美国一艘飞船更是在对接过程中直接撞上了卫星;就在2010年,俄罗斯飞船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过程中,还曾发生事故。对接最关键的步骤——交会对接,就是指太空中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
这个技术有多难?想象一下,在几百公里外的茫茫外天空,有两个小小的高速航行的航天器,通过地面遥控把它们连成一体,无异于遥控几百公里外的“穿针引线”。这个技术号称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目前只有三个国家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美国、俄罗斯,还有就是中国。我们已经在太空里玩了七次“穿针引线”,全都成功了。此后又玩出新高度——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的轨道比以前高了50公里,与未来我国空间站运行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交会对接实际上分为交会和对接两个过程。从技术上来说,交会对接难度比神七时候的航天员出舱难度大。打个比喻,有点像在太空穿针。在每小时约2.8万公里(约8倍子弹速度,每秒钟8000米左右)的速度下,如果控制不准,非常容易发生航天器相撞事故。
吴嗣亮教授长期从事雷达、航天测控与卫星导航定位等无线电动态定位测量技术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出海/陆/空系列高速交会目标相对轨迹测量雷达、我国第一部星载空间目标测量雷达、第一部星载告警雷达、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国家863某高轨飞行器测控应答机、多型军用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等。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8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已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150余篇,授权国防发明专利48项。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863某重大项目“杰出贡献先进个人”。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在跨越了近130万公里的追逐历程之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记得当时在看电视直播的时候,曾目不转睛的对着电视屏幕,生怕天上的两个卫星有一丁点儿差错,出现对接失误。如果当时知道为神州8号和天宫1号对接的带路人是咱绩溪的吴嗣亮的话,估计就不用那么紧张了。在这场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展示中,由吴嗣亮教授牵头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全程提供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
随后的两年,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给吴教授和他的团队带来高强度拼搏后成功的喜悦和自豪。面对研制周期短、攻关任务重、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等多重困难,吴嗣亮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弘扬“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北理工校训精神,按照载人航天产品的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2014年,新年伊始,又一份来自吴教授及其团队的完美答卷呈现在世人面前。吴嗣亮教授等发明的一套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让吴教授站在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分量很重,吴教授及其团队“用这套技术研制出的海、陆、空、天系列测量装备,为导弹命中精度的全天时、全天候定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这个项目从原理、方法到实现技术,所用的全是我们自己独特的一套思路,完全不同于国外。也正因为这种原始创新,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才达到了比国外同类技术高出几倍的水平。”本次获奖的这项“高速交会相对定位测量技术”从开始研究到现在持续时间长达22年。在这不经意间伴着青春逝去的岁月中,吴教授无数次找寻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而正是这种感觉让他体验到了研究工作的魅力。
吴教授最擅长打攻坚战,在他看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已经是习以为常,他从来不会对技术问题有畏惧或者犹豫。当然,除了技术方面,工程上还会有时间进度、质量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一场场攻坚战打下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吴教授更感到最终的胜出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他必须在责任心、毅力、拼劲上实实在在地做出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好。”
说起吴教授的“敢为人先”,他有两个特点: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敢想别人不敢想的。 “强地、扬信、拓天”是北理工的发展路径,这一特色注定了学校的很多科研都必须在艰苦环境下去完成。吴教授的科研项目也都不例外。茫茫大海,苍苍戈壁,无际草原,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吴教授看来,这样艰苦的条件并不算什么,他的团队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最后成功的喜悦终会将艰苦的经历化作美好的记忆。吴教授在科学实践的道路上,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种完全把自己交给大自然的无助感。有一次在海上执行任务,出海前预报6级风,出海后风力实际上达到了8-9级,一百多吨的小船犹如狂风中的一片落叶,连船上的老鼠都难以承受汹涌的波涛,上大学时坐火车都晕车的吴教授第一次感到了生不如死。当时船上两台主机还坏了一台,这更增加了随时遭遇灭顶之灾的危险。海上三天三夜的历险,伴随着技术难题的逐一解决,最终留存于吴教授内心的反而不是九死一生之中的险象环生,而是任务圆满完成之后的无尽喜悦。
至今,吴教授已获发明专利45项(第一发明人31项)(备注:2014年左右的数据),一项项的发明背后折射出的都是吴教授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科学上必须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2009—2011年间,军方要在某个新领域遴选出技术优势单位,为了能够在最后的“实物比测”中胜出,吴教授提出了一种大胆的方案,拟通过将学术界对信号处理的相关前沿理论成果系统化、实用化来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当时团队中所有人都觉得太冒险,而且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很难完成,但是吴教授详细分析可行性后,告诉大家:“我们如果沿用常规方法,大家都照着国外公开的路子走,尽管可以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很难形成特色和优势,更不可能超越国外。我们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做就做这个领域的技术引领者。”最终,团队所有成员在吴老师的激励和带领之下,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攻克了所有技术难题,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取得了遥遥领先的成绩。在军事应用需求爆炸式增长的这一领域,北理工的技术水平在国内目前依然无可匹敌,并在多个国家重点型号上得到成功应用。
从吴教授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在的燕山大学)自动检测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又攻读燕山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硕士学位,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课题研究;毕业留校后,从事教学和计算机测控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三年后,又去攻读哈工大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的博士学位,从事现代信号处理理论方面的课题研究和计算机测控技术应用研究;博士毕业后来北理工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毛二可院士从事雷达技术研究。这种多学科的经历、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交替的过程,锻炼了吴教授多学科、多视角、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通过主动学习快速进入新领域的能力。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思维方法互相借鉴,好的创新点就油然而生。吴教授记得当年承担的某项科研任务中,需要解决磁罗盘罗差盲校准这个跨学科的问题,正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使这个当时国外最新产品都没能有效解决的难题得到突破,乃至这家美国生产商反过来发电子邮件询问他的解决办法。跨学科的经历和优势经常能够帮助他们的团队在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挑战中取胜。
“神舟”与“天宫”的成功对接只在刹那间完成, 而对于吴嗣亮的团队而言,为了“天神”的顺利对接,他们却是要“十年磨一剑”。
2003年,某研究所面向载人航天交会对接需求,吴教授自筹经费开始研究交会对接微波测量雷达技术。鉴于毛院士团队在特种测量雷达方面的良好技术积累和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对方把其中关键的信号处理机研制任务交给了吴嗣亮教授。在有限的自筹经费支持下,经历了原理样机、工程样机一轮轮的艰苦攻关,但依然迟迟等不到纳入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的消息。面对这种困难,吴教授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合作伙伴风雨同舟,因为他相信先进的技术总会有用武之地。2009年初,载人航天工程终于将微波雷达作为测量手段纳入研制计划,但留给他们走完初样电性件、鉴定件到正样件全流程的时间已不到两年。在庆幸没有放弃的同时,巨大的压力让一向配合默契的吴教授在第一次计划协调会上就与合作伙伴发生了争执。同样是坚持,让吴教授的团队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按载人航天的高标准走完了工程化的全过程,为“神八”、“神九”、“神十”与“天宫”在茫茫太空中找寻到对方。未来的一艘艘“神舟”、“天舟”,在吴教授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下,也会更加自如地遨游于太空,咬住“天宫”不放松。
在吴教授看来,“学术是无国界的,而技术是有国界的。”“学术讲求共享,需要互通有无;而技术讲求先进,存在相互竞争。” 团队将自己定位为相关领域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桥梁、学术成果向尖端实用技术的转化器。为此,吴教授要求团队成员既要了解学术前沿、掌握学术进展,又要思考和了解国家、社会的需求,通过不断吸收学术性成果基础上的系统化、实用化创新,不断产出高水平的实用技术。在他看来,高校工科老师未必人人都去做前沿学术研究,但是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想着国家相关行业的需求,则是尖端技术创新所必须的。利用学术成果不断创造新技术、引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应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
不论是对团队成员还是对他的学生,吴教授最常说的话是:“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不要想当然”。这一学风体现到吴教授的教学科研中,他会一反生活中随和的一面变得异常严厉。本次成果的第6获奖人侯舒娟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吴教授特别执着,凡事都讲求尽善尽美,他对学生是出名的严厉,也正是这种对科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态度让我当年毅然决然地决定投靠吴教授门下,如今看来真的是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身处信息学院雷达所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这样的一个集体中,吴教授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不忘是毛老师把他带到了雷达领域,他在毛二可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踏踏实实做事。正如吴教授在给毛二可院士即将到来的八十华诞贺词中写到的那样“是毛老师把我带入了雷达技术领域、带入了无线电技术领域,让我体验到了电磁波的无限魅力和操纵电磁波的无限乐趣”,吴嗣亮教授及其团队就是在这种“电磁波魅力”的吸引下 ,怀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坚定而自信地走在国防科技的前沿。
【衍生阅读】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年3月30日依据香港普通法捐资创立的、以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科技工作者为宗旨的科技奖励基金。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介绍,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业绩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78%的获奖科学家成果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北理工王越院士(1999年)、毛二可院士(2001年)、刘吉平教授(2005年)、朱鹤孙教授(2005年)、孙逢春教授(2007年)、胡海岩院士(2012年)、吴锋教授(2012年)都曾获此殊荣。【北理工官方网站】
美国宇航局测试将显示你是否能在月球上生存
美国研究人员在 50 多年前开发了月球生存测试。然而,据美国宇航局称,它仍然可以用来测试地球天然卫星上的现实世界生存技能。
在参加测试之前,参与者会被告知他已成为飞往月球的航天器的机组人员。但由于技术问题,该船未能在错误的地点着陆,因此您必须步行到达基地(距离150公里)。
为了生存,你必须决定从宇宙飞船中携带哪些物品。在每个项目旁边,您需要输入一个从 1 到 15 的数字:1 表示这是最必要的项目,15 表示最无用。
以下是长途月球旅行时需要携带的 15 件物品:
火柴盒;食品浓缩物;十五米尼龙绳;降落伞丝;便携式加热器;两支45口径手枪;宠物奶粉包装;45公斤氧气瓶两个;星图(显示从月球看到的星座);气胀式救生筏;磁罗盘;二十升水;信号火箭;急救箱;太阳能调频无线电发射机。美国宇航局的专家根据这些物品对月球生存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名。
火柴盒 - 15 根;食品浓缩物 - 4;十五米尼龙绳 - 6;降落伞丝 - 8;便携式加热器 - 13;两支45口径手枪 - 11;宠物奶粉包 - 12;2个45公斤氧气瓶 - 1个;星图 - 3;气胀式救生筏——9个;磁罗盘 - 14;二十升水 - 2;信号火箭 - 10;急救箱 - 7 个;太阳能调频无线电发射器 - 5。究竟为什么?NASA专家表示,在月球上随身携带火柴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没有氧气来支持燃烧。他们将食品浓缩物评为 4 分,将其描述为满足能量需求的有效方法。尼龙绳的效果不太好:它对于攀登高地很有用。降落伞丝获得了八分,但它可以提供免受阳光照射的保护。这款便携式加热器得了 13 分,因为月球上非常热,所以不需要它。只有当宇航员的工作发生在为期两周的月球之夜时,它才会派上用场。手枪也没什么用,它们很可能只能用来射击团队的其他成员,这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如果有浓缩食品,那么动物绝对不需要牛奶。当然,氧气得分最高——这是在月球上携带的最重要的东西。由于重力较低,看起来很重的气球在那里只有八到十公斤左右。星图也得分很高,因为它将成为主要的导航手段,因为月球上的星星看起来与地球上几乎一样。磁罗盘得分14,因为月球的磁场没有极化,所以对于定向来说没什么用处。其次重要的是水,因为在月球停留期间你会失去大量液体。至于急救箱,它已经内置在宇航服中,但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可以拿走。信号火箭的用处不大——当检测到母船时,它们可以用作求救信号。最后,太阳能无线电发射器获得了五分,因为它需要与母船进行短距离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