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断香火”的家庭越来越普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推荐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候是比较矛盾的,他们既希望子女能够闯出一番事业,但同时又想要他们早点成家、生儿育女,并能时常陪伴在自己身边。
但现实的情况是,往往越是有出息的人,他们就会把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事业上,无暇顾及婚姻大事,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更是少之又少。看看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就是如此,他们有的甚至宁愿单身,也不愿意结婚生子,导致自家“断了香火”。
中国家庭,“断香火”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般来说,社会上常见的绝户头(表示该户人家没有后代)分单绝户头和双绝户头:单绝户头指的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家庭,而双绝户头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家庭。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发现,很多男性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办法娶到妻子,所以他们就没有子女传宗接代。这样一来,他们的祖先就慢慢地就没有了子孙进行扫墓、祭奠,因此就断了烟火。
在老一辈人看来,断香火是非常让人忌讳的一件事。有句俗话说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香火传到了自己这一辈,而自己却无法生儿育女继承香火,那么无疑就是愧对列祖列宗了。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老一辈“重男轻女”的想法稍微有点改变,他们终于愿意接受女儿,不再固执地认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香火。只要女儿有一个后代跟自己姓氏,就不至于断了香火。
然而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选择过单身的生活。不止是男性,还有不少女性选择不结婚、不生儿育女。等这批年轻人走了以后,那对于他们父母来说,那就真的绝了香火,血脉无人继承。
那么,现如今为什么越来越多中国家庭出现“断香火”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年轻人把老祖宗的教导丢在了脑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年轻人为了赚钱,而远离家乡跑去大城市打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和家乡似乎越来越疏远了。不难发现,现在很多的年轻一辈,他们有的已经多年没有再回到老家,有的甚至也已经忘记了家乡话怎么说。
还有一个情况是,如今的清明节,很多地方都是老一辈去祭拜祖先,年轻人却不见了踪影。由此看出,年轻人其实正淡忘老一辈的经验和教导,他们也不在把传宗接代放在眼里,没有了敬畏之心,于是乎就有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不结婚的情况。
第二个方面:年轻人不结婚,是社会风气使然。还记得在十几二十年前,年轻人如果到了结婚的年纪却还没结婚,是会被周围的亲戚朋友耻笑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里,在人们的认知里边,长大了就应该结婚,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变得很不一样了。由于近几年来国内结婚对数的持续下降,而离婚率却居高不下,社会风气让年轻人不结婚成为了主流,年轻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单身。而这一现象,也说明当代年轻人对婚姻已经没有那么向往了。
第三个方面:结婚成本太高。对于现代男性来说,结婚成本是非常高的。除了女方提出的彩礼要求外,男方还要拥有一些“基础”的物质条件,比如有房有车、有一定存款等等,不少女性还对男方有购买“三金”的要求。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光是买房就让男性头疼不已,其他的更不用说了。
而对于女性来说,她们认为结婚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很多女性会觉得,结婚了以后,自己会失去自由,从一个单身女性变成整天围着丈夫和儿女转的妇女。
因此,很多女性宁愿过着高质量的单身身后,也不愿为了孩子和丈夫付出。但她们却不明白,如果不结婚的话,她们失去的会更多,老了以后恐面临无人照料的情况。
不知道大家对现如今普遍的家庭“断香火”现象怎么看呢?
透过违规燃放烟火,看现象本质
元旦期间,多地出现了群众违规燃放烟火的规定,聚集到公众场所进行烟花燃放,尽管执法部门出面制止,以及官方重申禁放烟火的规定,但从舆论层面上来看,大多数人是表达对禁放烟火的反对意见。各地相关执法部门该到了重视这个和舆情的时候了。
元旦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个小年,就出现群众聚集违规燃放烟火的现象。到了春节,不是靠一纸规定就能束缚住大多数人燃放烟火的心情,必然会出现比元旦更严重的违规燃放烟火的现象。如果执法部门强制制止,必然会出现与燃放烟火的群众冲突,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煽动,极有可能出现群体性事件。
为什么今年多地会爆发如此多的违规燃放烟火的现象?一是来自内心的祝愿和祈福。告别了疫情防控,闯过了大规模人群感染,发自内心希望和祝愿2023年平平安安,祈祷幸福生活的到来。二是对“专家”无声的抗议。禁放烟火,就是某位“专家”提议并被采纳的。通过疫情三年,民众对不良“专家”已经毫无信任度,甚至到了厌恶程度。三是对官僚主义表达不满。这三年,过度防疫和层层加码,导致的民众对政策信任危机,更是对远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深恶痛绝。
多地出现违规燃放烟火,其实是这三年疫情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延续体现。民众是在对官僚主义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不满,民众对“专家”发言前后不一致,社会良知严重缺乏的不满,民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不考虑民众意见,一刀切做法的不满。
多地出现违规燃放烟火,是普通民众自发在维护传统民俗。尤其“剽窃大国”——韩国准备把烟花爆竹申遗的背景下,普通民众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捍卫祖先留下的传统和民俗,用自己的方式维护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虽然嘴上说自己不要,就让他人申请,但骨子里,是绝不能让韩国抢走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因此,现在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认真审视民众要求燃放烟火的诉求,不能像疫情过度防控一样,强制而又忽视民声,导致民众抱怨。也不能一刀切,彻底放开。而是综合考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出来。真正让民众过一个开心又热闹的春节,在安全保障前提下,真正让春节的烟火气回归。
为何今年人们对“烟火”爱得如此深沉
对于期盼过年的人来说,“烟火”往往有两重含义。第一种意味是在空中绽放的烟花爆竹,第二重含义是“烟火气”。尤其是这个春节,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深沉地爱着烟火,期待烟火中的正常生活。
先说说第一个烟火,我们在各大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在其庆祝活动中自然少不了放烟火。实际上,烟花爆竹在古代的作用更多是用于驱病、避邪。早在汉朝东方朔《神异经》中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箸火中,熚烞有声,而山臊惊惮。”那时的人们带来寒热病的病魔称为“山臊”,认为燃放爆竹可将其驱之。类似地,《荆楚岁时记》中已经有在春节放烟火的习俗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后来,放烟花逐渐从一种驱邪仪式变成了人们庆祝、表达喜悦的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但在今年,人们放烟火的意图好像又再度回归了它的文化本原。比起庆祝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更希望用烟火驱除给人带来病痛的病魔——就像古时候的人曾经做的那样——只不过驱除的对象从“山臊”变成了“新冠病毒”。正因如此,最近大家对烟火表现出的热情似乎远超以往。据我回家后的观察,往年烟花爆竹的燃放在春节期间才达到高峰,尤其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五迎财神这两天。可今年自从元旦以来,我所在的小区烟花和鞭炮声就几乎没停过,不难想象过年那几天定会来得更加“猛烈”。在我看来,大家对烟火的情有独钟不仅只是遵循春节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人们迫切希望驱除病毒、赶走霉运的愿景,正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一样。
第二个“烟火”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烟火气”,意思是富有生活气息。不少新闻媒体最近都在发文称“烟火气回来了”,“烟火气”这三个字甚至被《咬文嚼字》评为202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字面上来讲,“烟火”分别指是炊烟和炉火,二者均与饮食有关。因此,餐饮行业可谓是评价“烟火气”的风向标。
经历了战疫的一番“洗礼”以及漫长的恢复期,我终于在不久前“敢于”外出,去商场吃饭。然而,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却意识到如今在外吃饭的选择十分有限。为了照顾脆弱的喉咙,辛辣刺激的一律被排除在外;考虑到消化系统的不适,也只能与油腻的食物说再见。再看我平时常去的两家川菜馆,一家的生意异常冷清,而另一家则干脆关门歇业。面对诱人的美食,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近期的一大遗憾。除了作为食客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同样不容小觑。我们好不容易才选了一家口味适中的餐厅,点了几样菜,却被告知其中的好几道都不能做——原因是前段时间店里门可罗雀,导致有许多不易储存的食材后厨都不敢进货。换句话说,顾客的增多反而让饭店有些“措手不及”。此外,就我最近外出堂食的观察,餐厅中服务人员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他们和你我一样都经历了病毒的侵扰,不少店员还没有完全恢复到能上岗的状态。
我想说的是,所谓的“烟火气”,并不是一个轻飘飘的概念,而是由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共同努力创造出的一种有生命力的状态。正如同煲一锅汤需要慢慢地熬,“烟火气”也需要一点点地聚拢。待每个人都重拾所失去的活力,“烟火气”才算是真正回来了,想必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所期盼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