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的清晰,尤其是所住房子的憋屈劲始终令人难忘
儿时过往难诉说,
成分不好受折磨。
五类子女难抬头,
战战兢兢度日月。
童年日子艰难过,
生活磨难非对错。
夹紧尾巴把人做,
夹缝生存不退缩。
1956年腊月我出生在秦岭少华山下一个小山村里,村子大约有50多户人家,人口大约300出头,村庄位置坐南面北方方正正,从南到北分为三个巷道,依次为南巷道、中巷道和北巷道,由于受山坡地势落差大的影响,每个巷道的房子都是座南向北成一字型排开,而且巷道与巷道之间有近2-3米的落差,从南巷道向北看中巷道的房子感觉就建在人的脚下,跟地坑里的建筑有些类似,也因此影响了村落的发展和扩大。
记忆中小时候我们一开始是住在村子里南巷道的爷爷家老房子里,老房子看上去比较大,一进大门内靠东侧首先是牲口棚,是家里养牛的地方;再向里走是三间厦子房,前面两间住人,靠后面一间是灶房,西侧是一个空旷的大院子,院子里有葡萄架,夏天可以坐在葡萄架下乘凉;然后接着是二门,进二门需要上五级台阶,因为里面比外面要高出一米多,二门进去左右两边各是一间堆杂物的房子,再向里紧接着是脸对脸各两间的厦子房,和再后面的三间正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形式。爷爷他们一家全部住在后面的正房和脸对脸各两间的厦子房里,我们住在二门外的厦子房子里,因为我的爸爸是爷爷的养子,等爷爷后来重新娶妻生子后,我们就被另眼相待了,分家之后我们就只能住在正房外面的厦子房里。所谓的厦子房就是陕西农村那种半边盖的房子,传说中的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这种房子的缺点:一是比较低矮潮湿;二是房内光线比较暗;而优点:则是省盖房的大木料;由于盖这样的房子比较节省木料,所以他的存在是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我们的厦子房紧靠着牲口棚,想当然味道肯定很不好闻。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夏忙季节,妈妈一大早去生产队碾麦场上摊场,就是把准备收割回来的麦子摊开在碾麦场上晾晒好,让夏天火红的太阳晒上一整天,等到下午太阳快下山之前基本上就晒干了,用牛拉上石碌碌在碾麦场上反复碾压,就很容易把麦子从麦穗中挤压出来,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收割机以及脱粒机,完全靠人赶着牲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妈妈早上出工前,我和大妹都还没有睡醒,妈妈就把我和妹妹锁在了家里;等到妹妹睡醒之后一看妈妈不在就放声大哭,我怎么样也哄不住她一直在哭,我情急之下就从窗户上爬出去找妈妈,等妈妈回来后妹妹已经哭的嗓子嘶哑,妈妈看到后心疼的也随之大哭起来,一家人就哭成了一团,邻居们过来劝妈妈不要哭了,得想办法让孩子爸爸回来,要不然这日子真是没有办法过了。妈妈哭过之后十分冷静的想了再想,不能告诉爸爸家里的艰难困苦,还是让他安心在外面工作,一个人就这么死扛着往前走,真是难为她老人家了。我那个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懂得人世间的冷暖差异,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住在那样的房子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才渐渐明白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爸爸是抱养来的孩子,与这个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这个家我们是外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自从爸爸三年困难时期辞职回农村以后,村里人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指责爷爷做的太过分了,爷爷怕在村子里犯了众怒,就把村口北巷道的房子给了我们,我们从此搬出了南巷道的老房子,住进了村口北巷道的房子里。北巷道的房子只有两间宽,大约50平方米外加一个6平方米的灶房,小时候一家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还算勉强对付,但到1970年哥哥结婚时就显得明显不够住,那个年代是贫下中农掌权的时期,我们这些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家庭根本不敢奢望申请宅基地去盖新房,借你十个胆子也不敢去想,只能自己想办法对付住,我们知道农村的两间房中,其实只有一间是可以住人,另外一间就是走廊过道,请村里人给出出主意,无非是在那一间房上改造加工一下,请泥瓦匠人采用红砖单飘隔成两个房间,隔墙的厚度仅仅10厘米左右,尽可能使房间能够大那么一丁点;哥哥的婚房仅有7平方米左右,农村当时是盘土炕,冬天特别冷的时候需要烧炕取暖,那么炕沿到隔墙的距离不足1米,想想当时的条件是什么样子,感谢嫂子没有嫌弃我们家如此的艰苦条件,就那么毫无怨言的嫁了过来,紧接着1971年和1972年嫂子接连生下了两个侄儿,一大家子9口人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共同生活了许多年,直到1975年政策稍有松动的情况下,提请大队看能不能把我们房子前面的半截空宅基地划给我们解决一下眼前的特殊困难,大队开会经过讨论认为我们家住的实在是太挤了,才破天荒地把那块半截空宅基地划给了我们家,之后我们在原来房子前面的半截空宅基地上盖了与原来房子同样大小的新房,哥哥一家4口总算搬到前面新房去住了,我们家住房才算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打从那个时候起,哥哥嫂子曾经住过的那不足7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才变为我的一片天地。
1978年全国拨乱反正已经开始,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逐渐得到具体落实,过去的不合理做法慢慢得到纠正,人们开始放下浮燥的情绪回归正常,起码是能够尊重客观事实了,大队干部已经不再是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孔,村子里的所谓“地、富、反、坏、右”也敢开口讲话了,爸爸这才放心大胆的考虑申请一院宅基地盖房子,毕竟我们家人多而住房实在是太拥挤了,申请交上去仍然是磕磕绊绊好几年,在三年时间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村子的西边不远处申请到了一院宅基地,经过一家人的共同努力,就在我大学毕业之前的1982年9月份盖起了三间新瓦房,了却了爸爸他老人家一生要好好盖一院新房子的心愿,欢天喜地的住进属于自己的新房子。直到那个时期我们家才在村子里能够抬起头来堂堂正正做人,再也不受别人的欺负和冷眼,夜里也能睡个安稳觉。如今退休以后住在省会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却脑海里总浮现出小时候家里住房的憋屈景象,真是如今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却忘不掉。
写作素材|描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好词好句好段
9$
作文素材
好词
满脸皱纹、神采奕奕、笑容可掬、银眉鹤发
白发苍苍、斑斑白发、鹤发童颜、青筋暴露
粗糙有力、老态龙钟、闭目养神、拂袖而去
步态从容、步履蹒跚、弯腰弓背、正襟危坐
慢条斯理、声如洪钟、喜笑颜开、喜上眉梢
怡然自得、潸然泪下、魂牵梦绕、夜不能寐
好言相劝、鹤发童颜、慈眉善目、老泪纵横
老当益壮、齿牙动摇、老眼昏花、慈祥和蔼
腰弯背驼、心宽体胖、瘦骨嶙峋、容光焕发
老当益壮、慈眉善目、饱经风霜、仪态安详
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笑容可掬、风烛残年
两鬓斑白
好句
1.奶奶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我的什么小把戏都瞒不过她,我不由得好奇:奶奶怎么那么厉害呢?
2.奶奶时常坐在门边,细心地缝衣服,我在旁边的时候,她就一边缝一边给我讲着神奇的故事。
3.别看奶奶没读过书,但说起话来,那可都是成语、谚语,甚至一些名言警句,我都忍不住佩服她了。
4.爷爷六十多岁了,腰板挺直,高高的个子,脸上有几道深浅不一的皱纹,头发花白花白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瞧,一大早,爷爷就穿上运动鞋,哼着歌儿出去晨练了。
5.外公正坐在树荫下拉二胡,微闭着双眼,手上熟练地来回拉动,悠扬的乐声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夕阳的余辉照在外公的脸上。
6.外公喜欢钓鱼,没事就拿着鱼竿晃悠着去河边钓鱼,外公经常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但他一点也不以为意,依旧乐呵呵地回来。
7.奶奶五十多岁,个子不高不矮,一双大眼睛闪着亲切的光芒,从那经历风雨的脸上可看出奶奶年轻时是个美人。
8.外公五十六岁了,个子不高,脑门上光光的,表情很严肃,记忆中第一次见到外公时,我不禁害怕地躲在妈妈的身后。
9.爷爷脸上的一座座如沟如壑的山脉,在星星的照耀下,笑意正浓。
10.古铜色的皮肤,深陷的眼窝,干瘪的脸颊,裂开的嘴唇,爷爷真的老了。
11.祖父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他拥有北方男人那高大魁梧的身形,线条明晰的轮廓和 那股特有的硬朗之气。
12.爷爷讲着讲着,不由得神采飞扬。他磕打了一下烟锅,仿佛额头上的皱纹里也跳出一 个个“字”来。
13.爷爷那神气呀,活像是半路捡了块宝石,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八字胡一抖一抖的怪得 意的。
14.爷爷是一位年过六旬的白发老人,在他那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 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微笑。
15.奶奶那花白的头发,有点红润的脸色,加上一张微笑的脸,显得十分慈祥、可亲。
16.奶奶的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刻画出岁月的艰辛和沧桑。
17.奶奶的脸上荡着笑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笑得嘴角像淌着蜜,笑得皱纹舒展开 了,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18.哟!奶奶咋弄得这么齐整:一身新颖合身的银灰呢套裙,一头梳得光亮的银发,额头 上的皱纹浅了、少了,眼中燃着幸福的光彩。
19.我的奶奶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她,大个儿,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背有点驼,头戴一 顶黑平绒帽,身穿大襟裆裤,她为人热情厚道,深得村里人的尊重。
20.祖父在儿时的我的心目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高高瘦瘦的个子,眼窝深陷,说话严厉 而没有分寸,还有些吝啬。
好段
1.奶奶十分疼爱我,自从奶奶从乡下搬过来以后,我的午餐便由奶奶负责。我以前有点挑食,很多菜都不喜欢吃,长得瘦骨伶仃的。奶奶做的菜十分好吃,那些我不喜欢吃的菜给她在锅里一炒,就变得十分可口起来,此外,她每天做的菜都不同,她说:“这样营养均衡!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只吃几种食物!”自从奶奶给我做午饭后,我的个儿长高了一截,脸色红润起来,体重也增加了。
2.奶奶戴着老花镜,絮絮叨叨的,用一双苍老的手给我扣好纽扣,整理好衣领,往我书包里塞进一包蛋卷,这还不够,她还再三地问着带齐了课本没有,作业带了没,这才站在家门口,目送我去上学。
3.姥姥年愈八旬,满头银发,每次我和妈妈去看望她,她总是高兴得合不拢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拉着我的手左看右看,乐呵呵地说:“又长高了呢!”离别的时候,姥姥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咛我要好好学习,一边将一些玉佩之类的吉祥物挂在我脖子上,依依不舍地送我们走出很远,挥手告别后,她还站在那里,目送我们离开。
4.奶奶喜欢种果树,不喜欢我种的花。花没开的时候,看起来像草,对此奶奶很无奈,不止一次地说:“你种这些草干什么呀?种棵瓜苗还能长瓜呢!”后来我种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的,将院子装点得五彩缤纷,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奶奶吃惊起来,不由得赞叹:“真好看呀!”后来她再也没有说我种草了,偶尔还给那些花儿锄草。我也“原谅”奶奶说我种草的事情了。是啊,奶奶大半辈子都为生活奔波,为生活愁苦,从来没好好享受过生活,她怎么知道花儿的妙处呢。
5.奶奶的头发白的多,黑的少,满脸皱纹,总是一副慈祥安然的模样。她不识字,却很爱看电视,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她也静静地坐在后面看,她看不懂剧情,也听不懂里面的人物的对话,却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候呵呵笑着,有时候对着屏幕,说上几句跟电视剧八百竿子也打不着的“剧情”,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瞧!奶奶的想象力蛮不错的嘛。
6.奶奶做的豆腐特别好吃。奶奶没事的时候就泡几斤豆子,用家里那笨重的磨磨起来,磨石吱吱嘎嘎地响着,像唱着欢快的歌儿。奶奶煮出来的豆腐也与众不同,满屋子香喷喷的味道,全家人都十分喜欢吃。如今奶奶已经去世好几年了,我觉得全世界的豆腐都没有奶奶做的好吃,我怀念奶奶做的豆腐,更怀念亲爱的奶奶。
7.爸爸妈妈加班的时候,奶奶早早做好了晚饭,菜放在锅里热着,等爸爸妈妈回来吃。她有时会让我先吃,她自己则忙着烧好一大锅热水,让爸爸妈妈回来可以马上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做完这一切,她就坐在冷冷清清的门口,一手托着腮帮等着爸爸妈妈回来。
8.我的奶奶,高高的颧骨,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古铜色的脸上已刻下了岁月留下 的皱纹,一双手布满了老茧,两鬓也都斑白了。奶奶虽然已过了花甲之年,但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
9.爷爷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苍白稀疏的头发整齐地贴在他的两鬓上方。别看爷爷戴着老 花镜,他看你时那眼光可有神采了。爷爷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好像有说不尽的快乐。
10.我的爷爷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白头发白胡须,就像小说里的活神仙。别看爷爷 老,他做起事来呀,连棒小伙都比不上。爷爷平时见人总是乐呵呵的,非常和蔼。
11.爷爷长着一副古铜色的脸孔,一双铜铃般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着一缕山羊胡须。 他{{的个儿,宽宽的肩,别看他已年过古稀,可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雄浑有力。走起路来连小伙子也追不上呢。
12.我的爷爷是位普通农民,身穿粗布裤褂,两鬓斑白,花白的头发上像落了一层细细的 霜雪,脸上的皱纹又粗又密,两只粗大、干枯的手摸在你的脊背上,像两把小锉刀似的。
13.我记得爷爷那松香色的烟斗,每每他讲故事时,那火星一亮一亮的,令我无比快活。我 也记得门前曾有过一片广场,每当搭戏台唱戏时,我总骑在爷爷肩上去看热闹,什么也看不懂,却兴奋得哇哇乱叫,还不时在爷爷剃得光光的头上描几下“鼓点”,而爷爷也习惯于把这看成天大的乐事。我还记得爷爷那温厚的声音,温厚的眼睛,温厚的胸怀,给了我许多爱……
14.祖父只穿了一件白色的短袖衫,背稍稍有点弯,身子显得很单薄。看到是我,他多少 有点惊异——我很少到他家去的,尤其是独自一人。当我说明来意并把海马送给他时,他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只见他用那千枯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手拿起一只海马,小心地摆弄着,好像从没见过似的。最后,把它们包起来放进了方桌的抽屉,说:“谢谢你的心意,真难得你在外地还能想着我……”
15.我的奶奶60多岁,瘦小的个头,满脸皱纹,一双凹陷的眼睛闪着慈爱的目光,瘪瘪的 嘴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头发:长长的发丝看起来既封建又俗气。但奶奶看到年轻人头烫卷发,嘴涂口红,穿紧身衣裤,脚蹬高跟皮鞋,戴着太阳镜的样子,就会一边摇着头,一边生气地唠叨开了: “这是哪家的丫头片子?唉,伤风败俗呀!”
16.奶奶是我的守护神,一位拥有和蔼面容和严厉眼神的天使。自记事起,奶奶高大的背 影就穿梭于狭小的老屋间,沾满油腻的围裙是她恒久不变的装束,一枚伤痕累累的顶针是她永不褪下的戒指。在我单纯的内心有一种奇妙的信念:只要有奶奶,生活就是美好的。
【图书推荐】 爷爷的老房子
内容推荐:
爷爷带小孙子重回他童年住的弄堂。这里有结构别致的老建筑、庭院中开满白色花的夹竹桃树,还有凉风吹送到弄堂口夹带着邻里亲切的交谈声,如一幅幅流动的纸上画卷。祖孙俩坐在老房子的楼梯上,抚摸着上面深深浅浅的木纹,仿佛回到了爷爷小时候的时光里。爷爷讲起了曾经住在这里的一个小裁缝和一只虎斑猫的故事。现实和回忆的双线叙事交错并行,展现了时空流转中老弄堂的动人故事和浓浓的邻里亲情。
作者简介:
张秋生,被誉为“小巴掌童话之父”,是中国几代人童年阅读的提灯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创作儿歌、童话至今,笔耕不辍,他始终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写作在一起,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多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曾获新时期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张天翼童话寓言奖及全国少儿报刊荣誉奖叶圣陶奖、上海韬奋新闻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