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我国封建王朝时期,国家的名字各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大宋、大明、大唐等等,都是以统治者起的国号为名。清朝灭亡后,进入时期,我国的全称叫中华,简称中国,为了跟后面的共和国区分,我们通常称为。
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正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沿用至今,那中国这个称呼仅仅是现在的简称吗?还是说,它其实有什么历史渊源,并不是建立的或者后来我党的领导想出来的?
早期的“中国”记载中国有5000年文明,虽然从商朝开始才有了文字记载,但考古证明,在这之前还有夏朝,夏朝之前还有虞朝。
不过严格来说,那时候都是些较原始的部落,统治者是部落各首领,我们所说的三皇五帝就是那个时期的人物。
在那个时期,我国智慧的祖先们就用上青铜器了,青铜器发展到周朝时,人们开始在上面刻字,以记录一些重要的事件。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就出现在西周时期一个叫“何尊”的青铜器铭文中。
何尊是西周一个姓何的宗室打造的祭祀器物,尊底刻有122个字的铭文,说的是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建立周朝的事情。里面有一句话的原文是:“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用大白话翻译这话就是:本王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好统治万民。
周朝的都城在哪呢?现在的河南洛阳市。洛阳是个古都,曾为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商汤灭了夏桀,占了他的都城,周武王灭了商纣王帝辛,占了他的都城,三个朝代的帝都都没挪过窝,秦朝建立后挪到了西安去,到刘秀建立东汉后又挪回洛阳去了。
汉朝灭亡后,从曹魏到后晋的都城都没动过,可以看出,那时的君主是真把洛阳当成天下的中心了。
后面的朝代虽然迁了都,不过那些皇帝都有一个同样的信念:必须统治中原,才能显示他们骄傲的天子地位。
由此可见,中国在古时候是指天下中心,皇帝才能住的地方。
此外,商朝当时还有一个别称叫大邑商,是商人对国都的美称,因为洛阳在中原,所以商朝又可以称为中商国,这不就跟现在一样简称中国了吗?
古籍中“中国”二字频现根据我国的历史学者统计,先秦时期的古籍中,中国二字出现了178次。当然,那时候的中国不是如今的专用名词,而是形容词,也不指代今天这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面积,中国更没有当过国名使用,更多的还是做“京师”、“诸夏领域”用。
不过,有趣的是,做诸夏领域用的时候,指的是周朝的各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那不还是说的周天子统治下的所有领土,确实有一个整体国家的意思。
周朝最著名的著作之一是《诗经》,在《诗经.民劳》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安抚京师的人,以此安定四方。
战国时期的《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这里的中国泛指中原地区,虽然当时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整个中原在名义上还是周朝的疆土,因此中国仍有一个国家的意思。
秦朝建立后,我国的疆土不断扩大,中国的面积也随之越来越大。不管天子在哪,只要以都城为核心往周围延伸,是王土的地方都是中国。
东汉的班固在形容秦朝疆域时说:“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这相当于是再次给那时的中国领土定了个义。
再后来的各朝代,我国的领土面积均有变动,但很多正史都用的是中国来表达自己朝代的疆域范围。
到了清朝,清廷称自己的国家为大清国,但也自称中国,而且是从康熙时代就开始了。
《尼布楚条约》中用的就是中国和中国人来称呼大清国,这是中俄两国官方首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把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正式称呼。
而且当时的满人挺骄傲能这么称呼自己,这表示他们终于入主了中原,成为这么大片领土的正主。
中国之称在近代稳定下来在清朝的史料中,大清朝把自己称为中国的次数超过了1600次,满人绝对不是史上第一个自称中国的少数民族。实际上,元朝入主中原后也这么称呼自己,没有入主过中原的契丹人建立辽国后也以中国自居,并且这都没问题。
司马迁认为,就算是外族蛮夷,也是炎黄二帝的后人,与汉人同根同源。后面的朝代都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所以在晋朝灭亡后南北朝时期,不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至今都承认他们是我国的历史正统。
所以都是中国,晚清时期的多个国际条约更是把中国和大清混用,等同于一个意思。
清朝时,我国的疆域基本确定下来,北洋政府从清廷手中接过后,改名中华。在中华建立之前,很多爱国人士喊的口号,写的作品都直接用中国指代我们的国家。
这时用中华做国民,一个是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描述;另一个则是历史传承。
中指天下中央,天子居所,华是华胥,伏羲女娲的母亲,炎黄二弟的直系远祖,现在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清末的国际条约中,帝国也用过中华来称呼我们:中华大清国、中华大皇帝。可见在清朝时,中国作为国家专用名词已经被国际认可了。不管是国外传教士还是中外学者办的刊物,都使用中国作为称呼。
于是,中国二字就稳定下来了。中华成立后,中国正式成为我国的国名并国际通用,到共和国成立都没有再改过。当然,传承了好几千年的国家称呼,蕴含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根本不需要改。
中国为何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的由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尴尬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成龙的一首《国家》体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唱出了千万中国人的心声。
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5000年辉煌灿烂的历史。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名字到底从何而来?
关于中国二字的源流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中国一称原指地理方位,也有人说中国一称从近始才被广泛使用。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追本溯源,探究一下中国名称的由来。因为如果你连祖国名字都不知道,那么是不是就有点尴尬呢?
地理方位说《诗经·民劳》:“中国,京师也”。
正如文献所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确切地说是在西周时期。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了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礼器何尊,其底部刻有100多字的铭文,其中就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几字。
铭文的大概意思是以这里作为天下的中心来进行统治和教化百姓,这也是已知最早记录有中国二字的考古资料。
这一时期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它仅仅是一个地理方位词汇,表示天下的中心或统治者的国都所在地。
在此之后,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代发展,中国的含义也愈加丰富起来。
族群说西周后期,伴随着更迭与吞并战争的出现,中华民族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秦国和楚国。它们原本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但因为各自统治区域远离西周都城而被视为蛮夷。
然而随着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出现,秦楚两国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争霸中彼此融合交流,最终也被纳入成为华夏族成员。
这一时期的中国除了代表地理方位之外,又加上了族群名称的含义。
其中以中原地区民族为主要成分的华夏族群被称为中国,而未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其他族群则被称之为蛮夷。
对于这种观点,《左传》中的一段话对此也有所佐证。其中记录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
中国含义逐渐丰富《史书·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首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并完成了国家统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中国一词的含义定性为秦朝统治的全部疆域,而诸如匈奴等周边部落则统称为四夷。
虽然中国的含义还是没有摆脱地理概念,但相对于先秦时期专指国都或统治核心区域,中国的地理范围在秦朝还是扩大了不少。
综上所述,直到此时中国同时具有地理方位与族群概念两个基本含义,在后来的王朝中,这两种含义逐渐融为一体。
秦朝历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取而代之,建立了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汉王朝。此后又历经隋唐盛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
随着国力的强盛和文化发展,汉唐王朝对外邦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外邦也逐渐用中国这一称呼指代中原王朝。
如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和高丽人都称其为中土大唐。这里的中土,既包括之前的地理和民族范围,也开始有了朦胧的国家意识。
那么,中国一词真正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是在什么时候呢,答案是清朝。
1689年,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清康熙帝率军反击,将沙俄侵略者驱逐出境,体现了清政府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
经过谈判,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理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及外兴安岭以南为清政府合法领土的事实。
”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这是中外正式文件中首次以中国一词来指代我国。
此后近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无一例外用中国来指代清政府,中国一词真正开始代表一个国家。
继往开来,历久弥新1912年,一群有志之士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由此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之后,他们有一起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中国一词也首次出现在一个国家的正式名号中。
颇为遗憾的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它仍然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由于国家孱弱,时期中国在国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和社会影响力。不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局面得到改善。
1949年,伟大领袖率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三座大山,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迈上独立自主富强的新道路,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为了彰显人民在新生国家的作用和地位,新被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从此以后,中国一词成为兼具有民族、地域、国家等多重含义的词汇。它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总结”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这是爱国诗人闻一多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他对祖国深沉而厚重的热爱之情。
我们的祖国历经五千年的沉浮变迁,兴衰更替。虽然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是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始终不变。
这种内涵是五千年沧海变迁中显现的民族凝聚力;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
如今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国力强大;我们的民族意气风发、昂扬向上,如今的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东方巨龙。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叫中国!
漫谈国名
话说爱整活的印度,要给自己更名为“巴拉特”了。这波操作惹起大家玩梗的兴奋点说什么:“还不如改成巴菲特最好啦",“巴拉巴拉小莫仙”之类的,令人喷饭。
国名是一个国家最严肃的事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它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己的期许。比如中国,有中央之国的意思。表明在这些周边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落后少数民族包围之环境下,中间有一个文明开化之地。朝鲜意为朝日鲜明之邦,蒙古意为:永不熄灭的火。
国名不但是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希望别的国家能够完整准确的去称呼。比如我们不喜欢日本人称呼我们“支拿”,俄罗斯人不喜欢叫他们为“”等等。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国家的名称有的国家的名字不一定是别人故意叫错的。比如俄罗斯,无论从英语russia或俄语的叫法рссия都没有一个“俄”字音节,由于二传手蒙古人在称呼他们的时候给加了个“俄”的音节,于是“罗斯”变成了俄罗斯。俄国人叫咱们中国也有意思既不与英语一样是生产瓷器的国家的意思,也不用周,秦,汉,唐,明等强盛朝代名称呼我们,而是用契丹(Китай)称呼我们。也许是他们当初了解我们的时候,正是北方强大的契丹民族雄据北方之时。战争之前,中国文人士大夫睥睨四方,对当时作远洋贸易四处殖民的西方人没什么有好心情,直接给译成了西班牙,葡萄牙。将对方看作是牙长点的国家。后来战争之后,虚矫的士大夫们被打怕了,不敢再胡叫乱叫了。就将这一波列强翻译成:英吉利国,法兰西国,德意志国,美利坚国。听上去就有恭维之感。就感觉英国很吉利,法国是在西方开着的地方,德国不但有品德,而且意志坚定。美国,美丽又坚定。
国名具有相当稳定性一般不会改动。虽然中国有夏,商,周,秦汉,唐,宋,明等朝代名称,但它不是国名,只是一个的称呼。中国一词在西周时金文上就有出现比如西周时期的何尊上就有:“宅兹中国”的词条。不过印度准备将国名改为巴拉特,以破除殖民者强加给自己殖民色彩的称呼。这点有些自圆其说,因为印度也是在西方殖民者之前就有了。唐僧玄奘法师西游印度回来之后就将原来的诸多叫法如“身(读娟)毒,贤豆,”等,统一为印度。所以不存在什么西方殖民色彩。
再者,国名,国号,国都,宪法等牵扯国本的大事,如果改来改去,将会引起很大的动荡是自取其祸。相信莫大仙是只是折腾一下子,不会真改。要是真改了,那也是好事,减轻西南方向的压力。
中国最一线城市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每一次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有人常说,什么时候离开故土三天,我不知道,但还是有很多学子离开故土出国留学,几年后回国时,迷失在故土里!这体现了中国的伟大变革。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正在迅速变化。在中国,最早的著名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被称为北上广深。
以前有专门描述一线城市的影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不过,以中国现在的发展,最近已经诞生了十几个第一大城市。这是政府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确定的清单。其中,成都、重庆相继上线,成为国内首批新城市。在这几十个新城市中,重庆颇有名气。
近年来,重庆各方面发展十分迅速。重庆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有很多好听的名字,比如重庆、雾城、重庆山城等。对于重庆,第一人评论的是重庆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重庆这个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重庆是我国的直辖市!
这并不是重庆的原名,而是渝州。曾一度更名为恭州。重庆的最新名字源自宋朝笔下的宋光宗,他首先为王后加冕,然后在两个月内称帝。这是一次双重庆祝,宋光宗原来的恭州省更名为重庆地区。这就是重庆这个名字的由来。重庆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省,是因为重庆幅员辽阔,经常被误认为是一个省,这是非常恼人的。
重庆市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与整个浙江省不同。而且,重庆人口众多,有3000万。它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随着重庆的景点和美食在网络上走红,重庆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很多人旅游的首选。重庆的火锅等美食让人欲罢不能。重庆的夜晚,美得就像直接从动漫里走出来的一样。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现已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科技、金融中心。这里山清水秀,民族文化多元,世界文化遗产多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是重要的交通要地,周边有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