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主父偃生平简介及死因)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会被满门抄斩?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首功之臣,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术,后来又钻研诸子百家之言,算得上是一位饱学之士。不过,主父偃虽然很博学,但人品却很差,既然无法在齐国存身,便在燕、赵、中山等王国游历,希望能得到诸侯王们的赏识,都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主父偃最困窘的时候,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可谓落魄至极。

主父偃年轻时生活非常落魄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只身进入长安去拜访大将军卫青,想通过他来求得入仕的门路。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能,便多次在汉武帝面前举荐他,但均被皇帝无视。主父偃在京师停留多时,所带的钱财渐渐花光,情急之下便上书阙下,直接向皇帝陈明志向。要说主父偃也真是够幸运,他早晨向皇帝上书陈述九条建议,中午便被皇帝采纳八条,晚上则被蒙恩召见,由此踏进仕途。

在被采纳的八条建议中,最令汉武帝感兴趣的,莫过于意在削弱诸侯势力的“推恩令”。“七国之乱”后,汉朝虽然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诸侯王,但他们的实力依然很大。比如,汉武帝的叔父-梁王刘武,每次出行时的威仪可与天子相媲美,并且在国中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甚至多于京师,每每令汉武帝寝食难安。

汉朝初年形势图

有鉴于此,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们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如此一来,每一代诸侯王在位期间,都将面临着辖区缩减的问题,如此延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几代人的时间,诸侯王们便再不具备对抗朝廷的势力。这条计策的妙处在于,朝廷几乎不用付任何代价,便可以取得削弱诸侯王的目的,实在是一举两得。

汉武帝对“推恩令”的内容非常认可,随即以法律的形式颁行全国,而主父偃也因献策有功获得赏识,被皇帝任命为郎中。此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主父偃又相继晋升为谒者、中郎、中大夫。数年后,主父偃又因帮助卫子夫谋得皇后之位、揭发燕王刘定国丑行等活动中立下大功,更是深得汉武帝、卫皇后的器重。

主父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一旦发迹后,便对当年排挤、羞辱过他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而朝臣们或是为了防止他进行诬陷,或是为了巴结他以求得升迁,便纷纷用重金贿赂他,由此使得主父偃暴富。某位朋友见主父偃行事过于嚣张,便好心劝告他做事不要走极端,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

主父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对于朋友的劝谏,主父偃根本不以为然,并大言炎炎的说道:“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做人如此不留余地,最终只能给他招致杀身之祸,而导致他走向自我毁灭的事件,就发生在齐国。

原来,主父偃发迹后曾派人去游说齐国的纪太后,希望能把女儿送入王宫做妃嫔,结果不但遭到纪太后拒绝,而且还被羞辱一番。主父偃愤恨至极,便上书给汉武帝,声称齐国富强,但齐王的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必须派信得过的大臣前去监管,才能保障不会出乱子。随即,主父偃又自请出任齐相,并得到汉武帝的同意。

汉武帝

主父偃一到任,便四处搜罗齐王刘次昌的罪状,最终得知他跟胞姐私通,有很多污秽不堪的丑行。主父偃得知这些事实后,便上书奏报给朝廷,并请求汉武帝对刘次昌进行严惩。然而没等汉武帝颁布惩罚的决定,惊惧交加的刘次昌便饮鸩自杀,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死后齐国便被废除,时在元朔二年(前127)。

刘次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赵王刘彭祖(汉武帝的异母兄)因为先前曾侮辱过主父偃,并且在封国内多有不法之行,所以内心同样感到恐惧。为防止主父偃对自己“开刀”,刘彭祖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金的事情,并请求汉武帝严惩。汉武帝得到奏报后大怒,立刻下令逮捕主父偃。

主父偃最终被灭族

不过,汉武帝鉴于主父偃功劳甚大,并不想将他处死。但此时,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却劝谏皇帝,声称若主父偃逼死亲王,如果不将他处死,将难以平息诸侯们心中的怒火。汉武帝思虑再三,最终同意了公孙弘的建议,下令将主父偃灭族。据史书记载,主父偃得势时,趋炎附势者数以千计,但等到他被灭族后,这些人却全都咒骂他,世态炎凉,何至于斯!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主父偃:足智多谋,献上推恩令的西汉名臣,为何最后被汉武帝灭族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大臣,为武帝献上“推恩令”之策,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但最后因为嚣张跋扈,得罪太多王公大臣,被汉武帝处死。那么主父偃是如何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又是如何被杀的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早年游学

主父偃

主父偃早年学习纵横术以提升口才,后来又游历各地,学习儒家及诸子百家学说。但齐地的儒生都看不起主父偃,而且排挤他,迫使他离开齐地。主父偃在齐地生活穷困,不得已前往燕赵之地游历,游说各地诸侯王,但也没有人赏识他,依旧过得十分穷困。

二,进谏武帝

汉武帝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前往长安游历,游说卫将军。卫将军觉得他很有才能,于是屡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但武帝仍然不予重视。因此主父偃在长安过得穷困,又遭人轻视排挤,不得已向汉武帝上书。

大汉与匈奴

主父偃进谏说:臣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厌恶严词直谏以增加见识,忠心的臣子也不怕责罚而敢于直谏。现在臣不怕死罪而向陛下进谏,希望陛下能够听从。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匈奴之地不能耕种,百姓也不容易臣服。秦始皇不听李斯之言,执意讨伐匈奴,结果所得之地为盐碱地,耗费中原大量物资,使得百姓疲敝,秦朝灭亡。高皇帝不听御史成之言,执意北伐,结果有白登之围。希望陛下停止讨伐匈奴,避免百姓受不了发动民变,重蹈秦朝的覆辙。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上书,认为他很有才能,于是任他为中郎。此后他又多次向武帝进谏,更受武帝重视,升任中大夫。

三,推恩令

汉初诸王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进谏说:“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过百里,其强弱的态势都是容易控制的。现在诸侯的土地多达数十城,土地超过千里,平时就骄奢淫逸,胡作非为。危机的时候就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朝廷。现在用法令削弱他们的封地,诸侯就会联合起来造反,朝廷就会重蹈晁错的覆辙。现在诸侯的儿子众多,但只有嫡长子能够继承封国,其余的儿子没有尺寸之地可以继承,这违背仁孝之道。不如命令诸侯的儿子将封国平分继承,这样既显示陛下仁慈,又削弱诸侯实力。”汉武帝听了十分高兴,于是立即实施推恩令。

推恩令实施情况

主父偃又对汉武帝说:“茂陵刚刚建立,可以把天下的富豪及游侠都迁到那里,这样既可以充实京师,又能避免他们胡作非为。这就是不用诛杀而祸患都自己消失。”汉武帝听了觉得有理,便采纳他的建议。

主父偃向汉武帝进谏说:“朔方一带土地肥沃,背靠黄河,蒙恬曾在那里筑城抵御匈奴。若是重建朔方,可以依靠黄河运输的便利,扩大汉朝的疆土,逐渐消灭匈奴。”汉武帝于是询问众臣的意见,丞相公孙弘对此极为反对,力劝武帝不可。但在主父偃的极力主张下,汉武帝最终同意修建朔方。

四,身死族灭

卫子夫

汉武帝想要立卫子夫为皇后,担心众臣不服,便向主父偃询问对策。后来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武帝得以立卫子夫为皇后。燕王刘定国为人无耻,竟然与庶母及弟妻等人有染,主父偃得知此事,立即向武帝告发,最后刘定国畏罪自杀。朝廷众臣因此畏惧主父偃,向他奉送千金以求自保。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专横跋扈了。”主父偃回答:“我游学四十多年,受尽白眼。我现在受够穷困,已经到了晚年,即使死也不怕,所以倒行逆施。”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告发齐王刘次昌胡作非为,骄奢淫逸。武帝便派主父偃为齐相,监督齐王刘次昌。主父偃一到齐国,就召集兄弟朋友,赠送大量钱财,然后说:“我贫苦的时候,兄弟不供给我衣食,朋友不让我进门。现在我担任齐相,你们之中有人跑到千里之外迎接我。现在我与你们决交,以后不要再到我家里来。”

公孙弘

主父偃用齐王刘次昌与其姐姐私通的事来震慑刘次昌,结果刘次昌吓得畏罪自杀。赵王刘彭祖与主父偃有仇,担心他以后来赵国,让自己跟燕王一样畏罪自杀,便向汉武帝告发说:主父偃收受诸侯子弟贿赂,所以献上推恩令。汉武帝听闻此事,又以为刘次昌畏罪自杀也是主父偃干的,便命有司调查。武帝查知主父偃受贿为真,逼死齐王为假,便想放了他。公孙弘则力劝武帝处死主父偃,安抚诸侯,最后武帝听从,将主父偃家族灭族。

总的来说主父偃是汉朝名臣,推出“推恩令”使得诸侯实力大为削弱,加强了汉朝的中央集权。但他为人跋扈,得罪众多王公大臣,遭到他们的攻击。汉武帝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处死主父偃。

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成就霸业的主父偃,为何落得灭九族的下场

公元前126年,主父偃去世。主父偃是被汉武帝下令处死的,而且是灭族的下场,这和后来的诛杀九族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他提出的推恩令更是帮助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后期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成就西汉的功臣,为何会落得灭族的下场?我们今天来看一下大致状况。

先看一下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这可以说是主父偃最大的功劳。西汉建立之初,错误地吸取了秦朝灭亡的经验,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西汉最初的诸侯王多数是异姓王,不过这些异姓王后来被刘邦铲除得差不多了。不过诸侯虽然不在了,但诸侯国还在,只不过诸侯都变成了刘邦自家人。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基本上拥有绝对的大权,掌控着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事务。诸侯国的存在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诸侯国本身对中央就是很大的威胁。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就是诸侯国威胁中央的最好证明。

汉武帝继位后,虽然很多诸侯国在七国之乱后实力开始下降,但诸侯国的总体实力还是很强的。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这个政策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谓的推恩令,是说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的地位相对较低,有中央的行政机构郡统辖,说白了和当时的县差不多。诸侯王如果不止一个儿子,一旦去世,其诸侯国会越分越小,直至被中央全部掌控。很多人觉得,如果只生一个儿子不就行了吗,这样诸侯国就不会被。事实上推恩令根本不是这么简单,这个政策是个阳谋,而且是个无解的阳谋。

诸侯王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话,理论上讲其诸侯国确实不会被。不过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孩子的夭折率非常高,如果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又去世的话,那后果就只有两种了。第一种诸侯的领土会被分给其兄弟侄子,仍旧避免不了被分割的命运。第二种是直接撤销诸侯国地位,变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即使这个儿子不去世,谁又能保证他之后又能一直做到单传,这点几乎不可能。即便诸侯王世代单传,仍避免不了被灭亡的结果。因为中央一旦找到诸侯王有任何错误,都可以削减你的土地,甚至取消封国。

总得过来说,推恩令把诸侯国所有的后路都给堵死了。推恩令执行之后,诸侯国越分越多,但实力却越来越弱,而且还有很多诸侯国被中央撤销。可以说汉武帝通过主父偃的推恩令彻底完成了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大大加强。这对封建社会来说非常重要,中央可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尤其是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以及战争上非常有利。而这一切的功劳可以说都是主父偃的。

按理说主父偃的功劳这么大,应当受到重用,荣华富贵一生也是理所应当的。最初的时候,主父偃确实受到汉武帝重用,他的职位从郎中、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这在当时非常少见。不仅如此,汉武帝设立内朝时,主父偃更是内朝的主要顾问,对汉武帝的很多决策都有重大影响。当时的主父偃真的是风光无限,很多官员都在巴结他。不过随话说物极必反,主父偃前期有多风光,后期就会有多惨。

在推恩令实行之后,很多诸侯国被不断瓜分,有的诸侯国被取消,剩下的诸侯国觉得岌岌可危。不过由于此时西汉中央的实力远强于诸侯国,诸侯已经没有能力反对中央,不过人家毕竟是一方诸侯,不可能任由汉武帝宰割。既然反对不了中央,那就反对主父偃。毕竟推恩令这个政策是主父偃提出来的,如果没有主父偃,诸侯的下场或许不会这么惨。就这样,诸侯国开始找主父偃的麻烦。而且,这些诸侯很容易就找到了主父偃的各种劣迹。

主父偃这个人虽然有才能,但个人品行并不是很好。因此早年他在北方的齐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等游学的时候,一直深受当地官员排挤,大家都不喜欢他。即使在中央为官,很多官员也都不喜欢他。而且主父偃受到汉武帝重用之后,很多官员向他行贿,他可以说是来者不拒,而且是非常高调的收礼。这更给很多人留下了把柄。当然,直接导致主父偃被杀的理由是齐国的灭亡。

汉武帝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丞相的时候,主父偃在开始调查齐国大致状况。不过当时的齐国国王和其姐姐,齐王害怕这件事被主父偃发现封国被废,所以恐惧下自杀身亡。由于齐王没有儿子,所以他去世后,中央废除了齐国,齐国归中央管理。不过这让齐国上下开始痛恨主父偃。此时再加上剩下的诸侯国也纷纷说主父偃的坏话,把主父偃贪污受贿的证据呈给中央。最后汉武帝也不得不处死了主父偃。从法律上讲,主父偃贪污受贿,被处死也正常。不过这件事根本就没这么简单。

主父偃的死和汉景帝时期的晁错之死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政治的牺牲品。推恩令是在主父偃的主导下进行的,而且燕国、齐国两个大诸侯国也都是在主父偃的主导下被废的,所以诸侯国对主父偃怨恨非常深。至于贪污受贿,虽然违法,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汉武帝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处死主父偃。因为处死主父偃对汉武帝来说好处非常多。诸侯国反对主父偃,现在主父偃死了,诸侯国就没有反对中央的理由。因此,推恩令就要继续执行下去,诸侯国还是该分得分,该废的废。这更有利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处死晁错也是这个原因。虽然汉景帝知道晁错没错,但如果不杀晁错就给诸侯国留下了造反的把柄。一旦晁错被杀,诸侯国就没造反的理由了,之后就会名不正言不顺。汉武帝杀主父偃亦是如此。

这样看来,不管主父偃有多大的功劳,在当时的制度下都是任何皇帝摆布。只要杀了主父偃对皇帝有利,皇帝绝对会杀。这个主父偃的个人功劳没任何关系。

参考资料:《汉书》

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帮汉武帝削除了藩王,为何最后却被灭族?

公元前134年,就在汉武帝忙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长安城内,来了一个山东大汉。

这个人,名叫主父偃。

因为当时汉武帝正在忙着接见各地的读书人,准备建立一套高效的选拔制度,并且确定新的国家思想。所以接下来,当主父偃上书之后,汉武帝也按照惯例,接见了主父偃和另外两位文人。

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这次接见,将会彻底改变汉朝的历史。

对于这次见面,史书上并没有多少记载。我们只知道,在这次见面之后,汉武帝只说了一句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你们这帮人之前上哪儿去了?为啥现在才来呢’?

就因为汉武帝的这句话,后来还有了一个成语,叫做相见恨晚!

那么,主父偃的到来,为啥会让汉武帝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呢?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的提出者,主父偃最后为何会全家惨死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扒一下主父偃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汉武帝说相见恨晚,并不是啥好事。准确来说,汉武帝其实一直在等一个人,一个像主父偃这样的人,能够替他背锅的人。

据史书记载,主父偃出身贫寒,家里也没啥背景。不过从姓氏来看,主父偃其实很有可能是当年那位赵武灵王的子孙!

这事在正史上虽然没啥记载,但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当年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赵主父,也就是赵国的太上皇。后来,虽然赵国父子之间内讧,赵武灵王也被活活饿死。但是主父这个词,就就此留了下来。再后来,赵武灵王的一脉子孙,便以主父作为自己的‘氏’。

这就是主父这个姓氏的来历。

从战国中期到汉武帝时代,这期间历史还真不算长。而主父这个姓氏,也不是啥大姓,没啥背景。所以除了赵武灵王子孙这一脉之外,其他人改姓主父的可能并不大。这样算下来,主父偃自然大概率就是赵武灵王的后代了。

当然,到了汉武帝时代,这点祖上的身份,肯定啥也不是了。而且,如果真要论起来,估计当时很多汉朝老百姓,祖上都曾经阔过,都是某一个国家的王族后裔。这种身份,其实也没啥意义,所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才没多写这么一笔。

虽然可能是王族后裔,但是到了主父偃这一代,他们家早就不剩啥了。想要靠血缘关系做官,这就不太可能了。所以,主父偃从少年时始,就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有所成就。

但问题是,因为他们家这时候没啥背景,主父偃在学习这条路上,也没有啥领路人,只能自己乱学一通。主父偃小时候,正好赶上文景之治。那时候连察举制都还没出现,所以也没有大家公认的教科书。更不可能像隋唐之后,大家只学四书五经就可以。

于是,主父偃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就显得很奇葩。他先是去追随纵横家,学习纵横家的学问。然后主父偃发现,学这玩意儿在战国时期很管用,但是在汉朝真的没啥用,因为汉朝官方根本就不认这个。

所以再之后,主父偃就又先后学了儒家的《春秋》,道家的《易经》,以及其他各种诸子百家的学问。

就这样,学了一大圈之后,主父偃也算是成了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但结果,这时候主父偃却发现:就算自己学的再多,自己依然没有出头的机会!

因为当时汉朝选官,看的不是你读书多不多,而是主要你家祖上是谁。在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之前,汉朝主要有四条选官渠道。一是王侯将相的后代,可以直接接班。而这种王侯将相后代,也占据了当时汉朝绝大多数的权力位置。

第二种,就是你特别有才,被地方政府举荐。这种能被推荐的,都是几十岁的老人,和主父偃不沾边。第三种是出身地方小吏,但是政绩不错,可以得到政府推荐,和主父偃也不沾边。

而第四种,则是你家里有钱,可以捐一笔钱给国家,然后国家给你一个官,让你有资格去皇帝身边当侍卫。

这四种渠道,不管哪一种,都和主父偃没啥关系。

所以,这样一来,主父偃之前的努力,真的就等于是没啥用了。而且,之前游学过程当中,主父偃虽然走过了很多地方,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师门。严格来说,他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哪一个学派的人,都不认可他。

此时的主父偃,已经四十多岁了。虽然学富五车,但却没有任何出头的机会。

直到公元前134年。

在这一年之前,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因病去世。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开始独掌大权,然后就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

而在这些改革当中,汉武帝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治国思想。

之前汉朝一直推行黄老之道,这种黄老之道,虽然可以确保国家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同时,这种治国思想,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而如果汉武帝想要打匈奴,想要完成一系列改革,那就必须得先完成中央集权。

所以接下来,汉武帝开始从全国范围内,召集各种学者。汉武帝出题考试,这帮学者进行策论答辩,写一下他们各自的治国理念。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位大儒董仲舒,就逐渐脱颖而出,被汉武帝选中了。在这之后,才有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情。

同样还是在这一年,因为汉武帝让全国学者过来出主意,主父偃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也来到了京城这边。而到了京城之后,主父偃则是玩上了当年纵横家的那一套。

他先是找到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请卫青帮忙引荐自己。但是当时汉武帝正忙着召见各路学者,所以就把这事给忘了,暂时也没召见主父偃。

然后,主父偃又学习其他学者,向汉武帝上书,通过上书的方式,向汉武帝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接下来,等到汉武帝收到这份上书之后,很快就重视了起来。

不得不说,主父偃确实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这篇奏疏,在《史记》当中有明确记载,有兴趣大家仔细读一下。从这篇奏疏当中,我们就已经能看出来:当时主父偃其实已经不仅仅着眼于如何打败匈奴,而是考虑打败匈奴之后,国家该如何治理的问题了。

同时,在主父偃上书的时候,还有另外两个人也一起上了书。一个叫徐乐,一个叫严安。和主父偃一样,他们当时也开始考虑国家的统治问题,而且都非常有见解。

对于这几个人,汉武帝都非常欣赏,因为他们确实很有才华。

而且,最关键的是,像主父偃这样的人,在当时是非常稀缺的。一个好的治国大才,未必能干好一个小官的工作,但却可以从宏观上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说之前汉文帝时代的贾谊,汉景帝时代的晁错,都是这样的大才。

而如今,到了汉武帝这里,汉武帝就觉得,主父偃他们三个人,也是这样的大才。

像这样的大才,除了可以替皇帝出谋划策之外,其实还有一项重要能力,那就是替皇帝背锅。就像当年的晁错一样,可以借这种人的手,去推行一些皇帝不方便推行的政策。等到事情做完之后,再把锅甩给这种人。

所以,在那一天,汉武帝才会迅速召见了主父偃和其他两人,并且说了相见恨晚这句话。除了因为这几个人,确实很有才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替汉武帝背锅。

这一年,是公元前134年。距离主父偃被族灭,仅仅只有八年时间而已。

接下来,主父偃仿佛摸透了汉武帝的心一样,每次上书,都能让汉武帝眼前一亮,然后汉武帝就会再次提拔他。就这样,在短短一年之内,主父偃被提拔了四次,一跃成为了汉朝中央的重要官员。

而接下来,尝到甜头的主父偃,开始全力琢磨汉武帝的心思。凡是汉武帝想做,但是以皇帝身份又不方便做的事情,主父偃都会主动提出来,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建议实施。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剧情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主父偃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推恩令。所谓的推恩令,就是指以后各大诸侯国,老国王去世之后,国王的所有儿子,都可以分到一部分地盘。而不用再像以往那样,只有老国王的嫡长子,才能继承封地。

就这样,主父偃用一条阳谋,把削藩这件事,彻底从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转化成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而推恩令,也成了所谓的千古第一阳谋。这条计策,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实堪称无解!

能想出这种办法的主父偃,确实是一个超级牛人。

当然,推恩令这事,也不是主父偃凭空想出来的。在他之前,汉朝其实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手段。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了“众建其国而少其地”的思路。而主父偃的推恩令,则是在贾谊的思路上,更进了一步。

执行推恩令之后,西汉诸侯国的问题,基本上被彻底解决了。但同时,那些被分地盘的老刘家的诸侯王,也就彻底恨上了主父偃。而接下来的几年里,主父偃则又是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先后做了好几件得罪人的大事。

就在推恩令执行几年之后,随着卫家逐渐崛起,以往的两大外戚世家,王家和窦家,都开始衰落了。而这时候的汉武帝,便想要废了自己的皇后陈阿娇,然后改立卫子夫做皇后。

但是废后这种事情,显然很得罪人。陈阿娇虽然无法生育,算是一个重大缺陷。但除此之外,其实也没做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最多就是扎两个小人,想要重新赢回汉武帝的宠爱而已。

所以,对于汉武帝想要废后这个念头,很多朝堂大臣,其实都不太支持。

但这个时候,主父偃却再次站了出来,主动提出应该废后。有了主父偃的提议,接下来汉武帝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废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

这位汉武帝的初恋,既是皇后,又是当年那位窦太后的外孙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代表了窦家这股力量。所以在这之后,主父偃把已经衰落的窦家,以及其他站在陈阿娇身后的政治力量,也给彻底得罪了。

废了陈阿娇之后,又过了两年,诸侯王当中唯一实力比较强的燕王,又出事了。这位燕王本人私生活太混乱,而且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人家的私事,之前大家一直也没把这事捅出来。

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控制了全国,打算彻底解决诸侯王的问题。所以这位燕王,也被盯上了。再之后,燕王就被麾下的人举报,然后主父偃就在朝堂上揭发了这件事。

最终,这件事以燕王自杀,所有封地全部被收回而结束。

经过这件事之后,汉武帝彻底解决了燕国,自然是又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但是主父偃这边,那就彻底把燕王这边的大臣,全给得罪死了。

再之后,就在燕王自杀的同一年,卫青在北方草原上大获全胜。此后,主父偃便提出,要在河套地区,建造一座巨大的朔方城,以此来作为抵御匈奴的堡垒。

客观来说,建造这座朔方城,确实好处极大。自此之后,汉朝就彻底控制了河套地区。但问题是,想要建造这么大一座新城,需要花费海量的人力物力。

显然,这又是一个得罪人的主意。虽然对国家很有好处,但那些利益受损的人,可就因此恨上了主父偃。

搞定了朔方城之后,接下来,主父偃又马不停蹄的开始搞齐王。套路基本上都和之前燕王差不多,大概就是说齐王私生活不太好,然后汉武帝就派他去做了齐国的相国,全权负责查这件事。

而主父偃去了齐国之后,很快,那位齐王也自杀了。而齐王自杀之后,齐国自然也被汉武帝趁势收了回来。

就这样,主父偃一年之内,搞掉了两位诸侯王。

因为先后参与了这几件事,主父偃就逐渐成了汉武帝的一把刀,而且越来越锋利。而主父偃在朝堂上的权势,自然也就越发炙手可热。所以接下来,大臣们开始纷纷给主父偃送礼,开始巴结主父偃。

对此,主父偃来者不拒。

而对于主父偃的这种行为,曾经有人劝他,让他尽量收敛一些,以免未来被打压。但是主父偃却说:自己之前一直很不得志,如今上来了,自然要嚣张一些。大丈夫如果不能享受钟鸣鼎食的待遇,那就直接被鼎煮了好了。

除此之外,当时主父偃还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吾日暮途远,故倒性暴施之。显然,主父偃自己其实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危害。而且他更知道,自己这么做,未来用不了多久,一定会被清算,还不如趁着当下,好好享受一下。

搞掉齐王和燕王,建议修造朔方城,这些事情,同时发生在公元前127年。连续做了这几件事之后,主父偃固然威势大涨。但同时,他本人也彻底犯了众怒,已经离死不远了。

所以,就在主父偃前往齐国上任之后,以赵王为首的一些老刘家宗室成员,纷纷上书汉武帝,举报主父偃贪污。原本这事其实也不算大,汉武帝可能早就知道这件事。但如今,汉武帝需要用这件事,来平息诸侯王们的怒火。

于是,就在那位齐王自杀,齐国被收回之后不久。汉武帝马上下令,将主父偃抓起来审讯。然后,大家又给主父偃扣了一顶帽子,说主父偃逼迫两位诸侯王自尽。

最后,主父偃就戴着贪污和逼诸侯王自尽的帽子,被汉武帝处死。而且,就连主父偃的全家,也都被汉武帝给处死了。

这就是主父偃的结局。

历史上真实的主父偃,其实就是汉武帝的一把刀,替汉武帝解决了很多不方便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推恩令,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可以完美解决诸侯王的问题。

所以,对于汉朝整体来说,主父偃确实是有功的。

但同时,为了做事,主父偃确实得罪了太多人,所以最后注定会死。这个结局,就像之前的晁错一样。

不过,在这个故事当中,最惨的其实并不是主父偃,也不是那些诸侯王。主父偃本人好歹享受了好几年的荣华富贵,至于那些老刘家的亲戚,只要自己不作孽,最后结局也都不差。只是封地被拿走了而已。

最倒霉的,其实是主父偃他们家的亲戚。

主父偃得势的时候,他们家亲戚基本上没得到任何好处。直到主父偃去齐国做官,他才主动给自己家人很多钱。然后,没过几天,他们所有人就都跟着主父偃一起被杀了。

所以,后世很多人猜测,主父偃这么做,说不定就是想报复自己家人。可能就是因为当年主父偃求学落魄的时候,他们家人完全不管。所以后来,主父偃才用这种办法,报复了他们全家人。

汉武大帝里面的这个小人物,为何后世却会被神化呢?

李白有句诗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写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小人物,这句诗的意思是,大家都不认识这个叫东方朔的,其实他是隐居在此的被贬谪的神仙。而纵观历史,东方朔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何后世却被神化?成为神仙呢?

东方朔却有其人,是山东德州人,在汉武帝登基后征召贤才来辅助自己管理国家。汉武帝鼓励有才的人自荐,而别的人自荐那都是评论时事,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而这位东方朔却满篇夸张的自夸,而且非常夸张,为此得了个狂人的声誉。汉武帝觉得好玩,就让其“待诏宫门”,做了当时的“看门的”,没有官职没有品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小的小人物。跟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周亚夫等没办法比。

连当时司马迁写史记,也将其列为《滑稽列传》里面,将其描述为一个供皇帝开心,说话不经过大脑的滑稽人士,按照现在的意思就是个说笑话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后世却被神话,在西汉刘向写的《神仙列传》中,竟然将东方朔列入其中。而且后世道家小说,民间不断演化,延伸,东方朔被描述为天上的神仙,因为偷了蟠桃而被贬谪下凡,隐藏在汉武帝身边,颇有点孙悟空,猪八戒的感觉。

而且后世演绎愈演愈烈,东方朔不但是神仙,而且其下凡还帮助了汉武帝登基,帮助汉武帝平定天下,带领大汉王朝走向强大,成了更加接地气,更加救天下的神仙了。而且现在山东德州东方朔家乡,还有东方朔的雕像,以示纪念。后世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小小东方朔反倒成了神仙,被神话,而汉武帝时期那么多名臣武将却没有!其实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太神了。

在史记中记载了很真实的例子,汉武帝喜欢玩猜谜游戏,其将钱币,壁虎等物品放入碗下,让大臣猜,结果谁也没猜出来。但是唯独东方朔个个都中,全猜对了,连汉武帝都说:你东方朔神了。而这些后世人无法解释,而且此时鬼神之说兴起,因此太神奇的东方朔就逐步被神话了。

第二,太狂了。

东方朔以狂士著称,为人狂到了极点,跟当时价值观和文人雅士完全不同。其作风非常的古怪,而且汉武帝当时信奉道家,而道家的神仙多狂士。后世道家小说将东方朔这个第一狂士神话,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太牛了。

我们知道伴君如伴虎,而汉武帝这个皇帝更不好相伴,因此,汉武帝身边信任的人,不知道前后被杀了多少了,而且都是灭族,非常凄惨,如主父偃等等。但是东方朔相伴汉武帝几十年,不光没事,而且连训斥都没有,这也很让人费解。因此,后人说是因为东方朔是神仙,所以才如此。而到了隋唐时代,神仙传说更加盛行,添油加醋下,连李白都说东方朔是神仙了!

探究历史真相,发现背后故事!对待历史,必须较真!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真相背后】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1/1697182169325905.html
上一篇:风水有关系(风水有关系2023)
下一篇:梦见蟒蛇缠身(梦见蟒蛇缠身是什么预兆女人)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