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机也可以当卷尺用,打开隐藏功能,快速测量高度和长度
标题:你的手机也可以当卷尺用,打开隐藏功能,快速测量高度和长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还可以变身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多种工具。今天,我们将揭示一个鲜为人知的功能——利用手机来测量高度和长度。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现实中,你的手机确实有这个潜力。本文将向你介绍如何利用这一隐藏功能,让你的手机变成一把便捷的卷尺。
## 1. 你的手机是一个多功能仪器
在过去,手机主要用于打电话和发送短信。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手机已经变成了一个多功能仪器,可以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拍照、录像、导航、浏览网页、听音乐等等。但是,有一项功能很少被人们所了解,那就是手机的测量功能。
## 2. 利用手机的传感器
现代智能手机通常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等等。这些传感器可以感知手机的位置、方向和运动。这些传感器的精确性和灵敏度使得手机能够进行一系列测量工作,其中包括高度和长度的测量。
## 3. 利用手机应用程序
要利用手机来测量高度和长度,你需要下载一些专门的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使用手机的传感器数据来进行测量,并提供精确的结果。一些常见的应用程序包括“测量”、“AR测量”和“智能卷尺”等等。这些应用程序通常免费提供,可以轻松在应用商店中找到。
## 4. 如何使用手机测量高度和长度
使用手机来测量高度和长度非常简单,只需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 步骤1:下载并安装测量应用程序
首先,前往你手机的应用商店,搜索并下载一个测量应用程序。安装完成后,打开应用程序。
### 步骤2:启动测量模式
在应用程序中,通常会有一个“启动测量”或类似的选项。点击该选项,然后将手机对准你想要测量的对象。
### 步骤3:校准手机
在测量之前,应用程序通常需要你校准手机。这个过程可能包括将手机放置在一个已知长度的对象上,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 步骤4:进行测量
一旦校准完成,你可以开始进行测量了。只需按照应用程序的指示,移动手机以测量对象的高度或长度。应用程序通常会在屏幕上显示测量结果。
### 步骤5:保存测量结果
一旦完成测量,你通常可以选择将测量结果保存下来,以便稍后查看或分享。
## 5. 适用场景
手机测量功能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派上用场。以下是一些可能用到的场景:
### 房屋装修
如果你正在进行房屋装修或者购买家具,你可以使用手机测量功能来确保家具适合你的房间,并且不会碰撞到墙壁或其他物体。
### 学术研究
对于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手机测量功能可以用于实验和研究中。你可以使用手机来测量各种物体的尺寸,而无需购买昂贵的测量设备。
### 建筑施工
在建筑施工中,需要频繁进行尺寸测量。手机测量功能可以用来检查建筑材料的尺寸,确保它们符合设计要求。
### 个人健康
一些健康应用程序还利用手机的测量功能来追踪个人的身体指标,如身高和体重。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制定健身计划和监测健康状况。
## 6. 注意事项
尽管手机测量功能非常方便,但在使用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 校准的准确性:确保在进行测量之前正确地校准手机。不正确的校准可能导致不准确的测量结果。
- 光线条件:手机的测量功能通常依赖于摄像头和传感器来捕捉对象的图像和数据。因此,光线条件对测量的准确性很重要。
- 物体的形状:手机测量功能通常适用于规则形状的物体。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可能需要多次测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 7. 结论
在现代生活中,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任务。利用手机的测量功能,我们可以轻松地测量高度和长度,而无需额外的测量工具。这一隐藏功能的发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同时也展示了手机的多功能
性。如果你还没有尝试过手机测量功能,不妨下载一个测量应用程序,开始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吧!
电子直尺手机版(附教程)
电子直尺手机版是一款实用的手机测量工具,它能够非常方便的代替你的测量工具,能够自由切换各种测量单位,适用于各种场合,并且操作简单,轻松就可以知道蔬菜、水果等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另外电子直尺app还为用户提供了点测量、线测量、等四种测量方式,例如点测量,该功能将以设备的一边为基准线,滑动另一边测量,功能强大,用户需要哪种就可以使用。
软件功能1、【水平仪】将手机摆放在测试物体上,即可知道是否水平的小工 具。
2、【量角器】获取物体角度的小工具,通过相机拍摄测量。
3、【挂画校准】快速查看家中挂件是否齐整的小工具。
4、【测量距离】输入物体高度,精准计算水平距离。
软件安装
在多多软件,搜 电子直尺,下载安装即可
使用教程
1、模式一
以设备的一边为基准线,滑动另一边测量。
2、模式二
滑动两边对齐物体测量。
3、模式三
滑动两临边对其物体测量。
4、模式四
滑动四边对齐物体测量。
软件亮点
1、能精确地确定在照片上或屏幕上的一个小的物体的测量中的任何对象的大小,保证数据没有偏差;
2、生活常用计算,屏幕尺寸计算、体质系数计算、血压查询、三围查询、电视合适观影距离计算、根据鞋长计算身高;
3、拍照测量,操作简单易学,20秒就可以知道物体长度。只要你能接触到的实物,它都可以测量。小到手指的长度,大到成年人的高度。蔬菜、水果、衣物、车辆、宠物等。
大时间的钟表 | 读+
文/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一个现代人毫不费力地知道时、分、秒的含义,并以之度量时间,这是技术的胜利、钟表的胜利,而不代表对时间的真正了解。
对现代人来说,时分秒的地位超过年月日。他可以不知道几月几日,但不能不知道星期几,以便安排要去工作还是在家休息,不能不知道现在是几点几分,这决定了此时他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在工作之中,或者该不该去吃点什么。
把年月日理顺的是历法,而把时分秒理顺的是钟表。时分秒细化了年月日的时间计数,并将时间“掌控”在人自己的手上,因为年月日都是自然的显象,而时分秒必须是用机械来划分。
在有了时、分、秒以后,人类才逐渐发展出了划分、测量和“捕获”短时间的方法。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在“自然时间”下生活,度日度月度年,却无法设想时间的真正长度。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这与其说是了解时间的绵长,不如说是一种存而不论的简单描述。我们发现,古人只要真的去设想时间的长度,总是容易把时间想得很短。“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虽然这个神话没有说盘古距今有多少年,但其所用的时间尺度不过为“万八千岁”看,仍然是相当短促的。“天庭一日,地上一年”“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类的说法,并非对时间的认知,而是对生活情态的形容。
印度信仰中,最短的时间循环周期也有432万年,而1000个这样的周期,才相当于创造神梵天生命中的一天,而梵天要活上100年,也就是相当于人类的3万亿年,目前我们处在梵天51年的第一个梵天日。按此,梵天已经活过的时间,是目前科学认识中宇宙年龄的80多倍,印度文明确实拥有无边恢宏的数字想象。
信仰的时间认识,建立在圣经创世纪之上,由此也一直深陷纠结。1215年,教皇英诺森特三世召开数百名主教、教长参加的会议,决定进行第五次十字东征的同时,还决定了“上帝一次性创造了一切”,而不是先创造出空间和时间,再将万物创造出来并装进时间里去。但创造于哪一年、冬天还是春天、星期几?
1650年,爱尔兰的一位大主教厄谢尔按照创世纪推算,上帝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星期六)的晚上创造了世界。这便是17世纪时教体系定义的“时间史”,宇宙只有5000多年。这样的长度,当然容不下演化思想。此时,机械钟在欧洲的城市竖起已有近3个世纪了。
大时间的获得,需要科学思想的注入。在厄谢尔计算创世时间124年后,法国自然史学家布丰提出地球是被彗星从太阳上擦落于此,冷却时间约要7万5千年,他用铁做了模拟实验。过了14年,苏格兰一个地主赫顿出版了《地球理论》,他在研究岩石后提出被称为“均变论”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地球需要漫长的时间沉积、抬升、侵蚀,即经过“深度时间”才能变成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任何认为生物成为我们看到的样子无需多少时间的人“可以立即合上本书”。事实上,进化所要的时间长度,还没有被科学“发现”出来,正是达尔文的苦恼之一,如果世界没有进化论所需要的时间那么悠久,进化论就失去了成立的可能。
《物种起源》出版后,科学认识不断拉长了地球史。开尔文根据热力学推断地球冷却需时在2千万至4千万年。20世纪30年代,随着放射性元素同位素的发现,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发现为测量岩石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测算,地球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有44亿年,于是生物演化的时间变得宽裕。
放射性衰变可以作为一种钟来使用,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907年提出。一种放射性元素在首个衰变期内,一半的原子衰变,第二个衰变期内,剩下的一半发生衰变,如此类推。铀衰变为铅,并放出氦,数一块石头中的相应原子的数量,就可以知道它的时间。随着同位素的不断发现,碳、钾、铀等元素可以用于测定几百年至几十亿年的不同时长,从文明史到地球史的时间长度都得以覆盖,放射钟建立起了地球的断代史。百度一下放射元素半衰期表,就可发现,每个数量级的大时间长度都有可用的,从百年级至十亿年级,都可找到量尺。
取自极地和高原的冰芯,如同年轮一样,可作为大时间的计时表。冰芯中封冻着气温、温室气体、火山灰、火灾燃烧的有机灰、沙尘、人造化学物质、核反应等编年信息。科学家获取的最长南极冰芯,长达3270米,封存了74万年的大气记录。
对宇宙,则有膨胀作为它的钟表。星系光谱红移提示它们正在远去,反向地,让人们相信宇宙从一次大爆炸开始,微波背景辐射被视为大爆炸的遗迹。从现今宇宙的空间尺度,它的年龄被推算为178亿年。极远端,一些星系正逸向我们的视线之外,它们离去的速度超过了光速,因而永不可见。
红移仍在继续,终究,如果人类还存在,他们所能看到的,将只是自己所在的星系。那时,人从生物学上进化成了何种模样,无法推测,但他们抬头所见,夜空将更加黑暗,微波背景辐射也已消失。他们将确信宇宙从来就是一个单星系,而把灿烂的星空当成古代的神话,他们的科学也将适应单星系宇宙这个实践的对象且经过检验,虽然历史地看,他们的真理只是一种误见。
【编辑: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