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宝宝取名字大全男孩(兔宝宝取名字大全男孩免费取名)

精选200个适合猪年出生的男孩名字!

精选200个适合猪年出生的男孩名字!

猪年男宝宝名字

锦途 达洋 伊凡 浩科 忆然 昊泷 振年 政涵

昕智 舒文 歆文 宇成 潇宁 奕玥 连宸 泽毅

诗烨 佰熹 乐一 玮健 万清 雨祁 殊暄 雨恩

嘉岳 嘉鹏 言东 羽翰 睿轶 积宏 京捷 立彬

淦颢 泓清 盈锦 御皓 恩奇 萱旭 宜欣 明天

雨鸿 钰宸 诗文 成济 泓钧 华晔 烨霖 和铭

景旭 子谆 昀睿 哲浩 生为 文申 舟奕 靖程

儒舒 路涵 翌恩 文洲 升羽 浩廷 启煜 润利

精选200个适合猪年出生的男孩名字!

晨宣 烁新 皓涵 颢丰 美昕 浩宁 洛辰 冬阳

家怡 永泽 书阳 赐清 舒辉 纯懿 俊鸣 冉翌

盺宇 呈燊 卿烨 泽晨 睿峪 智举 欢宸 洺嘉

首泽 进泽 天扬 邦冉 昱欣 羽云 昱岩 鸿贤

正志 梦琦 潇浛 金玫 润林 育华 晰宸 胜晖

语旋 锦溪 弘利 智莼 双智 胤先 羽诚 晟铭

涵煕 天蔚 岩夕 宸灵 启岳 远呈 诺义 伟兴

弈煊 萧晗 蕴晗 子彬 书玮 杰耀 楷航 畅书

精选200个适合猪年出生的男孩名字!

首云 语墨 睿烨 艳亮 智赢 力嘉 嘉威 万昱

钟旭 丞峻 昭鼎 元伟 子竹 锦峰 宸轩 厚呈

逸珲 晨函 锦平 慕羽 来峪 萱琦 义存 宣皓

昌颜 韦淞 书研 文群 辉文 鸿衫 文喧 清豪

跃山 臣育 允浩 飞炎 语阳 志柯 程峻 天空

亿烨 奕文 闳鼎 卓宏 耘烁 文育 宗浩 峪容

盈馨 静宸 聪鸣 泳良 丰涵 为吉 万荣 震炜

启暄 泓逸 柯亦 彦然 尚匀 悦熙 熙源 思涵

懿永 希冉 梦远 万承 森贵 楷疆 益鹏 维才

小街地名概述

药灵山睡美人

龙狮舞盛世 嘉玲焕新颜

小街镇国土面积120.5平方公里,辖17个村委会、150个村民小组、98个自然村,主要居住着汉、回、苗、彝四个民族,总人口近7万人。

小街,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繁衍的地方。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村落最终组成小街大家庭,本文以17个村委会为单位,分别概述小街各村名的由来,让广大父老乡亲了解那些温润、滋养小街人的村名。

小街村委会

小街魁阁

小街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南边,距小街镇政府0.7公里,距县城10公里;坝区。面积4.24平方公里,辖陈家村、杨官村、鸡街村、戏场村、上村、白沙村、市平村、花园街村、卖柴街村、史家街村、王章村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陈家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段姓、陈姓,因该村由姓陈住户先来定居建村,得名陈家村。

杨官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王姓,因旧时有杨姓大官而得名。光绪志仍称“上、下杨宽村”,志称“杨官村”。《嵩明县地名志》无载。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杨官村,属小街镇小街村委会,因“此村住户多姓杨,故叫杨官村”。《嵩明自然村概貌》载:村名来源系“因旧时有杨姓大官而得名”。其地理位置“位于小街镇南边,距离小街村委会0.8公里,距离小街镇政府所在地0.8公里,坝区”。有99户,427人。

鸡街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高姓、陈姓,因赶集时卖禽蛋而得名。

戏场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肖姓、高姓、张姓,时该村中有戏台而得名。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戏场,明朝末年在此建有戏台,每逢吉庆日,人们在此集会唱戏,故得名戏场”。

上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赵姓、杨姓,因该村位于小街村上方而得名。

白沙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张姓、汪姓,因村有白沙而得名。光绪志、志均称“白沙村”。《嵩明县地名志》载:“白沙村,位于小街北边0.7公里,坝区……以村西从前有白沙而得村名。”

市平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陈姓、赵姓、杨姓、胡姓,嘉庆12年该村各方面都平安而得村名。

花园街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陈姓、李姓,因旧时大户人家的花园而得名。

卖柴街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薛姓、杨姓。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卖柴街,“明朝末年,在此建立集市卖柴之处,故称卖柴街”。

史家街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史姓、李姓、杨姓。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史家街,“明朝末年,建立集市贸易,此村住户多姓史,故叫史家街。”

王章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杨姓,因王姓、章姓居民最先在此建村而得名。

李官村委会

李官龙潭

菱角塘

李官村委会位于小街镇东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11公里;坝区为主。面积5.88平方公里,辖李官、匡前、匡后、毕福、大月子本、小月子本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李官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杨姓,明朝崇祯年间,村人为纪念李巨被朝廷敕封为“龙纳土主”,取名“李官”。光绪志、志均称“李官村”,即今小街镇李官村。明崇祯年间为公元1628~1644年。李巨,本志、新编志等地方志均无载。又,清末今小街、李官、乃卜、得子等村曾设龙纳镇。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李官村曾用名‘凤梧所’,明崇祯年间,村人李茂枝为纪念李巨曾敇封为龙纳土主,改此村为李官村。”

匡前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原来名匡罗卜前村,含义是匡家龙潭边有庙的地方,简称“匡前”。光绪志称“宽郎卜村”,志称“匡前、匡后村”,即今小街镇匡前村、匡后村。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匡前,相传:从前有白鹤一对飞来此地,古人认为白鹤有吉祥之兆,叫匡郎卜村,后来人口逐渐增多,演变为前后两个村,此村在前,故得名匡前。”而在后之村,得名“匡后”。

匡后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原来名匡罗卜后村,含义是匡家龙潭边有庙的地方,简称“匡后”,位于李官村西北边。

毕福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毕姓,此村住户大多姓毕,因祈神降福于民,故取名“毕福”。

大月子本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鲁姓、李姓,村名为彝语,意思是山脚下有水塘的地方,村分大小,大村为大月子本。光绪志称“月字本村”,志称“大、小月字本”,即今小街镇月字本。月字本是彝语‘矣子本’的译音。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月子本是彝语,含义是山脚有水塘的地方。此村坐落在象山脚下菱角塘边,元明之后,彝族迁走,汉族居之,仍沿用原名。”

小月子本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鲁姓、李姓,村名为彝语,意思是山脚下有水塘的地方,村分大小,小村为小月子本。

大桥村委会

董官营观音寺

董官营观音寺

大桥村委会位于小街镇东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县城13公里;半山区。面积7.2平方公里,辖大桥村、董家营大村、董家营小村、兔街村、乃卜村五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

大桥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清代以前村南原有一大石桥而得名,今桥已不存。光绪志、志均称“大桥村”村。《嵩明县地名志》载:“大桥村,位于兔街西北0.4公里,坝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明、清期间,村南原有一座大石桥,后河流改道已淹没,当时因桥取名‘大桥’。”

董家营大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岳姓,原名大山囤,清朝有姓董的当官,改村名为董官营,村分大小,大村为董家营大村。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明朝时,此村原名大山屯,后来董家迁来居住,家族兴旺,有一官人为村中首领,改名董官营。”

董家营小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岳姓,原名大山囤,清朝有姓董的当官,改村名为董官营,村分大小,小村为董家营小村。

兔街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明清时期此地设为农村集市,每逢属兔日赶集而得名。

乃卜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村名为彝语,“乃”为红, “卜”为庙,意思是红土地上有庙的地方。光绪志、志均称“乃卜村”,即今小街镇乃卜村。《嵩明县地名志》载:“乃卜村,位于兔街西北1.4公里,坝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乃卜’是彝语‘乃补’的译音。”

秧田村委会

秧田村

秧田村

秧田村委会位于小街镇东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11公里;坝区。面积2.61平方公里,辖得子、白谷、黄土田、秧田上、秧田下、石坝、小药灵山村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得子村原名为得谷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谢姓、李姓、毕姓,清道光年间遭兵灾,只剩下一个男子,以此改今名。

白谷村原名为得谷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袁姓、赵姓、谢姓,年间某年种白谷丰收而改为白谷村。

黄土田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清朝叫三家村,时住户增多,以田土呈黄色改为今名。

秧田上村原名小高地,后来住户增多,填掉秧田做屋基,得名秧田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 村分大小,上村为秧田上村。

秧田下村原名小高地,后来住户增多,填掉秧田做屋基,得名秧田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 村分大小,下村为秧田下村。

石坝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 清朝时在此地建了一道石坝,有住户在此定居,以此取村名。

小药灵山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朱姓,以地处小药灵山下而得名。

阿古龙村委会

阿古龙小脚老奶

阿古龙

阿古龙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南边,距离小街镇政府所在地2.5公,距县城12公里;坝区。面积4.86平方公里,辖阿古龙、大甸心、小甸心、海子口、查白龙、杨高桥六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阿古龙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杨姓, “阿古龙”为彝语, 为“阿葛笼”的音译,意思是“阿葛土司的城”。光绪志称“阿古龙村”,志称“阿古龙大村”“阿龙小村”,即今小街镇阿古龙村。 “阿葛土司”,待考。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阿古龙是彝语阿葛龙的译音。‘阿葛’是土司名,‘笼’是城,阿古龙分大、小两村,早已连接成一个村,统称阿古龙。”但正德《云南志》载:“阿古陇屯”为明初杨林守御千户所所辖的屯田之地。阿古龙,即“阿古陇”。该村应为明初屯田之地所形成的村落。

大甸心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王姓、杨姓、黄姓, 村子坐落在小街坝区的中心地带而得名,村分大小,大村为大甸心村。

小甸心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罗姓、张姓, 村子坐落在小街坝区的中心地带而得名,村分大小,小村为小甸心村。

海子口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 村子在嘉丽泽出水口的北岸,俗称泽为海子,得名海子口。光绪志称“黑子口村”,志称“海子口”。嵩明之地,“黑”“海”音近。黑子口村,为今小街镇阿古龙海子口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海子口村,位于阿古龙东南。32户,158人,汉族。村子在嘉丽泽出水口的北岸,俗称泽为海子,得名海子口。”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此村坐落在牛栏江和嘉丽泽出水口北岸。三面临水似半岛形状,当地人称嘉丽泽为海,得名海子口。”本村应为明初杨林千户所屯田定居点所形成的村落。

查白龙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鲁姓, “查白龙”为彝语,意思是村西有一龙潭,即龙潭边的村子。光绪志作“查白龙祠”,志仍称“查白龙村”,即小街镇查白龙村。相传西村有个龙潭内有条白龙,后盖有白龙祠,得名“白龙祠”,再后去掉祠字,演变为查白龙。

杨高桥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陈姓、孟姓, 村南有一高桥,离水面较高,为杨姓发起修建杨高桥,村以桥而得名。光绪志、志均称“杨高桥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杨高桥村,位于阿古龙东南。”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此桥坐落在牛栏江边,建国前为该村杨姓发起修建,因桥面离水较高,故名杨高桥。”

福海村委会

福海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南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 3公里,距县城8公里;坝区。面积2.27平方公里,辖福海、兴村、下坝三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福海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王姓, 村子在嘉丽泽边,俗称泽为海,以吉兆佳言取村名为福海。

兴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毛姓、崔姓、张姓, 清末是邱姓地主佃户所居的庄园,叫邱家庄,解放后改为兴村,自1982年定名后沿用至今。

下坝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柏姓、王姓, 村边有一道果马河的石坝,处于最下游,得名下坝。

甸丰村委会

甸丰大礼堂

露天电影

甸丰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南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县城10公里;坝区。面积4.58平方公里,辖甸尾上村、甸尾下村、来招上村、来招下村、乌云大村、乌云小村、登子村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甸尾上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潘姓、杨姓、李姓、周姓, 以村子坐落在小街坝区的沟稍水尾而得名甸尾。梢,谓沟的未端。尾,谓水未端突出的部分。村分上下,上村为甸尾上村。光绪志称“甸尾村”,志称“甸尾上、中、下村”,即今小街镇甸尾村。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村子在小街坝区的尽头,所以取名甸尾。”

甸尾下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潘姓、杨姓, 以村子坐落在小街坝区的沟稍水尾而得名甸尾, 村分上下,下村为甸尾下村。

来招上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施姓, “来招”为彝语“南诏”的音译,意思是“南诏来的人住过的地方”,村分大小,上村为来招上村,曾用名“赖招”。光绪志称“大小赖招村”,志称“赖招上、中、下村”。

来招下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 “来招”为彝语“南诏”的音译,意思是“南诏来的人住过的地方”,村分大小,下村为来招下村,曾用名“赖招”。

乌云龙大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潘姓、杨姓,原名海云庵村,因庵前有一井,清朝时某天井水冒出雾气,人们以为井里住着一条黑龙,从那以后就把村名改为乌云龙。光绪志称“乌云龙村”,即小街镇乌云龙村。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清初叫海云庵。相传庵前有一口井,有一次在下雨之前,忽然井中冒出很多雾气,霎时把整个村子遮起来,人们迷信井中有一条黑龙作怪,从此将村名改为乌云龙。”现有大、小两村,住户多的叫乌云龙大村,住户少的叫乌云龙小村。

乌云龙小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潘姓、杨姓,原名海云庵村,因庵前有一井,清朝时某天井水冒出雾气,人们以为井里住着一条黑龙,从那以后就把村名改为乌云龙,村分大小,小村为乌云小村。

登子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 建村时,村边有个土墩子,得名墩子村, 康熙《嵩明州志》为登子村,以此而得名。光绪志仍称“登子村”,志作“敦子村”。《嵩明县地名志》载:“登子村,位于甸尾东北……建村时,村边有个土墩子,得名墩子村,《嵩明州志》为登子村,从《州志》。”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此村是‘登子村”,后来讹化为“墩子村”,1981年地名普查因墩白村委会有‘墩子村’重名,故改为登子村。”本志已有此村名,则此村建村时间当在此前。

积德村委会

积德村

积德村

积德村委会位于小街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7公里;坝区。面积3.34平方公里,辖积德、古城、汪官、何家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积德村为回族村,主要姓氏为马姓,以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要求多积德行善而得名。光绪志称“吉得村”,志称“积德村”,即今小街镇积德村。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积德村是回族集居村,以教义积德前程广存仁、后路宽,要求多积公德,故名积德村。”

古城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清康熙年间,曾将村子筑土墙围起来,取名土城村,后称“古城”。光绪志、志均作“福寿村”。在志中,福寿村于德寿乡5村内居中,排于何家村、积德村之后,汪官村、敦子村之前,并注“四六户”。据访,此村应即今小街镇古城村。《嵩明县地名志》载:“古城村,位于积德村南边,坝区。98户,504人,汉族。清康熙年间,曾将村子筑土墙围起来,取名土城村,后称‘古城”。”此说待考。

汪官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汪姓,明清时住户汪姓居多,有几人当官,以此得名。光绪志、志均称“汪官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汪官村,位于积德村南边,坝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此村住户多姓汪,故叫汪官村。”

何家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何姓,因何姓居民较多而得名。光绪志、志均称“何家村”,即今小街镇何家村。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此村住户多姓何,故叫何家村。”

哈前村委会

哈前

哈前

哈前村委会位于小街镇西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8公里;坝区。面积3.99平方公里,辖哈前、哈后、扯米庄、杨旗、马旗屯上、马旗屯下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哈前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原叫卡拉谷村,彝语含义是:象犁板形状的村子,村分前后,村前为哈前。光绪志称“哈嗽谷村”,志称“前、后哈”,即今小街镇哈前村、哈后村,为彝语地名。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元朝以前,彝族在此居住,村子原名‘卡拉谷’是彝语。后来汉族居之,仍用原名。村子分前、后村,由卡拉谷演变为哈拉谷,因谐又叫哈前、哈后。”

哈后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王姓,原叫卡拉谷村,彝语含义是:象犁板形状的村子,村分前后,村后为哈后。

扯米庄村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王姓,以彝语稻田多的意思而得名。光绪志仍称“扯泥村”,志在“前后哈”之前无“扯泥村”,有“扯米庄”村,应即今小街镇扯米庄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扯米庄村,位于哈前西北。133户,730人,汉族。‘扯米’是彝语稻田多的意思。”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扯米是彝语,稻田多的意思,后来汉族居住,仍沿用此名。”

杨旗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以建村之人名字命名。光绪志、志均称“杨旗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杨旗村,位于哈前东北0.9公里,坝区……初期由杨旗这一户先来此建村面得名。”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杨旗村,“据说一个叫杨旗的人,清末民初由东川先移居此地,当时为7户,后来住户增多,改为杨旗村”。按,本志已有该村,则村名至少应是明末清初即产生。

马旗屯上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王姓、马姓、张姓,彝语为平坝中住过兵的地方,村分上下。光绪志、志均称“上下马旗屯村”,即今小街镇上马旗屯村、下马旗屯村。《嵩明县地名志》载:“上马旗屯村,位于哈前南边,坝区……马旗是彝语妈结的译音,意为平坝中住过兵的地方。村分上、下。”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马旗是彝语‘马结’的译音,意即在平坝里住过的地方。明朝时期,军户在此屯田,得名马旗屯。”

马旗屯下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王姓、李姓、孙姓,彝语为平坝中住过兵的地方,村分上下。《嵩明县地名志》载:“下马旗屯村,位于哈前南边,坝区……‘马旗’是彝语妈结的译音,意为平坝中住过兵的地方。”

东屯村委会

东屯

东屯

东屯村委会位于小街镇西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8公里;坝区。面积2.93平方公里,辖东屯、大铺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东屯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韩姓、范姓,明时军户在此屯田,地处嵩明城东而得名。光绪志、志均称“东屯村”。《嵩明县地名志》载:“东屯村,(东屯)大队驻地,坝区……明代时军户在此屯田,此地位于嵩明州城之东,得名东屯。”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东屯,“明朝时军户在此屯田,因位于州城之东,得名东屯”。按,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一书考证,正德《云南志》所载卫所屯田定居点,于云南府之中与嵩明州相关的有:“校古里河西屯、邵甸里山后屯、高仓马军营屯,俱在左卫。邵甸里路南屯、撒甸屯、庄果前屯、大营屯、水碓营屯,俱右卫。月丰屯、寺前屯、校古里摇铃山下屯、依顺屯,俱木密所。已上俱嵩明州地方,各俱有仓,散在村落。弘治十六年都御史陈金归并镇市。”弘治十六年,为公元1503年。则上述村落,在明代中期即已归入地方。按,新编《嵩明县志》第十八篇《明、清》载:崇正乡,又作“崇正厢”,为“嵩阳镇城内叫崇正五内,城外五村(即晁家村,奎作龙,小山后,上、下墩村及官员村)至大、小山脚,大、小普沙延至大哨称崇五外,合称崇正厢”。弥良里为“以大村子、金雁街为中心,下至大弥良,上至曲亩村一带”。日足里为“从蛇山东麓到匡郎、达隆、水海子。以五条沟为中心点”。校古里又写作“效古里”,为“小街附近21村到甸尾、阿古龙,西临嘉丽泽,东依瑶玲山一带的村落”。金马里为“今杨林镇辖区为金上支,今四营乡辖区为金下支,两支合称金马里”。邵甸里为“以白邑坝子为内四甲,阿子营、牧羊、撒旦为外六甲,十甲合称邵甸里”,今为白邑和阿子营街道办事处及富民县散旦一带。上述定居点,现阿古陇变成了阿古龙,四坝电变成了王四坝,丁百户屯变成了丁官屯,罗傍屯变成了罗帮村,东山下屯变成了东山村,猴街子屯变成了老猴街,罗傍屯变成了罗帮村,东山下屯变成了东山村,莫沙冲屯今已难以查考。这就是说,东屯为明初杨林千户所屯田定居点演变而成的村落。东屯之名,应是因位于杨林千户所之东,并为杨林千户所最东部的屯田居点而得名,而不是因位于嵩明州城之东而得名。

大铺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赵姓、高姓,明时曾在此设办理交通的机构称为“铺舍”,以此得名,村分大小铺村。光绪志、志均称“大小铺村”。《嵩明县地名志》载:“大铺村,位于东屯北边,坝区……明代在此设办理交通事机构,称‘铺含’,以此得名。”铺,明代在交通要道上三里设塘,五里设铺,置驿与亭铺为邮传之所,后逐步形成村落。这类村落,往往带“铺”字。大、小铺村,当为此种形式形成的村落。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大铺,“传说,清时期此地驻有一大户人家,名叫赵明万,旁人喊大户,后来演变为大铺”。

本纳克村委会

清水塘

清水塘

本纳克村委会位于小街镇西北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县城7公里;半山区。面积7.03平方公里,辖本纳克、清水塘、小铺、福寿四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本纳克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姚姓,彝语为山凹中黑彝族居住地地方。光绪志、志均称“本纳克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村名含义:山凹中黑彝族居住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本纳克是彝语地名,意为山凹中住黑彝族的地方。元明之后,黑彝迁走,汉族居之,仍沿用原村名。”

清水塘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李姓、张姓,因村中有一坝塘,塘水清澈而得名。

小铺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万姓。《嵩明县地名志》载:“小铺村,位于本纳克南边1公里,坝区……明代在此设过‘铺舍’办理交通事务,得名小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小铺,“‘铺’,明朝时,府下所辖的一种机构,叫‘铺舍’,设铺司一名。小铺之名就从那时沿用下来”。

福寿村原名扣雀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光绪志、志均称“扣雀村”。志载,扣雀村仅有10户。《嵩明县地名志》载:“福寿村,位于本纳克南边,半山区……从前村名叫扣雀村,1920年以佳言吉兆改今名。”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清朝年间,村子形状像雀,村子像雀身,南头起伏的杨家坟,北头起伏的尖嘴坟像翅膀,村东头的塘子像雀头,所以取名扣雀村,后来儿化为扣脚村,1920年丈量土地时,以佳言吉兆之意,改为福寿村。”

墩白村委会

紫鱼村青云庵

墩白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北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县城10公里;半山区。面积8.7731平方公里,辖白子、汉人、墩子、紫鱼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白子村原名僰子村, 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王姓、杨姓,因‘僰’字生僻,1935年改为今名,光绪志、志均称“僰子村”。据《嵩明县地名志》载:“白子村,位于汉人村北边0.6公里,半山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白子村是彝语,意思是山脚下的村子。”僰,指我国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史》考证:“僰族是从氐羌中分化出来的。”“僰族是滇国的主体民族。”《水经·江水注》云:“汉武帝感(司马)相如之言,使县(焚道县,今宜宾)令南通僰道,……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驻今曲靖)。”可见,古滇国统治中心的滇池周围,以及今曲靖至四川宜宾一带,是僰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连修筑的通道,也称之为“僰道”。至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今叙州(今四川省宜宾)属县是也。故中庆(今滇中地区)、威楚(今楚雄一带)、大理(今大理州)、永昌(今保山)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至明代,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三“东川军民府”说:“夷人有二种;其一曰僰人,推髻披毡,戴毡笠,……好贸易为业;其一曰罗罗,……性劲而悍。”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二“曲靖府”载:“郡中夷、汉杂处,列屋于府、卫、州、县之近者,大抵多汉、僰武人,相竞以逐刀锥之利。”明《滇志》载:“焚夷”分布在云南甚广,今曲靖、禄丰、元谋、江川、建水、腾冲等地均有。嵩明之地的“僰人”,也应当与这些记载中的“僰人”相一致。

汉人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吴姓、张姓、任姓,因旧时都是汉族而得名。光绪志称“汉人村”,志称“汉人屯”。《嵩明县地名志》载:“汉人村,墩白大队驻地,半山区……从前村内有三个小地名:得者、罗罗门、汉人村。后统称今名。”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很早以前,此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即罗罗门、得者屯、汉人村,后来由于汉人村较大,就统称为汉人村。”

墩子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村边有一土丘,当地叫土墩村,以此得名。光绪志称“墪子村”,志作“敦子村”。“墪”,故宫刻本、国图抄本、滇图抄本均作“塾”。经查,“塾”,为“墩”的异体字。《嵩明县地名志》载:“村边有一土丘,当地叫土墩墩,以此命名村子。”

紫鱼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 村里有一株紫音树,村子形状似鱼,得名紫鱼村。光绪志、志均称“紫鱼村”。《嵩明县地名志》载:“紫鱼村,位于汉人村东边0.5公里,半山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传说:村子的上边有一个龙潭,这个龙潭比作鱼嘴、村子北边有两个塘子,比作鱼鳃,村子中间有颗麻栎树叫紫音树,竹园比喻为藻草,村子好像坐落在鱼头上,所以取名叫紫鱼村。”

保旺村委会

纳足村龙潭

保旺村龙潭

保旺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北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县城12公里;半山区。面积5.18平方公里,辖大保旺、小保旺、纳足、新村、铺甸心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大保旺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马姓,村边有龙潭水利较好,可保丰收,人畜兴旺,故名。村分大小,大村为大保旺。光绪志、志均称“大小保旺村”,今为小街镇大保旺村、小保旺村。《嵩明县地名志》载:“大保旺村,位于小保旺村北边。”

小保旺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村边有龙潭水利较好,可保丰收,人畜兴旺,故名。村分大小,小村为小保旺。

纳足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彝语为黑彝族聚居热乎的地方。光绪志称“纳粟村”,志称“纳足村”,即今小街镇纳足村。《嵩明县地名志》载:“纳足村,位于小保旺村北边0.9公里,半山区……纳足是彝语‘纳撮’的译音,意即黑彝所居热乎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纳足’是彝语,意思是黑彝族所居热乎的地方。后来,彝族迁走,汉族居之,至今仍沿用原村名。”

新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贺姓、陈姓、桑姓,1921年时有3户住从外地来此定居取名新村。

铺甸心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李姓,彝语为坝子中有庙的地方。光绪志、志均称“铺甸心村”。《嵩明县地名志》载:“铺甸心村,位于小保旺西南1公里,坝区……村名含义:铺一庙,甸一平坝;意为坝子中有庙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铺甸心’是彝语‘普甸’的译音。‘普’指‘庙宇’,‘甸’指“平地’。意思是坝子中有庙宇的地方。元、明以后彝族迁走,汉族居之,仍沿用原名。”

五条沟村委会

五条沟

五条沟

五条沟

五条沟村委会位于小街镇东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14公里;半山区。面积8.9平方公里,辖五条沟、积足矣、阿革勺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五条沟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赵姓,匡郎河流至该村,分五条沟水再往西流,以此得村名。

积足矣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张姓,彝语为吃了早饭再走的地方。光绪志、志均称“积足矣村”。《嵩明县地名志》载:“积足矣村,位于五条沟北边1公里,半山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元朝以前,此地是彝族居住,积足矣是彝语,含义是吃了早饭再走的地方。后来,汉族居之,仍沿用原名。”

阿革勺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彝语“阿革”种包谷的地方。光绪志称“阿革勺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此村名为彝语地名。简注云:“阿革勺村,位于五条沟东北2.5公里,半山区……村名含义:‘阿革’——人名,意即阿革种包谷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元朝以前,此地是彝族居住,阿革勺是彝语,阿革是一个人的名字。勺:包谷。含义是阿革种包谷的地方,后来彝族迁走,汉族居之,仍沿用原名。”

矣得谷村委会

矣得谷滇戏

矣得谷林场

矣得谷村委会位于小街镇东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县城15公里;半山区。面积6.7平方公里,辖米纳多、河对过、大矣得谷、小矣得谷、大龙潭村、阿佐村6个村民小组。

米纳多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曾姓、李姓,彝语为黑彝族门前栽秧的地方,后彝族迁走,汉族居住,仍沿用原村名。光绪志、志均称“米纳多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此村名为彝语地名。简注云:“米纳多村,在大矣得谷东北0.9公里,半山区……米为田,纳为黑彝,多为栽秧;即黑彝门前栽秧的地方。”

河对过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因与大矣得谷村隔河相望而得名。

大矣得谷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毕姓、李姓,彝语为靠水边中间的村子,村分大小,大村为大矣得谷村。光绪志称“矣得谷村”,志作“大小矣得谷”,即小街镇大矣得谷、小矣得谷。《嵩明县地名志》载:“大矣得谷村,(矣得谷)大队驻地,坝区……村名含义:靠水边中间的村子。村分大、小。”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矣得谷是彝语。矣:靠水边,得:中间的小村,此村坐落在匡郎河边。元朝以前,彝族居之,后来迁走,汉族居住。姑为谐音,改姑为谷,得名矣得谷。此村人口较多,得名大矣得谷。

小矣得谷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毕姓、李姓,彝语为靠水边中间的村子,村分大小,小村为小矣得谷村。《嵩明县地名志》载:“小矣得谷村,位于大矣得谷南边1公里。”

大龙潭村位于大药灵山山区,村民很少,后迁入大小矣得谷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康姓,村边有一处泉水,故取名大龙潭,村以潭得名。

阿佐村位于米纳多村河对面,村民很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黄姓。

牛足村委会

山口桥

大麦地苗族人家

牛足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北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城17公里;山区。面积25平方公里,辖九龙冲、甸育、山冲、龙照庵、牛足、山口、胜足、烂泥菁、柏枝菁、大麦地等1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九龙冲村为汉族、苗族村,主要姓氏为赵姓、张姓,原名祭龙村,每年祭龙9次,村子位于山冲里而得名。光绪志、志均称“九龙冲村”。《嵩明县地名志》载:“九龙冲村,位于烂泥箐东北,半山区……原叫祭龙村,从前每年祭龙九次,村子位于山冲里改为今名。”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以前村中有个龙潭,因怕蛟龙发作成灾,就用石头盖起来,每年都要祭龙九次,祈龙保佑,故名祭龙村,又因村子坐落在一条山冲中,就演变成九龙冲。”

甸育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彝语为甸郁的音译,意思是坝子里有水的地方。光绪志称作“甸郁村”,志作“甸育村”,今亦称“甸育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此村名为彝语地名。简注云:“甸育村,位于烂泥箐东北1.3公里,半山区……甸育是彝语甸矣的译音,意即坝子里有水的地方。”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甸育是彝语,即坝子有水的地方。此村坐落在匡郎河边,清朝时彝族迁走,汉族居之,仍沿用此名。”

山冲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刘姓,村子坐落在一条山冲里而得名。

龙照庵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何姓,因此处有庵,太阳一出来就能照到而得名。

牛足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许姓、杨姓,彝语为热乎关牛的地方。光绪志、志均称“牛足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此村名为彝语地名。简注云:“牛足村,位于烂泥箐西南0.8公里,半山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后来彝族迁走,汉族居之,仍沿用原名。”

山口村为汉族、苗族村,主要姓氏为常姓、龙姓,村子在药灵山山区匡郎河的入口出而得名。

胜足村为汉族、苗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张姓,因水利条件胜过牛足村而得名。

烂泥菁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李姓、樊姓,村边有一泥塘,水牛常在内打滚而得名。

柏枝菁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王姓,村前有柏枝成林,而得名。

大麦地为苗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杨姓,村前有一片适宜种植大麦的土地而得名。

匡郎村村委会

姚李平地

姚李平地

姚李平地

匡郎村委会位于小街镇北边,距小街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20公里;山区。面积21.61平方公里,辖赵家村、杨家村、匡郎村、燕麦地村、大红山、三岔河村、大菁村、撒水村、陡山村、姚李平地等1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赵家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赵姓,以赵姓住户多而得名。光绪志、志均称“赵家村”。《嵩明县地名志》载:“赵家村,位于匡郎南边1公里,半山区。”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清朝,本村有姓赵的人,在长沙府做官两代,从那时候起将村名称为赵家村。”此村康熙时已有,补查所说待考。

杨家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杨姓,此村由杨姓住户定居建村而得名。光绪志、志均称“杨家村”。《嵩明县地名志》载:“杨家村,位于匡郎西南0.9公里,半山区……此村先由杨姓住户在此定居建村而得名。”嵩明县地名补查更新资料载:“此村住户都姓杨得名杨家村。”

匡郎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胡姓、李姓,彝语为匡王后裔居住的地方。

燕麦地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陈姓,因村中产燕麦多而得名。

大红山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村子坐落在大红山而得名。

三岔河村为汉族村,主要姓氏为李姓,有三股箐沟水至村边而得村名。

大菁村为苗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村子在一条山箐的山腰而得名。

撒水村为苗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60年代因守山需要移居于此,苗族取名而得。

陡山村为苗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因村子坐落在比较陡峭的山坡上而得名。

姚李平地为苗族村,主要姓氏为张姓,解放前,此地是匡郎的姚、李两家的三块平整的旱地而得名。

冷清清黄昏,思缕缕愁人,乌啼老树烟光尽,怅回首《故乡西石门》

图文/王海

近日读了王玉龙等人编写的《故乡西石门》颇有所感。因为山地小村西石门在三十多年前就被山洪冲没了。

西石门村,曾是怀柔县长哨营乡的辖村。数百年里,村域一直被约束在乡域南部山地,仅村北与项栅子接界的石门处有窄谷外通。虽说村地闭塞,却也尽得幽静。

三百年前西石门已聚落成村,村户沿南北向峡谷散居在“古洞西沟”二级台地。沟谷东西宽约百米,南北长七华里,南高北低。

沟谷北段一处,苍岩壁立,崖石直陡;周围山体,山峰多姿,如怒如吼。由于此处甚是狭隘,宽不数米,俨然门户。久而久之,就渐渐渐有了石门之称。

由北而南,沿大石门顺沟而上约三里,即俗称的“小石门”。至此,沟谷稍阔,始见人居。此处聚落就是西石门自然村了。

往前出村南行二里,有孙家及祝家住户,再往前走一、二里便是王家、张家。其实,走到张家住地时,已是南梁的半山腰了。

西石门村南山是怀柔、密云县界山。山之南麓为密云所属的张家沟村,西山梁之后是本县汤河口镇属的南石门,东山沟内是本县、本乡的属村东石门。出西石门村北口再往北,沿沟下行三四里,就是项栅子,这个村也同属怀柔县乡。

峡谷中流是季节性溪水,夏日水丰,秋冬水少。沟谷两侧,山场广阔,植被茂盛。主要植物为松、桦、杨、楸、柞、杏、枫、荆等。野生草药有五灵脂、黄芪、柴胡、刺五加、山姜之属。

这处山地还活跃着十数种山禽野兽。山鸡、麻雀、金雕、猫头鹰、野猪、獾子、狐狸、狍子、松鼠、野兔。蛇,豹、野羊们都以此地为乐园,当然,这里也曾是清代鹰手人的好猎场。

据《家乡西石门》介绍,这一静谧的山坳,也许历代都有人居,但并不详知。清乾隆中期,先民王礼最早进入石门落脚才炊烟再起。其后,张姓、雷姓、祝姓、孙姓、韩姓、彭姓(满族)、郭姓、杨姓、贺姓、刘姓、景姓等族户陆续迁入西石门,渐而聚落成村。

西石门主村包括着“西石门”、“祝家”、“王家”三个自然村。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聚落着69户,共236人。1991年6月10日,村域突然遭遇暴雨泥石流,民居、畜棚、耕地瞬间被毁。大灾骤发,村民失去了安居条件,各级政府奋力救灾,迁受灾民户至本县庙城、杨宋等村镇安置。

​如今,作为村庄的西石门虽已不在,但自然的西石门仍存储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还有那些早已安居在第二家乡的人们都渐渐地老了,他们只能把萦绕在梦中的山山水水,化为几缕诗意乡愁凝入《故乡的西石门》,丰富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了。

大自然的山地沟谷虽是水道,但在古代也是人们进出山地或驻足谋生的通道,所以,千百年岁月里,那些沟门、河口必然遗有历史各代的印痕。2020年秋,笔者曾置身西石门并以其为落笔点,略记了怀柔山地历史之沧桑——《你看怀柔峰峦尽叠翠,我说沟门河口故事多》

怀柔山地自北而南,山势纠缠,波奔浪涌;由东往西,峰回谷转,横亘盘桓。春夏绿壅沟谷,涧水轰然;秋冬漫山苍黄,云天高远。俯视卫星地图,沟壑纵横;细察河道两侧,溪谷派入,沟河交汇之地,就是沟门河口。山地因沟谷极多,其门口之名必众。

一、怀柔山地“门”字地名简列

远古,当人类活动痕迹在神工雕塑的山谷出现之后,自然地理就被逐渐濡染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其中的“地名”就是最具神韵的人文符号。在人文地理中,多数地名都是因地物、地貌、意愿、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而得。山地人文中,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习惯将进出中小沟谷的起始之地称之为“门”,而将较大河流交汇之地称之为“口”。

很显然,山地中带有“门”或“口”的地名,多源于地貌。据统计,在狭窄的怀柔山地中带有“门”字的地名就有八九十个。例如:

头道沟门,二道石门,二号沟门,二松沟门,三道沟门,王四沟门,干沟门,喇叭沟门,大门口,大石门,大北沟门,大沟门,山嘴沟门,小石门,小北沟门,小黑柳沟门,牛圈沟门,长岭沟门,古石沟门,石门沟,龙门店,东石门,西石门,南石门,北石门,外石门,南沟门,头道沟门,对角沟门,老沟门,老虎沟门,老道沟门,东沟门(6 个),北沟门(3),西沟门(2),西南沟门,后南天门,庄户沟门,羊奶沟门,牤牛沟门,臭皮沟门,窑台沟门,桐木沟门,关门山口,窝沟门,榆树沟门,槟榔沟门,碾子沟门,石门坑,石门山。

逝水不息,岁月沧桑,那些被风雕水刻千万年的山谷沟壑,在各走各路的尽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号。这些地名不但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指明了方位,还贮藏着生动的人文历史。我们随便拿出一个地名,就可从中了解一些文化信息。

例如,在清初圈地活动后期,今汤河口镇银河谷曾是皇亲的爵赏庄田地,因此,沟谷就有了“庄户沟”之称。而沟谷出口之地,也就有了“庄户沟门”之名。

再如,早年曾以开窑烧炭为营生的长哨营乡老沟“窝铺村”,因成品木炭都是装入筐篓背到沟口出售,久之,沟口之地就出现了“窑台沟门”的地名。

另外,记录蒙古部族在京北山地活动踪迹的明代史籍中曾有“黑墨岭”、“猪头岭”、“分水段伏二岭”、“磕磕汰”、“石门山”等,如与今地名对照,基本就是今怀柔山地中的“后摩岭”、“分水岭”、“椴树岭”、科汰沟和今天仍在称用的“石门山”。

因此可见,在京北山地中,那些源于地貌的地名,大都蕴含着所及地域的历史人文。

本文拟以地名为话题,简略说说怀柔山地沟门河口的老事

二、怀柔汤河口、长哨营的“石门”

① 长哨营乡域近似菱形◇,乡域南部正是菱形的下角山地。这里的大山以“蚂蚁梁”为代表,山脉多是南高北低纵向延伸。其主要沟谷自然由南而北,寻低而下,最终于“南沟门”、“古洞沟”汇入“汤河东沟”再西汇汤河主流。

长哨营乡域内,若以古洞沟入河口稍南的项栅子村为地标,左有槟榔沟门,其右是外石门、“石门坑”、(今属汤河口镇且改称卜营);其南有东、西石门和辖于汤河口镇的南石门。这些“石门”均在怀柔汤河口、长哨营两乡镇南部与密云番字牌乡结合处的群山之中。

蚂蚁山梁之左(面向怀柔城辨左右),有辖于汤河口镇的“大蒲池沟”、“卜营沟”;山梁之右有长哨营乡域的“古洞沟”、“汤河东沟”。这些属于汤河支流的沟谷自南而北穿行于数百米或千米山峰之间。

尽管这一地带,山高谷狭,但毕竟树草丰茂,小气候优良。所以,在数百年来,一直是蒙满汉各族人民驻牧、采撷、定居之地。久之,那些最容易进出山间谷地的“断崖”谷口,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成了“门户”。沟门、石门之名自然形成。

古洞沟由北而南上溯到项栅子村南,路分两歧,就成了“丫”字形两条支沟。左支为“东石门沟”;右支为“西石门沟”,两沟各长约5.5公里,水文上统称为“古洞沟东、西沟”。

据项栅子村两位韩姓老人说,项栅子村南,往东南走不远就是东石门沟的“石门”;如果往西南,得走一里多地才是西石门沟的“石门”。倆石门都在沟的最窄处。沿“西石门沟”上行到“沟垴”,就是沟谷的顶端,这里有一个和《水浒传》里重名的“祝家庄”。东西石门虽是傍行的两条沟谷,但在中间地段有小路相通。人们可以沿横向小路越梁进入密云界,东行司营子、番字牌、白马关或古北口。

项栅子老人们这里说的进出沟谷之石门与县史志记载有所不同。史志记东石门村:“古洞沟东沟形状似门的石崖旁,又在山梁之东得名”;“西石门村:因位于山的西侧地形似门的石崖旁得名”。根据史志语义,两沟之内有了民户聚落后,才根据聚落地附近的象形地貌取了“石门﹢方位”的村名。

② 汤河口镇所辖的卜营村,县志记为原称“十亩坑”,因1941年日军迁周围村民,在此监管,又因村民卜姓居多,遂改“卜营”。而卜营村老人以及汤河口郭姓老人都说康德六年以前卜营村叫“石门坑”。据此,笔者查清光绪年的滦平县地图,图上标注确实是“石门坑”。

至于同属汤河口的南石门村,县志记为:“因位于卜营村南,村口处两侧有石崖似门而得名”。在这一条目中,县志似乎又认可了卜营村原称是“石门坑”而不是“十亩坑”。

三、“河口”、“石门”人文录

山地河川沟谷的根本属性是水道,但因京北山地年降水不均衡,每年的“弱水”、“枯水”时间都有八九个月。在人们进入沟谷以后,水道两侧有了人行马迹,进而水道就成了交通道路。因为作为路口和地标的沟门河口是可控之地,所以,在千百年的社会生活中,山地的大小“门”、“口”必然会镌刻下时代的印痕。例如:

①《辽史.兵卫志》记载:“契丹南伐,并取居庸、曹王峪(今怀柔境内)、白马口(今密云白马关)、安达马口(今密云安达木河口)”。

“白马口”即今天密云北部,怀柔长哨营东南的白马关。“安达马口”就是今密云遥桥峪安达木河口。那么,契丹军自北而南入“白马口”,只有两条路。

一是,经滦平虎什哈、四道河西行、化鱼沟、司营子,南行至白马关。

二是,虎什哈、西行金台子、遥岭(属长哨营)转南行,过东辛店、司营子、番字牌,入白马关(即今天的“长司路”)。这两条道路都直接或间接与火石岭、蚂蚁梁山地道路有关。

②《元史》记载,公元1210年,元太祖命契丹石抹氏萧拜住(其墓在宰相庄)的曾祖父丑奴,攻袭自古北口外逃跑的金将招灯必舍。丑奴率军追袭,“追至平、滦,降之”。再后,攻取平、滦、檀、顺、深、冀等州,及昌平红螺、平顶诸寨,又两次败金兵于邦君甸。遂被任命为檀州军民元帅。此战役的前期战场涉及今怀柔、密云北部山地;后期战场在今密云、怀柔的平原地区。

③明代,京北山地川谷台地中的蒙族民户,曾长期或季节性地活动在长城近边沟谷,他们在与关内军民长期交往中,互信不断加深。明朝官方将这部分蒙族农牧民称为“属夷”。到了明中期,不但有一些蒙族年轻人自愿加入到长城各口官军部队,充当“夷丁”或“通丁”、“通事”(翻译),还有很多聚落户为明军出关提供方便。

★ 蓟镇石塘路之下的白马关、大水峪等防守口,一直按照历史上的约定,负责对特定的关外山地蒙族小部落(属夷)进行抚赏。白马关负责“伯彦达来部落”;石塘岭大水峪口负责“伯彦达来”和“红花满洲烧饼头目、银头目等”。抚赏物资主要有:衣、布、猪牛羊、酒、米、盐、铁锅、铁铧、桌、席等。

★ 明代今琉璃庙、宝山、汤河口、长哨营乡镇的许多台地谷口,都分散居住有“吃赏”小部落。这些与汉民族关系融合的蒙族农牧民活动地,多是沟门河通要道,同时也是明军出关哨探的关键地带。所以,明军“夜不收”、“尖夜”、“明哨”、“暗哨”的侦察活动,也离不开“属夷”的支持协助。

★ 按规定,明军各关派出的哨探在执行任务时,须“夷服夷语”。就是说要穿上蒙族部落一样的衣服,生活在“属夷”群族之中,并在蒙族住民相伴下,进行“探访外夷消息”。然后传给后面的“暗哨”,再接力传报关内。

★ 在明代文献中,很多“哨拨”、“炮拨”固定驻哨点的地名在今天仍在使用。例如:(在山地的警讯站),共有两路,二十拨。“石塘岭第二路,一路架砲顶一砲;椴伏岭二砲、苍儿台三砲、成儿谷四砲、分水岭五砲、猪头岭六砲、栢查子七砲、琉璃庙八砲、“横河儿九砲、阿只八哈十砲。每砲夜不收三人,以阿只八哈为总路,北接天各力(今宝山镇,天河川)等处一路”。

★ 白马关暗哨点有:“乾河衝”、“石老虎”、“包子店”、“汤河”、“可可打罢儿”、“打罢沟”、“思克”、“麅子店”、“虎石哈”。大水峪所属的暗哨点有:阿只八哈、庙儿岭、天各力南山、清红岭、磕磕代、黄石崖、汤河南山。

★ 白马关设置的关外“炮拨点”有:太平台、野马川、巡检营、羊圈顶、蚕房峪、舊口、东股道儿、横岭、庙儿岭、乾河衝。至此分为两股,一股向西,汤河;一股向北,虎石哈。

很明显,这一路中的“巡检营”就是原称为“巡检司”今称的“司营子”。再往北途经“乾河衝”,在今天长哨营东辛店、北湾子一带,再次分股西去汤河,东行虎什哈。而“横哨”、“暗哨”多隐蔽在蚂蚁梁左右的“东西石门沟”、“磕磕代”(今称科汰沟)一带。

其活动范围大体涉及今天的“古洞沟~项栅子”、“项栅子~东石门”、“项栅子~西石门”、“卜营路”、“小黄塘~中心社”等线路。

★ 蒙族大部落南犯路线为:“一股由汤河犯大水峪、河防口”。一股由忽石哈(虎什哈)西南至思克沟南由摇车岭犯白马关所属的西驼骨、划车岭口。

再一路由汤河川至鞍子岭再分股:一股东南犯石塘岭关;一股正南行犯大水峪河防口。另一路,由插汉口、黑墨岭南经猪头岭、分水岭、段伏岭、石门山,犯大水峪、河防口。这些古代线路包括了今天“长哨营~司营子”、“滦赤路遥岭一段”、“前鞍岭~青石岭”、“怀丰路琉璃庙段”等。

★ 崇祯四年三月十六日寅时,昌、宣两镇兵马在宣镇总兵董继舒、孙显祖总兵、昌镇总兵尤世威奉兵部命率领下出关。至宝山寺、汤河口、长哨营、喇叭沟门一带“分路搜山”、“直捣夷巢”。

各拨官军跋山涉水,搜索了大小沟峪,所到之处,发现很多夷人“驻牧基址尚在,但夷虏皆现惊遁之形”。只有一拨宣府官军在“夹山沟内搜斩敖汉夷人,一十八级,得获夷马六匹、骡一头,牛一只,弓箭等器六十二件”。明军在大规模搜剿活动结束前,又在宝山寺、汤河等处发出十数拨“塘马”、“丁夜”(侦察兵、家丁、夜不收),登贼巢(蒙民聚落地)附近的各个山头仔细瞭望,结果是“林木阴森,山原寥旷”,“高山密林,无从搜剿”。

根据今长哨营乡古道“长司路”旁,二道沟长梁“达子坟”或是明军“驻拨发炮报讯台”,以及蚂蚁梁西麓“骚达庙”(今称尤村)等蒙族人的遗迹判断,明代文书所指敖汉夷人所在的““夹山沟”,疑似是今天汤河口镇域内的“科汰沟”或长哨营“古洞沟”东西石门沟一带。

★ 崇祯六年六月初三日,宣镇永宁路海字口、四海各堡出动两股“丁夜”官军,东行蓟镇石塘路大水峪关外分水岭南“搜剿零夷”。把总郭维臣、罗一栋,内丁把总马腾友、齐一科带领一股丁夜五十名,在上哨喇利沟各山头分拨警戒,埋伏沟口小径;内丁把总张得胜、吕万仓等带领另一股各堡一百五十名夷汉丁夜,跟随向导马京直捣“贼巢”。

初四日辰时,前拨夷丁威震把都儿、周四沟守备高崇让、卞石雞等三十二名至大水峪边外打虎奈(地名,疑似今百泉山庄附近)处发现贼夷房帐,各丁奋勇扑斩,获众夷首级九颗,内有妇幼首级四颗,生擒夷妇一口,并夷器等物数件。

六月初六日,蓟镇石塘路大水峪守备潘文光,带本路官军出大水峪关沿山谷向北例行巡哨。行至地名为烽儿峪(峪道河村西北)时,在路坎下发现了两具属夷的无首尸身,再寻迹北行至椴伏岭(北台子至幽谷神潭一带),又见大水峪“常哨”驻拨地的属夷住房、毡帐被烧毁,并在附近又发现了几具男、妇、幼属夷无首尸身。

潘守备震惊之余,立即令官军分拨搜山。不久,潘文光就根据无首尸身、荆草蹂躏、血痕方向等判断出,这些本已归附大明,允许在近边驻牧定居,并作为本口“塘拨地”(明军设在边外的警情传报站)的属夷,定是被邻镇官军所杀。

被杀者是属夷:铁麦气、威震把都儿、把龙、撒泥、把彦兔、吴班住、阿利、刀儿计、明暗哈络赤、特伦住、黑石兔、克令住、库斯奈等。

小结以上,这些明代文献关于怀柔山地的记录,首先证明了很多地名早在明代就已经定型使用,并非在清代时才出现。其次,在明代中后期,部分被朝廷官方称为“属夷”的蒙族农牧户,一直居住怀柔山地沟谷中,并不像一些专家结论的那样“荒芜人烟”。明代末期,尽管朝廷在进退失据情况下,宣镇官兵数次出兵“搜剿”怀柔山地的“零夷”,终因“川原寥旷,山高林密,无从搜剿”而罢。

④ 清代、时期

★ 据长哨营彭德馨《本门宗谱序》: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沈阳城外彭连于1644年秋,跟随任职正红旗都统的族兄彭春进京。次年获密云庄禾屯及汤河川(长哨营上游)房产地亩山场等项恩赏。随之彭姓族群分别在密云庄禾屯、怀柔长哨营、喇叭沟门设立了属内务府镶黄旗都虞司衙门的“打牲庄”(即鹰手营)。

今属汤河口镇的卜营村曾名石门坑,彭兴奎之祖父居住在“石门坑上窝铺”。他初年的最后一位“鹰手”,彭兴奎父亲是助手。“上窝铺”就是最初的“打牲窝铺”,并非烧炭窝铺。这里的彭姓鹰手活动区域为,东越蚂蚁梁至长哨营上窝铺;东南至番字牌;西南至黑墨岭(后摩岭)。

★ 康熙初年(1662),山西、山东、河北大量流民违禁出关。雍正年“关禁”渐弛,其后很多流民举家落脚各个沟谷驻开垦谋生,汤、白河川的满、汉人口迅速增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内务府、户部按制,为康熙帝第九女温宪公主划拨陪嫁地,再次圈占天河、白河、汤河川山场,拨给温宪公主为私属庄田、马场,垦荒或前来佃租旗地者继续增多。一族数户,几户一聚,分居山谷,旗民杂处,渐渐就有了出租典地时的矛盾和山权地界之争以及匪盗之患。急需治安、民政管理。

★ 雍正七年至九年,全国新设79个巡检司,“汤河口西河巡检司”即在其中。这是历史上怀柔山地首次设置的具有基层性质的警政机构。

乾隆元年“西河汤河口巡检司”东迁鞍匠屯后,今汤河口、宝山寺、长哨营一带的治安和部分民政以蚂蚁梁为界,由大水峪汛管辖;喇叭沟门一带辖于虎什哈汛;长哨营东南部归属于白马关汛。(1953年,陆续由滦平县划入怀柔)。

★ 咸丰三年“汤河口等处窜匪,亦经滦平县知县景兰等,格毙一百九十余名。首犯刘幅汰先经署丰甯县知县穆翰等带兵歼毙,并毙余匪一百五十名。拏获各犯,讯明就地正法,地方一律肃清,办理尚属妥速”。其实,多数矿民已经逃散,有的隐居山谷,渐而购地为民。

★ 谭廷襄奏:“滦平县宝山寺地方,又有矿匪与民人互斗”。圣旨下:“现令护理提督,及口北道等分别督办等语。此股滦平县匪徒,是否即系丰甯县匪徒,仰系另股滋事,著谭廷襄确切查明,并因何起衅根由,据实具奏。即饬该护理提督等,认真剿办,迅速扑灭,毋任蔓延。进口难民,尤应认真稽查,勿令奸宄溷迹。将此谕令知之”。

此乱是丰宁金矿事件的延续,当时有自大阁南逃的矿民到达宝山寺地方。并因逃匿、居住、索食或其他问题与宝山地方民众发生了殴斗。并有盘踞在宝山附近的其他股土匪,猜测新来的矿民有金子而与之斗抢。尤其是“进口难民,尤应认真稽查”之语,说明咸丰年间仍有大量关内贫民,出关外山地逃荒求生。

★ 十二年开始,怀柔山地匪患成灾。丰宁地区的匪首盖四省、荣三点大拨、四木匠、大喜字、麻子老七、刘疯子、金翅鸟、杈头子、小七点、九点、十三点等大小股土匪曾上百次途经或直接劫掠怀柔的琉璃庙、宝山、汤河口、七道河、喇叭沟门地区。

当时宝山、汤河口一带属于滦平第五区(亦称汤河区)管辖。汤河口警局以及地方保甲队的战斗力极弱,大股土匪一来,那些警员,练丁多是借故逃跑。

十七年四月,荣三点率马匪300 余人,由沽源方向进入宝山寺地区,虽然此次没在宝山寺村实施大规模劫掠,但是众匪强迫百姓为他们杀猪宰羊,备饭备酒。众匪暴吃狂饮后又与盘踞在七道河的400多名土匪会合,去大甸子乡抓乡练队的吕练长,吕练长外出不在,土匪便放火将吕家十几间瓦房烧毁。

随后,又窜到喇叭沟门,烧毁原鹰手营大户彭以及各户的瓦、草房180余间,并绑走彭明祥父子,枪杀了彭大和。

★ 二十一年深秋,清固伦额附舜安颜后代佟自珍最后一次,来汤河口、庄户沟门、东西帽湾、转年等村收取“老租”。所谓老租就是当初由内务府按制划拨给固伦公主“胭粉山场地”所产生的租息。当地人称这部分山场地为“老圈地”。虽然佟氏在初期有所出售,但后代仍留有部分土地。佟自珍于1947年病逝于琉璃庙镇老公营。(2022年春,转年村佟自珍养女小姑,94岁刘志英口述)

⑤ 当代

★ 1991年6月6日怀柔县普遍降大雨。10日,长哨营、汤河口、琉璃庙等七个乡镇累计降雨在300毫米以上。

暴雨中心长哨营乡西石门村日降雨达400毫米,泥石流骤发,吞没了村户。汤河口镇属中心社、大北沟门、东湾子、卜营;长哨营乡的东、西石门、古洞沟、项栅子、东辛店、北干沟;琉璃庙镇属的孙胡沟;喇叭沟门乡的四道穴等村大部山地被毁。西石门、中心社、大北沟门等村六百多人无家可归。山区交通、通讯、供电全部中断。

10日上午,在公路尚未被毁之前,县人大主任肖昌兴凭多年的防汛经验,最早赶到到长哨营乡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所有乡、村干部立即行动,组织群众紧急避险。市水利局副局长,凭观察市防办卫星云图,也是最早赶到与长哨营交界的密云番字牌乡,与乡干部组织群众避险。

11日凌晨,县政府成立救灾抢险指挥部,成立了1.恢复交通、通讯、供电组;2.恢复工农业生产3.保障灾民生活救济、4.保障救灾物资供应等四个领导小组。并决定先把已经丧失生存条件的长哨营乡西石门村,汤河口镇中心社村和大北沟门村灾民,全部迁到平原乡镇定居。平原杨宋、庙城、桥梓等八乡镇立即组织腾房屋,备用品,积极安置。

6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主要领导乘直升飞机至汤河口镇、长哨营乡视察。重点察看了遥岭、榆树湾两村灾情。

6月12日上午,县委书记陈瑞均在崎峰茶金矿布置抢险告一段落,赶往长哨营乡西石门村现场指挥救灾。肖昌兴等领导从汤河口出发,经由大蒲池沟,中心社,翻过蚂蚁梁赶到受灾最严重的西石门村与陈瑞钧一起指挥抢险救人(资料来源于:当时的《北京日报》和京密引水防汛简报)。

后缀小言:怀柔山地建置,自清雍正六年在汤河口设置“西河巡检司”,到1953年划入怀柔县的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辖于今河北滦平县(宝山道德坑一带属赤城县)。当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把今怀柔北部山地称为“滦平西河地区”。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滦平编纂县志时的四十年里,这一地区大量历史资料在“”中逐渐消失。何况滦平纂志也不可能将不属于自己所辖的“西河地区”内容详细记入。

怀柔县八九十年代纂修县志北部涉及山地时,其资料极为匮乏。对一些村、地名称多是按村人口称随音而记,尤其是在历史沿革部分,只能参照省市级史书中概括的记录,也概括地囫囵而记。所以在很多文本中就出现了“明代怀柔北部山地荒芜人烟”的“定论”。

另外,在近年的村镇文化建设中,一些村镇在编写村镇志、建村史馆过程中,有的文化传媒公司,因缺少历史资料,或不了解今怀柔山地的归属变迁,就在开篇沿革部分摘用明清时期的怀柔县旧志内容作填充。孰不知明清时期的怀柔辖区在长城以南,并不包括今天的北部山地。

笔者于2019年参与了怀柔山区的一个文事活动,发现了一点稍微靠的谱史料,今择选数条罗列在此,意在以砖引玉。望有意、有暇自甘劳神者,能为美丽而朦胧的怀柔山地再搜捡出更多的,能够承载无尽诗意乡愁的文史细节,传之后世。

2021年1月23日记录,近日整理

兔年出生,兔年登基,死后与兔相伴,这位真龙天子与兔结缘深厚

#天南地北大拜年#

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肖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并对自己的生肖情有独钟,赋予其特殊含义。按照中国十二生肖纪年方法,2023年是兔年。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一生与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兔年出生,又在兔年登上皇位,去世后还选择与兔相伴,与兔的缘分不可谓不深。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前蜀开国之君王建。值此卯兔之年,让我们走近这位皇帝,探究他的兔子情缘。

一、从饼师之子到皇帝

公元847年,正值春寒料峭的二月,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的一户以卖饼为生的王姓人家里,又传出一个男婴的啼哭声。这个男婴的降临并未让这个家庭感到多少欢乐,原因无他,家里太穷了。即便如此,父母还是爱怜地为这个新生儿取名王建,大概是希望他能健康成长,长大后建功立业,能有一番作为。

由于家境贫寒,王建无法靠读书参加科举,博取功名。他结交了一群狐朋狗友,干着杀牛偷驴、贩卖私盐的勾当,一副小混混作派,为祸乡里。他排行老八,当地人极为厌恶他的不务正业,因此送给他一个“贼王八”的绰号。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骂人的口头语,到今天还被使用。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王建行为愈加出格,恶行累累,直接触怒官府,被抓捕入狱。不过狱吏与他相交甚好,甘冒风险把他偷偷放走了。王建不敢回家,只好藏匿于武当山,在这儿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贵人——武当山僧人处洪。处洪精通相面术,见到王建后大为惊奇,“子骨法甚贵,盍不从军自求豹变”,鼓励他到军中寻找前途。在处洪的指点下,王建到忠武军(河南淮阳县)从军,从此一路开挂。

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起义军攻陷了长安,唐僖宗被迫逃亡巴蜀。忠武军监军杨复光率军进攻黄巢时,将部队一分为八,任命王建等八人为都头,是为忠武八都。后来,王建又被权宦田令孜收为养子,随侍僖宗。

黄巢农民大起义

五年后,王建因有救驾之功,被唐僖宗任命为神策军将领。在僖宗逃亡途中,由于栈道被烧,王建不顾个人安危,拉着僖宗从大火中突围而出。僖宗大为感动,遂命王建遥领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由于养父田令孜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王建也随之失势,被排挤到利州(今四川广元),担任刺史。

光启三年(887年),王建率兵驱逐了阆州刺史杨茂实,自任阆州防御使,在当地扩展势力,招兵买马,坚持奉唐王朝为正朔。唐昭宗即位后,任命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但王建并不满足,一直在四川东征西讨,最终陆续占有了四川全境及陕西、甘肃、贵州、湖北等部分区域。天复三年(903年)八月,王建被昭宗封为蜀王。第二年,朱温杀害唐昭宗,立年仅15岁的李柷为帝,迁都洛阳,改元天祐。远在成都的王建不为所动,继续使用天复年号,并开始自行任命官员。

唐昭宗

天复七年(907年),朱温逼迫李柷将皇位禅让于己,建立了后梁,唐朝由此灭亡。王建不肯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起初打算联合藩镇讨伐朱温,但无人响应。同年九月,王建遂自立为帝,国号大蜀。为了与孟知祥建立的蜀国相区分,后人称王建创立的蜀国为前蜀。人生七十古来稀,出身贫苦、已经60岁高龄的王建却登上了皇位,而这一年又是兔年。

二、乱世中的桃花源

唐朝灭亡后,天下分崩离析,各地割据势力纷纷称帝。王建轻徭薄赋,招募流民,注意整顿吏治,打击贪污,任贤用能,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书生、道士、僧人、布衣皆在选用之列,在他的统治下,蜀地保持着相对繁荣的状态。

王建目不识丁,却十分礼敬文士,喜欢与他们谈论,以至于身边的侍从都看不下去,觉得恩遇太重,但王建不以为意,坦然答道:“吾在神策军时,主内门鱼钥,见唐朝诸帝待翰林学士,虽交友不若也。今我恩顾,比当时才有百分之一尔,何谓之过当耶!”

王建本人是武将出身,因而很重视军事,但又不穷兵黩武,而是审时度势,对外采用外交手段,很少用兵。因此在王建治下,社会环境安稳,百姓安居乐业,不少北方衣冠大族也都选择到蜀地避乱,一时间蜀地人才济济。王建崇慕大唐, 蜀地的典章、文物也都保有大唐之风。

可惜的是,王建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在宠妃徐氏操作下,立了幼懦的徐氏之子王宗衍为太子。他后来意识到太子荒淫,喜好享乐,难以守护基业,遂有了易储之心。信王王宗杰很有谋略,多次上书言事,力陈时弊,深得王建欢心,但这种恩宠却为信王招来了祸患。光天元年(918年)二月二十日,王宗杰突然去世,王建虽心有怀疑却无能为力,易储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同年五月,王建病重,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72岁。

作为前蜀的开国之君,王建在位12年。在他死后,太子王宗衍即位,改名王衍。七年后,蜀国就被后唐灭掉,王衍也被杀害,年仅28岁。自公元887年王建入蜀逐步扩张势力,到925年蜀国被灭,王建戎马半生辛苦创下的基业,持续了不到40年就土崩瓦解,令人十分惋惜。

三、王建墓的传奇

王建死后被葬于永陵,但很久以来,永陵到底在何处一直无法确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成为日军战略轰炸的重点。成都也饱受日军轰炸之苦,为了躲避空袭,1940年秋,天成铁路局在成都西郊三洞桥附近的抚琴台挖建防空洞,偶然发现了砖墙,这引起了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的注意。经过现场考察后,他判定这是一座古墓。但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物资极为匮乏,难以组织发掘,只好暂时封闭洞口。

王建墓内景

直到1942年秋,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先生的支持下,正式开始了古墓发掘工作。考古发掘共分两次进行,到1943年结束。在第一次发掘时,墓中出土了石像、玉册、谥宝、玉璧等文物。

在第二次发掘时,墓中又出土了玉带、银猪、铁牛等600多件文物,并且发现了令人相当惊艳的24伎乐石雕。石雕刻画了22位乐伎各自表演不同乐器的情形,另有2位舞伎翩翩起舞,生动地再现了大唐、五代时期宫廷表演的盛况。据说,伎乐石雕刚出土时,其所覆盖的鎏金尚在,颜色鲜明,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另外不可多得的文物还有王建坐像、抬棺十二力士等。

伎乐石雕

在出土文物中,谥宝意义尤为特别,正是它的发现,才帮助人们确认这就是永陵,是王建的葬身之地。谥宝仿照死者生前的玉玺形制,将谥号刻印其上,与死者一同下葬。王建墓出土的谥宝虽然印钮已经脱落,但下面的文字清晰可见:“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这十四个大字表明墓主人就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

有意思的是,谥宝一般都是龙首龙身,而王建墓出土的白玉谥宝却是兔首龙身。凶猛严肃的龙首被换成了可爱活泼的兔首,其原因不外乎就是王建自己属兔而且又在兔年登基,需要顺应“天命”,兔子性情温顺,不善攻击,也迎合了战乱时期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因而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兔首龙身谥宝,现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院

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专业考古人员进行发掘的帝王墓,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对永陵展开考古发掘时,郭沫若身居重庆,他对此有高度评价:“抚琴台的发掘,的确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事,在中国学术界必有极伟大的贡献。”他还认为,“此事如在欧洲学界,必当大轰动”。可惜是在战时的中国,永陵发掘的重要性被低估了,令人叹惋。

王建墓的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作为乱世中被发现的陵墓,它是幸运的,没有遭到破坏的命运,而是得到了很好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在中国考古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也为人们了解帝陵、了解成都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墓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王建墓正式对外开放,并成立了专门的永陵博物馆,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修缮工程,让这座千年帝陵得到更好的保护。

文史君说

在古代中国,出身穷苦却又能登基为帝的人大有人在,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但像王建这样在60岁高龄登基为帝的却不多见,至于在兔年出生、又在兔年登基的则更是少见,无怪乎王建在身故之后还将谥宝特意换成兔首,大概他也觉得兔子给他带来了好运,是他的护身符。

参考文献

李钢:《前蜀皇帝王建永陵的发现与保护》,《大众考古》2013年第1期。

韩莎:《成都永陵的发掘及其意义》,《文史杂志》2014年第4期。

冯汉骥著,何汀译:《永陵——王建墓的发现及发掘》,《四川文物》2019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1/1697195947345763.html
上一篇:张珈宁(张珈宁名字的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出生日期计算(出生日期计算年龄)

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