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走进公安英模 | 薛晓静:盛开在茅山老区的“蒲公英”
盛开在茅山
老区的“蒲公英”
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薛晓静
丹凤朝阳,人间有爱。
镇江丹阳市,是一座古老又美丽的城市。这里有一支年轻的警察队伍,叫“蒲公英党员民警志愿服务队”,他们身着藏蓝、头顶警徽、胸怀大爱,从2012年到2022年,“蒲公英之家”的小花美丽绽放,历经十年传承接力,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警心暖童心”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结对帮扶600多名留守、流动、困境儿童,用爱心践行新时代平安使命,用陪伴教育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普通的女民警——“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薛晓静。
01
老区群众的“好闺女”
2008年,28岁的薛晓静转业回到地方,选择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成为一名户籍民警。用她的话讲,“警服和军装一样,有精气神!”
在延陵派出所,薛晓静的电话成了群众热线,村民有办户口的事或涉及公安业务的事,都会第一时间拨打过来咨询她。“薛警官,我们村里一个中年人出了车祸,躺在床上无法行动,因为看病,家人又不小心把他身份证给弄丢了,能想想办法给他尽快补办一个吗?”为了不耽误群众办事,中午休息时,薛晓静就拿着设备赶往九里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上门拍照片、采指纹,随后返回所里进行证件制作。身份证制作好后,又第一时间送上门。
2014年5月,她得知行宫敬老院有几位老人家要办理相关补助却没有二代身份证,便携带拍摄器材到行宫敬老院,为老人家拍摄办理,因办理补助时间急,她又统一帮助老人家办理了临时身份证,以解燃眉之急。之后,行宫敬老院的院长代表老人给薛晓静送来一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这些年,薛晓静共预约上门为行动不便老人拍摄身份证700余次,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说她比亲闺女还贴心!
2016年,一封信寄到了薛晓静的户籍窗口。来信者称自己的老伴身患疾病,随时吸氧无法出门,夫妻二人户口空挂在延陵,自己住在金坛直溪镇,因为不放心老伴自己在家,现在有两件事急需办理,一是老伴的身份证丢了需要补办,二是询问户口怎么迁移。
薛晓静看完信后,立即拿起电话拨打过去,当老爷爷听到电话里是民警时,激动得有点儿语无伦次了。原来,老人的子女都在常州工作,他和妻子两人在直溪生活,因为多年前将户口空挂在延陵镇,没有需要所以也没及时办理。但是后来妻子的身份证丢失,又患病在家治疗随时需要他的照顾,他就想着写一封求助信试一试。没承想派出所还真打来了电话。薛晓静立即与老人核实了身份信息,并表示中午就过去办理。中午她就携带着设备与驾驶员驱车前往直溪镇,按照老人的电话一路指挥,大概50多分钟后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只见屋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老爷爷的老伴躺在床上,氧气瓶靠在床边,看到薛晓静来家里了,她强撑着想坐起来。薛晓静忙上前扶住她,帮她梳理头发,然后由老爷爷扶着,给老奶奶拍照。老爷爷再三感谢道:“谢谢你,好闺女!”身份证办好后,薛晓静又再次驱车将身份证送到老人手中。让薛晓静感动的是,几天后,她又收到了老爷爷的感谢信。
02
结对儿童的“好妈妈”
随着经济的发展,延陵镇的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这个革命老区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他们没有父母陪伴,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管,溺爱、放任、甚至粗暴,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薛晓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区的孩子由谁去照看?2012年5月31日,丹阳市公安局以“大手拉小手,警心暖童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在延陵镇行宫村挂牌成立“蒲公英之家”。刚为人母的薛晓静,成为这个爱心群体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并陆续成为了许多孩子的“警察妈妈”。
涛涛是薛晓静结对的第一个孩子。2012年,她在“蒲公英之家”结对帮扶留守儿童仪式上认识了涛涛。那年涛涛刚9岁,薛晓静32岁。她陪伴涛涛走过人生中最美的十年,回想起来,有许多感人的画面。
记得两人刚认识那段时间涛涛每次见到薛晓静,只是一句“嗯”,连“警察阿姨”都不愿意喊。奶奶说他不懂礼貌,薛晓静却不怪他,体恤孩子的心里有着千千结。涛涛从小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再婚后又外出打工,平时只有爷爷奶奶留在村里照顾他。“妈妈”这个词,对于从小缺少母爱的涛涛来说,既珍贵又陌生。一年冬天,经常来看望涛涛的薛晓静,突然发现孩子耳朵上生了冻疮,赶忙带他去药店买冻疮膏。付款时,收银员责怪道:“你这人怎么当妈的,孩子都生冻疮了,才知道来买药。”说得薛晓静一通脸红。旁边的涛涛却突然开口说道:“你别怪她, 她是我的警察妈妈。”一句“警察妈妈”,让薛晓静一阵心热,她搂着涛涛走出药房,从此涛涛就亲切地喊她“薛妈妈”。
2015年,涛涛的爷爷去世了,那段时间涛涛很悲痛。看着孩子闷闷不乐,薛晓静也着急,她总想着找个机会劝劝孩子。等到2015年12月12日,刚好是涛涛的12岁生日。这天,薛晓静带着自己的儿子,又捧了一个大蛋糕,没打招呼就来到涛涛家。奶奶下地干活去了,家里只有涛涛一个人在学习。薛晓静说:“涛涛,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涛涛茫然地摇摇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你都忘了,12月12日,又是你的12岁生日,今天是属于你的‘三个12’。我们应该好好庆祝一下,对吧?”薛晓静的儿子给涛涛哥哥戴上王冠,帮涛涛哥哥点燃蜡烛,又撅着小嘴唱起生日歌,薛晓静催促涛涛快闭上眼睛,许个生日愿望。涛涛扭捏不肯。
薛晓静说:“涛涛,过了今天,你就长大了。你也该懂事了。懂事就是面向阳光、无所畏惧。过去的12年你或许经历了很多痛苦失望,甚至都从来没给自己送过祝福吧?今天,就送一次祝福给自己。”涛涛忽然哭了。擦干眼泪,涛涛释然了,也变得更加坚强。涛涛在薛晓静的陪伴下,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在2019年6月26日凌晨1时15分,薛晓静突然收到一条信息:“薛妈妈,我过了!超省丹中硬线2分,硬线603分,我605分。”薛晓静得知涛涛考取了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忙给他发去了“妈妈的祝福”——“哇,厉害厉害,为你骄傲!新的起点,加油!”
发送完信息,薛晓静辗转难眠,她在眼中蓄满激动的泪水,她为涛涛感到欣慰,也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孩子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的美好人生正在起航。
2022年,整整十年,一晃就过去了。薛晓静已经42岁了。涛涛也已经19岁了,在省丹中读高三,马上要面临高考。涛涛说:“薛妈妈,我想报考警校或者军校,将来像你一样,要么做一名军人,要么做一个警察。”
薛晓静的身边,不但有涛涛,还有云俊、灿辰、小朱、娟娟、康康、铭轩、湘湘,每一个都是她的“结对孩子”,他们之间都有着感人的故事。因为“蒲公英”,他们走到了一起,一句“警察妈妈”,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03
文明实践的“好榜样”
十年的时间,“蒲公英之家”在薛晓静的呵护下,从一颗种子,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批又一批孩子在“蒲公英之家”快乐成长,如今有的正在读大学,有的已经工作,而“蒲公英之家”这个活动阵地,像蒲公英飘飞一样,从延陵镇飞向丹阳市多个镇区,生根开花,“新星市民之家”“滨河之家”“高楼之家”“交管之家”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留守、困境、流动儿童感受到“蒲公英”的爱,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涓涓暖流。
十年的努力,薛晓静组织了一次又一次“蒲公英之家”系列活动,将法治精神融入孩子们的生活点滴,将安全理念植入孩子们的脑海,用文化资源滋养孩子们的身心,用思政教育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用专业心理知识抚慰孩子们的幼小心灵,就像她所从事的户籍工作一样,要用心做,要用情做,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里去,让小“蒲公英”沐浴在阳光的温暖和爱心的滋润中。
2017年,在薛晓静的提议下,丹阳市公安局注册成立了“蒲公英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协会”;2018年“蒲公英之家”模式又被推广向全市12个乡镇,所有新入警、新入党、新提拔的民警参与结对帮扶,发挥公安职能优势,提升帮扶孩子效果;2019年又依托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了“蒲公英少年警校”。薛晓静组织各警种优秀党员民警,按照各自的特长,建成了法治、反诈、禁毒、交通安全等“警官宣讲团”,以案释法讲授法治课25场,先后有2.2万余名中小学生接受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引导未成年人建立健康友爱阳光心态,做好孩子们的“守护神”。
2020年12月“薛晓静民警工作室”挂牌成立,带动全局女警及新入警、新入党、新提干的男民警,分批次加入“蒲公英”志愿者队伍中,并组织“蒲公英季子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融合书法、剪纸、绘画、声乐等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将优质的法治、文化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老区的孩子们。
点开“丹阳市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微信公众号,可以看见“蒲公英”志愿者与孩子们继续前行的美好瞬间。志愿服务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十年来,薛晓静带动民警陆续结对帮扶留守、流动、困境儿童600余人,先后培养出陈春芳、王守国、婉、王芳、王佳薇等一大批优秀民警,大家在各自管辖的社区中,结合各自特点,不断发挥、拓展、延续着爱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