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与段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前言明朝一开始派遣使者对梁王进行招抚,但是遭到拒绝。同时明朝还想利用段氏来打压梁王。直到洪武十四年时,明朝攻打云南,梁王、段氏接连被击败。段氏被擒后被押送京城。其中明朝和段氏双方有几次重要对话,从几次对话中,可以了解双方对彼此认识变化的过程。
朱元璋对云南认识的变化在朱元璋对中原王朝进行统治之后,本想按照元代的制度,继续对云南进行治理,一开始是并没有将云南纳入统治范围的,以招抚为主。元朝时,元世祖亲自取云南,让亲王镇守,但百年间前后也有七次叛乱。
“为今之计,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耳。”治理云南重点在于不是对其进行控制,而是重在想办法让他们没有叛乱的心思。由此可见,明朝在征伐云南的过程中,叛乱诸多,云南地区没有马上完成权力的交接。
统治者在此之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举措中多是教化、怀柔政策,主要有政治招谕、赐予封号、授予官职、赐姓等形式。诏谕有着威胁的成分,内容随着所要招抚的对象以及明朝本身实力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异。赐予封号、授予官职、赐姓一般是针对于大理贵族和少数民族首领。
对于主动投降的大理土著,明王朝实授了官职,并册封为“千夫长”“百夫长”“土官千户”“土官百户”等官职,并由中央专门发布敕命正式确认。而对于大理段氏等坚决反抗的土著,明朝在俘虏后,并未任命其为土官。这也是大理府并未设置土官的原因。
其中,朱元璋考虑到云南自然地理状况及元残余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和段氏总管在滇省的势力,对大理采取招降,但遭到拒绝。忽哥赤在元朝被为云南王,后晋封梁王。但洪武二年(1369 年)到洪武五年(1372 年),明朝便派遣使者到云南招抚梁王,都失败了。
洪武五年,朱元璋诏谕梁王:“盖云南土地人民,本大理所有,自汉通中国,称臣朝贡,尔尚力至唐宋皆受王封,其来久矣..迩来元祚倾覆已尽,据其地不还大理自王,果欺人平,欺天乎?人虽可欺,天不可欺。”
明太祖在招谕文中指其出兵云南是为消除残元势力,要求梁王退还所据之大理土地。但是梁王的态度却十分跋扈。不仅不降,还杀了明朝的使者。“洪武五年(1372 年)春,上遣翰林待制王祎持诏谕之,梁王不从。”
“七年(1374 年),会元太子立于漠北,遣侍郎脱脱来滇索饷,欲连兵恢复,遂杀祎。”但是梁王的态度却十分跋扈。不仅不降,还杀了明朝的使者。洪武八年(1375 年),朱元璋派遣吴云到云南,“今天下混一,四夷宾服,独云南一隅未奉正朔,杀我使臣。朕欲以兵取之,恐劳师费财,以伤远人。卿能为朕作陆贾乎。”
可知朱元璋不愿意劳民伤财,屡屡派遣使者去云南劝说,吴云也被杀害。“八年(1375 年)九月,诏遣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复谕梁王。王杀之于道”。
洪武七年(1374 年)明王朝向云南大理段氏派遣使者,“始因有元失驭,海内云扰,华夷无主,朕自洪武元年戊申秋八月,群雄尽平,复我汉人故国,统一华夏,于今七年,四夷诸蕃,皆以称臣入贡。惟尔大理,未尝遣使。今稽载大理在唐宋时受封王爵。朕会臣僚议依唐宋所封,至元削去国名,止称土官。
今其国乃元君遣派梁王者主之,未复故封,朕命臣僚议准唐宋故事,封尔段氏为大理国王,故特遣使先谕朕意,使回,当发印诰,令尔王臣开国理民同享,承平之福,尔其审之。”明朝表示愿意按照唐宋制度,封段氏为国王,即否认梁王的,承认段氏,以此来打压梁王,但段氏也同样拒绝。
洪武十四年,明朝才开始攻打云南。“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等,师至曲靖,击败梁王将达里麻兵,于白石江。先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王师下普定,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将精兵十余万,屯曲靖,以备我师。”明军在白石江击败梁王。
很快梁王自杀。明朝在统治西南地区的过程中,要确保滇东南的临安以及元江等地,就必须消灭北部的昆明梁王。而在当时情况下的大理段氏,只是明朝想要用来制衡梁王的工具。“
今者,天兵南下,汝反率众,为彼声援,闻败而遁,不加尔兵已幸矣。”事实上,大理段氏在明军攻打梁王时派了救兵。
立石谦次认为段氏和梁王的对立是在元王朝的内部对立,不是云南蒙古和大理土著之间的对立。所以明朝的计划注定落空。在梁王死后,大理段氏失去了制衡的价值,明军也在第二年进攻大理。
明朝与段氏的对话洪武十五年二月,朱元璋命明军进驻大理。《明太祖实录》载,“九月,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帅诸路师征云南。”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庚午,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达里麻兵败被擒,度不能支,乃与其左丞达的、参政金驴,遁入罗佐山。”
⑦傅友德与蓝玉带领军队打败云南故梁王后,傅友德遣使招谕大理总管段世,段世三下战书,声称“云南根系白爨故地,称为遐荒,历代所不能臣”,拒不归附。明太祖即明确指出:“云南自汉以来服属中国,惟宋不然,胡元则未有中国巳下云南,必须坚决统一之。”在一次次驱逐和大发厥词之下,朱元璋决定攻打大理。
明军抵达楚雄时,段氏才遣使表示愿意接受招降。明军请示是否进攻大理时,朱元璋态度坚决,“近因彼肆侮朝廷,命卿等讨平之。今诸州已定,惟大理未服,尚生忿恨,当即进讨..要在出奇制胜,乘几进取,一举而定,再不劳兵可也。”
而朱元璋在洪武七年的“谕大理诏”中表示大理在唐宋的时候,是受到中央王朝的王爵封赏的,元朝的时候被罢黜成为土官,不再为王。
能看出明太祖态度是软硬皆施,对大理威逼利诱。强硬,表示如果段氏投降,则打算按照唐宋之制度封其为大理国王,反之则会兵临城下。也就是说,一开始,朱元璋是不愿意对大理用兵的。可以看出朱元璋态度转变十分明显。
十五年(1382 年),正月辛巳(初一日)景川侯曹震、定远侯王弼率师至威楚,已迫大理,段名派遣了张元亨到中庆城明军大营,送去了书信。
“大理守段信苴世(名)顿首拜书,上总兵官定远、颖川二侯麾下:
..麾下之兵所至,烈如猛火,玉石不分,迁其土著,虏其妻子;一二之说尚未信,三四言之弗免疑,以此畏缩而不敢即也。夫云南根系白、爨故地,称为遐荒,历代所不能臣,秦、汉之际,始通华夏,亦不过遣使来往。
蜀诸葛孔明不留镇兵,而诸夷信服。唐鲜于仲通调十二万之师,而竟败绩。皆蒙氏以前之事,史书之所具载也;方之当今,彼奚足论,窃念我段氏,绍蒙有国,抗衡赵宋三百十有五年。会元朝翔兴,以小事大,首先内附,特命高祖武定公,仍旧管领大理、都阐、会川、建昌、威楚、姚安、鹤庆、永昌、腾冲等处州城并三十六酋长,悉听节制。
抚绥降顺,招讨不庭阅十数年,民心乃定;然后创设行省,列置各道衙门,累代宗先,沐恩荣仕,为守土,计一百三十年于兹。忠孝相传,一心无二,间为红巾陷滇,..且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莫若班师罢戍,奉扬宽大,..附此卑恳,千?冒威严,不胜战僳之至!所有事宜,去使悉禀书不复载,伏乞照察不宣。
壬戌正月二十三日信苴世拜呈。”
段氏通过列举云南历史和自身功绩来劝退明朝罢兵。傅友德通过列出段氏在臣服后的得失,对其警告。
“..斯盖梁王未败之前,吾王有愤其不臣,杀我使者,故有是命;汝于此时若能发兵摘角,共灭云南,更立功勋,一心王室庶副前约。今者,天兵南下,汝反率众为彼声援,闻败而遁,不加尔兵,亦已幸矣,又敢大言以祈前诏乎!果若人言,蛮夷难化者信然矣。
足下援引古今,铺陈得失,则厌闻矣。今者之来,但知奉命,有罪者诛,无罪者安置;若急降服,当即奏闻区处,欲但游说相玩,则不如深沟高垒以俟兵至,欲为城下盟,必不可得。汝其察之!毋悔毋忽。”
傅友德通过列出段氏在臣服后的得失,对其警告。
段氏与明之前对话曾还有几次。洪武十五年二月初,段世犹欲求和,乃寄第二书。《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二月乙卯(二十九日)设楚雄府,闰二月甲午(十四日)置楚雄卫建立,段世投书可能在闰二月初。而段世第三书,意与明兵决裂,则在明兵已迫近大理之时,《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闰二月癸卯(二十三日)征南左将军永昌候蓝玉、右将军西平候沐英进兵攻大理克之,段世就擒。
段氏族谱-破解殷人东渡之谜
对于周灭商的战争,史书上的记载都很简略,《史记·殷本纪》说:“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太白旗。”《史记·周本纪》说:“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觽,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两军相对,纣师皆无战之心,及待开战,纣师皆倒兵以开武王,周军不战而胜,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也进行得太简单了吧?不过,这个谜团已经有很多人解开过。商朝的末期,对于东南地区的经略是费了大力气的,东夷九种,或服或畔,至武乙衰敝,东夷的侵凌更盛,渐居中土。到了帝辛时期,东夷叛变更为频繁,当时,商之主力部队正由攸侯喜率领,在顾(今山东顾城)、灊(今安徽霍山)与东夷作战,周武王看准时机在背后突然讨商,仓促之中纣王调七十万由奴隶组成的队伍,以拒周师,但奴隶皆无战之心,及周兵来攻,奴隶军士叛商,倒兵以战,纣王走登鹿台自燔于火的。那么,问题又来了,此后由攸侯喜率领的商主力军又到哪里去了呢?
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竟然没有人去追究这个问题,就像这支十万余人的精锐部队以及他们的家属共二十五万人之众,就此凭空消失!直到194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登上美洲的萨曼岛,才使这个问题引起注意。哥伦布看过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抱着到中国发财的狂热,几经奔波才取得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于1492年8月率领三条轻快帆船启航,经过两个月的航行,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萨曼岛登陆,他们问见到的当地土著人:“这是什么地方?”土著回答:“YINDIAN.”他们以为到了印度,见到的是“印度人”。于是,掠夺了大量的当地物产,又抓了几个“印度人”,回西班牙邀功。从此,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蜂拥进入美洲,驱赶当地土著,残暴地掠夺当地资源;500年来,当地土著由2000万人锐减到100万,浩瀚的典籍只剩下三个手抄本,数千年的文明火炬熄灭了。
地球物理学、人类学与科学考古的成就,已使多数人渐渐接受这样一种意见:美洲土著的祖先是大约12万年至1万年之间,特别是在最近的2.5万年,由今天中国的北方,主要是华北地区的古人类沿着亚洲和美洲在冰川期形成的大陆架平原、陆桥、相互毗连的岛屿,最北可能是白令陆桥或白令海峡,分批迁去的。此后的争论就一直在“中国人开创了美洲”还是“殖民者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之间展开。
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吉涅撰写发表了《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亚洲及东部几个民族的研究》,提到中国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僧人慧深到达墨西哥,比哥伦布早一千多年。
1907年9月日本学者白岛库吉在《地学杂志》上发表《关于扶桑国》一文,首次提出殷人经朝鲜移殖美洲之说。
1910年清政府派欧阳庚特使去墨西哥处理索赔专案,行前殷商甲骨文研究大师王国维、罗振玉曾委托调查华侨中有无殷人东迁的痕迹。索赔案完成时,当地有十七个地区的殷福布族人,围着清特使请愿,说他们是中国殷人的后裔,要求特使代为主持索赔。欧阳庚见到请愿者,心中万分激动,立即据实报告清政府外务部,但却遭到了清政府的驳回。欧阳庚为了彻底查清殷人东渡之事,让其四子9岁的欧阳可亮回国学习汉语,师从郭沫若、董作宾学习甲骨文。1922年欧阳庚在智利任中华第一任驻智利公使时所用的一名老仆人就是一位殷福布族人,他发现这位老仆人说话口音有浓重的河南安阳味,“好像袁世凯的河南话”,感到很奇怪。他的四子欧阳可亮曾在老仆人家住过一段时间,他说:哥伦布说的“印度人”,其实是“殷地安”人,他们是3000年前侯喜王率领从殷地乘涕竹舟来到这里的,所以见了面或早上起床都要互道“殷地安”。
1920年徐松石赴美留学时,即留意探讨殷地安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写成《华人发现美洲考》,出版后颇有影响。1939年中国学者朱谦之完成《扶桑国考证》一书,对中国人进入美洲论述详尽。1940年陈志良在《说文月刊》上发表文章:《中国人最先移殖美洲》,认为殷人箕子封朝鲜后,当地土著东夷人被迫迁往美洲,此后居朝鲜的殷民也迁徙美洲。
1956年日本小竹文夫教授和郭沫若在东京学士会馆一起谈殷帝辛的功过和殷人东渡,郭沫若说:纣王开拓东夷、淮夷、虎夷时,周武王由西边进来了,于是在东方的殷军没有退路,就只有东渡。征人方的攸侯喜是唯一领导殷人东迁及东渡的可能者。当日在帝国饭店,郭沫若又对菊地三郎说:朝歌攻破时俘虏倒戈,攸侯喜主力十万兵及军属,在攸失踪,这是个谜,是历史文化之谜。可能殷人东迁,已在拉丁美洲了。
1961年9月邓拓先生以马南邨为笔名,连续发表了《谁最早发现美洲》《扶桑小考》等文章,引发了一股探索热潮。
1962年,委内瑞拉学者安东尼奥·莫雷诺·维亚弗兰卡说:约公元前1400年前后,一批来自黄河流域中下游的移民渡过太平洋后在中美洲登陆,他们拥有丰富的天文知识、数学知识、农业知识,精通农业灌溉和制造青铜器,并拥有神权观念和建筑技术。他们带来的高度文化在美洲传播的结果,产生了突然兴起的中美洲奥尔梅克文化,开始建立城市,形成了中美洲的真正的文明,它对古典的玛雅文化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的文化影响还传播到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等地,使这里的印地安人在制造青铜器和金银器具上达到了很高水平。
1979年5月中国航运史学家房仲甫发表了《殷人航渡美洲再探》等一系列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到美洲的海路情况,证明了中国古代乘舟漂流到美洲的可能性。
1982年11月举行的第37届联合国大会否决了“哥伦布发现美洲”论;1991年联合国日内瓦会议上,再次声讨了西方殖义者对美洲土著民族的罪行;但是1992年10月中国的一些“欧洲中心论”者却主导在北京召开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受到了拉丁美洲代表的激烈抨击,墨西哥学者马丁内斯质问道:“你们拿了西班牙的钱,西班牙在联合国办不成的事,你们给他们办。我们土著人民反对纪念哥伦布,他是刽子手,他要到中国来当天可汗,你们为什么还歌颂他?还纪念他?还为他提供宣传机会?我们非常不理解。你们为什么不和我们被的美洲土著人站在一起?为我们说话?”
1983年秘鲁学者欧亨尼奥·陈-罗德里格斯著《拉丁美洲的文明与文化》一书,其中说:使用放射性炭时系统进行的最新测试表明,奥尔梅克文明的祭祀中心拉文塔是在公元前1160~580年之间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该文明是中美洲文明的母体,也许还是整个美洲最早的文明。
1984年1月,在中国著名学者周谷城、陈翰生、贾兰坡、罗钰如、张海峰、房仲甫等发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开启了对环太平洋区域文明起源与传播研究新的一页。
集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学者于一身的综合型学者王大有先生及他的团队,根据30年来调查、考证、研究的史料,包括北美洲深入土著部落获得的原始资料,展示历代中华先民开拓美洲,将不同历史年代的中华文明带到并传播于美洲的历史真相,写成了《殷地安之谜》一书,本书匡正了被哥伦布等搞错的美洲土著的命名,指出殷地安人是中国殷人的后裔,美洲奥尔梅克文明是东渡美洲的殷人重建的殷商文明;揭破扶桑国之谜,发现秘鲁汤谷扶桑大帝及扶桑圭表文化的真相,乃是传承燧人——太昊的文化传统,是殷地安文化在美洲传播的缘由。如今,王大有先生学术团队的科研结论,在拉丁美洲国家学术界,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还原了古代美洲历史真相,重建了古代美洲的辉煌文化丰碑!
笔者本篇所引用的资料,除有注明者和对段姓的有关论述外,均引用自该书的内容,不再一一注明。仅在此对王大有先生及其研究团队致以衷心的敬佩和感激!
周纪十三年,也就是纣王三十三年的商历正月甲子黎明——大年初一,过春节的时候,周军趁商的精锐部队留在东夷之机,陈师牧野,一举战败纣王的七十万奴隶兵,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其后攸侯喜率领的主力军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商朝的军事制度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的记载,商王是最高军事统帅,王室拥有强大的军队外,商王有时亲自出征。各宗族或各方国也都掌握相当数量的军队,这些军队必须听从商王的调遣。作战时,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高级军事领导职务,征发自己的附庸作为下属,平民当做士兵,进行作战。在与叛乱的东夷作战中,这支主力部队当是王室军队和个别商王同宗族的方队,商王并未亲自出征,而由攸国首领攸侯喜率领。在这支军队中,有没有段姓军人呢?段国段氏是商王族的后裔,是商王最可信赖的方国,由于职司开山凿石等野外体力工作的锤炼,造就了强壮的体格和尚武精神,成为商族军队的中坚力量,故王室军队中必定有段国人口的参与。以一般的习俗推论,军队中的人选应是段姓中的庻族人口,这是因为段姓主要职司冶铜工作,当时的铸铜工艺已发展到相当精细,按照“传嫡不传庶”的习俗,这些掌握铸造工艺的人应当是段姓中的嫡系人口,而庶族人口则主要职司开山凿石运输等体力工作,再加上制造生活物品和作战兵器的繁忙,故参加军队的应该是《江西鄱阳段氏族谱》所载的段叔迈的后裔。当然,由于时代的久远,也许还会有段叔通后裔的庶支参加,那就另当别论了。
攸侯喜是商朝皇室军事统帅,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才能,是纣王宠信的人杰主将,在帝辛的每次田猎巡狩后,几乎都有侯喜的名字刻在甲骨上,在征林方、人方时,尤其多。如《卜辞通纂》第592篇记载:“(甲午卜)酉,余步从侯喜征尸方。”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引明义士牧师藏片记载:“(癸卯卜)在正月,王来征尸方,于攸侯喜鄙,派。”等等。周武王灭商之际,攸侯喜率领的十万大军以及25族方国15万属民,尤其是攸国(今安徽淮宁宿县一带)的民众,面临亡国而又不甘心屈服,更不愿被周军追杀和被掠为奴隶,攸侯喜与徐虎淮夷摩虘侯共议决定:组织军民越海东渡日出之国。东渡大军分成艟艨帆舰队和涕竹舟船队的混合编队,军官和贵族及黄金、玉器、珠宝、粮食、工具、武器、给养等乘艟艨帆舰;军属平民和士兵乘涕竹舟船。但因军民甚众,所及涕竹砍伐挖掘殆尽,仍不敷用,无法上船的军民则沿海岸线步行逃生。
王大有先生绘制的殷人东渡美洲路线图
这部沦落东渡的商代军民,最后的归宿约略可以分为四部:
一、攸侯喜率领的两支船队由山东入海,直航东方。但不久,由于海流和海风以及其它变化的缘故,船队即被冲散。艟艨帆舰队因有船帆,较易人工控制,他们过日本三千群岛,到达秘鲁和中美洲。也有的舟船沿海岸线向南,经台湾海峡,由南太平洋到达中美洲南部的。而乘坐涕竹舟船队的则没有那么幸运,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涕竹舟”其实就是一些较大型的涕竹竹筏,全靠船舵和人力划桨掌握方向行进,船过日本后,即进入太平洋的“黑潮暖流”。黑潮暖流被称为太平洋的“浮桥”,它源于赤道,从台湾东北沿日本海向东,宽度三十海里,恰与其洋底海沟走向一致,当涕竹舟船队飘流至阿留申群岛前时,又与常年顺风顺水的西风漂流相接,至北美后,沿南向的加利福尼亚海流,最终也来到中美洲登陆。海上漂流,惊涛骇浪,出生入死,难以想象他们究竟都遇到了什么凶险,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置生死于度外,落入绝境而后生,终于闯过了千难万险,在美洲登陆了。相聚之下,人们相互庆幸,因商朝已亡,故只按照地域观念称之谓“殷地”,九死一生之后,互相庆幸,祝道“殷地来人平安到达”,渐变成见面后的问安简语:“殷地安”。
攸侯喜所率主力到达墨池扶桑日出国即墨西哥后,经勘查地形地势,见有一地很像殷都故地,即重建殷都洹阳(安阳),格局全仿殷都,成为殷人开发美洲的文明母体。由美洲各地的各种标徽大都带有凤凰或变异的凤鸟图案,可证明美洲各族即为中国商代各族的后裔。
2020年出版的第一期《寻根》杂志上,有一篇裘伟廷先生的文章《最早到达美国的中国人行踪之谜》,其中说到1785年8月来自中国广州港的商船“帕拉斯号(又译智慧女神号)”抵达美国巴尔的摩港,引起了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农场主蒂格哈曼的关注,他立即给四年后成为美国总统的华盛顿写信,告诉他船上的商品信息,还说:“船上有四名中国人,无论从他们的肤色还是特征如头发和每一处皮肤斑痕来看,他们确确实实就是北美的印第安人。”华盛顿在给他的回信中也说:“根据我所阅读的书籍而不是我自己的不完整的记忆,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中国人尽管外貌古怪,但他们还是白人。”由此也可反证,原被误称之印第安人,也即殷地安人,确实是殷地东渡的中国人。
在东渡美洲的殷地人口中是否有段姓人呢?笔者不敢妄议,而且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有能力去考证的事。但是在《殷地安之谜》这本书中,确实有一些美洲太阳鸟的族徽图案,是完全没有凤凰鸟意味的,看它微分的长尾和凌厉的翅膀,难道不正是一只燕子吗?而且,在美洲传承青铜器制造的不正是段姓的职司吗?
美洲太阳鸟徽标
二、当东渡的船队到达日本群岛一带时,一部分人因中途船毁或因其他原因不得不登陆,羁留在日本各岛屿,因系个别情况,更不见于记载。曾在网上见到过一篇不具名(或为刘姓所著)的文章《日本是刘姓较早到达的海外地区之一》,其中说:“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汉献帝的玄孙阿知也随东汉皇室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余口,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 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等也有记载,这部分刘姓族人拓殖日本后,大都没有继续使用“刘”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日本的大和民族,衍变成新的日本姓氏。他们移民日本,带去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的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随迁的还有段、郭、李、多、皂、朱、高等七姓。之后又奏请日本天皇,将许多流落在日本各地及高丽、百济、新罗等国的同乡族人招来聚居。随迁之段姓列为第一位,可见人数不在少数,可能会将殷人东渡中的段姓人口集聚,亦未可知,但其后的改姓及繁衍却不得而知了。
三、因渡船不足无法上船的军民,则分两路沿海岸线步行逃生。由安徽、江苏及山东南部的方国集聚的人口,大都沿江苏、浙江、福建的海岸线一侧向南逃生,以躲避周军队的追杀和被虏,因缺乏领袖和组织,也没有明确的东渡美洲的方法和方向,在没有周军的追逼下,也就渐渐地在海岸边寻找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在浙江发现有许多类似燕子的鸟形图腾徽铭,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其中当然也应该有段姓人口,笔者突然有一个没有多少证据的大胆推论,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即:江苏省丰县以段景宣为始迁祖一支的段姓,是否即是此次段姓留下来的后裔?疑点如下:
1、段景宣以前的世系大都系杜撰。
江苏丰县现有段姓,大都是明朝初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徙之移民,而最早对丰县段姓的记载,当始于段景宣,一般认为:段景宣,原籍河南开封人,为避秦乱,偕妻孙氏,徙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秦末因与汉高祖刘邦同里,景宣的儿子段景随刘邦起兵反秦,建功立业,进入京城长安,任军门都尉。刘邦称帝以后,决定将沛郡丰邑的乡邻迁来长安,在京城附近选定与老家相似的郦邑(今临潼县东北)安置从丰邑迁来的邻里乡亲,并改郦邑为新丰县。对于段景宣以前的迁徙世系,则并无记载。目前虽有许多记载段景宣祖源为共叔段,但各谱所记之世系,差别太大,我曾做过一个小的统计:以四川定远老谱为代表的四川、重庆、湖南等地的谱书中记述为十代:“共叔段——公孙滑——公父定叔——段涓——段丰——段规——段干木——复环——段薛——景宣”;湖南新化、重庆渝北等地的族谱中记述为八代:“共叔段——公孙滑——公孙定叔——段规——段干木——复环——段薜——景宣”;四川筠连族谱中则无段景宣,由段薛直接跳到段印:“共叔段——公孙段——段干木——復环——段薛——段印”,共6代;更有特别的是安徽寿县安丰族谱中所记为16代:“共叔段——公孙滑——公父定叔——子嘉——伯良——段规——段吉——丹艧——贻赋——段震——仲温——段玠——段勇——会宗——段异——段卬”;安徽宣城市宣州区段家湾段氏族谱中,至段景新(宣)为24代:“叔段——世魁——绍元——段规——学成——允中——凤林——干木——文渊——廷秀——联珠——从周——承谟——段颖——荣廷——段俊——乃文——明道——国樑——美中——致和——道平——逢吉——景新”。共叔段生于郑武公十六年(公元前755年),卒于齐釐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段景宣是秦初时的人物(约公元前221年),两者相距530~485年之久,由此可知,这些家谱中的记载,大约都是源于各种不同原因的杜撰。
2、段景宣以前的世系与河南周口郸城老段寨族谱风马牛不相及。
河南周口郸城老段寨段姓,是唯一有确凿记载的共叔段后裔,据河南周口统谱主任段广声宗亲的《宛丘段氏溯源》记载,共叔段以后的世系为:
另据1993年11月撰修的《河南郸城老段寨族谱》所载,郸城段氏十一代至八十六代的“字辈谱”为:法尔洪成 如峰克广 相应廷居 瑞丰霖轩 禄桂裕祯 吉昌乃康 福照堂中 启元宝泰 长熙嘉庆 世毓俊岫 品端唯荣 由宜书海 欣乐悟琼 知楠曲靖 善于涉鼎 铮才英杰 古今宪崇 益邦利众 青史存铭。如以段思正为第一代,则中仅缺四至十共七代的谱字,大致可以看出,这样的世系所记,和上述共叔段至段景宣的世系毫无共同之处。而郸城族谱内在第三十代以前也没有段景宣的记载。
3、京兆段氏与共叔段互不相干。
以段景宣为祖的段姓支派,大都题曰:京兆堂,而共叔段与“京兆”没有任何联系。西汉建立以后,段景宣因其子段卬有功于汉,又是刘邦的同乡,遂被迁往长安附近,很快即和段珥的后裔合流,遂也称为“京兆段氏”,这应该是本支成为“京兆堂”的最好解释了。故段景宣之后并非共叔段之后,应该是江西鄱阳段氏族谱中所说的段叔迈的后裔。
四、另一支多为河南、河北及山东北部的方国人口而向北逃亡的军民,沿山东、河北、辽宁的海岸线,计划通过东北夷肃慎所在的东北亚,穿越白令海峡,再由阿拉斯加南下,进入中美洲。他们的队伍已经分散,先头部队沿途不断设24块方石及凤鸟图腾柱,以利后继殷族前进。但是这些分散的、没有战斗力的人群在面对严寒地带的冰雪前程时,能否有坚毅的意志坚持下去,就很有问题,再加上给养问题、体力问题、气候问题、外族的虏掠等等,能否全员按计划完成,就很不可预测。这些与主力失散的零星部队,在逃亡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广阔的松辽平原,当进入辽河流域时,看到这儿土地肥美、人口稀少,出于远程跋涉的艰辛和对故土的留恋,一部分人留居下来是十分自然的事。他们的后人与原住民杂居,渐渐融入当地的原住民之间,但由于生存状况的不确定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未能有凸显的建树。直到西汉初年,由于鲜卑族的兴起,才使他们被裹挟于鲜卑族的一支,得以迅速地崛起。
进入鲜卑族的段氏人口,虽然名义上被称为“鲜卑人”,也与鲜卑中其他族人通婚,但他们在鲜卑中的地位还是十分低下的。齐魏收所著《魏书·段就六眷列传》中载:“日陆眷因乱被卖为渔阳(今北京密云)乌丸子大库辱官家奴。诸大人集会幽州,皆持唾壶,唯库辱官独无,乃唾日陆眷口中,日陆眷因咽之,西向拜天曰:‘愿使主君之智慧禄相尽移入我腹中。’”可见其卑屈的地位,但他们仍牢记自己汉族的身份,世世代代保留了自己家族的汉姓,虽然强盛以后仍被成为“鲜卑段氏”,但不久以后即摆脱了鲜卑人的控制,而自称为“辽西段氏”。
鲜卑各部分布图
段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2、出自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云南蛮段氏。魏末短延末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到朝廷作官后被拜为云南刺史,后传下这支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