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谭,为虎作伥,伥是个什么鬼?
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但是人死之后,魂魄被征用的情况很多,为什么只有虎伥,没有狼伥、狮伥之类,笔者并查到文献有切实靠谱的说明。
周作人曾经说:“中国关于鬼怪的故事中,僵尸固然最是凶残,虎伥却最是阴惨。”道出的就是伥鬼自殒虎口,不但不知复仇,反而替凶手张目的可悲和阴毒。
01有关“伥”的最早记录,应源于唐五代笔记体小说《北梦琐言》中的记录:“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太平广记》卷四三二引《北梦琐言》说:“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就是说伥鬼也要找替身,才能脱离苦海,转世投胎。姑且算作一种解释吧。
《太平广记》中亦有收录:“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即将“伥”定义为“被虎咬死”或“被淹死”而产生,若要解脱投胎则需找人替死的厉鬼(除上述所介绍的“虎伥”、“江伥”以外,伥鬼中还有一类因贪财而死,死后被人封魂守财的“银伥”,亦会找人作替代,因篇幅有限,以下内容中主讲虎伥)。
有关“伥鬼”的形成来历,一说为“伥伥乎”之无法无礼的意象化转变,一说则脱体于中国南方某虎图腾少数民族的传说异化,如晋代《搜神记》中有:
江、汉之域,有貙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能化为虎。长沙所属蛮县东高居民,曾作槛捕虎。槛发,明日,众人共往格之,见一亭长,赤帻大冠,在槛中坐。因问:“君何以入此中?”亭长大怒曰:“昨忽被县召,夜避雨,遂误入此中。急出我!”曰:“君见召,不当有文书耶?”即出怀中召文书。于是即出之。寻视,乃化为虎,上山走。或云:“貙虎化为人,好著紫葛衣,其足无踵。虎有五指者,皆是貙”。
故事中所讲述的貙人俨然自成一族,为伏羲后代廪君的旁支后裔。相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因此其后人崇拜白虎,以虎为图腾,故而衍生出其一族可变化为虎,亦为可信。
而南朝范晔所书的《后汉书》中有“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故以人祠焉。”更是坐实了这一族“以虎为祖先崇拜,故而以人作为牺牲祭祀”的恶行出处。
论及对“伥鬼”一词的诠释,大概没有比清代学者俞蛟在《梦厂杂著》中的一段话更加准确和精妙的了:“凡遭虎啮而死者,其鬼名伥,隶事虎不敢他适。虎出为之前导,遇阱与伏弩,往往引避,恒于夤夜诱人开户而出,令虎撄之,或其人硕伟,虎不能攫,伥自后曳其足使仆,以奉虎。虎攫人,伥嬉笑随其后,为解衣带,虎俟裸而后食。”面对此种居心歹毒、行事恶毒的伥鬼,俞蛟愤愤然曰:“噫,伥故助虎为虐者也!夫人生前为人戕害,死而有知,必为祟以图报复,何以被虎啮者,其鬼不以为仇,反以为德?其愚实甚,而其莫可解也!”有人说伥鬼这样做的原因是“人死于虎,必待有踵而死者,魂始得投入人胎而复生人世,谓之替身,即谓之轮回。”俞蛟却认为这只是荒唐之言,绝不可信。
02那么,伥鬼是如何为老虎服务的呢?《太平广记》卷四二九“马拯”条引《传奇》说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唐穆宗长庆年间,有个处士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上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便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
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
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
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
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
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
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
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
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
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
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
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
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较早谈及伥鬼的。不过,其他同类作品,伥鬼大多是一对一服务于老虎的。而这两只老虎麾下,竟然有几十个伥鬼。看文中的描述,这几十个伥鬼绝大部分只是打酱油而已。
如我们所知,唐代裴铏所著《传奇》与志怪笔记的不同在于故事性更强,铺陈更细致。这么多伥鬼很可能是出于夸饰,真正贴心的、有本事的马仔,有一个就足够了。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子不语》中亦写过伥鬼诱人之烈。新安县有个名叫程敦的书生,有亲戚在深山中建造了一座庄园,“后圃园亭颇有幽趣”,程敦前往游玩。到了晚上,主人特地命人将庄园的门锁上,“盖其地有虎也”。
这一日初更时分,月色微明,狂风骤作,突然一个僮仆要出庄园,问他去做什么,他又说不出来,大家怎么都劝他不住,便报告了主人。主人亲晓谕之。僮仆不得已,便要翻墙而出,但由于围墙太高,他怎么都翻不出去。就在这时,忽然从墙外传来了隐隐的虎啸声,主人让人抓住那个僮仆,不许他动弹,僮仆发了疯一样癫狂撞叫。程敦心知有异,登上一座小楼往外望去,只见有一个短颈人在垣外以砖击墙,“每击,则此僮辄叫呼欲出,不击乃定”。
程敦赶紧告诉主人,一切都是伥鬼在作怪,干脆把僮仆绑缚起来,“至五鼓,此僮睡去”。天蒙蒙亮时,程敦和主人再一次登楼观望,“则见一虎自西边丛薄中跃去,而伥不复见矣”。
前一个故事里的伥鬼只能算是为老虎排雷,这个故事里的伥鬼,则是主动帮主人觅食,而且会使用摄魂术。如果不是有其他人在场,那可怜的仆人早就出去送死了。
一般说起伥鬼,总会觉得他们是为虎所驱使,主动或被动地做帮凶。可是伥鬼毕竟是人之魂魄,心智远胜老虎,有些甚至能反过来驱虎。
湖北荆州有人进山时,遇到伥鬼,伥鬼出其不意将虎皮套在他身上,这人就不由自主地变成老虎,“受伥鬼指挥”。三四年间,这人被驱使“搏食人畜及诸野兽,不可胜数”。虎身人心,虽然心里千般不愿,但没法抗拒。后来,伥鬼领着他经过一座庙,这人(虎)突然窜入庙里,想摆脱伥鬼。
很巧,庙里有位号称能伏虎的高僧,对着他絮絮叨叨地开示,这人就留在庙中,吃和尚们给的食物。半年之后,虎皮脱落,变回人形,才向和尚们讲清原委。他告别和尚出门,没想到那伥鬼还在,又拿虎皮套住他。他再逃回庙里,下半身已成虎形,只能在庙里念经祈祷,逐渐恢复人形。此后,他一直到死,也没敢出寺庙一步(《广异记》“荆州人”)。
这个故事当然是罕见的特例,不过还是遵循着虎与伥互相合作的模式。古人对此颇难理解,《七修类稿》卷十七“虎伥”条总结说:“凡虎之出入,则引导以避其凶,故猎者捕虎,先设汤、饭、衣、鞋于前,以为使之少滞,则虎不知,以落机阱;否则为虎发机,徒费猎心也。及虎为人所捕,又哀号于其所在,昏夜叫号,以为无复望虎食人矣,若为其复仇然。”
03虎与伥的这种合作模式,当然很容易联想到社会某些场面的运作。2017年,以色列反战作家大卫·格罗斯曼凭小说《一匹马走进酒吧》获得国际布克奖。这本书起源于格罗斯曼听到过的一个故事:军营里一个小伙子接到通知,让他赶快回家参加葬礼,等他到了葬礼现场,大家却都懒得告诉他谁死了。
格罗斯曼说,这个故事象征着一种冷漠的残酷。于是,在《一匹马走进酒吧》里,他安排了一位好心的司机,在路途上编织荒诞的笑话讲给小伙子听,“一匹马走进了一家酒吧,问酒吧招待要了一杯啤酒。招待就给他倒了一品脱,马喝完酒,要了威士忌,喝完,它说要龙舌兰,又喝了。它再喝伏特加,接着是啤酒……”
在格罗斯曼眼中,“一匹马走进酒吧”是千万个“一匹马走进酒吧”的笑话的开端,一个笑话唤醒了故事里许许多多的笑话。而这个去参加葬礼的以色列小伙子,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杜瓦雷,日后成为了脱口秀表演家,这天,他在小镇酒吧的夜场表演单口相声,开始他试图讨好观众,讲一些粗俗和挑衅的笑话,渐渐地他开始了发自本能的诉说,向观众展示了伴随他内心多年的伤疤,讲述自己忧郁的母亲、暴躁的父亲、童年的欺凌以及随后发生的一连串悲剧。
不作恶,不一定就是好人。大家都知道邪恶的存在,却都选择秘而不宣。整个体系的,以至于恶的养成,其实正是在每个人的沉默下滋养而成的。受害者可能是你,可能是我,也可能是每一个人。在邪恶面前选择沉默,就是在为虎作伥。
想起孔子。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临老了,别人问弟子他这一生是怎样的一生,弟子无从回答。
孔子告诉弟子,你怎么不这样说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的人格让我敬仰。哪怕是生活在风雨飘摇的世界,藏身之处如同暗夜中的大海,无处可栖,却能单凭心底生出的一盏孤光,照耀一座危城,将一切风雨波涛都挡在身外。
千年至宝,虎藏辽宁
虎作为百兽之王,其勇猛、威武的形象令人敬畏。无论是彰显地位权势的图腾,还是祈福辟邪的守护神,或是勇敢无畏的代名词,从古至今,虎的形象渗透在军事、政治、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虎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辽宁,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出土不少与“虎”有关的珍贵文物。
今天,北国客户端带你跨越千年,寻宝觅“虎”。
燕王职戈,战国,1967年辽宁北票市东官营子出土。
戈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兵器,既可横击也可钩援,在先秦时期,特别是车战中被广泛使用。
这件戈全长27厘米,内上有虎形纹。人们塑虎为器的初衷,是借虎的威仪,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此象征政治权利。青铜兵器上铸虎,既是崇虎的表现,也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这件戈,胡上铸铭文:“郾王职乍御司马”。郾即燕,《史记》所载燕世系中无职一代,但“王职”铭文的兵器发现已不下十数件,多见于河北易县燕下都。它的发现可补史之阙疑,燕确应有“职”一代,依时间推算可能是燕王哙之子燕昭王。燕王戈的发现,为燕在辽宁境内的活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证,是一件极有价值的文物。
青铜虎子,北燕,1965年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
虎子为古代溺器,也就是夜壶,一般作伏虎状,常见于东汉晚期至三国两晋时期的江南地区墓葬中,北方较少见,且多是瓷器,这种铜铸的虎子极为罕见。
这件青铜虎子,长38厘米,圆管式大口,由口至尾通体中空,周身除铸出花纹外,颈、背、胸、尾又刻细线表示鬃毛。
这件虎子造型虽四足伏地,但形态威猛,于雄浑中表现细致,是难得的佳作。
卧虎瓷枕,辽,辽宁朝阳大杖子村出土。
古人以虎形作枕,体现了崇虎的习俗。虎形枕始烧于唐,流行于北宋和金代。
这件虎枕,粗红瓷胎,满身饰铁彩。整体呈卧虎状,两耳内空。
因虎的形象威武勇猛,把枕做成虎形或把虎纹刻于枕上,蕴含辟邪和祥瑞之意,表达了人们祈求尊贵威仪、镇邪驱魔和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深受民间喜爱。
“正隆五年”白瓷买地券,金,辽宁辽阳市冮官屯窑址出土。
买地券是古代置于墓内的一种随葬品,记载死者购买墓地的四至、地价、证人和不许侵占等语。
这件买地券下端两侧内截,插在酱釉瓷虎座上。据券文可知,券主王兴是“东京辽阳府辽阳县辽阳乡瓷窑务”,金正隆五年(1160年)去世。从神灵那里买来土地,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说明土地的四至,确立墓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不受鬼神的侵犯。
买地券通常为砖、石质地,此券主身份为“瓷窑务”,故特制瓷质买地券。券版下的瓷虎呈伏卧状,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具有震摄作用。
虎纹石棺板,唐,辽宁朝阳张秀墓出土。
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被称为四神或四象,是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物,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虎,百兽之长,威猛食人的形象在四神中具有降服鬼怪、消灾避祸的能力。古人相信虎能噬鬼,将其作为主管风雷的自然神,也将其作为财神、山神、土地神和城隍的坐骑,与各路神祇一道,成为平安、财富的守护神。奇门遁术中,虎出现的地方就意味着祥瑞,仁善,可庇佑子孙繁盛,世代兴隆。汉代多用作瓦当、铜镜、墓室和葬具上的装饰。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初年甚为流行。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很多颇具史料价值的文物“虎”在辽宁馆藏,你还看过哪些虎元素的文物?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互动!
记者:孙明慧、黄瀚博
来源: 辽宁日报
叙诡笔记|“为虎作伥”的伥究竟是个什么鬼?
呼延云
最近,一只野生东北虎闯进黑龙江省密山市的村子里一通闹腾,最终被控制并送往饲养繁育中心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毕竟这只吼声如雷的猛虎跟动物园里的“大花猫”相比,前者才真称得上是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
说来侥幸,这只老虎在村子里造成的唯一严重伤害,就是扑倒一名妇女,造成这名妇女的肌肉损伤,并无生命危险。相比之下,在中国古代不绝于书的“虎患”,才真的是尸骨累累、触目惊心。而按照迷信的说法,凡是被老虎吃掉的人都会变成伥鬼,引诱其他的人来被老虎吃掉,这就是“为虎作伥”一词的由来。周作人曾经说:“中国关于鬼怪的故事中,僵尸固然最是凶残,虎伥却最是阴惨。”道出的就是伥鬼自殒虎口,不但不知复仇,反而替凶手张目的可悲和阴毒。
一、敲墙“短颈人”,癫狂真僮仆
论及对“伥鬼”一词的诠释,大概没有比清代学者俞蛟在《梦厂杂著》中的一段话更加准确和精妙的了:“凡遭虎啮而死者,其鬼名伥,隶事虎不敢他适。虎出为之前导,遇阱与伏弩,往往引避,恒于夤夜诱人开户而出,令虎撄之,或其人硕伟,虎不能攫,伥自后曳其足使仆,以奉虎。虎攫人,伥嬉笑随其后,为解衣带,虎俟裸而后食。”面对此种居心歹毒、行事恶毒的伥鬼,俞蛟愤愤然曰:“噫,伥故助虎为虐者也!夫人生前为人戕害,死而有知,必为祟以图报复,何以被虎啮者,其鬼不以为仇,反以为德?其愚实甚,而其莫可解也!”有人说伥鬼这样做的原因是“人死于虎,必待有踵而死者,魂始得投入人胎而复生人世,谓之替身,即谓之轮回。”俞蛟却认为这只是荒唐之言,绝不可信。
《梦厂杂著》
俞蛟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当地平水村有座古刹名曰显圣寺,当地有个姓吴的农民,租了寺庙的田地耕种,便在附近一座土屋居住。一天深夜,忽然有人在墙外呼唤他的名字,吴某问是什么人,回答说是他家的邻居,“汝妻患心疾垂毙,凂予传语,当促归勿缓”。吴某说野外多虎,明早我再回家吧。那人说我岂不知道野外多虎,之所以冒险赶来,实在是情况危急,没想到你这个当丈夫的都不如我这个外人在乎家人的性命!吴某一听,赶紧披上衣服,打开家门,却见那人已经前行,“惟灯光隐隐可见”,远处还传来呼唤声,吴某急忙跟上……第二天一早,“途次血肉狼藉,吴某衣履宛在,知遭虎啮”。而他的妻子听说凶讯,哭着赶来,说昨天自己并没有发生心疾,也没有劳烦邻居传话,“皆伥之幻为也”!
《子不语》中亦写过伥鬼诱人之烈。新安县有个名叫程敦的书生,有亲戚在深山中建造了一座庄园,“后圃园亭颇有幽趣”,程敦前往游玩。到了晚上,主人特地命人将庄园的门锁上,“盖其地有虎也”。这一日初更时分,月色微明,狂风骤作,突然一个僮仆要出庄园,问他去做什么,他又说不出来,大家怎么都劝他不住,便报告了主人。主人亲晓谕之。僮仆不得已,便要翻墙而出,但由于围墙太高,他怎么都翻不出去。就在这时,忽然从墙外传来了隐隐的虎啸声,主人让人抓住那个僮仆,不许他动弹,僮仆发了疯一样癫狂撞叫。程敦心知有异,登上一座小楼往外望去,只见有一个短颈人在垣外以砖击墙,“每击,则此僮辄叫呼欲出,不击乃定”。程敦赶紧告诉主人,一切都是伥鬼在作怪,干脆把僮仆绑缚起来,“至五鼓,此僮睡去”。天蒙蒙亮时,程敦和主人再一次登楼观望,“则见一虎自西边丛薄中跃去,而伥不复见矣”。
二、身遭虎所啮,抚虎犹恸哭
伥鬼的阴惨,有时真的是不能细想,越想越觉得不寒而栗。
《右台仙馆笔记》中写西湖五老峰上相传有虎穴,但是很少有人真的遇到过老虎。道光年间,有个姓高的人看中了那附近的一块风水宝地,打算在那里修建坟墓。谁知工程快要完工时,忽然听到一阵比一阵猛厉的虎啸声,工人们吓得全都逃走了,墓地也自然就烂了尾。高氏十分生气,“募求能得虎者”。恰好旁边有座翁家山,山中人多膂力,便集体应募捕虎。他们在老虎出没的地方设下涂了剧毒的巨弩,一个人在树上观察动静,其他几十个人则手执火枪在山下埋伏着,事先约定,只要警哨发现老虎的踪迹,就点燃爆竹,山下的人迅速上来相助。这一天,山中遥遥传来老虎的吼叫声,树上的警哨瞪大了眼睛观察,发现一个伥鬼先从树林中钻出,来到伏弩之处说:“此不利于大哥”,将伏弩转移到其他的地方,然后就往前走了。警哨俟其去远,跳下树来置弩如故,然后重新爬上树去。不久,老虎来了,“触机弩发,虎中其毒死”。伥鬼闻声复还,见虎已死,抬头发现了正在树上的警哨,“踊跃欲上”,警哨吓得赶紧击石取火,点燃爆竹,顷刻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响振山谷。山下所伏之人一拥而上,火枪齐鸣,伥鬼才仓惶逃去。
《右台仙馆笔记》
我不知道读者看到“踊跃而上”四个字时是什么感受,反正我读到这一句时,有一种看僵尸片的既视感,实在想不到伥鬼居然要替杀害自己的凶手报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脑回路。
与之相类的还有《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笔记。唐朝长庆年间,有个名叫马拯的人,“性冲淡,好寻山水,不择险峭”,这一日他来到衡山祝融峰,遇见一个名叫马沼的人,两人合力杀死了一只化成僧人的老虎,然后匆匆下山。天色已晚,路上他们遇到一个猎人,正在道旁设下弓弩,猎人对他们说,山上多虎,你们现在下山会被吃掉,不如跟我上树躲避,我在树上已经搭建好了一座棚屋。马拯和马沼悸怖之下,“遂攀缘而上”。夜深之时,忽见山路上走来了三五十人,“或僧、或道、或丈夫、或妇女,歌吟者、戏舞者”,他们来到设下弓弩的地方,生气地说刚刚被两个贼子杀死了我们的禅师,谁知又有人想害我们的将军,他们把弓弩上的箭矢发射出去以后,才一起离开。猎人低声告诉马拯和马沼:“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然后下树重新在弓弩上设好箭矢。就在猎人刚刚回到棚屋的时候,“果有一虎,哮吼而至,前足触机,箭乃中其三斑,贯心而踣”。逡巡,那些伥鬼奔走而回,伏在老虎的身上大放悲声。马拯和马沼按捺不住,跳下树来大声叱责他们道:“汝辈无知下鬼,遭虎啮死,吾今为汝报仇,不能报谢,犹敢恸哭,岂有为鬼不灵如是?”伥鬼们这才醒悟过来,感谢而去。
《太平广记》
三、虎毒不食子,伥毒狠过虎
不过,若论伥鬼之“阴惨”的登峰造极,得说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在《趼廛笔记》中讲的一则故事。
《趼廛笔记》目录
广东清远的一个老翁,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佛山售卖一副完整的虎骨,“既得售主,交易毕,翁抚所获金而悲”。别人不明就里,问他所悲何事?他潸然曰:“此虎已伤吾家三口,几灭门,幸而有今日,是以悲耳!”
原来,这老人有两个儿子,“长子死于虎,长子妇饁于田(给种田的人送饭),亦死于虎”,而老翁的老伴有一天进山打柴不归,第二天,邻居在山脚发现了她的衣服,“血犹涔涔也”,估计也是被老虎吃掉了。当天晚上,老翁的小儿子梦见了母亲,母亲告诉他说:“某山某树下,有窖金,掘而取之,一生吃着不尽矣!”醒来后,小儿子将梦境告诉了父亲,老翁说只是场梦,不要放在心上。谁知第二天小儿子又梦到母亲说:“母命也,而以为妖耶?且吾亦何必诓汝!”然后让他傍晚前往藏金的地点,“吾阴魂当佐汝也”!小儿子只好依照母亲的吩咐,准备了楮帛(纸钱)上得山来,“将祭山神及其母,而后取之”。
就在快要到达藏金地点的时候,路边忽然转出一个老者,说天色渐晚,“山行多虎狼,子何冒昧也”。小伙子怪他多事,不予回答,继续前行。老者拉住他,“必不可往,往则祸作”!小伙子说我是奉母命前往,哪里会有什么灾祸!老者说你奉的什么母命,你母亲不是已经葬身虎口了吗?小伙子很惊讶,因为这个老者并不是本村人,如何能知道母亲的死因,便厉声诘问。老者说我不仅知道你母亲的死因,还知道你此去是想取窖金,不过只怕你是有去无回!小伙子大惊失色,说你怎么连这个都知道?!老者指着旁边一棵古榕树说你登上去等一会儿,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小伙子猱升树上,“俯视老者,已失所在,四顾了望,都无踪迹”。正讶异间,“日既暝,忽闻虎啸声,木叶簌簌下”。小伙子“大惧,藏叶浓深处,窃窥之,“见其母引虎至彼树下,彷徨四望,如有所觅,引虎与语,语未竟,虎咆哮怒吼,母抚虎项,若慰藉之者。虎少驯,母复徘徊瞻眺,啾啾作鬼声,虎又咆哮,如是竟夕”。一直等到村鸡远唱,其母才带着老虎离去。小伙子下了树,双股战栗,不能动弹,“疑老者为山神而感之也,焚所携楮帛以谢之”,然后踉踉跄跄逃回家,跟父亲一说,父子俩“相戒不复入山”。谁知当夜那老虎竟进了村里直扑其家,父子大惧,计无所逃,多亏院子里有两口水缸,他们藏在里面。“俄而虎竟毁门入,鬼声啾啾,若为之导”,但终于没有找到人而离去。天亮以后,村民们都来慰问,父子俩从水缸里爬出,说明事情原委。村民们齐心协力,设下陷阱,在老虎又一次袭进村落时,铳弩齐发而毙之——老翁在佛山所售之虎骨,由来即此。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伥鬼之厉,竟还在老虎之上,仿佛不引导着仇人把自家灭门就誓不甘休似的。伥鬼的现实之喻,显而易见,就是苏轼在《渔樵闲话录》中所言“巧诈百端,甘为人之鹰犬以备指呼,驰奸走伪,惟恐后於他人”之辈;而吴趼人的指向则更加明确:“吾独怪夫今之伥而人者,引虎入境,脔割其膏腴,吮食其血肉,恬不为怪,且欣欣然自以为得计者”,联想到《趼廛笔记》成书的时间,正是列强瓜分中国尤为酷烈的年代,便可以知道吴趼人所痛斥的“人其面目、鬼其肺肠”,究竟是哪路货色了。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刘威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作者:乔忠延(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虎吼一声,威震山河。
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也是虎年。回眸悠久历史,披阅史料典籍,年深日久的虎文化扑面而来。
卧虎图(局部)(中国画)兴安
布老虎:孩童的守护神
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变为家畜,成为食物,或给人出力流汗。当然,先祖并不亏待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还让它们与自个儿比邻而居。先祖安居乐业,它们也安居乐业。然而,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1月16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彭李街道一家布老虎生产企业,手工艺人在制作布老虎。新华社发
这强大的野兽,人们哪能驯服,因而,威猛的老虎继续在山野称王称霸,没能成为六畜兴旺的六畜中的一位。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色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
我的童年就是伴随布老虎成长的,睡觉头枕布老虎,下炕脚穿老虎鞋,出门头戴老虎帽,低头一看胸前还挂着绣着老虎的红裹肚。我长大了,过了十二岁生日,妹妹又循着我的轨迹伴随着布老虎成长。我家这样,家家这样,布老虎早就是乡村婴幼的守护神,保佑着一代一代孩童健康成长。为何凶猛的老虎会变作慈善的布老虎,会成为与孩童朝夕相伴的守护神?
说来老虎不仅关乎着孩童的健康,还关乎着江山社稷。这不是拉大旗作为虎皮,也不是拉虎皮作为大旗,原因出自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后稷,不过他出场的时候还没有名字。没有名字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孕生他有点怪异。母亲姜嫄去野外游逛,踩在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居然怀孕生下他。家人嫌他孕生怪异,就扔到山野。山野狼奔豕突,这小子危在旦夕。可是过了数日,有人上山打柴看到他竟然还好端端活着。家人觉得神奇,跑去看他,一看更是神奇,一只灿若锦缎的老虎厮守着孩子,哪个禽兽还敢伤害他。家人不敢再轻慢这神奇的小子,抱回家里好生抚养。因为抛弃过的缘故,就叫他“弃”。弃长大后擅长种植粟禾,于是,帝尧请他担任后稷,主理农事。他教民稼穑,众生这才丰衣足食。久而久之,后稷代替了他的名字。子孙后代感念他的功德,便兴建后稷庙祭祀他,进而演化出社稷庙。后稷与江山社稷融为一体。试想,老虎保护后稷大难不死,等于保护五谷丰登,等于保护国泰民安。老虎岂不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如此看来,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顺理成章。这似乎属于神话传说,可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记载得一清二楚。而且,如今山西省还有稷山县,那里是后稷诞生地,县城中心就有座规模很大的稷王庙。布老虎代代延续,广为流传,如今其缝制工艺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属于市级,有的属于省级,黎城县的则属于国家级。
《醒世恒言》里的义虎
老虎变作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写道,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
头几年,勤自励家里光景还算殷实,父母早早为他媒聘林家女儿潮音,只等二人长大成亲。勤自励生性豪爽,喜欢使枪弄棒。这一迷醉武艺,就懒得耕田,年年收成减少。偏偏他还爱呼朋唤友,酒肉招待,坐吃山空,家道日渐衰落。恰逢安南作乱,朝廷募军,他便报名随军出征。
光阴似箭,不觉三年过去,勤自励一去杳无音信。潮音待嫁闺中,每日寂寥伤情。伤情的潮音还能忍耐,父亲林公却急不可忍。从军打战,生死难料,万一有个好歹,岂不耽误了女儿的春光年华。说与内人林婆,两人合计要与勤家退婚。勤家自不愿退,推说再等三年。林家虽不愿意,也不好撕破脸皮。三年过去,自励还没回来,林家父母设个圈套,说是自励已经战死,要给女儿另择佳婿。潮音却死心塌地不再嫁人。母亲百般劝导,潮音推说再等三年。父母无奈只好再熬三年,时日快到便瞒着女儿另找下婆家。到了喜日,害怕女儿变卦,骗说潮音去走亲戚,上轿抬起即走。
战国辟大夫虎符故宫博物院藏
花轿走到中途,忽然狂风骤起,大雨如注,只得落轿等候。此时一只黄斑老虎从半空里跳下,吓得众人四散逃走,新娘却被老虎衔去没了踪影。
恰在此日,从军九年的勤自励居然回到家中。拜过二老,得知悔婚怒气冲冲去林家说理。路上听见有人呻吟,近前看时地上坐着个女子。自励扶起她,问及情由,哪料这女子正是他的妻子林潮音。二人喜出望外,正要回家,一只黄斑大虎出现在眼前。仔细看时,正是自励救出的那只。这老虎居然大义报恩,自励大声感谢。那老虎闻知,长啸一声算是应答,蹦蹦跳跳,高兴而去。
你道这在何处?恰巧就是大树坡。大树坡、大老虎,自励两次经过,两次遇到。一次是他救下老虎,一次是老虎给他拦截下媳妇。尽管冯梦龙写得活灵活现,我并不信以为真。老虎不会有报答救命恩情的大义之举,而是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教育人,升华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化育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蒲松龄笔下的孝虎
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
赵城虎不出来则罢,一出来就犯下了大罪。它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隶李能竟敢领命。其实李能这日是喝高了,酒一醒后悔不迭。可惜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只得硬着头皮捕虎。可忙碌数日,连个老虎的影子都没看见,垂头丧气去见县宰,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可怜兮兮跑到庙里哭诉。诉毕,抹掉泪水抬头,吓得差点掉了魂,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幸在老虎不吃李能乖乖待着,由他绑缚带到县衙。
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这厮居然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不是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肯定是老虎送来的,真是言而有信。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次日又次日,天天老人家都能收到老虎孝敬的物品。她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还有所积蓄。如此数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邻居们如何知道老太太去世?是老虎跑进房中,吼叫报丧。坟茔垒好,众人正要散去,只见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哭过,怏怏离开。
老虎离开不复归来,村民却惦记难忘,是呀,老虎行孝胜过儿子,怎能忘记,因而集资兴建了一座义虎祠。义虎,何止是义虎,何尝不是讲诚信、有礼仪的老虎?老虎吃人没有作恶之心,只是本能所需。一旦县宰点明错处,立即认错,而且承诺悔改,绝不懈怠,直到为老太太养老送终。虽然不能抬棺尽孝,坟茔垒高,还要去哭丧祭奠,真是礼数周全。这不得不感叹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身上大化了道义、诚信和礼仪,这才是文化,文而化之呀!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江西省博物馆藏
《黔之驴》里的智虎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古人推崇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从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这五德仅仅差一个字了: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某一日闲聊,我刚张嘴马上有人应答:愚者。问之为何如此果断判定老虎愚蠢?回答是反诘句:难道你不知道《狐假虎威》?我哑然。倒是知道狐假虎威,就是没有把这故事当作尺度去丈量老虎的智力。
是呀,在小学课本上就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故事出自《战国策》,楚宣王主政时楚国最强盛,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他大惑不解。大臣江乙便讲了这个故事,听罢楚宣王豁然醒悟。原文是:“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狐狸害怕老虎不信,就带着它去见百兽。果真大小动物个个都像兔子一样仓皇开溜。老虎不以为百兽怕它,还真当成是怕狐狸。
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绝对不能。我正要按照朋友的思维,将老虎和愚蠢捆绑在一起,突然耳边传来遥远的声音。细听似乎是唐朝的“录音”,而且播放者是大名鼎鼎的柳宗元。那是驴子的叫声,叫得歇斯底里,有点吓人。别看当下好多人都在吃驴肉火烧,服驴皮阿胶,真要听见驴子吼叫非吓跑不可。为何?没有经见过呗!柳宗元所在的唐朝再发达也不会有录音机,他是用笔墨纸砚写照了实况,名为《黔之驴》。《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来了个从没见过的庞然大物,老虎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更有趣,“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可笑归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这就进入柳宗元笔下的第三步,老虎“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是呀,祖祖辈辈都是食它者,没有它食者,丢掉自个的性命是小,毁掉先祖威名是大。可不搏这大家伙又不甘心,这就进入第四步,“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稍微接近,轻佻撩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就简单了,老虎“断其喉,尽其肉”,打着饱嗝走了。
聪明,实在聪明,老虎乃大智者也。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我再举一例。据说老虎一胎若是产下三个儿女,内中必有一个最为厉害的彪。彪之厉害不在别处,竟然要趁母虎不在吃掉同胞兄弟姐妹。母虎只好严防死守,不让彪的野心得逞。要是涉深水过河,小虎无法渡过,需要母虎背过去,可是一次只能背一只,如何背?这可真是个难题。对我来说是难题,对老虎未必是。只见母虎先把彪背过河去,放在对岸。返回来背着一只小虎过去,放下,再把那只彪背过来。放下后,将另只小虎背过河,再返回来背彪。彪就是再厉害,面对母虎的严密防范也无可奈何。聪明,老虎真是聪明过人。
那么,《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如何解释?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哪有如此绝对的判断,过年了,逗你一笑,也凑全了老虎身上的仁义礼智信。
虎符与王权
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老虎何其勇武,何其威风也!为此,国人才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梁启超甚至将伏羲视为老虎的化身,寄之以身,托之以命。如果能够敬若神灵,祷之拜之,便可百邪不侵。所以,很早以前老虎就与王权联系在一起了。如果这种说法虚空得不无猜测之嫌,那么,可以请出虎符作证。虎符,是兵符、军符,是古代帝王掌握兵权,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制作,分为左右两半,有子母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赐予将领。帝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必须携带右符,验合无误,将领才能出征。战国、秦、汉时期,几乎各国通用。称作虎符,缘于兵符就是老虎造型。尧舜之后,自夏代灭亡起,王权交替多是暴力厮杀。厮杀的主力就是军队,调动军队须使用虎符,足见老虎就是皇权的象征。
有没有事例?有,窃符救赵就是证明。战国时期,强秦东征,旨在吞并各国。大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惧怕秦国,不敢去救。可要不救,唇亡齿寒,魏国也岌岌可危。危急关头,信陵君魏无忌唆使魏王姬妾如姬窃得虎符,调动军队,解救了赵国,也缓解了魏国的危机。看看虎符的作用有多大?改变了历史啊!
老虎不仅在兵符上大显神威,周天子还嫌神威不够,为将士的头盔、兵器,全都雕饰虎纹。这还不够,将军若是作战宿营,帐篷要称虎帐。至于皇家议论军机大事的地方,不称宫,不称殿,而叫白虎堂。白虎,据说在老虎中最为骁勇,最为珍贵,才将此名赐予军机处。《水浒传》里林冲误入白虎堂,就是为奸人诱惑,携带兵器去了不该去的军事重地。
用白虎命名的不只是白虎堂,还有白虎观。汉朝的白虎观,设在未央宫中,主要讲经论道。唐朝张九龄留下这样的诗句:“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宫。”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博士、儒生陈述己见,进行学术思想大讨论。讨论结束,他亲自裁决经义奏议,记录成文《白虎通德论》。之后又命班固撰写成书,名为《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在战场上威名赫赫的老虎,芳名居然与典籍共存,千古流传。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皇家借助虎威,以武力征服天下,以经文通令天下。老虎则借助皇家的极权,让声名达到了巅峰。巅峰也是险峰,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背后是深壑。世人逃不出这个怪圈,老虎能不能跳出来?翻开《水浒传》一看,不仅跳不出来,还两次遭受大难。
首次蒙难的是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大虫即老虎,把老虎称为大虫,至少看出古人甚是畏惧老虎,不然不会如此贬低这厮。这可能是鲁迅笔下,阿Q精神胜利法源远流长的一个例证。虽是这样贬低老虎,并没有影响老虎威猛亮相。施耐庵这段描写非常精彩,“一阵狂风”和“扑地一声响”,老虎跳将出来。“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若对手是个凡夫俗子,当下就会成为虎口美食。可对手是武松,一闪就躲过了。那老虎“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幸在武松又躲过了。老虎并不气馁,“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按照常情这一扑、一掀、一剪,猎物便会到口。偏偏常情没有出现,出现的是老虎失算,三招落空,局势逆转,“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每读至此,我都会想到施耐庵精通兵法,熟稔曹刿论战,懂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以人度虎,施耐庵让武松逐渐占了上风,瞅个机会两只手就势把虎头死死按住,把只脚对准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进而“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一顿猛捶,“吊睛白额”老虎竟如此蒙难而死。
第二次在老虎身上大显身手的是李逵。不怪李逵惨杀老虎,谁叫这一家子把李逵的老娘给吃了。李逵本是接老娘上梁山享福,前去给老娘打水解渴,回来时不见了老娘,却见地上有血。顺着血迹找到一个洞口,两只小虎正舔一条人腿。无疑老娘死于虎口,李逵心头火起,“挺起朴刀”捅死了一只。另一只逃进洞里,他钻进去“乱刀砍死”。此时,母老虎张牙舞爪回窝里来,李逵“放下朴刀,拔出腰刀”,准备搏杀。然而,那母老虎尾巴一扫,“后半截身子坐进来”。李逵一刀正中母老虎的粪门,那厮吼了一声,“负痛掉下山岩去了”。李逵正要下沟去追,雄虎卷起狂风扑面而来。李逵不慌不忙,手起一刀,刺中颔下,“轰”的一声响,老虎倒在岩下死了。一家四虎就这样惨死于李逵刀下。
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武松打虎,要写李逵杀虎?还不是因为老虎威猛盖世,与它们搏杀才能显示英雄气概。要是让武松和李逵打老鼠、杀老鼠,莫说打死一只,杀死四只,就是打死千只,杀死万只,也比衬不出英雄气概。古代精通此道的不只是施耐庵,在《二十四孝》里也出现过《扼虎救父》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晋朝人杨香,14岁时随父亲田间割稻,突然跑来一只猛虎,叼着父亲就走。杨香飞身跃起,扼住了猛虎的咽喉。直到扼疼猛虎,放下父亲。猛虎溜走了,父亲得救了,杨香美名远扬。又是一个比衬,比衬出一个人人敬仰的大孝之子。
别看武松、李逵对老虎又打又杀,然而梁山好汉仍对老虎敬慕不已,108将中绰号以虎为荣的就有11位: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青眼虎李云、笑面虎朱富、病大虫薛永、中箭虎丁得孙、母大虫顾大嫂、打虎将李忠。
人虎之间
我的家乡东临汾河湾,西依吕梁山。吕梁山这段属于最南端,史称姑射山。姑射山便是庄子笔下出现过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那座名山。有次走近山麓,一位朋友指着山径告诉我,那是虎迹坡,虎迹坡自然曾有老虎走过。我并不相信。小时候跟着伙伴瞎唱:“太阳落,狼下坡。太阳高,狼回窝。”对应着儿歌心想,要是山上有老虎,肯定会唱:“太阳落,虎下坡。太阳高,虎回窝。”哪料前数年偶然看到姑射山的碑文拓片,竟然是县令组织打老虎。
姑射山中有个乡宁县,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新县令葛清翻山越岭赴任。天黑时人已很困,随便找个山神小庙勉强栖身。黎明即起,一早走进县城。看见他的人无不惊愕,夸他胆大无比。原来山野老虎泛滥,几乎每天都有人被吃。果然县令屁股未坐稳,就有人报,前来送公粮的山民被老虎吃掉了。虎患早已成灾,有个三十家人户的要里村,半数人死于虎口。为保一方平安,葛清发动打虎,山民不敢,都说老虎是神灵。迟缓几天,又有人到县衙哭诉老虎吃人。葛清不再犹豫,由三名衙役和七名猎户组成打虎队。办法是“人日给口粮银七分,获一虎赏银三十两,劳以花酒;受伤者月米三斗资调养;不幸遇害,棺木银四两”。重赏之下,个个奋勇,两年间打死老虎十只,虎崽六只,还有母虎孕怀的四只腹崽。从此,姑射山中再无虎患。一场人虎之争以人的胜利,老虎的失败而告终。
如今讲究生态文明,生态平衡。昔日虎患成灾,是老虎过多,捕光了有限的活动范围内的禽兽,不吃人就会饿死。而人一旦抱团取暖,再凶狂的猛兽,也不是挽弓箭、持利刃者的对手。回首当年这场人虎搏斗,并没有过多欲望,而是出自活着这个最低本能。虎食人是要活着,人打虎也是要活着。可是,后来老虎岌岌可危,不少种族几近灭绝,则是因为打虎的那些人超出了活着的最低本能,不是谋虎皮,就是谋虎骨。利欲熏心,金钱迷魂,老虎再多也经不住他们捕猎。据说,到20世纪70年代,野生东北虎仅剩不足十只。老虎濒危这才引起社会关注,这才纳入野生动物保护范围。这些年悉心保护,成绩斐然,经监测野生东北虎,2021年发现了成虎27只,幼崽10只。野生东北虎煎熬过了断代的危机,虎族继续繁衍着威猛骁勇,向世人展示祖辈的风采。
积淀丰厚的虎文化
老虎的形貌凝结在了文物上,老虎的神威融化进了精神文化里。在文物上,能看到造型各异的老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称之食人卣,是因为一只老虎与人相拥在一起,而且人头紧挨老虎的下巴,老虎张嘴就可吃掉人。有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置身老虎怀抱的人,丝毫没有恐惧感,满脸温馨,像是享受老虎的哺乳。无论如何理解,在这件文物上,人与老虎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与老虎相关的文物很多,春秋时期已有灶体、釜、甑和四节烟筒组成的虎形青铜灶,灶体为虎头,双目圆睁,灶门似大张的老虎嘴。这件活灵活现的虎灶,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着周游海外归来的青铜虎鎣,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着伏鸟双尾青铜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白瓷铁彩卧虎形枕,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馆收藏着具有匈奴文化特色的回首虎纹饰带扣,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着欧亚大草原的虎豕咬斗纹金饰牌,成都博物馆收藏着支撑打击乐器的虎钮铜錞于……
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简明扼要,寓意无穷。形容身体健壮的有:虎背熊腰、燕颔虎须;形容智慧谋略的有:虎略龙韬、调虎离山;形容胆量过人的有:虎口拔牙、降龙伏虎;形容人才济济的有:潜龙伏虎、盘龙卧虎、藏龙卧虎;形容威武气势的有:虎视眈眈、猛虎插翅、人中龙虎、如虎添翼、如龙似虎、龙虎风云、龙争虎斗、龙吟虎啸、龙行虎步……
数千年积淀丰厚的虎文化,无处不在左右着国人的思维。简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虎年来了,扬虎威,鼓虎劲,就能步步登高,辉煌明天。
在此祝愿中华儿女生龙活虎!祝愿中华民族虎跃龙腾!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1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虎风虎韵齐鲁行|虎头鞋或者猛虎艺术品,都是对小家大国的深爱
虎风虎韵齐鲁行
文/马云丹
百兽虎为王,在传统的乡村艺术文化中,虎威猛尊贵又可爱。
虎年到,一声虎啸打开了时光宝盒,有关虎的传统艺术文化亮闪闪地溢出来。
在乡村,小孩子最早见到虎的模样大概就是虎头鞋、虎头帽和可玩可枕的布老虎等布艺品,老虎以淳朴的形式出现在我们平淡而幸福的日常中,长久以来被人们沿袭成一种别有韵味的民间艺术文化,低调有趣地点缀着生活延绵着美好希望。
虎头鞋和虎头帽多是孩子“百日宴”时长辈送给孩子必不可少的礼物,以此祝愿孩子虎头虎脑般可爱地健壮成长。
看过母亲给我和姐姐家的孩子做虎头鞋,很是细致。先是在旧报纸上画了虎头样,这个虎头样的原样不知从哪里传到母亲这里的,而且只记忆在她的脑海中,需要时提笔就画不曾有半点生疏,母亲也未曾学过绘画,可画出来的虎样惟妙惟肖。
后来又见过村中许多长辈也是这样凭着自己的记忆将虎样画出来,每个人画的虎样形态大致相似,但虎的精气神却大相径庭,于是做出来的鞋子上的虎样神态各一各有所意,这是微妙而有意思的事。
虎头样画好后要剪裁下来。剪裁比画更要仔细细致了,特别是虎眉毛要剪得根根清晰而不断,这也是考量一个人的耐心和检验手工剪纸技艺功底的,势必要巧、准、稳、精剪出来的胡须粗细均匀而清晰有秩,用这样的虎样绣出来的老虎才有神有韵。
剪好后将虎样贴在虎头鞋的布板上,然后用相应颜色的丝线将虎头绣出来。针脚最是见功夫,母亲绣虎眉用单线回绣补充加长针走线法,绣出的虎眉根根清晰生动,威风凛凛自生王相;绣虎眼用锁边固定和倒针走线法,绣出的虎眼有威有神,犀利敏锐自带霸气;绣虎鼻用长针上下两边走线法,绣出的虎鼻立体嗅敏,山根挺立准头饱满自生神韵;绣虎嘴巴用双线平针中穿走线法,绣出的嘴巴微露着小虎牙,威猛中透着可爱。最后剪几缕彩色丝线捻在一起缝在嘴巴上作虎须,猛而萌的小老虎就绣好了。
虎样绣好后将鞋帮子缝合起来滚边锁鞋口,最后在鞋尾处缝上一条小巧的虎尾巴,一来显得虎鞋更可爱,二来在给孩子穿的时候方便提上鞋子。
带着美好祝愿的虎头鞋给孩子穿上立刻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母亲指着虎头鞋有声有色地教孩子认识虎的样子,眉毛、眼睛、鼻子然后又给孩子唱起儿歌:虎头鞋虎头帽,小宝宝爱走道,学老虎呜呜叫,爸和妈都别抱。逗得孩子咯咯地笑个不停。
虎在人们心中有着健康、强壮、勇敢的寓意,端午节时长辈们会给孩子做布老虎当玩偶,通常也不讲究什么色调,从缝补衣服的布堆中寻几片边角布料,就可缝制出一只憨态可掬的布老虎。老虎的形态和眉眼只要形象即可,但一定会在布老虎的额头上缝上一个显眼的“王”字,既显威猛又宣权威,还会让那些手拙的人缝得不像老虎的布老虎看上去是布老虎,一个“王”字就化解了尴尬,这亦是微妙而有趣的事。
最后用棉花或是谷糠将虎肚子填充起来,讲究些的会填上艾草或野菊花或是其他有益健康的草药。白天孩子拿着当玩具,晚上拿来当枕头,好玩又实用。老人缝制布老虎会念叨吉祥话: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逐鬼,摸摸虎背健康富贵,摸摸虎尾一生美满。
虎是有着统治智慧且英勇的兽类,是驱灾辟邪的善兽,于是虎头鞋、虎头帽和布老虎等同样被赋予了驱灾辟邪的好寓意,这些手工布艺不仅仅传承了祖祖辈辈的手工艺术,更延绵着祖祖辈辈为后人祈福的深厚情感。
尽显王者气质的虎,自然也让众多画家痴迷。在大师们的画笔下,虎的神勇精神让人生发敬意。
清代有华喦画虎驱狼为民除害的故事,华喦画的老虎栩栩如生跃然墙壁之上,当祸害村民的狼群进村时看到此虎威武凶猛张着血盆大口便吓得四处逃窜,从此村民们过上了安居幸福的日子。可见华喦画工了得,更见他观虎之细腻,画虎之精妙了。
更有现代画家张善孖,号“虎痴”人称“虎公”,他爱虎画虎对虎特别痴迷,且养虎取名虎儿,并与虎儿日夜相伴,以虎儿为作画模特,成为一代画虎大师。
张善孖画的《呼啸图》中的虎在山峰之上俯卧呼啸,目光凛冽,盆口锋牙,虎啸山河,气势如虹。画的《勇猛精进图》中的虎临山崖而勇进,虎爪健壮有力,虎背骨骼起伏雄健,虎尾遒劲有力,虎目勇毅盯着前方,真是出神入化。林语堂先生曾赞其虎画:凡一肌一脊、一肩一爪,无不精力磅礴,精纯逼真。
网上又搜到张善孖的画作《怒吼吧,中国》,甚是令人震撼,画中28只老虎象征全国28个行政省,勇猛奔腾追扑落日,代表着军士不畏牺牲的抗日情怀。画中每只老虎都以勇猛精进之态鼓舞着我军英勇顽强抗日。张善孖也在卢沟桥事变后曾发誓:“恨我非猛士,不能执干戈于疆场。我将以我之画笔,写我忠愤,鼓荡士气,为海内艺苑同人导其先声!”字字句句与画笔之下皆是拳拳爱国之情。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虎虎生威护山河,一草一木皆幸福,无论是乡村中那些朴实无华却有着美好祝愿的虎头鞋或布老虎等日常手工品,还是艺术大师们精湛画技下的猛虎,都展现出人们对小家大国的深爱之情。
虎头扬,长啸正气震八方;虎腾跃,威风凛凛震河山。虎,山君之兽。山君又迎新,它依然以祥瑞的寓意在传统的艺术文化中流传不息。
作者简介:马云丹,博山区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在山河岁月中静简行走,种小字悦自心,与文字私语,与日常缠绵,愿安静生长,相遇世间悲欢。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