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的“小康”为例,阐述“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党建网微平台梳理了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
2014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22年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014年10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向游客和市民招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2022年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往期链接:
: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转载请注明来源:党建网微平台监制:张振明审核:古丽娟 王群星责编:洁校对:王碧薇制作:洁推动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掘
【文化评析】
作者:郝娴贞(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传媒艺术学博士)
近年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精品节目不断涌现,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国宝大会》,还是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等系列节目,均通过视听艺术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话语创新,推动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何以中国”提供了生动而笃定的答案。传统文化类节目作为大众媒介产品,寓文化于趣味、寓传统于时尚、寓经典于流行,深入探索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掘问题,将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实现大众文艺创作更高的艺术追求和精神价值。
何为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掘”?笔者认为即通过视听节目的创作实现四个层次的文化开掘,分别是选择、呈现、阐释、转化。一是选择,即从烟波浩渺的传统文化资源中选择出精华的、适合时代要求的经典性文化资源内容。二是呈现,传统文化资源跨越千年,和当代社会、当代人有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代际鸿沟和文化错位,文化类节目要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法、跨界融合的创新传播,将静态的文化资源予以“动态化”和“活化”。三是阐释,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核心层面,即价值观念、美学精神、思想意识等,是抽象的、复杂的,乃至晦涩的,要开掘其宝贵的精神内涵,实现有效的当代传承,就必须予以感性的、生动的阐释。四是转化,即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时尚表达,让其焕发出新的精神生命光彩。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呈现、阐释、转化的过程之中,文化类节目也会在优秀传统文化涵濡下,筑牢文化自信,汲取创新动能,从而彰显独特的中华美学品格。
何以实现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掘”?基于对当下诸多现象级文化类节目的观察,可大致归纳出三条基本路径:
一是文化符号呈现的动态化。从有限符号到无限符号,用发展的眼光去拓展、筛选可被节目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从单一形式到融合形式,以创新的、融合的而非守旧的、单一的方式呈现文化符号;从平面静态到活动神态,将静态的、视觉感知的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的、视听结合的、融合了人的精气神的“活泼泼的意象”。2022年引发全网热议的舞蹈《只此青绿》就是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的鲜活佐证,节目以优美典雅的舞姿和极具传统美学意境的视听语言,绘就了一幅行走的山水画卷,再现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青山绿水的皇皇气象。又如《国家宝藏》,融合VR、AR等技术手段,通过虚实相生的舞台景观,使观众沉浸式感受到文物的精美质感和生动气韵。
二是文化观念阐释的感性化。文化类节目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阐释,就要以“共情”为旨归,充分发挥视听语言和大众文艺的优势,实现从宣传话语到传播话语,从理性话语到感性话语,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化,触发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比如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先贤智慧的结晶,原本是很难以生动的方式解读的,但《典籍里的中国》却独辟蹊径,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将深藏古籍的精神内涵寓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融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刻画里,润物无声地传递了圣贤智慧和中国精神。
三是中华美学精神演绎的时尚化。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的主流受众明显向年轻群体迁徙,这与文化类节目的时尚化追求不无关系。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为代表的新兴传统文化类节目,抓住了智能影像技术的发展机遇,以前所未有的视听优势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荧屏意境和奇妙的审美体验,作品散发出的绚烂、极致的美,有力触发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再现和文化基因的审美阐释,成为年青一代喜爱的“新国潮”。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引发的时尚,不仅是将古典审美融入艺术创作和当代生活方式的审美潮流,更将对传承和弘扬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华美学精神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0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一个读关于传统文化、国学的网站
偶然间发现一个想看关于历史国学的电子书的好去处。那天搜索《诗经》全文时候发现的,网站名是《劝学网》。主要涉及传统文化、国学、儒释道禅史等,对国学的学习助力很大。劝学网整理的典籍简洁,完整,层次分明,非常适合国学爱好者阅读。
简单体验之后,有几个感受分享:
第一个:全面。囊括诸子百家,历朝历代较为知名的文学著作,对于想丰富历史知识和名人大家的读者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个:简洁。页面简单,层次分明,想看什么内容,直接单击便可打开内容,页面布局让读者也便于操作;
第三个:均为原著,多文言文,对爱好者和需要引原著读者非常有帮助,部分文言文有释义。
偶然发现,推荐。先被其详尽的原著内容所震撼,再者被其无广告无付费所吸引。较很多付费网站更有吸引力。
不过由于文言文之于我较有难度,所以,我更喜欢白话文为主的历史以及人物传记等著作。喜欢近代史和近代人物传记的朋友也可以去看。
“活”起来的传统文化“火”了,文化数字化成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亮点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7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曾冠霖)“活”起来的传统文化更“火”了。7月13日,正在举行的2023中国新媒体科技展上,一幅长达十余米的数字图卷成热门打卡点。观众扫脸便可“走进”这幅数字图卷,与陶渊明、汤显祖等“大咖”对话,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让不少观众啧啧称奇。
该图卷名为“壮游江右数字图卷”,是基于新华智云文化数字化操作系统,以江右文化为核心,打造的一款可互动、可体验的大型数字文旅融合产品。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站在指定位置,点击人脸扫描,一键生成古装形象,根据记者人脸生成的数字虚拟人便“穿越”到了画里。
画卷上,“记者”身着古装,行礼作揖,与历史名人畅聊古今,别有韵味。在对话过程中,还有答题彩蛋,让人以沉浸式的互动方式体验传统文化故事。结合国内领先的短视频实时生成技术,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个独一无二的入画互动视频,并可即时分享。
据了解,新华智云的文化数字化操作系统,是基于大模型、大数据、AIGC、数字人等先进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采集、生产和服务。其中,采集是基础,生产是手段,服务是目标。
新华智云工作人员周明明告诉记者,作为文化数字化操作系统的新应用,“壮游江右数字图卷”深度融合了数据采集、智能生产、文化传播等多方能力,让高深的文化可以通俗化地表达、传播,每个人都可以在互动中了解文化、体验文化,并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202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要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让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数字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亲、更近、更真、更实、更活、也更火。” 周明明介绍,截至目前,已服务全国300余家文化旅游机构,赋能京杭大运河、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江西滕王阁等海内外知名文化遗产,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我们也在考虑做红色文化相关的智能AI文旅融合产品,比如结合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包括长沙的橘子洲,张家界的奇山秀水,郴州的东江湖,都可以做一些深度融合的文化产品。” 周明明说。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