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吠(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犬字家族:吠伏袱茯,三伏天为何叫三伏天?汉字告诉你答案

以200来个象形字为基础,按照形意、音意两种造字法,将相关的汉字家族衍生出来,发掘、梳理出了汉字的来龙去脉,让汉字的学习变得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学有成效。

——《双法字理》

今日汉字主角:吠伏袱茯

01

“吠”字加一个“口”字,就表示狗叫,所以没有更多的意义,读音为“fèi”。

其读音与今天我们惯用的狗叫声“汪(wāng)”有所不同,也许在数千年前,人们驯化犬的时候,其叫声与“fèi”音接近,今天我们依然能在犬声中听到近似于“fèi”的吼声。

其实,“吠”应指犬吼,而非狗叫。平时生活中可以观察一下,狗在什么情况下会吼(吠),什么情况下是叫(汪)呢?你会发现,这两种声音确实是有所区别的。

02

“伏”字的读音为“fú”,与“吠”同声近韵,但为什么又没用“犬”做读音呢?

那就要看看“吠”的样子,狗吠时前腿趴地,身体下埋,后腿蹬地,发出吼声随时准备攻击。

此时“伏”的读音和样子就有了,还有了攻击的意思。人们打猎时,不论是站着还是趴着,犬总是在守护主人,随时准备出击保护,所以配以 “人”字旁造了“伏”字,有伏下的意思。

其读音与“服”相同,暗含服务主人,制伏敌人的意思,后来又引申出伏击、埋伏、潜伏的意思。

文化延伸及生活科普:

生活中到了夏天,我们会常听到“伏天”一词,它就是古代的“节气”名——“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每伏十天,由庚起十日。

这一时间段大体为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庚为十二天干中的第七位。这段时间,天气炎热闷燥,人们多避暑于家中不动,等过了这段节气再出去劳作,所以有“伏”的意思,称为“伏天”。气温分“开始热、最热、结束”三个阶段,于是为“三伏”。

节气中与夏季“三伏”相对的便是冬季“三九”,在俗语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

三九天指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为一循环,第一个九天就是“一九”,以此类推 “二九”“三九”,其实一直类推到“九九”,圆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至冬天止。所以古有“冬九九”一说,三九便是其最冷的三个九天。

“冬九九”古人没有用十日计数,而是用了九日,也许是因为冬日取暖有限,让人深感冬日长久的缘故。又“九九归一”之说,也暗含着人们愿冬日度过时,一家平安,一年圆满的意思。

所以,中国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不是随意性,因为它是有人性的科学文化。

03

“袱”的读音为“fú”,指的是包袱。今天包袱不常用了,都用了皮箱、提箱,但在古代人们出门都是用包袱,用作包袱的布称为“包袱皮”。

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小时候家里应该还都有用过。如今在日本的家庭,他们还依然保留着对包袱的使用。

包袱主要是用来包衣服的,有时人们也把包袱皮披在身上当衣服使用,所以用了衣字做旁(衤)。

包袱一般都很大,无论是包好了放在床上,还是出门时背在身上,它都似趴在那里一样,所以用“伏”字表达意义。

同时,还有一个“絥”字,它和“袱”实际上是一个字,但不是包衣服,是古时专门盖车的一种大布,盖好了像个大包袱一样,今天的汽车也还用这个,称为车罩。

04

“茯”专用于“茯苓”一词,是日常生活当中常吃的一种植物,既可食用,也可入药。

最常见的就是茯苓糕、茯苓饼。它是一种草本植物,草字头(艹)没问题,那为什么用“伏”字呢?这还是与它本身的特性有关。

“茯苓”,人们一般要挖取它的根,但这种植物很奇怪,你找得到但不一定挖得到。

古人经常找到一棵,结果一挖什么也没挖到,此时就需要在周围一两米的范围内找它,挖大坑。这会人们大概就能找到了,原来它藏在别处,潜伏着。

于是,根据它本身的这一特性称为“茯”,又因其根块的形状、大小如一铃铛,所以叫“茯苓”,简称“苓”。

在我国湖南,民间依然流传着挖采茯苓的民谣:土茯苓,搬进城,丈把远,尺把深,挖不到,气死人。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你值得拥有!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和转发,感谢支持!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csxsg.com/forum/20231103/1697192635340849.html
上一篇:本月(本月运势查询)
下一篇:交叉日(交叉是什么意思)

网友推荐